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夜雨寄北》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69038174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6.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夜雨寄北》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夜雨寄北》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夜雨寄北》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夜雨寄北》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夜雨寄北》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夜雨寄北》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夜雨寄北》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夜雨寄北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夜雨寄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与能力目标: 1、 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歌的语言美、音韵美; 2、 能通过分析景物描写及重点字词,并借助想象感悟诗歌的意境 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3、 掌握初步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 通过反复朗读,理解诗歌的内容; 2、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通过研读品析,体会诗人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情感,发挥想象,感受作者的审美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 体验和审美情趣。 四、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设计 (一)教学模式与方法、教学策略与手段 本课主要使

2、用诵读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和情景想象法。 1、诵读法: “三分诗七分读,将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采用散读、齐读、 范读、听读、个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诗,读出诗味, 读出诗情。欣赏感悟诗的优美语言、优美意境, 籍此落实教学目的。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 七年级的学生经过前面古诗文的学习,已经能够借助工具书,结 合课文注释弄懂诗歌大意了,而且也能比较熟练的掌握自主学习、合 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绝大部分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各个环节的讨论学 习中,并顺利完成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诗人情感的领会。 3、 情景想象法: 激发学生的联想与想象,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蕴涵在诗 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3、 (二)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 I、新课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怎样在上课伊始就紧紧的抓住学生的 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潜能呢?我采取这样一段话作为开篇 导入。 导语: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 一点通。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 成灰泪始干。”这两句诗都出自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同名诗无题。 共同表达了恋人之间的相思之苦、相知之深和真挚缠绵的爱的誓言, 比之现代男女的“我爱你更深沉,更含蓄,更情深意浓。今天,我们就共同学习他的另一首诗夜雨寄北,去感受诗人的动人情怀。(出示课题:夜雨寄北 李商隐) 设计意图: 以大家耳熟,似曾相识的

4、两句诗作为载体,把李商隐的脍炙人口的名 句与现代男女的表达爱的直白语言“我爱你”进行对比,能很快吸引 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他们内心的波动,也激发他们想要了解今天要学 的这首诗是怎样一首诗的欲望。 接下去,我引领学生进入第二个环节:自主学习。 II、自主学习 设计意图: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的起点和终点都是自我教育。所以,为了充 分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能看明白的,自己能理解的,我就不 再讲解,而是把本诗的基础性知识如对作者作品的了解,字的正音, 词的释意,诗句字面意思的理解,诗题的解析等交还给了学生,请同 学们自行完成,真正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这个过程也 是学生阅读、归纳、表达、

5、质疑等能力提高的过程,同时也促使学生 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 接着学生通过诵读诗文的方式对自主学习的效果加以展示。虽然是七 年级的孩子,但通过前一段时间对古诗文的学习,他们都能很顺利的 完成自主学习的任务,并能准确、流畅地诵读诗文,但孩子们把握不 好到底该用怎样一种感情来读?这就需要我做一些具体指导,由此把 孩子们引入下一个环节合作探究环节。 1、作者简介及相关资料: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唐代诗人。擅长律、绝, 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与杜牧合称为“小 李杜,有李义山诗集传世。 曾任县尉、秘书郎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 其诗揭露和批判当时

6、藩镇割据、宦官当权和上层统治集团的腐朽糜烂。 所作“咏史”诗多托古以斥时政,“无题诗也常有所寄寓。 2、学生自主学习,完成以下工作 学生初读诗文,给加点字正音。 巴山夜雨涨秋池。( ) 学生熟读诗文,理解加点词词义。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何当:什么时候才能够。) 却话巴山夜雨时。 学生再读,结合词义,理解诗文内容。 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诵读诗文,确定朗读节奏。 君问 / 归期 / 未有期,巴山 / 夜雨 / 涨秋池。 何当 / 共剪 / 西窗烛,却话 / 巴山 / 夜雨时。 3、学生诵读展示。(教师做具体指导,探究到底用怎样一种感情来读?) 皿、合作探究,深挖

7、诗文意象、意境。 设计意图: “合作探究”这个环节,我精心引导学生研读、释疑,力图把学生 的思考带入到一个更深的层次,培养学生从字词、景物描写等多角度, 深层次的思考问题,深挖诗文意象、意境,从而有效突破诗文鉴赏这 一难点。 首先我以思考1的方式引入探究一。 思考1、诗文描绘了几个画面?都是什么?这些画面有什么特点? 探究目的: 通过探究分析 “何当一词的作用和两个“巴山夜雨”的不同, 让学生明确眼前实景和想象虚景。 析得:何当 一词,意为“什么时候才能够”,由此可以推断“共剪西窗烛“话巴山夜雨”都是将来时,还未发生。从而引 导学生联想出夫妻或友人分处两地,其结果会怎样?学生们 很自然的会想到

8、,分别久了会思念,会盼望团圆相聚。 两个“巴山夜雨,第一次是实写;第二次是虚写,是诗 人想象与妻子或友人团圆,“共剪西窗烛”时再次忆起巴 山夜雨的 情景。时间与空间回环对照,融合无间。 接下去,我又以思考2的方式引入探究二。 思考2、在这两个画面中,你认为哪些字词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探究目的: 引导孩子们赏析重点词“涨“共”和诗文中的“巴山“夜雨” “秋池三个意象,让学生理解诗文所蕴含的诗人的情感。 析得: “涨”字,不仅写出了绵绵秋雨,把秋池都涨满了,更写 出了在这样一个秋雨绵绵,秋夜漫漫的长夜里,独处凄 凉之地的诗人,其思念友人亦或是妻子的情感,亦如这 巴山的夜雨,池中的秋水,缠缠绵绵,

9、淅淅沥沥,在诗 人心头漫溢,更浓了诗人的漂泊之感,羁旅情愁。 一个“共字极写了两人的亲昵之情态。诗人与友人或 是妻子在西窗下喃喃私语,促膝畅谈,情意深长,以致 蜡烛结出了蕊花。他们剪去蕊花,继续述说别后离情, 重逢的喜悦。好一幅温暖感人的画面,更增加了诗人对 相聚的渴望之情。 教师小结:“秋风秋雨愁煞人”。“巴山“夜雨”“秋池三个意 象,孩子们可以想象:绵绵秋雨,漫漫长夜,辗转难眠, 独处异乡的诗人怎能不思家想友?“天凉好个秋”,又 岂是一个“思字了得?再浓了诗人的漂泊之感,羁旅 情愁。 藉此,学生自然推断出本诗的主题为: 主题:此诗通过想象未来重逢的喜悦,和在喜悦重逢之时又追叙今 朝别离的愁

10、苦,在委婉曲折中表达作者对友人(或妻子)的思 念及希望早日与友人(或妻子)相聚的情感。 与此同时,我还在这里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在深入理解的基础 上,再次诵读诗文,看看谁把握情感到位。从而将读诗这一活动贯穿 始终。 IV、总结升华 结合整个探究过程,最后老师画龙点睛,加以总结、升华。 1、 诗歌鉴赏方法小结: 分析重点字词及有代表性的意象。 在鉴赏古代诗歌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作品提供的描述性 语句,深挖有代表性的字词、意象,把握蕴含在这些字词、意象背 后的“潜台词”,从而把握诗人的情感动向。 借助联想、想象。 诗歌的主题常借助意象、意境来表达,体味意境的法是抓住诗 歌的画面 和气氛,借助想象

11、去理解、感受“此时、“此景”中“此人 的“此情”是什么。再调动生活积累,通过想象再造形象,从而进入 作品意境。 2、在理解诗文的基础上,展开自己的联想与想象,用自己的语言表现 诗文内容。(课上完成不到位,留做作业。) V、 最后我以教师寄语的方式结束本课: 教师寄语: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教师范读) 诗人李商隐是否得到他渴盼的幸福,我们不得而知,他也再无 交代,但是 夜雨寄北这首诗至少向我们描述了这样一种可能: 即使在巴山夜雨那样的愁苦中,幸福,也是可以遥望的。其实幸福 很多时候,是通过比较,才让我们更清晰,才知道什么才是幸福, 并懂得珍惜它。

12、诗歌以丰富的感情和想象使人心潮起伏,以鲜明的节奏和韵律使 人吟咏诵唱,以凝练的语言和含蓄的表达使人回味无穷。它是我们先 人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形式。“观千剑然后识器,操千曲然后晓声”。上述的诗歌鉴赏的方法,仅仅是入门,要提高鉴赏的能力,还需要有 一个熟能生巧的过程,希望同学们在课下多看多练,及早破解诗歌鉴 赏这一难题。 VI、 课后作业: 在真正理解诗文的基础上,展开自己的联想与想象,用自己的语言表 现诗文内容。 VII、 板书设计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总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着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力争做到能通过分析景物描写及重点字词,并借助联想、想象感悟诗 歌的意境,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