篮球行进间上篮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68762577 上传时间:2024-07-26 格式:PPT 页数:14 大小:4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篮球行进间上篮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篮球行进间上篮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篮球行进间上篮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篮球行进间上篮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篮球行进间上篮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篮球行进间上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篮球行进间上篮(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篮球行进间单手低手上篮10体教3班王文龙课的内容:体育与健康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水平的行进间单手低手上篮,素质练习为 折返跑和抬脚尖,本课确定,行进间单手低手上篮为主教材,素质练习为辅教材,主次分明。教材分析:篮球行进间单手低手上篮,也称“三步上篮”,是篮球运动中运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技术,主要应用于快攻、突破上篮,它的特点是出手速度快、不易被封盖,命中率高、稳定性强。所以学好它,可以提高学生进攻手段的多样性和全面性。在素质练习中我安排了折返跑和抬脚尖这两个内容来提高学生的下肢快速起动和弹跳能力。学情分析:本课教学对象为高一年级40名男生。高中学生身心发展已趋向成熟,具备独立思考、判断、概括和模仿能力

2、,在身体锻炼中也具备了较高的基本运动能力。但这时高中生他并不单纯满足于对单个技术动作的学习,而对学习对抗性练习颇感兴趣,所以,在教学当中我们要把动体和动脑很好的结合起来,给学生提供创造性和自主性学习的平台教学目标:1、 认知目标:学习与了解行进间单手低手上篮的技术要领和原理以及素质练习的一些基本 知识。2、 技能目标:通过本次课的学习,使80%以上的学生能基本掌握和完成行进间单手低手上 篮的动作,使70%以上的学生能熟练掌握这一动作,达到命中率高,稳定性强,动作协调优美;同时使90%以上的学生能掌握折返跑和抬脚尖的练习方法,提高学生的下肢快速起动和弹跳能力。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奋发向上的意志品质。教学重难点:重点:上篮速度快慢与手举球高低和投篮力量之间的协调配合。 难点:上篮时身体重心的控制及出手动作手指手腕对球的控制。教学流程:在课的结构上,我将其分为开始基本结束三大部分,首先,来看开始部分,课常规,即点名和宣布科的内容,要求学生精神饱满热身部分,我采用节奏感较强的音乐作为伴奏,渲染课堂气氛,同时也提高学生的兴奋程度。运球采用绕场运球,提高学生的运球和控球能力,球性练习主要有手指拨球,三部位的绕环(绕颈部、绕腰部、胯下),还有就是根据音乐做有节奏的控制运球,学生都较为喜欢,不但新颖,而且可以体现自己的控球能力。1、教师进行正确动作的示范和讲解,让

4、学生建立最直观的动作表象。在队形上采用两边两列,教师站中间,便于学生观察,然后组织学生练习。(1)、做持球上篮练习,将学生分为 四路纵队,每队一个篮筐,老师先做示范动作,要求学生作到蹬地,伸臂,拨球,再让每组成一路纵队进行轮流拿球上篮练习,让学生将上肢下肢动作做协调,每人练习56次,教师时刻关注每组学生的动作并及时纠正,学生之间互相点评,以提高自己的动作技能。2)、根据观察发现,学生掌握动作的程度有差异,因此,将学生进行三个分层,第一组要求做到运球距离大,速度快,出手高,命中率高,全身协调,学生也可以自主加一些花样,比如,第二组要求主要是控制好重心,出手高,手腕用力柔和,有一定命中率。第三组要

5、求在23米上篮,基本完成连贯动作。(3)、有分层就有比较,然后请12位动作掌握好的学生进行演示,不但使优秀生有一个展示的平台,得到满足,同时也让差生产生羡慕,激发学好的兴趣为了加大学生的运动能力,我安排了素质练习:折返跑和高抬腿。练习的距离为篮球场的两条端线,折返跑每人2次即2个来回,抬脚尖20次2组。让课的练习密度达到第二个高峰,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最后是结束部分,学生成4列横队集合,然后两人一组互相放松练习,让全身肌肉松弛下来,以达到调节情绪,恢复心身的目的,对本课的练习效果进行讲评,对学生的成绩给予肯定和表扬,提出今后注意事项,从而结束本课教学。教学法:本课采用“尝试-探究-练习-比较-平价-分层-演示”的学练流程,让学生体会主动性和创造性学习的方法,在体验、想象、演示、分析比较中形成正确的动作表象,掌握一定的技术技能预计课的效果: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认真积极地参与练习,课堂气氛活跃。整堂课练习密度为35%40%,练习强度中等偏上,素质练习时强度达到最高峰。场地器材:篮球场12块,篮球若干,标志线12条录音机课堂总结:老师点评学生互评 谢谢 谢谢 指指 导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