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六单元 第6课《求谏》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ppt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68727574 上传时间:2024-07-26 格式:PPT 页数:47 大小:76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第六单元 第6课《求谏》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高中语文 第六单元 第6课《求谏》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高中语文 第六单元 第6课《求谏》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高中语文 第六单元 第6课《求谏》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高中语文 第六单元 第6课《求谏》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第六单元 第6课《求谏》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第六单元 第6课《求谏》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ppt(4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导入新课中国古代政治是以君主为中心的,诗经中的“溥(博大)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沿着王土的边涯)”的诗句,是封建社会里形容皇权至高无上的惯用语,处在这一格局塔尖上的是地位无比尊贵的君主,包括立法权、政权、财权和军权在内的所有国家权力都高度集中在君主手中,一人听断,由此极易产生个人专断。为了防止君主个人专断的弊病,封建的思想家们为君主想出了一套行为规范,称为“君道”,包括个人修养、君臣关系、君民关系等方面。求谏一文所论及的君主纳谏问题就属于君臣关系的范畴,而我们所熟悉的“君舟民水”的言论则是君民关系的范畴。这些思想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会避免上下堵塞、政务失常的产生,维护封建王朝的

2、稳定。但这些思想毕竟要依赖于君主个人才能产生作用,由于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当君主个人贪欲膨胀,任情喜怒时,这些思想就都成为脆弱无力的说教了。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以及它的弊初步了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以及它的弊端。端。2.通过学习课文,了解贞观之治形成的原通过学习课文,了解贞观之治形成的原因。因。3.掌握相关的文言知识,培养概括能力。掌握相关的文言知识,培养概括能力。4.能够把握文章所使用的论证方法。能够把握文章所使用的论证方法。重点难点1、了解唐太宗对于纳谏的认识,体会封建帝王的治国思想。2、积累一些实词词义,特别是固定搭配。训练翻译技能。以铜为鉴,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可

3、以正衣冠;以史为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可以明得失。朕尝宝此三镜,用防己过。朕尝宝此三镜,用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秦王李世民这部书以这部书以记言记言为主,所记基本上是贞为主,所记基本上是贞观年间唐太宗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与臣下李世民与臣下魏征、王珪、魏征、王珪、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关于施政问题的对话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关于施政问题的对话以及一些大臣的谏议和劝谏奏疏。此外也以及一些大臣的谏议和劝谏奏疏。此外也记载了一些政治、经济上的重大措施。记载了一些政治、经济上的重大措施。第一段第一段第一段翻译第一段翻译1太宗仪表威武,

4、面容严肃,百官中太宗仪表威武,面容严肃,百官中进见的人,都举止失当。太宗知道大家进见的人,都举止失当。太宗知道大家这样,每次接见臣下启奏事情,必定这样,每次接见臣下启奏事情,必定做做出和颜悦色的样子,出和颜悦色的样子,希望听到臣子的希望听到臣子的直直言规谏言规谏,知道政治教化的得失。贞观初,知道政治教化的得失。贞观初年,太宗曾对王公大臣们说:年,太宗曾对王公大臣们说:“一个人一个人想看到自己的面容,必须要有一面明镜;想看到自己的面容,必须要有一面明镜;一个国君想知道自己的过失,必须借助一个国君想知道自己的过失,必须借助于忠臣。于忠臣。国君如果自以为贤能,臣子又不匡正,国君如果自以为贤能,臣子又

5、不匡正,想不陷入危亡失败的境地,怎么可能呢想不陷入危亡失败的境地,怎么可能呢?所以,国君失掉国家,臣子也不能单所以,国君失掉国家,臣子也不能单独独保全保全他的家。他的家。至于像隋炀帝那样残暴至于像隋炀帝那样残暴淫虐,臣下都淫虐,臣下都闭口不说话,终于闭口不说话,终于听不到听不到自己的过失,结果国破身亡,他的大臣自己的过失,结果国破身亡,他的大臣虞世基等人,虞世基等人,不久不久也被诛杀。前朝的事也被诛杀。前朝的事情不远,你们今后凡看到我做的事不利情不远,你们今后凡看到我做的事不利于于百姓百姓的,一定要的,一定要直言规劝直言规劝。”第一段翻译第一段翻译2第一段中唐太宗的论述包含几层第一段中唐太宗的

6、论述包含几层意思?他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式来表意思?他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达自己的观点?这一节主要有两层意思:这一节主要有两层意思:论证方式论证方式第二段第二段贞观元年,太宗对侍臣说:贞观元年,太宗对侍臣说:“正直正直的的国君任用了奸邪的臣子,不能使国家太平;国君任用了奸邪的臣子,不能使国家太平;忠正忠正的臣子侍奉邪恶的国君,也不能使国的臣子侍奉邪恶的国君,也不能使国家太平。只有(正直之)君遇上(忠正之)家太平。只有(正直之)君遇上(忠正之)臣,如同鱼得到水,这样天下才可以安定。臣,如同鱼得到水,这样天下才可以安定。我虽然不聪明,幸而有你们多次匡正补救,我虽然不聪明,幸而有你们

7、多次匡正补救,希望凭借你们希望凭借你们耿直的议论耿直的议论,使天下太平。,使天下太平。”谏议大夫王珪说:谏议大夫王珪说:“我听说木头经过墨我听说木头经过墨线斧锯加工就能变直,国君采纳规谏就会线斧锯加工就能变直,国君采纳规谏就会圣明圣明。第二段翻译第二段翻译1所以,古代的圣明君主一定有所以,古代的圣明君主一定有直言谏诤直言谏诤的臣子七个,向国君进言不被采纳就要的臣子七个,向国君进言不被采纳就要以死相谏。陛下以死相谏。陛下开启开启圣明的思虑,采纳圣明的思虑,采纳我等我等鄙陋之人鄙陋之人的意见,愚臣处在这个不的意见,愚臣处在这个不避忌讳的朝代,实在愿尽自己愚劣的能避忌讳的朝代,实在愿尽自己愚劣的能力

8、。力。”大宗称赞王珪说得好,下令从今大宗称赞王珪说得好,下令从今以后宰相进宫筹商国家大事,一定让谏以后宰相进宫筹商国家大事,一定让谏官跟随进去,让他参与其事并知其内情。官跟随进去,让他参与其事并知其内情。如果有什么如果有什么进言进言,一定,一定虚心虚心采纳。采纳。第二段翻译第二段翻译2第二段中君臣的谈话时围绕什么内容第二段中君臣的谈话时围绕什么内容进行的?两人在表达自己观点时用了什么进行的?两人在表达自己观点时用了什么方法?方法?1.唐太宗唐太宗发挥了他发挥了他君臣互相配合君臣互相配合的观点,的观点,把君臣比之为鱼和水的关系。把君臣比之为鱼和水的关系。 “鱼水鱼水”的比喻形象地说明了唐太的比喻

9、形象地说明了唐太宗这个君主对于臣子重要性的认识。宗这个君主对于臣子重要性的认识。2.谏谏议大夫王珪一席话是承接唐太宗的议大夫王珪一席话是承接唐太宗的话而来的。话而来的。 他首先用他首先用比喻类比论证比喻类比论证的方式开始议论,的方式开始议论,用用木头经过墨线斧锯加工就能变直,比喻国木头经过墨线斧锯加工就能变直,比喻国君采纳规谏就会圣明。君采纳规谏就会圣明。接下来用古圣先王的接下来用古圣先王的事例来阐发自己的观点,从君道转到臣道,事例来阐发自己的观点,从君道转到臣道,过渡点在过渡点在“古者圣主必有争臣七人古者圣主必有争臣七人”。但王。但王珪发言的重点不在圣主,而在珪发言的重点不在圣主,而在“争臣

10、七人争臣七人”“”“言而不用,则相继以死言而不用,则相继以死”的的忠直精神忠直精神。这番议论既颂扬了唐太宗,又表明了自己的这番议论既颂扬了唐太宗,又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为唐太宗所称赞,由此产生了一个积态度,为唐太宗所称赞,由此产生了一个积极的后果:下令从此让谏官极的后果:下令从此让谏官“预闻政事预闻政事”,凡有所陈奏,一定凡有所陈奏,一定“虚己纳之虚己纳之”。第三段第三段贞观五年,太宗对房玄龄等人说:贞观五年,太宗对房玄龄等人说:“自古以来,帝王之中多有自古以来,帝王之中多有放纵情性放纵情性、喜怒、喜怒无常的,高兴时就任意赏赐无功的人,发无常的,高兴时就任意赏赐无功的人,发怒时就乱杀无罪的人。因

11、此,国家遭受损怒时就乱杀无罪的人。因此,国家遭受损失,造成混乱,没有不是从这里开始的。失,造成混乱,没有不是从这里开始的。我现在我现在从早到晚从早到晚,无时不把这件事放在心,无时不把这件事放在心上,常常希望你们尽情极力规谏。你们也上,常常希望你们尽情极力规谏。你们也要接受别人的规谏,怎能要接受别人的规谏,怎能因为因为别人的话不别人的话不符合自己的心意,便立即庇护自己的短处符合自己的心意,便立即庇护自己的短处而不采纳呢?而不采纳呢?假若自己不能接受别人的规假若自己不能接受别人的规谏,又怎能规谏别人呢?谏,又怎能规谏别人呢?”第三段翻译第三段翻译 第三段中唐太宗的话又包含几层意思第三段中唐太宗的话

12、又包含几层意思? ?唐太宗先列举了帝王唐太宗先列举了帝王“任情喜怒任情喜怒”的现象:的现象:“喜则滥赏无功,怒则滥杀无罪喜则滥赏无功,怒则滥杀无罪”,指出这样,指出这样做的结果就会导致做的结果就会导致“天下丧乱天下丧乱”。为避免这种。为避免这种情况,唐太宗认为大臣们应该情况,唐太宗认为大臣们应该“尽情极谏尽情极谏”。不仅如此,唐太宗还把纳谏的意义扩展到不仅如此,唐太宗还把纳谏的意义扩展到大臣身上,指出不仅我做皇帝的要接受劝谏,大臣身上,指出不仅我做皇帝的要接受劝谏,你们做大臣的也要虚心接受别人的你们做大臣的也要虚心接受别人的“谏语谏语”,不能因为,不能因为“人言不同己意人言不同己意”,“便即护

13、短便即护短不纳不纳”。接着又用一个反问做了进一步强调:。接着又用一个反问做了进一步强调:“若不能受谏,安能谏人若不能受谏,安能谏人?”这就使得求谏、这就使得求谏、纳谏的意义扩充了,泛化为听取意见和建议纳谏的意义扩充了,泛化为听取意见和建议的意思,这对于今天我们每个人的为人处事的意思,这对于今天我们每个人的为人处事无疑都有借鉴意义。无疑都有借鉴意义。第四段第四段贞观八年,太宗对侍臣说:贞观八年,太宗对侍臣说:“我每次我每次闲居静坐,就自己从内心反省,常怕自己闲居静坐,就自己从内心反省,常怕自己的所作所为,上不符天意,下为百姓怨恨。的所作所为,上不符天意,下为百姓怨恨。只只想得到正直的人来匡扶规谏

14、,希望自己想得到正直的人来匡扶规谏,希望自己的视听能与外界相通,使百姓不的视听能与外界相通,使百姓不在心里埋在心里埋怨郁结怨郁结。另外,。另外,近来近来看见前来奏事的人,看见前来奏事的人,大都心怀恐惧,致使语无伦次。普通奏事,大都心怀恐惧,致使语无伦次。普通奏事,情况尚且如此,更何况想直言规谏,一定情况尚且如此,更何况想直言规谏,一定会畏惧触犯君王。所以每有前来进谏的,会畏惧触犯君王。所以每有前来进谏的,纵然所奏之事不合我的心意,我也不认为纵然所奏之事不合我的心意,我也不认为是他是他冒犯冒犯。假若当即对他喝斥责怪,我深假若当即对他喝斥责怪,我深怕奏事人心怀恐惧,怎敢再说话呢。怕奏事人心怀恐惧,

15、怎敢再说话呢。”第四段翻译第四段翻译 第第4段中你读到一个怎样的唐太宗?段中你读到一个怎样的唐太宗?谨慎、勤奋。谨慎、勤奋。为了得到为了得到“正人匡谏正人匡谏”,唐太宗采取,唐太宗采取了很多措施。了很多措施。 “贞观之治贞观之治”局面的开创,不能不说局面的开创,不能不说与他点点滴滴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与他点点滴滴的努力是分不开的。第五段第五段贞观十六年,太宗对房玄龄等说:贞观十六年,太宗对房玄龄等说:“能能正确了解自己的人是明智的,但正确了解自己的人是明智的,但确实确实很难做很难做到啊。就像到啊。就像写文章写文章的人和从事技艺的工匠,的人和从事技艺的工匠,都自以为有超人之术,别人赶不上。如著名都

16、自以为有超人之术,别人赶不上。如著名的工匠和文士,的工匠和文士,互相品评比较,诋毁斥责,互相品评比较,诋毁斥责,杂乱无章的文词、低劣的技艺于是就暴露出杂乱无章的文词、低劣的技艺于是就暴露出来了。来了。从这点说来,国君必须得到匡扶规谏从这点说来,国君必须得到匡扶规谏的大臣,指出他的的大臣,指出他的过失过失。每天国事纷繁,由。每天国事纷繁,由一个人听政决断,虽再三思虑劳神,又怎能一个人听政决断,虽再三思虑劳神,又怎能件件事都处理得好呢?我经常想到魏徴遇事件件事都处理得好呢?我经常想到魏徴遇事随时规谏纠正,许多事都随时规谏纠正,许多事都切中切中我的过失,就我的过失,就像明镜子像明镜子照见照见自己的形

17、体一样,美丑一定会自己的形体一样,美丑一定会显现显现。”于是于是举起酒杯,赐酒给房玄龄等几举起酒杯,赐酒给房玄龄等几人,来人,来勉励勉励他们。他们。第五段翻译第五段翻译 唐太宗首先从唐太宗首先从人性的弱点人性的弱点出发阐述出发阐述纳谏的纳谏的必要性必要性。他说。他说“自知者明,信为难矣自知者明,信为难矣”,也就,也就是说人贵有自知之明,但这却是很难做到的。是说人贵有自知之明,但这却是很难做到的。由此,他得出结论:由此,他得出结论:“人君须得匡谏之臣,举人君须得匡谏之臣,举其愆过。其愆过。” 这是他从自身的实际体会中得出的这是他从自身的实际体会中得出的经验,实际上已经触及到了君主专制政体的弊经验

18、,实际上已经触及到了君主专制政体的弊端。他当然不可能有这种超前的认识,因为他端。他当然不可能有这种超前的认识,因为他不可能否定自己的存在,因此只能在现有的体不可能否定自己的存在,因此只能在现有的体制内寻找合理的措施消除这种弊端,制内寻找合理的措施消除这种弊端,纳谏纳谏是他是他的第一选择。的第一选择。 接下来,他想起了魏征这位经常接下来,他想起了魏征这位经常“随事谏随事谏诤诤”的忠臣,的忠臣,认为他的谏诤认为他的谏诤“多中朕失多中朕失”,他,他的存在就像一面镜子一样,使自己的优缺点都的存在就像一面镜子一样,使自己的优缺点都显露无遗。唐太宗在不同的场合无数次提到过显露无遗。唐太宗在不同的场合无数次

19、提到过魏征,无疑这是唐太宗树立的一个纳谏的典魏征,无疑这是唐太宗树立的一个纳谏的典范,一个群臣学习的榜样。范,一个群臣学习的榜样。结尾唐太宗举起酒结尾唐太宗举起酒杯,赐酒给房玄龄等人以勉励他们。杯,赐酒给房玄龄等人以勉励他们。勉励什么勉励什么呢?自然是期望他们能像魏征一样呢?自然是期望他们能像魏征一样“随事谏随事谏诤诤”。第六段第六段 贞观十七年,太宗问谏议大夫褚遂良说:贞观十七年,太宗问谏议大夫褚遂良说:“过去,虞舜制造漆器,夏禹雕镂过去,虞舜制造漆器,夏禹雕镂案板案板,当时,当时规谏禹舜的有十几个人。规谏禹舜的有十几个人。装饰食物器具这些小装饰食物器具这些小事,何必要苦苦规谏事,何必要苦苦

20、规谏?”褚遂良说:褚遂良说:“雕刻器雕刻器物会贻误农业生产,织造五彩物会贻误农业生产,织造五彩丝带丝带会耽误妇女会耽误妇女织布做衣的工作,织布做衣的工作,首先倡导奢侈淫逸之风,这首先倡导奢侈淫逸之风,这是国家危亡的开始。是国家危亡的开始。漆器不停做下去,一定又漆器不停做下去,一定又会用金来做。金器不停做下去,一定又用玉来会用金来做。金器不停做下去,一定又用玉来做。所以刚正的大臣一定在事情开始时加以劝做。所以刚正的大臣一定在事情开始时加以劝阻,等到过失已多得不能再多时,就没有再规阻,等到过失已多得不能再多时,就没有再规谏的必要了。谏的必要了。”第六段翻译第六段翻译1太宗太宗说:说:“你说得对啊!

21、我所做的事,你说得对啊!我所做的事,如果有不妥当的,有的正在开始,有的如果有不妥当的,有的正在开始,有的已快结束,不管哪种情况,都应进言规已快结束,不管哪种情况,都应进言规谏。我近来看前代的史书,有的大臣向谏。我近来看前代的史书,有的大臣向国君规谏事情,国君就回答说:国君规谏事情,国君就回答说:已经已经办过了。办过了。或者说:或者说:已答应过了。已答应过了。竟然不为之马上停止并改正错误。竟然不为之马上停止并改正错误。这样这样做的话,那国家危亡的灾祸,可以像翻做的话,那国家危亡的灾祸,可以像翻转手掌那样很快就会到来啊。转手掌那样很快就会到来啊。”第六段翻译第六段翻译2 造漆器、雕镂俎,这都是无关

22、国家大造漆器、雕镂俎,这都是无关国家大政方针的小事情,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苦政方针的小事情,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苦苦规谏呢?苦规谏呢? 造漆器、雕镂俎影响了农业生产,造漆器、雕镂俎影响了农业生产,所以群臣会苦谏。所以群臣会苦谏。 更重要的是此种行为从性质上来讲更重要的是此种行为从性质上来讲是是“首创奢淫首创奢淫”,而这恰恰是,而这恰恰是“危亡之危亡之渐渐”,因为人的贪欲是无穷无尽的,久,因为人的贪欲是无穷无尽的,久而久之,小的错误就会发展成大的错误。而久之,小的错误就会发展成大的错误。 唐太宗为何对古代的谏者的唐太宗为何对古代的谏者的“及及其满盈,无所复谏其满盈,无所复谏”的行为有所不满的行为有所

23、不满?他对大臣提出了什么要求?他对大臣提出了什么要求?“朕所为事,若有不当,或在其渐,朕所为事,若有不当,或在其渐,或已将终,皆宜进谏。或已将终,皆宜进谏。”就是说不管是就是说不管是刚有苗头,还是快要终结了,都应该进刚有苗头,还是快要终结了,都应该进谏,即使不能防微杜渐,也要做到亡羊谏,即使不能防微杜渐,也要做到亡羊补牢。补牢。采用的论证方法有:采用的论证方法有:问题研讨:问题研讨: 唐太宗在论述唐太宗在论述“纳谏纳谏”时采用了什时采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么样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比喻论证: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常念魏徵随事谏正,多中朕失,如明常念

24、魏徵随事谏正,多中朕失,如明镜鉴形,美恶必见。镜鉴形,美恶必见。类比论证:类比论证: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藉忠臣。假设论证:假设论证: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岂可得乎?对比论证:对比论证:如属文之士,伎巧之徒,皆自谓己长,如属文之士,伎巧之徒,皆自谓己长,他人不及。若名工文匠,商略诋诃,芜他人不及。若名工文匠,商略诋诃,芜词拙迹,于是乃见。词拙迹,于是乃见。事实论证:事实论证: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闻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

25、,寻亦诛死。死。问题研讨问题研讨 从课文中,我们可看出唐太宗是一从课文中,我们可看出唐太宗是一个怎样的人?个怎样的人?勤于政事勤于政事 他希望得到大臣的规谏,以匡救自己他希望得到大臣的规谏,以匡救自己的过失,对此的过失,对此“夙夜未尝不以此心夙夜未尝不以此心”。 虚怀若谷虚怀若谷 为了求谏,他放下架子,为了求谏,他放下架子,“每见人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奏事,必假颜色”。为了防止大臣因恐。为了防止大臣因恐惧堵塞言路,惧堵塞言路,“每有谏者每有谏者”,纵使不合,纵使不合他的心思,也他的心思,也“不以为忤不以为忤”。宽厚体谅宽厚体谅处事谨慎处事谨慎 对大臣进谏时的心情和处境表示理解,对大臣进谏时的心

26、情和处境表示理解,努力创造一种君臣相得的良好氛围。努力创造一种君臣相得的良好氛围。 时常将前代帝王覆亡的教训挂在嘴边,提时常将前代帝王覆亡的教训挂在嘴边,提醒自己和大臣。即使在醒自己和大臣。即使在“闲居静坐闲居静坐”的时候,的时候,也在反省自己的行为,唯恐出了差错,也在反省自己的行为,唯恐出了差错,“上不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古时谏者。古时谏者“及其满及其满盈,无所复谏盈,无所复谏”,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朕朕所为事,若有不当,或在其渐,或已将终,皆所为事,若有不当,或在其渐,或已将终,皆宜进谏宜进谏”,目的在于不能防微杜渐,也要亡羊,目的在于不

27、能防微杜渐,也要亡羊补牢。补牢。当然,由于唐太宗晚年居功自傲的当然,由于唐太宗晚年居功自傲的情绪增长,逐渐情绪增长,逐渐“不悦人谏不悦人谏”,独断专,独断专行,留下行,留下“靡不有初,鲜克有终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的历的历史遗憾。史遗憾。 课文对于纳谏的论述,对我们今天的课文对于纳谏的论述,对我们今天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有什么借鉴意义?生活、工作和学习有什么借鉴意义?纳谏指的是上级接受下级的意见,抛掉等纳谏指的是上级接受下级的意见,抛掉等级的外衣,它与我们接受别人的意见是同一个级的外衣,它与我们接受别人的意见是同一个意思。意思。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我们每个人都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我们每个人都要

28、面对别人的意见。这些段落对于纳谏的论述要面对别人的意见。这些段落对于纳谏的论述告诉我们,应该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人贵有告诉我们,应该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人贵有自知之明,自身的缺点和错误,有时候自己很自知之明,自身的缺点和错误,有时候自己很难发现,别人发现并指出来了,这是对自己有难发现,别人发现并指出来了,这是对自己有好处的事情,绝不能因为别人的话不中听,或好处的事情,绝不能因为别人的话不中听,或者认为别人的话揭了自己的短,而拒不接受。者认为别人的话揭了自己的短,而拒不接受。魏魏征征兼听则明兼听则明,偏信则偏信则暗暗居安思危居安思危,戒奢以戒奢以俭俭以铜为鉴,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可以正衣冠;以

29、古为鉴,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可以明得失。朕尝宝此三镜,用防己过。朕尝宝此三镜,用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纳谏之风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纳谏之风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昭示闻谏之诚,倡导直谏;一是昭示闻谏之诚,倡导直谏;二是纳谏方法得当,兼听则明;二是纳谏方法得当,兼听则明;三是注重纳谏效果,择善而从;三是注重纳谏效果,择善而从;四是完善制度措施,畅达言路。四是完善制度措施,畅达言路。结语虚心纳谏其实不仅是一个政治问题,我们每个人都可能面对批评与建议。若我们能虚怀若谷,对他人的批评与建议抱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我们就能更大程度地认识真正的自我,做更好的自我。感谢苛刻挑剔你毛病的人,因为他们以残酷的方式让你发现了自己的不足;更感谢诚恳批评你的人,因为他们真心爱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