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第四中学高一上学期12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69053641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1.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第四中学高一上学期12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第四中学高一上学期12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第四中学高一上学期12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第四中学高一上学期12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第四中学高一上学期12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第四中学高一上学期12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第四中学高一上学期12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第四中学高一上学期12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赤峰市第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期中考试 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题。 李白和杜甫 蒋勋 李白和杜甫刚好跨越中国诗的黄金时代,成为两个高峰,他们只相差11岁,可是两个人个性明显不同,我们称李白为诗仙,称杜甫为诗圣。 李白之所以被称为诗仙,是因为在诗的国度里,他是一个不遵守人间规则的人。“仙的定义非常有趣,李白本身建立起来的个人生命风范,不能够用世俗的道德标准去看待,比如李白的好酒,李白的游侠性格,李白对人间规则的叛逆。可以说李白把道

2、家的或老庄的生命哲学做了尽情发挥,变成一种典范。杜甫是诗圣,“圣”与儒家学说有关,儒家生命的最高理想是成为圣人。“圣需要在人间完成。“仙”是个人化的自我解放,“圣则是个人在群体生活中的自我锤炼。 虽然同时分享了大唐盛世时的诗歌高峰,李白呈现出来的生命意境与杜甫呈现出来的生命意境非常不同。许多人喜欢争论李白好还是杜甫好,其实生命里面常常充满两难,为什么不可以同时喜爱李白与杜甫?读书时,我很大的一个困扰就是在李白和杜甫之间的矛盾和游移。 在青春期,很自然会喜欢李白。李白的生命里所呈现出的自由形态,他的少年行中的青春形式,在正统文学当中不被鼓励。在整个文化体制中,受鼓励或赞赏的是经过很多历练之后的成

3、熟与稳重。青春的热情、冲动、勇气或冒险,在文化当中是被忽略的。早期思想家并非没有碰到这个部分,只是生命充满了两难,为了有所偏重,势必造成对某一部分的忽略。李白式的生命形态在我们的历史当中越来越少,尤其是宋之后。这样的生命形态,年轻、大胆、冒险。蜀道难把我们带到一个惊险的世界,对非规则世界发出感叹,这是我们很少有的体验。我们在成长与求知的过程里,一再听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可是行万里路其实很难。大多数时候我们是在书房中,生命的真正历练,其实非常少。 在青年时对李白的爱好很容易理解,因为那个时候很想背叛学校的教育,很想背叛家庭的规矩,很想像李白一样出走冒险。这未必是对李白绝对正确的理解,可是李

4、白令人感觉到他可以达到孤独地出走。那时候大家聚到一起,念的多是李白的诗句。今天对杜甫的感动,是在进入中年的沧桑之后,开始明白他对人间的悲悯,以及他把个人放入群体当中,对使命与责任的承担。 杜甫的社会性很强,李白根本没有社会性,“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亮与影子都要解脱社会性。李白鼓励个人把社会性的部分切断,从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个人角度思考生命意义和价值,儒家一定是将一个人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放在群体当中考虑,比如孝与忠,是在家族与国家里完成自我,如果抽离了家族和国家,个人的意义无从讨论。李白不讨论这些问题,他就是一个决然的个人。“天生我材必有用”,“我是一个孤立的个体,而杜甫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

5、行为都是把自己放到群体当中。 圣与仙是非常不同的两种形态。在中国整个思想极度成熟,文学达到登峰的时刻,李白体现了老庄思想的最高完成,杜甫体现了孔孟哲学的最高完成。 宋朝就开始讨论李白、杜甫到底孰优孰劣,从文学的技巧上来讲,杜诗可以学,李白不能够学。李白才气纵横,杜甫有严格的规范,在杜甫诗的国度中,有踪迹可循。 宋朝的苏辙认为李白这样的诗人完全不道德,说李白,“白昼杀人,不以为非”。白天杀人都不认为不对,因为李白的诗句当中,有“笑进一杯酒,杀人都市中。其实文学创作与艺术创作一样,很难用社会的功利去解读。任何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如果用社会功利去解读,都没有办法存留。比如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这本

6、书写两个十四五岁的小孩爱得天翻地覆,最后自杀。如果多想一点社会道德或者社会现实,可能会觉得这本书应该被禁掉。宋朝开始就对李白的诗很害怕,因为李白诗里有很多对个人出走的鼓励,后来的教育都害怕这种态度。在蜀道难中,哪里有前人开好的路?蜀道难最令人感动的是你必须披荆斩棘自己开路,蜀道难的快乐正在于此。宋以后的教育体系害怕李白是因为李白的创造力。创造力常常被理解为毁灭力,因为太冒险了,太不遵循人间的规则。杜甫逐渐成为正统文学里的伟大代表者,而李白则备受争议。 整整一千年中,很多人在讨论李白、杜甫的优劣,这真是一个很大的精神浪费,他们都是不可取代的,樟树与榕树哪种更好?它们是不同的生命,在自然世界里,一

7、定要分好或不好,是荒谬的,人的世界也是如此。李白、杜甫的生命分别抵达了不同的巅峰状态,如果非要去比较优劣,会偏离对他们的真正认知。 (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李白好酒,具有游侠性格,不遵守人间的规则,尽情发挥老庄的生命哲学并将其变成一种典范,所以被称为“诗仙”。 B早期思想家并不是没有关注到李白的诗歌中呈现出来的青春的热情、冲动、勇气或冒险,只是因为有所偏重而将其忽略。 C李白的诗歌中透出一种孤独地出走的豁达,这契合了青春期叛逆、渴望冒险的心理特征,这是青年人喜爱李白的重要原因。 D杜甫怀着对人间的悲悯,舍弃个人生命价值的实现,毅然承担起在群体中的

8、使命与责任,体现了孔孟哲学的最高完成。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对李白、杜甫孰优孰劣的讨论始于宋朝,人们更倾向于杜甫更优,这里面有文学技巧的比较,更有社会道德的考量。 B文章将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与李白的诗歌进行比较,从而得出了不能用社会功利去解读文学作品的结论。 C文章不仅用大量的例子增强说服力,还以区分樟树和榕树的好坏设喻,运用比喻论证,让说理更为形象生动。 D文章针对人们对李杜优劣的错误认识,破立结合,既有理论的高度,又深入浅出,娓娓道来,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3下列选项,不属于作者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自由与青春、成熟与稳重都是值得鼓励的生命状

9、态。 B杜甫将其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放在群体当中加以考虑。 C相较于李白,杜甫讲求文学技巧的规范,所以更能够学。 D李白诗歌太冒险,太不遵循人间规则,具有毁灭力。 4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评价李白的生命意境。(4分) 5请概括文章倒数第2段的观点,并简要分析该段的行文思路。(4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遍野荆花 厉周吉 在怪石嶙峋的山坡上,王亮小心翼翼地攀爬着。爬累了,就坐到山石上挠一阵头。遇上难以解决的事,王亮有挠头的习惯,挠来挠去,头发越来越少。这不,今天又把本就稀疏的头发挠掉了无数根。 崮崖村是个小山村,全村500多口人,只有不到300亩山

10、岭地,却有6000多亩山场。可这么多山场有什么用?这是水源缺乏、土壤贫瘠、几乎连一棵大树都长不起来的山岭呀!凭自己的本事,让老百姓靠这些山岭富起来,那真是痴人说梦! 可即便是梦也必须做呀,谁叫自己是县里派到这个村的第一书记呢!带领这个村快速脱贫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爬到山腰,王亮已经累得气喘吁吁了。站在这里放眼四望,山野怪石遍布,植被稀疏。多数植被是一种叫荆棵的低矮灌木,偶有几棵针叶松、刺槐之类的,也长得歪歪扭扭,一副苦大仇深的架势。他的心里更加迷茫了。 再往上爬,山坡更陡了,王亮虽然累得浑身冒汗,但还是硬撑着继续往上爬,他在心里暗暗鼓劲儿,一定要爬上山顶! 快到山顶时,他脚下一滑,多亏拽住

11、手边的一株荆棵才没摔倒,当他站稳身子时,发现几乎将那株荆棵拔出来了。 他仔细一看,这株荆棵植株虽小,根部却遒劲有型,像极了奔跑的骆驼,非常好看。他把荆棵拍照后发到社交平台上,竟有好几个人争着买,争来争去,把价格抬高到100多元。一棵100元并不多,可是几百万棵呢!这里的6000多亩山场几乎全部长满了荆棵呀!如果把这些荆棵加工成盆景,即便每棵卖三五十元,也是一笔很可观的财富呀! 回到村里,王亮很快就拟好了脱贫方案。这夜,他兴奋得几乎一夜未眠。第二天是村里的议事日,等大家到齐,王亮就匆忙宣读了脱贫方案。他们听完,面面相觑了许久,最后又把目光汇聚到王亮身上,王亮顿时被他们看得心里发虚。 “这办法真好

12、!我们以前怎么就想不到呢!直到村主任张凯带头说好,大家才纷纷跟着称赞起来。王亮做事干脆,再加上第二天他要去县城参加一个培训,就当场把任务安排了下去,有负责挖荆棵的,有负责整理定型 的,有负责网上宣传的 等半个月的培训结束,王亮兴冲冲地回到村里,才知道工作几乎没有一点儿进展。王亮气得随手拿起一块山石,奋力扔出去,山石落地时惊得一只正在打盹儿的瘦狗落荒而逃。 “我算是知道你们受穷的原因了,思想跟不上,行动也跟不上!你们不知道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半个月的时间有多么重要”王亮把村主任张凯一顿好训,“你必须给我解释清楚,你们在这件事上,为什么迟迟没有行动!张凯沉默了许久,才解释说,“那天您事先没和我们

13、交流就宣读了脱贫方案,因为您是上级刚派来的,大家都没好意思直接提反对意见,其实荆棵值钱的事村里人早就知道,不过以前谁也没想把荆棵刨出来卖钱。这地方自然条件差,即便一株很不起眼的荆棵也可能是经过几十年甚至几百年才好不容易长成的,如果把这些荆棵刨掉了,环境就更差了。这些日子,我们讨论来讨论去,最后还是形成一致意见宁愿继续受穷,也不发这样的财。” 张凯说完,王亮觉得脸上火辣辣的,比被人当众打了几耳光还难受。 转眼间,荆花遍野的夏天来临了。这天,王亮和张凯爬上村东的一个山头,站在山顶放眼四望,整个山野到处是淡紫色的荆花,微风徐来,荆条轻摆,花间蝶飞蜂舞,鸟鸣啁啾,空气里弥漫着淡淡的清香。 他们禁不住相

14、视而笑。 原来,王亮的脱贫方案被否决后,经过集思广益,崮崖村终于找到了一条适宜的脱贫之路,那就是利用这遍野荆花,大量养蜂并生产纯正的荆花蜜。 崮崖村生产的荆花蜜,色如纯净琥珀,入口留香绵长,投放市场后供不应求。从此,这遍野荆花成为村里永不枯竭的财富之源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王亮是县里派到崮崖村的第一书记,他的责任是带领这个村快速脱贫,但是这个村的自然条件恶劣,所以他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B通过艰辛的实地考察,王亮找到了将荆棵加工成盆景出售的脱贫方案,但是最终方案没有实施,得知原因后他觉得很难受。 C王亮迫切地想带领村民们脱贫致富,但他太急于求成

15、了,并没有了解村民们的真正愿望,导致村民们不敢当面提出反对意见。 D小说紧扣农村扶贫的主题,既表现了村民们的善良、质朴,也表现了扶贫干部们的艰苦、执着和睿智,传达出美好的愿景。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开头写王亮爬山坡途中坐在山石上挠头思考,“又把本就稀疏的头发挠掉了无数根,引出下文他发现荆棵的价值、找到脱贫致富的路子的情节。 B小说运用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等方法来侧面塑造扶贫干部的形象,将其置身在农村典型环境之中,凸显脱贫致富的主题。 C小说写王亮绞尽脑汁帮村民找到脱贫方法,村民却“宁愿继续受穷,也不发这样的财”,这样的安排使情节一波三折,增加了波澜。 D结尾采用留白手法,言有尽而意无穷,让找到脱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