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经营理论的发展课件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68804162 上传时间:2024-07-26 格式:PPT 页数:35 大小:1.3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林业经营理论的发展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林业经营理论的发展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林业经营理论的发展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林业经营理论的发展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林业经营理论的发展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林业经营理论的发展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林业经营理论的发展课件(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林业经营理论的发展一、当代国内、外代表性林一、当代国内、外代表性林业经思想思想 二、林二、林业经营思想的思想的转变三、我国林三、我国林业经营思想的思考思想的思考 四、林四、林业经营形式形式 一、当代国内、外代表性林业经思想一、当代国内、外代表性林业经思想 自林学学科诞生200多年以来,围绕森林的物质性和精神性,林业的产业性和事业性,到底应该怎样经营森林,人们展开了持久的、依然存在的争论,在争论声中,形成了林业经营理论体系的发展。1 1、森林永续经营理论、森林永续经营理论u17世纪中期,德国工业革命的快速发展,消耗了大量原始森林资源,18世纪出现了全国的“木材危机”。1713年,德国森林永续利用

2、思想的创始人卡洛维茨提出了人工造林的思想,目的是“不断地、永续利用森林”,获取持续和稳定的木材产量。1795年哈尔蒂希进一步发展了森林永续经营的思想。1826年,洪德斯哈根“法正林”学说问世,经补充和发展,成为森林永续和均衡利用的经典理论。对各国林业的长期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尤其在天然林经营上长期居支配地位。一、当代国内、外代表性林业经思想一、当代国内、外代表性林业经思想 概念与理论模型n能持久地每年提供一定数量木材的森林称为法正林。通常指经营类型或作业级的森林法正林的条件当森林满足下列四个基本条件时叫做法正状态,即法正林。(1)法正龄级分配(2)法正林分排列(3)法正生长量(4)法正蓄积量一

3、、当代国内、外代表性林业经思想一、当代国内、外代表性林业经思想 1 1、森林永续经营理论、森林永续经营理论哈尔蒂希提出,选择材积生长量高的树种,建立生产力高的林分以获得短时间内的大量产出。1849年福斯特曼“土地纯收益理论”,主张从每一块林地获取尽可能高的地租,对速生丰产纯林的形成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一、当代国内、外代表性林业经思想一、当代国内、外代表性林业经思想 2 2、木材培育论、木材培育论 1811年,德国林学家哥塔“木材培育”延伸“森林建设”,将森林永续利用的解释扩大到森林能为人类提供的一切需求,主张营造混交林。1833年,科尔也曾批评针叶纯林造林运动。1867年,哈根提出了“森林多效

4、益永续经营理论”,认为林业经营应兼顾持久满足木材和其他林产品的需求,以及森林在其他方面的服务目标。 一、当代国内、外代表性林业经思想一、当代国内、外代表性林业经思想 3 3、森林多功能理论、森林多功能理论 1888年波尔格瓦创立“森林纯收益理论”,指出应该争取的是森林总体的最高收益,而不是林分的最高收益。1905年,恩德雷斯阐述了森林对气候、水分、土壤和防止自然灾害,以及在卫生和伦理方面对人类健康影响方面的福利效益,发展了森林多效益永续经营理论。1922年满勒提出恒续林经营法则,要使森林所有成分均处于均衡状态,营造复层混交林,低强度择伐。 一、当代国内、外代表性林业经思想一、当代国内、外代表性

5、林业经思想 3 3、森林多功能理论、森林多功能理论 1933年,德国帝国森林法提出了林业木材生产、自然保护和游憩三大效益一体化经营的规定。二战后,德国林业进入了多效益经营阶段。1953年第坦利希阐述了森林与社会其他方面的关系,提出了林业应服务于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福利的理论,林业研究应重视森林与人类的复杂关系,森林的作用不只是物质利益,更应重视它对伦理、精神、心理的价值。60年代以后,这一理论逐渐被美国、瑞典、奥地利、日本、印度等国家接受推行。 一、当代国内、外代表性林业经思想一、当代国内、外代表性林业经思想 3 3、森林多功能理论、森林多功能理论 森林多功能理论强调林业经营三大效益一体化经营,

6、强调生产、生物、景观和人文的多样性。原则上实行长伐期和择伐作业,人工林天然化经营。永续多项利用、多资源、多价值森林经营理论都属于多功能经营理论的范畴。一、当代国内、外代表性林业经思想一、当代国内、外代表性林业经思想 3 3、森林多功能理论、森林多功能理论 在如何实现森林多效益永续经营的具体技术路线上,有船迹理论和协同理论两种主张。一、当代国内、外代表性林业经思想一、当代国内、外代表性林业经思想 4 4、船迹理论和协同理论、船迹理论和协同理论20世纪70年代,美国克劳森、塞乔提出森林多效益主导利用的思想,进而创立了林业分工论。应通过集约经营来生产木材,最大限度的发挥森林的生物学潜力。对所有林地不

7、能采取相同的集约经营水平,只能在优质林地上进行集约化经营,并且使优质林地的集约经营趋向单一化,从而导致经营目标的分工。(海蒂)微观方面对集约林业工业人工林的比较经济优势进行评估。 一、当代国内、外代表性林业经思想一、当代国内、外代表性林业经思想 5 5、林业分工论、林业分工论 宏观研究林业经营目标的分工和集约林业对全球森林资源的动态演变、时空调整及林产品国际贸易格局的变化影响:现代林业正从采伐天然林的木材生产走向集约经营人工林的木材生产;热带地区和南温带地区具有营造工业人工林的比较经济优势,世界木材产区将向南移,这一趋势随着原是森林的不断消失而加快(可通过分析世界木材贸易结构进行验证);全球森

8、林将朝着各种功能不同的专用森林森林多效益主导利用的方向发展,一部分是提供提供游憩和环境保护的自然保护林,另一部分是高度集约经营的人工林,大部分是多效益兼用的森林。一、当代国内、外代表性林业经思想一、当代国内、外代表性林业经思想 5 5、林业分工论、林业分工论 20世纪80年代,美,富兰克林提出。以森林生态学和景观生态学原理为基础,以实现森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价值相统一为经营目标,建成不但能永续生产木材和其他林产品,而且能持久发挥保护生物多样性及改善生态环境等多种效益的林业。把所有森林资源视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不但强调木材生产,而且极为重视森林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主张把森林生产和保护融为一体,

9、特别是保护和改善林分和景观结构的多样性。林分层次的经营目标是保护和重建不仅能够永续生产各种林产品,而且也能够持续发挥森林生态系统多种效益的森林生态系统。景观层次的经营目标是创建森林镶嵌体数量多、分布合理、并能永续提供多种林产品和其他各种价值的森林景观。有人认为这是一种崭新的林业经营哲学,也有人认为其是过去多项利用理论的翻版。一、当代国内、外代表性林业经思想一、当代国内、外代表性林业经思想 6 6、新林业理论、新林业理论适应自然和接近自然的林业,该理论始于德国。近自然森林经营是指充分利用森林生态系统内部的自然生长发育规律,从森林自然更新到稳定的顶级群落这样一个完整的森林生命过程的时间跨度来计划和

10、设计各项经营活动,优化森林的结构和功能,充分利用与森林相关的各种自然力,不断优化森林经营过程,从而使生态与经济的需求能最佳结合的一种真正接近自然的森林经营模式。近自然森林经营的核心是以一种理解和尊重自然的态度,经营森林使其达到接近自然的状态,当然这种状态以原生植被和自然演替为参照。 一、当代国内、外代表性林业经思想一、当代国内、外代表性林业经思想 7 7、近自然林业理论、近自然林业理论近自然森林经营的作业体系与同龄人工林的相比有本质不同,主要表现在:(1)、以乡土树种为主要经营对象,以保持立地生产力,并保证不出现早期生长衰退、爆发性病虫害等不可挽回的灾难。(2)、在较小面积上调查、理解和利用自

11、然力实现林分的天然更新。(3)、以森林完整的生命周期为计划单元。一、当代国内、外代表性林业经思想一、当代国内、外代表性林业经思想 7 7、近自然林业理论、近自然林业理论(4)、参照立地环境、地被指示植物、森林演替阶段和潜在原生植被来确定经营的目标林相并设计调整林分结构的经营措施。(5)、标记目标树并对其进行单株木抚育管理,目的是在保持森林生态功能的前提下实现较高的生物产量和收益。(6)、采用择伐作业,基于对林分结构和竞争关系的分析,确定抚育择伐对象,实现林分质量的不断改进。(7)、尽可能分析各种经营措施的生态和经济后果并保证设计的体系最优。一、当代国内、外代表性林业经思想一、当代国内、外代表性

12、林业经思想 7 7、近自然林业理论、近自然林业理论近自然度:通俗来说,近自然度是对森林自然化程度的一种量化描述,表示森林接近自然状态的程度,是在现实植物群落结构与自然群落之间的一个比较性描述。近自然度是根据外业调查中对具体地段上的不同植物群落的空间位置、物种组成、立地条件、演替阶段等因素的记录综合评定的,德国近自然经营体系中将近自然度分为如下7个等级: 一、当代国内、外代表性林业经思想一、当代国内、外代表性林业经思想 7 7、近自然林业理论、近自然林业理论顶极群落森林由顶级种和先锋种组成的过度性群落森林先锋群落森林处于1 、2级的森林群落但有非乡土的树种成分含有非乡土树种的先锋群落森林由乡土树

13、种组成但在不适合的立地上造林形成的森林群落引进树种在不适合的立地上营造的林分 一、当代国内、外代表性林业经思想一、当代国内、外代表性林业经思想 7 7、近自然林业理论、近自然林业理论一、当代国内、外代表性林业经思想一、当代国内、外代表性林业经思想 8 8、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 最大贡献就是认识到森林资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只有在培育的基础上进行适度开发利用,才能使森林持久地为文类的发展服务,实现森林资源的永续利用始终都是林业发展的最终目标。 在实现木材永续利用途径上,木材培育论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选择。改理论充分认识到森林资源不仅可以实现自然更新,而且还能在人力的干预下实现

14、人工更新;认识到人工林具有生长迅速、目的性强、单位面积产出量大等优点,把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木材需求的希望寄托在人工林的发展上。对于少林、无林地区来讲,如果生长条件具备,木材培育不失为一条缓解木材供求矛盾的有效途径。二、林业经营思想的转变二、林业经营思想的转变 1 1、永续利用理论是人类林业认识上的第一次飞跃、永续利用理论是人类林业认识上的第一次飞跃 它的最大贡献就是承认非木材林产品和森林的自然保护与游憩价值决不亚于木材产品的价值,而且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后者对于人类的价值会日益增加并上升到主导地位。必须通过多目标经营,形成合理的森林资源结构和林业经济结构,最大限度地利用森林地多种功能造福于人类

15、。二、林业经营思想的转变二、林业经营思想的转变 2 2、森林多功能论是人类林业认识上的第二次飞跃、森林多功能论是人类林业认识上的第二次飞跃 船迹理论、协同理论、林业分工论、新林业理论均是对如何全面发挥森林地多种功能、实现多效益永续利用基本途径进行探讨地基础上得出地有益成果。船迹理论在木材需求压力大、木材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较大比例、森林资源又相对不足地情况下比较适用,其核心是三大效益兼顾,木材生产优先。协同理论适用于需求压力不大、森林资源比较丰富且分布比较均匀地情况,其核心是三大效益一体化经营。林业分工论适用于生态需求和林产品需求压力都非常大、而森林资源少而不均的情况,其核心是局部上分而治之,整

16、体上合而为一。新林业理论适用于人们对生活环境质量要求较高、森林资源十分丰富、经济发达、能够支撑较高的经营成本的情况,其核心是三大效益兼顾,生态效益优先。二、林业经营思想的转变二、林业经营思想的转变 2 2、森林多功能论是人类林业认识上的第二次飞跃、森林多功能论是人类林业认识上的第二次飞跃 是在对木材培育论进行反思的基础上提出的。它充分认识到人力的不当干预虽然可以获得木材的高产,但对生态环境带来了潜在的负面影响,消除这种负面影响甚至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该理论适用于生态公益林的建设和人工林的改造。二、林业经营思想的转变二、林业经营思想的转变 3 3、近自然林业理论是人类林业认识上的第三次飞跃、近自

17、然林业理论是人类林业认识上的第三次飞跃一般认为林业作为一项产业和一个社会经济部门,都是从采伐天然林利用木材开始的,从而林学和林业经济学也是从这里产生和发展的。但中国林业却有自己的历史特点。我国封建社会历代王朝皆以农桑为立国之本,农林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植树造林,特别是经营用材林及多种经济林木,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传统经验。早在西周时期,在薪炭林经营方面就提出了轮法作业、永续经营的思想,周灵王(公元前571前545)时的陶朱公书:“种柳千树则足柴,十年后髭一树得一载,岁髭二百树,五年一周”。之后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长期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商品经济发展缓慢,林业

18、一直未能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经济部门,相应也就没有形成系统全面的林业经营理论。 三、我国林业经营思想的思考三、我国林业经营思想的思考 1840年后至新中国成立前,近代林业思想开始传播,近代林业逐渐形成,林业和林学自农业和农学中分立,自成体系。但当时的林业带有典型的殖民经济色彩,主要是外国资本控制下对我国森林资源的掠夺,没有明确的经营理论作指导。新中国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是我国以采伐利用天然林为主的现代林业的形成和发展时期,当时虽然也初步认识到森林的某些生态价值,但为了满足国民经济恢复、发展提供原材料和资金积累,森林更多被当作一项自然资源大规模开发利用,“普遍护林,重点造林,合理采伐和合理利用”的

19、林业建设方针并没有得到充分落实。再加上当时思想的禁锢,林业经济学及相关学科的研究主要是为服务计划管理需要,林业经营理论研究几乎没有进展。三、我国林业经营思想的思考三、我国林业经营思想的思考 我国林业经营理论研究的繁荣是近二十年的事,陆续提出了多种经营理论。(1)木材培育论:主张在面积不大但立地条件优越,交通方便的宜林地,采用科学营林方法,营造速生丰产林,以资金的高投入和先进技术,实行集约经营,追求木材的高产和高效益。是对国外早期林业经营思想的引进,试图借鉴如新西兰、智利、南非等国林业发展的经验,这三个国家都以大概10左右的林业用地,满足80社会木材需求,解决传统林业发展模式中长期无法解决的经济

20、效益与生态效益不可兼得得尖锐矛盾。三、我国林业经营思想的思考三、我国林业经营思想的思考 (2)林业分工论:主张在国土中划出少量土地发展工业人工林,逐步承担全国所需大部分商品木材生产任务,称之为“商品林业”。另外,划出一部分称为“公益林业”,包括城市林业,风景林,自然保护区,水土保持林等专门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再划出一部分“多功能林业”,是商品林业和公益林业的中间过渡形态。(3)林业二元结构理论:其实质是公益林业和商业林业这两类功能性质不同,经营机制有别的林业。三、我国林业经营思想的思考三、我国林业经营思想的思考 (4)生态林业论:强调发挥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作用,根据“生态利用”原则组织森

21、林经营,把林业的指导思想建立在森林生态经济指导思想基础上,以生态经济综合效益为经营目标,充分利用当地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在促进林产品发展同时,为人类生存和发展创造最佳状态的环境。按照这一要求,要把各类森林、树木,例如山地森林、平原绿地、各类防护林、四旁植树、城市绿化和工业人工林纳入统一的范围规划经营。在原有森林布局的基础上,通过人工的合理调整,逐步实现森林与农业、工业及人口分布的最佳配置和最适覆盖,并结合各方面因素分析、探索可行的、提高林业经营综合效益的道路。是运用生态经济学理论,对新林业理论和近自然林业理论成果的综合。三、我国林业经营思想的思考三、我国林业经营思想的思考 (5)现代林业论:林

22、业在整个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中严重滞后,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本条件和物质内容,农业在这一条件下已经在发达国家率先实现了现代化。但林业在工业化社会中,由于天然林资源还比较丰富,传统林业在工业化社会中只是在采伐利用上实现了工业化式的装备。而在整个营林环节始终未能步入较完善的工业化进程。虽然出现了工业人工林,但其只占森林资源很小的一部分,而且远较其他行业为迟,也没能解决地力衰退和环境污染的老问题。所以,就整个林业而言,至今迟迟未能步入传统观念的现代化。三、我国林业经营思想的思考三、我国林业经营思想的思考 所谓现代林业,就是在现代科学认识基础上,用现代技术装备武装和现代工艺方法生产以及用现代科学方法管理的,

23、并可持续发展的林业。现代化是手段,最终目的是通过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科学管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求得森林生态经济生产力持续稳定增长,以满足人类对森林的生态、社会、经济的全面需求,而这些是传统林业经营手段和装备以及管理方法所难以充分实现的。三、我国林业经营思想的思考三、我国林业经营思想的思考 此外,还有的学者提出了“全面经营论”,“效益协同论”,“知识密集型林业”及“社会林业”等。从林业经营理论的发展历史看,选择什么样的理论作为林业经营的指导理论要综合考虑该理论的适用性、解释力和当地的林情。三、我国林业经营思想的思考三、我国林业经营思想的思考 1 1、林业经营形式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林业经营形式的概念

24、及其影响因素林业经营形式是在一定的所有制条件下,通过林业生产、再生产各环节,体现了劳动者与生产要素组合的方式、规模及责、权、利关系。既是所有制形式的具体化,又是生产力组织形式的具体化。经营形式不同于所有制形式。同一种经济成分的所有制,可以有不同的经营形式;不同经济成分的所有制可能有相同或相近似的经营形式。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任何一种经营形式总是一定经济成分所有制关系条件下的经营形式,它反映改种经济成分所有制关系的性质。四、林业经营形式四、林业经营形式 1 1、林业经营形式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林业经营形式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经营组织形式的演化降低交易成本的选择结果。企业的显著特征就是作为价格机制

25、的替代物。价格机制是有成本的。通过价格机制“组织”生产的明显的成本就是所有发现相对价格的工作在某些市场中(如农产品交易)可以设计出一种技术使契约的成本最小化,但不可能消除这种成本。当存在企业时,契约不会被取消,但却大大减少了。四、林业经营形式四、林业经营形式 1 1、林业经营形式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林业经营形式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通过形成一个组织,并允许来支配资源,就能节约某些市场运行成本。企业规模的变化也受交易成本的制约:在企业内部组织追加交易的成本可能会上升。在企业内部组织一笔额外交易的成本等于在公开市场上完成这笔交易所需的成本,或者等于由另一企业家来组织这笔交易的成本。四、林业经营形式四、林业经营形式 (3)、我国主要林业经营形式及其沿革1949年前的买办经营、租佃经营,新中国改革开放前国家统一经营、集体经营,改革开放后,多种经营形式并存,分别在各自的适用领域快速发展。国有、集体统一经营管理,承包、租赁经营,家庭经营、个体经营、合作联营、股份制、企业集团等齐头并进,个体造林不断增加,非公有制比重逐步加大。 四、林业经营形式四、林业经营形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