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学概论说课课件更新后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68698400 上传时间:2024-07-26 格式:PPT 页数:22 大小:24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老年学概论说课课件更新后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老年学概论说课课件更新后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老年学概论说课课件更新后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老年学概论说课课件更新后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老年学概论说课课件更新后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老年学概论说课课件更新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老年学概论说课课件更新后(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老年学概论老年学概论说课说课康复理疗系康复理疗系 李汉雄李汉雄 1说课内容说课内容一、课程教学目标一、课程教学目标二、教材和教学内容二、教材和教学内容三、教法及学法三、教法及学法四、课程教学程序设计四、课程教学程序设计五、教学考核方式五、教学考核方式六、教学改革与创新六、教学改革与创新2一、一、课程教学目标课程教学目标(一)课程性质、地位和作用(一)课程性质、地位和作用 老年学概论是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专业主干课,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研究和老年学的发展有着巨大的贡献,适用人口老龄化过程中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我院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3(二)课程教学目标(二)课程教学目标1 1、知识培养目标

2、、知识培养目标(1)能说明人口老龄化的产生、经过、发展与人口老龄化的现状等基本知识。4(2)能说明衰老生物学、老年人口学、老年心理学、老年经济学在研究人口老龄化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3)能说明人口老龄化对社会各领域带来的挑战和机遇,以及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对策。5 2、能力培养目标、能力培养目标(1)方法能力)方法能力 通过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分析、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工作能力。 6(2)社会能力)社会能力 通过讨论、参观等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习及实践的过程中学会合作、交流沟通与团队协作,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

3、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73、情感培养目标、情感培养目标 在日常教学与实践活动中,逐步使学生树立服务意识、责任意识、管理意识,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等良好的道德品质。 8二、教材和教学内容二、教材和教学内容(一)所选教材(一)所选教材 老年学概论是由邬沧萍、姜向群主编,2006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9(二)选用原因(二)选用原因1、教材的前瞻性2、内容覆盖面广3、适合高职教育10(三)参考资料(三)参考资料1、邬沧萍主编 社会老年学 中国人口出版社2、王思斌主编 社会工作概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3、刘静林主编 老年社会工作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1(四)教学内容安排(四)教学内

4、容安排 老年学概论共十四章,本学期共有36学时,其中实践教学10学时,理论教学26学时。12(五)教学重点、难点(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和难点分布在各章节,根据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学情的分析,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确定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13三、教法及学法三、教法及学法(一)学情分析(一)学情分析 1、课程前导、课程前导 老年心理与保健、老年健康照护 等课程,对老年人及人口老龄化的知识有一定的积累。 142、后续课程、后续课程 老年社会工作、老年政策与法规、养老机构管理与实务、民政与社会工作等课程。15(二)教法与学法(二)教法与学法1、教法、教法 在学情分析的

5、基础上,结合教学大纲要求和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主要采取讲授法、讨论法、参观法、实践法等教法。16 2、学法、学法(1)课前预习(2)课后思考(3)善于总结17四、课程教学程序设计四、课程教学程序设计(一)课程教学程序设计的总体框架、(一)课程教学程序设计的总体框架、教程的课时模块安排与时间分配教程的课时模块安排与时间分配1、基础知识部分(13章) 6学时2、涉老学科部分(47章) 10学时3、老年人与家庭、社会和政治部分 (814章)20学时 18(二)作业布置及训练意图(二)作业布置及训练意图 本学期布置完成5次作业。以巩固所学知识,扩展学习范围,提高思考能力。 19五、教学考核方式五、教学考核方式 1、平时考核、平时考核 包括出勤情况、课堂表现、作业情况等(占总成绩的30%)。 2、期末考核、期末考核 课程结束后采用闭卷考试(占总成绩的70%)。20六、教学改革及创新六、教学改革及创新(一)工学并重(一)工学并重(二)情景教学(二)情景教学21谢谢 谢!谢!2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