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 专题1 第2讲 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时期 秦汉课件 新人教版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69115184 上传时间:2024-07-27 格式:PPT 页数:32 大小:1.1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 专题1 第2讲 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时期 秦汉课件 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 专题1 第2讲 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时期 秦汉课件 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 专题1 第2讲 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时期 秦汉课件 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 专题1 第2讲 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时期 秦汉课件 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 专题1 第2讲 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时期 秦汉课件 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 专题1 第2讲 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时期 秦汉课件 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 专题1 第2讲 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时期 秦汉课件 新人教版(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代中国: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历程古代中国: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历程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概念,也是古代历史的主干知识。通过材料考查具体的政治制度,实际上是考查学生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特征的能力,考查学生对历史主干知识的准确理解和运用。 秦始皇创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秦始皇创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考向一考向一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它与古代经济成长历程中如经济政策、文化发展历程中的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等有密切关系。由于本专题时间跨度大,有助于考查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为此,今后高考在本专题中将有可能在保持选择题考查分量时加大

2、对主观题的考查力度。大部制改革,能最大限度地避免政府职能交叉、政出多门,从而提高行政效率。政治制度创新和实施过程中的成功之处将是2013年高考的考查重点。 (1)知道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并能够进行具体的评价;(2)知道秦始皇创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内容、理解其特点和影响;(3)能够结合秦朝及封建社会的历史,正确评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4)知道郡县制与分封制的不同,理解秦始皇实行郡县制是历史的进步。 秦始皇创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提示】至高无上的皇权(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政府组织(设置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各司其职);地方在全国范围

3、内推行郡县制。 如何评价秦始皇创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提示】积极方面: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与领土完整。 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在统一的环境下,有利于各民族的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提示】消极方面:皇权专制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 在思想上表现为独尊一家,钳制了思想,压抑了创造力。 在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妨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助长了官僚作风和贪污腐败之风。谭嗣同1896年在仁学一书中说:中国“两千年来

4、之政,秦政也。”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A对古代政治制度的欣赏B说明中国在政治领域相对停滞的特征C肯定了中国的传统文化D为维新变法寻找历史根源【解析】首先要清楚谭嗣同是维新派代表之一,他们是要变君主专制为君主立宪制的,因此A、D不正确;秦政即秦始皇创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是中国的传统文化,C不正确;两千年来,中国仍是君主专制,说明中国的政治制度没有进步,与此时西方相比,显出停滞与落后,B正确。 一方面考查学生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过程的了解;另一方面,考查学生对汉武帝在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方面采取的措施的准确理解。 西汉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阶段。汉武帝采取的相关措施,不

5、仅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并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如“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西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西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 考向二考向二 (1)知道汉武帝在巩固中央集权方面的措施;(2)了解西汉王国问题的由来、实质、解决的措施;(3)了解汉武帝时期的治国政策由“无为”转变为“有为”的历史背景及影响;(4)理解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原因、影响。 汉武帝在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方面,采取了哪些重要措施? 【提示】政治上: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思想上: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书载:“汉兴之初,海内新定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

6、子爵然诸侯原本以大,末流滥以致溢,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西汉建立后,为什么要“立二等子爵”?产生了什么后果? 【提示】西汉的分封,一方面是汉高祖错误地吸取秦亡教训(认为秦没有实行分封,因此当各地起义时孤立无援),另一方面是为了使郡国杂处,互相牵制,维护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汉在实行郡县制的同时,又有封国制的存在,这是同秦最大的相异之处)后果:汉朝惠帝以后,分封的诸侯国势力逐渐强大,各自割据一方,觊觎帝位,中央与封国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诸侯王连续发动叛乱,严重威胁到中央集权政治。 汉代最基层的官吏要把诏书抄写在乡亭的墙壁上,后来改为书写在木板上,或直接以“扁书”悬挂在市里乡亭

7、。这种现象说明汉朝( )A郡县制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行B皇帝直接对人民进行统治C基层官吏直接对皇帝负责D皇帝通过政令的贯彻来控制地方【解析】本题考查了中央对地方如何控制和对材料叙述信息的准确把握能力。由材料可知是通过借助地方官吏来贯彻政令控制,容易误认作考查郡县制。从材料汉代官吏须将皇帝的诏书在乡亭的墙壁公布,使老百姓都能了解到,反映了皇帝通过政令的贯彻来强化对地方的控制。A、C项说法明显与本题不符合,B项说法皇帝不可能实现直接统治人民。儒学成为传统儒学成为传统考向三考向三 可以通过材料考查学生对董仲舒思想主张的理解和认识、考查学生对汉武帝加强思想统一措施的理解和认识、考查汉武帝独尊儒术与当时政

8、治经济的关系。 董仲舒是汉朝儒家的代表人物,他对儒家思想进行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儒学逐渐成为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1)知道儒学成为正统的原因、理解儒学成为正统的影响;(2)理解董仲舒的主要思想主张,通过比较掌握汉代儒学较先秦儒学的发展;(3)归纳掌握汉武帝时西汉选官用人的情况、学校教育情况。 董仲舒的主要思想主张是什么?汉代儒学为什么成为正统思想?【提示】思想主张:(1)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2)针对加强君权需要,提出“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和相应的儒家道德观点。(3)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

9、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提示】原因:汉代的儒家思想经董仲舒改造,适应了当时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重视儒学的措施,使儒学逐渐成为中国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 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哪些是积极可取的?哪些是今天应当扬弃的? 【提示】(1)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理国家之需要的主张。虽然董仲舒的大一统主张充满了唯心的色彩,但是大一统确实是中国发展的主流,尤其是今天祖国统一的需要。所要扬弃的是其中唯心主义成分。至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扼杀一切不同学术流派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应当鼓励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 (2)“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纯属唯心主义,无稽之谈。但是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却是

10、有利于封建统治长久的。 (3)“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虽然是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着想,但是确实有利于中国封建经济的发展,也对今天中国农民负担过重的现象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至于“限民名田”、“塞兼并之路”,因为古今时代背景不同,社会发展不同,就需要区别对待。今天,随着农村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小农经济必将向大农业经济迈进,正确引导这种发展是十分必要的,而不能一概套用“限民名田”、“塞兼并之路”的主张。 (4)“三纲”充满封建意识,应当扬弃。“五常”推崇仁义礼智信,抛弃其中封建成分,就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弘扬。尤其是其中的“信”为今天社会的迫切需要。孝道应当注入社会主义的道德内涵,是人们

11、的社会义务。 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认为“受命于君,天意之所予也”,主张“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对其内涵理解最准确的是( )A融合了黄老之学、法家主张,充满了迷信,没有多大价值B新儒学从根本上摒弃了“为政以德”的先秦儒学民本思想C强化君主专制的同时主张人君“行仁政以顺天道”D“顺天命”与“大一统”的政治思想符合汉高祖的统治需要【解析】董仲舒的思想主张虽充满了迷信,但并不是没有多大价值,A项错;新儒学是对先秦儒学的继承和发展,B项错;C项表述与材料信息一致,正确;汉高祖用道家思想,D项错。 考点考点考点考点 高高高高 频频频频 举一反三方法顿悟举一反三方法顿悟 【练练一一练练】公

12、元前217年,某商人在宛(今河南南阳)交易时使用蚁鼻钱(楚国货币),被当地官府依据金布律处罚。这表明( )A秦半两钱过重使用不便 B蚁鼻钱比秦半两钱值钱C蚁鼻钱非当时法定货币 D秦半两钱未在楚地流通【解析】注意题中时间(前217年),此时秦朝已完成统一,实行统一的法定货币(圆形方孔铜钱),即C项为正确答案。识破误区识破误区 举一反三方法顿悟举一反三方法顿悟 【练练一一练练】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说:“知封建之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弊而将复变。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曰:不能。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某历史兴趣小组的几位同学围绕这段话进行了如下讨论,你不赞同的观点是( )A它是

13、在批评封建社会从上而下对农民的压迫B它认为“郡县”要比“封建”进步C它肯定了“郡县”的优点,但又指出它仍是君权的工具D这段话其实反映了顾炎武对政治新体制的渴望和探索【解析】顾炎武的意思是分封制和郡县制都有缺陷,分封制的弊端是地方容易割据一方,郡县制的弊端是皇权过分专制。但郡县制要比分封制进步;“知郡县之弊而将复变”表明其对政治新体制的渴望和探索。材料没有涉及对农民的压迫问题。答案A。 举一反三方法顿悟举一反三方法顿悟 讲坛讲坛讲坛讲坛 名名名名 家家家家【练练一一练练】有人在评述秦朝的政治变革时说:“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政治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当时没有一个人敢于想象皇帝的儿子们竟会跟平民一样,竟没有拥有土地,更没有拥有奴隶群。尤其是崇古的儒家学派的学者,面对着这么大的巨变,大惑不解。”儒家学派的学者“大惑不解”是因为“巨变”( )A加速了秦朝的灭亡B缺乏应有的理论基础C加剧了地主阶级内部的矛盾D削弱了宗法制的作用【解析】D 材料评述的是秦废分封、行郡县。考查的是对秦政治变革影响的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