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单元测试: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69120126 上传时间:2024-07-12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4--2025学年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单元测试: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24--2025学年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单元测试: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24--2025学年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单元测试: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24--2025学年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单元测试: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24--2025学年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单元测试: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4--2025学年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单元测试: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4--2025学年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单元测试: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化一、选择题:(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荀况在荀子议兵中写道:“凡兼人者有三术:有以德兼人者,有以力兼人者,有以富兼人者。故曰: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古今一也。”这反映了荀子()A主见“以德服人” B主见“性恶论”C主见“施仁政于民” D主见“性善论”答案:A解析:依据题干材料“以德兼人者王”可知,荀子主见“以德服人”,故A正确。B属于其人伦思想,C、D是孟子的主见,皆不符合题意。2韩非子主见“事在四方,要在中心;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这些主见

2、得到了当时统治者的认可,最主要的缘由是()A严刑峻法可以使民众安安分分 B反映了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C施刑法恰恰是爱民的表现 D适应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须要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可知,韩非子提出加强君主的权威,可以增加国力,从而结束分裂、实现统一。这些思想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A不是主要缘由,B并非缘由,C不符合史实。故D正确。3阅读表格,下列早期儒学家的思想主见中体现出的共同思想是()思想家思想主见孔子“仁者爱人”“为政以德”“有教无类”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荀子“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制天命而用之”A

3、.教化思想 B农本思想C民本思想 D重农抑商答案:C解析:依据“为政以德”“民为贵”“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可知,三者的思想中都体现了要重视人民大众。故C正确。4史载汉初曹参为相时,任官选用不善辞令的忠厚长者,而对追逐功名利禄之徒一概不用;省事节用,量刑从宽;对下属不苛察细过,虚怀自持。这种施政思想符合()A儒家学说 B墨家学说C法家学说 D道家学说答案:D解析:汉初由于经济衰退,为适应养精蓄锐政策的须要,接受黄老思想治理国家。而材料就体现了黄老思想的“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简化事情,不用权谋。5“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必执弱,富必侮贫,贵必敖(傲)贱,诈必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

4、相爱生也。”以上言论应出自()A孔子 B墨子C孟子 D老子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先秦诸子的思想。材料强调“天下之人”不应当“不相爱生”,体现了“兼爱”思想,这与战国时期墨子的主见相一样,故答案为B。6端木赐香在中国传统文化的陷阱中认为,农业是靠天吃饭,儒家提出“天人合一”“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道家则从相反的方向提出“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树大招风,人怕出名猪怕壮”等处世格言。这可以说明古代中国人()A重农抑商的经济思想 B重农业重儒学的处世道德C农业儒本的社会意识 D重天命轻人为的处世理念答案:D解析:“天人合一”“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枪打出头鸟”等反

5、映了古代中国人的一种处世看法和处事风格,其根源在于古代中国政治上的专权、小农经济的保守意识以及儒家文化的天命论理念。故选D。7汉兴之初,汉高祖刘邦崇尚黄老之学,推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而70余年后汉武帝刘彻强行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这种文化政策的改变本质上反映了()A君主个人的价值追求 B统治阶级的政治须要C道学理论的发展完善 D统治集团内部的纷争答案:B解析:汉高祖刘邦实行无为而治以及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些政策的调整都是随着国家政治的须要而做出的。8有人认为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继承了儒家的“仁政”思想。这一观点主要是看到了董仲舒()A主见“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6、”B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C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地位不行动摇D认为人君要爱惜百姓,假如残暴,天将降灾祸于他答案:D解析:本题只有C、D两项符合董仲舒的思想,其中D项体现了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这一思想继承了儒家的“仁政”思想。9孟子说:“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董仲舒提出“君权神授”“大一统”的思想。两者思想主见的共同点是()A主见民贵君轻 B维护统治秩序C强调层层分封 D体现以德治民答案:B解析:A项是孟子的观点不符合董仲舒;C项不符合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D项题干无从体现。10下表反映的是汉代儒生出身和非儒生出身的丞相人数对比状况。

7、对此理解正确的是()汉武帝汉昭帝汉宣帝汉元帝汉成帝汉哀帝儒生出身111233非儒生出身1124122A.儒学对汉代政治生活影响深刻 B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主见C汉代官职为儒家所垄断 D汉武帝主动推行“有为”思想答案:A解析:由表格数据可知,汉代儒生出身的丞相渐多,非儒生出身的丞相渐少,这表明儒学地位渐渐得到提高。故A正确。B、D不能反映题意。C项说法错误。11董仲舒说:“夏无道而殷伐之,殷无道而周伐之,周无道而秦伐之,秦无道而汉伐之。有道伐无道,此天理也。所从来久矣!”这一论述的主要意图是()A宣扬“天人感应”的思想 B维护百姓的根本利益C探讨历代王朝兴衰的缘由 D希望君主实行“仁政”答案:D

8、解析:依据“有道伐无道,此天理也”以及“无道”就会亡国可知,董仲舒意在告诫统治者要“有道”。A不符合题意,B不符合政权的阶级性质,C不是主要意图。故D正确。12董仲舒曰:“大宣则骄,大贫则忧。忧则为盗,骄则为暴,此众人之情也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以上言论表明董仲舒主见()A平均安排财宝以克服贫富分化 B消退等级制度以实现社会同等C强化礼乐制度以稳定社会秩序 D削减贫富差距以维护国家稳定答案:D解析:董仲舒指出,特殊富有的人会骄横,特殊贫困的人会忧虑。忧虑便想去做强盗,骄纵则简单变得暴虐,这些都是人之常情。要让富人可

9、以显示他们的尊贵而不至于骄纵,让穷人得以生存又不至于担忧,就应当制定社会规范以使上下之间有所差别,然后拿这个标准来调配均衡,就可以使财货不匮乏,社会上下得以安静,这样就简单治理了。13在儒学发展历程中,“沟通佛、老,以治儒书,发前人之所未发,遂别成为一时代之学术”的是()A汉代学者 B唐代学者C宋代学者 D明清学者答案:C解析:题干强调儒学在发展中汲取了佛教、老子的思想,从而推动了儒学的新发展。北宋时,儒家学者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说明儒学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理学”。14南宋朱熹说:“三纲五常,礼之大体,三代相继,皆因之而不能变。”这种思想在客观上起到了什么主动作用()A促进了社会和谐

10、发展 B宜扬了封建伦理道德观念C巩固了封建专制制度 D使儒学形成了新的时代特色答案:A解析:题干材料强调的是“三纲五常”。“三纲五常”是封建伦理道德,朱熹对其进行宣扬,在肯定程度上有利于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故A项正确。B、C两项不是客观作用;“三纲五常”是对前代儒学的继承,并不是新的发展,D项错误。15“(南宋)孝宗即位,诏求直言。先生上封万事:帝王之学,必先格物致知,以极夫事物之变,使义理所存,纤悉毕照,则自然意诚意正,而可以应天下之务。”此段文字中所提到的“先生”是指()A董仲舒 B朱熹C程颐 D程颢答案:B解析:本题可以接受解除法。依据“必先格物致知”可以解除A,程颐、程颢为北宋理学

11、大师,不符合“(南宋)孝宗即位”,由此可以解除C、D项。16朱熹在过分水岭有感中写道:“水流无彼此,地势有西东。若识分时异,方知合处同。”朱熹以水流分合的情景,表达了他与陆九渊的思想既有分歧又有相通之处。这里的“合处同”是指两人()A对万物本原的看法相同 B对封建纲常伦纪的看法相同C探求天理的途径相同 D认为人性良知的起源相同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宋明理学,解题的关键是理解“合处同”即共同点。朱熹认为万物的本原是“理”,而陆九渊认为是“心”,A错误;朱熹提倡“格物致知”,认为求理需探究万物,而陆九渊认为不必外求,只需反省内心即可,故C错误;朱熹认为人性是和天理一样的,而陆九渊则认为人性是存在于

12、心中的,D项错误。朱熹、陆九渊都是儒学大师,都强调“三纲五常”,都维护地主阶级利益,为君主专制服务,故B正确。17宋明理学普遍提倡“存理”“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格心”的相识论,“齐家”“治国”的功名论,其根本动身点是()A规范社会秩序,维护统治 B培育经世致用的人才C修身养性,提高个人修养 D树立理学的统治地位答案:A解析:宋明理学作为封建社会的精神统治工具,其根本动身点就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和封建伦理道德秩序。18明代小说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憧憬“天不收、地不管,逍遥自由”的生活,对强加于他头上的紧箍咒始终耿耿于怀,成佛之后首先想到的是把它打个粉碎。它反映出明代出现()A追求特性自由,反对

13、纲常礼教的思想B注意气节,自我节制,奋勉立志的思想C追求民主自由,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D追求金钱,海外冒险的拜金主义思想答案:A解析:明清时工商业经济发展,士人阶层渐渐壮大,反对传统礼教的小说渐渐增多,而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形象事实上就是一个反礼教的形象,其头上的紧箍咒实际代表的是中国传统的纲常礼教秩序。19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万历初,神宗之待张居正,其礼稍优,此于古之师傅未能百一。当时论者骇然居正之受无人臣礼。夫居正之罪,正坐不能以师傅自待,听指使于仆妾,而责之反是,何也?是则耳目浸淫于流俗之所谓臣者以为鹄矣。”“又岂知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耶?”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黄宗羲思想具有同等内涵 B张居正不敬重皇帝被人指责C黄宗羲反对封建君主专制 D黄宗羲认为当时人愚昧不堪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可知,人们指责张居正在皇帝面前“以师傅自待”的做法,而认为他应当像“仆妾”一样听从指使。而黄宗羲认为臣与君“名异而实同”,这里的“同”不是指地位相同、待遇相同,而是指具有相同的人格,不应区分出贵贱凹凸。故A正确。B中“不敬重”在材料中无法体现,C项跟材料无关,D项说法错误。20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唐甄是明清之际闻名的思想家,他们的思想实质上是()A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活跃 B宋明理学的深化和发展C先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