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课件岳麓版.ppt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68651382 上传时间:2024-07-25 格式:PPT 页数:46 大小:6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课件岳麓版.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课件岳麓版.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课件岳麓版.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课件岳麓版.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课件岳麓版.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课件岳麓版.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课件岳麓版.ppt(4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知识点四改革的历史背景1.北魏统一北方(1)386年,鲜卑族的拓跋部建立北魏政权。439年,北魏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北方多年以来分裂混乱的政治局面。(2)与汉族的经济和文化相比,鲜卑族的社会发展水平比较落后。2.社会矛盾激化(1)北魏统一北方后,民族融合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2)鲜卑贵族实行民族歧视政策,对各族百姓巧取豪夺,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深度点拨北魏改革前,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交织在一起,社会矛盾异常尖锐。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知识点四自主思考长期的杂居共处之后,北方社会出现了怎样的历史必然趋势?北魏改革前社会矛盾激化的主要原因有哪

2、些?温馨提示:北魏统一北方后,民族融合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由于鲜卑贵族实行民族歧视政策,再加上鲜卑贵族对各族百姓巧取豪夺,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知识点四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前期)1.概况(1)目的:缓和日益尖锐的矛盾,促进北魏社会的发展。(2)实施:改革前期,实际决策者是冯太后。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知识点四2.内容(1)实行均田制:条件:北方人口锐减,土地抛荒现象严重。到北魏时期,政府控制着大量无主荒地。实施:485年,北魏政府颁布均田令,把国家控制的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作用:使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得到了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

3、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使北方经济得到了明显的恢复和发展。深度点拨均田制对后代均田制有很大影响,为隋唐所沿用,施行时间长达300年。为中国封建鼎盛时期的出现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知识点四(2)推行三长制:实施:废除旧的基层统治机构宗主督护制,改行三长制。三长直属于州郡,负责清理户口和田亩,征发徭役和兵役。作用:三长制的实行,改变了隐瞒户籍的状况,使北魏的地方政权真正掌握在国家手中,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3)整顿吏治:措施:制定俸禄制度,规定官吏的俸禄由国家筹集。各级官吏无权到民间征收,凡贪污帛满一匹及枉法者,一律处死。地方官吏的任期,按照政绩的好坏决定。作用:经过整

4、顿,北魏的吏治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加上农民的赋役负担减轻,北方的农业生产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深度点拨俸禄制在一定程度上能防止贪污,但不可能从根本上杜绝贪弊现象,还需要国家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知识点四自主思考在均田制下,政府分配的土地是不是全部归农民所有?均田制的性质是怎样的?温馨提示:不是。露田归国家所有,桑田或麻田由农民所有,但都不能买卖。均田制的实质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知识点四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后期)1.概况:太和十四年(490年),冯太后去世,孝文帝继续推进改革。2.迁都洛阳(1)原因:平城气候恶劣,生产的粮食不能满足京城的需要。平城地处偏

5、僻,使得北魏政府很难有效地控制中原地区。北方的少数民族柔然逐渐强大,对北魏构成了威胁。洛阳地处农业生产发达的中原地区,交通便利,并在历史上长期处于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迁都洛阳,既可摆脱都城沦陷的尴尬,又能举兵南下。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知识点四(2)目的: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3)过程:493年,孝文帝以南伐为名,率军到达洛阳。孝文帝秉公执法,打击以太子拓跋恂为首的保守派,为改革的深入发展铺平了道路。(4)影响:迁都洛阳,使洛阳再次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洛阳城的规划和布局,对后世城市建设影响较大。迁都洛阳,保证了孝文帝改革的深入,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使中

6、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知识点四3.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1)穿汉服:孝文帝下令,无论何人一律禁穿胡服,改穿汉服。(2)姓汉姓:孝文帝下令改鲜卑姓为汉姓,并亲自主持“定姓族”的工作。既肯定了汉族士族的法律地位,又为鲜卑贵族确认了士族的身份。(3)与汉族通婚:孝文帝通过联姻,把鲜卑贵族和汉族上层的利益与命运连在一起,借以巩固北魏的统治。(4)说汉话:禁止说鲜卑语,宣布以汉语为正音。(5)改行汉制:废除鲜卑族旧制,政权机构的设置、官吏的名称、礼仪、典章等一律改行汉制。深度点拨孝文帝改革前后两个阶段的侧重点明显不同:前期的重点是创建新制度,后期侧重于实行汉制,移风易俗。知识点一知

7、识点二知识点三知识点四自主思考从严格意义上讲,迁都洛阳并不是孝文帝改革本身的内容,然而,人们大多都把它看作是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是为什么?温馨提示:洛阳是历朝故都,汉文化积淀沉厚。迁都洛阳有利于巩固前期改革的成果,有利于改革的深入开展。迁都洛阳是孝文帝改革的关键之举。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知识点四孝文帝改革的历史意义1.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魏社会的发展,北方出现了魏、晋以来空前的繁荣景象。2.孝文帝改革顺应时代潮流,加快了各族人民融合的进程,为中国多民族共同发展的历史作出了贡献。自主思考孝文帝改革后,北方社会出现魏晋以来空前繁荣景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应该怎样评价孝文帝?温馨提示:根本原因:

8、孝文帝改革顺应了时代潮流,促进了社会发展。北魏孝文帝是一位卓越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探究点一探究点二均田制史料导入在解决土地和劳动力结合,如何在残破地区恢复经济问题上,北魏既未照搬历史上西周“王田”下绝对平均的井田制,也未沿袭曹魏带有强烈军事性质的屯田制,更未移植西晋政府只限占地最高额的占田制,而是吸收众制度的优点,既限又均它是中国土地制度史上的一件大事。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探究(1)结合所学知识理解,史料中所说“中国土地制度史上的一件大事”是指什么?有何特点?其性质是什么?(2)结合史料分析,实施这一举措的主要目的是什么?(3)为什么说“它是中国土地制度史上的一件大事

9、”?探究点三探究点一探究点二提示:(1)均田制。在不触动地主阶级私有制的前提下,解决土地问题。其性质是封建土地国有制。(2)限制土地兼并,恢复经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3)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促进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和各民族融合,对后世土地制度也产生了很大影响。探究点三探究点一探究点二名师精讲关于均田制的认识(1)主观目的: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与宗主争夺农户);限制土地兼并。(2)前提: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3)内容:国家把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租,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4)性质:它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实际上在保持原有土地占有不均的状况不变,没有触动

10、封建地主利益,因为大地主除了继续用隐瞒土地的手段对付官府之外,他们还拥有众多的奴婢和耕牛,以此可以分得很多土地。探究点三探究点一探究点二(5)影响:均田制的推行影响深远: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获得了无主的荒地,农民有了安居乐业的可能,生产积极性提高,同时大片荒地被开垦出来,粮食产量不断增加,从而积极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均田制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一方面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另一方面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从根本上巩固了北魏的统治;均田制的推行极大地推动了北方内迁各族改变原先落后的游牧生活而向农耕生活的转化,推动了这一时期北方民族大融合高潮的出现;均田制对后世田制也有很大影响,先后为北

11、齐、北周、隋、唐所沿用,施行时间长达300多年。这一制度的选择、推行为中国封建鼎盛时期的出现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6)崩溃:到唐朝中后期,随着土地兼并的严重与土地买卖的频繁,加上安史之乱的破坏、人口的增长,均田制逐渐瓦解。探究点三探究点一探究点二【例题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北魏初年,朝廷)经常发布“劝课农桑”的诏令,要求地方官督促百姓尽力农耕,为朝廷提供尽可能多的粮食及纺织品之类的物资,还把一批又一批的被征服地区的人民强行迁徙到京城平城附近,“计口授田”,按照人口拨给无主荒田,由政府督促耕种,然后收取租税,供给京城朝廷百官及禁卫军队。郭建千秋兴亡三国两晋南北朝探究点三探究点

12、一探究点二材料二太和九年(公元485年),魏孝文帝采纳赵郡汉族大姓李世安的建议,颁布均田令。丁男(15岁以上的男子)受露田(注:露田基本上是无主荒地,需休耕轮作)40亩,妇女20亩;丁男受桑田20亩,不宜种桑的地方,丁男受麻田,数量相同。耕牛每头受露田30亩,限4牛。所受露田,凡两年轮耕一次的加一倍,三年轮耕一次的加两倍受田者年满70岁或死亡之后,其所受露田交还国家,并且不准买卖。桑田不在还受之限,可以世代相传,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买卖。詹子庆中国古代史探究点三探究点一探究点二材料三(太和)九年,(北魏孝文帝)下诏均给天下民田:奴婢、牛耕有无以还受(露田)。诸土广民稀之处,随力所及,官借民种莳诸

13、地狭之处乐迁者听逐空荒,不限异州他郡,惟不听避劳就逸。其地足之处,不得无故而移。诸宰民之官,各随地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更代(离职)相付。卖者坐(处罚)如律。魏书探究点三探究点一探究点二(1)材料一反映出北魏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材料一“计口授田”的规定与材料二的“均田令”是何关系?将材料二、材料三中有关北魏政府鼓励农耕的措施概括提炼,逐条列出。(不得照抄原文)根据材料三说明,北魏的均田令是否真正体现了平均?(3)概括指出北魏政权推行均田制所产生的积极影响。探究点三探究点一探究点二题目立意:本题旨在通

14、过材料考查对均田制的内容及影响的理解,同时考查解读材料并提炼有效信息和归纳概括能力。均田制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重要内容,对促进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并对以后的隋唐盛世局面的形成产生重大推动作用,是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重大改革。解题指导:第(1)问结合所学知识理解。第(2)问应注意“计口授田”与“均田令”在时间和内容上的前后相继关系,同时注意对材料二、材料三“均田令”内容的归纳与概括,要点要全面。回答第三小问应结合材料三中“奴婢、耕牛有无以还受”这一信息理解,官僚地主受惠较多。第(3)问应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探究点三探究点一探究点二参考答案:(1)变化:从游牧生活逐步转变为定居,从事农

15、耕和纺织。原因:在长期的征服、南迁过程中,受到中原汉族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2)关系:“计口授田”是均田制的雏形,均田制是对“计口授田”的继承和完善。措施:有劳动能力的男女均受田;奴婢、耕牛可以受田;因轮耕而加倍受田;地广人稀的地方可任意垦荒;鼓励地少人多之处的农民迁移垦荒;官吏按级别受田,土地不得买卖。没有。拥有奴婢和耕牛者所受的田多,官吏受田数额大。(3)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及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促进了北魏各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和民族融合。探究点三探究点一探究点二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汉化政策史料导入观察孝文帝改革

16、前后的北魏服饰、饮食情景:探究点三探究点一探究点二探究(1)孝文帝及其侍从服饰有何变化?与哪一政策有关?(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推动鲜卑族汉化,孝文帝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有何作用?(3)结合史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民族融合”含义的理解。提示:(1)变化:服饰汉化。政策:汉化政策,移风易俗。(2)改说汉话,用汉姓,穿汉服,与汉族通婚,采用汉制。作用:促进了鲜卑社会的文明进步,缓和了北魏民族矛盾,加速了北方民族大融合。(3)民族融合不仅是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也对汉族文化生活产生影响,中华民族文明是由各族文明经过长期相互融合发展而形成的。探究点三探究点一探究点二探究(1)孝文帝及

17、其侍从服饰有何变化?与哪一政策有关?(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推动鲜卑族汉化,孝文帝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有何作用?(3)结合史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民族融合”含义的理解。提示:(1)变化:服饰汉化。政策:汉化政策,移风易俗。(2)改说汉话,用汉姓,穿汉服,与汉族通婚,采用汉制。作用:促进了鲜卑社会的文明进步,缓和了北魏民族矛盾,加速了北方民族大融合。(3)民族融合不仅是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也对汉族文化生活产生影响,中华民族文明是由各族文明经过长期相互融合发展而形成的。探究点三探究点一探究点二名师精讲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后两个阶段的特点(1)改革前期:重点是创建新制。目的是用新

18、制取代不适应统治需要的旧制。主要内容有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和租调制。作用:这些措施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缓和了社会矛盾,巩固了北魏政权,为孝文帝后期推行更深层次的改革奠定了基础。探究点三探究点一探究点二(2)改革后期(迁都洛阳后):改革重点是汉化政策。目的是进一步学习和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主要内容有迁都洛阳和移风易俗,包括易汉服、讲汉语、定汉姓、通婚姻及改汉制等。影响:迁都洛阳使北魏加强了对黄河流域的统治。而移风易俗则加快了鲜卑族的封建化,促进了民族融合。探究点三探究点一探究点二【例题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高祖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

19、音。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各宜深戒。如此渐习,风化可新。”魏书材料二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口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按: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于是始改拔拔氏为长孙氏,达奚氏为奚氏,乙旃氏为叔孙氏,丘穆陵氏为穆氏,步六孤氏为陆氏,贺赖氏为贺氏,独孤氏为刘氏,贺楼氏为楼氏,勿忸于氏为于氏,尉迟氏为尉氏;其余所改,不可胜纪。资治通鉴探究点三探究点一探究点二材料三魏主雅重门族,以范阳卢敏、清河崔宗伯

20、、荥阳郑羲、太原王琼四姓,衣冠所推,咸纳其女以充后宫。陇西李冲以才识见任,当朝贵重,所结姻女连,莫非清望;帝亦以其女为夫人。资治通鉴材料四自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文帝”“孝武帝”“孝明帝”等。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人民版)(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改革措施?其中年龄的规定说明了什么?(2)材料二中的诏令规定了什么改革?诏令中提出进行这一改革的论据是什么?意图何在?(3)据材料三,指出孝文帝采取这种做法的主要目的。(4)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反映出孝文帝改革的核心是什么?材料四的这一状况说明了什么?探究点三探究点一探究点二题目立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措施是考查的重点。本题通

21、过北魏孝文帝改革“汉化”措施的一组材料,考查对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的理解及迁移运用的能力。解题指导:第(1)问第二小问要结合材料理解,对不同年龄区别对待的做法,反映了孝文帝注意讲求方法和策略。第(2)(3)(4)问结合所学知识理解即可,注意理解“孝”是中原传统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究点三探究点一探究点二参考答案:(1)措施:改说汉话,禁止三十岁以下的官员说鲜卑语和其他少数民族语言。说明:孝文帝考虑到实际情形,注意区别对待,以减少改革的阻力。(2)改革:改鲜卑姓为汉姓。论据:鲜卑族的祖先是黄帝。意图: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3)目的:通过联姻的方式巩固与汉族士族地主的联系;以身作则,推动皇族、鲜

22、卑贵族与汉族的通婚,加速汉化(民族融合)。(4)核心:鲜卑族的汉化。说明:汉化改革卓有成效,儒家文化对鲜卑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探究点三探究点一探究点二探究点三关于孝文帝改革的评价史料导入惜乎孝文南迁五年即死。他的抱负未能舒展,鲜卑人追不上他的理想,而变乱由此起。凡历史上有一番改进,往往有一度反动,不能因反动而归咎改进本身,然亦须在改进中能善处反动方妙。魏孝文帝卒后,鲜卑并不能继续改进,并急速腐化,岂得以将来之反动,追难孝文!钱穆国史大纲探究(1)结合史料,分析钱穆认为北魏政权最终覆灭的原因是什么。(2)你是否同意钱穆的观点?请结合史实说明。探究点一探究点二探究点三提示:(1)孝文帝死后,改革未

23、能坚持;北魏统治阶级的腐朽反动。(2)同意。北魏衰落是封建统治阶级与农民阶级矛盾发展的结果,而非改革本身所致。改革促进了北魏的发展和北方的繁荣,加快了北方各族融合的进程,为中国各民族共同发展的历史做出了贡献。探究点一探究点二探究点三名师精讲1.正确理解孝文帝改革(1)从经济角度讲,是少数民族由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的过程。(2)从文化风俗角度讲,是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3)从整体社会发展角度讲,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2.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1)顺应历史发展潮流。(2)内容全面、措施得当。(3)冯太后的支持和孝文帝本人以身作则,信心坚定。(4)民族融合趋势的推动。探究点一探究点二探究点三3.孝

24、文帝改革带来的启示(1)先进必然战胜落后。(2)民族融合与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3)改革必须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顺应民意。(4)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具有曲折性。探究点一探究点二探究点三【例题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魏初,民多荫附;荫附者皆无官役,而豪强征敛倍于公赋。给事中李安世上言:“岁饥民流,田业多为豪右所占夺;虽桑井难复,宜更均量,使力业相称。又,所争之田,宜限年断,事久难明,悉归今主,以绝诈妄。”魏主善之,由是始议均田。资治通鉴齐纪二材料二对于孝文帝改革的意义,学术界也有不同声音。499年孝文帝去世后,北魏进入动乱不一的多事之秋,二十余年以后爆发了六镇起义。再过十余年,北魏即

25、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二国,实权分别落入高欢、宇文泰等人之手。因此,有学者认为造成北魏后来局面的根源,实际上可追溯到孝文帝改革。因为,孝文帝舍平城迁洛阳,改鲜卑武勇之风为汉人文弱之风,进一步削弱北魏军事力量,孝文帝的改革不但没有振兴北魏,反而加速了北魏国家和拓跋民族的衰亡。探究点一探究点二探究点三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孝文帝改革前怎样的现实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孝文帝采取了哪一改革措施?作用如何?(2)材料二的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题目立意:本题旨在考查对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和影响的理解,并考查提取材料信息的能力要求。解题指导:对于第(1)问,从材料中“田业多为豪右所占夺”等信息,可以判断出面临的主

26、要问题是土地兼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解决的具体措施和影响。对于第(2)问,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认识到北魏灭亡的根本原因在于后来统治者的腐败而不是改革本身,充分肯定孝文帝改革对历史发展所做出的贡献。探究点一探究点二探究点三参考答案:(1)豪强兼并土地,百姓贫饥流亡,政府赋税没有保障。推行均田制。使无地和少地农民得到了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2)不正确。北魏衰落是封建统治阶级与农民阶级矛盾发展的结果,而非改革本身所致;改革促进了北魏的发展和北方的繁荣,加快了北方各族融合的进程,为中国各民族共同发展的历史做出了贡献。234511.北魏统一黄河

27、流域之后,面临着尖锐复杂的矛盾,这些矛盾产生的根本原因是()A.鲜卑族的落后B.统治者的残暴C.战争不断发生D.汉族不断反抗解析:鲜卑族统一黄河流域后,靠落后的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风俗,很难巩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这是北魏统一初期一系列矛盾产生的根源。答案:A234512.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被孝文帝喻为“如身之使手,干之总条”的是()A.均田制B.俸禄制C.三长制D.迁都洛阳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理解能力。三长制的实行,使许多农户成为国家直接掌握的编户,改变了隐瞒户籍的状况,使北魏的地方政权真正掌握在国家手中,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答案:C234513.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一次成功的改革,取得了

28、一系列重大成果。下列内容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成果的是()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完整地保留了鲜卑族的文化传统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A.B.C.D.解析:改革鲜卑族旧俗、推行汉化政策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重要内容,不符合史实。答案:C234514.(图文探究)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时民困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李)安世乃上书高祖深纳之,后均田之制起于此矣。初,百姓咸以为不若循常,豪富并兼者尤弗愿也。事施行后,计省昔十有余倍。于是海内安之。魏书食货志材料二23451探究:(1)材料一中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是什么?(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结合所

29、学知识分析其与材料一的关系。(3)援引材料说明孝文帝采取这一措施的原因和影响。你对这一措施的影响还有哪些补充阐述?参考答案:(1)推行均田制。(2)少数民族生产方式农耕化。均田制吸引农民农耕定居,是少数民族生产方式农耕化的根本原因。(3)均田制限制了土地兼并,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吸引农民农耕定居(加速封建化进程);促进北魏经济的恢复发展。(三点中任答一点即可,但是答国家收入的增加和社会安定不可以,因为材料里已经有了。)234515.(2016全国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庙号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公元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仿中原传统制度设立太庙,早先草原部落联盟时代的

30、首领以“太祖”“高祖”等庙号受到祭祀,他们的子孙被封为王公,享有政治军事特权,成为北魏政权的统治支柱。孝文帝下令改革庙号,宣称按“宗有功、祖有德”的原则,推最先实现在中原进行统治的拓跋珪为太祖,不再为拓跋珪以前的祖先设庙祭拜。因太祖拓跋珪以后只有五位皇帝去世,为了不违“天子七庙”这一儒家礼制,孝文帝甚至前无古人地在太庙中为自己虚设一庙。庙号改定后,孝文帝下令,“非太祖子孙”及异姓封王、公、侯、伯者,皆降一等。据吕思勉魏晋南北朝史(1)根据材料,概括孝文帝庙号改革的内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孝文帝推行庙号改革的意义。23451参考答案:(1)确立新的原则,不再尊奉部落首领;确立北魏创立者拓跋珪的地位;突破礼制,为自己虚设一庙;将庙号改革与爵位改革结合。(2)宣示北魏政权将抛弃草原传统,全面融入中原;表明改革决心;削弱鲜卑贵族的政治军事特权,减少改革阻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