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五单元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一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课件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68666554 上传时间:2024-07-26 格式:PPT 页数:57 大小:1.9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五单元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一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五单元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一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五单元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一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五单元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一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五单元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一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五单元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一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五单元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一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课件(5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五单元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讲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考纲呈现考纲呈现1.地壳物质循环;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思维导图思维导图考点一内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考点一内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考点二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考点二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考点三岩石圈物质循环考点三岩石圈物质循环考点一内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考点一内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一、内力作用一、内力作用1.能量来源能量来源主要是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2.表现形式及影响表现形式及影响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地壳运动水平运动形成绵长的断裂带断裂带和巨大的褶皱褶皱山脉山脉垂直运动引起地势的

2、起伏变化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岩浆活动有喷出和侵入两种形式,岩浆只有喷出地喷出地表表才能直接影响地表形态变质作用一般发生在地壳深处,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3.结果结果: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高低不平。二、板块运动二、板块运动1.板块构造学说基本观点板块构造学说基本观点(1)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岩石圈并不是完整的一块,而是被断裂带分割成若干个地理单元,每个地理单元称之为板块。全球共分六大板块,其中A为亚欧亚欧板块、B为太平洋板块、C为印度洋印度洋板块、D为美洲板块、E为非洲板块、F为南极洲板块。(2)板块处于相对的运动状态。内部比较稳定,边界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2.两种边界与地形两种边界与地形(1)挤压碰

3、撞(消亡边界)(2)张裂分离(生长边界)一、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一、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1.地壳运动地壳运动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内力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内力地壳运动引起地表起伏和海陆变迁等变化,按地壳运动方向和性质可将其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如下表所示:运动类型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岩层运动方向地壳运动方向平行于地表,使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化地壳运动方向垂直于地表,使岩层发生大规模的隆起和凹陷对地形的影响形成断裂带和褶皱山脉常形成高原、断块山及盆地和平原等地貌举例东非大裂谷、喜马拉雅山脉台湾海峡的形成、意大利那不勒斯湾海岸的变迁相互关系它们相伴发生;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区域,两者常有主次之分;

4、就全球而言,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2.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塑造地表形态的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举例岩浆活动岩浆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岩浆喷出经冷凝形成火山火山地貌,如富士山、夏威夷群岛、五大连池变质作用岩石在一定温度、压力下发生变质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规律总结规律总结内力作用形成的典型地貌(1)水平运动形成的典型地貌喜马拉雅山脉:是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水平挤压作用,使岩层弯曲变形形成的褶皱山脉。东非大裂谷:是由地壳强大的水平张裂作用,使岩层发生断裂而形成的。(2)垂直运动形成的典型地貌台湾海峡:在远古时代,台湾岛是与中国大陆相连

5、的,约在几百万年前,由于地壳运动,部分陆地下沉,海水进入,形成台湾海峡,将台湾岛与大陆隔开。二、板块运动对地貌的影响二、板块运动对地貌的影响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板块相对运动对全球构造地貌的影响可总结图表如下:板块运动张裂相撞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互挤压碰撞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相互挤压碰撞对地球面貌的影响形成裂谷或海洋形成高峻山脉和巨大高原海沟、岛弧、海岸山脉举例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马里亚纳海沟、亚洲东部岛弧、美洲西岸山脉板块运动张裂相撞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互挤压碰撞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相互挤压碰撞边界类型生长边界|消亡边界|图示续表

6、特别提醒特别提醒特殊板块及其地区分布(1)澳大利亚、南亚、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斯里兰卡岛、塔斯马尼亚岛属于印度洋板块;格陵兰岛、西印度群岛、火地岛属于美洲板块。(2)冰岛(大西洋“S”形海岭上)生长边界;新西兰南北二岛消亡边界。(3)科迪勒拉山系:海岸山脉和落基山脉为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安第斯山脉为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命命题视题视角一内力作用的判断角一内力作用的判断下图为我国北方某区域地貌景观和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1.图中、处主要由内力作用形成的是()A.、B.、C.、D.、答案答案D处是断层,处是岩浆侵入,均为内力作用所致。D命题视角二内力作用的表现及影响命题

7、视角二内力作用的表现及影响2.下图为某地实景图。其所示地质构造的形成原因主要是()A.搬运作用B.地壳运动C.变质作用D.风化作用答案答案B本题以实景图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基本概念的掌握情况。地质构造是由地壳运动导致岩层的变形或位移而形成的,故图示地质构造的形成原因主要是地壳运动,故B项正确。B命命题视题视角三板角三板块块构造及其影响构造及其影响下图中K岛于1983年火山爆发,植被消失殆尽。1987年,该岛上已有64种植物生长旺盛。据研究,百年之内该岛上的天然植被就可以恢复。据此完成下题。3.K岛处于()A.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界线的东侧B.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界线的西侧C.亚欧板块与印度

8、洋板块界线的北侧D.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南侧答案答案C本题考查六大板块的位置。依据经纬度可判断K岛处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北侧。C下图示意平顶海山的形成过程。读图,回答下题。(教师用书专有)平顶海山()A.为褶皱山B.由沉积岩构成C.顶部形态由内力作用塑造D.随着板块的移动没入水下D答案答案D本题考查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读图可知,平顶海山为火山,A项错误;由岩浆岩构成,B项错误;顶部平顶形态由外力侵蚀所致,C项错误;随着板块移动平顶海山没入水下,D项正确。考点二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考点二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1.能量来源能量来源: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太阳辐射能。2.主要表

9、现形式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主要表现形式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表现因素作用风化作用 温度、水、生物使岩石发生破碎破碎;为其他外力作用提供条件侵蚀作用 水、冰川、空气等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进行破坏;常使被侵蚀掉的物质离开原地,并在原地形成侵蚀地貌侵蚀地貌搬运作用风、流水流水、冰川等移动风化或侵蚀的产物;为堆积地貌的发育输送大量物质堆积作用外力减弱外力减弱或遇到障碍物被搬运的物质堆积下来3.结果结果: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平缓平缓。特别提醒特别提醒各种各样的地表形态都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一般来说内力作用对地壳的发展变化起主导作用,但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外力作用可能占优势,如河流对地表形态的

10、影响。主要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主要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不同性质的外力作用因其作用过程和强度不同,对地貌的影响和主要分布区也有很大差别,具体分析如下表:形成的地貌形态分布地区风化作用使地表岩石被破坏,碎屑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注:土壤是在风化壳基础上演变而来的)普遍(例:花岗岩的球状风化)侵蚀作用风力侵蚀风力吹蚀和磨蚀,形成戈壁、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干旱、半干旱地区(例:雅丹地貌)流水侵蚀侵蚀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型谷,使坡面破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湿润、半湿润地区(例:长江三峡、黄土高原地表的千沟万壑、瀑布)溶蚀形成漏斗、地下暗河、溶洞、石林

11、、峰林等喀斯特地貌,一般地表崎岖,地表水易渗漏可溶性岩石(石灰岩)分布地区(例:桂林山水、云南石林)冰川侵蚀形成冰斗、角峰、“U”型谷、冰蚀平原、冰蚀洼地(北美五大湖、千湖之国芬兰)等有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例:挪威峡湾)海水侵蚀形成海蚀柱、海蚀崖、海蚀穴等海蚀地貌濒海地带(例:海南的天涯海角)形成的地貌形态分布地区堆积作用冰川堆积 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有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流水堆积形成冲积扇(出山口)、三角洲(河口)、冲积平原(中下游)颗粒大、比重大的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后沉积三角洲和河流的中下游(例:黄河三角洲、恒河平原等)风力堆积形成沙丘(静止沙丘、移动沙丘)和沙漠边缘

12、的黄土堆积干旱内陆(例:塔克拉玛干沙漠、黄土高原的黄土)海水堆积 形成沙滩等海岸地貌濒海地带续表规律总结规律总结不同外力作用的空间分布规律及相应的地貌表现(1)不同区域的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沉积地貌。湿润、半湿润地区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沉积地貌。高山地区多冰川作用,多角峰、冰斗、“U”型谷、冰碛丘陵等地貌。沿海地区多海浪作用,常见海蚀柱、海蚀崖和海滩等地貌。(2)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地貌流水作用: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堆积。因此,上游为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为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如下图所示)。冰川

13、作用:高山上部侵蚀形成冰斗、角峰等,山下堆积形成冰碛丘陵、冰碛湖等。风力作用:在风源地附近,以侵蚀作用为主,形成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风蚀地貌;在风力搬运途中,风力减弱会形成沙丘、黄土堆积地貌等。命题视角一外力作用类型及其判断命题视角一外力作用类型及其判断中国山水画家多师法自然,其作品往往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下图为我国四幅山水画作品。读图回答下面两题。1.画中描绘江南丘陵景观的是()A.B.C.D.答案答案D丘陵地貌海拔较低,相对高差较小,地势起伏和缓,因此选项D正确。画中山高谷深,相对高度大,描绘的是山地景观。画中峰林峻秀,描绘的是喀斯特景观。画中地表千沟万壑,描绘的是黄土高原景观。D2.画中

14、描绘的地貌类型形成原因是()A.冰川作用、风力作用B.流水作用、冰川作用C.风力作用、流水作用D.生物作用、流水作用答案答案C画描绘的是黄土高原景观,黄土高原的形成是风力堆积作用的结果。黄土高原表面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是流水侵蚀作用造成的。C命命题视题视角二流水作用形成的地貌及特点角二流水作用形成的地貌及特点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减,水流搬运能力降低,碎屑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下图示意贺兰山东麓洪积扇的分布,除甲地洪积扇外,其余洪积扇堆积物均以砾石为主。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且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积扇边缘。据此完成下面三题。3.(2017课标,9

15、,4分)贺兰山东麓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的主要原因是贺兰 山 东 坡()A.坡度和缓B.岩石裸露C.河流、沟谷众多D.降水集中C答案答案C本题考查外力作用与地貌。由图文材料中的“坡度骤减”及图例和比例尺可判断出贺兰山东坡坡度较大,河流、沟谷众多;从图文信息中无法判断出岩石裸露;降水集中有利于洪积扇的形成,但不是洪积扇集中连片的原因。故选C。4.(2017课标,10,4分)与其他洪积扇相比,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 的 原 因 主 要 是()降水较少山地相对高度较小河流较长风化物粒径较小A.B.C.D.答案答案B结合图中比例尺推断该区域实地范围较小,特别是有洪积扇的部分,这么小范围的局部地区内,其

16、降水和风化物粒径大小差异不明显。而根据图中信息可知形成甲地洪积扇的河流较长且主要流经低山,地势起伏小,流速较慢,使得大部分砾石在河床沉积。故选B。B5.(2017课标,11,4分)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的主要原 因 是()A.海拔较高B.土层浅薄C.光照不足D.水源缺乏答案答案B本题考查农业区位因素。由题干信息中洪积扇堆积物以砾石为主,推断其土层浅薄,不适合发展种植业。故选B。B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下图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据此完成下面三题。(教师用书专有)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

17、A.向陆地方向推进B.向海洋方向推进C.位置稳定D.反复进退答案答案C由材料可知贝壳堤是死亡的贝类生物堆积形成的,某一条贝壳堤的形成必须是海岸线稳定,死亡贝类生物持续堆积才能形成;另外,图示三条贝壳堤形状都较平直,说明形成过程中位置较稳定。故C项正确。C(教师用书专有)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 外 堆 积 。 由 此()A.形成新的贝壳堤B.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C.形成河口三角洲D.迫使河流改道答案答案B泥沙在贝壳堤外持续堆积,会使海岸线不断向前推进,加大贝壳堤与海岸线的距离,故B项正确。海岸线向海洋方向推进,不利于死亡贝类的持续堆积,不会形成新的贝壳堤,故A项错误

18、。泥沙在贝壳堤外堆积,不会影响河口三角洲,也不会使河流改道,故C、D项错误。B(教师用书专有)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多条贝壳 堤 的 形 成 说 明 河 流 入 海 口()A.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小B.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大C.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D.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答案答案D由图中不同年代贝壳堤的位置可知,海岸线随时代的变化,不断向海洋方向推进,说明其位置发生了多次变动,变动的原因是河流带来了大量泥沙,且泥沙不断沉积导致海岸线向前推进,故A、B、C项均错误,D项正确。D命题视角三风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命题视角三风力作用与地表形态6.阅读图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

19、下列要求。材料洛杉矶及周边地区晴天较多,海滩、沙漠等多样的景观为电影拍摄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左图是该地区盛行风作用下形成的某一新月形沙丘局部图,右图是沙丘所在地风频图。结合右图,判断左图中箭头所指方向并说明理由。答案答案方向:南(偏南);理由:盛行风向为西风(偏西风),沙丘缓坡为迎风坡(沙丘两翼顺着风向延伸),缓坡坡向为西(偏西)。解析解析本题以沙丘景观图和风频玫瑰图为切入点,考查新月形沙丘的形成原因和风频图的判读。读风频图可知该地的盛行风向为西风,沙丘缓坡为迎风坡,即缓坡坡向为西,根据箭头和坡向垂直可判断箭头方向。考点三岩石圈物质循环考点三岩石圈物质循环1.概念概念:岩石圈的物质在内外力内

20、外力作用下不断运动和变化,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岩浆的产生,周而复始,构成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2.岩石的分类岩石的分类A是岩浆岩岩浆岩,B是沉积岩沉积岩(或变质岩),C是变质岩变质岩(或沉积岩)。3.地质作用地质作用a为冷却凝固冷却凝固,b为外力作用(或变质作用),c为变质作用(或外力作用),d为重熔再生重熔再生。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可归纳为下面的模式图:号码原物质地质作用生成物质岩浆冷却凝固作用岩浆岩岩浆岩、变质岩和已生成的沉积岩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沉积岩岩浆岩、沉积岩和已生成的变质岩变质作用(温度、压力)变质岩各类岩石重熔再生作用岩浆方法技巧方法技巧岩石圈物

21、质循环图的判读1.判断三大类岩石和岩浆(以下图为例)判断三大类岩石和岩浆,大致可以用进出箭头的多少来区分:(1)岩浆:三进一出。(2)岩浆岩:一进三出。(3)变质岩和沉积岩:二进二出。注:沉积物指向的一定是沉积岩,沉积岩一般含有化石并具有层理构造。2.判断箭头含义(1)指向岩浆岩的箭头冷却凝固,是内力作用。(2)指向沉积岩的箭头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是外力作用。(3)指向变质岩的箭头变质作用,是内力作用。(4)指向岩浆的箭头重熔再生作用,是内力作用。命命题视题视角一物角一物质质循循环环中的地中的地质质作用判断作用判断下图为地球系统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1.关于图中、所示

22、箭头代表的地质作用,正确的是(双选)()A.指化学沉积作用B.指搬运作用C.指成岩作用D.指火山喷发作用答案答案AD图中所示箭头均指向沉积岩,表示的是水圈、岩石圈中的各种沉积物经过物理、化学以及生物作用变为沉积岩的过程,故A项正确,B项错误。所示箭头由变质岩指向沉积物,应是对岩石的风化、侵蚀作用,故C项错误。表示岩浆中的物质进入大气圈,应指火山喷发作用,故D项正确。AD命命题视题视角二岩石圈物角二岩石圈物质质循循环过环过程程某矿物形成于上地幔软流层,后随岩浆活动到达地表。人们在下图所示古火山的岩浆岩及河滩泥沙中均发现了该矿物。读图文材料,回答下题。某古火山及附近地区地质剖面示意图2.使该矿物从

23、上地幔软流层到达河滩泥沙中的地质作用,依次应为()A.岩浆喷发岩层断裂风化、侵蚀搬运、沉积B.岩浆喷发岩层断裂搬运、沉积风化、侵蚀C.岩层断裂岩浆喷发风化、侵蚀搬运、沉积D.岩层断裂岩浆喷发搬运、沉积风化、侵蚀答案答案C本题考查影响地表形态的内、外力作用。该矿物形成于上地幔,然后经过地质作用而到达河滩泥沙中。那么,应该是岩层断裂,岩浆喷发而出露地表,然后经外力的风化、侵蚀作用,再经过搬运在河滩泥沙中沉积,C项正确。C命命题视题视角三岩石圈物角三岩石圈物质质循循环环及其影响及其影响岩石物质循环模型说明岩石通过不同的过程可以从一种形态转化成为另一种形态。3.大理岩是石灰岩经过程形成的。在这一过程中()A.温度升高,压力降低B.温度降低,压力升高C.温度升高,压力升高D.温度降低,压力降低答案答案C石灰岩经过高温、高压的变质作用变质成大理岩。过程代表变质作用,则这一过程中温度升高,压力升高。C4.图中能够反映大洋中脊处新的洋壳形成过程的代码是()A.B.C.D.答案答案C大洋中脊位于板块的生长边界,岩浆从板块的分离边界处喷发形成海岭。大洋中脊处新的洋壳是因为岩浆活动形成。图中表示岩浆活动形成岩浆岩。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