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第一部分模块一 中国古代篇 第一步 专题优化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农业课时提升训练-人教版高三历史试题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69116194 上传时间:2023-07-0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9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用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第一部分模块一 中国古代篇 第一步 专题优化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农业课时提升训练-人教版高三历史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通用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第一部分模块一 中国古代篇 第一步 专题优化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农业课时提升训练-人教版高三历史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通用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第一部分模块一 中国古代篇 第一步 专题优化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农业课时提升训练-人教版高三历史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通用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第一部分模块一 中国古代篇 第一步 专题优化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农业课时提升训练-人教版高三历史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通用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第一部分模块一 中国古代篇 第一步 专题优化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农业课时提升训练-人教版高三历史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通用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第一部分模块一 中国古代篇 第一步 专题优化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农业课时提升训练-人教版高三历史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用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第一部分模块一 中国古代篇 第一步 专题优化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农业课时提升训练-人教版高三历史试题(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通用版)2016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第一部分模块一 中国古代篇 第一步 专题优化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农业课时提升训练(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荀子富国记载:“掩地表亩,刺草殖谷,多粪肥田,是农夫众庶之事也。”材料表明中国古代经济的特点是()A自给自足B生产力水平高C男耕女织 D精耕细作解析:选D。材料表明中国古代小农经济下,努力增加土地肥力。材料没有体现农业生产自给自足的特点,故A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还很低,故B项错误;材料与“女织”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中做法的目的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符合精耕细作的特点,故D项正确。

2、2(2015济南二模)墨子鲁问篇记载:“鲁之南鄙人有吴虑者,冬陶夏耕,自比于舜。”据这一史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春秋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确立B自耕农经济在当时已经出现C“礼崩乐坏”的现象向社会下层转移D生产关系的变革是自下而上的解析:选B。墨子是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史料意思是,鲁国南边村野之地,有个叫吴虑的人,冬天做陶夏天耕田,逍遥自在好比古代的舜,可见,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耕农经济已经出现,故B项正确;管仲和商鞅的改革承认了土地的私有,但材料与土地私有制确立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礼崩乐坏”,故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生产关系的变革是自下而上的”,故D项错误。3(2015四川

3、内江三模)清乾隆宠臣纪晓岚曾经有过两年半的新疆谪戍生活,他在阅微草堂笔记中说:“西域之果,蒲桃莫盛于吐鲁番,瓜莫盛于哈密。蒲桃京师贵绿者,取其色耳瓜则充贡品者,真出哈密。”京师出现这一景况的原因有()新疆农业技术的发展交通运输的方便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新疆行省的设立A B C D解析:选A。纪晓岚(1724年7月26日1805年3月14日)生活的时代是乾隆帝(17111799年)时期,“西域之果,蒲桃莫盛于吐鲁番,瓜莫盛于哈密”说明新疆瓜果技术上的发展,“蒲桃京师贵绿者,取其色耳瓜则充贡品者,真出哈密”说明蒲桃、哈密瓜在京师(朝廷)已经闻名,这是新疆与北京交通发展的结果,故正确;民族区域自治

4、制度的确立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故错误;新疆行省的设立在1884年,故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4中国古代农民早期采用的是耕摩结合的方法,即在翻耕后用“摩”来摩平地面和摩碎土块,以减少土壤水分的散失。后来,则在耕摩之间又加上了“耙”,形成了耕、耙、耱三位一体的旱地耕作技术体系。“旱地耕作技术体系”形成于()A春秋时期 B西汉时期C魏晋南北朝时期 D明清时期解析:选C。根据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术形成,南方的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故这一体系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C项符合题意。5(2015四川凉山一模)“锦上添花”“丝丝入扣”等成语都是对中国古代纺织工艺的赞誉。下列对古代纺织业的表述

5、正确的是()A战国时期丝绸业实行工官制度B唐代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C宋朝纺织业出现了手工工场和雇佣关系D清朝丝织品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解析:选B。工官制度在汉武帝时期开始实行,故A项错误;民营手工业在明代中后期才超越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故B项正确;纺织业出现手工工场和雇佣关系是在明代,故C项错误;丝织品一般人消费不起,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说法不正确,故D项错误。6(2015太原三模)史载,明中期江南某地区“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清朝初年,衙门则对工匠“倡众歇作,另投别户”之行为严加禁止。这一变化反映出当地()A资本主义萌芽已高度发展B工匠群体的斗争意识增强C政府实行抑商政策D私营手工业

6、发展规模扩大解析:选B。依据材料“清朝初年,衙门则对工匠倡众歇作,另投别户之行为严加禁止”可知清政府在制止罢工行为和“另投别户”的行为,说明出现了工匠的群体斗争,故B项正确;材料只能说明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但不能体现其发展水平,故A项错误;材料中政府只是在压制“倡众歇作,另投别户”的行为,并没有体现政府实行抑商政策,故C项错误;材料中并未说明私营手工业的规模,只强调出现雇佣关系以及政府对“倡众歇作,另投别户”的行为进行压制,故D项错误。7(2015湖北宜昌二模)公元前4世纪的亚里士多德就曾提到希腊有妇女穿丝织衣服,出生于公元前4年的罗马悲剧作家塞内卡批评妇女穿丝绸衣服是“向公众展示身体”,公元7

7、9年因观察维苏威火山爆发窒息而死的老普林尼批评男人穿丝绸衣服“丧失男性气概”。公元555年受查士丁尼大帝派遣的两名在中国传播景教的教士成功地将中国的蚕蛹偷运回君士坦丁堡,从此罗马终于有了自己的蚕丝业。由此说明丝绸之路开辟的原因是()A古欧洲内需 B中国的强盛C中间商牟利 D张骞通西域解析:选A。从公元前4世纪开始,古欧洲就有了消费中国丝绸的群体,说明丝绸之路开辟的原因是古欧洲的内在需求,故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中国的强盛,故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中间商牟利,故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张骞通西域,故D项错误。8(2015山东菏泽二模)云南腾冲在清朝是中缅贸易的“丝棉之路”。史料载:“海禁未开,凡闽粤各商

8、贩运珠宝、玉石、犀角,一切缅货,皆由陆路而行,必须过腾越,以故市镇乡场栉比鳞次,询西南一巨区也。”这体现出()A腾冲主要作为军事防御城市B腾冲区域性市场体系逐步建立C清朝“海上丝绸之路”的繁盛D西南经济发展领先于东部沿海解析:选B。材料中腾冲成为“西南一巨区”、中缅贸易的“丝棉之路”,说明腾冲区域性市场体系建立,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腾冲的经济职能,而非军事防御功能,故A项错误;材料主题是陆上“丝棉之路”,故C项错误;材料只是反映了腾冲曾经的繁华,难以说明西南经济领先于东部沿海,故D项错误。9(2015重庆一模)1999年在印尼海域“黑石号”唐代沉船上打捞到近7万件中国瓷器,包括数量不等的越

9、窑青瓷、北方白瓷等,其中有近6万件是唐代长沙窑的瓷器,内有3件完好的青花瓷盘尤为引人注目。瓷器种类多样,部分瓷器的形制、图案、色彩有明显的西亚、波斯艺术风格。这一考古发现()说明唐代青花瓷技术已经成熟印证了唐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说明唐代官营瓷窑主要为海外市场而生产为研究我国古代瓷器生产提供了第一手材料A BC D解析:选C。结合史实可知,青花瓷技术成熟是在元代,故错误;据材料信息“在印尼海域黑石号唐代沉船上打捞到近7万件中国瓷器”可知唐代时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与印尼通商,且规模很大,故正确;结合史实可知中国唐代出口的瓷器,大多是为了朝贡贸易,主要用做礼品赏赐和馈赠给外国,不是为海外市场而生产,

10、故错误;历史研究的第一手材料是指当时的实物,出土的瓷器是研究古代瓷器的原始史料,故正确,选择C项符合题意。10(2015四川达州一模)下表是不同时期浙江地方志及部分目录,下列选项与该地方志所列史实处于同一时期的是()临安志 皇宫、太庙、禁军、科举、坊市 四明志职官考(府州官员)、学校考(本路蒙古学) 山阴志选举、学堂、新军、警察绍兴志名人篇:蔡元培、鲁迅、秋瑾、竺可桢朱熹强调格物致知,陆九渊主张发明本心“东方的莎士比亚”关汉卿撰写窦娥冤张謇提倡实业立宪、孙中山阐发三民主义黄宗羲倡用“天下之法”取代“一人之法”A B C D解析:选B。据“临安志”“坊市”信息可以判断是宋代,宋代坊市界限被打破,

11、朱熹、陆九渊是宋朝时期理学代表人物,故正确;据“四明志”“学校考(本路蒙古学)”可以判断是元代,关汉卿的窦娥冤是元曲代表,故正确;据“山阴志”“选举、学堂、新军、警察”可知反映的是近代时期,张謇、孙中山是近代人物,故正确;绍兴志名人篇所列是近代人物,而黄宗羲是明末清初思想家,故错误,B项符合题意。11(2015郑州三模)吕氏春秋上农有言:“舍本而事末则不令,不令则不可以守,不可以战。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家产简单),其产约则轻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材料中的观点主要立足于()A统治阶层利益 B商业生产能力C社会制度 D争霸需求解析:选A。题干意为:“舍弃农业这个根本而致力于

12、工商等末业,就会不听从号令,不听从号令就不能守卫国土,不能与敌作战。百姓舍弃农业这个根本而致力于工商等末业,他们的家产就简单,百姓的家产简单,就会轻易迁徙,轻易迁徙,那么国家有了灾难,他们就会存心避而远之,没有安居乐业之心”,可知材料观点的立足点是基于统治阶层利益,故A项符合题意。12(2015江西上饶二模)清代初期,赋税分为地赋和丁赋,分别征收。地赋是农民交纳的地税,丁赋是百姓向政府提供的徭役折银,规定民间十六岁至六十岁为丁,按人头缴纳丁银,田赋和丁赋都是用银两折算,称为地银和丁银。雍正帝继位后,实行地丁银制,把丁赋平均摊入田赋中,按田亩纳税,征收统一的地丁银。地丁银制度的推行()A加重了百

13、姓的赋税负担B抑制了土地兼并C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D有利于缓解人地矛盾解析:选C。地丁银是政府用货币(银两)征收赋税和徭役,这进一步松弛了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故C项正确。实行地丁银制度,使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并不是加重百姓的负担,故A项错误;土地兼并的根源是土地私有制,地丁银并不能抑制土地兼并,故B项错误;地丁银按照田亩纳税,使得无地和少地的农民摆脱了丁役负担,促使人口大幅度增长,激化了人地矛盾,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第13题26分,第14题26分,共52分)13(2016河南六市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嘉靖太康县志:明朝后期

14、“(暴富之家)男子服锦绮,女子饰金珠,是皆簪拟无涯,逾国家之禁也”。(明)范濂云间据目抄卷二:(松江)嘉、隆以来,豪门贵室。导奢导淫,博带儒冠,长奸长傲,日有奇闻叠出,岁多新事百端。伦教荡然,纲常已矣。蒹葭党杂著摘抄:明中后期上海人陆楫反对“财节则民可与富”的禁奢主张,认为“吴越之易为生者,其大要在俗奢、市易之利使其相率而为俭,则逐末者归农矣”。材料二十字军东征(10961291年)更为意大利开启了新的财路,为欧洲带来了一股东方的奢华风,东征不仅使欧洲的贵族了解了东方的豪华,也为意大利人开辟了东方贸易的道路。奢侈消费在当时的意大利佛罗伦萨地区已经形成一股相当盛行的风气了。15世纪中期,意大利的

15、许多城市都颁布了“禁奢条例”,企图限制人们的过度消费,特别是在女性的服饰和宴会的用度方面。但是强烈的虚荣心让人们无视这些法律的存在,每当上流社会大摆筵席或是举办各种社交活动时,宾客们的穿戴总是争芳斗艳,琳琅满目。范广寅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奢侈消费(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明朝中后期和14、15世纪欧洲社会消费观的共同特点以及各自出现的背景。(15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消费观对中国和欧洲社会发展产生的共同不利影响。据此谈谈我们今天应该树立怎样的消费观?(11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共同特点,据材料一、二信息从社会风气、政府态度等角度归纳;第二小问背景据材料一、二信息,分别从中国、欧洲当时的经济、社会思潮、消费观念等角度归纳。第(2)问,第一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