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分层限时跟踪练17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人教版高三全册生物试题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69113845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分层限时跟踪练17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人教版高三全册生物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分层限时跟踪练17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人教版高三全册生物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分层限时跟踪练17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人教版高三全册生物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分层限时跟踪练17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人教版高三全册生物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分层限时跟踪练17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人教版高三全册生物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分层限时跟踪练17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人教版高三全册生物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分层限时跟踪练17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人教版高三全册生物试题(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分层限时跟踪练17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限时:45分钟)1格里菲思用肺炎双球菌在小鼠身上进行了著名的转化实验,关于实验的结论不正确的是 ()A说明了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是DNAB说明了R型活菌在一定条件下能够转化为S型菌C说明了R型活菌是无毒性的D说明了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是无毒性的【解析】格里菲思的实验属于体内转化实验,不能证明遗传物质是什么,只能证明S型细菌含有能让R型细菌转化的转化因子。【答案】A2肺炎双球菌分为具有荚膜的S型菌株和不具有荚膜的R型菌株。艾弗里分别提取了S型菌株的蛋白质、DNA和荚膜多糖等成分,再分别与活R型菌株混合后倒平板。实验中最可能出现下列哪种现象,使艾弗里发现D

2、NA是遗传物质()A与DNA混合后所倒的平板出现的菌落全部是具有荚膜的B与蛋白质混合后所倒的平板出现的菌落全部都不具有荚膜C比较各种混合后所倒的平板,与DNA混合的那一组既有具有荚膜的菌落,又有不具有荚膜的菌落,其他组均为不具有荚膜的菌落D与多糖混合后所倒的平板没有出现具有荚膜的菌落【解析】艾弗里实验成功的关键是进行了物质的提取分离,然后分别对每种物质进行研究。在实验中,只有将提取的DNA与R型菌株混合后倒的平板出现了具有荚膜的菌落,说明DNA是遗传物质。【答案】C3在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中,赫尔希和蔡斯分别用32P和35S标记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在下图中标记元素所在部位依次是()A

3、BC D【解析】32P标记的是磷酸基团,即;35S标记的是蛋白质的R基,即,而不是(肽键)。【答案】A4如图所示为“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的部分研究过程。能充分说明“DNA是遗传物质,而蛋白质等其他物质不是遗传物质”的是()A BC D【解析】组说明S型菌中的RNA、蛋白质和多糖不是遗传物质,组说明S型菌中的DNA是遗传物质。【答案】D5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格里菲思以小鼠为实验材料做了如下实验。第1组第2组第3组第4组实验处理注射活的R型菌注射活的S型菌注射加热杀死的S型菌注射活的R型菌与加热杀死的S型菌实验现象小鼠不死亡小鼠死亡,从小鼠体内分离出S型活细菌小鼠不死亡小鼠死亡,从小鼠体内分

4、离出S型活细菌下列关于此实验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实验的关键现象是第4组小鼠死亡并分离出S型活细菌B分析第4组实验时必须是以第13组的实验为参照C本实验说明R型肺炎双球菌发生了某种类型的转化D本实验结论为“DNA是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的转化因子”【解析】本实验的结论是“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将无毒性的R型活菌转化为有毒性的S型活细菌”。【答案】D6肺炎双球菌有许多类型,有荚膜的有毒性,能使人患肺炎或使小鼠患败血症,无荚膜的无毒性。关于如图所示的细菌转化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能导致小鼠死亡的有A、D两组B通过D、E两组对照,说明转化因子是DNA而不是蛋白质CD组产生的S型肺炎双球菌是基

5、因重组的结果DD组产生的后代只有有毒性的肺炎双球菌【解析】在细菌转化实验中,转化率很低,故D组产生的后代中,大多数为无毒性(无荚膜)的R型细菌,少数为有毒性(有荚膜)的S型细菌,故D错误。【答案】D7如图所示,甲、乙两种不同的病毒,经病毒重建形成“杂交病毒”丙,用丙病毒侵染植物细胞,在植物细胞内产生的新一代病毒可表示为()【解析】病毒的遗传物质是核酸,因此用“杂交病毒”侵染植物细胞,则在植物细胞中产生的新一代病毒与提供核酸的病毒相同。【答案】D8用含15N、35S、32P的噬菌体去侵染不含放射性元素的细菌,则释放出的子代噬菌体中()A只含32PB大多数含有15N和32PC少数含15N、35S和

6、32PD全部不含35S【解析】亲代噬菌体的DNA中含有15N和32P,蛋白质中含有15N和35S,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只有DNA进入细菌细胞内,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所以子代噬菌体中少数含有15N和32P,全部的子代噬菌体都不含35S。【答案】D9赫尔希(A.Hershey)和蔡斯(M.Chase)于1952年所做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著名实验进一步证实了DNA是遗传物质。这项实验获得成功的原因之一是噬菌体 ()A侵染大肠杆菌后会裂解宿主细胞B只将其DNA注入大肠杆菌细胞中CDNA可用15N放射性同位素标记D蛋白质可用32P放射性同位素标记【解析】噬菌体侵染细菌过程,只有噬菌体DNA进入大肠杆菌细胞内

7、,而蛋白质没有进入。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中都含N,如用15N标记,不能达到分开研究DNA和蛋白质的作用的目的,C错;噬菌体的蛋白质几乎不含P,D错;如果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都进入大肠杆菌,则本实验无法得出结论,B项是实验获得成功的原因之一。【答案】B10下图为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图解。请回答:(1)分析图A可以看出,加热杀死有毒的S型细菌与活的R型无毒的细菌混合注入小鼠体内,小鼠将_,原因是_。(2)若用同位素标记法分别对蛋白质和DNA进行标记,可选用下列哪一组()A14C和18OB35S和32PC14C和32P D35S和18O(3)分析图B可以看出,该实验获得成功的最关键设计是_。【解

8、析】(1)分析图A可以看出,加热杀死的有毒S型细菌与活的R型无毒的细菌混合后,可转化为有毒性的S型活细菌,小鼠将死亡。(2)蛋白质含有S,不含P元素,核酸含有P而不含S元素,因此可用35S和32P分别对蛋白质和DNA进行标记。(3)分析图B可知,加入S型细菌DNA,R型无毒的细菌发生转化,表现了S型细菌的性状,这说明S型细菌的DNA进入了R型细菌细胞中,实现对其性状的控制,也说明DNA是遗传物质。该实验获得成功的最关键设计是设法将DNA与蛋白质分开,单独地、直接地去观察它们的作用。【答案】(1)死亡死的S型细菌能使R型细菌转化成活的有毒的S型细菌,使小鼠死亡(2)B(3)设法将DNA与蛋白质分

9、开,单独地、直接地去观察它们的作用1120世纪20年代,科学家利用小鼠进行了体内转化实验,探究遗传物质。实验1:R型细菌小鼠存活实验2:S型细菌小鼠死亡分离出S型细菌实验3:S型细菌加热小鼠存活实验4:S型细菌加热R型细菌小鼠死亡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1)在实验4中死亡的小鼠中能够分离出_细菌。(2)除了用上述注射法,通过观察小鼠的生活情况来判断R型和S型细菌外,你还可以通过怎样的方法区别R型和S型细菌?_。(3)图示为实验4中小鼠体内R型细菌增长曲线,请在图中绘出S型细菌的增长情况。(4)该实验获得的结论是_。(5)一段时间后,给实验3中的小鼠注射S型细菌,请预测该小鼠的生活情况?_;并分析

10、其原因:_。【解析】(1)在实验4中,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使部分R型细菌发生转化,变为S型细菌,因此死亡小鼠中可以分离出R型和S型细菌。(2)R型细菌和S型细菌结构是不同的,在显微镜下观察菌落特征可以发现,菌落表面光滑的是有荚膜的S型菌,菌落表面粗糙的是无荚膜的R型菌。(3)绘制图线要注意:S型细菌种群将呈现“S”型增长;曲线的初始数量应为0,不能从原点开始,必须过一段时间,体现了转化是需要一定时间,而且是从无到有的过程;S型细菌的曲线应先于R型细菌曲线开始增长,且最后数量要高于R型细菌。(4)通过这个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着转化因子,但是具体哪种物质是遗传因子还需进一步验证。(5)在实验3进

11、行之后,过一段时间再给小鼠注射S型细菌,此时,小鼠已经接触过S型细菌,身体内已产生了大量的抗体和记忆细胞,因此,该小鼠可以存活。【答案】(1)S型和R型(2)显微镜下观察细菌有无荚膜(或在固体培养基中培养,观察菌落特征,若表面光滑,则为S型;若菌落表面粗糙,则为R型)(3)如图(4)S型细菌中存在着转化因子(5)存活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相当于疫苗,刺激小鼠产生大量的抗体和记忆细胞12甲图所示是将杀死的S型细菌与R型活细菌混合注射到小鼠体内后两种细菌的含量变化,乙图所示是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利用同位素标记技术完成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部分操作步骤。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甲乙A甲图中AB对

12、应时间段内,小鼠体内还没形成大量的免疫R型细菌的抗体B甲图中的S型细菌是由R型细菌转化来的C乙图中噬菌体被标记的成分是蛋白质,所以沉淀物中完全没有放射性D乙图中如果噬菌体和细菌混合后不经过搅拌,则上清液中放射性减弱【解析】从理论上讲,乙图中的放射性只会出现在上清液中,但在实际操作中沉淀物中也会出现部分放射性。【答案】C13乙肝被称为“中国第一病”,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对乙肝病毒的认识也更加深入,现已知乙肝病毒的DNA由一条环状链和一条较短的半环链组成,侵染时先形成完整的环状,再把其中一条作为原始模板复制形成新的病毒(具体过程如图)。则以下有关乙肝病毒增殖过程的描述错误的是()A形成完整环状DN

13、A的场所是在病毒体内B病毒的核酸和蛋白质外壳共同组成核衣壳C是逆转录形成DNA的过程D乙肝病毒基因表达的过程包括过程和【解析】乙肝病毒增殖时,形成完整环状DNA的场所在宿主细胞内,A错误;由图可知,乙肝病毒由外膜和核衣壳组成,核衣壳包括核酸和蛋白质外壳,B正确;过程是由RNA形成双链DNA的过程,即逆转录过程,C正确;基因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D正确。【答案】A14用含32P和35S的培养基培养细菌,将一个未被标记的噬菌体在此细菌中培养9 h,经检测共产生了64个子代噬菌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32P和35S只能分别标记细菌的DNA和蛋白质B子代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一定具有放射性CDNA具有放射性的子代噬菌体占1/32D噬菌体繁殖一代的时间约为1.0 h【解析】32P还存在于细菌RNA等物质中,A项错误;噬菌体利用宿主细胞中的原料合成子代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所有子代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均具有放射性,C项应为100%,B项正确,C项错误;一个噬菌体产生64个子代噬菌体,共繁殖6代,故D项为1.5小时。【答案】B15下面是兴趣小组为探究甲型H7N9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还是RNA设计的实验步骤,请将其补充完整。(1)实验目的:略 (2)材料用具:显微注射器,甲型H7N9流感病毒的核酸提取液,猪胚胎干细胞,DNA水解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