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结束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69172579 上传时间:2024-07-27 格式:PPT 页数:49 大小:8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结束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结束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结束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结束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结束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结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结束(4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节第三节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一、过渡时期总路线和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提出一、过渡时期总路线和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提出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 过渡时期总路线是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重要理论和总的政策。 在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之后,只有经过一个过渡时期,即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革命转变时期”,才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个重要观点。 1950年6月,在全国政协一届二次会议上,毛泽东指出: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即实行私营工业国有化和农业社会化,这种时候还在很远的将来。要在国家经济事业和文化事业大为兴盛了以后,在各种条件具备了以后,在全国人民考虑

2、并同意以后,才可以从容地和妥善地走进社会主义新时期。 然而,客观形势的变化超出了毛泽东的预期。当时的形势:1.从新中国成立开始,社会主义成分经济上就不断增加。半社会主义合作社的增长,公私合营企业的发展,农业互助合作社的增加,都是社会主义成分的增加。社会主义革命在逐步地和平进行。2.当时外部的形势已经具备了和平转变的条件,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三反”“五反”等各种社会政治运动都已基本完成,国家已进入全面建设时期。3.国际上,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涌现出了一批人民民主国家,组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中国共产党已宣布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成为社会主义阵营中的一员。(资本主义阵营不

3、景气,社会主义国家欣欣向荣)一、过渡时期总路线和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提出一、过渡时期总路线和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提出 1952年9月24日毛泽东指出:“十年到十五年基本上完成社会主义,不是十年以后才过渡到社会主义。”这是毛泽东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做出的新判断。 1953年6月15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正式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在历时两个多月的全国经财会议结束时的8月予以明确宣布。具体表述为: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革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

4、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条总路线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各项工作离开它,就要犯右倾或左倾错误。”一、过渡时期总路线和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提出一、过渡时期总路线和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提出 总路线的中心内容被概括为“一体两翼”或“一化三改” “一体”和“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主体。 “两翼”和”三改“即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它不是主体,更不是全体。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和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提出一、过渡时期总路线和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提出 过渡时期总路线是顺应历史的需要提出来的,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周恩来曾说:究竟中国怎样进入社会主义,“不仅爱党外有些人不明白,就

5、是我们党内更多统治,有时在思想上也是模糊的。大概有两种模糊的想法: 一是认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了,大概要停顿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时候,有那么一天,宣布社会主义革命,宣布邹本主义生产工具国有化、土地国有化,这才叫社会主义革命。这是一种停滞不前的错误办法。 二是认为像东欧兄弟国家一样,人民民主革命胜利了不久,就宣布实行社会主义化,就把多少人以上的工厂没收,国有化,这是一种快的办法,不是经过很长时期。这是一种急躁冒进的、盲动的办法。 三大改造的内容三大改造的内容1.对农业的改造。将分散的个体农业和手工业逐步组织起来,实行互助合作。 土地改革后农村开始出现两极分化现象,如果任其发展,不及时引导农民走合作

6、化和共同富裕的道路,势必危及工农联盟的巩固。 毛泽东指出,农业互助合作应逐步完成。第一步,号召农民组织仅仅带有某些社会主义萌芽的、由几户或十几户组成的农业生产互助组;第二步,在互助组的基础上,组织以土地入股和统一经营为特点的小型的带有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第三步,在初级农业合作社的基础上进一步联合,组织大型的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一、过渡时期总路线和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提出一、过渡时期总路线和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提出 2.手工业的改造。 指导思想与农业的改造类似,要求通过生产小组、供销生产合作社、生产合作社三种形式,逐步把分散的个体手工业者组织起来,实现由低级到高级的

7、社会主义改造。一、过渡时期总路线和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提出一、过渡时期总路线和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提出 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1953年,毛泽东进一步阐述了怎样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问题。关于和平赎买的可能性问题,毛泽东认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不同时期同样具有两面性,他们既有剥削工人阶级取得利润的一面,又有拥护宪法、愿意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一面; 关于改造资本主义的主要方式,毛泽东认为,国家资本主义是在人民政府管理之下,用各种形式和国营社会主义经济联系着的,并受工人监督的资本主义经济。它主要不是为资本家的利润而存在,而是为了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而存在。 毛

8、泽东提出,要通过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委托经销代销、公私合营、全行业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都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逐步把资本主义私有制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在改造过程中可以采用“四马分肥”的原则。一、过渡时期总路线和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提出一、过渡时期总路线和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提出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改造,其基本做法是: 第一是用赎买和国家资本主义的方法,有偿地而不是无偿地,逐步地而不是突然地改变资产阶级的所有制; 第二是在改造他们的同时,给与他们以必要的工作安排; 第三是不剥夺资产阶级的选举权,并且对于他们中间积极拥护社会主义改造而在这个改造事业中有所贡

9、献的代表人物给以恰当的政治安排。 1956年底便基本完成了改造任务。三大改造任务的完成,使我国建立了以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要形式和特点的社会经济主义制度。一、过渡时期总路线和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提出一、过渡时期总路线和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提出 在无产阶级夺取了政权并消灭了剥削制度、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以后,原有的社会矛盾,有的消失了,有的仍然存在,但是在怎样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什么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弄清着一点,是关系社会主义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 列宁敏锐地注意到: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将发生变化,预计到社会主义社会内部的矛盾及其性质,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对抗将会消

10、失,矛盾仍将存在。 斯大林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混淆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把党内和人民内部的许多矛盾当敌我矛盾处理,犯了肃反扩大化的严重错误。 斯大林在晚年写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虽然承认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仍然存在矛盾,但却没有把它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提出来。 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学说的创立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学说的创立 1956年召开的党的八大明确指出:“我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

11、的矛盾”。 1957年2月27日,毛泽东在有1800多位各方人士出息的最高国务会议第11次(扩大)会议上,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重要讲话。提出了必须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并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一个总题目这一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关于社会主义的学说。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学说的创立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学说的创立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1.明确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特点。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它们既有基本适应的一面,又有不适应的一面。 2.提出了

12、两类社会矛盾的理论。一类是人民内部矛盾,一类是敌我矛盾。 (“团结批评团结”的公式) 3.提出了判断人们言论和行动是非的六条标准。是否有利于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是否有利于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是否有利于巩固人民民主专政,是否有利于 巩固民主集中制是否有利于巩固共产党的领导,是否有利于社会主义的团结和全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国际团结。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学说的创立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学说的创立三、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三、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落后、各地发展极不平衡的东方大国中,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1956年苏共二十大召开,赫

13、鲁晓夫在会上作“秘密报告”全盘否定斯大林,毛泽东提出要从斯大林的错误中吸取教训。 1956年4月4日,在主持召开中央书记处会议讨论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一文的草稿时,毛泽东提出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进行“第二次结合”的问题。 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这为不久后召开的中共八大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论十大关系 1.首先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方针 2.提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新方针 3.提出了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新方针 4.提出了领导科学文化建设的“双百”方针,即“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学术问题的百家争鸣”。三、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三、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

14、道路的探索 1956年9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正确分析了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后所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式,明确了国内社会主要矛盾和党的主要任务,把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又向前推进一大步。 1.明确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2.进一步确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方针。 3.强调了执政党建设的问题。邓小平在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深刻分析了中国共产党执政后的新情况新变化,强调坚持党的工作中群众路线的意义,提醒全党不断开展反对官僚主义的斗争,强调民主集

15、中制的组织原则,强调坚持党的团结和统一。三、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三、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4.进一步阐述了发展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的政治发展方向。 5.对改革经济管理体制提出了若干重要的、富有远见的设想。陈云在发言中提出:社会主义经济应该由“三个主体”和“三个补充”组成,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室工商业的主体,但是附有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 同时,大会期间,毛泽东在同多个代表团谈话时,还谈到对外开放的问题。三、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三、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957年下半年以后,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逐渐步入曲折发展的阶段。这期间,既犯了政治上混淆两

16、类不同性质的矛盾、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如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又犯了经济上急于求成、急躁冒进的错误。(如“大跃进”)。 在觉察、纠正和反思的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积极探索并没有止步,这主要表现在: 三、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三、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第一,重新端正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思想路线,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深入调查研究,实事求是; 第二,从理论上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需要划分阶段的问题,初步确认中国处在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 第三,提出要利用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和价值法则为社会主义服务。 第四,提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要以农、轻、重为序。 三、

17、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三、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第五,提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要主义搞好综合平衡。(三种平衡:农业内部农、林、牧、副、渔的平衡;工业内部各个部门、各个环节的平衡;工业和农业的平衡。) 第六,在系列总结经济建设经验基础上,制定了各行各业的工作条例,初步形成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各项具体政策。 第七,正式提出实现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并制定了两步走战略,初步认识到建成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第八,毛泽东对处于指正地位的共产党自身建设十分重视,对党内可能产生的各种消极腐败现象保持着高度警惕性。三、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三、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8、 如何正确认识和评价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毛泽东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重要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中发挥了巨大的指导作用,对当代中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正是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同时也要看到,这一时期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不可避免地具有时代的和历史的局限,也经历了严重曲折。特别是在1957年下半年以后,出现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倾向,动摇了中国共产党八大对国内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判断。三、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三、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一节第一

19、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历史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历史条件第七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时代背景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时代背景 走世界80年代末90年代初冷战结束后,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国际上各种力量出现新的分化和组合,大国间关系不断调整,广大发展中国家总体实力增强,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成为国际局势发展的基本态势。 同时,世界各国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围绕市场、资金、资源等的合作和竞争更加复杂,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范围内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经济社会

20、发生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国与国之间以经济和科技为主的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全球经济格局、利益格局、安全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党的十三大将“和平与发展”概括为“当代世界主题”,党的十五大将“和平与发展”概括为“当今时代的主题”,此后党在历次代表大会都明确重申了这一重大论断。 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教训,以及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艰辛探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历史依据。 新中国成立以来,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团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1956年毛泽东发表的论十大关系和党的八大文献,已经1957年毛泽东发表

21、的等著作,提出了许多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思想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认真总结了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汲取其他国家特别是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经验教训,开始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十一届六中全会做出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认清重大历史是非。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历史依据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历史依据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实践基础。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根本出发点。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十七

22、大都重申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问题,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这一国情没有变化。 2.改革开放的伟大探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实践依据。 3.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不竭源泉。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实践基础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实践基础第二节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的形成和发展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严厉批评“两个凡是”的观点,支持真理标准大讨论。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

23、,做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的经济建设上来以及进行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一、开创和奠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一、开创和奠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1982年,中共十二大,邓小平提出了“建设由中共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命题。 1984年,中共十三大,第一次比较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制定了“三步走”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也全面概况了邓小平新时期以来在探索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上的基本观点,初步勾勒了邓小平理论的基本轮廓。一、开创和奠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一、开创和奠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24、 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本质、“三个有利于”标准等重大理论问题作出了新的概括深入阐述,从而把邓小平理论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992年,党的十四大,将邓小平理论概括为九个方面,提出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并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写入党章。 1997年,党的十五大,正式提出“邓小平理论”这一科学概念,阐明了其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并把它作为党在一切工作中的指导思想,先后早入党章和宪法。一、开创和奠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一、开创和奠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1989年6月,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强调继续坚决执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

25、线、方针、政策等。 1991年,江泽民在建党70周年纪念大会上,首次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问题。 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系统论述了加强党的建设和改善党的领导问题。二、二、丰富和深化:丰富和深化:“三个代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1997年,党的十五大,江泽民作了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的报告。首次提出建设“面向新世纪的中国共产党”的命题,也第一次全面阐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26、。 2000年,江泽民在广东考察工作时发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好地做到“三个代表”的讲话。这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第一次完整表述。 2001年7月1日,江泽民在建党80周年的重要讲话中,第一次全面深刻地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的科学内涵。 2002年,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进一步深入系统地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将其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党章,2004年写入宪法。 2003年4月15日,胡锦涛在广东考察时,提出了要坚持全面的发展观。 2003年7月1日,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提出了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可持续发展。 2003年7月28日,胡锦涛在全国防治“非典”会议

27、上明确强调了坚持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的发展观。三、最新理论成果三、最新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的形成与发展:科学发展观的形成与发展 2003年8月,胡锦涛在江西考察时,强调要牢固树立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首次明确使用“三个代表”这一概念。 2003年10年,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意见的决定,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要求。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对科学发展的时代背景、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进行了系统深入的阐述,提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党的十七大以后

28、,党不断将科学发展观落实到社会发展全过程和社会各领域。 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明确了科学发展观的的历史地位、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提出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将其列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进党章。第三节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问题和主要矛盾的基本问题和主要矛盾 19世纪中期,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社会政治力量登上世界历史舞台时,社会主义面临的主题是实现和完成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转变。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以后,社会主义面临的主题是如何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和人民大众的阶级斗争,推翻资产阶级的经济政治统治,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之后,已经建立社会主

29、义的国家,其主题是如何从各国实际情况出发,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 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面临着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这一主题。 中共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始终围绕的主题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其中: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灵魂 大力提倡解放思想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中国共产党在恢复和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基础上

30、提出的。 与时俱进是以江泽民为代表的第三代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科学论断。 求真务实则是胡锦涛在继承和弘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思想路线基础上提出的。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 邓小平以来的党的历代领导集体对于中国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不断回答了解决了以下几个基本问题: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2.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问题)3.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4.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问题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问题1.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中心问题)2.关

31、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和发展战略3.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4.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出发点和落脚点)5.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6.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防和军队建设7.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8.关于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9.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外交与国际战略10.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1.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中心问题)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和

32、发展战略发展阶段: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战略:“三步走”战略3.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4.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是我们国家的主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5.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按照五位一体总体格局,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6.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防和军队建设必须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人民军队的根本宗旨。7.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人

33、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力量。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和广大农民是推动我国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8.关于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关于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始终坚持一个中国原则,遵循“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9.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外交与国际战略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外交与国际战略坚持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10.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根本保证,中国问题的关键在党。第四节第四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的历史地位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意义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意义1.推动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取得巨大的历史性成就2.指导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并彰显了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3.为其他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和落后国家谋求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意义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