高中语文 6.1 求谏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69314698 上传时间:2024-07-28 格式:PPT 页数:27 大小:1.0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6.1 求谏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高中语文 6.1 求谏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高中语文 6.1 求谏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高中语文 6.1 求谏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高中语文 6.1 求谏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6.1 求谏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6.1 求谏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六单元 家国天下课标定位学习建议本单元内容涉及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者历来是以“家国天下”的理念治理国家、统治百姓的。在封建帝王时代,政治是以君主为中心的,国家的权力高度集中在君主手中,一切国家政务均由君主一人听断,由此极易产生个人专断。因此,君主的个人素质、品德、能力在封建国家的政治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本单元所选的求谏一文所论及的君主纳谏问题就属于君臣关系的范畴。然而随着封建社会的衰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步萌芽,许多知识分子开始对封建秩序展开了批判。黄宗羲就是其中的代表。他的明夷待访录一书,对专制政体的诸要素进行了系统的反思与批判,表现出了早期民主思想。在原君一文中,

2、黄宗羲首先论述了君主的起源,指出君主的职责在于为天下人兴利、释害,君主与天下的关系应该是“天下为主,君为客”。课标定位学习建议课文分别选自吴兢的贞观政要和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都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文化的经典作品。前者体现的是君主专制框架之内的治国之术,唐太宗作为一位开明的君主,能够广开言路,积极纳谏,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一人专权可能产生的弊政,为中国封建社会盛世局面的开创奠定了基础。后者则是在封建社会末期,进步知识分子跳出君主专制的框架,针对君主专制所作的清醒而深刻的批判与反思。一为帝王治国思想的总结,一为对帝王专制的批判,两篇课文相互对照,可以使我们更全面地认识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并汲取其中

3、的精华。课标定位学习建议课标定位学习建议1.学习课文之前,应首先了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与政治思想的概况,像“家天下”的思想、民本思想等,以便对中国封建政治有一个总体的认识。2.贞观政要是对封建盛世帝王治国思想的总结,体现出的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的思想;明夷待访录则是对帝王专制制度的批判,体现出的是对君主专制的否定。学习时,可以对两篇课文加以对比进而来认识君主专制存在的合理性与弊端。3.两篇文章都是说理性很强的文字,除了解文章的主要思想之外,还应学习课文的论证方式,像求谏中丰富的论证方法、原君中对比论证的运用等。6求谏贞观政要体现的是君主专制框架之内的治国之术,唐太宗作为一位开明的君主,能够广开言路

4、,积极纳谏,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一人专权可能产生的弊政,为中国封建社会盛世局面的开创奠定了基础。学习本文,要了解贞观政要的主要思想及其进步意义,了解唐太宗对于纳谏的认识,体会封建帝王的治国思想。新课助读自主梳理吴兢(约669749),汴州俊仪(今河南开封)人。武周时入史馆,修国史,迁右拾遗内供奉。唐中宗时,改右补阙,累迁起居郎、水部郎中。唐玄宗时,为谏议大夫,修文馆学士。他以直言敢谏出名,被称为一代诤臣。著有贞观政要等多部史书。新课助读自主梳理贞观政要写于开元、天宝之际。是一部记载李世民政绩及君臣论政的历史著作,全书40篇,合为八卷。当时的社会仍呈现着兴旺的景象,但社会危机已露端倪,政治上颇

5、为敏感的吴兢已感受到衰颓的趋势。为了保证唐王朝的长治久安,他深感有必要总结唐太宗君臣相得、励精图治的成功经验,为当时的帝王树立起施政的楷模。贞观政要正是基于这样一个政治目的而写成的,所以它一直以其具有治国安民的重大参考价值,而得到后代的重视。新课助读自主梳理1.注字音 新课助读自主梳理2.解多义 新课助读自主梳理新课助读自主梳理新课助读自主梳理3.辨用法 新课助读自主梳理4.分古今 5.明句式百僚进见者,皆失其举措定语后置句下为百姓所怨被动句又比见人来奏事者,多有怖慑定语后置句新课助读自主梳理6.积名句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木从绳则正,后从谏

6、则圣。一日万机,一人听断,虽复忧劳,安能尽善?句段点评多维探究审美鉴赏1.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必须极言规谏。点评:唐太宗的一席话道出了他对于谏诤的看法。他先是用比喻、类比的方式,指出就像必须照镜子才能看到自己的面容一样,皇帝要知道自己的过失,也必须依靠忠正之臣的谏诤。接着,唐太宗做了一个假设:“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假如皇帝自以为是,臣子又不加匡救,想要国家不危败,又怎么可能呢?句段点评多维探究审美鉴赏换句话说,如果要保持国家的长治久安,只有皇帝和臣子互相配合才行,不仅皇帝自身要谦虚谨慎,不能刚愎自用,臣子也要及时谏诤,积极匡救皇帝的过失。这实际上从论述

7、“君道”转向了对“臣道”的论述。为了论证这个观点,唐太宗从隋朝灭亡的史实中寻找到了证据:“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他指出隋朝的灭亡虽然是隋炀帝的暴虐所致,但是臣子不能极言规谏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因此他希望公卿们借鉴“前事”,“每看事有不利于人,必须极言规谏”。唐太宗在这段论述中道出了自己对于理想的政体运作模式的设想君主开怀纳谏和臣子忠直敢言的相互配合,这对于君臣关系的论述是有一定说服力的。句段点评多维探究审美鉴赏2.朕每闲居静坐,则自内省,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点评:唐太宗这个皇帝当得很谨慎,也很勤奋,他希望得到大臣的规谏,以匡救自己的过失,

8、对此他“夙夜未尝不以此为心”。本节也同样表现了这种求谏的渴望。他说“朕每闲居静坐,则自内省”,是说他即使在“闲居静坐”的时候,也在反省自己的行为,唯恐出了差错,“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因此时刻想着要得到正直的人来匡扶规谏,使自己能够知道外界对于政事的看法,在百姓心有怨滞之前就弥补自己的过失。句段点评多维探究审美鉴赏这里“天心”和“百姓”是唐太宗反思自己行为的标杆。“天心”该如何理解呢?虽然历代统治者都宣称君权神授,皇帝就是天的儿子,但封建王朝的理论家们也不忘给这种没有限制的皇权以一定的限制,方法之一就是借用天的名义。比如周书中说“皇天无亲,唯德是辅”,指出如果你没有德行,即使你是皇帝,上

9、天也不会辅助你的,相反还可能会惩罚你。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中有很强的民本主义的倾向,不管历代统治者在实际中怎么压榨百姓、摧残百姓,在口头上都是以万民父母自居的。中国的老百姓富有坚韧的精神,不到实在忍无可忍的时候,他们会一直忍耐下去,但这种怨滞不通的情况积蓄久了,一旦爆发出来,势必给君主专制下的国家以致命一击,历朝统治者对此都有着清醒的认识,唐太宗更是多次引用“君舟民水”的比喻来说明“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句段点评多维探究审美鉴赏3.自知者明,信为难矣安能尽善?点评:这里说的是纳谏的必要性。唐太宗首先从人性的弱点出发阐述纳谏的必要性。他说“自知者明,信为难矣”,也就是说人贵有自知之明,但这却是

10、很难做到的,通过对比“属文之士”与“名工文匠”的不同表现,他得出结论:“人君须得匡谏之臣,举其愆过。”更何况,在一天之内要处理万件政事,而且只由皇帝一人“听断”,即使再三思虑劳神,又怎么能件件处理得好呢?这是他从自身的实际体会中得出的经验,实际上已经触及了君主专制政体的弊端。当然,他不可能有这种超前的认识,因为他不可能否定自己的存在,因此只能在现有的体制内寻找合理的措施消除这种弊端,纳谏是他的第一选择。句段点评多维探究审美鉴赏4.所以诤臣必谏其渐,及其满盈,无所复谏。点评:人的贪欲是无穷无尽的,久而久之,小的错误就会发展成大的错误。因此,在事情刚有苗头时,就必须进谏,做到防微杜渐;如果等到事情

11、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小错误演化成大错误,再进谏也就没有用了。这是褚遂良的从谏之道。人生在世,面对着各种诱惑,要做到防微杜渐才能防患于未然。因此,人不但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言行,谨慎地思虑自己的言行,还要及时理智地采纳别人的意见和建议,将错误消灭在萌芽状态。句段点评多维探究审美鉴赏1.求谏中“贞观元年”一段是围绕什么话题展开的?从中可以看出唐太宗怎样的心情?提示:“贞观元年”一段,议论的中心是君臣关系。唐太宗提出了君臣互相配合的观点,把君臣关系比作鱼和水的关系。在他看来,君臣都有正邪两类,正主和邪臣的组合、正臣和邪主的组合,都不能使国家太平。这是从反面作的论证,意在说明只有正主和正臣组合,“君臣相遇

12、,有同鱼水”,才能“海内可安”。鱼儿有水才能活,离开了水,就成了枯鱼,这个“鱼水”的比喻形象地说明了唐太宗这个君主对于臣子的重要性的认识。由此,他对侍臣们做了一番勉励:“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匡救,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在这里,“不明”“幸”有谦虚的意思,不完全是客套话,里面也包含着他发自内心的对臣子的感谢以及对“直言鲠议”的渴求。句段点评多维探究审美鉴赏2.从求谏一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唐太宗是一个怎样的君主?提示:唐太宗是一位很英明的封建君主,他有着以下鲜明的品格:(1)勤于政事。他希望得到大臣的规谏,以匡救自己的过失,对此“夙夜未尝不以此为心”。(2)虚怀若谷。为了求谏,他放下架子,“每

13、见人奏事,必假颜色”。为了防止大臣因恐惧堵塞言路,“每有谏者”,纵使不合他的心思,也“不以为忤”。(3)宽厚体谅。对大臣进谏时的心情和处境表示理解,努力创造一种君臣相得的良好氛围。(4)处事谨慎。时常将前代帝王覆亡的教训挂在嘴边,提醒自己和大臣。即使在“闲居静坐”的时候,也在反省自己的行为,唯恐出了差错,“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朕所为事,若有不当,或在其渐,或已将终,皆宜进谏”,目的在于即使不能防微杜渐,也要亡羊补牢。句段点评多维探究审美鉴赏3.课文对于纳谏的论述,对我们今天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有什么借鉴意义?提示:纳谏指的是上级接受下级的意见,抛掉等级的外衣,它与我

14、们接受别人的意见是同一个意思。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别人的意见。课文中对于纳谏的论述告诉我们:应该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人贵有自知之明,有时候自身的缺点和错误自己很难发现,别人发现并指出来了,这是对自己有好处的事情,绝不能因为别人的话不中听,或者认为别人的话揭了自己的短而拒不接受。句段点评多维探究审美鉴赏贞观政要以记载唐太宗与臣子对话的特殊形式总结了治国经验与理念,详细记录了唐太宗的为君之道,以及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方面的具体方针政策。它既是对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建立空前强大帝国的历史记录,又蕴含着丰富的治国安民的政治观点和成功的施政经验。书中全面而详细地记述了封建

15、政治问题。为使问题论述得透彻有力,作者在行文中采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种:1.比喻论证。如“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常念魏徵随事谏正,多中朕失,如明镜鉴形,美恶必见”。2.类比论证。如“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3.假设论证。如“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4.对比论证。如“如属文之士,伎巧之徒,皆自谓己长,他人不及。若名工文匠,商略诋诃,芜词拙迹,于是乃见”。句段点评多维探究审美鉴赏5.事实论证。如“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贞观政要虽是记载史实,但不是按时间顺序组织全书的,而是从总结唐太宗治国施政经验,告诫当今皇上的意图出发,将君臣问答、奏疏、方略等材料,按照为君之道、任贤纳谏、教诫太子、道德伦理、正身修德、崇尚儒术、固本宽刑、征伐安边、善始慎终等一系列专题内容归类排列,使这部著作既有史实,又有很强的政论色彩;既是唐太宗“贞观之治”的历史记录,又蕴含着丰富的治国安民的政治观点和成功的施政经验。这部书是对中国史学史上古老记言体裁加以改造更新而创作出来的,是一部独具特色、对人富有启发的历史著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