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全套)教案汇总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68762373 上传时间:2024-07-26 格式:PDF 页数:90 大小:6.2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全套)教案汇总_第1页
第1页 / 共90页
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全套)教案汇总_第2页
第2页 / 共90页
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全套)教案汇总_第3页
第3页 / 共90页
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全套)教案汇总_第4页
第4页 / 共90页
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全套)教案汇总_第5页
第5页 / 共9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全套)教案汇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全套)教案汇总(9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共(共 2525 套)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全册)教案汇总套)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全册)教案汇总课题课题 1 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一、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 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2)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分清哪些是物理性质, 哪些是化学性质。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 学会归纳整理。(2)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 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兴趣, 培养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2)培养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二、教学重点:二、教学重点:

2、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三、教学难点三、教学难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四、教学方法:四、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归纳总结、补充讲解、练习提高。五、课时安排:五、课时安排:1 课时六、教学过程六、教学过程: :我们知道在物质世界里, 各种物质之间存在着多种相互作用, 也不断发生着变化。例如, 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水蒸气和冰、 炎热的夏天食物易腐败、 燃料能燃烧、钢铁制品在潮湿的环 境会慢慢生锈等。认识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的特点, 掌握其规律, 对于人类认识自然, 改造自然是至关重要的。现在我们就来学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许多化学概念、化学基础知识都是通过实验形成

3、的,因此必须学会观察实验的方法。下面请大家观察几个演示物质变化的实验, 主要观察变化前后物质的颜色、 状态, 列表记录。演示【实验 1-1】 水沸腾, 有大量水蒸气冒出, 玻璃片上有小水滴附着。演示【实验 1-2】首先展示胆矾晶体, 蓝色块状固体研碎后成为蓝色粉末。【提问】实验 1、2 有什么共同特征?变化过程中只是形状或状态发生了变化, 没有其他物质生成, 像这种变化叫做物理变化。演示【实验 1-3】由学生描述并记录实验现象两支试管都形成蓝色溶液, 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立即生成蓝色沉淀。这里的蓝色沉淀是氢氧化铜。这个过程是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作用生成了新的物质氢氧化铜。演示【实验 1-4】由

4、学生描述并记录实验现象加入盐酸后立即有气泡产生, 石灰石逐渐变小。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摸一下试管感觉到发热。【提问】实验 3、4 有什么共同特征?这两个变化都有新的物质生成, 这种变化叫做化学变化。我们日常看到木材燃烧 , 铁生锈等都是化学变化。在化学变化过程中除生成其他物质外 ,还伴随发生一些现象, 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等。这些现象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化学变化发生。【讲解】这里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有两层含义: 一是不需要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一是在物理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 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等都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下面我们就几个重要的物理性

5、质作一简单介绍1、熔点我们知道, 当温度升高时, 固态的冰会变成液态的水。 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做熔化, 物质的熔化温度叫做熔点。2、沸点把水加热到一定温度时, 水就会沸腾。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做沸点。物质的沸点随着大气压强的增大而升高。3、密度两块体积相同的铁块和铝块, 有经验的人只要用手分别“掂量”一下, 就可以鉴别出哪是铁, 哪是铝。 这是由于体积相同的铁块和铝块, 它们的质量是不相等的。 我们把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 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演示实验 15讨论与交流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七、板书设计七、板书设计一、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1.实验探究物质的变化2.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二、

6、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重点)1.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的比较2.性质与变化的关系3.性质与用途的关系八、八、教学反思:教学反思: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我们不仅要掌握这些概念, 更重要的是要分清哪是物理变化, 哪是化学变化, 这就需要我们抓住两者的本质区别, 多做一些练习。课题课题 2 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一、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认识学习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 初步学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的方法, 初步学会书写探究活动(或实验报告)的方法。过程与方法: 能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得出有价值的结论,

7、体会化学学习的特点是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体验到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二、教学重点:二、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并能明确的表述探究所能得到的结论。三、教学难点:三、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四、教学方法:四、教学方法:实验、分析、归纳五、课时安排:五、课时安排:1 课时六、教学过程六、教学过程教学程序教师活动课题引入通过讲述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性, 指导学生可以利用人体感觉器官-视、听、嗅、触来进行观察体验。化学实验观察应分三步骤, 即实验前, 实验中, 实验后, 观察之后应详细记录, 并进行分析, 从而得出在实验

8、条件下物质的变化, 体现的性质。学生活动倾听, 理解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观察实验的方法-视、听、嗅、触。让学生了解正确观察实验的步骤。介绍观察实验的步骤倾听, 理解创设问题情境蜡烛是我们比较熟悉的物质, 那么关于蜡烛的有关性质你知道哪些呢?引导同学进入本课题探究蜡烛的有关性质。甲:蜡烛是白色或红色圆柱体的固体。乙:蜡烛燃烧时会熔化为液态, 蜡液流下来之后, 又很快凝结为固态。丙:蜡烛硬度较小, 容易切断或折断, 且不溶于水操作并记录, 然后由同学互相补充自己看到的不同的现象。增加同学探究蜡烛有关性质的兴趣、热情。点燃前取一支蜡烛观察颜色、状态、形状、硬度, 嗅其气味, 用小刀切一小块儿石蜡放入水

9、里看是否沉入水底。让学生学习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并了解蜡烛的有关物理性质。燃着时: 测取一只点燃的蜡烛, 让同学观察定三个焰其火焰颜色。层的温度。甲:外层为明亮的黄培养同学认真观色, 内层颜色较暗, 中察的好习惯, 并间颜色最暗。引出下面的问题。乙: 三个焰层颜色不同,那么温度是不是也有区别呢?操作后, 发现外层黑色较深, 越向中间, 颜色越浅。得出结论:外焰温度内焰温度焰心温度。锻炼同学操作能力, 观察能力及总结问题的能力。为了弄清同学的疑问, 三个焰层的温度到底相同还是不同, 同学可将一根火柴梗迅速平放入火焰中, 1秒后取出, 观察火柴梗燃烧的情况。燃着时: 测定生成物水将一冷而干燥的烧杯

10、罩在火焰上方。操作后:培养同学如实观甲:内壁出现小水珠;察, 如实记录的乙:火焰熄灭了, 水雾科学严谨态度。不明显;丙:烧杯内壁生成黑色粉末状物质。分组讨论和再次实验后得出结论:甲组:第一次, 我们见到了蜡烛熄灭的现象,是我们在操作时蜡烛灯芯较小, 当我们将烧杯倒扣之后, 灯芯在接近烧杯底部的位置, 一会儿, 蜡烛熄灭了。我们经过讨论认为是蜡烛燃烧消耗了氧气, 所以熄灭了。第二次我们进行实验, 火焰离烧杯底部较远, 看到烧杯壁上锻炼同学相互合作的学习方式。同学们进行了同样的操作, 为什么却出现了不同的现象呢?出现水雾。燃着时: 测定生成物水甲组同学针对自己实验的现象作了分析, 分析得很好, 蜡

11、烛熄灭解释的更准确一些, 应该是蜡烛燃烧消耗氧气, 同时生成不支持燃烧的气体, 气体受热向上运动, 也促使了蜡烛的很快熄灭。距离烧杯底部较远, 蜡烛就能正常燃烧了, 因为那里有充足的氧气。下面由乙组同学介绍实验分析。乙组同学看到了黑色物质, 那么黑色物质是什么呢?它其实是石蜡不充分燃烧生成的炭黑, 在实验时, 我们将一白色瓷碟底部罩在火焰上方, 也可以看到黑色碳黑的生成。同学回家可作为一个家庭小实验完成。乙组:第一次实验我们的蜡烛灯芯较长, 烧杯底部很快变成黑色, 没有看到水雾的生成, 第二次, 剪短灯芯后, 见到了水雾的生成, 知道了蜡烛燃烧后会生成水。培养学生正确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 以及

12、正确表述探究所得结论的能力。倾听, 解惑, 跃跃欲试要回家操作实验。培养学生对实验探究的热情。燃着时: 测定生成物二氧化碳将罩在火焰上方的烧杯快速倒转过来, 向其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震荡, 观察现象。操作实验, 观察到实验现象, 澄清石灰水变混浊。疑问:蜡烛燃烧生成了什么物质使澄清石灰水变混浊呢?倾听, 解惑。总结出蜡烛燃烧生成的是水和二氧化碳两种物质。看到白烟。疑问:白烟是什么呢?两个同学合作, 一人熄灭蜡烛, 一人点燃白烟。经过一次或几次实验, 同学都得到了白烟可燃的结论。疑问:白烟是什么呢?为什么可以燃烧呢?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和设疑能力。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是蜡烛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熄灭后

13、将蜡烛熄灭, 提问同学看到的现象。同学点燃白烟, 实验白烟的可燃性。培养学生总结、 归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习惯设疑,有疑问才会有进步。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同学团结合作的精神。白烟可能是水蒸气或二氧化碳吗?讨论得出结论, 白烟不可能是水蒸气, 因为水蒸气是不可燃的;也不可能是二氧化碳, 因为二氧化碳可灭火, 所以也不可燃。倾听, 解惑锻炼学生积极思维的良好习惯。白烟是蜡烛燃烧过程中生成的蜡蒸汽遇冷凝结成的固态白烟,所以可燃。布置作业有关蜡烛还有其它探究内容的同学, 在家中可自己设计实验, 探究蜡烛的有关性质。完成有关蜡烛的探究的实验报告;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 正确表述探究所得结论的能力。留给学生

14、个性发展的空间。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有选择的完成作业并可进行深入学习。六、板书设计六、板书设计一、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点燃前:组成?颜色?状态?密度?硬度?燃烧时:火焰的分层及温度?烛身的变化?生成的产物?熄灭后:白烟1、检验物质燃烧后有水生成:用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 罩在火焰上方, 烧杯壁上有水珠出现, 证明有水生成。2、 检验物质燃烧后有二氧化碳生成: 用一个内壁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 罩在火焰上方, 石灰水变浑浊, 证明有二氧化碳生成。3、石蜡+氧气点燃二氧化碳+水反应物 反应条件生成物4、 黑烟:是没有完全燃烧的碳(炭黑) ;白烟:是石蜡蒸汽冷却后形成的石蜡固体。5、烟:是固体小颗粒漂

15、浮在空气中形成的;雾:是小液滴漂浮在空气中形成的。七、教学反思七、教学反思正确引导学生, 锻炼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通过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使学生养成认真观察、 及时思考的习惯。 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明确问题和探究目的, 关注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对物质在变化前, 变化中和变化后的现象进行细致观察, 如实记录, 并进行比较和分析, 以得出可靠的结论, 最后认真填写报告。课题课题 3 3走进化学实验室走进化学实验室一、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1知道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 严谨的科学态度、正确的操作方法和实验原理是保证实验成功的关键。2了解一些化学实验室的规则。3掌握常见仪器的名称和使

16、用。4掌握药品的取用、加热、洗涤仪器等基本实验操作。二、教学重点二、教学重点1化学实验室的实验规则和常用仪器的名称、作用。2药品的取用。3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和给物质加热的方法。三、教学难点三、教学难点1药品的取用。2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和给物质加热的方法。四、课时安排四、课时安排:2 课时五、教学过程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第一课时.初中化学实验常用用仪器和药品的取用规则初中化学实验常用仪器反应容器可直接受热的: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坩埚等能间接受热的:烧杯、烧瓶(加热时, 需加石棉网)常用仪器:存放药品的仪器:广口瓶(固体)、细口瓶(液体)、滴瓶(少量液体)、集气瓶(气体)加热仪器:酒精灯计量仪器:托

17、盘天平(称量)、量筒(量体积)分离仪器:漏斗取用仪器:药匙(粉末或小晶粒状)、镊子(块状或较大颗粒)、胶头滴管(少量液体)夹持仪器:试管夹、铁架台(带铁夹、铁圈)、坩埚钳其他仪器:长颈漏斗、石棉网、玻璃棒、试管刷、水槽1试管(1) 用途:a、在常温或加热时, 用作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 b、溶解少量固体 c、收集少量气体(2)注意事项:a、加热时外壁必须干燥, 不能骤热骤冷, 一般要先均匀受热, 然后才能集中受热, 防止试管受热不均而破裂。b、加热时, 试管要先用铁夹夹持固定在铁架台上(短时间加热也可用试管夹夹持)。c、加热固体时, 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 且未冷前试管不能直立, 避免管口冷凝水倒

18、流使试管炸裂。d、加热液体时, 盛液量一般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防止液体受热溢出), 使试管与桌面约成 45的角度(增大受热面积, 防止暴沸), 管口不能对着自己或别人(防止液体喷出伤人)。2试管夹(1) 用途:夹持试管(2) 注意事项:从底部往上套, 夹在距管口 1/3 处(防止杂质落入试管)不要把拇指按在试管夹短柄上。3玻璃棒(1)用途:搅拌、引流(过滤或转移液体)。(2)注意事项:搅拌不要碰撞容器壁, 用后及时擦洗干净。4酒精灯(1)用途:化学实验室常用的加热仪器。(2)注意事项:灯体内的酒精不可超过灯容积的3/4, 也不应少于 1/4。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防止酒精洒出引起火

19、灾)。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直接点燃另一酒精灯, 应用火柴从侧面点燃酒精灯 (防止酒精洒出引起火灾)。用完酒精灯后, 必须用灯帽盖灭, 不可用嘴吹熄。5、胶头滴管、滴瓶(1) 用途:胶头滴管用于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滴瓶用于盛放少量液体药品。(2) 注意事项:先排空再吸液。悬空垂直放在试管口上方, 以免沾污染滴管。吸取液体后, 应保持胶头在上, 不能向下或平放, 防止液体倒流, 沾污试剂或腐蚀胶头。除吸同一试剂外, 用过后应立即洗净, 再去吸取其他药品(防止试剂相互污染)。滴瓶上的滴管与瓶配套使用, 滴液后应立即插入原瓶内, 不得弄脏, 也不必用水冲冼。6、铁架台(包括铁夹和铁圈)(1) 用途:用于

20、固定和支持各种仪器, 一般常用于过滤、加热等实验操作。(2) 注意事项: a、铁夹和十字夹缺口位置要向上, 以便于操作和保证安全。 b、重物要固定在铁架台底座大面一侧, 使重心落在底座内。7、烧杯(1) 用途:用于溶解或配制溶液和较大量试剂的反应容器。(2) 注意事项: 受热时外壁要干燥, 并放在石棉网上使其受热均匀, 加液量一般不超过容积的 1/3。8、量筒(1)用途:量取液体的体积。(2)注意事项:不能加热, 不能作为反应容器, 也不能用作配制或稀释溶液的容器。9、集气瓶(瓶口上边缘磨砂, 无塞)(1)用途:用于收集或短时间贮存少量气体。用作物质在气体中燃烧的反应器。(2)注意事项:不能加

21、热。收集或贮存气体时, 要配以毛玻璃片遮盖。在瓶内作物质燃烧反应时, 若固体生成, 瓶底应加少量水或铺少量细沙。2.实验室药品取用规则1取用药品要做到“三不原则”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特别是气体)的气味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采用招气入鼻法)。2注意节约药品。如果没有说明用量, 液体取用 12ml, 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3用剩药品要做到“三不一要”实验剩余的药品既不能放回原瓶;也不能随意丢弃;更不能拿出实验室要放入指定的容器内。六、板书设计六、板书设计1.初中化学常用仪器2.实验室药品取用规则第二课时第二课时.药品的取用1固体药品的取用(存放在广口瓶中)(1) 块状药品

22、或金属颗粒的取用(一横二放三慢竖)仪器:镊子步骤:先把容器横放, 用镊子夹取块状药品或金属颗粒放在容器口,再把容器慢慢地竖立起来, 使块状药品或金属颗粒缓缓地沿容器壁滑到容器底部, 以免打破容器。(2)粉末状或小颗粒状药品的取用(一横二送三直立)仪器:药匙或纸槽步骤: 先把试管横放, 用药匙 (或纸槽) 把药品小心送至试管底部, 然后使试管直立起来, 让药品全部落入底部, 以免药品沾在管口或试管上。注:使用后的药匙或镊子应立即用干净的纸擦干净。2液体药品的取用(1)少量液体药品可用胶头滴管取用(2)大量液体药品可用倾注法。(一倒二向三紧挨)(3)一定量的液体可用量筒取用注意事项:使用量筒时,

23、要做倒接近刻度时改用胶头滴管。读数时, 视线应与刻度线及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若仰视则读数偏低, 液体的实际体积读数;俯视则读数偏高, 液体的实际体积读数。.物质的加热1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演示)仪器:试管、试管夹、酒精灯注意事顶:(1)加热试管内的液体时, 不能将试管口对着人。(2) 若试管壁有水, 加热时必须擦干净, 防止试管受热不均, 引起试管爆裂。(3)将液体加热至沸腾的试管, 不能立即用冷水冲洗。(4)给试管中液体预热的方法:夹住试管在外焰来回移动便可预热。(5) 预热后, 集中加热盛有液体的中部, 并不时沿试管倾斜方向平移试管,以防止液体受热暴沸而喷出。2给试管中固体加热仪器:试

24、管、铁架台、酒精灯注意点:装置的固定(铁夹夹的位置、管口的方向、加热的顺序)给物质加热的基本方法: 用试管夹夹住离试管口1/3 处, 首先在酒精灯外焰处加热, 然后将试管底部集中在外焰处加热。.仪器的洗涤1.洗涤时, 先洗容器的外壁, 后洗内壁。2.洗涤干净的标准:内外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 也无成股水流下。.连接仪器装置 ( 见第 153 页)1.玻璃导管插入塞子2.2.玻璃导管插入胶皮管3.3.塞子塞进容器口七、板书设计七、板书设计固体药品的取用1.药品的取用液体药品的取用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2.物质的加热给试管中固体加热3.仪器的洗涤4.连接仪器装置八、教学反思八、教学反思化学是一门以实

25、验为基础的学科, 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在我们与学生的接触中, 我们往往发现初三学生对化学实验非常感兴趣, 只要课堂上一做实验, 兴趣骤升, 如何利用学生这种心理, 引导他们去观察、分析实验现象,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分析问题的能力, 充分发挥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充分利用化学实验的优越性, 认真组织好实验教学。 在演示实验中,我们除按基本操作要求进行示范操作外, 还引导有目的的观察实验现象, 并能设计一些问题, 让学生在实验中观察和思考, 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探究物质的本质及其化学变化的规律。 我们还结合教材内容, 对实验进行增补,

26、增强实验的效果, 加强实验内容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激发学生对实验的兴趣, 进而发挥学生的主观性, 增强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借助对实验现象的分析, 综合归纳,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单元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课题 1 1空气空气一、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空气成分的探究实验(2)空气的主要成分和组成(3)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2、过程与方法:通过白磷燃烧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 培养学生用实验的方法对科学问题进行探究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联系生活实际,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二、教学重点:二、教学重点:学生自主设计实验, 探究空气中 O

27、2的体积分数。三、教学难点:三、教学难点:空气的主要组成成分, 纯净物与混合物的概念。四、教学方法:四、教学方法:探究式学习五、课时安排:五、课时安排:2 课时六、教学过程六、教学过程引入:在古时的中国和希腊, 科学家都认为空气是组成世界的一种基本物质,但这种看法是对的吗?随着科学水平的发展, 这中思想逐渐受到了质疑, 直到二百多年前, 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用定量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一、用实验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1、实验原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等多种气体组成的, 为了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可以选择某种能与氧气反应而不与空气中其他气体反应的固体物质, 利用氧气与该物质反应后生成固体物质 ,

28、使密闭容器中气体体积减小 ,气体压强减小, 引起水面发生变化, 从而确定氧气的体积分数。 (白磷、汞、红磷)红磷+氧气五氧化二磷2、实验现象:(1)红磷燃烧产生白烟。(2)烧杯中的水沿导气管进入集气瓶里, 进入瓶中水的体积约占瓶内空间点燃1/5。3、实验成功的关键:(1)不能用木炭代替红磷燃烧作上述实验。(2)进入瓶中谁的体积一般小于瓶内空间的1/5 的可能原因是:红磷量不足;气密性不好, 使外界空气进入瓶内;未冷却至室温。七、板书设计七、板书设计一、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1.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的实验2.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3.空气成分(按体积计算)4.混合物与纯净物八、教学反思八、教学反思本

29、课题的重点是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及实验测定过程的研究, 虽然化学是初三才开设的学科, 学生了解的化学知识相对比较少。 但经过序言和第一单元的学习他们对化学学科有一定的认识, 有一些简单的化学概念, 理论做基础。在备课的时候应考虑, 这节课是否应该多给学生留一些展示的机会, 但由于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这个实验不能给学生演示, 只能通过观看视频, 让学生了解实验过程。 因此,应把重点放在讨论实验过程, 试验现象和试验中应该注意的问上。 通过设立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小组讨论的问题。课题课题 1 1 空气空气(第(第 2 2 课时)课时)一、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了解氧气、氮气、

30、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通过观察图片表格、 讨论交流, 归纳空气的主要用途, 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的原因、 危害及防治措施;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养成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二、教学重点:二、教学重点:各成分的用途及培养环保意识。三、学习方法:三、学习方法:阅读讨论, 合作学习四、教学过程:四、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目的意图开门见山, 直切主题引入:空气不仅是人类生活必需的物质, 而且还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分温【组故阶讨知段论新小, ,结阅读教材, 分组讨论, 汇报学会从图片中挖掘信【提出问题 1】氧气具有哪些用途?学交流, 归纳出氧气的用途息, 培养自学能力提会出对问同题

31、一2 现】象引,导学从生不讨同论角教度科来书分P 析2 ,5的培一养组学讨生论思题维, 的灵分活别性总。结出氮气的相关性质,引出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概念。两及 畅提高识图能力讨人时投说论一记影欲稀组忆展言有对落示。气决实图体, 2的 -用记 8途忆 ,、互 请查 同三 学种 们物 说质 说用 由途 这阅读教材, 分析可能具有 暗示用途与性质之间的的 幅什么性质。关系。掌 图握 ,情况 你。 获取了哪些信息由此想到了什么【阶段小结 提出问题 3】氮气有哪些用途呢?组织讨论:1、在你的身边发生过哪些污染空气的现象?分组讨论, 知道自己该怎么 培养热爱自然 , 关注环2、大气污染会造成哪些危害?做。

32、境的意识3、为了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 你能做些什么?阅联 自展读系组由示资生织发当料活学挥地, 实生,当际通日了, 过自空解 各我气空让种表质气学形现量质生式日量感,报预觉报化对的学本意与节义生课和活进指的行标息小息结相,关。可用漫画、短文、框图、或以“归纳空气污染源、污染物、防治办法。教育目的我想说”为题等,总结知识或告诫世人爱护环境均可课题课题 2 2氧气氧气一、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认识氧气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氧气的化学性质较活泼。2.认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及一些化学反应现象。3.认识化合反应、氧化反应, 知道缓慢氧化这一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对实

33、验的观察、分析判断能力及动手实验能力。2.学会观察实验现象, 会分析实验信息并从中归纳得出结论。3.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描述及表达能力。情感价值观1.学习从具体到抽象, 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2.养成实事求是, 尊重科学, 尊重事物发展规律的科学态度。3.逐步树立“性质决定用途” 、 “用途体现性质”的辩证观点。二、教学重点:二、教学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三、教学难点:三、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2.培养学生由浅到深, 由简单到复杂逐步认识物质的能力。四、教学方法:四、教学方法:启发引导, 讨论归纳, 科学实验探究方法五、教学用具:五、教学用具:铁架台、燃烧匙、集气瓶、酒精灯;硫、铝箔

34、、锌粒、稀盐酸、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钠溶液。六、课时安六、课时安排:排:1 课时七、教学过程七、教学过程活动一如何区别空气和氧气?师问:桌面上有(没有标签的)两瓶气体 , 一瓶是空气, 一瓶是氧气, 你如何区别呢?用眼看、用鼻子闻能区分吗?生不能。师讲述: 在刚才的实验中, 氧气可使带火星木条复燃, 但它在空气中则会熄灭, 而将在空气中正在燃烧的木条插在氧气瓶中又会怎么样呢?下面我们就用带火星的木条和燃着的木条来检验氧气。活动二观察并描述氧气的物理性质师提问:物理性质包括哪些方面呢?讲述: 这些都是不经过化学变化而表现出来的性质。 现在你们一起先来描述氧气的色、态、味。提问:氧气能不能溶于水?肯

35、 定:能, 并加以分析, 然后设问:这样描述你们是不是觉得范围太大, 不太确切?我们可不可以用是否易溶于水来描述它?生描述:无色、无味的气体。观看并对氧气物理性质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学生各抒己见:能, 因为鱼儿要生存需要氧气。学生思考并认同。活动三氧气是否易溶于水?1.氧气是否易溶于水?(提出问题)2.将大量水倒入氧气瓶中并振荡, 用带火星木条插入瓶中, 看是否复燃。 (设计方案,进行探究)3.复燃不易溶;不复燃易溶(得出结论)补充说明:氧气不易溶于水, 但不是绝对不溶于水, 在室温下, 1 L 水中只能溶解30 mL 氧气, 这对水中动物生存有着重要意义。生 学生初步掌握科学的实验探究步骤。学

36、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得出结果:现象:复燃结论:氧气不易溶于水。活动四硫在空气中、氧中燃烧现象师设问:氧气能不能支持其他物质燃烧?演示实验:硫在空气中、纯氧中反应的现象。板书打出实验的具体内容及步骤, 并激励学生, 看谁收集的实验信息多。肯定并讲解:硫燃烧生成的气体叫二氧化硫(化学式为 SO2), 它是污染空气的主要气体之一, 燃放烟花爆竹会产生二氧化硫, 请同学们最好不要燃放它。现象: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 在纯氧中发生明亮蓝紫色火焰, 同时生成一种有剌激气味气体, 放出热量。 讲述: 面我们学了文字表达式表达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 我们同样可写出硫燃烧的文字表达式。文字表

37、达式:硫+氧气点燃二氧化硫。 (左边是反应物, 右边是生成物, 中间用箭头连接, 并注意条件是点燃。 )为什么木条、硫分别在空气里和氧气里燃烧的现象不同?它说明了什么?(提示:可从氧气含量去分析)。空气中氧气含量低, 氧气支持物质燃烧, 氮气不支持燃烧。物质在空气中燃烧, 实际上是物质与空气中氧气反应, 由于空气中氧气含量较少, 所以在空气中燃烧不如在氧气中剧烈。1.它说明了氧气含量越高, 燃烧越剧烈。2.也说明了氮气不支持燃烧。活动五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师展示铁丝并设问:你见过铁丝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吗 ?铁丝在氧气中也能燃烧吗?补充说明:铁丝燃烧生成的物质叫四氧化三铁(化学式为 Fe3O4)。问

38、:一起说说反应前、后物质及反应的文字表达式?生反应前物质:铁、氧气, 反应后的物质:四氧化三铁, 文字表达式:铁+氧气点燃四氧化三铁。问:为什么要放一些细沙呢?回答:生成的二氧化硫是气体。肯定并总结:为了防止燃烧过程中溅落下来的熔渣把集气瓶炸裂。问:为什么硫燃烧不需要铺细沙呢?问:通过带火星木条、硫、铁在氧气中反应, 我们可总结出氧气有哪些性质呢?总结并板书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较活泼的气体, 它可支持燃烧, 氧气含量越高,燃烧越剧烈。八、板书设计八、板书设计课题 2氧气一、氧气的性质1.氧气的物理性质(通常状况下)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熔点沸点溶水性(是否易溶于水)无色气体无味 1.429g/L -2

39、18 -183 不易溶于水2.氧气的化学性质氧气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能支持燃烧, 氧气含量越高, 物质燃烧得越剧烈九、教学反思九、教学反思氧气是学生认识具体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开始。而氧气又是选取了学生身边最熟悉的 物质作为学习素材, 不仅学生学起来亲切, 易于理解和接受, 而且这些物质与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关系密切, 从中也使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 养成学以致用的习惯。 上完这节课后有三点心得体会:一、成功之处:1、即先学习物理性质然后才学习化学性质, 有简单到复杂, 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另外, 本节课的重点也比较突出。2、通过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的较强烈好奇心, 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求学欲望。

40、对照实验贯穿始终, 使学生有强烈的视觉对比, 能更好的说明问题。也是调动和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兴趣的最好机会。3、实验现象较明显, 比如硫、木炭、在空气中燃烧不比在氧气中燃烧剧烈, 而铁在空气中不能燃烧但在氧气中确能燃烧。实验很成功, 课堂学习气氛很活跃。二、不足之处:1、课堂上讲得过多一些, 留给学生的时间较少, 不利于学生的思考和回答。2、探究实验还不能达到收放自如。需要更多的了解学生 , 关注学生, 设计问题时, 要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 求知求实;不断丰富自己, 提高自身的应变能力。3、 课堂时间把握得不是很好, 造成后半断时间很匆忙。 课堂的最后虽然简单的小结了一下,但未能追问学

41、生的收获以及这节课未弄清楚的问题。课题课题 3 3制取氧气制取氧气一、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1 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 理解催化剂和分解反应等概念, 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2通过探究氧气的制法, 让学生初步学习实验探究方法和运用比较学习法;3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二、教学重点:二、教学重点:氧气制法的探究三、教学难点:三、教学难点:催化剂的概念四、教学方法:四、教学方法:分组实验探究法五、课时:五、课时:2 2 课时课时六、教学过程六、教学过程课前准备仪器与药品教学流程激趣导入学生预习该课内容教师制作课件, 准备相应教学图片和仪器分组提供:试管5 支、酒

42、精灯、铁架台、5%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硫酸铜溶液、小木条、火柴教师活动(体验游戏) 请同学们屏住呼吸, 能屏多久?(课件展示) 氧气用于动植物呼吸、 医疗急救、金属切割等图片。(提问)氧气如何获取呢?(明确)有工业制法和实验室制法。(课件展示) 工业上需要的大量氧气采用分离液态空气法。(提问)实验室是如何制取氧气的呢?实验探究(引导) 利用实验台上的仪器探究这一问题。参照教材 P37图 214, 说出仪器名称和用途, 观察药品颜色。(课件展示) 【实验 2-5】内容实验编号现象原因快慢过氧化氢溶液单独加热二氧化锰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少量的二氧化锰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全体同学参导入新课与并谈感受观

43、后谈感受让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内容, 激发学习兴趣。思考利用直观教学, 让学生了解氧气工业制法。明确学习导向。与已学知识相衔接 ,为探究新知识作准备。观看思考回答组内交流学生按表格内容做好实验并观察、记录、分析。培养学生实验观察能 力 和 操 作 能 力 ,提高小组的团结协作精神。引导发现(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实验结果。(设问) 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时为什么总要加入少量的二氧化锰?(评价) 对学生的讨论情况适当赞许和鼓励, 并得出初步结论: 二氧化锰能加快过氧化氢溶液分解制取氧气的速度。(设问)二氧化锰是一种不溶于水的固体物质,二氧化锰在反应前后的性质是否改变了呢?让我们一起做【实验26】

44、 。小组讨论交流。学生相互评价。先预测 , 后实验并认真观察,做 好实验记录培养合作意识, 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和愉悦感。引导发现发现问题, 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归纳)从实验结果分析得出:催化剂的概念以及在反应中表示方法二氧化锰过氧化氢水+氧气表述实验现象, 找出催化剂概念的关键词加以领悟(设问)硫酸铜溶液是否也能做此反应的催化剂呢?请同学们自己去验证它。分析归纳出科 学 的 结论。验证猜想, 进一步猜想并动手激发 学生探究的欲实验探究 ,望, 培养学生创新得出结论。精神。(说明)你还能找出用其他的催化剂来制取氧气的方法吗?具体可参照课后的习题。引导学生探究, 学观看,

45、思考(课件展示)催化剂在化工生产中的作用。会辩证地思考问题。例举生活中使化学反应减慢的催化剂。深入探究(设问)实验室还有其它方法制取氧气吗?此处还需增加【实验 2-7】的实验如:高锰酸钾气锰酸钾+二氧化锰+氧使学生体验到实验室可通过多种方法来制取氧气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由化合反应特点引出分解反应的学习 ,由实践体 验上升到理论思考。思考讨论(设问)制氧气的原理是我们前面学过的化合反应吗?(课件展示)化合反应实例(分析)得出分解反应的概念。(课件展示)反应物生成物反应特种类点种类化合反应分解反应分析发现新问题培养学生分析、比分析、 比较,较、解决新问题的能得出结论力。七、板书设计七、板书设计二

46、氧化锰一、实验室制法: 1过氧化氢水氧气加热 2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二、催化剂三、分解反应八、教学反思八、教学反思本课题的重点是氧气的制法及实验操作, 难点是催化剂的概念, 本堂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在实验室里制取一种新物质, 所以对于制取的基本步骤非常陌生, 因此老师如何引导是这堂课的关键。这堂课我通过“反应原理-药品-仪器-实验步骤”的基本设计思路进行教学, 首先提出问题“实验室中如何获取氧气”来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 然后和学生一起探究实验室中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 仪器和药品, 并通过一些列问题的提出通过小组合作使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实验中获取氧气的方法和原理, 从而上升到获取物质的一般思

47、路和方法, 再根据反应原理及仪器药品, 归纳得出实验方法、步骤。课上学生能够主动的思考问题参与到学习中,小组合作充分, 学习的积极性高。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1.对于教学目标和重点的把握需要进一步提升。 本节的重点氧气的制法, 也就是物质获取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催化剂”是一个基本概念, 是本节课的难点, 但教学中未能很好的突破难点。2.如何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率。课堂效率包括学生学什么, 怎么学, 学到多少。在“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中就要求学生获得获取物质的一般思路的方法, 而不是过多的纠结于小问题和细枝末节。 在这一方面如果能够引导学生从制取氧气中提取获取物质的思路, 则可以在学生头脑中形成“获

48、取物质的思路”的一个相关图式, 从而形成较强的知识网络。 另外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是学生“怎么学”的关键。新的课程理念要求学生通过合作的方式自主探究感兴趣的知识。因此, 在教学中要广泛的采取“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相结合, 使学生更好的体验感悟化学的神秘和魅力。为了达到目的, 教学上花时较多, 易拖堂。实验活动实验活动 1 1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一、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 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实验制取新物质的方法。(2)练习连接仪器的基本操作, 动手制取氧气。2过程与方法学会边实验、 边讨论的方法, 在活动中激发学习兴趣, 在

49、兴趣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逐步认知用实验去验证化学理论, 从而知道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课程, 学化学离不开做实验。二、教学重点二、教学重点氧气的制法及实验操作三、三、教学难点教学难点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操作四、教学方法四、教学方法复习提问实验探究得出结论拓展视野提高兴趣。五、教学用具五、教学用具 (1)高锰酸钾、 木炭、细铁丝、 木条、 火柴、澄清石灰水; 大试管、 棉花、单孔橡胶塞、玻璃导管、胶皮管、集气瓶(2 个)、玻璃片、水槽、铁架台、坩埚钳、小烧杯。六、课时安排:六、课时安排:1 课时七、教学过程七、教学过程复习提问1实验室如何制取氧气?2如何证明一瓶气

50、体是氧气?回答1实验室可以用分解过氧化氢溶液或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2可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该瓶气体中, 若木条能够复燃, 证明此瓶气体是氧气。提问实验室采用什么样的装置制取氧气呢?学生思考挂图展示 P36图 217 学生看图并进行如下讨论1在图 217, 使用了哪些仪器?2哪部分是气体发生装置, 哪部分是气体收集装置?3如何检查气体发生装置的气密性?4为什么可以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学生讨论学生代表陈述讨论结果教师知道了氧气的制取以及它的性质, 接下来我们亲自动手制取氧气并验证它的性质。注意事项1 首先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气密性良好, 实验方可进行。 除了用手紧握的方法外, 还可以用什么方

51、法?2用高锰酸钾制氧气, 试管口要塞一团棉花, 防止加热时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3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 防止固体受热时放出的水蒸气冷凝成水, 回流到热的试管底部, 使试管炸裂。4先对试管进行预热, 然后对准有药品的部位集中加热。5导管口开始有气泡放出时, 不宜立即收集(思考:为什么?), 等有大量、均匀、连续的气泡产生时再进行收集。6 实验结束时, 先把导管移出水面, 然后再熄灭酒精灯。 (思考: 如果先熄灭酒精灯, 可能会造成什么后果?)7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这个实验, 应用坩埚钳夹住木炭由上向下缓慢伸入集气瓶中。 (思考:为什么?)8、如果某同学制得的氧气不纯, 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什么?教师

52、下面大家开始动手做实验, 一定要注意到我刚才强调的几个事项, 同时对我提出的几个问题进行思考, 并注意观察木炭和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 总结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步骤。学生实验, 教师巡视, 发现学生操作中的一些错误及时指出并纠正。(学生活动)(实验完毕, 选择学生代表陈述实验的现象)陈述1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 放出热量, 生成的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回答说明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继续陈述2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 火星四射, 生成一种黑色固体。教师接下来把这两个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写出来。可让学生板演板演如下1碳氧气二氧化碳2铁氧气四氧化三铁过渡实验前, 我提出了几个思考题(见实验注意事项

53、 1、5、6、7、8 中的问题), 接下来大家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讨论。点燃点燃学生思考、讨论答案1、加热法, 气压法2导管口刚开始产生的气泡, 是试管中和导管中排出来的空气, 如果这时候就进行收集, 收集到的氧气不纯, 应等均匀、连续气泡产生时再进行收集。3实验完毕后, 如果先熄灭酒精灯, 水槽里的水会倒流回试管, 热的试管遇到冷水,试管会炸裂, 所以实验完毕后, 应先把导管从水槽中移出来, 再熄灭酒精灯。4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木炭由上向下缓慢伸入集气瓶中, 是为了使集气瓶中氧气都用于木炭的燃烧, 以便有较长时间的观察, 如果一开始就把木炭很快地插至瓶的中下部, 则燃烧生成的热的二氧化碳会把

54、中部和上部的尚未起反应的氧气排出 , 木炭不能继续顺利燃烧, 甚至很快就熄灭了。5、氧气不纯的原因,有气泡冒出就开始收集 教师通过这个实验, 我们可以总结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大家现在就来总结, 看一下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步骤有哪些?学生总结总结结果如下首先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再把药品加入试管中并固定好试管; 把盛满水的集气瓶准备好, 再进行加热; 然后用排水集气法收集。 实验完毕后, 先把导管移出水槽, 最后再熄灭酒精灯。教师这样的操作顺序很难掌握, 我们是不是可以把这个操作顺序编成顺口溜或者歌谣, 帮助我们记忆?板书查、装、定、点、收、离、熄讲解实验室装配仪器的原则一般是: 先下后上,

55、 先左后右。 所以先固定酒精灯和试管,然后放置水槽。物质加热一般是先均匀, 后集中。 “均匀”指先预热, “集中”指对准有药品的部位加热。气体收集有两种方法, 不易溶于水的采用排水法, 易溶于水的采用排气法。采用排气法应根据密度来 决定瓶口向上或向下。因为氧气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 所以收集氧气还可采用向上排空气法。八、板书设计八、板书设计仪器装配原则:先下后上, 先左后右。物质加热原则:先均匀, 后集中。气体收集方法:易溶于水排气法, 根据密度定上下;不溶微溶排水法, 所得气体纯度大。九、教学九、教学反思反思第一课时先让学生去实验室亲自体验实验中的诸多问题, 第二课时再把遗留问题带到课堂上去

56、处理。这样学生不得不亲自去选择实验药品、实验仪器, 动手去完成仪器的组装、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然后小组再讨论制定实验的步骤、 总结实验中的注意事项, 最后完成实验结果的交流和反思。这种先让学生去体验、探究的方式, 肯定是很费时间, 而且课堂上会状况不断, 需要教师预先设想到很多的意外情况。 在现在课时少, 教学任务重的情况下, 很少有教师愿意这样去做, 总觉得这样的课堂效率低, 课堂容量小。 像本节课中, 学生只是练习了氧气的制取和性质的基本操作, 而至于实验装置的选择依据、气体收集方法的依据、催化剂的概念等 ,都没有深入介绍。学生在实验时暴露出了很多问题, 像药品的添加顺序、仪器气密性的检验

57、方法、加过氧化氢溶液时必须先将集气瓶盛满水倒放在水槽中、 收集气体时集气瓶必须竖直、 盛满氧气的集气瓶必须盖好玻璃片正放在实验台上、 铁丝要绕成螺旋状等等, 这些问题都是学生在亲自尝试了错误操作后又自觉改正的, 印象肯定很深。令人惊喜的是, 部分学生在实验中获得了可贵的实验设计思路和实验方法, 对实验现象和结论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联系。 例如, 有的同学问: “能用排水法收集氧气, 是不是说明氧气不溶于水啊?”在得到我的肯定回答后, 他又问:“是否所有不溶于水的气体, 都可以用排水法收集啊?”看来排水法收集气体的依据他已经掌握了。还有的同学问道: “铁丝绕成螺旋状, 是为什么啊?”“盛满氧气的集

58、气瓶正放在实验台上是不是和密度有关系?”。相信经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然后获得答案, 比起我们教师直接告诉他,让他记住答案的效果肯定要好得多。不仅如此, 学生的学习兴趣肯定也会大大提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 化学教学已经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 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 因此, 如何充分利用实验这一载体, 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增强科学探究能力、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已经成为当前化学课程改革的关键。为此, 我们教师一定要积极创造条件, 尽可能让学生亲自动手、多实践、多思考, 通过实验探究教学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位置,

59、把强烈的创新意识、 科学思维和动手能力渗透给学生, 激发学生探究精神, 让他们在创新中成长。第三单元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课题 1 1分子和原子分子和原子一、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3)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2.过程和方法(1)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和一般方法, 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学会运用观察、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 并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等方法处理加工信息, 获取知识。(2)在老师的指导下, 学生自己动手完

60、成一些简单的实验, 运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某些日常现象, 区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以及通过对物质及其变化的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之间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自然现象, 并用分子、 原子的观点来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增强学生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二、教学重难点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认识分子、 原子是客观存在的, 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学生学会对疑惑且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进行猜测、观察、分析、交流、总结等探究能力。2.难点: 分

61、子、 原子行为的微观表象的形成, 培养抽象思维能力、 想象力和分析、 推理能力。三、课时安排:三、课时安排:一课时四、教学过程四、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说明(一)魔术表演, 创设情景进入情景用魔术表演引入新课 ,【引入】老师表演魔术, 引入新课学生观察、思考, 并发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操作:将事先用酚酞溶液处理过的一束干惊愕的感叹求知欲 , 激励探究热燥白纸花插入盛有浓氨水的锥形瓶中, 向情, 产生探究欲望,白纸花喷水, 仔细观察现象。引起悬念。【问】白纸花为什么会变红?【引导实验】教材中实验 31:品红的在学生的亲身体验中学生实验;观察现象;扩散。激发学 生的思维及探思考讨论【设问】

62、在静止的水中品红为什么会扩散?究欲。【导言】今天的课将把我们带进一个微观世界, 为我们解开其中的奥秘。板书:课题 1 分子和原子引领学生从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步入充满神奇色彩的微观世界。(二)科学手段, 证实分子存在。观看图片、讨论、思考、 再次点题, 启迪思维,老师:科学技术的进步早已证明, 物质确归纳。让学生置身于特定文实是由微小粒子分子、 原子等构成的,(分子是真实存在的)化背景的学习情景中 ,现在我们通过先进的科学仪器不仅直接观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察到一些分子和原子, 还能移走原子。神, 进行爱国主义教【课件展示】苯分子、硅原子的照片。育。【板书】一、分子是真实存在的(三)阅读资料, 思考

63、交流, 引出性质。 学生思考、讨论, 并归纳从熟悉的现象入手,【提问】水也是由分子构成的, 水分子看总结。锻炼学生分析、推理、不见, 为什么水却能看见?思考、交流、归纳总结分 归纳、总结的能力。【投影】经测定: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子的第一点性质。-2621310 kg , 一滴水中大约有 1.6710个水分子。【板书】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非常小。打比方:如果拿水分子与乒乓球相比, 就好象拿乒乓球和地球相比一样。采用生动形象的比喻 ,学生可以通过想象、类比等方式 , 理解化学的本质 , 能信服地承认微粒的存在。【引入】从课堂开始的品红扩散我们猜想分子是运动的, 但这并不能让我们信服 ,下面我们用

64、实验来探究一下分子的运动。(四)引导探究, 培养能力。【设问】分子还有哪些性质?按要求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做氨水在空气中扩散的实验。如图 3-4 所观察现象: B 烧杯中的溶液示:变红了。请同学们猜测:为什么 B 烧杯中的溶液变红了?针对你的猜测, 请设计实验方案, 证实你的猜测。(小结)氨水中的氨分子不断扩散进入了学生猜测与假设:可能酚酞溶液中, 使酚酞溶液变成了红色。该是学生设计实验方实验说明了分子在不断地运动。案, 进行实验。把实验步骤略作改变 ,【板书】2、分子在不断地运动观察实验 , 讨论与分析 ,让学生体验实验探究问:从以上实验你们得到什么启发?请举得出结论:是氨分子扩散 的步

65、骤:提出问题猜例(解释上课前表演那个魔术的奥秘)的结果。想假设设计实验【设问】分子运动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收集证据得出结论。呢?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的【演示实验】分别向盛有冷水和热水的两能力。个烧杯中, 同时滴入少量的红墨水(不要搅动烧杯中的水)静置观察。现象:红墨水在冷水中扩散得慢, 红墨水在热水中扩散得快。结论:温度升高, 分子能量增大, 分子运动速度加快。通过实验与类比 , 增【问】从以上实验你们得到什么启发?请强实验的直观性 , 提举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例力。【议一议】1、为什么墙内开花墙外可以闻到花的香味?2、 为什么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易于晾干?(五)继续探究、获取新知【设问】1+1

66、=2 是一个永恒不变的等式?【演示实验】 将两支量筒中各量 50 毫升的观察现象:1+12。水和50毫升的酒精, 然后都倒入100毫升的量筒中观察是否是 100 毫升呢?【提问】混合后的体积是两者之和吗?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引导】在生活中将一杯大黄豆倒入一杯思考、讨论、猜测。小绿豆中摇几下混合后能装满两杯吗?【板书】3、分子间有间隔。【设问】物质三态的间隔的大小怎么样?构成物质分子间隔可以改变吗?【演示实验】 :桌上放着两个矿泉水瓶, 一个空瓶, 一个装满水, 用力捏, 感觉被压缩的难易程度。现象:气态物质比较容易被压缩;液态物质较难压缩。结论:气体间隔液体间隔借助宏观现象来帮助学生

67、想象微观事物,理解微观事物。培养学生观察、类比能力和操作能力 , 使学生学会与别人交流合作, 增强协作精神。感受化学就在身边【投影】固体、液体、气体物质分子间隔问:从以上实验你们得到什么启发?请举实验、探究、观察例思考、讨论六、实验探究 分子可以分为原子引入:用过氧化氢分解制取氧气实验板书:二、分子可以分为原子设问:化学变化中分子、原子发生了什么变化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观察能力五、板书设计五、板书设计一、分子是真实存在的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非常小2.分子在不断地运动3.分子间有间隔二、分子可以分为原子六、教学反思六、教学反思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我们要通过分子原子这一课题帮助学生用粒子的观念去学习化学

68、,通过观察、想象、类比、模型化等方式使学生初步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 从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步入充满神奇色彩的微观世界, 再反过来用微观世界的知识去解决宏观世界中的诸多问题,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所以对这一课题的设计构思巧妙合理、 化繁难为简易,非常有利于学生的理解接受。本节课知识内容比较抽象, 需要教师把能抽象的教学概念和知识点生动具体化才能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 在本节课后询问了部分同学感受, 普遍感觉分子概念比较抽象,分子特点部分例子不好理解。因此建议在教学本节内容时可适当补充简单生动的演示实验,例如, 用气球容易压缩证明空气分子间有间隔; 让学生闻氨水刺激性气味证明分子在不断地

69、运动等。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分子特点,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另外, 这一课题中由于图文并茂, 形象生动, 再结合教师设计的有关动画效果, 使抽象知识具体化、 复杂知识明了化, 此时学生便能体验到化学变化实际上是分子拆成原子、 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物质分子的过程, 为深刻理解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分子、原子等重要概念做了形象铺垫, 加上最后设计的问题, 为学生理顺了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 也理顺了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关系和根本区别, 使学生能轻松愉快地接受这些较为抽象的知识。本节课不足之处: 本节课反映出学生对身边的化学物质了解不多, 对常见的化学现象注意不够, 对一些较

70、为复杂的例子, 还难以用恰当的语言去描述。因此在教学中 需要我们教师引导学生发散思维, 从全方位、 多角度来考虑问题、 描述问题, 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宏观现象想象微观世界的能力和创新能力。课题课题 2 2原子的结构原子的结构一、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原子的构成。(2)初步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2.过程与方法(1) 通过对动画、 教材图表的观察、 分析、 推理获取信息, 并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2)主动与他人交流讨论, 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3.情感态度价值观(1)初步建立物质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2)增强好奇心和探究欲, 启迪思维和推理, 激发学习化学

71、的兴趣。二、教学重难点:二、教学重难点:重重点:点:原子的结构,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知识。难点:难点:建立原子结构的模型,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三、课时安排:三、课时安排:一课时四、教学过程四、教学过程教师引入: 在化学变化中, 分子可以分, 原子不能分。 在其他条件下原子能不能再分是本节课要探究的问题。在你的心目中, 原子是什么样子的呢?(学生自由表述。 )教师讲述: 关于原子同学们有了很多的想法, 原子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同学们看书以后再告诉我你的看法。(学生阅读、思考, 表达, 教师引导。 )投影原子结构示意图。教师板书:一、原子的构成原子教师讲述:不同原子在结构上有所不同投影:氢

72、、铍、碳原子结构模型投影表格原子种类氢铍质子数14电子数14中子数05质子(+)中子不带电原子核(+)核外电子(-)碳氧钠681168116812学生完成学案、讨论、交流表达:在原子内部, 大家发现它们的粒子在数量上有什么关系?学生找规律, 教师板书: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氢原子没有中子, 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过渡:原子很小, 与原子相比原子核更小。投影:原子核与原子相比类似蚂蚁比足球场图引入:核外电子是怎样运动的?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观看原子核外电子运动模拟动画。播放:氢原子核外电子运动慢镜头学生表达:有一定的区域, 没有固定的轨道。提问:在多个电子的原子里, 电子是怎样运动的呢?播放:钠原

73、子核外电子运动慢镜头, 得出电子分层排布的结论。板书:二、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继续观看:铍原子核外电子运动慢镜头, 观察里层的电子运动得快, 还是外层的快?得出结论:离核越远的电子能量越高。过渡:我们用原子结构示意图来形象地表示原子的结构。投影:钠原子结构示意图, 学生了解各部分的含义。讲述:按同样的方法, 我们可以画出所有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教材 P54 为我们画出了 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请大家细心观察, 你能发现哪些规律?(学生找规律, 交流, 展示。师生评价。 )五、板书设计:五、板书设计:一一. . 原子的构成原子的构成质子(+)原子核(+)原子(不显电性)中子不带电核外

74、电子核外电子()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二、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二、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六、教学反思六、教学反思本节课内容是九年级化学人教版教科书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 本课题是学生学习元素及其性质的基础, 在教科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节课教学中最大的难点在于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知之较少 , 为探究活动制造了困难:哪些地方可以引导学生探究 , 怎样引导探究。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就相当好了。在这方面也做过一些尝试例如:为导出“原子的结构”时 , 我适时地播放课件电子的运动 , 动画的运用使学生较为直观的认识了原子结构。 体会到适时的运用多媒体手段确实有助于抽象知识的教学。但是由于知识本身抽象和学生

75、缺乏对微观世界的想象力, 使得学生对原子的内部结构如何, 一下子也难以想象, 此时又适时地播放课件粒子散射实验、卢瑟福的核式结构模型, 然后小结原子的内部结构。 通过分析和讨论原子结构的科学史料, 学生们提高了想象力,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了解了科学的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帮助学生们领略了神奇的微观世界,使微观变直观, 抽象变形象, 还初步知道了获得实证的途径, 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 这一课题中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突破难点, 图文并茂, 形象生动, 再结合教师设计的有关动画效果, 使抽象知识具体化、 复杂知识明了化, 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方式, 扩大了信息面, 在帮助学生领略和体验微观世界, 提高想象

76、力, 创新能力, 使微观抽象的原子变为直观,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能轻松愉快地接受这些较为抽象的知识, 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不足之处: 本节课最大的缺点就是讲的太多, 学生探究的偏少。 对于这样的理论课, 如何协调“讲清”和“探究”之间的关系需要进一步学习探讨。在教学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发散思维, 从全方位、 多角度来考虑问题、 描述问题, 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 从宏观现象想象微观世界的能力和创新能力。课题课题 3 3元素元素一、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 了解元素的概念, 统一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2) 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 学会元素

77、符号的正确写法, 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2.能力目标:培养联系和记忆的能力。3.德育目标:(1) 进一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 增进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2) 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二、教学重难点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元素概念、元素符号。教学难点(1)元素概念的内涵。(2)元素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三、课时安排:三、课时安排:一课时四、教学过程四、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1) “补锌” “补钙”中的“钙”和“锌”你知道指的什么吗?(2)什么是相对原子质量?其中一种碳原子是指哪一种碳原子?有没有别的碳原子?2.新课教学:(1)元素概念的建立1:阅读表格 1、

78、2 你发现了什么表格 1表格 2碳原子 B碳原子 C上述两组原子在结构上有何共同点?指导学生分析比较, 指导学生抽象的得出同一类原子的本质特点是质子数相同 , 进一步引出元素的概念, 通过概念含义的分析, 帮助学生理解元素概念。(2)元素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通过元素概念的学习, 我们可以发现元素和原子联系很紧密, 那么有哪些区别呢?质子数碳原子 A666中子数678氧原子 A氧原子 B氧原子 C质子数888中子数8910通过对比原子与元素的联系与区别, 加深学生对所学概念的理解, 从而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概概念念元素元素具有相同质子数 (即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原子

79、原子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区区元素一般用于说明物质的宏观组 原子一般用于说明物质的微观别别成;构成;元素是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只表原子指微观 粒子, 既讲种示种类, 不说明个数;类又讲个数;原子可以构成分子, 也可以直接构成物质。联联元素的概念建立在原子的基础上, 原子的质子数(即核电系系荷数)决定元素的种类。(3)讨论课本 59 页通过以上活动, 思考: 在化学变化中, 分子是否发生变化?原子是否发生变化?元素是否发生变化?引导学生回顾前面学过的分子、 原子的知识。进而得出结论:明确化学变化中分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 而原子、元素没有发生变化。(4)元素在自然界的分布【思考下列问题】地壳中含量最

80、多的元素;生物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接下来引导学生在课本中找出答案。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 (其次是硅、铝、铁)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元素生物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氧元素(其次是碳、氢、氮)(5)元素符号我们对元素有了一定的了解, 这时候, 有一位外国小朋友看到了这盒药, 他不认识汉字, 感到很迷惑, 有没有一种国际通用的方式表示元素呢?思考:为什么要使用元素符号?为了书写和学术交流的方便, 采用国际统一的符号来表示各种元素。元素符号的写法:一大二小表示一种元素(宏观)元素符号的意义课堂练习举例:Fe、P、5P、nP 各表示什么意义?(6)元素周期表表示一个铁原子(微观)教师导入

81、: 我们周围的物质世界是由一百多种元素组成的, 怎样才能方便地研究元素的性质和用途?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引入元素周期表的概念, 初步介绍元素周期表。五、板书设计五、板书设计一、元素元素的概念元素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写法元素符号意义二、元素周期表简介六、教学反思六、教学反思“元素”是初中化学教学中的重要概念, 元素概念不清楚, 那么元素、原子、分子、物质之间的关系就无法搞清楚, 但这一概念很抽象, 特别是 “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 (即核内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总称为元素”中的“一类原子” 这一定义, 在学生没有学习同位素知识准备时, 学生难于理解。学习了原子结构的知识以后, 氢分子和水分子中都含有具有相

82、同质子数的氢原子, 同样氧分子和水分子中氧原子也具有相同的质子数。由此我们对元素概念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元素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但前面的学习学生根本没有了解元素的概念, 只是接触过元素的概念, 没有了解且硬说已了解且要根据以前的“了解”基础来学习元素, 学生能不晕吗?学生此时已经学习了原子结构的知识, 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原子核又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此时例出氢 1、氢 2、氢 3、碳 12、碳 13、碳 14 的原子结构表, 由学生分类, 教师说明: 核外电子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得失电子现象, 所以不宜作为分类标准, 然后由学生讨论原子分类的

83、依据是什么, 由此得出决定元素种类的是原子核的质子数, 在初中阶段也是根据质子数来区分不同类原子的。 即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 质子数也决定原子种类。由此得出元素的概念: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总称为元素。这样学生对元素的概念才有了个初步的了解。化学教学要求学生运用规范的化学语言, 对物质的描述中一般是“元素与组成”匹配,而“分子(或原子、离子)与构成”匹配。“某种物质由什么元素组成。”“某物质由什么分子(或原子、离子)构成。”“某分子由多少个某原子构成的。”如: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每个水分子是由2 个氢原子和 1 个氧原子构成的。这些都要向学生交待

84、清楚。元素符号的教学, 除了要向学生讲清楚元素符号的写法和含义外, 还有一项很重要的任务, 就是元素符号的记忆, 要尽快使学生记住常见元素的符号, 这项工作要强调要严抓要落实, 要让每个学生过关。 有些学生较懒不愿意记知识, 背符号, 教师要想办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如记忆比赛, 在相同的时间里看谁记得准记得多。 告诉学生记忆是智慧的一部分,记忆可以煅练出来, 现在开始煅记忆力吧。下一节化学课听写元素符号, 看谁写得最多。对学生元素符号记忆效果的检查可以像检查学生背英语单词一样听写 , 防止有些调皮的学生翻书偷看, 教师可以把书收上来听写元素符号 , 这样才能看出学生是否真正掌握 ,对于写不出

85、来的要求学生多抄几遍, 然后再听写直到完企掌握为止。 化学教学中, 实验、 探究固然重要, 但一些工具性的知识还得强记强背。第四单元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自然界的水课题课题 1 1爱护水资源爱护水资源一、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球上水的存在和分布情况;了解人类可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极其有限。2、了解世界及我国的水资源状况, 知道水资源短缺已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了解水危机解决措施。3、了解水污染的来源、危害及其常规处理方法。(二)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世界和我国水资源短缺以及水污染情况的了解, 明确爱护水资源的方法和途径。(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保护水资源、珍惜水资源、节约

86、用水的意识。2、学习用辩证的方法看待水资源的丰富和有限。3、培养关心社会、为社会做贡献的社会责任感。二、教学重难点二、教学重难点(一)重点1、世界水资源的分布情况、可利用水资源的情况。2、我国淡水资源短缺的现状。3、水浪费、水污染及解决措施。(二)难点如何辩证的看待水资源是丰富的, 又是有限的三、教学方法三、教学方法阅读、讨论、交流四、课时安排: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学过程五、教学过程创设情境:欢迎大家走进化学课堂, 下面先请同学们欣赏下面几幅画面。 (学生观看课件上的图片)提问:看了以上画面, 你想到了什么词语?请继续欣赏下面几幅画面。提问:看了以上画面, 你又想到了哪些词语?你喜欢生活

87、在怎样环境中?首先让我一起来了解我国水资源所处状态: (视频:我国的水资源)师生共同小结:1.中国是一个人均水资源极其短缺的国家, 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2 200立方米, 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三成, 是全球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2.尽管如此, 中国的江河湖泊却是工厂倾倒有毒废水的下水道 , 造成水污染事件不断在中国发生。水污染不仅造成了数额巨大的经济损失, 更是直接危害到了百姓的饮水安全。3.农村的状况就更为严重, 我国首次农村饮用水与环境卫生现状调查结果显示, 44.36的农村饮用水未达到基本卫生安全。 全国仍有三亿多农村人口饮水不达标, 其中因水污染造成九千多万人饮用水不安全。过渡:

88、没有水, 就不可能有生机勃勃的地球, 你知道如何保护我们的水资源吗?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爱护水资源首先我们来共同了解一下人类拥有的水资源。一、人类拥有的水资源展示图片:地球表面约为71%被水覆盖(若将海水中的盐结晶后平铺于陆地上 , 地球将增高150 米)海洋是世界上最大的储水库, 其储水量约占全球总储水量的96.5,(1)海洋是地球的储水库, 繁衍着无数水生物。浩瀚的海洋不仅繁衍着无数水生生物, 还蕴藏着丰富的化学资源, 按目前测定, 海水中含有化学元素有 80 多种。请看表格。(2)蕴藏着丰富的化学资源。图片展示请同学们总结地球上水资源的特点:总水量很大, 淡水很少教师由以上资

89、料可知, 海洋真是一个巨大的 “宝库” , 蕴藏着如此丰富的化学资源, 如能把这些化学资源加以利用, 那将是我们一笔巨大的财富。提问地球上的海水如此丰富, 这些海水能被我们直接利用吗?为什么?回答不能。因为海水的含盐量很高, 我们直接利用的应该是淡水。追问淡水资源情况如何呢?学生看书后回答淡水只约占全球水储量的 2.53。其中大部分还分布在两极冰川、高山163冰川和永久冻土层中, 难以利用, 可利用的只约占其中的30.4, 即 1.0710 m 。总结可见, 地球上尽管储水量很多, 但淡水资源极度短缺。 从资料上查到, 淡水总量只占总水量的 2.53, 而其中可利用的淡水还不足总水量的1, 现

90、状不容乐观。图片:部分国家的人均水量我国部分地区人均水量过渡从上图可以看出, 我国属于严重缺水的国家。说一说, 我市水资源所处状态:极度缺水种种的表格、数字、资料都向我们诉说着淡水资源的短缺, 21 世纪, 水资源将成为全世界关注的首要问题。目前的现状也无时无刻不提醒人们:要爱护水资源。拓展:五十年代淘米洗菜, 六十年代洗衣灌溉七十年代水质败坏, 八十年代鱼虾绝代九十年代拉稀生癌, 将来.介绍:人类历史上几次大的水污染事件1.水俣病事件:19531972 年日本九州熊本县水俣市发生有机汞污染水体, 死亡百余人。患者耳聋眼瞎, 四肢麻木, 精神失常, 疼痛惨叫。2.痛痛病事件:19551979

91、年日本富山县神通川流域发生镉污染水体。患者咳嗽, 还导致骨折, 骨骼严重变形, 在剧痛中惨死。到 1977 年已死亡 200 余人。3.莱茵河污染事件:1986 年瑞士巴塞尔赞得兹化学公司一座仓库爆炸起火, 大量有毒化学品流入莱茵河, 酿成西欧 10 年来最大污染事故。 殃及法、 德、 芬、 卢等国, 一些地区河水、井水、自来水禁用, 莱茵河有可能因此“死亡”20 多年。4.还有上海甲肝事件、 阿拉斯加石油污染、 海湾石油污染等, 对人类社会都造成极大危害。图片:因为缺水, 我们的将来图片:请别让眼泪成为地球上最后一滴水讲解我们知道, 水是人及一切生物生存所必需的 , 为了人类和社会经济的可持

92、续发展 ,我们必须爱护水资源, 一方面要节约用水, 另一方面要防止水体污染。 首先我们来介绍第一方面节约用水。板书:二、爱护水资源一方面:节约用水另一方面:防止水体污染1、节约用水的途径:使用新技术、改革工艺、改变习惯图片展示:生活中浪费水的现象活用水浪费与节约方式比较用水方式刷牙洗衣冲厕所浪费方式用水量不间断放水, 30 s 约 6L不间断地边注水边冲淋、排水的洗衣机, 165L/次旧式马桶, 13L/次节约方式用水量口杯接水, 3 杯约 0.6L分段注水、洗涤、脱水的洗衣机,110L/次节水型马桶, 6L/次9L/次小结由以上比较可以看出: 一种生活习惯和用水方式的改变, 就可以节约很多水

93、, 所以希望大家在以后的生活中要注意节约用水, 并把这种风尚不断地讲述给别人, 使越来越多的人行动起来, 共同来爱护我们的水资源图片展示:生活中的一水多用喷灌、根灌, 农业节水图片:工业节水:图片:生活节水:(1)洗脸水用后可以洗脚, 然后冲厕所。(2)家中应预备一个收集废水的大桶, 它完全可以保证冲厕所需要的水量。(3)淘米水、煮过面条的水, 用来洗碗筷, 去油又节水。(4)养鱼的水浇花, 能促进花木生长。幸运课堂是真是假:说说你在家庭生活中怎样节约用水?生活提示:1、切勿长开水龙头洗手、洗涤衣服或洗菜。2、用喷头淋浴比用浴缸洗澡节省水量达八成之多;所以最好是使用淋浴。洗澡时应避免过长时间冲

94、淋, 而应间断放水淋浴 。3、使用洗衣机或洗碗时, 集齐衣物或碗碟一起洗涤。4、滴漏的水龙头每天可耗水70 升;为免浪费, 应立即修理。5、炊具、食具上的油污, 先用纸擦除再洗涤可节水;洗涤蔬菜水果时应控制水龙头流量。公益广告:别让人类的眼泪成人类最后一滴水。 (动画)人类也越来越重视对水资源的保护:1993 年联合国将每年的 3 月 22 日定为“世界水日” , 以提高公众对开发和保护水资源的认识。“中国水周”为每年的 3 月 22 日-3 月 28 日在第九届世界水日”和第十四届“中国水周”, 我国确定了“国家节水标志”, 标志以水滴、人手和地球变形而成。绿色的圆形代表地球, 象征着节约用

95、水是保护地球生态的重要措施。白色部分像一只手托起一滴水, 手则为拼音字母 “JS” 的变形, 寓意节水, 表示节水需要公众参与。法律保护:1984 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了水污染防治法2002 年 8 月 29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颁布了新水法五、板书设计五、板书设计水类拥有的水资源爱护水资源节约用水爱护水资源防止水体污染六、教学反思六、教学反思生产迅速发展的今天, 我国大部分城市用水紧张, 而许多地区水资源浪费、 污染很严重,污水任意排放, 已经严重影响了我们的日常用水和生活环境。那么,利用本节课教学加强对学生关于节约用水和水污染问题的最基本、 最主要的概念和思想教育, 因为如何节约用水不仅是工农

96、业生产研究的问题,也直接联系到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 让每个学生自小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 使保护自然资源的观念深入学生的心灵, 是本课题的一再强调的中心。另外通过本课的学习也可以增强学生团结、 协作的合作意识, 以及关心社会、 为社会做贡献的社会责任感。 本节课的中心内容主要围绕两方面: 第一, 地球上水储量是丰富的, 但可供利用的淡水资源是有限的, 很缺乏的; 另一方面, 为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人人都应关心水、 爱惜水、保护水。为了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本课通过大量的生动、写实的录像、图片等有关水的概况、 水资源污染等材料触动学生的情感, 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水污染的严重性, 认识爱护水资

97、源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一、引入有震憾力。通过“新闻调查”节目的一段片断 , 抛给学生一个思考的问题:一个原本依傍淮河的美丽的村庄为什么变成了如今令人恐惧的癌症村?学生通过动脑思考,可能会想到与水源、 空气、 食物等基本的生存条件有关, 那么再看到问题的答案, 令学生感到触目惊心, 由于水质污染给人类已经带来了惨重的灾难, 自然引出了本节课的课题: 爱护水资源!二、 教学环节清晰自然。 整堂课环环相扣, 过渡较流畅, 有条不紊, 引入过后, 由一段视频: 地球上水资源概况, 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了水资源很丰富, 储量很多, 分布也很广泛的印象, 再提出了一个疑问: 那么地球上水资源如此丰富, 下段影片

98、中的男主人公遇到了怎样的困难?在影片荒岛余生片断中, 男主人公身处海洋, 走向孤岛时, 那种口渴的样子,苦苦找水以及喝树叶上的露珠的艰难景象, 让学生又感到淡水资源如此短缺!这样的设计,十分清晰, 又富有辩证的思想, 让学生从两个方面来认识水, 形成鲜明的对比。 然后通过阅读、 分组讨论进行合作学习, 认识世界水资源概况及中国水资源特点, 给学生创造思维的良好环境,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 思考、 分析, 最后得出结论,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教学的第二个大部分, 也是同样清晰, 由节水到认识国家节水标志,由认识水污染的来源, 到总结水污染的防治措施, 不断地深化着

99、节水、 爱水的意识, 直到设计广告语, 发出倡议, 让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 爱惜每一滴水, 爱护我们的母亲河, 让爱护水资源的观念深入到学生的心灵, 起到真正的实效性。课题课题 2 2水的净化水的净化一、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纯水与天然水区别, 会用简单的方法区分硬水与软水。2.观察和操作净化水的实验, 通过与同学交流合作, 了解净化水的一些基本方法,如沉淀、过滤、吸附、蒸馏, 能把简单净化水的方法用于解决实际问题。3.设计并完成简单的探究实验。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和讨论, 培养学生的观察描述能力、交流合作能力。2、通过对水净化过程的初步探究, 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 形成

100、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对水污染的了解和对净化过程的参与, 教育学生关心、爱护、珍惜水资源。2、 通过对净化水的过程初步探究, 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对学生进行关心水, 爱护水, 珍惜水的教育, 感受化学对社会的积极意义, 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教学难点:硬水与软水的区别以及过滤操作技能。三、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实验探究为主结合其他形式四、课时安排: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学过程五、教学过程师生活动【创设情境【创设情境, , 铺垫导入】铺垫导入】播放一则新闻视频自来水为何浑浊引入本节课内容。【情

101、境设疑、探索新知】【情境设疑、探索新知】1.1.沉淀:沉淀:【展示】通过一杯浑浊的水,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与学案,初步归纳出水的常用净化方法静置沉淀。【讲解】在实际生产中仅通过静置方法并不能使不溶的杂质全部沉降, 所以我们一般采用加入明矾的方法进行进一步净化【学生实验】明矾净水作用的探究【交流讨论】2.2.过滤:过滤:【问题】 “如何除去上述得到的沉淀物?”原理是什么?【学生回答】 :过滤【拓展延伸】你能找出生活中有关过滤的例子吗?【学生回答】【知识回顾】过滤的要点“一贴、二低, 三靠”3.3.吸附吸附【问题】如果家里的冰箱长期不清理, 打开时你会感觉到什么?你能怎么办呢?【学生回答】异味, 加

102、入竹炭包【讲解】其实这一方法我们同样可以利用在净水中, 利用活性炭的吸附性,【演示实验】活性炭的吸附作用, 学生观察现象【讲解】活性炭净水器正是利用了这一原理, 在这里大家应注意水的流向应上进下出, 使其充分吸附。【提问】经过静置、过滤、吸附等净化处理后的水变得相当澄清, 所得的水就是纯水了吗?【回答】这样得到的水仍不是纯水。【讲解】 经过这些手段只除去了水中的不溶性杂质和异味,但水中还有许多溶解的杂质。如有些地区的水很容易使水壶或学让学生体会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以及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联系生活实际, 让学生更加深刻的体会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创设融洽的课堂氛围。此环

103、节意在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习知识, 感受化教学意图盛水的器具上结水垢, 就是因为该地区的水中溶有较多的可溶性钙和镁的化合物。我们把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这种水叫做硬水;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叫做软水。【设问过渡】硬水和软水有什么区别呢?【实验设计】把等量的肥皂水分别滴加到盛有等量的河水和蒸馏水的试管中, 振荡, 观察两支试管中产生泡沫的情况【学生实验】【交流讨论】【教师】通过预习和查阅相关资料以及上网查询, 大家说出硬水具有哪些危害。【回答】用硬水洗衣服, 既浪费肥皂也洗不净衣服, 时间长了还会使衣服变硬, 穿在身上非常的不舒服。锅炉用水硬度高了十分危险因为锅炉内结垢后不仅浪费燃

104、料, 而且会使锅炉内管道局部过热, 易引起管道变形或损坏, 严重时还可能引起爆炸。长期饮用硬度很高的水, 不利于人体健康。【总结】既然硬水给我们的生活和身体带来了这么大的伤害。所以无论是饮用还是日常使用都不能用硬水。【提问】那么我们如何才能降低水的硬度, 让它变成可供我们使用的软水呢?软化硬水的方法有哪些呢?【讲解】生活中通过煮沸水也可以降低水的硬度, 达到软化硬水的目的。科学实验软化硬水的方法很多其中有一种方法就是蒸馏。4 4蒸馏蒸馏【讲解】蒸馏相关 内容【小结】通过本节课我们知道了水的净化的四种方法。下面我们就一起检测一下大家的掌握情况。沉淀、过滤、吸附、蒸馏等净化水的操作, 相对净化的程

105、度由低到高的顺序是_、_、_、_五、板书设计五、板书设计课题 2水的净化一、 水的净化方法、沉淀、过滤、吸附、蒸馏二、硬水和软水、 定义、 区分、 硬水的危害逐一击破各个问题,鼓励学生, 并让他们亲手实验, 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 激发他们的兴趣、增强他们的信心, 让学生更加深刻的体会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 如何软化硬水六、教学反思六、教学反思本课题围绕水的净化问题, 将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有序地联系起来, 前半部分介绍含不溶性杂质水的净化方法, 后半部分以硬水软化为例介绍含溶解性杂质水的净化方法。 其中过滤和蒸馏是初中化学中重要的实验操作技能, 也是本课题中最重要的学习内容。

106、教学时通过多媒体和实验演示等教学手段, 让学生充分感受了自来水的净化处理过程, 了解了过滤操作的步骤及注意事项, 学会了检验硬水和软水的方法, 知道了蒸馏是分离液态混合物的一种方法, 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是“活动与探究”未能同步进行,为了完成教学任务, 备课时将“活动与探究”的内容安排到学生实验中了。 如果能将这些活动相互联系起来, 让学生在课上参与实际操作、 参与实践与探究, 将会更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课题课题 3 3水的组成水的组成一、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通过水的电解实验探究活动认识水的组成。(2)通过自学、讨论等形式了解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区别。(3)通

107、过查阅“水的组成揭秘”等资料了解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过程和方法。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知识等能力3.情感目标(1)通过电解水的实验对学生进行物质可分性教育, 培养他们实事求是的态度。(2)在教学中渗透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 从而启发学生的思维。(3)保持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二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实验探究认识水的组成及区分单质和化合物是本课题的重点; 通过实验演示、讨论分析实验现象及对常见物质进行分类难点:了解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过程和方法、 水电解的微观实质、理解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是本课题的难点。 通过阅读资料水的组成

108、揭秘、 观察、 分析演示实验、观看课件以及分析讨论以及红磷和白磷中的元素组成来突破难点。三、三、教学方法教学方法1.从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过程体会科学研究和思维的方法, 认识实验研究和创新思维的重要性。2.学习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描述、分析、归纳、和总结。课时安排:课时安排:一课时四、教学过程四、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起学生的兴趣, 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产生悬念, 增强求知1、创设学习情景, 提出疑问学生交流你知道自然界中哪些地方有水吗?你 思考知道水有哪些物理性质?你对水了解 总结多少?想深入了解水的组成、性质吗?1.无色无味液体欲。2.在 101Kpa 时, 凝固点 0,沸点是 10

109、033.4时密度最大, 为 1g/cm教师先入为主, 让学生接受电解水的实验可以探究水的组成,并且让学生意识到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提供思维空间, 让学生尽情得去想象。巩固氧气的检验方法, 了解氢气具有可燃性, 并且学会从实验现象得出它是一种不同于水也不同于氧气 的新的物质, 意识到这可能发生了化学变化。用问题来引导学生的思维,将新物质回位到已有的书写技能中, 转变学生的注意力, 用旧知识解决新知识, 使结论的得出显得水到渠成。因新教材的要求对氢气的性质只作初步的了解, 所以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得出氢气的性质, 在此基础上讲解氢气验纯的方法2、实验探究引导学生看课本P81 资料(水的组成揭倾听秘)

110、后, 演示电解水的实验, 实验完看书毕后,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 归纳出 观察实验现象。叙述实验现象播放电解水动画。观看质疑:产生是什么气体?如何验证? 猜想、讨论、交流3、验证实验两极上得到的气体分别是什么呢?通观察、叙述实验现象。过实验现象, 学生讨论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共同得出结论。4、讲解总结让学生观察玻璃管中的水, 发现水减完成电解水的文字表达式。少了, 接着提出减少的水到什么地方尝试物质化学式的书写去了呢?是否蒸发变成水蒸气呢?水(H2O) 氢气(H2)+氧气质疑:能利用水、氢气、氧气三种物(O2)质写出一个化学反应吗?得出水的组成揭题:水发生了化学变化;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5、

111、拓展视野氢气有哪些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呢?向学生展示氢气爆炸的课件。讲解氢气验纯的方法(课件) 。和它的爆炸极限, 归是不是只要空气中混有一点观看课件, 了解氢气做为新型纳出可燃性气体在燃点氢气或氢气中混有一点点空气在点 能源的优点及今后的研究方向烧前要验纯的结论,燃时就会发生爆炸呢?教师讲解氢气从而拓展学生的视的爆炸极限。野, 进行安全使用沼既然氢气可以燃烧, 那能不能作为一气、天然气等可燃性种新的能源呢?(课件)气体的教育。了解新能源, 激发研究热情, 树立远大理想。学生边看课件, 边获得知识, 这种方式很轻松。6、升华提高通过电解水的化学反应表达式(带化学符号), 结合图示 让学生观察分析

112、观察反应前后元素、分子、原子种类是否 做题改变、原子个数、分子个数是否变化、 思考水、 氢气、 氧气它们的组成相不相同?得出单质、氧化物、化合物的观看课件做题, 启发学生从元素的角 定义。度考虑, 最后得出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概念。简单的题目可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对知识的总结更加有兴趣。7、思考、讨论(1)电解水时正极、负极产生的气体体积比刚开始时常常小于1:2, 你能学生讨论、争论、纷纷表述自 激发学习热情, 学会说说可能的原因吗?己的难点。理解概念。(2)O2和 O3以及红磷和白磷中的元素组成, 说说同种元素组成的一定是单质吗?你应该怎样理解单质的概念?学生交流小结:本课时你学到了什

113、么?有哪些总结结知识点收获、感想?谈收获、感想五、板书设计五、板书设计水的组成一、水的物理性质1.无色无味液体2.在 101 Kpa 时, 凝固点是O , 沸点是 100 33.4 时密度最大, 为 1 g/cm二、电解水实验实验操作实验现象正极:检验气体操作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现象结论正极:氧气本实验说明1、 水由组成;水由构成,形成知识系统, 再一次放松学生思维紧张的弦, 让学生回味本节课的精彩之处。直流电水中加少量浓硫酸或氢负极:氧化钠用燃着的木条检验水分子由构成,负极:氢气一个水分子(正氧负氢,由构成。氢气多)2、化学反应中,分子再分, 原子再分。三、氢气的性质三、氢气的性质1、物理性质

114、(1)通常是无色无味的气体(2)难溶于水(3)密度是所有气体中最小的2、化学性质可燃性(1)纯净的氢气安静燃烧, 产生淡蓝色火焰, 不纯的氢气遇火可能爆炸(2)反应的文字表达式:(3)氢气做为新型能源的优点及研究的方向(4)氢气的验纯(5)所有可燃性气体在使用前都要验纯单质纯净物化合物四、物质的分类混合物六、教学反思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的重点在于加强学生对物质微观世界的认识 , 并能帮助学生形成系统。学生对“纯净物与单质”和“混合物与化合物” 这两对概念容易混淆, 也希望能通过这节课, 使学生有个较为清晰的认识。 同时, 通过让学生总结归纳本单元的知识脉络, 锻炼学生的归纳能力。 但在教学实施过

115、程中, 也碰到很多困难。 由于学生对知识有了一定认识, 怎样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 成为实施课堂教学所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在以一道考题引入后, 引起学生共鸣。实施教学活动中, 可以在学习完物质分类后再将此题提出,让学生解决问题。达到画龙点睛、首尾呼应的效果, 加强课堂的完整性。设置的习题应有一定的梯度, 有个递进的缓冲, 在处理习题时, 对于学生普遍掌握的内容可以带过, 而学生的共同问题应该深入剖析。做到有的放矢、查漏补缺。课题课题 4 4化学式与化合价化学式与化合价一、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学式及其意义; (2)、了解常见元素及原子团的

116、化合价; (3)、能用化学式表示某些物质的组成, 并能利用化合价推求化学式; (4)、了解相对分子质量的含义, 并能利用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计算物质的组成; (5)、能看懂某些商品标签或说明书上标示的物质成分和含量。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图、表的观察, 让学生学会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整理归纳并初步运用; (2)、通过讨论交流、活动探究 , 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基本计算能力;30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自编化合价口诀,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2)、通过讨论交流、活动探究, 发展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精神。二、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

117、难点重点:重点:化学式的意义, 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难点:难点:化学式的含义, 用化学式表示某些物质的组成。三、课时安排三、课时安排 3 课时四、教学过程四、教学过程(第(第 1 1 课时)课时)教学流程创引设入情课境题讨论交流归纳拓展(投影)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 培养学生的动脑、 动手能力,活跃气氛, 激发兴趣。从中意识到正确书写化学式的重要性。读读、写写、比比:请同学读完后在纸上练习书们读出下列元素符号的名写:称:H、O、C, 并试着组合H2、O2、C、H2O、CO2, 甚成熟悉的一些物质的符号,至有的学生能写出比比谁写得最多、最快。引H2O2、CO。出化学式的

118、概念。(思考)纯净物的组成都是固定的,猜一猜;那么, 表示每种纯净物组想一想;成的化学式可能有几个?议一议。分组讨论以上所写的化学式表示的意义, 重点以水的化学式为例。 (投影)教材 P83图 4-27。讨论得出化学式所表示的意义(宏观、微观), 在交流归纳的基础上完成板书。完成教材 P83“讨论”, 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元素符号周围不同位置上数字的意义。分组讨论,交流归纳。通过交流, 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并培养合作精神。同桌讨论,相互订正。训练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对积极参与讨论和交流的学生予以肯定。过渡分析引出概念观察学生刚才所写的一些化学式 H2、 O2、 H2O、 CO

119、2、 H2O2,观察得出:物质不同,把学生的思维引入提出问题:不同物质的化学原子个数比可能不同。主题。式中各原子个数比是否相同?引导学生分析化学式中各原子个数比为何不同, 引出化合价。思考理解。让学生体会化学式中各原子的个数比即它们相互化合时的原子个数比。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教学流程寻找规律1 根据教材 P85表 42, 分析各种常见元素及根的化合价情况, 寻求记忆化合价的技巧。思考、探讨、交流:1化合价有正价和负价;2 一些元素有多种化合价;3 常见元素和根的化合价口诀:K Na H Ag+1 价,Ca通过对获得的新知Mg BaZn +2识进行整理归纳,价,发现一些记忆的诀F Cl Br

120、I窍, 激发学生学习1 价,的兴趣。通常 O S 2 价,Cu +1、+2, Al +3,Pe +2、+3, Si +4,根价1: 氢氧根、 硝酸根、氯酸根;根价2: 硫酸根、 碳酸根、锰酸根;铵根+1, 磷酸根3。通过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寻找规律2根据化合价概念, 探讨分析、讨论得出:单质单质中元素化合价的特点。中元素化合价为零。3根据 NaCl、H2O、Al2O3等化学式, 寻找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规律。理解记忆1归纳小结:阅读教材P85的相关内容。2练习:标出下列元素的化合价: S、SO2、SO3、H2SO4、 NO、 NO2、 N2O5、 NH4NO3、NaCl、

121、C12、 KClO3、Fe2O3、 FeSO4、CuO。尝试计算, 得出: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理解记忆。思考并练习, 通过交流, 掌握方法与技巧。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及时反馈, 以练促记, 使学生在练习中巩固知识, 学会归纳和运用知识。巩固知识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课题 4化学式与化合价(第1 课时)第第 2 2 课时课时教学流程复习引入过渡设问例题解析巩固训练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巩固旧知识,为学习新知识作铺垫。让学生结合预习情况思考,理出初步的思路。使学生懂得化合价的运用。课堂小结:本节课你们学到了哪些知识?学会了什么?通过及时总结、反自由发言。思, 培养学生养成良

122、好的学习习惯与学习作风。(热身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化合价记忆比赛, 看谁记得最准、最多。抢答。(提问)化学式 CO2的涵义?如果我们知道了组成化合物的元素的化合价, 能否准确写出该化思考。合物的化学式呢?例 1:已知磷为+5 价, 氧为2 价, 写出磷的这种化合物的化学式。归纳解题的步骤:1写出元素符号;2求最小公倍数;3.算原子个数;4.检查是否正寻求解题思路和方法。确。例 2:已知铁为+3 价, 硫酸根为2 价, 写出硫酸铁的化学式。练习 1:已知钠为+1 价, 氯为1价, 写出氯化钠的化学式。通过练习、交练习 2:石灰水是氢氧化钙溶于水解答练习, 及时交流、小结。 流, 让学生掌得到的,

123、 已知, 其中氢氧根为1握解题方法、 技价, 钙为+2 价, 写出氢氧化钙的 规范解题步骤。巧, 达到学以化学式。致用的效果。. 写出给定物质的化学式:培养合作学习活溴化钠、氧化钙、氧化铝、的意识, 发扬动二氧化氮;互帮互助的精探2读出以下化学式的名称:MnO2、以邻座同学为一小组, 对相关 神, 达到共同究CuO、 SO3、KI、MgCl2。题目进行练习, 并相互订正。 提高的目的。归纳小结当堂反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你们觉得正确书写化学式的关键是什么?你总结收获;交流体会。们有什么诀窍?让学生在交流中互相启发,相互激励, 发展和完善自我。教材 P89:3、4、5、6。再次体会化合价的运用,

124、 规先独立解题;后交流讨论。范书写方式。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课题 4化学式与化合价(第2 课时) 4根据化合价写化学式(最小公倍数法): 5根据化学式判断元素或原子团的化合价(“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原则):第第 3 3 课时课时教学流程复习设疑引入新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复习提问)1什么是相对原子质量?2下列粒子各表示什么意思考并回答;义?(1)2H (2)H2O (3)2CO2在复习旧知后自然引(过渡)出新的问题, 学生一原子的质量很小, 故我们采下子就进入积极的学思考后大胆猜想;用相对原子质量表示, 那么习状态。由原子构成的分子, 质量仍然很小, 又如何表示呢?圈出概念中的关键字、词。引出

125、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例 1: 根据化学式计算相对分子质量:(1)O2 (2)H2O(练习)(3)Cu(OH)2解:(1)O2的相对分子质量例 2: 计算组成化合物的各=162 = 32元素的质量比:(1)水中氢、氧元素的质量(2)H2O 的相对分子质量比;=21+16 = 18(2)NH4NO3中各元素质量比;(3)CO(NH2) 2中各元素质量思考、探究、分析、练习、比;交流。例 3: 计算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1)求水中氢元素的质量分(练习)数;解:NH4NO3中(2)分别计算化肥硝酸铵NHO = 28448(NH4NO3)、尿素 CO(NH2)2中氮= 7 1 12元素的质量分数。

126、例题解析互动教学师生共同探究解题方法与技巧。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课题 4化学式与化合价有关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 1计算相对分子质量: 2求化学式中各元素的质量比: 3求化学式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教学反思教学反思从学生的需要出发, 在保证教学三维目标完成的情况下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分四块:(1)化合价的概念;(2)化合价的特点;(3)化合价的表示方法;(4)化合价的应用。 为了降低初中化学难度, 新教材特意回避了化合价的概念, 同时也回避了化合价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直接将化合价强加给学生, 学生恐怕难以接受, 于是我参考不同版本的新教材对本节内容的处理方法, 给化合价下了一个较好理解的定

127、义, 即 “能体现不同元素原子在形成化合物时数目关系比的数值”。第五单元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课题课题 1 1质量守恒定律质量守恒定律一、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测定, 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过程与方法:初步培养学生应用实验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由感性到理性, 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方法。二、教学重点二、教学重点对质量守恒定律涵义的理解和运用。三、教学难点三、教学难点对质量守恒定律涵义的理解和运用。四、教学方法四、教学方法设疑, 以实验为导向, 讲练结合。五、教学用具五、教学用具仪器:托盘天平、烧杯、锥形瓶、玻璃棒、酒精灯、气球

128、、玻璃管等。药品:红磷、NaOH 溶液、CuSO4溶液、铁钉、碳酸钠粉末、稀盐酸、石灰水等。六、课时安排:六、课时安排:1 课时七、教学过程:七、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复习旧知创设问题情景, 激发求知欲。学习定量研究问题的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学习的主体, 在活动中学习,在体验中成长,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品德。体验成功, 学生产生成就感。问题导入写出红磷燃烧的文字表达式。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新文字表达式能告诉我们反应物、生成物质时, 反应物的质量总和物的种类, 但反应物的质量和生成物与生成物质量总和的关系。的质量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呢?提问(1)反应物与生成物的

129、观察实验现象, 总结实验结论:反应状态及其他变化。物总质量=生成物总质量。(2)实验中观察质量变化情况演示实验(红磷燃烧前后质量测定)如图改进:分组实验探究1.探究实验名称: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测定。实验步骤: (1)将几根铁钉与烧杯中的硫酸铜溶液一起放在托盘天平上 ,共同称量。 (2)将铁钉放入硫酸铜溶液中(砝码不用取下) , 静置 12分钟, 观察天平是否平衡。2.探究实验名称:氢氧化钠和硫酸铜提出问题反应前后质量测定。实验步骤: (1)将盛有少量硫酸铜溶化学反应中, “反应物的总液并带有胶头滴管(事先装入少量氢质量等于生成物的总质量”氧化钠溶液)的锥形瓶放在托盘天平上称量。 (2)

130、挤压胶头滴管, 观察天的结论是否具有普遍意义呢?巡回检查、指导, 发现平是否平衡。描述实验现象及实验结论。问题, 及时校正。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活动与探究组织学生交流汇报实验结探究实验名称:向澄清石灰水中吹气论, 给予适当的鼓励和表前后质量测定。扬。组织第二次活动与探究设置课堂练习题如下: (1)2体积的氢气和 1 体积的氧气反应, 生成 3 体积的水。(2)二氧化硫中硫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1:1, 那么5 g 硫和 5 g 氧气完全反应可生成二氧化硫()克;5 g硫和 8 g 氧气充分反应可生成二氧化硫()克。提问:为什么各

131、反应物的质量总和等于各生成物的质量总和呢?展示多媒体课件磷、碳、硫燃烧的本质。设置“能力拓展”习题实验步骤:1、将盛有石灰水的小烧杯放在托盘天平上, 使其平衡。2、取下烧杯, 向其中吹气, 一段时间后, 再放到托盘天平上, 观察。探究实验名称: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前后质量测定。实验步骤: 1、将盛有稀盐酸的小烧杯和碳酸钠粉末一起放到天平上, 使其平衡。 2、 将碳酸钠粉末和稀盐酸混合,一段时间后, 放回天平, 观察。交流讨论, 并选出代表发言。交流、谈看法。思考。观看动画演示, 总结化学反应的实质。一切化学反应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的根本原因: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均没有改变。(1) 蜡烛

132、燃烧后的产物有二氧化碳和水,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 该物质的组成中一定含有()元素和()元素, 可能有()元素。(2) 镁条燃烧后, 生成物的质量比原来镁条的质量大, 能否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3)某大师说: “我一发功就能使水变成油(油中含有碳元素) ” 。这种说法科学吗?让学生体验、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 丰富学生探究活动的亲身经历,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使学生的认识由感性上升为理性。并且会用一般规律解决个别问题, 提高学生能力。了解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情况, 及时更正错误的认识及看法。质疑, 激思。化微观为宏观、化抽象为具体, 激发

133、学习兴趣。反馈诊测八、板书设计八、板书设计课题 1 质量守恒定律一、内容: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 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二、原因: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均没有改变。九、教学反思九、教学反思质量守恒定律一课在初中化学体系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本节课之前, 学生们学习了元素符号、 化学式、 分子和原子的初步知识, 对化学反应中物质发生了质的变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 还具体学习了氧气有关的化学反应。这些知识都为本节教学提供了知识基础。本节课的教学将引导学生从量的方面去研究化学反应的客观规律 , 为化学方程式的教学以及利用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做好理论准备, 因此本节课学习

134、的质量守恒定律, 对全部初中化学的学习, 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课题课题 2 2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一、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具体化学反应, 分析、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涵义。(2)了解书写化学方程式应遵守的原则。(3)能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方程式。2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初步学会用化学方程式表示所获得的信息, 培养学生观察、 分析、 归纳能力。(2)引导学生归纳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 一写二配三标, 培养学生综合归纳能力。(3)在练习书写方程式的过程中掌握正确规范的书写方法, 提高书写化学方程式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化学方程式书写原则

135、和配平方法的讨论, 对学生进行尊重客观事实, 遵从客观规律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树立崇尚科学观念的教育。(2)认识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化学反应的优越性, 体会化学用语的方便和实用, 激发学生学好化学方程式的积极性。二、教学重点二、教学重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三、教学难点三、教学难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四、教学方法四、教学方法:根据课程标准和本课题内容特点, 以及学生的年龄特征、实际认知水平, 本课题将拟采用以下几种教法与学法。1.引导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比较、总结得出书写原则和书写方法。2.指导阅读。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初步了解化学方程式配平和书写步骤。3.练习法。通过训练, 使学生加深了解

136、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五、课时安排五、课时安排:1 课时六、教学过程六、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一、温故导新一、温故导新1.所有的化学反应必须遵守定律?为什么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呢?2.CO2CO2能提供给我们哪些信息?【引入新课引入新课】化学方程式能清楚地表述化学反应, 而且简单, 便于书写, 是国际化的语言。那么如何才能正确地书写化学方程式呢?本节课我口答碳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每 12 份质量的碳与 32份质量的氧气完全反学生活动学生活动设设 计计 意意 图图为下面的学习做好知识准备。强化对化学方程式意义的掌握。引入新课, 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应, 生成 4

137、4 份质量的二氧化碳。【思考思考】 H2O2H2O, 这个式子能不能称为学生讨论思考化学方程式?与 C + O2 CO2相比有什么不不能称为化学方程式,同?【总结总结】书写化学方程式要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左右两边各原子的种类和数目必须相等。【设问设问】怎样才能使 H2O2H2O 成为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化学方程式呢?【讨论讨论】组织学生讨论如何使H2O2H2O符合质量守恒定律。指导学生从式子两边原子的种类和数目思考比较。引领学生比较, 得出书写化学方程式必须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借助提问, 激发学生生疑、 讨论、 研究,学生懂得配平的原理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又很轻松地接触到本节课的难点化学方程式的配

138、平, 为下一步突破教学难点埋下伏笔。加深对 化学 方程 式的书写原 则的 理解 , 认识完整规 范书 写化 学方程式的 必要 性。使学生在尝试中知道化学方程式书写的步骤。(1) H2+ O H2O, 这样可以吗?为什么?(2)2H2O22H2O【总结总结】书写化学方程式要遵守两个原则:是必须以客观事实为基础, 绝不能凭空臆想、臆造事实上不存在的物质和化学反应;是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等号两边各原子的种类和数目必须相等。可见, 若要使式子两边每一种元素的原子总数相等,就需要在式子两边的化学式前面配上适当的化学计量数, 这个过程称为化学方程式的配平。化学方程式的配平就是在式子两边的化学式前面配上适当

139、的化学计量数,使式子两边每一种元素原子的总数相等,遵守质量守恒定律。【说明说明】若化学式前配的化学计量数为“1”, 则“1”省略不写。三、自主探究三、自主探究【提问提问】有人说, 红磷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这样的 P+O2PO2请同学们指出这个化学方程式的错误有哪些?【设问设问】上述的化学方程式应该怎样改正?如何正确书写红磷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呢?【归纳归纳】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讨论回答违背了客观事实, 没有反应条件。【书写步骤书写步骤】引导学生归纳化学方程式书写的步骤,掌握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方法, 能完整规范书写化学方程式。让学生自主的去探索化学方程式的配平。1根据实验事实, 在式

140、子左右两边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 中间。用短线或箭头连接, 如:KClO3KCl+O2。【补充补充】若反应物和生成物不是一种物质,是二种或多种物质, 则用“”将反应物或生成物加以连接。如: KClO3KClO2。2、配平化学方程式, 将短线改成等号。配平化学方程式比较简单、常用的方法最小公倍数法。找出起点元素。找出反应前后各出现一次的元素,如果有多种元素各出现一次,以最小公倍数较大或原子个数相差较多的元素为起点。再配平其他元素的原子。短线变等号。例如, 式子左边的氧原子个数是 3, 右边的氧原子学生们热烈讨论, 找错误, 然后让学生阅读课本, 归纳步骤, 书写化学方程式个数是 2, 两数

141、的最小公倍数是 6。因此,在 KClO3前面配上 2, 在 O2前面配上 3。式子右边的钾原子和氯原子个数是2, 左边的钾原子和氯原子个数是1, 因此, 要在KCl 前面配上 2。如:2KClO32KCl3O23、注明化学反应发生的条件。 (1)常用的化学反应条件, 点燃、 加热 (用符号“”表示) 、催化剂、高温等。 (注意:点燃加热高温)(2)若反应进行只需 1 个条件, 就把此条件写在短线上方, 若需 2 个或多个条件,则分开写在短线上、下两方。标明生成物的状态。如:2KClO3 2KCl3O2【补充补充】 (1)如果反应物中没有气体, 而生成物中出现了气体, 需在气体物质的化学式右边注

142、“”符号。(2)在溶液中的反应, 反应物中没有固体, 而生成物中出现了固体, 则需在固体物质化学式右边注“”符号。【韵语巧记韵语巧记】学习如何使用“”、“”、“”等符号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可归纳为:以水的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书写为例左反右生一横线:H2O H2+ O2配平以后加一线:2H2O 2 H2+ O2等号上下注条件、箭号标气或沉淀:2H2O 2 H2+ O2四、训练巩固四、训练巩固【你会我也会你会我也会】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1.硫在氧气中燃烧2.一氧化碳的燃烧3.铁钉浸入硫酸铜溶液中4.高锰酸钾受热分解五、小结提高五、小结提高1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原则是什么?2书写化学方程式时应注意什么

143、?六、拓展延伸六、拓展延伸根据信息写化学方程式记忆让学生体会要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强化书写方程式的步骤和方法, 在具体练习中巩固知识并学习使用“” 、“” 、“” 等符号,能完整规范书写化学方程式通过回顾本节所学知识, 师生共同总。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通过学生的做,反馈学生存在的问,及时纠正。 1 汽车尾气中含有 CO、 NO 等有害气体,可在用铂、钯做催化剂的条件下, 发生反应。生成绿色植物光合作用所需的一种气体和空气中体积分数最大的一种气体,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练习2在宇宙飞船的火箭推进器中, 常装有液态肼(用 N2H4表示)和液态双氧水 (H2O2),它们混合时

144、发生反应。生成氮气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归纳七、板书设计七、板书设计课题 2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1.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2.如何配平化学方程式3.注意:化学方程式中反应条件以及生成物中气体、沉淀符号八、教学反思八、教学反思化学方程式是初中化学入门的重要化学用语 , 在教学中让学生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对以后学习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物质的化学性质, 物质的制法、 物质的用途等起着关键作用。课题课题 3 3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懂得质量守恒定律是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理论依据。(2)通过化学方程式中物质间的质量比, 初步理解反应物

145、、生成物之间的质和量的关系。(3)初步掌握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和方法。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化学方程式中各反应物、 生成物之间质量关系的分析, 运用数学计算方法处理相关物质之间的量的问题, 形成学科间相通的思维方式。3.情感与价值观认识化学变化中的质量关系以及它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二、教学重点和难点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由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求生成物(或反应物)的质量。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书写格式要规范化。2.难点:理解物质之间量的关系。三、教学方法:讲练结合四、教学用品:教材、导航、小黑板、练习本五、课时安排:1 课时六、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思考、 回答、判断质疑

146、、纠正设计意图回忆相对分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之和的求法, 为新课中求物质的量扫清障碍, 做好知识铺垫。(一)组织教学(二)复习引课【提问并板演在黑板右侧】1.氧气的表示方法求氧气的相对分子质量2.氢气的表示方法求氢气的相对分子质量3.两个氢分子的表示方法求两个氢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之和4.水的表示方法求水的相对分子质量5.两个水分子的表示方法求两个水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之和6.水通电分解的表示方法该化学方程式为我们提供哪些信息?【引导纠错解释】【讲解】在化学反应中, 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质量比是成正比例关系 , 因此,利用正比例关系根据化学方程式和已知的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 可生成物(或反

147、应物)的质量。在实际生活、生产中, 如何通过这种质量关系来计算产品和原料的质量呢?本节课将要学习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就是从量的方面来研究物质变化的一种方法。(三)讲授新课【小黑板】例 1 通过电解水制得纯净的氢气可用于电子工业上制备高纯硅。现电解3.6 kg水, 能制得多少千克氢气?【引导并板书】求什么(设)根据什么求(写方程式)物质间量的关系(标质量比、已知量、未知量)如何求出 X(列比例式、求解)计算题还要有答(写答)【总结】引导学生总结计算题以及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题的注意事项:计算格式(设、方、标、比、解、答) ;单位;计算准确;数位保留;方程式配平。【追问】同时可得多少千克氧气?引

148、导学生能根据化学方程式求, 也能直接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求。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规范计算格式。(四)课堂练习【小黑板】实验室中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 16g 氧气, 实验员至少要准备高锰酸钾多少克?学生笔答、板答、口答思考、 回答、理解学生笔答学习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 通过解决 具 体 问 题 ,体会 化学知 识的 实 际 应 用 ,会从量的方面研究物质的变化。懂得 质 量守恒定律是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理论依据。巩固化学方程式计算 的 规范格式 和理解 物质之间量的关系。进一步巩固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规范格式和理解物质之间量的关系。笔答、板答个人对照板答查找相互的问题小组讨论查找问题并纠正(五)课

149、堂小结引导学生回答学习主题是什么, 重点是总结、 回答、什么, 注意事项是什么(化学方程式要理解、记忆配平、需将纯量代方程、关系式对关系量、 计算单位不能忘、 关系量间成比例、解设比答要牢记。 ) , 师生一起总结题型由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求生成物(或反应物)的质量的注意事项七、板书设计七、板书设计课题 3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1.已知一种反应物(生成物)的质量, 求生成物(反应物)的质量2.计算时应注意的格式问题3.物质间量的关系, 即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八、教学反思八、教学反思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是学生学习了“化学方程式”后, 具体感受到它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和作用的重要一课。本节

150、课的设计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1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 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不论是引入, 还是例题、习题的选择, 都创设了具体的真实情景, 增强了学生利用化学方程式解决计算问题的欲望。2注重学生学习知识的层次性和发展性。在教学设计中采用了观察对比法, 让学生首先观察例题的计算步骤, 然后自己动手实践, 再对比交流, 将感知上升为理论。特别是设计了一个辨析与改错环节, 更是让学生加深了印象, 产生了思想冲击, 促进了学生的自我评价。第六单元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碳和碳的氧化物课题课题 1 1金刚石、石墨和金刚石、石墨和 C C6060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和

151、主要用途;知道碳单质的化学性质;知道不同的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 同一种元素也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2.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通过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述有关的信息;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以人类对碳单质的认识为例, 引导学生形成 “科学是发展的 “观点;保持和增强对生活中常见物质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二、教学重难点: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同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难点:金刚石、石墨 和 C60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三、课时安排:三、课时安排:一课时四、教学过程四、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展示

152、并简单进行相关介绍播放影片并提出问题学生活动仔细观察并且认真思考这些图片与本节课的内容有什么关联呢?同时激起了探究欲望。仔细欣赏, 认真思考并能回答出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通过影片的介绍也可以归纳总结出造成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结构决设计意图由学生熟悉的物质引入新课, 激发兴趣。通过金刚石与石墨知识的学习引导学生初步认识物质的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 并归纳, 得出结论:结构决定性质, 性质决定定性质, 性质决定用途, 同时性质可以反映出性质。巡视指导木炭脱色的实验多媒体展示图片并提出问题仔细观察实验现象通过此实验现象能够深刻的将此结论得以证实认真观

153、察图片思考并能回答出提出的问题有的学生也能联想到为什么签署重要文件时要用碳素笔签字而不用其他笔。提出问题并介绍碳燃烧生成一氧化碳的化学反应演示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并提提出问题仔细观察并能描述实验现象根据现象还能写出表达式能顺利写出相关表达式并能说出相关的实验现象并且还可以激起好奇心用途。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意识了解木炭与活性炭的性质与用途。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出:在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继而提出:如果温度升高碳单质的化学性质又如何?复习相关内容引出碳单质的化学性质之一:可燃性(由此性质决定碳的某些单质可以作为燃料的用途)由木炭与氧化铜的反应引出碳单质不仅能与氧气发生反应, 也能与某些氧化物发

154、生反应, 即说明碳还具有还原性(可用于冶炼金属)并引导学生分析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关系, 从而引出还原反应。五、板书设计五、板书设计课题 11.碳的单质:金刚石、石墨、C60等2.石墨和 C60各自的性质3.单质碳的化学性质4.碳与某些氧化物的反应六、教学反思六、教学反思在学习金刚石、 石墨和 C60时, 采取以问题驱动思维的方式组织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 注意创设真实的问题情景, 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通过交流讨论, 进而自主解决问题, 体现了新课程大力倡导的“自主探究” 的理念。教学中渗透了“性质决定用途” 的思想。 本课题的设计我改变了传统的作业方式, 代之以命题或自命

155、题的形式撰写有关“碳氏家族”的小论文, 培养学生搜集资料、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课题课题 2 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一一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实验室中制取 CO2的反应原理, 了解实验室中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2)探究实验室中制备 CO2的装置。2过程与方法能合理使用课堂资料, 并会利用这些资料设计实验方案。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设计装置和制取气体的过程中获取成就感, 进一步增强学习化学的自信心。二二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探究实验室中制取 CO2的装置, 并制取 CO2。三三 、教学用具、教学用具(1)仪器:小试管、药匙、注射器、锥形瓶、平底烧

156、瓶、烧杯、大试管、集气瓶、长颈漏斗、(带导管的)双孔塞及单孔塞、带塞子的弯导管、水槽、酒精灯;(2)药品:石灰石、碳酸钠、稀盐酸、稀硫酸、澄清的石灰水、木条。课时安排:课时安排:1 课时四四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 引言在第二单元制取过 O2, 今天再来探究制备 CO2, 首先看以下几则信息。1含碳酸根离子的化合物例:碳酸钠 Na2CO3、大理石或石灰石主要成分是 Ca CO3能与稀盐酸(HCl)或稀硫酸(H2SO4)反应生成二氧化碳。2把燃着的木条放入二氧化碳中, 木条_, 把燃着的木条伸入氮气中, 木条_。3向石灰水中吹气, 现象_, 说明 CO2能让石灰水变浑浊。4标准状况下, CO

157、2密度为 1977 gL , 空气密度为 1293 gL 。5CO2能溶于水, 且与水反应。活动探究探究内容:实验室制取CO2的原理。可供选择的原料:石灰石(主要成分 CaCO3)、碳酸钠(Na2CO3) 、稀盐酸(HCl)、稀硫酸(H2SO4)。可供选择的仪器:小试管、药匙。探究方法:1234步骤现象-1-1结论:_。实验室里制取气体的装置包括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两部分。下面列出了确定气体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时应考虑的因素。1 、反应物的状态固体和固体反应固体和液体反应液体和液体反应2 、反应条件(是否需要加热、加催化剂等)3 、密度比空气大的向上排气法密度比空气小的向下排气法排水法(不易溶于水

158、、不与水发生反应)活动与探究二氧化碳和氧气制取实验及相关性质比较二氧化碳和氧气制取实验及相关性质比较CO2O2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气体密度比空气的大或小是否溶于水是否与水反应根据上述比较, 分析制取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各有什么不同。试设计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并与同学讨论、交流, 分析各自设计的装置的优缺点。以下仪器可供设计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时选择, 你也可以另选或自制仪器, 还可以利用代用品。 学生活动(以组为单位进行探究)讨论交流讨论上述注意事项的原因, 组与组之间讨论交流各自装置的优缺点。师生活动各组修改自己的装置, 教师审查。设问如何利用所设计的装置制一瓶CO2气体, 需

159、要哪些步骤?(二) 、制取 CO2的步骤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加入药品; 3制取收集气体。(三) 、验证 CO2气体的方法1检验方法 2验满方法学生活动制 CO2并检验 CO2, 收集一满瓶 CO2。思考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是什么?师生总结并板书1.选择反应原理; 2.选择合适的实验装置; 3.确定验证气体的方法。五、板书设计课题 2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一、实验室制取 CO2的反应原理 CaCO3+2HCl CaCl2+CO2+H2O二、实验室制取 CO2的装置三、制取 CO2的步骤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加入药品; 3制取收集气体。四、验证 CO2气体的方法1.检验方法:将导管通入澄清石灰

160、水,若石灰水变浑浊, 证明生成的气体是 CO2。2.验满方法: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熄灭,则说明 CO2已收集满。五、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1选择反应原理; 2.选择合适的实验装置;3确定验证气体的方法。六、教学反思六、教学反思1注重启发、引导学生去探究, 实现学生学习方式从被动接受性的学习方式向研究性自主学习方式的转变。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 二氧化碳制取的化学反应原理、 实验装置、 制取二氧化碳三部分内容, 设计教学时采用启发质疑实验探索总结实践三个环节进行。在课堂上学生根据已经学过的氧气的制法通过自己动手, 用给出的化学仪器进行装置拼装的探究活动, 并通过合作讨论, 在小组内

161、或小组之间进行交流, 从而在实际操作中理解怎样选取反应原理和实验装置以及收集方法, 做到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2改变评价方式、内容。教学中教师利用各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多元化的评价, 既注重认知, 也注重情感体验, 强调评价的激励作用。同时鼓励学生主动地、 客观地评价自己、他人的表现, 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进步程度。3教为主导, 学为主体。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教为主导, 学为主体的教学功能, 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体验设计与实践的乐趣。 而教师在此过程中指导、帮助学生分析各组装置的优缺点, 让学生自己体验成功的快乐, 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掌握新知。课题课题 3 3二氧化

162、碳和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一课时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和用途;2、了解并关注温室效应。【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二氧化碳的性质、用途等相关知识的学习, 学会观察和描述化学现象。2、进一步认识物质的性质决定其用途的化学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二氧化碳有关知识的讨论, 学习全面认识与评价自然界中的物质;2、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合作、创新精神;3、树立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意识。二、教学重点二、教学重点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三、教学难点三、教学难点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与石灰水的反应四、教学方法四、教学方法情境激学法、实验促学法、多媒体

163、辅助教学法五、教学用具五、教学用具二氧化碳、澄清石灰水、稀醋酸、用紫色石蕊浸泡过的小花、盛有阶梯状蜡烛的烧杯。试管架、镊子、吸管、火柴、质地稍软的塑料瓶。课时安排:一课时六、教学过程六、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1、播放动画“人工降雨”, 提出问题:人们常1、观看动画, 积极1、 激起学生探求知识用哪种物质来进行人工降雨?你知道干冰是什 回答问题。的好奇心, 引发学习么物质吗?关于二氧化碳你还知道些什么?兴趣。2、过渡: 根据我们上一节课的学习内容, 大2、回顾旧知, 思 2、 使学生灵活运用旧家已经知道了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考, 猜想。知。体, 那么它还具有哪些性质呢?【猜想与假

164、说】向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 你们 3、完成实验(1)观察到了什么现象倾倒二氧化碳实验,3、 现在大家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在此记录实验现象, 归纳 3、培养学生动手能之前老师给大家提供一点信息。结论。力, 学会观察和描述【信息快递】倾倒二氧化碳时, 集气瓶口的玻璃片不要拿掉, 只需露出瓶口的三分之一左右, 并缓慢倾倒, 使气流沿烧杯内壁流下, 注意观察现象。实验现象, 并从中得出结论。4、提问: 大家观察到什么现象?有没有哪个小4、回答, 分析错4、 使学生体会到规组观察到不同的现象?大家帮助分析一下这是 误原因。范的操作是实验成功为什么?的前提。5、 【讨论与交流】(1) 以下的事实或

165、实验中, 能证明二氧化碳的5、及时巩固新知。5、完成随堂训练。密度比空气大的有()A.在一定条件下, 二氧化碳气体会变成固体B.收集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要正放在桌面上C.一个两端(均挂有纸袋)平衡的天平, 往一端纸袋中倾倒二氧化碳气体, 天平向倒入二氧化碳的纸袋一端倾斜D.用二氧化碳气流吹肥皂泡, 肥皂泡在空气中下沉(2) 制取二氧化碳时, 可用什么方法检查集气瓶是否已经收集满?你的依据是什么?检查时木条应放在瓶口还是伸入瓶内?6、过渡: 二氧化碳除了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密度比空气大, 不支持燃烧以外, 还有哪些性质6、 鼓励学生自己6、完成实验( 2)溶解呢?大家会在实验(3)中有所收获的。获

166、得新知。性实验, 认真观察实7、提问: 大家有什么新发现吗?为什么质地柔验现象, 归纳结论。软的塑料瓶变扁了?这个实验证明了什么?7、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7、各组汇报, 得出“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通常状况下, 1 体积的的能力, 从结论性语结论, 回答问题。水能溶解 1 体积的二氧化碳, 增大压强还会溶言里发现问题的能力解得更多。”这句话说明二氧化碳在水里的溶。解能力与什么有关系?有怎样的关系?8、过渡: 二氧化碳溶于水后有没有生成新的物质呢?老师来演示一个实验。大家注意观察现象。8、观察实验现象第一朵小花喷上稀醋酸, 发现紫色小花变成了红色。9、 启发思维, 大胆猜想。第二朵小花喷水后放入盛有

167、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 发现紫色小花也变成了红色。9、提问: 紫色石蕊遇酸会变成红色, 为什么第二朵小花也会变成红色?9、讨论得出假设: (1) 10、培养自我发现的可能是水使小花变成 能力。红色;(2)可能是二氧化碳10、大家可以通过实验亲自验证一下自己的猜想, 实验后告诉大家你的发现。使小花变成红色。11、步步设疑, 层层引导。10、 动手实验, 得出结11、 引导思考: 是什么物质使小花变成了红色?论: 水或二氧化碳都不能使紫色石蕊小花变12、总结: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了碳酸, 碳 成红色。酸使紫色石蕊溶液变成了红色。11、思考, 回答:是二氧化碳和水反应后生13、补充实验:用台灯烘烤第二

168、朵小花, 发 成的新物质使小花变现已变红的小花又变回了紫色。色了。提问:这是为什么呢?13、 认真观察实验, 积极思考, 回答问题: 碳酸很不稳定, 容易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14、 【启示与归纳】14、思考后回答。14、澄清相近概念,(1) “二氧化碳能溶于水”描述的是二氧化碳便于知识归纳。的什么性质?(2) “二氧化碳溶于水后, 能生成碳酸”描述的是二氧化碳的什么性质?15、过渡:下面我们来研究二氧化碳的第三个 15、 动手操作实验, 认化学性质, 同学们动手做一做“向澄清的石灰 真观察实验现象。水中吹入二氧化碳气体”的实验, 告诉老师你观察到什么?16、总结: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反应生成了碳酸

169、 16、认真听讲。钙和水, 碳酸钙是难溶于水的白色固体, 所以, 出现了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现象。17、 【问题与情境】敞口久置的石灰水表面会“长出”一层“白17、思考回答。17、及时回顾膜”, 该“白膜”其实是 , 其产生原理是。18、大家知道, 二氧化碳在空气中的正常体积分数是 0.03%, 但近几十年来, 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上升, 引发一些环境问题, 请大家看下面的一个短片。19、 【反思与小结】看完这一段录像, 关于“温室效应”你知道了什么?20、 (过渡)既然二氧化碳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这么大的危害, 那么能否将二氧化碳从大气中彻底除掉呢?二氧化碳的存在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有益的帮

170、助吗?请自学119 页“干冰升华”部分及“二氧化碳的用途”后, 讨论完成下表:19、畅谈收获20、培养学生自主探20、 自学新知, 讨论填究能力。表物质的性质物质的用途CO2不支持燃烧, 密度比空气大加压能使 CO2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增强光合作用使 CO2转化为碳水化合物干冰升华后, 不使食物潮湿干冰升华吸热, 使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水21、看来事物是有两面性的, 二氧化碳对人类既有危害也有贡献, 建议大家课后写篇小论文, 题目就叫二氧化碳的功与过 。22、 【归纳与梳理】一、二氧化碳的性质。22、培养学生归纳总二、二氧化碳的用途。22、讨论归纳结能力。二、关注“温室效应”。23、【韵语】二氧化

171、碳不简单, 不会燃烧不助燃;23、搜集韵语提供给密度要比空气大, 可来灭火能制碱;23、 自由朗读, 加深记学生, 便于他们记忆它在水中能溶解, 石蕊加入红色显;忆本节课内容。通入澄清石灰水, 先变浑浊后沉淀;这是咱的特殊性, 用它鉴别最灵验。我的形体有三态, 雪花干冰就是咱,干冰撒入云层中, 呼风唤雨“活神仙”;广泛用作制冷剂, 确保食物不腐烂;移山填海显神威, 光合作用做贡献。24、 【练习与实践】24、 课堂练习, 巩固新1、 利用大棚栽培农作物, 人们常在大棚内的不知同角落里放适量的“干冰”, 这是因为()A.“干冰”可使害虫窒息死亡, 从而防治虫害B.施用“干冰”, 可促进植物的光合

172、作用C.“干冰”可产生温室效应, 抑制杂草生长D.“干冰”能够灭火, 施用后可防止火灾2、 检验某气体是否是二氧化碳, 常用的方法是()A.将气体通入紫色石蕊溶液B.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C.将气体从一个容器倒入另一个容器D.在导管口点燃这种气体25、 运用新知解决实际25、 【推荐作业】问题, 实践创新。目前市场上销售的饮料, 大多都是碳酸饮料,其中溶有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 请你运用所学的知识验证打开的汽水瓶所冒出的气泡中含有二氧化碳。七、板书设计七、板书设计一、二氧化碳的性质二、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三、关注“温室效应”八、教学反思八、教学反思本节教材着眼于生活中的化学。 而教学中要活学

173、用, 教材知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还要避免延伸范围加深难度的误区。 要落实课程标准使学生扎实掌握基础知识点又能灵活运用它们, 这就对问题的情境设计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设计问题时, 要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 求知求实。探究式教学是化学课的主题。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通过实验实现探究目的,做好实验是基本要求, 用好实验是关键。利用实验, 层层深入。第二课时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识与技能掌握一氧化碳的可燃性和还原性, 并了解它的用途。过程与方法过程与方法比较一氧化碳、氢气和二氧化碳性质的异同点, 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培养学生对实验装

174、置的评价、选择和设计能力。二、教学重点:二、教学重点: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三、教学难点:三、教学难点:一氧化碳的性质及一氧化碳的还原性。四、教学用具:四、教学用具:试管、铁架台、酒精灯、玻璃管、CuO、澄清石灰水等。五、教学方法五、教学方法情境激学法、实验促学生、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六、课时安排:一课时六、课时安排:一课时七、教学过程七、教学过程引言碳的氧化物有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两种。 1个CO2分子比1个CO分子多1个氧原子, 这就使得它们的性质有很大的不同。本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一氧化碳的性质。观察贮气瓶内一氧化碳的颜色和状态, 然后在贮气瓶的导管口点火, 观察火焰的颜色; 把一个内壁附着有澄清石灰

175、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 观察现象并分析。现象分析交流一氧化碳是无色的气体, 一氧化碳可以燃烧, 火焰呈蓝色; 烧杯内壁变浑浊, 说明一氧化碳点燃时生成二氧化碳。八、讲解并板书八、讲解并板书一氧化碳1一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2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燃烧时放出大量的热, 火焰呈蓝色。2CO+O22CO2介绍煤炉里煤层上方的蓝色火焰, 就是一氧化碳在燃烧。教师有人用煤火取暖容易发生煤气中毒, 你知道中毒的原理吗?演示实验在试管中加入新鲜鸡血(加入抗凝血剂), 然后通入一氧化碳气体, 观察血液颜色的变化。现象学生描述通入一氧化碳后, 血液由深红色变成鲜红色。教师一氧化碳极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

176、从而使血红蛋白不能很好地与氧气结合,造成生物体内缺氧, 所以会出现上述现象, 严重时会危及生命。3一氧化碳有剧毒讨论1在什么条件下容易发生煤气中毒?2有人用煤火取暖, 又担心煤气中毒, 临睡前在煤炉上和地上放两大盆冷水, 这样做能预防煤气中毒吗?3用煤火取暖时, 怎样预防煤气中毒?4 煤气厂为什么常在家用煤气(含有一氧化碳)中掺入微量具有难闻气味的气体?如发生煤气泄漏应当怎么办?总结1.如果煤气泄漏, 室内通风不良, 或生煤炉火的房间不装烟囱, 都有可能导致煤气中毒。2.水不能预防煤气中毒, 因为 CO 难溶于水。3.首先室里应装烟囱, 其次应注意睡觉时头不要靠墙边, 因为 CO 的密度略小于

177、空气, 它会沿着墙壁慢慢地向上飘。4因为一氧化碳无色无味, 煤气泄露不易被察觉, 所以煤气厂常在家用煤气中掺入微量具有难闻气味的气体。如果发生煤气泄漏, 应立即关闭煤气阀门, 然后开窗通风。教师我们探究了一氧化碳的两大性质, 它还会有什么性质呢?演示实验在玻璃管中放入氧化铜, 通入一氧化碳赶走玻璃管内的空气后, 加热。观察现象并与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作对比。 学生观察思考交流现象: 玻璃管中的黑色粉末变成红色,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这说明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这个现象和结论与木炭还原氧化铜的相同。提问同学们能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吗?学生板演追问该反应是否是还原反应?若是还原反

178、应, 哪种物质具有还原性?回答是还原反应, 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板书4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CO+CuOCu+CO2思考分析该反应的特点, 试谈谈它的用途。回答同焦炭一样, 在工业上可用来炼铁。设问该实验装置不同于碳还原氧化铜装置的一个主要部分是: 用酒精灯点燃尾气。 为什么?学生思考回答一氧化碳有毒, 用酒精灯点燃尾气是防止未与氧化铜充分反应的一氧化碳散失到空气中, 污染环境。反思本课题我们探究了哪些知识?小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一氧化碳的三大性质:可燃性、 毒性、还原性。 另外锻炼了大家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八、板书设计八、板书设计二、一氧化碳1一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2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

179、。2CO+O22CO2(放热、蓝色火焰)3一氧化碳有剧毒。4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CO+CuOCu+CO2九、教学反思九、教学反思备课要充分并讲究细节。一节课是由无数个细节构成的, 细节决定成败。教师是课堂的引领者, 注重细节本来就是对学生的科学素养的一个要求, 而且, 我们的考试卷上的试题也注重对细节的考查。课堂教学要注意情景教学, 自主学习, 自我感悟。 这也启发了我在以后的教学中, 继续设计真实有效的具体情境, 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主动性, 以引起学生一定的认知体验和情感体验, 从而在情境思维中让学生主动构建知识, 活化所学知识。实验活动实验活动 2 2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180、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一、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掌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2)学会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际操作。(3)加深对二氧化碳性质的认识。2.过程与方法:能合理使用课堂提供的仪器和药品制取二氧化碳。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设计装置和制取气体的过程中获取成就感, 进一步增强学习化学的自信心。二、教学重点二、教学重点二氧化碳制取原理, 所使用厚料与器材。三、教学难点三、教学难点实验器具的使用规范与步骤, 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四、课时安排:四、课时安排:1 课时五、教学过程五、教学过程活动过程一、创设情境, 引入课题同学们, 大家好。 前面我们已经

181、学过了二氧化碳的性质与制取, 那么大家想不想自己亲自动手制取二氧化碳并验证其性质呢?二知识再现, 温故知新1.我们学的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的反应很多, 那么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最佳反应是_2.理一理:确定实验室制取气体反应原理应考虑的因素:3.制得的气体要_4.反应_要容易满足。5.反应_要适中。6.反应_要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药品: _化学方程式: _三动手操作, 大显身手1.连接装置.检查装置气密性.放入大理石, 并加入 15 mL 稀盐酸4.观察气体颜色5.验满6.实验探究二氧化碳性质7.加入石蕊溶液观察性质四、畅所欲言, 挑战智慧一、一、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调动学

182、生学习热 情,引入课题。二、1.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理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最佳反应以及实验室制取气体反应原理应考虑的因素。2、 学生回忆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及药品并说出实验室制取气 体的主要步骤为学 生大 展身手做好铺垫。三、让学生 动手操作, 大展身手, 老师巡视, 强调实验安全及时解决学生在实验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同学们, 如果在实验过程中想使反应随时中断或停止, 那么对实验装置应如何改进?下面根据给定的实验仪器请你设计一套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并评价一下装置的优点。我的组合是:_。除此之外你还能想到哪些装置?四、引导学生改进实验装置,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五、盘点收获, 归纳总结

183、1.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主要步骤:2.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3. 心得体会和建议:六、板书设计六、板书设计1.练习实验室里制取二氧化碳。2.向上排空气法。3.二氧化碳的性质。七、教学反思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重点是指导学生掌握制取气体时实验仪器和收集气体方法的选择 , 由于学生已学习过氧气的制法, 具备了实验室制取气体的简单知识, 可以由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选择仪器, 制定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装置, 使学生尽快从简单到有目的的选择。本次活动以小组形式展开, 提供好实物, 小组内讨论, 从中选择最佳的设计装置突出实验教学, 加强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以及实际操作动手的能力的培养。第七单元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燃

184、料及其利用课题课题 1 1燃烧和灭火燃烧和灭火一、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理解燃烧与灭火的联系、灭火方法。2.了解灭火器的使用方法、适用范围和一些易燃物、易爆物的安全常识。3.能运用燃烧的知识和灭火的原理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防火、防爆问题。4.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自主设计实验、动手实验、自己归纳现象和结论, 使学生初步学会观察实验、类比等科学探究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生通过小组形式的合作与交流,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精神。2.通过观看“用火的图片”, 让

185、学生感受并赞赏化学对改善人类的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3.通过进行科学探究活动, 体验探究的乐趣, 并感受成功的喜悦。二、教学重点:二、教学重点:探究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引导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三、教学难点:三、教学难点:燃烧条件的探究,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究。四、教法教具:四、教法教具:多媒体、镊子、酒精灯、酒精、棉花、水、蜡烛、玻璃杯、火柴、木条、一块煤、烧杯、扇子、沙子、水槽。课时安排:课时安排:1 课时五、教学过程五、教学过程教教师师活活动动展示几幅有关燃烧的画面,启发引导学生思考火对人类的意义。请同学们介绍学习和生活中所了解的有关燃烧和灭火的有关事例, 并引出燃烧

186、的概念。引导学生提出燃烧与灭火方面想了解哪些知识, 根据学学学生生活活动动观察画面, 思考火对人类有利的一面和有害的一面。设设计计意意图图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同时培养学生辨证思考问题的思维和方法。贴近生活, 联系实际。引发学生思考、体会化学与人类的关系。学生分小组探究、讨论, 并形成燃烧的概念。互动交流, 猜想燃烧所应具备的条件及灭火的方法和原依据学生反馈的信息, 了解学生的推理能力, 调控后续生感兴趣的知识不同, 将学理。生分成燃烧小组和灭火小组。引导学生分小组设计探究方案, 探究燃烧条件及灭火的方法和原理。 为学生提供仪器和药品。燃烧小组:1.镊子、酒精灯、蘸有酒精的小棉花

187、球、蘸有水的小棉花球、火柴;2.两支小蜡烛、 一支透明的玻璃杯、火柴;3.镊子、一根小木条、一小块煤、酒精灯、火柴。灭火小组:蜡烛、火柴、空烧杯、扇子、沙子、水槽。提出问题:灭火的方法较多,是不是每一种方法都适用于任何火灾呢?当大型火灾发生时, 消防队员都采取了哪些灭火方法?利用多媒体手段, 播放消防队员扑灭火灾的片段。依据教师提供的实验仪器和药品, 自己设计实验进行探究。燃烧小组探究燃烧条件获得结论:1.可燃物;2.与氧气接触;3.温度达到可燃物的最低温度着火点, 并引出着火点的概念。灭火小组探究灭火方法及依据的原理:1.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火场隔离;2.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3.

188、隔绝空气或氧气。学生以竟猜的方式去了解火灾的扑灭方法, 了解三种常见灭火器, 了解每种灭火器适用的范围及依据的原理。教学。用明显的实验现象验证学生的推理, 使学生体验推理探究获得成功的乐趣, 进一步增强学生探究知识的信心,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 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 解决了本节课的难点。使学生形成辨证地看待问题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 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探究中探索, 在合作中交流。使学生体验到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实验成

189、功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设计能力、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创新能力, 真正达到了课堂上的生生互动, 师生互动。贴近生活, 使学生感受到火灾与爆炸的危害。增强学生防火意识, 同时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提出问题: 要求学生利用自带 学生利用自带的空矿泉水的仪器设计简易灭火器。 赏识瓶、空酸奶瓶等仪器设计简和激励学生。易灭火器。同学之间相互评价所设计的实验装置的优、缺点, 共同探究改进的方法。展示消防安全标志。组内合作, 探究解决。猜一猜一猜, 引出爆炸。猜, 找出生活中爆炸实例。畅想: 家庭或高层宾馆发生火 畅想灾, 假如你身居其中, 你应该怎么做?为什么?课堂小结:侧重学法交流与感受、反思激

190、励学生探究性学习的热情,组织学生畅谈本节课的体会,与评价, 情感交流。并使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并鼓励学生提出新的问题。布置作业: 根据自己住宅的特 思考、研究。深化课堂学习要点, 通过开点设计预防火灾的方案, 万一发生火灾时需采取的灭火和自救的措施。放性习题的布置, 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六、板书设计六、板书设计灭火原理:1、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2、隔绝氧气(或空气);3、使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注意:其中一个条件成立即能灭火。这节课你有何收获?1、燃烧需要同时具备三个条件: 可燃物;氧气(或空气); 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2、灭火的原理: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

191、与其他物品隔离;隔绝氧气(或空气);使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七、教学反思七、教学反思从总体上看, 本节课基本上达到了新课程标准要求的预期目标, 即: 充分利用各种生活资源, 挖掘教材, 发展教材, 根据本地、 本校的实际情况, 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 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知识体系, 在实践中促进学生发展, 课堂活而有序、 活而有效, 教师起着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等作用。此外, 在处理因课前无法预计学生的知识点的迁移方式和思维深度而暴露的问题时 , 能时刻关注并追随学生的思维活动, 不断调整自己的思维活动, 及时有目的地组织学生相互交流和讨论, 巧妙诱导。点拨的方式也有一定的技巧性, 既有利于培

192、养学生交流与合作 的能力, 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评价能力, 达到师生互动、主动建构的目的。课题课题 2 2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一、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组成和用途;知道甲烷的性质 , 尤其是化学性质;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了解化石燃料燃烧对环境 的影响;认识使用和开发清洁能源的重要性。过程与方法:通过一些探究活动, 进一步认识与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化石燃料的不可再生性, 认识合理开采和节约使用化石燃料的重要性, 了解使用氢气、天然气(或沼气) 、石油液化气、酒精、汽油和煤等燃料对环境的影响 ,懂得选择对环境

193、污染较小的燃料。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体会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二、教学重点:二、教学重点:煤、石油、天然气三大化石燃料;化学变化中能量的变化三、教学难点:三、教学难点: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和意义;化学变化中能量的变化四、教学用品:四、教学用品:试管、滴管、镁带、铝片、盐酸、 (煤炉、蜂窝煤、热水壶)五、课时安排:五、课时安排:2 课时六、教学过程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第一课时一、听写化学方程式(三个吸热反应、三个放热反应)引入新课谈谈自己知道的人类利用化学变化放出的热量在工业、农业、科技等领域的运用情况。燃烧是一种典型的化学反应, 可以放出大量的热。如果是没有燃烧现象的化学反应也能放出热量吗?二

194、、演示实验 73:CaO 与 H2O 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并填写课本 136 页的实验记录。回忆所有学过的化学反应, 你感觉有哪些是可以放出热量的反应?又有哪些是 必须吸收热量才能发生, 一旦不供给热量, 反应就会停止的?让学生对所有学过的化学反应, 来一次年终大盘点。 学生自己凭感觉有哪些是可以放出热量的反应?又有哪些是必须吸收热量才能发生, 一旦不供给热量, 反应就会停止的?注意:反应的能量变化情况是特指“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而不能只考 虑反应前是否加热, 来判定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情况。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是这样的:如果在刚刚加过蜂窝 煤的煤炉上, 放一壶水, 短时间内水壶的表面温度不仅不

195、会升高, 反而会在外表面凝结出一层细细密密的水珠。设计实验:红热的煤炉里, 蜂窝煤充分燃烧, 旁边放大的温度计中红色液柱不断明显上升;从外面加入一个黑色的蜂窝煤, 旁边放大的温度计中红色液柱有所下降;我们己经知道: 在当今社会, 人类需要的大部分能量是由化学反应提供的。 甚至我们自身维持正常的体温和日常活动所需要的能量, 都是食物在人体内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的。四、大胆设想四、大胆设想: 如果没有化学反应放出的热量, 世界将会怎样?五、五、化学化学 技术技术 社会社会:人类通过化学反应获得的能量, 大多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 对于煤、 石油、 天然气的形成、开采、现状、深加工、利用, 你知道多少?六

196、、活动与探究:六、活动与探究:学生自学, 阅读教材后找出要点, , 并讨论活动与探究中的讨论1、有关煤:煤的形成、组成元素;煤的开采;煤的加工;煤的利用。2、有关石油:石油的形成和组成元素;石油的开采;石油的炼制;石油的现状及前景;石油的利用;3、有关天然气:天然气的形成;主要成分和应用;甲烷的性质。4、关于“可燃冰”, 你了解多少?5、估算化石燃料的使用年限。6、怎样使燃料充分燃烧?七、课外拓展七、课外拓展:尽可能收集较多样的石油产品的各种样本。了解它们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利用。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一、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吸热反应放热反应二、化石燃料的利用1、 煤和石油(都是混合物)煤石油形成

197、组成元素开采方式加工用途2、 天然气(主要成分甲烷)甲烷-最简单的有机物物理性质化学性质3、 合理利用与开发化石能源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本课的教学中心, 必须凸显培养学生阅读并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以及在阅读过程中进行归纳、 比较、 分析的能力。 本课主要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目标, 都是以 “知道” 为主, 但教师在学习资源的整合与设计过程中, 仍应达到理解、 应用, 而且应当也必须有连贯、 明确的教学序列活动, 有学习思维的必要练习, 这样才能顺利保证学习目标的实现。第二课时第二课时课件画面课件画面 1 1: 展示一幅优美的自然风景图画, 并配上一曲优美的音乐引入引入: 人类一直生活在空气清新,

198、风景如画的美好世界里。 可是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以后, 人类突然发现, 在我们生活的世界里, 天不再是那么湛蓝, 水不再绿, 空气不再清新, 鸟儿也不再欢叫。请同学们思考,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探究项目探究项目 1 1: 煤的燃烧对空气的影响煤的燃烧对空气的影响教师教师: 建议大家从以下几个问题入手: 1.煤的成分是什么?2.书写煤燃烧的化学方程式,煤燃烧的产物是什么?3.煤的燃烧对环境的影响是什么?学业:粉尘漂浮在空气中会对人类的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二氧化碳是一种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会使全球的气温上升。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的排放对空气质量的影响,我们小组还没有结论。教师演示教师演示:

199、 将一支装有二氧化硫的塑料瓶中加入少量水, 然后迅速盖上瓶盖, 请同学们观察现象并分析原因。打开塑料瓶的瓶盖, 向其中滴入一滴石蕊试剂 , 观察现象并分析原因。学生实验学生实验: 向充满二氧化硫的集气瓶中加少量水, 分别将植物叶子, 镁条, 大理石放入上述液体中, 观察现象, 并分析如果天上下的雨与这种溶液的酸性一样, 会对自然界造成什么影响。教师演示教师演示:展示浸泡在二氧化硫溶液中的树叶。 (植物叶子已经浸泡了五个小时), 请同学们观察现象。探究项目探究项目 2 2:汽车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汽车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课件画面课件画面 3 3: 展示环境监测部门在城市中心交通干道监测到的一氧化碳

200、含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 从这幅图中你能得到什么信息, 并请大家探究其中的原因。CO 的含量0 6 1218 24 时间汽车尾气中除了含有一氧化碳以外, 还含有未燃烧的碳氢化和物, 氮的氧化物, 含铅化和物以及烟尘等。这些物质对人类的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反思:如何减小使用燃料对环境的污染反思:如何减小使用燃料对环境的污染教师教师: 燃料的燃烧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人类有义务减少它们的使用造成的污染吗?有什么好主意呢?演示演示:点燃一支酒精灯, 在火焰上方罩上一块白色的瓷片。 用棉签沾上一点汽油点燃,再火焰上方罩上相同的白瓷片。观察现象。汽油燃烧会产生大量的浓烟, 而酒精燃

201、烧没有烟雾。教师教师:从这个实验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通过我们的探究, 同学们有何收获?学生:学生: 燃料的燃烧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正确而有节制的使用燃料可以减少环境污染。大量的植树造林有助于减少二氧化碳的量。使用清洁燃料会减少对环境的破坏。课件画面课件画面 4 4: 展示中国环境保护标志教师教师: 优美的自然环境要靠人类共同来保护! 让我们每个人都行动起来, 共同保护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三、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1、煤的燃烧对空气的影响2、汽车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四、能源的利用和开发教学反思教学反思在教学中, 把整节课的主动权都交到学生的手中, 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

202、主动性。采用了支架式教学, 先为本节的学习主题 “能源” 建立一个粗略的知识结构, 在课前就要求学生按这个知识结构, 通过报刊、杂志、 电视、书籍、网络将找到的与之相对应的知识进行归纳, 总结, 补充完整。 大部分学生还是能做到了按老师的要求去做了, 能积极的进行合作探究学习。在设计实验验证天然气的组成成分时, 只是要求设计方案 , 验证, 如果能补充做一个教师的演示实验, 可能效果更好。 学生还是比较喜欢做实验, 在探究镁带与稀盐酸反应是吸热还是放热反应的实验, 比较积极参与, 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 尽量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 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总之, 本节课能重视思维方法和动手能力的训

203、练, 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在相互学习交流中进一步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创建学习氛围, 在共识中享受精神的愉悦和成功的快乐。实验活动实验活动 3 3燃烧的条件燃烧的条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燃烧的条件;(2)在探究物质燃烧条件的过程中, 形成与他人合作设计化学实验方案, 并能对实验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论证。(3)对所学的知识以燃烧为主线进行复习。2.过程与方法(1)通过活动与探究, 初步学习利用对比思想设计探究实验, 并对获得的实验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2)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 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感受

204、实验探究的过程, 体验实验探究的乐趣;(2)感受并赞赏化学对改善个人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二、教学重难点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认识燃烧条件;(2)通过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 初步学习利用控制变量的思想设计探究实验, 了解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和方法。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利用控制变量的思想设计对照实验进行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三、教学方法三、教学方法分组实验法, 讨论法、讲解法四、教学反思四、教学反思棉花、酒精、水、蜡烛、滤纸、小煤块、石子、乒乓球、玻璃棒、小木条、酒精灯、火柴、镊子、烧杯 、坩锅钳、薄铁片、三角架、小木块课时安排:1 课时五、教学过程五、教学过程教学环节【环节一】

205、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提示】燃烧在学习与生活的作用【板书】 燃烧条件的探究教师活动【思考】感受物质燃烧对生活的影响和对社会的推进作用。学生活动分析引导 , 体会燃烧的重要性 ,点 明 课题。设计意图【 环 节二】设置问题, 解读探究复习旧【提问】我们学习过的燃 烧的实例有哪些?【追问】什么是燃烧?【展示图片】三种物质燃烧的图片燃烧的现象, 总结出燃烧的定义。【提问】物质燃烧需要什么条件?提出猜【演示实验】演示实验三只烧杯, 一只盛热水, 一只盛凉水和白磷 , 一只盛热思考、比较、回答(结合上册课本中有关燃烧知识回答)板演化学方程式从学过的知识入手, 让学生以燃烧为主线来复习旧知知【分析】木炭 ,

206、铁丝, 红磷学生思考、讨论、回答。猜想二:燃烧需要可燃物与氧气接触;猜想三:燃烧需要可燃物达到所需的最低温度(着火点) 。引导学生如何问题, 提出猜想, 感受实验魅力, 体会对比试验。激发学生进行探究的欲望。猜想一:燃烧需要可燃物;从实验中发现想水和白磷分析实验学生提出猜想【环节二】 设置问题, 解读探究【过渡】以上只是一种猜测, 还必须用实验进行验证。【实验用品】棉花、酒精、水、蜡玻璃棒、小木条、酒精灯、火柴、镊子、烧杯 、坩锅钳、薄铜片、三角架、小木块【温馨提示】1、 每小组准备好一块湿抹布和一个装有水的水槽, 备用。2、燃烧物不要过大。3、 小组实验完以后要确认火焰熄灭后再做下一实验,

207、观察实验要从侧面观察, 防止火焰烧到身体。讨论交流, 提并有选择进行实验操作。得出实验结论讨论交流, 根据提供的实验器材进行实验设计通过问题 ,一 步 一 步进行探究 ,让 学 生 了解 探 究 的和 步 骤 ,学 习 对 照试 验 的 设置。烛、滤纸、小煤块、石子、乒乓球、出 实 验 方 案 ,引 导 学 生观看实验现象,一 般 方 法【环节二】 设置 问题, 解读探究实验探究( 一)【探究一】燃烧需要可燃物:2.分别点燃蘸有酒精和水的棉花3.将玻璃棒和小木条放在酒精灯上加热。现象:2.棉花蘸酒精的可以燃烧, 蘸水的不能燃烧。3.玻璃棒不能燃烧, 小木条可以燃烧【得出结论】燃烧需要可燃物。根

208、据提供的实学 习 化 学的 兴 趣 ,拓 宽 学 生的 思 维 ,激 发 学 生学 习 的 主动性1.将石子和棉花放在酒精灯上加热1.石子不能燃烧, 棉花可以燃烧。验器材 进行实根据教师的引导, 学生合作进行实验验 设 计 思 考 ,培 养 学 生【环节二】设置问 题,解读探究实验探究(二)【探究二】实验:1.在酒精灯上分别加热滤纸和小煤块;2. 在酒精灯上分别加热棉花和木块;3.取一块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 用坩锅钳夹住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现象:1.滤纸能立即燃烧 , 煤块不能;2.棉花能立即燃烧 , 木块不能;3.乒乓球能立即燃烧 , 滤纸碎片不能。【得出结论】 :燃烧需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

209、点讨论交流, 提并有选择进行实验操作。得出实验结论讨论交流, 根据提供的实验器材进行实验设计根据提供的实验设计思考, 根据教师的引导, 学验讨论交流, 提出 实 验 方 案 ,并有选择进行实验操作。 自己设计实验方案,交流讨论, 自通过问题, 引步 进 行 探 究 ,让 学生了解探究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学习置。培养学生学习化 学 的 兴 趣 ,拓宽学生的思维, 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出 实 验 方 案 ,导学生一步一观看实验现象,对照试验的设【环节二】设置问 题,解读探究实验探究(三)燃烧需要氧气或其他用品设计实验 , 验证燃烧的另外一条件需要有氧气(1)需要可燃物(2)燃烧需要达到可燃物的着

210、火点(3)燃烧需要氧气【问题与交流】1、如果在酒精灯上加热时间过长会有什么现象发生?你怎样看这一问题?2、如果把乒乓球碎片和滤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木屑的着火点 比煤粉的着火点低 )3、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大家一起来交流讨论?【探究三】实验探究三请同学们利用蜡烛和烧杯,验器材进行实【得出结论】燃烧的条件: 生合作进行实纸片换成木屑和煤粉实验,己验证。【环节三】练习反馈【环节四】课堂小结学案练习加以巩固巩固所学知识学生思考、回答学生思考 , 归纳控制变量设计对照实验的思路。回顾和巩固课堂知识, 明确对比实验的设计思路【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 你有什么收获?【小结】引导学生归纳对照实验的设计方法

211、板书设计板书设计燃烧的条件和原理燃烧:1.物质具有可燃性 2.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3.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教学反思教学反思从实际出发, 寻找学生学习兴奋点, 调动学习兴趣。不断改进实验方法和方式, 引领学生学会观察、学会用科学的方式进行化学实 验。在讲燃烧的条件时, 通过三种物质的对比试验, 让学生自己总结出燃烧需要哪些条件, 课本实验本身没有粉笔头这个物质, 通过改进后, 粉笔头无论多高温度, 都不会燃烧, 学生一下就总结物质必须有可燃性, 这是燃烧的一个重要条件。绪言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一、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

212、、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主动探究, 讨论交流,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 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认识化学的价值。二、教学重点二、教学重点对学生进行化学学习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熏陶和培养。三、教学难点三、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化学的定义, 理解化学与人类生活、社会发展的关系。四、教学方法四、教学方法主动探究、合作学习、讨论交流的开放式教学。五、教学用具五、教学用具NaOH 溶液, 用酚酞试液写有“化学”字样的纸(表观为白纸)

213、, 白开水和白酒, 洗衣粉和精盐, 汽油和水, 铜丝和铁丝, 澄清的右灰水。六、课时安排:六、课时安排:课时七、教学过程七、教学过程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导语:新的学期, 我们一起将走进一个新的学习领域, 这个领域中的许多知识目前相对于同学们而言, 有如这张白色的纸一样(出示学生代表演示: 将 NaOH创设趣味性一张用酚酞试液写有“化学”字样溶液喷洒到白纸上, 出现化学情境, 激发的纸)是一片空白。但是通过我们“化学”红色字样。学生的好奇心。的学习和探究, 这个领域中的许多知识会呈现在我们面前。首先, 让我们做一个小实验。 (课件展示课题)观后, 谈感想,提问题。(如:黄龙洞中形

214、态各异播放录像: 武陵源风景的钟乳石、石笋究竟是怎样黄龙洞 形成的?它们的形成究竟要化学使课件展示: 中国人上天了通过了解一经过多长的时间呢?又如:世界变课件展示: 隔水透气的鸟些奇妙的化学现解说员说“水中溶解的矿物得绚丽笼象, 激发学生探质”究竟是什么?)多彩课件展示:焰火使夜晚绚丽究化学的欲望。猜想飞船外壳的优越多彩性能等。适当小结, 适时赞许鼓励。猜想鸟笼材料的特点。提出问题。针对上面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 让学生尝试能否做设疑, 激趣。出比较科学的解释。让学生深切课件展示:中国人上天了, 结合图 思考, 学生处于兴奋状态。感受学习化学的片阐述物质的性质、物质的组成、 感受化学

215、的研究内容。必要性, 激发学结构、物质的变化等内容, 揭示化习兴趣。学的研究对象。小结:化学是我们生活在物质的世界里, 天 观看感受。让学生初步感受天和物质打交道, 化学无处不在,思考、讨论。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就在我们身边。 课件展示: “铁自学教材相关内容, 思考、化学。什么是化学化学在我们身边锅烧菜”、“白色污染”。你能举 讨论、汇报自学成果(如:利让学生理解“从出我们身边可能与化学有关的一些 用纳米技术制作的纳米铜, 生活走进化学”。实例吗?高分子材料等)让学生理解“从你还能举出在现代科学、高新化学走向社会”。技术中应用化学的实例吗?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可分组合作学习, 主动简略介绍

216、12 种课件展示探究活动:探究,提交结论:鉴别白开化学方法,让学生(1)用生活经验鉴别物质;水和白酒;鉴别洗衣粉和精体验化学知识的(2)探究人体呼吸时呼出的气盐;鉴别汽油和水;鉴别铜重要性。体的组成特征;丝和铁丝。感受化学在(3)假如没有化学,展开你的向澄清的石灰水中吹身边, 感受物质想象,设想世界将会怎样?气。鉴别的一般方法。自由讨论。为学习空气的组成铺垫。小结:生活中处处有化学, 我们离不开化学。出示课后探究题:将一枚新鲜鸡蛋浸入盛有 200mL 食醋的透明茶杯中,记录你所观察到的现象;热记录水瓶用久后瓶胆內会留下水垢,请你设法除去水垢(水垢成份与蛋壳相似)。请记录下你观察到的现象和你的实验设计。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欲望。运用生活常用的设计实验,解决实际问题。 激趣, 培养实验探究能力。活动探究小结八、板书设计八、板书设计一、什么是化学?二、化学有什么用?九、教学反思九、教学反思本节课是引导学生了解化学的基础, 应以最简洁富有趣味的话语及方式向学生展现化学丰富多彩的一面。 让学生意识到身边处处有化学, 拉近学生同化学的距离。 为以后的教学打好基础。别想一下造出大海, 必须先由小河川开始。成功不是只有将来才有, 而是从决定做的那一刻起, 持续积累而成!人若软弱就是自己最大的敌人, 人若勇敢就是自己最好的朋友。成功就是每天进步一点点!如果要挖井, 就要挖到水出为止。2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