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基础知识总复习(考点透视+高考解密+技法点拨)第二部分 专题十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精讲课件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68810323 上传时间:2024-07-27 格式:PPT 页数:34 大小:8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基础知识总复习(考点透视+高考解密+技法点拨)第二部分 专题十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精讲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高考语文基础知识总复习(考点透视+高考解密+技法点拨)第二部分 专题十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精讲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高考语文基础知识总复习(考点透视+高考解密+技法点拨)第二部分 专题十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精讲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高考语文基础知识总复习(考点透视+高考解密+技法点拨)第二部分 专题十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精讲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高考语文基础知识总复习(考点透视+高考解密+技法点拨)第二部分 专题十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精讲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基础知识总复习(考点透视+高考解密+技法点拨)第二部分 专题十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精讲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基础知识总复习(考点透视+高考解密+技法点拨)第二部分 专题十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精讲课件(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十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专题十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义和用法 第二部分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常见文言虚词”指文言文中常用的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和部分代词等。考纲划定了18个,其中“而、乃、为、因、以、于、则、之”等,是历年试卷中常考的。考查这些虚词,不是要求学生死板记忆,而是考查考生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并辨别其不同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虚词的考查主要以选择题的形式为主,其主要表现形式为“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_”。此外,翻译题中亦有涉及虚词的相关考查。考点透视从近几年广东高考试题来看,虚词考查题型稳定,多考考纲圈

2、定的18个虚词中的常见虚词,且注重能力考查。以往的虚词考题,四组八句中,通常是一句出自所给的文章或片段,另一句出自所学的课文。但从2007年开始,两个句子均选自试题所给的文段,注重考查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因此,虚词复习首先要熟练掌握“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等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例1】(2013广东卷)(原文见专题九)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议以咏首荐若以一部校故B咏引前事为言 为乡里所称C遂敦勉就举,而三人者悉登科 咏悉宽其罚而遣之D饥者八九 求霖者三十年名题导练解析:A.第一个“以”是介词,把;第二个“以

3、”是介词,因为。B.第一个“为”是动词,作为;第二个“为”是介词,表被动。C.“而”均为连词,表顺承。D.第一个“者”是助词,“的人”;第二个“者”是助词,表停顿。答案:C借题发挥:首先掌握考试大纲中要求掌握的18个文言虚词,做题时要把文言虚词翻译成现代汉语进行比较,看是否能翻译成同一个词;借助语句的结构,看两句中该虚词词性和所作的成分是否相同。一定要立足教材,精读和熟记例句,并进行归类整理,辨析异同。【例2】(2012广东卷)(原文见专题九)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出为川东道结为婚姻B于是三十余年之纠葛,豁然一清并开引河,导之入淮C灾民赖之无失所淮水所经,劝民修

4、堤束水D澍毅然以身任于是以海运节省银二十余万兴工解析:A.第一个“为”是动词,担任;第二个“为”是动词,成为。B.第一个“之”是助词,的;第二个“之”是代词,代所引之水。C.第一个“所”是名词,处所;第二个“所”加动词构成名词性短语,“的地方”。D.“以”都是介词,用。答案:D 借题发挥: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一定要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句首、句中、句尾),是在哪类词的前后,结合上下文进行判定,切勿想当然。了解文言虚词的特点文言虚词有三个特点:一是一词多类,如“之”就有代词、助词、连词等用法;二是一类多义,同样是作为代词的“之”,有时可作人称代词(我、你、他),也可作指示代词(这、这

5、个、这种);三是可以连用,最常见的是句末语气助词的连用。如“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中的“焉耳矣”。一、识记文言虚词的方法(一)牢记例句,辨析易混近几年,高考虚词题的设问有“都相同”、“不相同”之分。因为虚词的用法灵活多变,甚至变幻莫测,出题者从对比角度巧妙地设题,降低了难度,而又切合虚词本身的特点。从这里,我们也得到有益的启示,复习阶段要把虚词易混用法一一辨析清楚,这正是要考的出题点。如“而”字,作连词时,可表示转折、并列、承接、修饰、假设等关系,极易混淆,平时要有针对性地区分,把课本中最典型的例句深深刻在脑海中,作为对比的模本。下面我们举例说明:(1)汝初闻言而怒。(2)客逾庖而宴。解析

6、:第(1)句“而”表承接,一目了然,第(2)句就有疑惑,好像也是表承接的连词。承接有时间上的,有逻辑上的。第(1)句属前一种情况,“闻言”先发生,接着“怒”这种行为再发生;而“逾庖”是表示去“宴”的行为方式,所以应是修饰关系。(3)人而无信,不知其可。(4)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解析:这两个“而”字,连词,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假使”。复习时找找规律,就会发现,它们的位置很特别,都在主语和谓语之间。把这两个例句牢牢记住,考试时就不难辨别了。(5)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6)觉今是而昨非。解析:两个“而”字毫无疑问都是连词,第(5)句表转折关系,第(6)句表面看是表转折,其实不

7、然,“今是”不一定意味着“昨非”,两者之间无转折的意思,应该是并列关系。(二)同类异形,注重积累如表限定范围的副词有:只、止、特、但、徒、惟、仅、直、啻。它们可译为:只、只是、只有、仅仅。表示时间短暂的副词有:少时、少顷、少间、俄顷、俄而、未几、须臾、寻、旋、既而、斯须。它们可译为:不久、立刻、随即、一会儿、片刻。再如句首虚词,引起议论或表示感叹的校悍颉恰捣颉睾簟妗舴颉淠榇剩硎靖髦钟锲挠校赫摺病酢铡印伞(耶)、耳、尔、与(欤)。一般根据文意可将它们译为:吗、呢、了、啊、吧。(三)一词多类,分清用法一个虚词有多种不同的用法,而相同的用法又可以用不同的虚词来表示。如“之”:杳不知其所之也;遂与之俱

8、出;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众人慕仰若水之归海;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其中例是实词;作虚词时,各有其不同的用法。“之”作代词时,与“其”、“此”、“彼”、“尔”等意思相近。一词多类多用的虚词还有:乎、者、也、以、于、而、则、焉、其、乃、与、矣、且、夫、为、所、哉等。(四)理性思考,把握规律1词性界定法从词性的角度看,许多虚词是兼职的,即在不同的句子中有不同的词性,比如“之”有三种词性:(1)作代词,有第一、第三人称两种。(2)作助词,一般有六种用法:一是定语的标志,译为“的”,如“前事不忘,后事之(的)师”;二是补语的标志,可译为“得”,如“以其求思之(得)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三是宾语前置的

9、标志,不译,如“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四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五是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六是音节助词,无实义,如“久之,目似瞑”(狼)。以上一至五是结构助词,通过分析虚词的词性,以理解其意义和用法。(3)作动词,意为往,到。2语境推断法一个虚词往往有多种用法,要理解其句中用法,必须根据上下文来确定,如“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赤壁赋),“以”前有动词“驾”、“举”,后又有“属”,动作具有连贯性。因此,句中的“以”应为连词。又如“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赤壁赋),后句没有紧承前句“一世之雄

10、”的功名大加赞许和充分肯定,而是用“安在”逆接,可见句中的“而”为转折连词,可译为“可是、却”等。3位置分析法有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因而理解虚词的作用和意义时,应从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关系、搭配习惯及其使用规律等方面入手。如“乎”:(1)作介词:它位于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之前,表示引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等;用于形容词后,表示比较,可译为“比”,如“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2)作语气助词:表疑问或反问,常用在句末,可译为“吗”、“呢”,如“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表感叹,一般位于句尾或句中,多为感叹号,可译为“啊”、“呀”

11、等,如“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难);位于形容词后,作词尾,如“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赤壁赋)。4标志识别法有些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或固定词组的标志词,如表被动的“见、于、为、为所”等,表宾语前置的“之”(如“何陋之有”)、“是”(如“惟利是图”)等。“是以以是”,译为“因为这”;“无以”译为“没有用来的”;“其之谓也(乎)”根据情况可译为“大概(恐怕、难道)说的是吧(吗)”。5结构分析法结构分析法,即通过分析句中的语法结构去理解虚词在句中的用法。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句中有三个“为”,前两句的主语是“人”和“我”,宾语是“刀俎”和“鱼肉”,那句中的两个

12、“为”应为动词谓语,译为“是”;末句“何辞”,即“辞何”,是个动宾结构,主语承前省略,可见句末的“为”是表疑问的语气词,不表示实在意义。二、辨析常见文言虚词的易混用法1“且”作连词、副词的辨别第一类: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五人墓碑记)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迢迢牵牛星)一鸣则跃去,行且速。(促织)先生且喜且愕,舍狼而前。(中山狼传)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捕蛇者说)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与妻书)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鸿门宴)解析:的“且”处于动词、形容词,或动词与形容词之间,前后两部分不构成主谓关系;“且”各处于一个动词前,构成“且且”;“且”处于分句、句子之间,前

13、后两部分不构成主谓关系,都作连词。这是因为,“且”作连词,可以连接或并列,或承接,或递进等关系的动词、形容词,或动词与形容词,分句与分句等,而决不连接主谓关系的两部分。第二类: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愚公移山)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彼且奚适也?(逍遥游)别君去兮何时还?(我)且放白鹿青崖间。(梦游天姥吟留别)卿且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解析:“且”不处于的位置,而处于名词与数词、名词与形容词、名词(动词活用作名词)与动词短语、代词与动词短语之间;的“且”处于句子之间,但它的前面有省略的主语代词“我”,“且”后是动宾短语;的“且”处于名

14、词与动词短语之间。规律小结(1)“且”处于动词、动词短语,形容词、形容词短语,或动词与形容词,或句子与句子之间,前后两部分不构成主谓关系,或者各处于一个动词前,构成“且且”,“且”作连词。不处于上述位置,或者处于句子之间,但“且”前有省略的主语名词、代词,或后一个句子由两个分句组成,后一分句含“怎么”、“何况”意思(常有“安”、“何”、“况”等词)与前一分句呼应,“且”就作副词。(2)“且”作连词,连接词或短语,表示并列、递进关系;前者可译为“又”、“且且”、“一边一边”,如;后者可译为“而且”,如。连接分句,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如;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而且”,如。连接句子,表示递进

15、关系,可译为“再说”。“且”作副词,常表示让步或距离不大、时间不长。用于与后句分句(含“怎么”、“何况”意思,常有“安”、“何”、“况”等词)呼应,表示让步,可译为“尚且”,如。后一部分是数词、数量词,表距离不大,可译为“将近”,如。表时间不长,可译为“将要”、“将”,如;有时还可以译为“暂且”、“姑且”,如。2连词“而”、“以”表承接、修饰关系的辨别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屈原)投汨罗江以死。(屈原列传)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木欣欣以向荣。(归去来兮辞)解析:“夺”与“杀”,“投”与“死”在时间上、行动上有明显的先后,属承接关系。“终日”与“思”,“欣欣”与“向荣”是同时发生

16、的行为动作,前后有修饰关系。表修饰的“而”、“以”可译为“地”、“着”,也可不译。规律小结“而”用于两个动词的中间,表示动作行为的先后连接时,它为承接或顺承关系;如用于时间词、副词、形容词之后,前面的时间词、副词、形容词与后面的动词或形容词构成偏正关系时,它为修饰关系。3“以”作连词、介词的辨别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梦游天姥吟留别)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作师说以贻之。(师说)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私见张良,具告以事。(鸿门宴)解析:表并列,表承接,表目的,表修饰,除表原

17、因外,其他都可以换成“而”,因此都是连词。表凭借的方法,前者“用、拿”,后者“把”,均为介词。规律小结除去表原因,解释为“因为”的“以”之外,凡是能用“而”替换的都是连词,否则是介词。4“以”与“因”作介词、连词、动词的辨别(1)以。具以沛公言报项王。(鸿门宴)必以(之)分人。(曹刿论战)一鸡瞥来,径进以啄。(促织)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解析:句的“以”与后面的名词性短语“沛公言”结合,句的“以”与后面的代词“之”结合,分别构成介宾短语,可见两个“以”都用作介词。句的“以”与后面的动词“啄”、“入”结合,且处于两个动词的中间,起连接作用,故为连词。规律小结“以”后面是名词、代词或名词性

18、短语时,它是介词。如“以”处在两个动词的中间,这两个动词表示的行为动作等有时间上或动作上的先后,那它就是连词。(2)因。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过秦论)我欲因之梦吴越。(梦游天姥吟留别)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雁荡山)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疏)解析:句“因”的后面分别是名词“河”、代词“之”,它们在句中表凭借,是介词;句“因”的后面分别是动词“造”、“喜”,在句中理解为连词的“因为”。规律小结“因”在句中用于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前面时,它是介词;如果“因”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就是连词。因为介词常与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等构成介宾短语,而连词是不能的。5“者”作代词、助词的辨

19、别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鸿门宴)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灭六国者,六国也。(阿房宫赋)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鸿门宴)解析:的“者”不能去掉,是代词。因为这种“者”只有与形容词、形容词短语、动词、动词短语、主谓短语、数词在一起,才能组成一个名词性短语,才能指代有关的人、事、物。的“者”可以去掉,是助词。因为这种“者”在句中只起表示停顿,表示设问的作用,去掉它并不改变句子的意思,所以翻译时也不必译出。规律小结“者”字能去掉的就作助词,“者”不能去掉的就作代词。6“相”和“见”的辨别虚词词性类别解释举例相副词表示共同共同、一起相泣于中庭表示交相互相、相互茕茕独立,形影相吊

20、表示单相(偏指一方)相当于“我” “你”、“他”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我)久久莫相忘(你)好自相扶将(她)表示递相一个接一个往往而死者相藉也见副词表示偏指相当于“我”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我)表示被动被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相”和“见”都可以作副词,而且有一个共同的用法,即偏指一方,但它们又有明显的区别,“相”可以偏指第一、第二、第三人称,而“见”只可以偏指“我”。7语气助词“也”和“矣”的区别也 都表陈述语气,但二者分工明确 表对事物固定状态的肯定或确认。(表静态) 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 矣 表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断定事物的“已然”、“将然”或“必然”。(表动态)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鸿门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