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能工程基础2复习过程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68708662 上传时间:2024-07-26 格式:PPT 页数:71 大小:13.0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热能工程基础2复习过程_第1页
第1页 / 共71页
热能工程基础2复习过程_第2页
第2页 / 共71页
热能工程基础2复习过程_第3页
第3页 / 共71页
热能工程基础2复习过程_第4页
第4页 / 共71页
热能工程基础2复习过程_第5页
第5页 / 共7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热能工程基础2复习过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热能工程基础2复习过程(7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第二章第二章第二章 热工理论基础热工理论基础热工理论基础热工理论基础热能工程基础2Stillwatersrundeep.流静水深流静水深,人静心深人静心深Wherethereislife,thereishope。有生命必有希望。有生命必有希望第二章第二章第二章第二章 热工理论基础热工理论基础热工理论基础热工理论基础 一、一、 工质工质 1、工质、工质 在热机中,热能转变为机械能是通过某种物质的一系列状态变化某种物质的一系列状态变化过程而实现的,用以实现热功转换热功转换的媒介媒介物质称为工质。 2、工质特点、工质特点 良好的膨胀性膨胀性(状态变化过程中可获得较多的功获得较多的功);良好的流

2、动流动性性(易于流入与排出,使热机连续连续工作)。如汽轮机中的工质是水蒸气水蒸气,内燃机的工质是燃气燃气。2.1 2.1 工质及其状态参数工质及其状态参数工质及其状态参数工质及其状态参数第二章第二章第二章第二章 热工理论基础热工理论基础热工理论基础热工理论基础 二、基本状态参数二、基本状态参数 压力、温度、比体积、比热力学能、比焓、比熵1、温度、温度 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国际单位制中采用热力学温标(绝对温标、开尔文温标),T(K)表示。t为摄氏温标。 T = t + 273.15 (K)第二章第二章第二章第二章 热工理论基础热工理论基础热工理论基础热工理论基础2、压力、压力 压力指

3、单位面积上承受的垂直作用力。气体的压力是大量分子向窗口壁面撞击的平均结果。(1)单位 国际Pa 工程大气压(at) 液注(mmHg mmH2O) 1at =1 kgf / cm2 = 98067 Pa 1mmHg = 133.321Pa 1mmH2O = 9.8067Pa(2)表压力、绝对压力和真空度 工质的实际压力p为绝对压力。 表压力 pg = p pb 真空度(负压) pv = pb p第二章第二章第二章第二章 热工理论基础热工理论基础热工理论基础热工理论基础 3、比体积、比体积 单位质量单位质量物质所占有的体积。用 表示,单位m3 / kg。比体积与质量密度互为倒数。 m3 / kg第

4、二章第二章第二章第二章 热工理论基础热工理论基础热工理论基础热工理论基础三、热能转换的基本概念三、热能转换的基本概念三、热能转换的基本概念三、热能转换的基本概念1、热力系统、热力系统(1)封闭系统(闭口系) 系统与外界没有物质交换物质交换。如,把内燃机气缸中正进行膨胀的燃气选作系统。(2)开口系统 系统与外界有物质交换。例如,把汽轮机的汽缸选作系统,有工质的工质的流入和流出流入和流出。(3)绝热系统 系统与外界没有热量没有热量的交换。例如,汽轮机的汽缸外包以绝热材料,当工质流经汽轮机时,其散热量非常小,可忽略,则此热力系统可认为是绝热系统。(4)孤立系统 系统与外界既没有物质交换,也没有热和功

5、的交换。第二章第二章第二章第二章 热工理论基础热工理论基础热工理论基础热工理论基础第二章第二章第二章第二章 热工理论基础热工理论基础热工理论基础热工理论基础2、热力状态的变化过程、热力状态的变化过程(1)平衡状态 在外界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即使经历较长时间,热力系统的宏观特性宏观特性仍不发生变化,称热力系统处于平衡状态。经典热力学所研究的热力学状态都是平衡状态。(2)热力过程 系统由其初始平衡状态平衡状态,经过一系列中间状态而达到某一新的平衡状平衡状态态的变化过程称为热力过程,简称过程。(3)可逆过程 系统完成某一过程之后之后,若能够沿原路径沿原路径返回其初始平衡态,且系统系统和外界均不留下任何

6、宏观的变化痕迹和外界均不留下任何宏观的变化痕迹,则称该过程为可逆过程,反之为不可逆过程。实际的热力过程都是不可逆过程,因为过程中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能量损失,系统与外界会留下变化而返回到初始状态。第二章第二章第二章第二章 热工理论基础热工理论基础热工理论基础热工理论基础(4)准静态过程 过程中热力学系统经历的是一系列平衡状态并在每次状态变化时仅无仅无限小地偏离平衡状态限小地偏离平衡状态,称为准静态过程。表示过程进行得如此缓慢而似乎处于静止不变的状态之中。热力学中主要研究准静态过程。第二章第二章第二章第二章 热工理论基础热工理论基础热工理论基础热工理论基础无摩擦绝热可无摩擦绝热可逆,有摩擦有逆,有

7、摩擦有散热不可逆散热不可逆第二章第二章第二章第二章 热工理论基础热工理论基础热工理论基础热工理论基础2.2 2.2 热力学基本定律热力学基本定律热力学基本定律热力学基本定律一、热力学第一定律一、热力学第一定律1、工质的比热力学能、工质的比热力学能 比热力学能指单位质量单位质量的工质在储存于热力学内部各种形式能量热力学内部各种形式能量的总和,包括内动能和内势能。 单位: J / kg 或 kJ / kg 热力学规定:工质比热力学能增加时,其比热力学能变化量为正,即 工质比热力学能减小时,其比热力学能变化量为负,即 第二章第二章第二章第二章 热工理论基础热工理论基础热工理论基础热工理论基础2、功与

8、压容图、功与压容图 功的定义:力与沿力方向产生位移的乘积。单位:Jmkg工质所做的总功为热力学功是热力学系统和外界热力学功是热力学系统和外界通过边界通过边界通过边界通过边界而传而传递的能量,其全部效果可递的能量,其全部效果可表面为举起重物表面为举起重物表面为举起重物表面为举起重物。第二章第二章第二章第二章 热工理论基础热工理论基础热工理论基础热工理论基础结论:结论:(1)工质与外界交换功量交换功量,由两个状态参数p、v来描述。(2)气体与外界有压差即可能做功,比体积的改变比体积的改变与否标志有无做功。 ,工质对外膨胀做功; ,工质被压缩获得功; ,表示气体即未膨胀做功,也未获压缩功。(3)工质

9、由状态1可以经过多条途径到达状态2。途径不同,做功大小不同。做功的大小与过程的初态和终态有关,而且还决定于过程所经过的途径。说明功是和过程功是和过程有关的量,而不是状态参数。可通过图下的面积面积来判断做功的大小。(4)工程上,更需要知道的是热机功率的大小,也就是热机在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单位W或kW。 第二章第二章第二章第二章 热工理论基础热工理论基础热工理论基础热工理论基础3、热量与温熵图、热量与温熵图 s-传递热量作用的状态参数,1kg工质的比熵,J/(kg.K)。 标志有无传热。 第二章第二章第二章第二章 热工理论基础热工理论基础热工理论基础热工理论基础结论:结论:(1)工质与外界交换热

10、量交换热量,由两个状态参数T、s来描述。(2)气体与外界有温差即有可能传热,比熵的改变与否标志有无热量交换。 ,q为正值,工质对从外界吸收热量; ,q为负值,工质向外界放出热量; ,则 ,表示气体与外界没有发生热量交换。称为定熵过程或绝热定熵过程或绝热过程。(3)工质由状态1可以经过多条途径到达状态2。途径不同,热量交换多少不同。热量交换热量交换的多少与过程的初态和终态有关,而且还决定于决定于过程所经过的途径经过的途径。说明热量也是和过程有关的量,而不是状态参数。(4)温熵图可以用过程曲线下面的面积来表示热量的大小,而且还可以判断气体在过程中是从外界吸入热量还是向外界放出热量。第二章第二章第二

11、章第二章 热工理论基础热工理论基础热工理论基础热工理论基础4、热力学第一定律的表达形式、热力学第一定律的表达形式 热力学第一定律可以表述为:热能作为一种能量形态,可以和其他能量形态相互转换,转换中能量的总量守恒。即热可以变为功,功也可以变为热。一定量的热消失时,必产生数量与之相当的功,消耗一定量的功时,也必将出现相应数量的热。热力循环热力循环中,工质所接受的净工质所接受的净热量应该等于对外所作的净功热量应该等于对外所作的净功,即 说明工质比热力学能不变 U 第二章第二章第二章第二章 热工理论基础热工理论基础热工理论基础热工理论基础5、热力学第一定律的解析式、热力学第一定律的解析式 (1)闭口系

12、的热力学第一定律解析式)闭口系的热力学第一定律解析式 根据能量守恒与转换定律 若工质的质量是mkg,则 第二章第二章第二章第二章 热工理论基础热工理论基础热工理论基础热工理论基础(2)开口系的热力学第一定律解析式)开口系的热力学第一定律解析式在1-1截面处,工质带入系统的总能量为在2-2截面处,工质带出系统的总能量为外界对工质加热量为 工质对外做功为 能量平衡方程可写为开口系统和外界间通过开口系统和外界间通过开口系统和外界间通过开口系统和外界间通过进、出口截面以外的边进、出口截面以外的边进、出口截面以外的边进、出口截面以外的边界(通常为机器轴)所界(通常为机器轴)所界(通常为机器轴)所界(通常

13、为机器轴)所传递的功,称为轴功。传递的功,称为轴功。传递的功,称为轴功。传递的功,称为轴功。在进、出口截面上为推在进、出口截面上为推在进、出口截面上为推在进、出口截面上为推动工质进、出系统所传动工质进、出系统所传动工质进、出系统所传动工质进、出系统所传递的功,称为推动功。递的功,称为推动功。递的功,称为推动功。递的功,称为推动功。第二章第二章第二章第二章 热工理论基础热工理论基础热工理论基础热工理论基础稳定流动过程中,转换为机械能的热能先通过工质容积膨胀以容积变化功转换为机械能。则对于准静态过程,有结论:稳定流动过程中开口系统所作的轴功,是工质受热而得到的相当于容积变化功的机械能,在扣除了推动

14、工质流动的净推动功以及增加流动动能、重力位能后通过边界输出的功。第二章第二章第二章第二章 热工理论基础热工理论基础热工理论基础热工理论基础令 则 上式即为开口系的热力学第一定律的表达式,又称为稳定流动能量方程式。状态参数比焓的定义(J/kg) 技术功 第二章第二章第二章第二章 热工理论基础热工理论基础热工理论基础热工理论基础结论:稳定流动过程中,系统接受的热量一部分用于对外输出轴功及净推动功,另一部分则用于使流过系统的工质增加热力学能、宏观动能及重力位能。第二章第二章第二章第二章 热工理论基础热工理论基础热工理论基础热工理论基础第二章第二章第二章第二章 热工理论基础热工理论基础热工理论基础热工

15、理论基础二、热力学第二定律第一种描述:热量不可能自发地、无代价地从低温物体向高温物体传递。 这种说法指出了传热过程的方向性传热过程的方向性。如制冷机。必须消耗机械能消耗机械能做为补偿。第二种描述:不可能制成一种循环工作的热机,只从一个热源取热,并完全变为有用功,而不发生任何其它改变。 这种说法从热、功转换热、功转换的角度表述热力学第二定律,指出热功转换过程的方向性,以及热变功所需要的条件。如,单一热源的热机,即所谓的第二类永动机是不可能制造成功的。第二章第二章第二章第二章 热工理论基础热工理论基础热工理论基础热工理论基础2.3 2.3 理想气体性质及热力过程理想气体性质及热力过程理想气体性质及

16、热力过程理想气体性质及热力过程分析热力过程的一般方法和步骤为:(1)根据热力过程的特征确定过程方程式过程方程式。过程方程式是指以基本状态参数p、v、T来表征过程特点的方程式。(2)在状态参数坐标图(p-v、 T-s)上绘出过程曲线。依照状态参数坐标图上的过程曲线,可定性地分析过程说明状态参数变化的情况以及过程中能量交换的情况。(3)确定过程中基本状态参数p、v、T和关系式,以及过程说明系统内的热力学能、焓及熵热力学能、焓及熵的变化( 、 、 )。(4)计算过程功量和热量功量和热量。过程中系统与外界交换的功量和热量,可根据具体的条件采用不同的方法来求得。即热力学第一定律闭口系统及稳定流动开口系统

17、表达式。 第二章第二章第二章第二章 热工理论基础热工理论基础热工理论基础热工理论基础一、理想气体典型热力过程一、理想气体典型热力过程 1、定容过程、定容过程(1)过程方程式)过程方程式 = C(2)过程在)过程在p-v图和图和T-s图上的表示图上的表示定容过程曲线的斜率为 在定容过程中系统比熵的变化为 第二章第二章第二章第二章 热工理论基础热工理论基础热工理论基础热工理论基础(3)状态参数关系式)状态参数关系式 (4)过程功量和热量)过程功量和热量 即系统接受的热量全部用于增加系统的热力学能 对于稳定流动的开口系统,若工质的流动动能与重力位能的变化可以忽略,则定容过程中系统所作的轴功为 第二章

18、第二章第二章第二章 热工理论基础热工理论基础热工理论基础热工理论基础2、定压过程、定压过程(1)过程方程式)过程方程式 = C(2)过程在)过程在p-v图和图和T-s图上的表示图上的表示 在定压过程中系统比熵的变化为 定压过程曲线的斜率为 第二章第二章第二章第二章 热工理论基础热工理论基础热工理论基础热工理论基础(3)状态参数关系式)状态参数关系式 (4)过程功量和热量)过程功量和热量 为定值,则 对于稳定流动的开口系统,若工质的流动动能与重力位能的变化可以忽略,则定压过程中系统所作的轴功为 按热力学第一定律有能量方程式,定压过程中能量转换的关系为 第二章第二章第二章第二章 热工理论基础热工理

19、论基础热工理论基础热工理论基础3、定温过程、定温过程(1)过程方程式)过程方程式 T=C(2)过程在)过程在p-v图和图和T-s图上的表示图上的表示(3)状态参数关系式)状态参数关系式 第二章第二章第二章第二章 热工理论基础热工理论基础热工理论基础热工理论基础(4)过程功量和热量)过程功量和热量 定温过程中系统吸收的热量等于系统所作的容积变化功。对于稳定流动的开口系统,若工质的流动动能与重力位能的变化可以忽略,则定容过程中系统所作的轴功为 第二章第二章第二章第二章 热工理论基础热工理论基础热工理论基础热工理论基础4、绝热过程、绝热过程系统和外界不发生热量交换时,系统状态变化经历的过程称为绝热过

20、程。当绝热过程为可逆过程时,有 (1)过程方程式)过程方程式 C (2)过程在)过程在p-v图和图和T-s图上的表示图上的表示 根据绝热过程的过程方程式可知,在p-v图上绝热过程线是一条较定温线陡的高次双曲线,而在T-s图上为一条垂直线。等熵指数第二章第二章第二章第二章 热工理论基础热工理论基础热工理论基础热工理论基础(3)状态参数关系式)状态参数关系式 (4)过程功量和热量)过程功量和热量 第二章第二章第二章第二章 热工理论基础热工理论基础热工理论基础热工理论基础5、多变过程、多变过程 (1)过程方程式)过程方程式 C(指数n称为多变指数,可以为任意常数) 当n=0时,p= C,即为定压过程

21、;当n=1时,pv= C,即为定温过程;当n=k时,C,即为绝热过程;,即为定容过程。当n=时,(2)过程在)过程在p-v图和图和T-s图上的表示图上的表示 第二章第二章第二章第二章 热工理论基础热工理论基础热工理论基础热工理论基础(3)状态参数关系式)状态参数关系式(4)过程功量和热量)过程功量和热量第二章第二章第二章第二章 热工理论基础热工理论基础热工理论基础热工理论基础多变过程中系统吸收的热量可按能量方程式求出,为若按比热容的定义把多变过程中系统吸收的热量表示为称为多变比热容,则 第二章第二章第二章第二章 热工理论基础热工理论基础热工理论基础热工理论基础对于稳定流动的开口系统,若其工质的

22、流动动能及重力位能可能忽略不计,则系统所作轴功可以按轴功公式表示为 多变过程 第二章第二章第二章第二章 热工理论基础热工理论基础热工理论基础热工理论基础二、理想气体循环二、理想气体循环二、理想气体循环二、理想气体循环1、热机循环、热机循环过程a-b吸热量过程c-d放热量循环净功量循环热效率第二章第二章第二章第二章 热工理论基础热工理论基础热工理论基础热工理论基础2、制冷循环、制冷循环过程b-c吸热量过程d-a放热量循环净功量制冷系数第二章第二章第二章第二章 热工理论基础热工理论基础热工理论基础热工理论基础3 3、卡诺循环、卡诺循环、卡诺循环、卡诺循环过程a-b吸热量过程c-d放热量绝热过程b-

23、c及d-a中工质参数变化关系循环热效率第二章第二章第二章第二章 热工理论基础热工理论基础热工理论基础热工理论基础结论:(1)卡诺循环的热效率仅决定于高温热源的温度T1及低温热源的温度T2,而与工质的种类无关。(2)提高T1及降低T2可以提高卡诺循环的热效率。(3)由于T1不可能为无限大,T2不可能为零,所以卡诺循环的热效率不可能达到100%。(4)当T1和T2相等时,卡诺循环的热效率为零,说明利用单一热源吸热而循环作功是不可能的。卡诺定理:在两个给定的热源间工作的所有热机,不可能具有比可逆热机更高的热效率。第二章第二章第二章第二章 热工理论基础热工理论基础热工理论基础热工理论基础2.4 2.4

24、 水蒸气性质及热力过程水蒸气性质及热力过程水蒸气性质及热力过程水蒸气性质及热力过程一、水蒸气在定压下的形成过程一、水蒸气在定压下的形成过程未饱和水-饱和水-汽水混合物-饱和水蒸气-过热蒸汽第二章第二章第二章第二章 热工理论基础热工理论基础热工理论基础热工理论基础一点(临界点)一点(临界点) 二线(上界线、下界线)二线(上界线、下界线) 三区(液态区、湿蒸气区、气态区)三区(液态区、湿蒸气区、气态区)五态(未饱和水、饱和水、湿饱和蒸汽、干饱和蒸汽、过热蒸汽)五态(未饱和水、饱和水、湿饱和蒸汽、干饱和蒸汽、过热蒸汽)第二章第二章第二章第二章 热工理论基础热工理论基础热工理论基础热工理论基础第二章第

25、二章第二章第二章 热工理论基础热工理论基础热工理论基础热工理论基础二、水蒸气的热力过程二、水蒸气的热力过程1、定容过程、定容过程 过程方程式 过程功量 过程热量 2、定压过程、定压过程 过程方程式 过程功量 过程热量 开口系统 无轴功第二章第二章第二章第二章 热工理论基础热工理论基础热工理论基础热工理论基础过程方程式 过程功量 过程热量 过程方程式 过程功量 过程热量 3、定温过程、定温过程 4、定熵过程、定熵过程 第二章第二章第二章第二章 热工理论基础热工理论基础热工理论基础热工理论基础三、水蒸气典型循环三、水蒸气典型循环简单蒸汽动力装置主要包括:蒸汽锅炉汽轮机冷凝器给水泵01231、朗肯循

26、环、朗肯循环第二章第二章第二章第二章 热工理论基础热工理论基础热工理论基础热工理论基础过程01 定压吸热过程 过程12 绝热膨胀过程 过程23 定压放热过程 过程30 绝热加压过程 下面横线代表定压两个定压 两个定熵第二章第二章第二章第二章 热工理论基础热工理论基础热工理论基础热工理论基础工质作出净功为汽轮机输出的轴功和给水泵消耗的轴功之差,即 朗肯循环的热效率为 通常情况下 则热效率为 第二章第二章第二章第二章 热工理论基础热工理论基础热工理论基础热工理论基础2、再热循环、再热循环第二章第二章第二章第二章 热工理论基础热工理论基础热工理论基础热工理论基础过程01 定压吸热过程 过程1a 绝热

27、膨胀过程 过程a1定压再热过程 过程1-2 绝热膨胀过程 过程23 定压放热过程 过程30 绝热加压过程 过程总吸热量 第二章第二章第二章第二章 热工理论基础热工理论基础热工理论基础热工理论基础再热循环的热效率可表示为朗肯循环热效率为 可改写为只有当时,再热循环热效率才高于朗肯循环热效率 结论:采用再热措施时,由于工质平均加热温度得到提高,可以得到更高的蒸汽初压,因此循环热效率得到提高。第二章第二章第二章第二章 热工理论基础热工理论基础热工理论基础热工理论基础3、回热循环、回热循环第二章第二章第二章第二章 热工理论基础热工理论基础热工理论基础热工理论基础过程1a 绝热膨胀过程 过程a2绝热膨胀

28、过程 过程23 定压放热过程 过程30 绝热加压过程 过程0 -1定压吸热过程 0b定压预热过程 过程b0绝热加压热过程 a-b过程放热量00b132a第二章第二章第二章第二章 热工理论基础热工理论基础热工理论基础热工理论基础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其中如果忽略水泵所消耗的轴功,则其中则抽汽系数为第二章第二章第二章第二章 热工理论基础热工理论基础热工理论基础热工理论基础则一级抽汽回热循环热效率为朗肯循环热效率为 总结:与朗肯循环热效率相对比,抽汽回热循环的热效率总是高于朗肯循环热效率。一般抽汽加热的级数为38级,且回热与再热同时使用,以求蒸汽动力装置得到尽可能高的热效率。但装置投资成本也大大增加。第

29、二章第二章第二章第二章 热工理论基础热工理论基础热工理论基础热工理论基础4、热电联产及蒸汽、热电联产及蒸汽-燃气联合循环燃气联合循环(1)背压式热电联产循环)背压式热电联产循环热能利用系数热能利用系数 结论:背压式热电联产循环的循环热效率低于单纯供电的凝汽式蒸汽动力循环的结论:背压式热电联产循环的循环热效率低于单纯供电的凝汽式蒸汽动力循环的循环热效率。但由于循环中乏汽的热量得到了利用,从总的经济效果看,热电联循环热效率。但由于循环中乏汽的热量得到了利用,从总的经济效果看,热电联产循环比单纯供电的凝汽式蒸汽动力循环优越。产循环比单纯供电的凝汽式蒸汽动力循环优越。K=0.650.7第二章第二章第二

30、章第二章 热工理论基础热工理论基础热工理论基础热工理论基础(2)调节抽汽式热电联产循环)调节抽汽式热电联产循环结论:调节抽汽式热电联产循环的最大优点是能够调节装置的供电量和供汽结论:调节抽汽式热电联产循环的最大优点是能够调节装置的供电量和供汽(供热)量以及供汽参数,从而可以较好地满足用户在不周时期对供电量和(供热)量以及供汽参数,从而可以较好地满足用户在不周时期对供电量和供热量的需求。其热能利用系数介于背压式热电联产循环和凝汽式蒸汽动力供热量的需求。其热能利用系数介于背压式热电联产循环和凝汽式蒸汽动力循环之间。循环之间。 第二章第二章第二章第二章 热工理论基础热工理论基础热工理论基础热工理论基

31、础(3)蒸汽)蒸汽-燃气联合循环燃气联合循环结论:总能系统是指将能量按照质和量逐级匹配综合利用的系统。联合结论:总能系统是指将能量按照质和量逐级匹配综合利用的系统。联合循环系统体现了能量按其品位梯级利用的思想,是总能系统的一种形式。循环系统体现了能量按其品位梯级利用的思想,是总能系统的一种形式。联合循环的热效率高于单独的燃气或蒸汽循环的热效率。联合循环的热效率高于单独的燃气或蒸汽循环的热效率。联合循环热效率第二章第二章第二章第二章 热工理论基础热工理论基础热工理论基础热工理论基础2.4 2.4 湿空气湿空气湿空气湿空气一、湿空气的概念一、湿空气的概念湿空气:湿空气:空气中多或少都含有一些水蒸气

32、,完全不含水蒸气的空气称为干空气。湿空气是干空气和水蒸气干空气和水蒸气的混合物。 未饱和湿空气:未饱和湿空气:湿空气中水蒸气的分压力总是低于空气温度所对应的饱和压力,即水蒸气处于过热状态。过热水蒸气与干空气过热水蒸气与干空气组成的湿空气称为未饱和湿空气。饱和湿空气饱和湿空气 :如保持湿空气的温度不变,使湿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增加,则湿空气中水蒸气的分压力也随之增大。当达到空气温度所对应的饱和压力时,水蒸气达到饱和状态。此时湿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达到对应温度下的最大值。由饱和水由饱和水蒸气和干空气蒸气和干空气所组成的湿空气称为饱和湿空气。 第二章第二章第二章第二章 热工理论基础热工理论基础热工理论基

33、础热工理论基础二、绝对湿度、相对湿度和含湿量二、绝对湿度、相对湿度和含湿量绝对湿度:绝对湿度:每立方米湿空气中含有的水蒸气质量称为湿空气的绝对湿度。绝对湿度等于湿空气湿度及水蒸气分压力下确定的状态下的水蒸气密度 。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湿空气中所含水蒸气的量达到最大值,故其绝对湿度值最大,用 表示。 相对湿度:相对湿度:取未饱和湿空气的绝对湿度和饱和湿空气的绝对湿度的比值表示湿空气中水蒸气含量的饱和程度,称为相对湿度。通常用 表示。含湿量:含湿量:用单位质量干空气的湿空气中所含有的水蒸气质量表示湿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称为含湿量,用 表示,单位g/kg(干空气)。 g/kg干空气 第二章第二章第二章

34、第二章 热工理论基础热工理论基础热工理论基础热工理论基础结论:当湿空气压力和温度一定时,湿空气的含湿量取决于湿结论:当湿空气压力和温度一定时,湿空气的含湿量取决于湿空气的相对湿度。当相对湿度为空气的相对湿度。当相对湿度为100%时,即水蒸气的分压力等时,即水蒸气的分压力等于饱和压力时,含湿量就达到最大值。如果提高湿空气的温度,于饱和压力时,含湿量就达到最大值。如果提高湿空气的温度,则对应的水蒸气的饱和压力也增高,因而湿空气的最大含湿量则对应的水蒸气的饱和压力也增高,因而湿空气的最大含湿量也随之增大。也随之增大。第二章第二章第二章第二章 热工理论基础热工理论基础热工理论基础热工理论基础三、湿空气

35、的焓三、湿空气的焓含湿量图含湿量图 在焓含湿量图上有下述图线:定含湿量线:一组垂直线定焓线:与垂直线成135角的一组直线定温线:为一组直线,但不同温度其定温线其斜率不同定相对湿度线:一组曲线。 的曲线为饱和曲线 区域为未饱和湿空气区 第二章第二章第二章第二章 热工理论基础热工理论基础热工理论基础热工理论基础第二章第二章第二章第二章 热工理论基础热工理论基础热工理论基础热工理论基础四、湿空气的热力过程四、湿空气的热力过程1、加热过程、加热过程加热过程的特征是湿的温度升高,含湿量保持不变。湿空气焓值增加,相对湿度降低。加热过程中,湿空气的吸热量等于其焓值的增加,即2、冷却及冷却去湿过程、冷却及冷却

36、去湿过程为凝结水的比焓 第二章第二章第二章第二章 热工理论基础热工理论基础热工理论基础热工理论基础在绝热条件下,湿空气吸收水分其含湿量增加的过程称为湿空气的绝热加湿过程。3、绝热加湿过程、绝热加湿过程结论:即绝热加湿过程沿等焓线向含湿量增大的方向进行。结论:即绝热加湿过程沿等焓线向含湿量增大的方向进行。第二章第二章第二章第二章 热工理论基础热工理论基础热工理论基础热工理论基础4 4、绝热混合过程、绝热混合过程将状态不同的湿空气气流混合,可得到满足温度及湿度要求的湿空气。忽略混合过程中气流与外界的热量交换,可认为混合过程是绝热条件下进行的。对于工程上常见的两股湿空气的混合过程,有 整理上两式,得

37、结论:即左边项是状态点结论:即左边项是状态点2到混合状态点到混合状态点0直线的直线的斜率,右边项为状态点斜率,右边项为状态点1到混合状态点到混合状态点0直线的斜直线的斜率。两个斜率相等并有共同的混合状态点,因此率。两个斜率相等并有共同的混合状态点,因此混合状态点混合状态点0必定在连接状态点必定在连接状态点1、2的直线上。的直线上。 第二章第二章第二章第二章 热工理论基础热工理论基础热工理论基础热工理论基础2.6 热量传递的基本方式及参数热量传递的基本方式及参数一、导热一、导热 导热是指物体各部分之间不发生相对位移,依靠分子、原子、自由电子等微观粒子的热运动而产生的热量传递。1、傅立叶定律、傅立

38、叶定律W/m2 为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导热面积的热流量,称为热流密度或热流通量,单位为W/m2。导热系数,表示物质导热能力的大小 W/m.。 2、导热系数、导热系数导热系数的大小取决于材料的种类、结构、温度、压力等因素。在固、液、气三种相态中,固体的导热系数最大,气体的导热系数最小,液体的导热系数介于二者之间。W/m.第二章第二章第二章第二章 热工理论基础热工理论基础热工理论基础热工理论基础二、对流换热二、对流换热1、牛顿冷却定律、牛顿冷却定律为对流换热表面传热系数,表示流体与固体壁面之间的换热强度 W/m2. 。2、影响对流换热强度的主要因素、影响对流换热强度的主要因素(1)流动发生的原因(2

39、)流体流动状况(3)流体的物理性质(4)流体是否有相变(5)几何因素的影响第二章第二章第二章第二章 热工理论基础热工理论基础热工理论基础热工理论基础三、辐射换热三、辐射换热 物体对外发射电磁波的过程叫做辐射。热量通过辐射的方式由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传递叫做辐射换热。1、热辐射的基本概念、热辐射的基本概念吸收比 反射比 穿透比 当A=1时,该物体被称为黑体,当R=1时,该物体被称为白体或镜体 当D=1时,该物体被称为透热体 第二章第二章第二章第二章 热工理论基础热工理论基础热工理论基础热工理论基础2、斯蒂芬、斯蒂芬玻尔兹曼定律玻尔兹曼定律黑体的辐射力与黑体的绝对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即W/m2令一般

40、物体的辐射力为E,其与黑体和辐射力E0的比值定义为该物体的黑度 ,即W/m2 3、基尔霍夫定律、基尔霍夫定律在热平衡条件下,物体的吸收率等于同温度下该物体的黑度,即 吸收能力越强,其辐射能力越强。 第二章第二章第二章第二章 热工理论基础热工理论基础热工理论基础热工理论基础2.7 传热过程和传热系数传热过程和传热系数一、传热过程与传热系数一、传热过程与传热系数热量由热流体通过固体壁面传递给冷流体的过程叫传热过程。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所传递的热量为K传热系数,W/m2.;R总热阻m2./W;tf1、tf2冷热流体温度,。总热阻等于三个局部热阻之和,对于平壁固体壁面有二、强化与削弱传热的措施二、强化与削弱传热的措施强化:采取减小传热总热阻、增大传热面积以及增加传热温差实现强化。削弱:必须增大传热总热阻。通常采用增加一附加导热热阻的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