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孔子的忠恕之道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68844052 上传时间:2024-07-27 格式:PPT 页数:97 大小:175.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漫谈孔子的忠恕之道_第1页
第1页 / 共97页
漫谈孔子的忠恕之道_第2页
第2页 / 共97页
漫谈孔子的忠恕之道_第3页
第3页 / 共97页
漫谈孔子的忠恕之道_第4页
第4页 / 共97页
漫谈孔子的忠恕之道_第5页
第5页 / 共9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漫谈孔子的忠恕之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漫谈孔子的忠恕之道(9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漫谈孔子的“忠恕之道”-兼谈管理者的道德修养 主讲明金林内容提要 谈“忠”一、孔子及其弟子关于“忠”的论述二、什么是“忠”三、“忠”的思想内涵 谈“恕”一、孔子关于“恕”的论述二、什么是“恕”三、“恕”的运用四、“恕”的现代意义 引 言 谈起孔子,人们都称之为圣人;说起论语,人们把它比作东方的圣经。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但是其核心是“仁”,分开讲就是“忠”和“恕”。里仁篇记载: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孔子说:“曾参呀!我的学说是由一个基本思想贯穿始终的。”曾参说:“是的。”孔子出去以后,同学们向曾参请教:“老师的

2、话是什么意思呢?”曾参说:“老师的学说,就是忠恕两个字罢了。”曾参在这里概括“夫子之道”为“忠恕”二字,其实“忠恕”就是“仁”,“仁”是孔子和儒家思想的核心。“忠恕之道”则是为“仁”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忠:中心也,即尽心竭力,尽己之心以爱人,用孔子的话说,“忠”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篇);恕:如心也,即推己及人,推己之心以爱人,用孔子的话说,“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篇)。尽己之心以待人,推己之心以及人,便是“忠恕”。谈“忠”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一、孔子及其弟子关于“忠”的论述 关于孔子以及儒家的“忠”,历来异议颇多,五四以来,抨击尤为猛烈为便于讨论,我们

3、现引论语中孔子及其弟子论“忠”六则,予以辨析。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篇)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自我反省:替别人出谋划策竭心尽力了吗?与朋友交往诚实守信了吗?老师传授的学业时常温习了吗?”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子路篇)译文:樊迟向孔子请教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闲居在家要恭敬严肃,工作起来要认真敬业,待人接物要忠实守信。这些品德,即使到了边远落后未开化的地方,也不能丢弃。”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为政篇)译文:季康子向孔子

4、请教:“要使老百姓恭敬、忠诚和勤勉进取,应该怎样做呢?”孔子说:“你在老百姓面前举止庄重,老百姓就会敬重你;你孝顺父母,慈爱幼小,老百姓就会忠诚于你;你提拔贤良,教育能力不足的人,老百姓就会勤勉进取。”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公冶长篇)译文:子张向孔子请教:“楚国的子文多次被任命为令尹,但是从来没有见他面露喜色;又多次被罢免,也从来没有见他面露怨色。每次罢官交接工作时,他必定把自己任令尹时的一切政令公务全部告诉新任令尹。您认为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这个人忠于职守啊!” 5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5、。”(颜渊篇)译文:子张向孔子请教为政之道。孔子说:“在位要敬业不能懈怠,执行政令要忠心耿耿。”6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八佾篇)译文:鲁定公问道:“君主使用臣下,臣下事奉君主,应该怎样做呢?”孔子回答说:“君主使用臣下应该以礼节相待,臣下事奉君主应该用忠心相报。” “忠”在论语中出现次,异议甚多,也是有人“究其一点,不及其余”,以“忠君”攻击孔子,是抨击儒家思想最多的地方。我们认为,对孔子思想里的“忠”,不能就其只言断语,片面理解和阐释,而要全面加以领会,分析其实质我们上面所引用的论语六则,虽然不是全部,但足以窥其全豹。二、什么是“忠”说

6、文解字云:“忠,敬也,尽心曰忠。”应该说,这便是“忠”的定义。“忠也者,一其心之谓也。”(忠经天地神明章第一)朱熹在四书集注中说:“尽己之谓忠。”这些都是对“忠”字的正确理解。曾参概括夫子之道为“忠恕”二字,孔子自己则多言“仁”。行“仁”首先必须“忠”。忠:中心也。孔子说:“中心憯怛,爱人之仁也。”(礼记表记)于己是一切出于真诚,对人则事事尽心竭力。用孔子的话说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篇)自己想有所作为,也尽心尽力地让别人有所作为,自己想飞黄腾达,也尽心尽力地让别人飞黄腾达。这其实也就是人们通常所理解的待人忠心的意思。三、“忠”的思想内涵 1孔子所说的“忠”,其内涵首先指的

7、是“忠人”。“与人忠”(子路篇),就是“待人接物要忠诚守信”。“主忠信”(学而篇),就是为人做事“应该讲忠诚守信用” 鲁国权臣季康子曾经向孔子请教:“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孔子回答说:“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为政篇)这是论语里记录的孔子对当权者的正面劝诫。鲁国权臣季康子希望转变民风,形成“民敬、民忠、民劝”的良好氛围,因此向孔子求教。然而,民风的转变究竟靠什么呢?孔子从人际关系的对等性特点出发,认为民风的转变靠的是执政者的表率作用,要转变民风,执政者自己必须要以身作则,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孔子认为律人必须先律己,正人必须先正身。孔子反复强调:“己所不欲,勿

8、施于人。”(卫灵公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篇)“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子路篇)“子帅以政,孰敢不正?”(颜渊篇)执政者首先要自律,自律不严,何以服众?你举止端庄,就能赢得尊敬;你敬老爱幼,就能赢得忠诚;你任用贤良,教所不能,就能使人勤勉。俗话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因此,执政者要堂堂正正做官,规规矩矩做人,踏踏实实做事,一切从自身做起,时时处处事事做出表率。正如孔子所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颜渊篇) 孔子在回答臣季康子的问题时,体现了“君子求诸己”的思想,作为当时鲁国的主要执政者,当然要考虑老百姓是否忠

9、诚的大问题。孔子认为要使“人忠”,必须从自己做起。执政者如果善待老百姓,就会赢得老百姓的尊敬;执政者如果孝敬尊长、爱护幼小,就会赢得忠诚;执政者如果举贤授能,就会使老百姓勤勉向上,尽心竭力。果如此上行下效,就会构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稳定的社会构架,社会也才能安宁。2孔子所说的“忠”,其内涵还包括“忠事”的内容。子张是孔子的学生,小孔子48岁,对老师的教诲时刻铭记在心。有一次子张向老师问“行”。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子张书诸绅。 (卫灵公篇)译文:子张向孔子请教怎样才能使自己处处

10、行得通。孔子说:“说话忠诚守信,行事敦厚恭敬,即使到了异域他乡,也能够行得通。说话不忠诚守信,行事不敦厚恭敬,即使在本乡本土,又怎能行得通呢?言忠信,行笃敬这几个字,站着的时候,仿佛看见它直立在眼前;坐在车中,仿佛看见它呈现在车前横木上。能够做到这样,自然就能处处行得通了。”子张于是把孔子的话写在自己的腰带上。 子张不仅把老师的话记在衣带上,唯恐有失;更可贵的是子张能学以致用,运用老师的“忠”的思想分析人物。 例如: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 (公冶长篇)译文:子张向孔子请教:“楚国的子文多次被任命为令尹,但是从来

11、没有见他面露喜色;又多次被罢免,也从来没有见他面露怨色。每次罢官交接工作时,他必定把自己任令尹时的一切政令公务全部告诉新任令尹。您认为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这个人忠于职守啊!”孔子认为“食君之禄”,就应该“忠君之事”。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颜渊篇)译文:子张向孔子请教为政之道。孔子说:“在位要敬业不能懈怠,执行政令要忠心耿耿。” 以上两章,孔子一是赞扬楚国的子文“食君之禄”而“忠君之事”。一是告诫子张要忠心敬业。可如今,我们有的领导干部,人在其位,不谋其政,纸醉金迷,消极腐败。有人列举了一些政府官员的“七宗罪”:作秀、低效、逐利、弄权、失信、渎职和享乐。也有人给某些领

12、导者画像:身体越来越胖,心胸越来越小;胆量越来越大,正气越来越少;娱乐越来越多,快乐越来越少;搞笑越来越多,幽默越来越少;恋的越来越多,爱的越来越少;发言越来越多,真话越来越少;活动越来越多,运动越来越少;职称越来越多,学问越来越少;权势越来越高,威望越来越小。这些人与令尹子文“三仕”“三已”的差距太远。孔子称赞令尹子文“忠矣”,就包含“忠于职守”的意思。子张学以致用,孟子赞扬他“有圣人之一体”(孟子公孙丑上),可见,子张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传播是“尽心竭力”的,被后人列为儒家八派之首。 有几句话与大家共勉:你永远不能休息,否则你就永远休息;你永远不能疲倦,否则你就永远疲倦;你永远不能懈怠,否则

13、你就永远懈怠。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细节决定成败,忠诚胜于能力!人生就是一出戏。你只要扮演好自己的每一个角色,认认真真把它演好,就完成任务了。人生只有过程没有结尾,死了就算结尾。做五官端正的干部:手不伸,腿不懒,耳不偏,嘴不谗,眼不花权为民所用,不要为所欲为。利为民所谋,不要与民争利。情为民所系,不要麻木不仁。3“忠人”“忠事”的最高境界是“忠君”。鲁定公问孔子:“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回答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八佾篇)君臣关系为伦常之首,可以说是古代礼制社会最为看重的社会关系了。鲁定公时,孔子担任过司寇,代理过宰相。定公的哥哥昭公,曾经被执政大夫季氏赶出国外。

14、因此,定公询问孔子,如何正确处理好君臣关系,以维持政权。孔子的回答是:“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鲁定公问的是领导方法问题,孔子回答的是领导的道德问题。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这是孔子君臣之礼的主要内容。只要做到这一点,君臣之间就会和谐相处。孔子认为:在君臣关系上,不只是要求臣要忠君,对君也有要求。君主必须按照礼制的要求来使用臣属,虽然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威仪,但也不能为所欲为。而臣属必须一片至诚忠于君主,食君之禄,忠君之事。以上临下要守礼,不要粗率简易;以下事上要尽忠,不要欺君罔上。这样上安下顺,就是清明的政治了,君臣关系也就和谐了。 从本章的语言环境来看,孔子还是侧重于对君的要求,把对

15、君的要求放在前面,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强调只有君对臣以礼相待,臣才能对君忠心耿耿。臣下忠于国君不是无条件的,而是有条件的。如果国君对待臣下以礼、以敬,实行仁义道德,那么臣下对国君自然就敬且忠了。这种君臣关系是建立在共同遵守的道德上,而不是建立在地位和手段上。可见,孔子尽管要求臣要忠君,但是他是反对对君的愚忠的!君礼,臣才能忠;父慈,子才能孝;兄友,弟才能悌;夫义,妇才能顺。君臣、父子、兄弟,夫妇要各守其道。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讲的就是一种君臣之间的相互公平的回报。“规矩,方圆之至也;圣人,人伦之至也。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孟子离娄上) “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孟子

16、离娄下)“君圣则臣忠,上明则下直。”(白居易论制科人忧)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上级尊重下级,下级忠于上级。这是一种以心换心,投桃报李的领导艺术。首先是“君君”,然后才是“臣臣”。如果“君不君”,那也就“臣不臣”了。礼在忠前,关键在君;君礼臣忠,各行其道。君臣之间,有礼有忠;上下之间,彼此尊重;人人之间,和谐相处。果真如此,则国家必兴,民族必旺。“君悖天逆民,臣有权不臣。”(金木生论语义说)“君不君则臣不臣,父不父则子不子。”(管子形势)4关于儒学之忠“儒家”之“忠”,相对来说,人们对“忠”或许比对“儒家”这一概念要熟悉的多,但熟悉并不等于了解。事实上,一提到儒家之忠,人们首先总是会想到“愚忠

17、”之类,而对“忠”、对儒家之“忠”的认识,恐怕不能基于此。 何谓“忠”?查说文解字:“忠,敬也,尽心曰忠。”应该说,这便是“忠”的定义。“忠也者,一其心之谓也。”(忠经天地神明章第一)朱熹在四书集注中说:“尽己之谓忠。”这些都是对“忠”字的正确理解。左传桓公六年:“上思利民,忠也。”左传昭公元年:“临患不忘国,忠也。”这是春秋时代人们对“忠”的解释。但这解释已不只是单单对“忠”字,而是对“忠”的外延(忠的对象)来进一步剖析。忠,是一种对事对人的应有品德和行为准则,因为它必然要通过人事才能表现出来。其对象较为广泛,对自己的份内之事,对亲、师、友、君所交待的事都要忠(尽心)。间接地,也便成了待亲、

18、待师、待友、待君(但绝非汉以来特指的对上、待君)都应该忠(尽心),当然这忠并非无原则的忠。 纵观论语,更绝没有要求臣应对君的忠。八佾篇中,倒有一段有臣应忠于君的的对话,“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这句中的“事君”二字,自然不能理解成“侍奉君主”或“服侍君主”,而是事奉君主。据学者查证,儒家经典里应还没有“侍君”一词。所以“臣事君以忠”的解释完全可以解为“臣下尽心去做君主所任命的份内之事”。退而言之,即便简单理解为“臣下尽心去服侍君主”也无不可。只要我们莫落下上一句“君事臣以礼”,不将之一分为二而作断章取义之举。在对待君臣关系,孔孟都是从相对关系切入的。

19、孟子谈到”忠”时,和孔子一样,绝没有认为“忠”是无原则地听从上司、君主之命。相反地,孟子在此基础上还迈出了一大步,痛快淋漓地道出孔子还没说下去的话,孟子离娄中,“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在孔孟那里,“忠”隶属于“仁”,“忠”是诚实的表现,它所传示的精深内涵本身便是仁义。“忠”在众德中(克己、爱人、惠、恕、孝、信、讱、勇、俭、无怨、直、刚、恭、 敬、宽、庄、敏、慎、逊、让)的地位很高,“忠”做为众德之一,受着人类社会活动和人际关系中应当遵循之最高原则的“义”的节制,成其为美德。 到了汉代,西汉杰出的思想家、政

20、治家贾谊在其新书中多次谈到“忠”,他对“忠”的解释是对孔学的进一步论述,也是基于爱民的。而西汉今文经学大师董仲舒在其春秋繁露中提出了所谓的“王道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纲”本是指提网的总绳,这里是一种比喻,意为君对臣,父对子,夫对妻有较绝对的支配权力,而臣对君,子对父,妻对夫则只有绝对服从的义务。这无疑是与孔子的思想是相悖的,也是孔孟儒学的一大变。“忠”由原来的儒家的伦理范畴而一跃成为重要的政治道德范畴,其含义主要是指对君主忠诚。忠经上所谓“忠能固君臣、安社稷、感天地、动神明,而况人乎,忠兴于身,着于家,成于国,其行一也”。直至宋朝的程朱,更是对三纲大力宣扬(有一点要注意

21、,最早鼓吹王权至上的是法家韩非子)。此后的“忠”,更成了传统社会的最高道德。自班固的汉书以下,晋书、两唐书、宋史、金史、元史、明史、清史稿都设有忠义传。不过,确切来说,先秦最后一位儒家大师荀况对“忠”的解释就已不同于孔孟。荀子君子云:“忠者,敦慎此者也。”把办事敦慎称为忠,还没离开孔子对忠的正确观点。 但通读荀子一书,也没看见荀子把“忠”的对象放宽到对一切人上的论说。单就其臣道篇而言,这篇专讲为臣之道如何如何,言“忠”只及于君王。荀子臣道:“从命而利君谓之顺;逆命而利君谓之忠;敬而不顺者,不忠也。”荀子谈忠,旨在说“忠臣”,说臣应如何忠于君千百年来,在所谓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邪说流传下

22、,人们多以为“忠”只是臣对于君而言,大不足取。但实际上,追本溯源,便知道孔孟所说的“忠”,并不是单指臣对君忠,更不是无原则的臣对君忠。 忠,于今而言,既不拘于时空,也不拘于地域,推之古今而公行,放之四海而皆然。暂不论孔孟的这一正确的“忠”是可以照搬不误,即便是董仲舒所谓的“忠”也可以拿来用,只是在忠的“对象”上略加改动便是。孙中山先生便曾说:“古时所讲的忠,是忠于皇帝我们在民国之内,照道理上说,还是要尽忠,不忠于君,要忠于国,忠于民,要为四万万人去效忠。为四万万人效忠,比较为一人效忠要高尚得多。”(孙中山选集)显然,严格来说,孙中山先生这段话中“古时所讲的忠,是忠于皇帝”这句是笼统而有误的。但

23、把“忠”的对象转化为为国为民,则所言甚是。我们对于传统美德都应古为今用,并进行现代注解。于忠而言,也应该是这样。 所以我们强调:“忠”是责任,是对人、对己、对家庭、事业、社会和国家的责任和义务。“忠”是他人信任之基点,是自己安身立命之根本;是家庭稳固之基石,是事业兴旺之源泉;是社会和谐之根基,是国家昌盛之所在。经济越发达,个人的社会化程度越高,就越需要人们具有更多的社会责任感,从而使社会的和谐性增强,减少各种自然和社会危机的发生。如果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组织,一个家庭,君和臣、领导和群众、上级和下级、夫与妻、父母与子女,都能够做到“两忠”、“时忠”,各尽职守,那么这个国家,这个社会,这个组

24、织,这个家庭,何愁不太平,何愁不和谐!谈“恕”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一、孔子关于“恕”的论述公冶长篇记载: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译文:子贡说:“我不希望别人强加什么东西给我,我也不想强加给别人。”孔子说:“端木赐呀,这不是你所能做得到的。”卫灵公篇记载: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译文:子贡向孔子请教说:“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的呢?”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吧!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千万不要强加给别人。”颜渊篇记载: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

25、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译文:仲弓向孔子请教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出门办事要像去朝见国君一样恭谨,役使老百姓要像承担盛大祭典一样严肃。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千万不要强加给别人。在诸侯国做官没有怨恨,在卿大夫家做事也没有怨恨。”仲弓说:“我虽然不聪敏,但也要按您讲的话去做。” 二、什么是“恕”恕:如心也。他人之心,如己之心,将心比心。即推己及人,推己之心以爱人,用孔子的话说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篇)。这从根本处指明了人我不同而和的普遍原理。理解对方又尊重自己,是孔学的大智大仁。古今社会的全部不平,人世的种种丑恶,皆生于“己所不欲,专施于人”。在里仁篇里,孔子对曾子

26、说“吾道一以贯之”时,曾子曾概括“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恕”也就是“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分别讲是“忠”和“恕”,合起来就是“仁”。“恕”道成为“夫子之道”的一个重要方面。在颜渊篇里,当仲弓向孔子请教怎样做才是“仁”时,孔子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仁”的重要组成部分向仲弓推荐。在公冶长篇中,当子贡说“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时,孔子明确的告诉他:“赐也,非尔所及也。”所以在卫灵公篇中,当子贡向孔子乞求“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时,孔子就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作为终身奉行的座右铭推荐给他的高材生子贡。所谓“恕”,其主旨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核心乃是

27、推己及人,以己度人。也就是把自己内在的爱心推及于爱众人,用自己的仁心和善心去推度别人的心,从善心出发去处理人与人的情感关系和物质利益关系。在“恕”这个命题中包含着要分清两个对立的的概念,即“所欲”与“所恶”,这是从人的个人主体出发而体验到的,人的全部心灵活动和行为追求,不外乎就是这两个东西,也是整个人类主体所能共同感悟到的。 “己所不欲”,“施诸己而不愿”,是“所恶”,它的反面就是“所欲”,也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非其所欲,勿施于人,仁也”(管子小问)。相反,“所欲与之聚之”(孟子离娄上),亦是“仁”。所以,在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个命题中,体现着人类的伟大的“爱”。其中

28、所包含的“微言”或真谛,就是“泛爱博施”。凡事替自己着想时也能替别人着想,自己所不愿的,也不强加给别人;自己心里喜欢的、向往的,别人也一样;我心里不想要的,别人也不愿意有。所以要像考虑自己一样来考虑别人,为别人着想,就可以进入“文明”的层次了。 “恕”是实践“仁”的最切实的下手处。恕人之道可以视作待人处事的基本修养,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就可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一般说来,自己经历过磨难和痛苦的人,往往能替别人着想一些;而一帆风顺、条件优越的人,为别人着想就不那么容易了。 在孔门弟子当中,子贡才华很高,在事业和功绩方面表现得很出色,经商很成功,在政治上、外交方面也很出色。这样的人往往自视甚高,很容

29、易犯不饶恕人,不善体谅人的毛病。宪问篇就有“子贡方人”的记载。尽管子贡曾经讲过“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无加诸人” (公冶长篇)之类的话,但孔子当即就对子贡说“非尔所及也”,说明“恕”道之难,所以在这里,孔子把一个“恕”字和一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单单送给子贡。孔子送子贡的话,既是因材施教,希望子贡终身奉行“恕”人之道,又具有更普遍的意义,于己于人终身受益。 从日常的人与人相处的关系来看,实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也是十分必要的。不强人所为,不夺人所爱,推己及人,将心比心,自利利他,自觉觉他,成己成物,就能相处得和谐。能不能用忠恕之道去理解人,帮助人,去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矛盾,是一个

30、人是否文明,是否有教养的标志。一些缺乏教养的人,与别人发生一点小磨擦就出口伤人,有时把矛盾弄到十分尖锐的程度,甚至犯罪。个人教养的提高,人际关系的和谐是离不开孔子的忠恕之道的。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投桃报李,最终达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篇)的仁者境界。“你宽容别人,其实是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于丹论语心得)“忠恕之道”可以说是孔子的发明。这个发明对后人影响很大。孔子把“忠恕之道”看成是处理人己关系的一条准则,这也是儒家伦理的一个特色。这样,可以消除别人对自己的怨恨,和谐人际关系,稳定当时的社会秩序。三、“恕”的运用 如何理解孔子所说的“恕道”去推己及人呢?礼记大学中有一段

31、关于“挈矩之道” (用同样的尺度衡量自己、衡量别人的方法)的论述,说明及其翔实而又具体:“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于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如果厌恶上司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你的下属;如果厌恶下属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你的上司;如果厌恶在你前面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后面的人;如果厌恶在你后面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前面的人;如果厌恶在你右边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左边的人;如果厌恶在你

32、左边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右边的人。这就叫做“絜矩之道”。这可以说是对“推己及人”的“恕道”的具体而又形象的说明。 宽恕别人,要从哪些方面去宽恕呢?明代哲学家吕坤在呻吟语中说:“恕人有六:或彼识见有不到处,或彼听闻有未真处,或彼力量有不及处,或彼心事有所苦处,或彼精神有所忽处,或彼微意有所在处。”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宽恕别人要从六个方面考虑:可能是其见识不够高明,也可能是其所见所闻不够真切,也可能是其力量过于薄弱,也可能是其心中有某些苦衷,也可能是其一时疏忽大意,也可能是其出于某种不便明说的原因。如果我们怀着一种豁达大度的胸怀,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推己及人,许多矛盾就不会

33、发生,许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人际关系就会融洽,社会就会和谐稳定。 以宽恕之心待人本来是好的,但也要有分寸尺度,“过犹不及”,也应该考察怀有忠恕之心的人出于什么考虑,站在什么立场。呻吟语有一段话让人警醒:“好色者恕人之淫,好货者恕人之贪,好饮者恕人之醉,好安逸者恕人之惰慢,未尝不以己度人,未尝不视人犹己,而道之贼也,故行恕者不可以不审也。”这些人未尝不是以己之心揣度他人之心,未尝不是看别人就联想到自身,可是由于出发点是错误的,所以严重损害了“恕道”的纯洁性。由此可见,在推行“恕道”之时,也不能不谨慎从事。在文明进步的社会里,一个人不可以以自私的欲望和意见推己及人,或者以己之心宽恕别人的罪行而违犯

34、人类共守的法则,遇事慎思而行,才是一个人应有的涵养和态度。以道德的行动去感化愚妄,对一切人和事,都要以诚实和爱心去感化它们,能检讨自己的过失,是真正的智者,攻击别人的弱点,则是庸夫。宽恕和爱心是建立人生友谊的基石。但是,绝不能宽恕一切罪恶的行径,也不能以自己的好恶或自己的偏嗜而宽恕别人同类的毛病。 用现代观念来看,宽恕应该是有原则的,姑息,就是无原则的宽容。姑息养奸,必然酿成大的祸患。儒家的宽容与道家、基督教的宽容不同,基督教要求人要爱你的邻居,爱你的敌人;别人打了你的右脸,你应该把你的左脸伸过去。道家则说“报怨以德”。别人做错了事,因为宽容可以引导做错事的人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你的宽容使他难以

35、自容,因此只好改正自己的错误。 但是,对于那些势利小人 ,对于那些口是心非、两面三刀、居心叵测、搞阴谋诡计的人,就绝不能心慈手软,绝不能宽容,绝不能姑息迁就,而应该大胆地揭露他们的阴谋,使之无藏身之地。否则,就会贻害自己,祸害他人,殃及组织和社会。可见,真正要推行“恕道”也是非常之难的,是一种一般人难以达到的修养境界。但不管有多难,我们还是希望大家多行恕道,宽以待人;宽以待人,就是宽待自己;恕道随身,前途道路自然无限宽广。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现代意义 从世界人类所面临的各种危机中,从现实的实际生活中,我们也体悟到了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价值和意义。 针对世界性的道德堕落、各种犯罪

36、、生态环境的破坏、各种地区性战争冲突、国与国之间外交纠纷以及在我国大量出现的假、冒、伪、劣产品等等现象,理应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欲立而立人”的古代哲人的智慧训导中吸取智慧,以此作为思想的指导,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从国与国的关系来说,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希望自己国家主权的丧失,都不希望自己国家的领土被霸占,都不希望国家统一受到破坏等等。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观点出发,那就任何一个国家就应该尊重别国的主权,不要去侵夺别国的领土,不要去破坏别国的统一,不要把战争强加给别国人民,不要去奴役别国人民等等。要想自己的国家主权不受侵犯,也就不要去侵犯别国的主权;要想自己的国家发达,也

37、就要让别人国家也发达;要想自己的国家强盛,也就要让别人国家强盛等等。 但是,有的国家不是这样,他找出种种借口,种种理由去干涉别国的内政,限制别国的经济发展,限制别国的贸易,甚至施加种种压力,生怕一些发展中国家富强了。世界上的这些奇怪现象,每天都发生在我们的面前。各国的政治家们,特别是发达国家的政治家们,如果能够懂得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欲达人”的训导,那么,世界将可能更安宁一些,将可能更人道一些,各种纠纷和磨擦就会更少一些。 从生产者、销售者与消费者的关系来看,任何一个生产者或销售者,他们只能对于一种或几种产品来说是生产者或销售者,对于他所消费的大量商品来说,他

38、还是一个消费者,所以他们也应该懂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自己不愿意买到伪劣产品,就不应该生产或销售伪劣产品;自己怕火灾,就不应该生产或销售劣质电器或燃器具;自己怕吃劣质药品危及生命,就不应该生产或销售劣质药品;自己怕吃到劣质的、有毒的食品而影响身体健康或者危及生命,自己就应该生产或销售劣质的、有毒的食品等等。 现在市场上出现的伪劣产品,是一些人为利所驱使而丧失了“良知”,丧失了人性。如果他们能重新发现自己的“良知”,找回丧失了的人性,用孔子的仁爱之心来洗去自己心中的邪恶,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将可能是有价值的。 从管理者与被管理者、领导与被领导之间的关系来说,

39、也应该本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来处理。管理者的任务主要是处理各种人际关系中的矛盾,使其内部的人际之间以及内部与外部的之间人际达到和谐,从而实现组织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就要重视人,尊重人。管理首先要尊重你的部属和职工,这样也就达到了下属和职工尊重你的目的。 作为下属和职工欲使自己受到尊敬,你也必须尊重你的上司。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就能达到组织内部的和谐。管理者对自己部属和职工的尊重,不但要尊重他们的人格,还应该关心他们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精神生活。人本主义是现代企业管理发展的主流,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施之于企业管理,用之于处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关系,正是

40、人本主义原则的表现。 从日常的人与人相处的关系来看,实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也是十分必要的。不强人所为,不夺人所爱,推己及人,将心比心,自利利他,自觉觉他,成己成物,就能相处得和谐。能不能用忠恕之道去理解人,帮助人,去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矛盾,是一个人是否文明,是否有教养的标志。一些缺乏教养的人,与别发生一点点小的磨擦就出语伤人,有时把矛盾弄到十分尖锐的程度,甚至犯罪。个人教养的提高,人际关系的和谐是离不开孔子的忠恕之道的。 总之,从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中所体现出来的“仁爱之德”和“忠恕之道”,对于建设一个文明和谐的世界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必须大力加以弘扬。讲座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