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青少年文明新风尚研究分析社会学专业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69117948 上传时间:2023-11-21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1.4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都市青少年文明新风尚研究分析社会学专业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都市青少年文明新风尚研究分析社会学专业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都市青少年文明新风尚研究分析社会学专业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都市青少年文明新风尚研究分析社会学专业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都市青少年文明新风尚研究分析社会学专业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都市青少年文明新风尚研究分析社会学专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都市青少年文明新风尚研究分析社会学专业(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八章 都市青少年文明新风尚研究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自古以来,作为文化古国的五千年文明没有出现过彻底的文化断层,这给我们当今的文明奠定了扎实的基础。重礼教讲文明既是一个人文明程度的反映,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象征。那么作为未来生力军的青少年们的文明现状如何?本章主要从四个方面展开讨论:都市青少年文明现象和问题、都市青少年文明的践行现状、都市青少年文明新风尚的形成机理、都市青少年文明新风尚的建设机制。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总体思路文明一直在以儒家为主要传统的我国文化中占据着重心位置,我国也一直有“礼仪之邦”之美誉。一直到今天,讲礼仪道德、讲文明礼貌,依然是每一位公民必须具备的社会

2、公德。文明风尚不仅是每一个人学习、生活的根基,更是一个国家社会快速发展的基本要素,是一个国家社会秩序、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一、问题的提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人们更多地追求社会效率,加之价值观出现多元化的呈现趋势,各种社会不文明现象突显。然而,这种不文明现象与处于大国崛起中的我国的时代责任形成强烈反差。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尤为重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下,全国各地开展推广了一系列的“文明旅游”、“文明行车”等文明建设活动,这些活动起到了一定的推进良好社会风尚形成的作用。然而,如何在科学方法的指导下,将价值观真正转化为青少年行为习惯的自觉养成,从

3、而达到知行合一的良好效果?如何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长效机制?将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近年来国内外青少年文明方面较受关注的有网络文明、出游文明、校园文明、礼仪文明等。下文将从四个方面分析研究现状。(一)都市青少年网络文明的研究现状自从1965年麻省理工学院罗伯茨(L Roberts)成功地把一台计算机连接到加利福尼亚的一台机器上,互联网就此产生了,并快速进入了人们的生活。据CNNIC发布的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3951万人。互联普及率为50.3%,较2014年底提升了2.4个百分点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

4、中心,2014年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http:/ J., Mitchell, K. J., & Finkelhor, D. , 2002; Wright, Michelle F,& Li,Yan. , 2011; Smahel, D., Brown, B., & Blinka, L. , 2012; Peterson, S. A., Aye, T., & Wheeler, P. , 2014),主要包括“网络利他的内容”、“网络利他行为与现实利他行为的比较”等方面。很多研究者提到网络利他除了在网上提供帮助外,还包括提供网络社会支持,即为他人提供友情、归属感和情感方面的支持。而对

5、于“网络利他行为与现实利他行为”的研究者们都认为两者关系密切,有的研究者认为有过现实利他行为的人在网上能获得更多的来自他人的社会支持,这样又反过来会增加他们的网络利他行为(杨英,2011);现实利他行为越多,网络利他行为也越多(郑显亮,2013)。网络欺凌则是研究者从文明的反面加以关注的现象,研究者关注的焦点在于网络欺凌的普遍性和方式途径等方面(Barlett, C. P., & Gentile, D. A. , 2012; Litwiller, B. J., & Brausch, A. M. , 2013; Low, S., & Espelage, D. , 2013)。美国新罕布什尔大学的

6、儿童犯罪研究中心和英国“全国儿童之家”的研究都显示青少年网络欺凌现象普遍;香港“家庭福利会”和香港中文大学的调查也显示近1/3的青少年受到过网络欺凌。网络欺凌的方式有人肉搜索、网络论坛贴吧、即时信息、电子邮件等,表现形式为网络伪装、情绪失控、披露隐私、网络骚扰、网络诋毁等。(二)都市青少年出游文明的文献综述2013年10月1日,旅游法正式实施,国家法律将“旅游文明”正式纳入,而且,出境旅游得到迅速的发展,一些国人的不文明旅游行为使许多其他国家感到不满,也使我们国家形象收到损害,因此对旅游文明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而青少年是非常特殊且十分重要的一个群体,是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希望。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

7、发展及人们生活观念的改变,旅游观念日益普及,青少年不可避免地融入亿万旅游大军,并呈蓬勃发展之势。目前国内外关于旅游文明的研究较多集中在不文明行为的原因上。首先,在旅游者自身因素方面,Malcolm Crick从人的内心需求的角度出发,认为旅游世界是由许多倒逆现象构成的,即从工作到玩耍,从常规道德准则到道德失常,从节俭到挥霍,从约束到自由,以及从有责任感到自我放纵,对某些人而言,旅游是对现实生活枷锁的一种挣脱,它可以不承担义务,可以随心所欲,可以不受限制。在旅游空间,旅游者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依从情感原则而不是理性原则。其次,在目的地因素方面,诸多烟具这赞同旅游目的地的服务质量和旅游者满意度会对旅

8、游者行为意向产生直接影响的观点,积极的质量感知不仅会增加口碑传播和购买意向,而且会降低旅游者的价格敏感性。国内研究中对于不文明行为产生的原因也有很多探讨。魏小安认为,在国内旅游中,与国内环境的包容性是分不开的。所谓环境的包容性,是指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低,大家对旅游中的不文明现象见怪不怪,既无舆论谴责,也无行为规范。研究者认为旅游不文明行为产生于三方面原因:一是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不同步;二是传统生活方式与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的冲突;三是社会公德的大面积缺失。如出境游中的不文明行为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奴意识”和“争抢意识”多少还有有关的。不少研究者从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化比较视角两方面对国民旅游

9、不文明行为的文化机理进行了分析。有些研究者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分析了青少年不文明行为产生的原因:部分青少年道德素质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部分青少年文明意识薄弱。不文明旅游行为不仅影响了自身的形象,还对其他人、公共空间和环境造成破坏,甚至还影响了国际旅游竞争力和国家形象。(三)都市青少年学校文明的文献综述校园文明是学校文化积极的价值取向,是学校精神与理念的重要体现。加强文明校园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需要,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需要。要建设和谐校园,必须培养青少年的文明意识,提高他们的社会公德素养,促使他们改正不文明行为习惯。美国加州大学伯克

10、利分校教育研究生院教授拉里努奇认为,大学中的道德教育是尤为重要的。因为在这个阶段,青年人开始把自己的道德理解运用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做出真正改变。台湾的一些大学对学生的知识教育和人格成长教育都比较重视,将中国传统的“仁义”、“尊师”、“孝道”与现代文明做了较好的结合。台湾的学校认为,大学生的修身训练要从日常生活做起,因此,校方规定劳动教育是必修的学分。香港的高等教育也很重视青少年的学校文明,不仅重视学生的专业成才,而且关注学生在知识、道德、情操、修养上打下良好基础,培养学生怎样“做人”和“处事”。王敏(2014)指出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的不文明行为主要有:公共资源的忘我占用(比如占座不到、上下

11、楼梯拥挤、自行车乱停乱放等)和公众意识的盲目淡漠(比如乱扔垃圾、在寝室吵闹影响他人休息、自习时间电话铃声干扰、带食物进教学区等)。笔者在2015年对上海大学生的一项调研中发现,目前比较常见的校园不文明现象主要有:课堂玩手机、随地扔垃圾、食堂插队、浪费饭菜、寝室喧哗、图书馆占座、损坏公物、情侣校园公开秀恩爱、乱动他人物品等。校园不文明行为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青少年的心理与行为一旦形成,要改变或改善也并非易事,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四)都市青少年礼仪文明的文献综述中国乃华夏文明古国,素以“礼仪之邦”享誉于世,中国的礼文化哺育着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素养、交际能力的外在

12、表现。知书达礼,待人以礼,更是当代青少年的基本素养。青少年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事业的接班人,加强当代青少年的礼仪文明教育,引导他们继承和发扬中国礼仪文明的精华,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近年来,众多学者均热衷于青少年礼仪文明的研究和探讨。礼仪作为一种行为规范,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根据划分标准不同而有不同的分类。比较常见而且对青少年具有较大影响的礼仪和仪式大致有个人礼仪、家庭礼仪、学校礼仪、社会礼仪和民族礼俗五类。从青少年礼仪文明现状来看,青少年礼仪文明素养不容乐观。孙晓凤(2010)的研究显示,大学生礼仪文明缺失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对传统文化认知缺失、礼仪文明

13、意识淡漠、仪容仪貌有失文雅、礼仪践行手足无措 孙晓凤:新时期大学生礼仪文明缺失现状及改进措施,青少年研究2001年1期,第27-30页。2011年广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的调查发现,中小学生的文明礼仪总体水平达到文明优等,但各方面发展不平衡,表现为社会礼仪水平最高,其次为学校礼仪水平和家庭礼仪水平,亚运礼仪水平相对欠佳;小学生的文明礼仪总体水平及其各方面均明显高于中学生 张丹,蒋亚辉,戴育红:广州市中小学生文明礼仪水平研究,教育导刊2011年8期,第27-31页。从青少年礼仪文明的教育路径来看,一方面要注重养成教育,在礼仪教育过程中,注重个人品质的修养,注重个人礼仪习惯的养成 范茂攀,徐智,施东琦

14、,杨志新,段红平,宁月:高校学院管理中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初探,赤子2014年4期,第41-42页。;另一方面,要注重礼仪提升的多元化手段,加强青少年自律和他律的有机统一 刘永希:和谐校园建设视野下加强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有效路径,文史博览(理论)2011年5期,第67-70页。三、本研究的基本构想本研究旨在以都市青少年文明现状的全国调查数据为基础,分析都市青少年文明践行的总体状况、区域特点等,在此基础上分析都市青少年文明新风尚的形成机理,并进一步探索都市青少年文明新风尚的建设机制。第二节 都市青少年文明的践行现状都市青少年对自己的综合文明表现的评价为7.52分(最低1分,最高10分),其中男性的

15、平均分为7.44,女性的平均分为7.60(见图8-1)。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都市青少年在综合文明程度上存在性别差异。女性的文明程度极其显著高于男性(t=-4.103),详见表8-1。图8-1 都市青少年综合文明程度的评价状况总体来看,都市青少年综合文明状况良好,但依然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而且男性和女性在综合文明程度上差异显著:女性文明程度明显优于男性,见下表。表8-1 综合文明程度的性别差异检验结果Levenes方差异性检验T检验FSigTdfSig男/女14.7060.000-4.10392460.000注:*P.05,* P.01,* P.001,后同下文从网络文明、旅游文明、学校文明、礼仪文明等方面介绍都市青少年的文明践行现状。一、青少年的网络文明践行现状(一)青少年网络文明的总体现状1、网络利他日益成形。主要表现在较多的都市青少年出现了网络的直接利他行为和间接利他行为。直接网络利他行为主要包括在网上对他人的情感支持、使用指导、专业帮助和经验分享等。间接网络利他行为主要包括在网上发布有用信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大学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