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地理学考复习课件1.5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68803014 上传时间:2024-07-26 格式:PPT 页数:37 大小:3.3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湘教版地理学考复习课件1.5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湘教版地理学考复习课件1.5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湘教版地理学考复习课件1.5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湘教版地理学考复习课件1.5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湘教版地理学考复习课件1.5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湘教版地理学考复习课件1.5》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湘教版地理学考复习课件1.5(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5考点6考点7考点8考点9考点1生物进化、灭绝与环境1.地球生物进化的一般序列(a)地球生物进化的一般序列如下表所示。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5考点6考点7考点8考点9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5考点6考点7考点8考点92.生物进化对地球环境的改造和环境变迁对地球生物的影响(b)(1)生物进化对地球环境的改造在生命出现以前,地球表层的发展主要是化学演化过程;在生命出现以后,有机进化即生物演化,则扮演了极其活跃的角色,促使地理环境从无氧环境向有氧环境转变。(2)环境变迁对地球生物的影响地质历史时期环境变迁促使生物灭绝和进化。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是地质历史上两

2、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时期。古生代末期,60%以上的海生无脊椎动物种类(如三叶虫等)灭绝了,脊椎动物中的原始鱼类和古老的两栖类则全部灭绝,蕨类植物(陆上孢子植物)明显衰退;在中生代末期,除了盛极一时的恐龙突然从地球上完全销声匿迹外,海洋中有50%以上的无脊椎动物种类也灭绝了。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5考点6考点7考点8考点9典例典例1读某地地质剖面略图,完成下列各题。(1)图中属于古生代地层的是()A.B.C.D. 答案解析解析关闭第(1)题,三叶虫是古生代的海生无脊椎动物,另外还有脊椎动物中的原始鱼类和古老的两栖类动物在古生代同时灭绝,所以属于古生代地层的是含三叶虫和鱼类化石的地

3、层。 答案解析关闭A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5考点6考点7考点8考点9(2)根据图中化石,动物在这一时期经历的演化过程是()A.海生无脊椎动物爬行动物脊椎动物B.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爬行动物C.爬行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D.爬行动物脊椎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3)关于地层和化石的叙述,正确的是()A.三叶虫化石存在于元古代地层中B.各类岩石组成的地层都有化石C.化石是埋藏在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或遗迹D.元古代地层中常含有恐龙化石 答案解析解析关闭第(2)题,地球上最初的生命是出现在海洋中的单细胞生物,称为原核细胞生物;经历了大约20亿年的漫长演化,在距今约14亿年前,从原核生物细胞中演化出

4、了真核细胞生物。从古生代寒武纪开始,大量无脊椎动物出现在地球表层,以后又依次出现了原始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人类。第(3)题,化石是指经过自然界的作用,保存于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或遗迹,一般存在于沉积岩中。不同时代的地层里往往含有不同种属生物的化石,恐龙化石所在的地层属中生代,三叶虫化石所在的地层属古生代。 答案解析关闭(2)B(3)C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5考点6考点7考点8考点9考点2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c)(1)特点:人类是地理环境的产物,也是地理环境的要素之一。(2)表现:人类能够有意识地适应和改造自然,使其更适合人类的生存,并且能够

5、有意识地提高这种适应和改造的能力,如人类在河流上修建水坝来发电、发展航运、灌溉、发展养殖等;同时,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造成自然地理环境的显著变化,如人类燃烧化石燃料、砍伐森林等,致使二氧化碳、甲烷、氮氧化物、臭氧、氟利昂等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到大气中,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等。(3)启示:作为人地关系的主导因素,人类既可以通过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改善环境,开发资源,造福于社会,又能够给自然环境带来各种破坏,甚至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因此,人类必须尊重和顺应自然规律,注重协调社会经济建设与环境生态保护的关系。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5考点6考点7考点8考点9典例典例2读地理环境中的碳循环图,完

6、成下列各题。 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5考点6考点7考点8考点9(1)与全球气候变暖关系最密切的是()A.B.C.D.(2)此图可以说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理环境中,碳循环往往跨越圈层界限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是相互独立而存在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是单向的A.B.C.D. 答案解析解析关闭第(1)题,考查碳循环及其影响。全球气候变暖与大气中CO2浓度增加密切相关。代表动植物呼吸作用放出CO2,代表植物光合作用吸收CO2,代表动植物遗体等释放的CO2,代表汽车、工厂排放的CO2。故与全球气候变暖关系最密切的是。第(2)题,由图可知,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是相

7、互作用、相互联系的。 答案解析关闭(1)B(2)C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5考点6考点7考点8考点9考点3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1.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b)自然地理环境是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人类圈等自然地理圈层组成的有机整体。其中,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仅影响当地的整个自然地理环境,还会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2.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c)构成地理环境的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地理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其内在相互联系

8、如下图所示。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5考点6考点7考点8考点9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5考点6考点7考点8考点9(1)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如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及影响。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5考点6考点7考点8考点9(2)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仅影响当地的整个自然地理环境,还会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影响。如青藏高原的隆升及影响。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5考点6考点7考点8考点9典例典例3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该图所示地区是()A.西北地区 B.西南地区C.青藏地区 D.东北地区(2)该图反映了地理环境的()A.差异性B.

9、整体性C.层次性D.开放性 答案解析解析关闭第(1)题,读图可知,该地区气候干旱,多季节性河流,地表以荒漠和草原为主,土壤有机质含量少,说明该地位于我国西北干旱区,故选A项。第(2)题,由于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地形以山地、盆地为主,比较闭塞,海洋湿润气流难以到达,所以降水少,多季节性河流,地表植被稀疏,以荒漠和草原为主,由于生物量少,所以土壤中的有机质少,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故选B项。 答案解析关闭 (1)A(2)B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5考点6考点7考点8考点9考点4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1.影响土壤发育的主要因素(a)影响土壤发育的主要因素: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地形

10、和人类活动。其中成土母质和地形是比较稳定的影响因素,气候和生物则是比较活跃的影响因素。2.不同自然因素对土壤发育和性状的作用(b)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5考点6考点7考点8考点9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5考点6考点7考点8考点9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5考点6考点7考点8考点9典例典例4(20174浙江学考,1415)下图为小尺度范围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图中至代表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大气、生物、地质、地形、水文要素,其中对土壤形成比较稳定的影响要素是()A.B.C.D.(2)图示区域()A.土壤肥力与生物活动密切相关B.山坡上土壤厚度一般大于河谷

11、C.土壤的矿物养分主要来自植被D.林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一般高于草地 答案解析解析关闭第(1)题,考查影响土壤发育的主要因素。影响土壤形成的比较稳定的要素主要是地形和成土母质,而比较活跃的要素是气候和生物。故选C项。第(2)题,考查不同自然地理要素对土壤发育和性状的作用。生物决定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从而影响土壤的肥力;山坡以侵蚀作用为主,土层较薄,河谷一般以沉积作用为主,土层较厚;土壤的矿物养分来源于成土母质;林地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一般低于草地。 答案解析关闭(1)C(2)A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5考点6考点7考点8考点9考点5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资源综合利用自然资源利用对环境整体性的影响(

12、b)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其实就是利用自然地理系统中的某些要素。某种单项资源,甚至单项资源的某一部分,都与其他自然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整体系统。自然资源的开发必然会影响或改变周围的其他环境要素。各地区之间的自然资源也是相互影响的。人类在某一地区的资源开发行为,也有可能造成其他相关地区环境要素的变化。不可更新资源的利用,需要其他资源的配合,对其他环境要素也有很大的影响。在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因地制宜、合理开发、综合利用,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5考点6考点7考点8考点9考点6地球表层差异性的表现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现象

13、(b)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无处不在。不同的空间尺度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如海洋与陆地的差异,陆地上自然带的差异,自然带内部土壤、生物等的差异。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5考点6考点7考点8考点9考点7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1.地球表面地域分异的四种基本规律(b)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5考点6考点7考点8考点9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5考点6考点7考点8考点9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5考点6考点7考点8考点92.产生地表不同分异规律的主导因素(c) 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5考点6考点7考点8考点9山地垂直带谱示意图的理解(1)通过带谱的基带名称确定所在的温度带。所谓基带

14、,即高山山麓的自然带,因位于垂直自然带的最底层而得名,如果最底层自然带是常绿阔叶林带,说明该山地位于亚热带地区。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5考点6考点7考点8考点9(2)通过带谱的数量判断纬度的高低。通常,若海拔相等,带谱数量越多,山地所在的纬度位置越低,反之则越高。因此,纬度低的高大山岭,自然带数量要多于纬度高的山岭。譬如赤道地区的高大山岭,自然带从山麓到山顶发生的变化规律类似于由赤道到两极的变化规律。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5考点6考点7考点8考点9(3)利用自然带判断南北半球。通过自然带的数量,判断阳坡和阴坡,进而判断南北半球。北半球的山体,南坡获得的太阳光热多于北坡,南坡自然带的

15、数目多于北坡,或基带自然带的分布上限高于北坡;南半球则相反。如下图所示。(4)根据雪线的高低判断迎风坡和背风坡。雪线高的为背风坡,雪线低的为迎风坡。(山地迎风坡降水丰富,冰雪量大,融化慢,因此雪线低;山地背风坡降水少,冰雪量小,融化快,因此雪线高)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5考点6考点7考点8考点9典例典例5(20172018届浙江诸暨牌头中学检测)下图为不同纬度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关于图示信息叙述正确的是()A.从甲到丁纬度逐渐降低B.图示山地位于北半球C.图示山地的南坡为背阴坡D.从甲到丁距海越来越远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5考点6考点7考点8考点9(

16、2)水平方向上植被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到苔原的变化,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A.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B.纬度地带分异规律C.垂直分异规律D.地方性分异规律(3)与丙山地相比,甲山地垂直自然带谱更丰富的主要原因是()A.纬度较低 B.海拔较高C.降水较多 D.距海较远 答案解析解析关闭第(1)题,水平方向上自然带由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到苔原,可知由甲到丁纬度升高。同一自然带分布,南坡海拔较北坡高,说明南坡为向阳坡,所以该山地位于北半球。从甲到丁为以热量条件为基础的纬度地带分异规律,没有体现距海远近而导致的自然带变化。故选B项。第(2)题,由上题可知水平方向上,从甲到丁纬度升高,自然带由常绿阔

17、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变化到苔原,符合纬度地带分异规律。故选B项。第(3)题,影响自然带多少的因素有纬度、海拔和相对高度。甲和丙的海拔以及相对高度相差不大,纬度差异明显,甲的纬度低,自然带更加复杂。故选A项。 答案解析关闭 (1)B(2)B(3)A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5考点6考点7考点8考点9点睛植被的垂直分布可以概括以下规律:基带为当地典型的植被带。在各森林地带内,随着海拔的升高与随着纬度的增加,植被类型的变化大体一致,垂直带可以看作水平带的缩影。但二者存在差异。如落叶阔叶林带在典型的亚热带以南退出各垂直带,寒温带针叶林也只限于亚热带以北的山地。另外,一些山地植被带,如高山灌丛带和

18、高山草甸带是水平带中所没有的。植被带中每个植被带的下限海拔向两极逐渐降低,森林带的上限海拔也有类似规律。垂直带中每个植被带的宽度互不相同,且随气候差异而变化。山体海拔越高,垂直带谱越完整。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5考点6考点7考点8考点9考点8主要陆地自然带陆地自然带的基本类型、分布及其特征(b)(1)陆地自然带的基本类型、分布及其特征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5考点6考点7考点8考点9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5考点6考点7考点8考点9(2)自然带分布与气候类型分布的对应性 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5考点6考点7考点8考点9考点9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与因地制宜因地制宜进行农业生产

19、和生态建设(b)在大农业(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生产中,要根据不同自然地带、垂直地带以及地方性分异的情况,因地制宜地确定大农业产业构成、作物构成和品种构成,确定土地利用方式,才能取得持续的经济效益并实现生态平衡。在生态建设中,只有因地制宜,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湿润、半湿润的平原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山地、丘陵地区,适宜发展林业;半干旱、干旱地区,适宜发展畜牧业;湖泊、水库、沿海海域,适宜发展渔业。在生态建设中,湿润地区可以推广植树造林,但要根据各地不同的自然地理条件,选择相应的适生树种。在较为干旱的地区,要注重培育适应当地水分条件的灌丛群落,形成乔木、灌木树种和草本植物合理的结构。在草原自然带,主要措施应是恢复草原植被。在实施退耕措施时,森林自然带应退耕还林,草原自然带应退耕还草,湿地区域应退耕还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