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采访心理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69059356 上传时间:2024-07-27 格式:PPT 页数:77 大小:1.3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闻采访心理_第1页
第1页 / 共77页
新闻采访心理_第2页
第2页 / 共77页
新闻采访心理_第3页
第3页 / 共77页
新闻采访心理_第4页
第4页 / 共77页
新闻采访心理_第5页
第5页 / 共7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闻采访心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闻采访心理(7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闻采访心理n1、你在采访的时候是如何了解采访对象及他人的?n2、你会以习惯的某种思维方式看待问题吗?n2、你对自我有准确的认识吗?n3、你对采访中取得的成绩或产生的挫折是如何归因的?n4、你在他人面前是如何表现自我的?第一节 新闻采访心理的内容和特点n一、新闻采访心理的内容n 一项社会认知社会认知和社会交往社会交往的活动。n新闻采访心理是在新闻采访活动中,记者和采访对象心理活动的特点及其规律。n采侧重于记者在采访活动中对新闻事实(包括人或物)的认知过程及其规律,主要表现在记者对客观事物的观察、思考和收集上。n访侧重于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的人际互动及其规律。n这一项社会认知活动包括的主要内容有:

2、n对新闻事件和新闻主题的认知;n对新闻采访对象的认知;n对自我的认知;n对人际关系的认知n对采访情境的认知。爱的奉献晚会 白岩松 现场采访 白岩松采访汪峰央视白岩松采访BEYOND n二、新闻采访心理的特点n1、新闻采访心理离不开对新闻基本特征的认知n2、新闻采访心理离不开对采访环境的认知和把握n3、采访心理是在人际互动中产生的n4、采访活动中的互动属于角色互动环境:采访客体源信息输入:注意的选择长时记忆:信息的存储行为输出工作记忆信息加工中枢加工器:思维的控制和决策活动状态噪音反馈记者在采访过程中的信息加工系统示意图第二节 新闻采访的社会认知模式n(一)采访环境:采访客体源n自然环境n社会环

3、境n(二)注意的选择n外界刺激信息 过滤 加工、编码认知对象a采访的目的、兴趣、需要B记者注意的品质n(三)记忆储存结构对输入新闻事实信息的影响 信息加工心理学认为,“当给被试者刺激时,他要靠头脑中的经验才能决定作出什么反应。所谓经验,包括机体的状态和记忆存储的内容。”n 由记者的注意选择并输入其头脑中的新闻事实信息,记者会做怎样的反应,主要依靠记者头脑中的知识经验结构即心理学上的记忆储存结构。其作用机制是,记忆储存结构根植在记者的长时记忆中,在认知活动进行时,长时记忆的相关内容很容易被提取到工作记忆即短时记忆或操作性记忆中来参与当前的认知活动。 n(四)思维对采访活动的影响n1、思维对输入信

4、息处理的策略n思维策略是认知心理学思维方式范畴的一个概念,n思维策略的途径有两种:n一种是理论驱动归纳,即先有理论和预测,然后用事实印证;n一种是材料驱动归纳,即先搜集大量材料,然后分析这些材料,在此基础上探寻出其中的规律。 n“南京零距离”在报道警方紧急调查死猪收购案中,记者通过采访n三鸿食品厂n了解到虽然该厂的产品没有问题,但为犯罪嫌疑人提供了冻库供其中转死猪肉,企业的管理不到位;n建邺区动物卫生监督所所长n那位所长说,该所有保检和抽检制度,但记者问到有没有抽检到事发的集庆副食品批发市场3028冻库,回答没有;n集庆副食品批发市场的经营户n他们说,所谓的保检和抽检制度都是从来没有执行过,只

5、交检验的费用。n结论:十万头死猪能够畅通无阻进入市场关键在于企业的管理不到位、市场的监管薄弱。n例1、一位公安局长在路边同一位老人谈话,这时跑过来一位小孩,急促的对公安局长说:“你爸爸和我爸爸吵起来了!”老人问:“这孩子是你什么人?”公安局长说:“是我儿子。”请你回答:这两个吵架的人和公安局长是什么关系? n例2、有这样一个著名的试验:把六只蜜蜂蜜蜂和同样多的苍蝇苍蝇装进一个玻璃瓶中,然后将瓶子平放,让瓶底朝着窗户。结果发生了什么情况? n例3、钱思公藏有一个笔架。这个笔架是用珊瑚做成的,钱思公藏有一个笔架。这个笔架是用珊瑚做成的,造型美观,雕工精细,极为珍贵,是他最心爱的东西。平造型美观,雕

6、工精细,极为珍贵,是他最心爱的东西。平时,他总是把笔架放在书桌上,每天都要欣赏一番。要是时,他总是把笔架放在书桌上,每天都要欣赏一番。要是哪一天笔架不见了,他就会心绪不宁,坐卧不安,然后就哪一天笔架不见了,他就会心绪不宁,坐卧不安,然后就会悬赏一万枚钱寻找这个笔架。会悬赏一万枚钱寻找这个笔架。 n钱思公的几个宝贝儿子很快就摸准了这一点。如果谁钱思公的几个宝贝儿子很快就摸准了这一点。如果谁缺钱花了,谁就会偷偷地把笔架藏起来,等钱思公悬赏一缺钱花了,谁就会偷偷地把笔架藏起来,等钱思公悬赏一万枚钱寻找的时间,就拿出来,说是从外面的小偷那里追万枚钱寻找的时间,就拿出来,说是从外面的小偷那里追查回来的,

7、于是一万枚钱的赏金便轻易地到手了。过上一查回来的,于是一万枚钱的赏金便轻易地到手了。过上一段时间,如果又有哪个儿子没钱花了,就又会如法炮制一段时间,如果又有哪个儿子没钱花了,就又会如法炮制一番。这样的事,在钱思公家里,一年至少要发生六七次。番。这样的事,在钱思公家里,一年至少要发生六七次。 n2、思维定势n 思维定势是指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具有的每次都用的相同方式(相同知识结构)的倾向。n讨论:n你觉得记者在采访时可能会出现哪些思维定势?应当如何避免?n(五)新闻采访活动中的噪音及其规避“噪音”一词本为信息论中的术语,意为干扰信号成功传输的因素。在新闻心理学中,将造成采访失败的各种主客观因素称为采

8、访活动中的噪音 。n由记者的主观原因造成的噪音主要包括:n第一,记者的职业道德方面的原因,比如,片面强调收视率,对某些边缘题材原生态地展示,从而降低新闻媒体的权威性,特别是在后续的采访过程中,消息来源者会一定程度地失去提供采访线索和积极配合采访的动力;n第二,思想方法的片面性方面的原因,例如,将民生新闻的以民为本的思想推向极端,仅仅站在普通民众的一方,未做好政府和普通民众之间桥梁的角色,导致采访失去了作为新闻的根基客观性和真实性;n第三,采访不深入,为表象迷惑;n案例:n别让玩具成“玩命”长沙儿童玩具市场安全报告的采访对象阻碍记者采访的一幕:“记者在旁边的另一家小店里看到一种有点像装哩水的小塑

9、料瓶里装着一些液体,记者开始还以为是吹泡泡用的药水,可没想到一问,店老板的回答却让记者大跌眼镜这是喷到嘴巴里喝的,可以喝又可以玩。记者拿起来仔细看了看,只见整个瓶子都没有外包装,蓝色的塑料外壳显得十分粗糙,就更别说密封了。在瓶子的底部,一行细小得几乎无法辨认的小字写着保质期和成分。而成分那几项里,却只看清了一个水字,其余的就像是在雾里看花,一个字也看不清。不知道是看出了记者的来意,还是看见记者在拍照,当记者提出要购买一个时,老板警惕地说:这是小孩子玩的,你也是小孩子啊?最后记者还是花了1元钱买了一个。记者刚走出门,老板就急急忙忙地把店门关了。 n由客观原因造成的噪音主要是:采访对象为了公关或政

10、绩等的企图和需要,有意设置采访障碍,隐瞒某方面的关键事实;文化因素,价值观念等。 一、社会认知一、社会认知(一)概念(一)概念 指个人对他人、对他人的社会行为及其规律的指个人对他人、对他人的社会行为及其规律的认识过程。是一种基本的社会心理活动,人的社会认识过程。是一种基本的社会心理活动,人的社会化过程,人的社会动机、态度、社会行为都是以社化过程,人的社会动机、态度、社会行为都是以社会知觉为基础的。会知觉为基础的。包括: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对自己的知觉。包括: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对自己的知觉。 即人际知觉、自我知觉和行为归因即人际知觉、自我知觉和行为归因。第三 新闻采访的社会认知过程(二)社会认

11、知的途径 他人的言他人的言他人的言他人的言谈举谈举止、止、止、止、仪仪表神情、行表神情、行表神情、行表神情、行为习惯为习惯作出判断和作出判断和作出判断和作出判断和评评价价价价形成关于他人的印象形成关于他人的印象形成关于他人的印象形成关于他人的印象进一步解释和推断他人行为进一步解释和推断他人行为进一步解释和推断他人行为进一步解释和推断他人行为中国人社会认知的五种途径和方法:中国人社会认知的五种途径和方法:中国人社会认知的五种途径和方法:中国人社会认知的五种途径和方法:1 1 1 1 观语言:观语言:观语言:观语言:“要知心腹事,但听口中言要知心腹事,但听口中言要知心腹事,但听口中言要知心腹事,但

12、听口中言”, 但注意但注意但注意但注意“口上仁义礼智,心里男盗女娼口上仁义礼智,心里男盗女娼口上仁义礼智,心里男盗女娼口上仁义礼智,心里男盗女娼”;2 2 2 2 观行为:观行为:观行为:观行为:“欲知其人,观其所为欲知其人,观其所为欲知其人,观其所为欲知其人,观其所为”;3 3 3 3 观相貌:观相貌:观相貌:观相貌:“吉人自有天相吉人自有天相吉人自有天相吉人自有天相”;4 4 4 4 类化:类化:类化:类化:“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5 5 5 5 省察己心:省察己心:省察己心:省察己心:以己心推及他人之心,以己心推及他人之心,以己心推及他

13、人之心,以己心推及他人之心, 但注意但注意但注意但注意“难将我语同他语,未必他心似我心难将我语同他语,未必他心似我心难将我语同他语,未必他心似我心难将我语同他语,未必他心似我心”。(三)社会认知的过程 n1.1.社会知觉社会知觉n 在社会环境中,对人或群体的社会特性及各种社会现象的初步认识。n2.2.社会印象社会印象n 通过社会知觉形成的直接的认识在头脑中保留下来的形象。n3.3.社会判断社会判断n 在社会知觉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的认识。(四)社会认知的种类 n1.1.对人的认知对人的认知n 根据某人的言语、行为等外部特征,对其动机、品质等内含的认知。n2.2.角色认知角色认知n 从个体的表现确定

14、其社会角色,从而推想其它品质的认知。n3.3.人际认知人际认知n 对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认知。n4.4.因果认知因果认知n 对社会行为原因的认知。n5.5.自我认知自我认知n 对自己作为社会成员的品格、地位、身份等方面的认知。(五) 影响社会知觉的因素 (一)认知者因素(一)认知者因素 1 1 原有经验原有经验2 2 认知者的动机、兴趣与价值观念;认知者的动机、兴趣与价值观念;3 3 认知者的情绪状态认知者的情绪状态4 4 认知偏差认知偏差(二)认知对象的因素(二)认知对象的因素 1 1 魅魅 力力 2 2 知名度知名度 3 3 自我表演自我表演 (三)认知情景因素(三)认知情景因素1 空间距

15、离:空间距离:霍尔霍尔(E.Hull)认为人际空间距离分为)认为人际空间距离分为4种种名名 称称距距 离离人人际关系关系亲昵区昵区0cm-45cm0cm-45cm夫夫妇、恋人、恋人个人区个人区 45cm1.2m朋朋 友友社会区社会区1.2m3.6m熟熟 人人公众区公众区3.6m3.6m以上以上陌生人陌生人 公共公共场所所2 背景参考背景参考 n(一)认知对方的目的、动机n(二)认知对方是不是合格的对话者n(三)认知对方的个性特点二、认知对方三、自我认知n自我认知(也叫自我意识(自我认知(也叫自我意识(self-cognition),),是一种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心理现象n自我认知是人对自己身心

16、状态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自我认知包括三个层次:对自己及其状态的认识;对自己肢体活动状态的认识;对自己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认识。n 自我意识不仅是人脑对主体自身的意识与反映,而且人的发展离不开周围环境,特别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制约和影响,所以自我意识也反映人与周围现实之间的关系。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反映形式,是人的心理区别于动物心理的一大特征。 n自我认知的结构自我认知的结构n 是从自我认知认知的第三层次,即从知、情、意三方面分析的,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节。 n自我认识是自我认知认知的认知成分。它是自我认知认知的首要成分,也是自我调节控制的心理基础,它又包括自我感觉、

17、自我概念、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自我分析是在自我观察的基础上对自身状况的反思。自我评价是对自己能力、品德、行为等方面社会价值的评估,它最能代表一个人自我认识的水平。 n自我体验是自我意识在情感方面的表现。自尊心、自信心是自我体验的具体内容。n自我调节是自我意识的意志成分。自我调节主要表现为个人对自己的行为、活动和态度的调控。n自我自我认知的产生与发展的产生与发展n(一)生理的自我(一)生理的自我n 生理的自我又称为物质的自我,它是一个人对自己身躯的认识,包括占有感、支配感和爱护感。 n(二)社会的自我(二)社会的自我 n社会的自我时期又称为个体客观化时期。这个阶段大约是从3岁到青春期之

18、前,即到13至14岁的时候,这段时间是个体接受社会影响的重要时期,也是个体实现社会自我的最关键的阶段。n(三)心理的自我(三)心理的自我 n心理的自我又称精神的自我,这个阶段主要是从青春期到成年大约10年的时间。n自我认知的作用自我认知的作用 n1、自我认知大大地提高了人的认识功能n2、自我认知使人形成一个丰富的感情世界 n3、自我认知大地促进了人的意志的发展 n4、自我认知是道德的必要前提 n(一)记者的自我认知n记者的角色n记者的个性n记者的临场表现n 年月日,南方都市报33版导读和43版刊登了一组特别醒目的照片,直击广州大道中东兴北路和中山一立交等路段一群扒手作案的过程。躲在暗处的记者将

19、扒手在光天化日之下施行扒窃,得手之后扬长而去的“精彩”瞬间记录在案。这种纯客观的视觉冲击确实吸引了大批读者的眼球,满足了“百闻不如一见”的好奇心。然而令人瞠目结舌的是,在第二天的南方网和广州视窗等网站上,竟然刊发了小偷拿着报纸对着照片做自我欣赏的照片,这组标题为小偷见报竟自赏照片,“开工”行窃时毫不紧张的图片新闻,是对南方都市报昨日图片新闻的追踪报道。未署名的记者抓拍到了头一天作案被曝光的小偷拿着报纸对着照片自我欣赏的镜头,并再一次目睹小偷们向观众挥手致意,打车离去。n该案例说明了什么问题?n 东方时空中生活空间栏目的摄制组,常常深人市井小巷,专讲“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有一期节目叫我爱我家,讲

20、的是一名管理太平间的单身女工的故事,这位单身女工带着两个孩子,一家人就住在太平间里。为拍摄这期节目,一位年轻的女记者在太平间旁租住了一间房子,与她们隔邻住了两个月,成为女工一家的好朋友。n(二)采访对象的自我认知n采访对象的角色n采访对象的期待n对他人的态度和评价的揣摩虚假公证的争吵n案例:n 2006年11月22日,央视12套大家看法栏目播出了一期探讨公证机关的公信力问题的节目。节目以一个名为复活记的“101热度故事”开始,短片讲述了成都市一名公证员尹某在售房者杨某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出具一份荒唐的虚假房产继承权公证书,将他这个“大活人”公证为死人,并让该房子的买主严春英以“妻子”名义继承了他

21、的房产,逃避二手房交易税的故事。插片开头,就以7年后偶然得知自己已经被公证“死亡”的当事人,前往公证处找尹某讨公道的故事开始。现场背景:杨带着一群人,与记者一起在楼道紧追竭力躲避的尹某这是一个标准的长镜头,在长约3分钟的时间里,摄像机一直非常专业地紧紧跟随着两个当事人。在杨两次出手打人的过程中,摄像机镜头客观而冷静地记录着这一幕,采访记者没有干涉的语言和动作,拍摄方式类似“真实电影”。短片中紧张火爆的打斗场面极大提升了节目的吸引力。解说词对杨某的行为称之为“当众殴打”,但是主持人并没有置评这次暴力事件,而是话锋一转:“那么这个农民哪儿来那么大的火气,怎么能当众殴打公证员呢?在他们之间究竟发生过

22、什么事情吗?”接下来就转到故事的前因后果上,而这一段摄像机前的暴力行为就此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大家看法“死人”离奇复活记四 对相互关系的认知n新闻工作中的角色冲突n党和政府的喉舌n冷漠的旁观者n社会参与者n新闻工作中的角色互换n1)实际表现出来的角色互换:记者自己充当采访对象,即从记者的角色暂时变为采访对象的角色,最好的是“体验采访”。例如,记者为写关于交通拥挤的报道,有意隐去记者身份充当乘客,亲自体验乘车难的滋味。n2)凭借想象的角色互换:记者带着受众的眼睛、耳朵去采访,去观察,去倾听,去制作。 第四节印象整饰n一、印象整饰的概念一、印象整饰的概念n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1956):人

23、生是个大舞台,而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有如演员相互配合的演戏。人们按社会剧本的需要(即社会期望的需要)扮演自己的角色,而他们的演出又受到互动对方的制约。因此,要使互动能够顺利进行,互动的双方都应有能力运用某种互动的技巧对自己的印象进行控制、管理、整饰。 n“印象整饰是人在交往中有意控制他人对自己的印象的过程。”具体在新闻采访中,是指记者运用恰当的语言、表情或身体动作以及仪表风度等使采访对象对记者产生“自己人”的效应,从而缩短采访对象与记者的心理距离,使记者顺利实现采访的目的。n印象整饰的内容:n1、按社会常模或以对方的好恶整饰自己的外表。人的外表最容易为他人所知觉,因而个体往往留意修饰外表,尤其

24、在异性面前更加如此。n2、隐藏自我。个体的真实自我也许不受他人和公众欢迎,为使他人对自己产生良好印象,形成良好人际关系,个体常常把真实自我隐藏起来,好比戴上一副“面具”。n3、有意地抬高自己。按社会期待整饰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角色的社会规范。n4、因人而异,投人所好。个体为了得到他人的好评,形成良好印象,往往投其所好,采取自我附和、施惠等手段。 n二、印象整饰的正负两面性二、印象整饰的正负两面性n戈夫曼:在人类的交往和互动中是否存在以及在多大的程度上存在虚伪性和欺骗性? n古尔德纳 :将戈夫曼的一整套理论斥之为“出卖灵魂的社会学”。n1、印象整饰的正面性q成功的印象整饰可以用来调节与润滑人际

25、关系,使人们之间的交往和互动能够顺利地进行下去。 q印象整饰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标志和结果。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行为和语言也在变得越来越文雅而有修饰,人们的欲望和要求开始摆脱赤裸裸的表达方式,变得含蓄和曲折。 n2、印象整饰的负面性q由于印象整饰直接涉及对他人印象的控制,因此,既有人运用这一手段虚饰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真实身份,也有人利用相应的技巧为自己谋利。 q“露脸”或“争面子” q逢迎之道 n三、印象整饰的必要性三、印象整饰的必要性n1、印象整饰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标志和结果。n2、印象整饰是调整传播者与受众关系,确保传播效果的一种必要手段。 n3、印象整饰是适度调整记者的个性特点以符合节目

26、定位、节目内容的关键。n四、记者在采访中印象整饰的原则与定律四、记者在采访中印象整饰的原则与定律n1、原则:记者在进行印象整饰时,一定要服从采访对象一定要服从采访对象对记者社会角色的预期和要求,以增强记者的可信性效果对记者社会角色的预期和要求,以增强记者的可信性效果 。n2、定律:n1.接近吸引律(人们常常喜欢和他们相似的人) n 1)时空接近:交往双方利用他们在时间和空间方面的共同之处,达到相互吸引的目的,年龄,地理环境-自己人效应 n 2)兴趣和态度相似:兴趣爱好,态度观点,价值取向,人人都具有自我评价的倾向 n2.情感吸引律(定义:交往双方通过表情的渠道达到心灵交融,情感共鸣,心理接近,

27、相互感染的良好的人际关系的规律) n五、采访中印象整饰的策略五、采访中印象整饰的策略 n1.“登门”之计又叫“得寸进尺”,意思是促使人们首先接受一个小的要求后,就有可能让他接受一个大的要求 n 比如,有些被采访者可能身居要职,一时难以接近;有些可能性比如,有些被采访者可能身居要职,一时难以接近;有些可能性格比较孤僻,不愿接触媒体;有些不事张扬,不善言辞,如此等等。格比较孤僻,不愿接触媒体;有些不事张扬,不善言辞,如此等等。如果记者一见到他们就单刀直入地进行采访,不仅会显得比较唐突,如果记者一见到他们就单刀直入地进行采访,不仅会显得比较唐突,也容易被拒绝;但如若先和他们聊身体,聊健康,聊热点,也

28、容易被拒绝;但如若先和他们聊身体,聊健康,聊热点,“ “拉家常拉家常” ”,引他们打开话匣子,往往就能取得预想的效果。因为,被采访者,引他们打开话匣子,往往就能取得预想的效果。因为,被采访者话匣子一开,也就不自觉地话匣子一开,也就不自觉地“ “卷卷” ”了进去,记者趁机按照采访提纲进了进去,记者趁机按照采访提纲进行采访,他们为了不破坏自己刚刚建立的亲切、和善形象,也就不好行采访,他们为了不破坏自己刚刚建立的亲切、和善形象,也就不好回绝,这样,在不经意间,记者就有可能轻松地完成采访任务。回绝,这样,在不经意间,记者就有可能轻松地完成采访任务。 n2.“后转弯”之计又叫“保留面子”,当人们拒绝了别

29、人的一个大要求(哪怕是合理的),或者作出了有损于个人形象的事情后,常常会为保留面子而接受一个小的要求n 一般来说,记者都愿意对名家、名人来一个独家采访,但名家、名人资历深,头衔多,人不好见,稿不好约,这已是不争的事实。记者要想达到采访的目的,不妨直接向他们提出采访的要求,他们公务忙,社会活动多,自然不好答应。这时,记者趁机再提出一个预谋已久的小要求,比如,不接受采访也罢,能否告诉我近来忙些什么,这两天的日程安排怎样等诸如此类的小问题,对方也就不好拒绝了。n3.“放大呈现”和“收敛呈现”策略指在特定的情况下,行为主体有意夸大或贬低自己的一些信息,以强化别人对他的某种印象。 n 该策略就是根据对象

30、的不同心理,采取不同的“讨好”对策。至于“放大”多少,“收敛”多少,记者要因人、因事、因环境、因需要而定,不能过了头,变了味,给被采访者造成造作、虚假的印象。 n六、印象整饰在语言与非语言符号中的运用六、印象整饰在语言与非语言符号中的运用 n1、语言符号n语速、语调、重音、停连n2、非语言符号n物体语言符号(服装、化妆)n体态语言符号(眼睛、面部、手势、姿态)第五节 采访中的归因n一、归因的概念一、归因的概念n 归因,即归结行为的原因,指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n二、归因的维度二、归因的维度n美国心理学家维纳(B.weiner)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探讨,并把

31、归因分为三个维度: n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内外源),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稳定性),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可控性)。 n内因,指存在与个体内部的原因,如人格、品质、动机、态度、情绪、心境以及努力程度等个人特征。如将行为归因于个人特征,称之为内归因。 n行为外因,是指行为或事件发生的外部条件,包括背景、机遇、他人影响、工作任务难度。如果将行为原因归于外部条件,称之为外归因或情境归因。 n综合归因:在许多情境中,行为与事件之发生并非由内因或外因单一因素引起,而兼有二者的影响,这种归因称之为综合归因。 为何黛安娜的死被归因为为何黛安娜的死被归因为媒介的追逐不是醉酒的司机?媒介的追逐不是醉酒的

32、司机?n 旧时有一位私塾先生,自诩文章高明。他与自己的弟子们一道连续几届参加科举考试,但每次都是弟子们中举,自己却名落孙山。一次,主考大人宴请社会绅士名流,会上谈及此事。主考大人问他这是什么道理,他愤愤然吟诗道:“文章不如我,造化不如他。”说罢,扬长而去。三、几种常见的归因误差和偏差n行动者观察者效应行动者观察者效应:尽管我们常常将他人的行为归因于较稳定的人格因素,但我们却倾向于将自己的行为归因于外部因素。n自我服务的偏向自我服务的偏向:当行为是成功的、获取了良好的结果时,如果是他人的行为会被归因于外,如果是自己的行为会被归因于内;而当行为本身是不好的、失败的时,如果是他人的行为会被归因于内,

33、如果是自己的行为会被归因于外。 n例如,报道有关官员贪污受贿,标题所揭示的原因居然为“都是金钱惹的祸”;报道某人有婚外情人,把原因归结为“都是美女惹的祸”;关于歹徒持菜刀砍人的报道,标题则是“都是菜刀惹的祸”,这种报道在真实性上经得起仔细推敲吗? n 浙江一家报纸曾刊发过一幅新闻照片,它所反映的是一群农妇在杭州西湖“花港观色”景点观鱼。照片说明的大意是;得益于党的农村经济政策,农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农妇也有条件也有条件上“天堂”游览了。n 然而,读者只要仔细观察就不难发现,这群农妇是清一色的装束:头上包着一条毛巾,身上穿着大襟布褂,腰间系了一条围裙,肩上还挎了一只香袋。这实际上是杭嘉湖地区农

34、妇上杭州灵隐寺进香的“统一着装”,她们上杭城的真实目的是“灵隐进香”,“游西湖”不过是进香以后的乘兴之举,是“副产品”。这张用片,从表面上看是真实的,但从本质上却是失实的。报道中说富裕起来的农妇为游“天堂”而来,其实这只时记者一厢情愿的理解;或者只是记者在对事物本质缺乏了解的情况下的一种误读。 n四、采访中合理归因的意义n1、影响记者的后续行为。如果将成功归于内在的、可控因素,那么将产生成功的自信,期望继续成功,并会积极努力。如果将成功归于外在的、不可控因素,那么一次成功就不会增强其成功的自信心,对后续行为起不到促进作用,不会继续努力。如,采访对象不愿透露实情,是记者第一印象不好还是对记者、媒

35、体信任度不高,或另有隐情?n2、影响记者的行为效能感。合理的归因可以帮助记者更好的完成预期的行为,获得好的结果从而提高自我效能。n3、对后续的采访具有维持作用。如果记者把一次成功归因于努力,而努力是内部的、可控的,那么这次成功将提高行为效能感;而效能感的提高会使他在下次完成类似采访时付出更多努力,以求继续成功。在此人们行为结果的归因表现出对后续行为的维持作用。 第六节创造访问条件与活动效应n一、选择较适宜的访问时机和地点n(一)时机的选择n重要性:注意的稳定性n1、让采访对象自己约时间(两个功效)n2、与采访对象一起工作、生活片刻(自己人效应)n3、见缝插针,相机行事n(二)选择恰当的地点n

36、人在自然状态下大反映往往是真实的,也往往是具体的,相反,当处于某种约束、限制甚至防备的状态下,所流露和提供的往往有所保留、有所伪装。n二、与采访对象平等相待,礼貌相处n1.采访高级领导干部或著名人物时,要显得不卑不亢 n2.采访一般群众,要显得平易近人,和蔼可亲 n3.采访特殊情绪状态的对象时,表情动作要作特殊处理 n4.面对强势,不躁不馁n三、察言观色,随机应变n四、运用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转化规律调节采访n1、使注意力集中的方法n注意力集中就是保持三个统一:(个体、时间、地点)n2、运用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转化规律调节采访对象n、强调采访的意义n(注意将采访对象的兴趣往新闻事实上引。在非事件性新闻的采访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他讲的我没用,有用的他不讲”的无奈。) n、不分散采访对象注意力n、克服外来干扰n、消除疲劳,变换方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