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通论:第八讲 《中庸》思想研究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69137478 上传时间:2024-07-27 格式:PPT 页数:35 大小:8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华文明通论:第八讲 《中庸》思想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中华文明通论:第八讲 《中庸》思想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中华文明通论:第八讲 《中庸》思想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中华文明通论:第八讲 《中庸》思想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中华文明通论:第八讲 《中庸》思想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华文明通论:第八讲 《中庸》思想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华文明通论:第八讲 《中庸》思想研究(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庸思想研究一、开篇的话(一)对中庸之道的误解(二)“中庸”题解(三)中庸的作者与成书(四)中庸之道的当代价值二、中庸思想意释(一)天命与中庸(二)大孝与问政(三)诚与诚之三、中庸之道的致用一、开篇的话中庸“群经统会枢要”(一)对中庸之道的误解(一)对中庸之道的误解v“中庸”并非“折中主义”v“中庸之道”的误区,源于一系列批判v折中主义是在对立矛盾中一种无原则性的调和,而中庸的原则性具有不可调和的刚性,为了捍卫道,孔曰杀身成仁,孟曰舍生取义。(二)(二)“中庸中庸”题解题解v“中庸”一词原出自论语,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v说文:中,内也;从口,上下通。v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2、:“中,别于外之辞也,别于偏之辞也,亦合宜之辞也。”v郭沫若考证,“中”有两个含义,一是“射箭中之中”,一是“中央之中”。v说文:“庸者,用也。”v段玉裁 :“庸,用也,从用,从庚。” v郑玄:“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v尔雅:“庸,常也。”v程颐:“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v朱熹:“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三)作者与成书v史记载:孔子生鲤,字伯鱼,伯鱼生伋,字为子思,年六十二,子思作中庸。v郑玄礼记注,孔子之孙子思孔伋作之,以昭明圣祖之德。v二程和朱熹:子思子忧道学之失其传而作也。子思(前483前402年)朱子曰:某要

3、人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立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朱朱 熹熹 (四)中庸的当代价值(四)中庸的当代价值v中庸显示了中国哲学的思辨性和践行性v朱熹:“其书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末复合为一理。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皆实学也。善读者,玩索而有得焉,则终身用之,有不能尽者矣。”v中庸之道对于二十一世纪的人类而言,是一种伟大的思想资源。全球化的世界不仅应有西方的法律精神,还应有东方的德教精神。二、中庸思想意释(一)天命与中庸第一章v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

4、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v率:遵循。v朱熹:天命之性,仁义礼智而已。v美国的马斯洛排列的人的需求层次为:v一,生理需求:对食物、水、住房等的需求。v二,安全需求:对人身安全、生活稳定以及免遭痛苦或疾病等的需求。v三,社交需求:包括对友谊、爱情等的需求。v四,尊重需求:即包括对成就的个人感觉,也包括他人对自己的尊重。v五,自我实现需求:目标是自我实现,以至于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放弃较低层次的需求。 第二章第二章 v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v时中:“时”字,表示对时机的判断。时中,在适当时机作正确的事。这里突显了中庸的智慧,时

5、中需要具有人生智慧才能够判断,而做出正确的选择。v孔子被推崇为“圣之时者也”。(孟子公孙丑上) v商鞅三见秦孝公v商君书画策:“以杀去杀,虽杀可也;以战去战,虽战可也;以刑去刑,虽重刑可也。”v商鞅谓秦人:“闻战而相贺” 商鞅,卫国贵族后代,公孙氏,又名卫鞅或公孙鞅。因封于商邑,史称商鞅号商君。v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和尼各马可伦理学中都论及“中庸”,将其分成9种:v怯懦和鲁莽之间的是勇敢,v吝啬与奢侈之间的是大方,v淡薄和贪婪之间的是志向,v自卑与骄傲之间的是谦虚,v沉默与吹嘘之间的是诚实,v暴戾与滑稽之间的是幽默,v争斗与阿谀之间的是友谊等。 第四章v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

6、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飲食也,鲜能知味也。” 孔子像孔子像(吴道子绘)(吴道子绘)第六章v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v知,同智。迩,近。迩言,浅近平凡的话。v老子:“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之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犹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第十三章v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v诗豳风伐柯v柯,斧柄。则,法也。v睨,音匿,斜着眼睛看。v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

7、而不愿,亦勿施于人。v违,去也。离道不远。v忠,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v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北京孔庙北京孔庙 第十四章v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v素,犹现在也。v愿,羡慕。v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v陵,同凌,欺凌。援,攀援。v鹄,音骨。古代射箭用的靶子叫侯,侯的中心缝一块皮,叫作鹄。鹄的中心画一个圈,叫做正。v“失诸正鹄”就是没有射中靶心的意思。(二)大孝与问政

8、第十七章v子曰:“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v飨,音想。用酒食款待。v四海,泛指天下。第十八章v子曰:“无忧者,其惟文王乎!以王季为父,以武王为子,父作之,子述之。武王缵大王、王季、文王之绪,壹戎衣而有天下,身不失天下之显名。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v缵,音纂,继承之意。v大,同太。v文王姓姬,名昌,殷的诸侯,西伯侯。v孟子梁惠王下v齐宣王问曰:“湯放桀,武王伐紂,有诸?”v 孟子对曰:“于传有之。”v曰:“臣弑其君,可乎?”v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

9、紂矣,未闻弑君也。”孟子名轲,战国时期邹人孟子名轲,战国时期邹人第二十章v哀公问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人道敏政,地道敏树。夫政也者,蒲卢也。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v布,记载在。方,木版。策,竹简。v敏:迅速。杀,音晒,等差。v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v经,常道,原则。v体,体恤。来,招徕。v百工,各种工匠。v柔,怀柔。怀,安抚。周周公公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凡事豫

10、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v豫,通“预”。v跲,音夹,绊倒。v疚,病,指差错。v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v弗,不。笃,认真,切实。v措,止。弗措,决不罢休。(三)诚与诚之第二十一章v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v自,由也。第二十二章v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

11、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v赞,帮助。参,三。v孟子曰:“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尽心上)第二十五章v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v诚,自己完成人格的要件;v道,是自己当行的路径。v第二个“道”,引导之意。v内,指己。外,指物。v时措,适时运用。林肯二十七章v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待其人而后行。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v洋洋,充满的样子。峻

12、,作高字解。v优优,宽裕的样子。v礼仪,周朝所定的大礼节。威仪,周朝所定的小礼节。凝,聚、成的意思。v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v尊,恭敬奉持之意。德性,天命之性。v道问学,就是讲学问。倍,同背。v孔子在君臣关系上态度消极、被动v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论语先进)v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论语述而) v孟子离娄下:“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v诗曰:“既明其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谓与!v诗大雅烝民。秦秦王王嬴嬴政政三十章v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上律天时,下袭水土。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帱,辟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v宪章,取法于。律,法也。袭,因也。v辟,同譬。帱,音到,覆盖之意。“小德川流”比喻的是诸子之道,“大德敦化”比喻的是孔子之道。三、中庸的致用v1、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v2、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v3、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v4、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v5、诚与诚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