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产权理论与公司治理PPT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68650953 上传时间:2024-07-25 格式:PPT 页数:76 大小:10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产权理论与公司治理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6页
现代产权理论与公司治理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6页
现代产权理论与公司治理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6页
现代产权理论与公司治理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6页
现代产权理论与公司治理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现代产权理论与公司治理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产权理论与公司治理PPT(7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现代产权理论与公司治理第一章 科斯及科斯以前的企业理论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科斯以前的企业理论、新古典企业理论及科斯的企业理论的发展脉络。这是现在西方产权理论的渊源。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章的教学重点为科斯的企业理论本章的教学难点为介绍清楚科斯之前西方企业理论研究的源与流第一节 科斯以前企业理论的发展一、亚当.斯密的企业理论(一)劳动分工与专业化斯密认为,劳动分工有三个好处:增加每个工人的技能和熟练程度;节省工作转化的时间;发明简化和节省劳动的机器。企业存在的意义:企业无非是将那些具有专门技能、分数各种技能的人集中在一个作坊内,利用专门机器试下某些特殊工艺的社会经济组织,它们存在的译一在

2、于能够利用劳动分工和专业化的优势促进劳动生产力的提高。(二)市场范围限制劳动分工:斯密定理斯密所处的时代,从家庭作坊中产生了手工工场。这是企业的萌芽。是什么促进了手工工场的形成呢?人类有互通有无、物物交换、相互贸易的倾向最初这种倾向是通过市场交换来实现的。分工起因于这种交换倾向。分工的程度总是受交换能力大小的限制。就是说市场范围的广狭限制了劳动分工。比如,越是偏远的地方,由于受市场范围的限制,无法维持一项专门的工作,人们只能亲手做许多小事情。在人口众多的地方,这些小事情就一定会雇佣专业工场来做。市场范围的扩大为劳动分工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使分工的程度不断加深。市场范围的扩大和劳动分工的深入使得

3、人们有可能终生务一专业,于是就出现了专门的职业。分工继续扩大,单个人的生产已经满足不了市场需要,就出现了以专业化协作为特征的手工工场。依据个人专业分工的不同结成一个共同的资源,个人可以从这个资源随意购取自己需要的别人生产的物品,企业就是这样一个资源联合体。在这里,专门职业、专门机器、占们工艺、专门技能围着交换的目的,互相协作,不自觉满足这市场对产品的需求。当不能满足市场需要的时候,就会被新的组织形式所代替。这就是私募定理关于企业产生原因的解释。三)斯蒂格勒的解释史蒂格勒认为,厂商的有些操作是报酬递增的,有些操作是报酬递减的,有些操作则在不同的阶段存在报酬递减和报酬递增的现象。为什么厂商不充分利

4、用报酬递增的操作阶段,并在这一过程中成为垄断者呢?这是因为存在另一些报酬递减的功能,它们的成本是如此之高,以至于总的来说,最终产品的平均成本不再随产量增加而下降。报酬递增功能的容量会逐步达到足以使一个专门厂商去承担。生产最终产品的厂商将其交给另一家厂商去承担,这个新厂商暂时承担了这些分出来的全部功能,因而会成为这一功能的垄断者。产业继续扩张,垄断者的地位会被新的进入者打破,从而使这一产业成为竞争性产业。在这一理论的基础上,斯蒂格勒简历了一个产业生命周期理论:一开始企业承担了各种各样的功能,随着产业的扩张,这些功能逐步分离出去,发展为新的产业;这些产业,开始似乎具有一定的垄断性,但会逐步被新进入

5、者打破,并发展为竞争性的产业结构。(四)简要评价在斯密生活的年代,企业组织尚处于萌芽阶段。工场手工业,是劳动分工、专业化和协作的产物,是“初级”企业形态。亚当。斯密的企业理论具有如下特征:1,特别重视各种工序和环节的分工。2,特别强调市场范围对劳动分工的限制作用。3,斯密主要关注企业内部经济。局限性在于:斯密主要是通过企业来研究劳动分工,他只是间接地接触企业的主题。因此,他虽然触及了企业额本质这一重要的主题,但并没有深入下去解释企业理论的一些最重要的问题:存在于企业内部的劳动分工进而专业化是不是比市场更有效率?企业内部的组织分工和外部经济性的关系是什么?这为发展现代企业理论奠定了基础。二、马克

6、思的企业理论(一)分工和协作: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考察斯密注重研究工场手工业内部的分工,马克思则注重研究分工的另一面协作。并对资本主义 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进行了详细考察。许多人在同意生产过程中,或在不同的但互相联系的生产过程中,有计划地一起协同劳动,这种劳动形式叫协作。协作是以分工为基础实现有计划的协同劳动,而分工则需要通过协作创造出一种超越个人劳动力劳动力的更高的劳动力。协作劳动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是因为:(1)提高了劳动的机械力;(2)扩大了结合劳动在空间上的作用范围;(3)相对在空间商缩小工作场所;(4)激发个人的竞争心和集中他们的精力;(5)同时作业具有连续性和多面性;(6)同时

7、进行不同的操作;(7)共同使用生产资料而达到节约;(8)使得个人劳动具有社会平均劳动的性质。由于和同样数量的单个劳动相比结合劳动局有更高的劳动力,因此,协作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形式。“较多的工人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为了生产同种商品,在同一资本家的指挥下工作,这在历史上和逻辑上都是资本主义生产的起点。”马克思从写作入手研究工场手工业,直接把握住了总体劳动和单个劳动的区别这种区别从现在观点来看,就是企业与市场的区别。劳动分工在斯密看来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在马克思看来,指挥劳动或协调劳动对于对于总体劳动是必不可少的,一旦从属于资本的劳动成为协作劳动,这种管理、监督和调节的只能就成为资本的职能。

8、当工场手工业发展到机器大工业时,情况发生了变化。自动工厂里重新出现了分工,这种分工首先就是把工人分配到专门的机器上去。工人们并列在各种工作机上劳动,他们之间只是简单的协作。马克思的分工和协作理论给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完整的图景,对研究现代企业组织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所有制的两重含义以及所有权各项权能的分离1,所有者范畴的两重含义。马克思对所有制和所有权的分析是企业理论的重要内容。所有制范畴包括两层含义。一层是作为经济关系的所有制范畴,另一层是作为法律关系的所有制范畴。前者通过一定生产方式下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活动表现出来。后者表示对占有对象所具有的一种任意支配的权利,体现的是一种法权

9、关系。 占有关系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而不是权利。只有在法律上承认了实际占有,实际占有才具有了合法占有的性质,才能使其成为具有实质意义的私有财产的性质。 一方面,资本主义赋予了资本家的实际占有以法律上的规定,从而取得了私有财产的合法地位;另一方面,又通过劳动力的买和卖这种具有契约形式的法权关系,取得了占有劳动者剩余价值的权利。在马克思看来,这些意志关系和法权关系在本质上都是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的体现。马克思的这些论断对研究企业的性质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2,所有权各项权能的分离。所有权是确定物的最终归属,表明主体对确定物的独占和垄断的财产权利,是同一物上不依赖于其他权利而独立存在的财产权利。马克思把

10、所有权视作一组权利的结合体,包括所有者能够实际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等权能。在自然经济状态下,这些权利集中在同一个主体身上,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所有权的各项权利发生不同程度的分离。这种分离与商品经济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在资本主义社会里,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所有权的诸项权能有了更大程度的分离。这种分离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种类型。第一种关系表现为资本的法律所有权与经济所有权的分离。这种分离体现为借贷资本家与职能资本家的分离。借贷资本家获得利息,职能资本家获得利润(企业主收入)。职能资本家只要按期付息,就对借入资本获得了排他性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权。第二种类型表现为资本

11、职能与管理、监督职能的分离。管理劳动作为一种职能,同资本所有者分离。这样管理权与资本所有权发生分离,管理者出现职业经理人,资本所有者转化为单纯的资本所有者。一旦“资本所有权同现实再生产过程完全分离”,实际上就是私人资本采取了社会化的形式。“经理的薪金只是,或者应该只是某种熟练劳动的工资。”(三)简要评价马克思对企业的研究是从劳资双方达成买卖协议后进入生产过程开始的。在资本主义企业中,资本雇佣劳动,为了攫取更多的剩余价值,资本家不断采取新的生产方式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协作成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形式。而劳动者的分工和协作促进了生产率的提高。这就切入到企业理论中的一个核心问题“企业为什么会存在?”

12、实际上这个问题就是:一个监督别人劳动的人是怎么产生的?下面好多不同的企业理论对这个问题做出了不同的解释,而马克思认为,监督权利的获得并不是由于团队生产方式而产生的,而是由资本主义的所有制关系决定的,这就从本质上结识了资本主义企业存在和发展的内在规律。三、马歇尔的企业理论在著名的经济学原理中,马歇尔将组织作为企业理论的研究中心,提出了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的概念。在现代企业理论发展史上,马歇尔的研究可视为一个真正的开端。(一)分工、知识与组织演化“有机体不论是社会的有机体还是自然的有机体的发展,一方面使它的各部分之间的技能再分枝部分增加,领一方面使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这个原理是没有很多例外的

13、,每一部分的自给自足越来越少,而为了它的福利却越来越多地依靠其他部分。”马歇尔把技能的再分枝增加称为“微分法”,比如分工、专业技能、知识等形式;工业有机体的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的密切性和稳固性的增加则为“积分法”,即交通、通信、金融业等的形成和发展,甚至习惯的增加也是其后果之一。这里马歇尔明显构造出了一个符合报酬递增绿的组织演化路径,其中组织内分工越来越细,组织间关系越来越密切,“人类所起的作用则表现为报酬递增的倾向。”马歇尔的组织分工理论对于研究企业提供了重要的思路。企业作为一个有机体,其内部环节的任何变动都有可能引起组织的变化。同时企业也在不断地同外部环境发生关系,外部环境的变化同样会引起企业

14、组织的变化。因此就有必要不仅研究企业内部的分工和协作关系,而且研究企业之间的相互关系。从组织分工与演进的角度对企业进行研究,是马歇尔企业理论的重要特征。(二)组织特征与绩效马歇尔还比较了不同形式的企业,认为每一特色的组织形式都有相应的优点和缺点。大企业有利于形成规模经济;小企业有利于监督。他还研究了不同企业制度的特征。私人合伙组织通过两个或更多的具有大约相同的财产和能力的人的分工和协作而获得了生命力及灵活性。股份公司组织则使许多没有特殊营业知识的人有了投资渠道。他认为最为理想的组织是合作社,股东即雇员,但是他又认为,合作制度的理想在很大程度上有损于道德动机。马歇尔指出,“富不过三代”现象反映出

15、一个动态过程中个人财产并不外圈反映个人经营能力。所以,经营者可以从有产者中产生,但还有相当一部分是从雇员中产生。(三)内部经济与外部经济内部经济是指单个企业内部的资源、组织、营运效率的经济。内部经济需要某种组织和管理的安排。外部经济是某些产业在特定地区的集中现象,又称为“地方性工业”。这些地方性工业首先起源于自然条件,如气候和土壤的性质,在附近地方的矿山,或水陆交通便利。还有人的因素。如这里的人需要某种特殊的货物。自然和人是促进地方性工业分布的两个主要要素。(四)报酬递增的源泉:杨格的解释杨格认为,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是有本质区别的。企业能够扩大营业规模时,内部经济就出现了;而外部经济是整个产业

16、扩张的时候才会出现。但是在外部领域内出现的变化既是数量上的,又是质量上的。如果以单个企业的成本和它提供的产品的价格来研究报酬递增,是得不到如此多的结果的。那么内部经济的本质是什么呢?是在企业规模扩张时,它的固定成本分散到更多的产品上,并导致了单位成本的降低。(五)简要评价他以产业组织为专门的研究对象,比较系统地探讨了企业组织的演变及组织特征和绩效的关系。他涉及到的适应性效率、报酬递增、组织多元化、人力资本的重要性被现代企业理论所广泛关注。马歇尔的观点是现代企业理论的源泉 四、奈特的企业理论奈特认为,正是不确定性和错误预期的可能性导致了利润的产生。但不确定性不同于风险。不确定性指未来可能发生的每

17、一种状态,但并不能为每一种状态赋予确定的概率值;而风险则指不仅知道未来可能发生的每一种状态,而且知道每一种状态对应的概率值。由于不确定性,决策和控制职能的集中成为当务之急。职能集中的结果便是企业家职能的出现。由于人们承担风险能力的差别,人们不仅在有效控制他人能力和决定应该做什么的智力上存在差异,而且在根据个人主见行事和风险承担能力上也存在差异。所以企业在企业家和雇员之间重新分摊风险就是有利可图的。这种风险分担安排由于将企业面临的风险让最愿意承担风险的人承担,所以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由于接受监督,雇员也会要求事前签订固定工资契约作为某种程度的控制权转移的补偿。奈特认为,人们风险承担能力的不

18、同促使人们寻求风险重新分担的有效方式,而企业正是由于这种可以降低风险成本从而提高经济效率的制度安排。企业的根本特征再也企业内部权威关系的存在,即企业家享有对员工活动的控制权。这就为企业存在提供了效率依据。历史上企业组织形式的变化就是由于较高形式的组织相对于较低形式的组织经营范围更广,从而能够大大减少不确定性,降低资本风险。奈特认为,企业家由于承受了不确定性而获得利润回报。企业家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评价:用不确定性解释企业的利润,用风险分担过程解释控制权的转移。其实,不确定性是由资本家来承担的,用“企业家由于承担风险而享有利润”的说法,实际上混淆了企业家与所有者的角色。奈特认为企业

19、家的首要职能是“决定做什么和如何做”,这个问题实际上可以通过从市场上购买专业化的咨询建议来解决。第二节 新古典企业理论及其影响 一、新古典的企业理论新古典范式本质上就是建立在“资本雇佣劳动”的逻辑上的,也就是马克思很早提出的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度,这是新古典经济学的出发点。马歇尔认为,企业是一个不断演化的组织,演化的动力有两个:意识来自外部的竞争压力,即企业作为整体必须适应所处环境及其变化,只有“适者”才能生存,虽然适者不一定是最好的;二是来自内部的利益冲突,由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在企业成长过程中的相对低位发生变化,导致资本的所有者不断修正自己的利益目标。组织的变革正是这种冲突的结果。

20、由此,企业处于一个动态不确定的过程中。萨缪尔森利用数学将其进行表达。在萨缪尔森看来,经济体系就是一个由阐述和变量构成的联合方程组表示的一般化的均衡体系,其中参数代表经济环境,是外生的,变量则是由体系本身决定的、需要解出的结果;方程代表均衡条件。这种视角中的企业就是将若干种投入转化为产出的生产性单位,其关系可用生产函数表示出来:Y=F(X1,X2, Xi, Xn),其中,i=1,2,n式子中,Y代表产出,Xi代表第i种要素。企业所能做的一切工作就是从这个公式所表达的均衡体系中得出最优均衡解或均衡条件。新古典企业的影响通过科斯革命,企业由一个生产函数或生产主体演变为一组契约关系或利益分配机制,企业

21、的行为不再被看作是抽象的企业本身或所有者、经营者做出的,而是涉及契约关系的各当事人协调责权利的结果。第三节 科斯的企业理论 理论背景阿罗-德布鲁范式是新古典经济学分析经济现象的理论框架。在该框架下,新古典经济学家试图论证,在一系列严格的假设条件下,价格机制的充分运行可以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他们将企业视为纯粹的投入产出转换器,没有任何制度内涵,因而忽略了企业内部的组织关系及其所有参与人员利益协调和分配关系的“黑箱”,这种零交易费用的假设对于简化理论分析是不要的,但现实世界远非交易费用为零的世界,在现实世界中,任何进行资源配置的组织制度都有运作成本,不同的制度安排或产权结构可能具有不同的效率

22、。科斯试图从不同企业之间签约的角度解释企业的本质,认为企业是一种契约关系的联结,这是现代企业契约理论的开端。在企业的本质中,科斯提出:“考虑到如果生产是由价格变动来调节的,那么生产就可以在没有任何组织机构存在的情况下进行,我们便要问:为什么还会存在阻击机构?”这是因为,现实中市场机制的运作是有摩擦和成本的,市场价格机制的交易费用大于零,而企业正是为了节约交易费用而存在的。 “企业的显著特点就是作为价格机制的替代物”,在企业中,资源配置是通过“权威”和“命令”来进行,而在市场上资源配置是通过价格机制调节完成的。企业中的资源配置产生组织成本,而市场上的资源配置会产生交易费用,企业的边界(规模)就决

23、定于这两种成本的边际相等。但是,企业和市场的区别在于,在企业内部之所以“允许某个权威支配资源”,不过是因为企业用一个长期契约取代了市场上的一系列合约。企业的本质新古典经济学假定交易是无摩擦和无成本的,所以并没有交易费用的概念。如果现实市场中存在摩擦和成本,那么在技术约束下进行利润最大化计算的纯粹的生产者将改变其行为方式,将市场运行成本纳入决策之中。正是交易费用的引入,使科斯对企业性质的理解与新古典企业理论分野开来。交易费用,按照科斯在企业的本质里的阐述,是指利用价格机制的成本。包括:第一,发现价格的成本;第二,谈判和签约成本;第三,利用价格机制的机会成本。市场契约多为短期契约,企业内部条款固定

24、的长期契约,对未来不确定性的适应性收益,就是利用价格机制的机会成本。企业产生的原因:正是为了降低发现价格的成本、单个交易谈判和签约的成本以及更好地应对未来的偶然因素,所以才由企业组织各种生产。企业内部能降低交易费用的原因在于:第一,企业存在时,某一生产要素(或其所有者)可以充当中心签约人,同与其合作的其他生产要素(或其所有者)签订一系列契约。这样一个长期契约就代替了一系列短期合约,从而可以节约一部分签约成本。第二,企业家可以按照低于被替代的市场交易的价格得到生产要素。第三,企业内部契约的特征是,生产要素(或其所有者)为得到一定的报酬而在一定的限度内服从资本家的指挥。所以,企业存在就是为了节约交

25、易费用,是在企业内部组织交易比在市场中组织交易费用更低的结果。企业与市场的联系是:都是一种配置资源的机制。区别在于,在市场体系中,专业化的经济活动由“看不见的手”协调,分散的资源由价格机制配置;在企业内部,专业化的经济活动由“看得见的手”协调,分散的资源由行政指令(权威)协调,企业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价格机制的替代物。在企业内部,生产要素所有者之间的交易被取消了,资源配置决策由企业内部的权威(企业家)来行使。科斯把计划和雇佣关系中的权力看作企业的本质,他写道:“控制权或干预权是这一关系的本质特征。它把企业与一个独立承包商区别开来。”既然企业可以降低市场交易费用,那么,为什么不在一个大企业内部进行所

26、有的生产活动呢?科斯的回答是,在企业内部组织生产会产生组织成本,组织成本的存在决定了企业规模不可能无限扩张,最终形成企业与市场的均衡。企业的规模企业是市场的替代机制,但替代是有一定限度的。交易费用和组织成本的相对大小是决定企业规模的主要因素。科斯给出了均衡企业规模的边际条件:“一个企业将扩大到在厂商内部组织一笔额外交易的成本等于利用公开市场的交换进行这笔交易的成本,或等于另立一家企业的成本为止。”科斯定理科斯第一定理指出在没有交易费用的情况下,可交易权利的初始配置不会影响它的最终配置或社会福利。科斯第二定理指当存在交易费用时,可交易权利的初始配置将影响权利的最终配置,也可能影响社会总体福利。、

27、科斯定理的引申结论是,只要交易费用大于零,就可以通过法定权利的明确界定以及经济组织形式的选择来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实现外部效应的内部化,而无须抛弃市场机制或引入政府干预。一个有效率的产权制度应该使产权关系明晰化。因为,只要产权关系明晰,交易各方才可能降低交易费用,将资源用于最有价值的用途。政府的作用就是分配和界定产权。简要评价第一,科斯理论是把交易作为经济活动的基本分析单位,并从契约的角度对交易进行分析。旧制度经济学的代表人物康芒斯最早明确提出经济分析应该以交易为分析单位。他认为契约的实质就是一种交易,而交易是经济活动中的基本单位,是制度经济学的最小单位。由于交易费用(和组织成本)的引入,使得

28、我们能够理性地思考包括企业在内的契约、组织、制度的形成与演进。就企业理论而言,形成了科斯主义范式,即将企业视为一种特殊的契约,一种靠行政命令来指挥协调资源配置的契约组织,而市场就是通过价格机制来协调资源配置的方式。科斯分析企业的本质和边界就无可避免要通过产权安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降低交易费用。第二,比较制度分析法是基本分析方法,着重强调交易组织方式的选择是为了最小化交易费用。第三,在企业市场的两分法下研究一体化问题。具体来说,就是将企业和市场视为协调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科斯理论的不足之处:第一,重视企业的契约性质,而忽视了企业的生产性质。忽视企业生产能力的差异,仅从能否节约交易费用的角度,

29、做出是购买还是制造的决定。正如一些管理学家所言,企业之间主要是核心竞争力的竞争,而不仅仅在于交易费用节约的竞争。核心竞争力是特定公司所独有的、难以被竞争对手模仿的且具有多种业务杠杆效应的那种资源(包括技术、知识甚至文化等等)。第二,按照科斯的逻辑,市场交易费用提高,就会发生企业对市场的替代,尽管企业的扩张也会受到组织成本的制约。因此企业和市场处于此消彼长的关系之中。这难以解释当今世界企业和市场同时扩大的现象了。第三,科斯提出的企业和市场两分法,阻碍了对大量介于企业和市场之间的组织形式的认识。分包制、特许经营、战略联盟、合资研发企业等中间组织形式的出现,促使我们转而采用不同于完全的企业内部权威协

30、调和完全的市场价格机制协调的资源配置模式。这就是企业网络的作用。思考题:1简述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理论与现代企业理论的关系。2.简述马歇尔的企业理论的内容。3.简述马克思的企业理论的内容。 4科斯认为,企业的本质是什么? 5科斯定理的内容是什么?对科斯理论进行简要评价。 第二章 完全契约框架下的企业理论 第一节 完全契约理论的基本框架一、契约理论的发展脉络契约理论是解释企业理论的主流框架,只是这个框架还应用于其他领域。在科斯研究的基础上,后人发展处两条线索。第一条线索主要由阿尔钦和德姆塞茨、詹森和梅克林、罗斯、张五常等人发展起来的委托代理理论,这些理论被称为完全契约理论;然而当事人完全理性和完全

31、契约的假设遭到了以奥利弗.威廉姆森和奥利弗.哈特为经济学家的批评,并发展起契约理论的第二条线索“不完全契约理论”。二、契约的涵义契约、委托人、代理人契约:所谓契约,俗称合同和合约,指当事人之间关于权利和义务的承诺。但经济学意义上的契约范围更广,泛指所有具有实际利益的关系。不论双方是否真的签过合同。具体来讲,契约可以根据不同维度分为显性的和隐性的;长期的和短期的;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完全的和不完全的,等类型。在完全契约理论假设中,在当事人之间信息不对称的情形下,完全理性的委托人总是可以涉及一个最佳契约,该契约充分考虑了所有可能出现的或然情况,并且能够无成本地被第三方强制执行。完全契约理论通常认为产

32、权结构和权威是不重要的,因为通过契约安排总可以实现最佳效果。委托人:通常把发出要约的一方或者主动缔约方称为“委托人”。代理人:通常把接受要约或者被动缔约方称为代理人。事实上,委托人和代理人的区分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是根据研究问题的需要进行假设。三、完全契约理论的基本假设完全契约理论具有如下基本假设:(1)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和目标(利益)冲突。(2)契约必须以可证实的条款为内容。所谓可证实,就是可以被第三方(通常是法庭)证明并强制执行。有效的契约都不会把不可证实的变量写入契约中。(3)契约的目标设计是在满足代理人参与约束和激励相容约束条件的同时,最大化委托人的利益。委托人设计的

33、契约必须使得代理人的收益至少不低于代理人在外部市场上的机会收入或保留效用。第二节 企业中的道德风险问题一、对称信息模型:风险态度与企业的分配制度安排假定在委托人P(企业主)和代理人A(员工)之间关于生产或者销售的主要信息是对称的、可证实的,那么契约就可以规定代理人必须提供多少努力,委托人根据努力实现的结果支付代理人的工资,即可以将努力和工资作为契约的主要变量。在这种经济环境中,企业主的主要问题即使制定何种工资制度,以便激励员工选择恰当的努力水平。命题1,假定委托人是风险中性的,代理人是风险规避的,那么委托人应该支付固定工资给代理人。命题2,假定代理人是风险中性的,委托人是风险规避的,那么委托人

34、应该以某一价格将企业销售承包给代理人。使得代理人获得与销量变动有关的所有工资,即获得了全部剩余索取权。命题3,如果双方都是风险规避的,那么双方将以某种程度分担风险,分担程度取决于各自的风险规避程度。如果代理人越是风险规避,那么显然他从销量变化中获得的边际报酬减少,即他承担了更少的风险;相反则委托人承担了更少的风险。命题4,当双方都是风险中性时,代理人获得全部剩余索取权。总结:如果当事人在财富、能力和信息方面没有差异,那么最佳委托权的安排和工资形式将唯一取决于当事人的风险态度。就是越能承担风险的一方,就越是应该获得企业的财产权(剩余索取权),并由他来承担企业员工的风险。作为回报,承担风险的一方应

35、该获得对员工的指挥权以及企业收入的剩余索取权。这是奈特的观点。二、道德风险:一般模型假定委托人是风险中性的,代理人是风险规避的。引入信息不对称后,代理人的行为不再是可以直接观察或者证实的。此时,企业主只能根据事后的销量来推测代理人的努力水平。问题是,因为销量还受自然环境影响,因此,代理人完全可以将低销量的结果归咎于自然风险,谎称自己付出了较高的努力,据此索要较高的工资。此时,我们就说由于信息不对称产生了道德风险问题。这种情况下,一个可行的薪酬制度是,较高的努力程度得到较高的销量的概率越高,相应地,销售员得到较高的工资的概率也越高。就是说,企业可以通过也能用更多的、容易度量的指标来更准确地判断员

36、工的行为,从而尽可能地消除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损失。第三节 企业中的逆向选择问题一、对称信息:基准模型前面介绍的道德风险问题是企业在招聘员工之后发生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实际上,企业在招聘员工前就面临着信息不对称问题。当高能者反而有激励伪装成低能者时,典型的逆向选择问题就出现了。当然,如果低能者伪装成高能者也属于逆向选择问题。设计不同类型的工资契约,这就是逆向选择模型要解决的问题。这个模型的结论是:既然干的好和干的坏都没以后差别,代理人为什么要好好干呢?除非干的好的人能够得到额外的报酬,否则高能者就会伪装成低能者。如果说能力相对较强的员工是企业的核心成员,那么就应该给与核心成员优厚待遇。企业在培训、提

37、升、奖励和福利等各个方面,都应该适度地拉开不同能力员工之间的差距。但是要注意,对于繁琐的差距,可能会带来更多的考核成本和协调成本,反而使得其效果适得其反。二、逆向选择:一般模型委托人为了诱使高能者显示自己的真实类型,并提供有效的产量,就必须给予其额外的信息租金,或者说为了减少高能者伪装低能者的激励,委托人就必须减少低能者的产量,直至低能者没有任何租金。(信息租金就是委托者为了诱使高能者说真话或者如实显示自己的类型,额外付出的租金。)除了给予高能者部分信息租金,或者适当拉开高能者与低能者的工资之外,还有其他手段用来解决企业中的逆向选择问题,比如效率工资制度。效率工资理论的基本含义是,企业在不能甄

38、别员工类型和行为的情况下,给与员工超过市场平均工资的工资,这就等于提高了员工撒谎或偷懒的机会成本。员工一旦因为撒谎或偷懒被企业发现,就要面临事业的危险,因此员工从长期利益的角度来考虑,就会遏制自己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行为。第四节 企业的科层安排前面的道德风险模型和逆向选择模型都仅仅考虑了两层的科层结构企业主和员工,但是现实生活中企业通常是多级委托代理关系。科斯(1937)正是认识到企业科层结构是企业内部组织中最重要的表现形式和最基本的协调机制,从而将企业俄亥俄市场区分开。一方面,企业通过可曾这种组织方式更好地享用了分工的好处和提高了管理的规模效率;另一方面,科层组织也带来了更为复杂的委托代理问

39、题和与之相关的非效率。一、基于信息流传递效率与扭曲的科层理论威廉姆森基于信息传递与扭曲的企业最优科层理论企业之所以需要科层结构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专业化分工和规模经济的好处。不过企业科层组织有效还必须依赖于这个条件:即上级管理者必须要从下级职员中搜集足够过的有效信息,并能够有效地向下级职员发布各种规则和指令。更为重要的,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参与其中的各级人员可能故意扭曲信息来优化自身的利益,因此,信息的不对称性以及与之相联系的信息扭曲和片面性,信息传递过程中的时滞和失真。决策者的有限理性,都限制了科层组织配置决策的有效信息量。尤其当企业规模超过适度规模时,以上因素将使配置收益迅速递减。威廉姆森将那

40、些由于科层制度所带来的信息扭曲称为“控制损失”,并由此认为应该存在一个企业最优科层结构来决定企业静态规模边界。 结论是,企业内部信息传递的效率越高,那么企业最优的层级或者规模就可以更大。在企业的科层中间不存在信息损失和扭曲这种极端的情况下,企业的规模和层级可以无限大,或者说企业的规模只取决于生产技术、市场需求、要素成本等因素。但是在现实中企业必须存在一个边界。这意味着,如果那些内部组织能力还很弱的企业急于扩张企业规模,将是非常危险的行动。当然,层级的大小也取决于市场需求的性质。如果市场需求变化太快,那么企业内部科层在短期内一般也难以准确而快速地传递、理解。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合理的反应就是减少科

41、层组织,保证企业短小精悍。同时,威廉姆森还意识到,企业的规模经济性质,产品市场的不完全竞争程度,以及管理层对非利润目标的追求等因素也会影响到上述模型中的最优企业层级(规模)的决定。二、防止合谋是企业制度安排的重要内容梯若尔关于企业合谋问题的企业科层组织。威廉姆森并没有解释扭曲的内在机制以及如何通过组织和契约安排来减少信息扭曲。后来的学者发现,内部的信息扭曲很可能来自于一种特殊的机会主义行为合谋,即中层干部会和员工联合起来有意报告不完整信息,甚至错误信息以欺骗高层。关于企业科层组织中的合谋问题,梯若尔(1986)用一个典型的三层代理模型,初步刻画了纵向组织中的合谋。结论是,在考虑了合谋的约束之后

42、,高能者的生产条件(报酬)仍然达到最优,而低能者的生产条件进一步乡下扭曲的程度要比前面逆向选择情形下轻。即引入监督者之后,配置效率得到了提高。举例来说,如果没有监工,工人就会偷懒。企业设置了监工之后,虽然要给监工一笔报酬,但是企业却从减少偷懒中获得更多的总收益。第五节 企业的团队生产理论最初由阿尔钦和德姆塞茨提出了队生产理论。他们认为,企业产权结构是为克服企业内部要素所有者在团队生产过程中的偷懒和搭便车等机会主义动机而建立起来的制度安排。具体来说,企业是各种要素所有者之间的合作生产。不同要素所有者组成一个团队(team),最终产出不是每个参与生产的单个要素单独生产时的产量的代数和。由于相互合作

43、的个别要素是“技术上不可分的实体(technologically non-separable entity)”,所以,团队生产中个人的边际产品即边际生产力是无法测定的,即使技术上可能,其成本也会非常高,以至变得不可行,从而每个投入要素的贡献与其报酬无法相称,这时就容易出现偷懒和搭便车行为。要克服这些机会主义行为,就需要一个监督者专门负责监督其他要素所有者,监督的目的是各团队成员所得的报酬与其边际生产力相一致。如果监督者是从团队成员中分离出来的要素所有者,那么由于这样的监督者和其他成员一样,也有偷懒的机会主义动机,势必影响监督效果。一个有效的产权结构安排,就是将企业剩余索取权配置给监督者,而队中

44、其他的要素所有者获得各自的报酬。如此以来,监督者越努力监督,团队成员的生产越有效率,企业的剩余收入越多,监督者和其他要素所有者的剩余也就越多,监督者与要素所有者之间作了分工,二者各尽其力,于是队生产效率越高,造成良性循环。那么,这个监督人应有什么特征呢?为什么是他获得了剩余权了呢?阿尔钦和德姆塞茨认为,首先,拥有可收回的或可再出售的企业设备的投资者应该拥有剩余索取权。因为企业设备能起到抵押作用,即使在企业亏损时,剩余索取权的拥有者也有能力偿还其他要素的价值,而人力资本和劳动力要素所有者因其生产要素与所有者不可分的特性,所以不具有抵押功能,从而无法拥有剩余索取权。再者,由于企业设备的拥有者有大宗

45、的投入,他们与企业就有一赢俱赢、一损俱损的关系,从而最有动力和激励去监督,所以,企业的产权结构应作如此安排:首先,设备或其他长期专用资金提供者应该成为剩余索取者,劳动力提供者应该获得工资。因为,机器设备的提供者承担了因投资不当而收不回投资的风险,而劳动力不承担企业的风险; 其次,监工应该是分享一部分剩余,因为,如果监工不是剩余索取者而是和工人一样领取工资的劳动者,那么监工就会和其他要素所有者一样,同样怀有偷懒和搭便车的动机,监督就不会有效。有效的企业产权结构安排要设法使监工的偷懒动机对自己没有好处。剩余索取权一旦配置给像监工这样最有动力和激励提高团队生产效率的人,那么,团队成员的生产率越高,监

46、工获得的剩余收入越多,从而监工越有动力去行使监督职责,形成良性循环。由资本所有者担当管理监督者、拥有剩余索取权的团队生产方式是资本主义古典企业的产权结构的典型形式。这种古典企业的产权结构的特点是:资本雇佣劳动;所有权与控制权结合。企业的投资者不仅是企业的所有者,而且是经营者。团队生产理论显然是试图剖析资本主义古典企业的产权安排的理论。在存在委托代理关系的现代公司里,对监工(经理人)的激励问题就会复杂的多。这一理论还隐含一个基本假定,就是,所有雇员的劳动都是同质的,地位都是平等的。实际上现代企业理论表明,企业是一个科层结构,每个雇员在劳动中的作用和地位是不同的,对企业关键资源所有者与对待普通员工

47、的激励应该不同,这就使剩余权的配置不仅限于机器设备所有者和监工(经理人),在不同的企业里,范围应该不同,但都是针对企业关键要素所有者。思考题:1在古典企业中,为什么是资本家雇佣工人?2在不对称信息的条件下,团队激励中引入监督者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科层制种,随着科层数量的增加,控制权损失增加的原因何在?4如果股东可以观测到经理的选择,最优合同是什么? (固定工资)5如果股东不能观测到经理的选择,最优工资合同是什么?(拥有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 第三章 交易费用经济学的企业理论第一节 交易费用经济学的框架一、基本概念交易费用经济学的理论框架是由科斯、威廉姆森、克莱因等搭成的。其中威廉姆森的代表作

48、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被视为是交易费用经济学的集大成之作。交易费用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是:有限理性、机会主义和资产专用性。有限理性就是指“人们意图理性的行事,但是只能在有限的程度上做到。”机会主义是指用欺诈的手段来算计的行为,就是损人利己。这主要表现为事前的“逆向选择”和时候的“道德风险”。就是说,代理人在签契约前后通过隐藏真实信息或真实行动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资产专用性,是指一种专用型投资一旦做出,不能转为其他用途,除非付出生产性价值的损失,它包括地点专用、物质专用、人力专用、专项用途等。由于代理人的有限理性,使得他们不可能遇见到契约达成之后的各种豁然情况,因此双方缔结的契约必定是不完全契约。这是“

49、不完全契约”理论的起点。由于代理人的机会主义行为,合作的双方面临讨价还价、失调甚至中断的危险。资产专用性使得双方的交易进入一种双边垄断的市场。这进一步加剧了交易双方的风险。正因为如此,才需要考虑某种制度安排,来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完全契约造成的风险。二、基本思想以交易为基本分析单位,每次交易视作一种契约。由于人的有限理性,人们在交易时不可能遇见到未来的各种或然状况并以双方都没有争议且可被第三方证实的语言缔结契约。因此契约是不完全的。由于双方都有机会注意倾向,都会采取各种策略行为来谋取利益,因此缔约后双方不可避免的出现拒绝合作、失调、成本高昂的再谈判等危机缔约关系持续下去的情况。这需要一种不同的治理

50、结构,就是不同的制度安排。最优的治理结构是能够最大限度地节约事前和时候交易费用的治理结构。通过比较不同治理结构或者不同制度安排从而找出交易费用最小的选择,因此交易费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被威廉姆森称为“比较制度分析”。 第二节 企业的本质和边界一、企业的本质:一种治理结构(一)治理结构治理结构最早由威廉姆森提出,是一种保护契约当事人投资的制度安排。(二)契约与治理结构选择从资产专用性、交易频率和不确定性三个方面来计算交易费用。市场、企业和混合形式是三种基本的治理结构。对应于古典契约、新古典契约和关系契约。不存在资产专用性的契约属于古典契约,由市场来完成。资产专用性程度很高,交易频繁且不确定性很高的

51、契约属于某种关系契约,由企业来完成,处于两者之间的,通过除了市场和科层之外的混合形式来完成。混合形式包括质押、互惠、特许权和管制等。根据交易费用最小化原则,不同性质的交易或契约分别与市场、混合形式或企业这三种不同的治理结构相配合。(三)企业的本质根据交易费用经济学,企业是作为某种不完全契约的治理结构出现的,这就是企业的本质。企业这种治理结构有什么特点呢?首先,企业最显著的优点是控制手段多,也更有作用。其次,一旦发生冲突,以权威或命令形式解决冲突比无休止的讨价还价成本更低。第三,由于企业内部的长期共处,企业具有沟通经济或信息经济。总之,就是企业这种治理结构相对于其他类型的治理结构,更容易进行事后

52、的适应性治理。第二节 公司治理 所谓公司治理,有人认为,就是“一种使公司资金的提供者确保自己获得投资回报的途径。”这意味着公司治理是讨论如何保护鼓动和债权人利益的机制。这个定义围绕着一个焦点展开,即什么人应该进入董事会?董事会是公司治理的机制的核心。一、分析框架交易费用经济学的思路是:把不同类型的利益相关者的付出(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看作是一种与公司之间的交易或契约,根据资产专用程度不同,设计不同的保障措施和交易价格。二、利益相关者理论(一)工人工人分为两类:一类是没有在公司投入专有性人力资本的普通工人,另一类是在公司投入了专用型人力资本的特殊工人。普通工人没有进行专门投资,无须专门的保障措施

53、,就不需要进入董事会了。特殊工人保护自己的自理结构是工会。工会被看作是一种保护工人专用型投资的治理结构。威廉姆森指出,应当在必要的时候允许工人进入董事会,分享重大信息,但是不必给以投票权。在企业处于为难之际,这种治理安排是很重要的。(二)资本家为企业提供资本的包括股东和债权人。股东作为资金提供者面临着双重风险:意识资金是一种一般购买力,很容易被滥用、吞食。二是资金可以用来进行专用性投资。从承担风险的角度讲,股东在所有的利益相关者当中,面临的风险最大,最应该受到某种治理结构的保护。这种治理结构就是董事会。董事会通常(1)董事会成员由鼓动按照股权比例选举产生;(2)董事会有权选择经营者,并考核其业

54、绩;(3)董事会可授权审计人员对任何财务问题进行调查。(4)董事会有权直销重大投资决策并作出决定。(5)董事会有权对经营者的其他决策进行监督。在交易费用经济学看来,董事会的本质是保护股东的治理结构。此外,不拥有股票的外部懂事,也是一种保护股东利益的途径。债权人分两种:瑞如果债权人是为企业提供短期贷款,就没有必要设立专门的治理结构来保护;如果债权人是为企业的某一专门资产提供长期贷款,长期贷款人有权要求企业以某种耐用资产作抵押。如果资产是专用性的,那么长期债权人还可以要求以一部分股本做担保。进一步讲,如果长期债权人对企业持续地投入了大量的长期贷款,从而与企业的命运休戚相关,或者在企业处于财务不好的

55、状态时,就需要进入董事会参与决策。(三)经营者经营者分为在企业中进行了专用型人力资本投资和没有进行这种投资两种情况。对于没有进行专用性资产投资的经营者,无须专门的治理结构来保护。需要设立专门的治理结构来保护经营者的专用型人力资源。这种保护措施主要体现在薪酬计划中。如“金降落伞”。这相当于高管进行专用性人力资本投资所获得的风险贴水。既然经营者已经具有某种专用性投资的保护措施,威廉姆森认为,让精英学者进入董事会就没有很大必要。即使是让经营者加入董事会,也不会改变董事会作为股东利益保护的治理结构的性质。(四)供应商:没必要(五)客户:没必要思考题:1交易费用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完全理性的当事人在不

56、对称信息下会产生交易费用吗?为什么?2简述交易费用经济学的基本思想。3简述利益相关者理论 第四章 新产权学派的企业理论这里所说的新产权学派,是指不完全合同理论。以哈特等人为代表。根据交易费用经济学,如果两个企业之间存在高度专用型的投资,那么通过一体化就可以减少潜在的“敲竹杠”或者机会主义行为的危害。对此,新产权学派批评说:为什么一个独立的企业变为另一个独立的企业的雇员之后,他的机会主义行为就会减少呢?新产权学派把对资产的剩余控制权定义为企业的所有权,强调了剩余控制权对兼并一方带来的收益和对被兼并一方带来的成本,提出了一个关于企业一体化的理论。新产权学派企业理论的基本逻辑可以概括为:存在专用性投

57、资的企业之间的契约是不完全的,这会影响各方的事前关系专用性投资,因此应该涉及某种最佳产权结构来保证最大化的联合产出。最佳产权结构通常要求将企业的剩余控制权或所有权安排给投资重要的一方,或者投资不可或缺的一方。第一节 企业的本质一、契约不完全的经济含义根据哈特,导致契约不完全的原因概括为:第一,在一个充满着不确定的世界中,人们不可能预料到未来的所有情况;第二,即使能够预料到,缔约各方也难以用一种共同的语言将这些或然的情况写入契约;第三,即便缔约各方可以就未来的计划达成一致,他们也很难把这种计划写入契约并且得到第三方(法庭)的证实。契约不完全的经济含义是什么呢?双方会在以后进行再谈判,但是,在谈判

58、过程本身以及对再谈判的事前预期仍然会产生一些成本。第一,双方可能会就初始契约的修订条款争论不休,因为双方不能对未来突发事件的影响达成一致,不能对已经采取的调节突发事件的措施与初始契约说明的措施达成一致。第二,由于双方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因此他们可能无法达成有效率的协议。第三,预期到可能会被敲竹杠,各方将没有足够的激励进行事前的关系专用性投资。以上三种成本都是由于契约不完全带来的成本,可以视作某种交易费用。那么,该如何尽可能消除这种契约不完全所带来的交易费用呢?二、企业的本质:物质资产的集合格罗斯曼和哈特,把所有的契约权利分为两类:具体权利和剩余权利,就是契约中已经明确规定了的对物质资产的权利。

59、所谓剩余权利,就是初始契约中没有规定的所有对物质资产的权利,此即“剩余控制权”。拥有剩余控制权的一方,可以按照任何不如先前的契约、惯例或法律相违背的方式决定资产的所有用法。哈特明确将剩余控制权等同于所有权,因为只有资产的所有者应该拥有剩余控制权。在不完全契约下,剩余控制权或所有权的配置,必定会影响当事人的事前专用性投资激励,因此为了最小化对投资激励的扭曲后果,应当让某一方将剩余控制权购买过去。因为在不完全契约中,拥有资产的一方拥有剩余控制权,从而拥有谈判力,从而在分配剩余时将占据优势地位。所以,在一个企业中,谁拥有了物质资产,谁就相应地控制了人力资本,谁就拥有了企业。在这个意义上,新产权学派将

60、企业定义为物质资产的集合。第二节 企业的所有权一、概述如果A、B企业一体化了,那么所有权或者说剩余控制权应该赋予投资重要的一方,或者双方关系中不可或缺的一方。如果双方都同等重要,那么就应该联合拥有所有权。如果双方的资产都是严格互补的,那么最好将所有权集中于某一方。如果双方的人力资本都是不可或缺的,那么产权结构就不再重要。二、内容格罗斯曼(Grossman, S. J.)、哈特(Hart, O. D.)、穆尔(Moore, J.)等人提出不完全契约理论,称为GHM理论。他们认为,现实中当事人签约时不可能预测到未来所有可能的情况;即使预测到,要准确地描述每种状况也是很困难的;即使当事人之间信息是对

61、称的,法院也不可能证实;即使法院能证实,也可能因执行成本太高而无法执行。契约中总留有未明确规定的权利,这样的契约就是不完全的。“真正重要的也许不是能否获得一个完全的契约,而是是否有足够而有效的制度资源可用于填补契约的缺口”。目前,对契约为何不完全的原因尚存争议。 .一种观点认为,契约人有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特征。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有限理性的契约人不能完全预期机会主义的契约人是否会履约、以及履约时是否存在机会主义行为,这些问题若交由仲裁机构审理,经常是收益不能抵偿成本,所以,为了保障自己投资收益的安全性,财务资本的所有者出于控制的目的,契约没必要完全。契约的不完全性导致企业所有权的重要性(th

62、e relevance of the ownership)。既然契约不可能对每一种可能情况下资产使用方面都作出规定,那么谁有权力决定契约未规定的事项?当契约不完全时,财产的所有权是权力的来源,剩余权应该归财产所有者拥有。由于只有所有者才有剩余控制权,所以就用它来定义企业所有权。这样,哈特就从不完全契约留下的缺口中,引入企业所有权,并说明企业所有权应该归财产所有者拥有。为什么当契约不完全时,财产的所有权是权力的来源、剩余权应该归财产所有者拥有呢?他们认为,契约各方在进入契约之前,都是特定资源的所有者,一旦进入契约以后,对拥有资源的重要性的差异成为决定是否拥有剩余索取权的重要依据。剩余权归财产所有

63、者拥有,是因为专用性资产是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为了防止事后的机会主义行为或“套牢”(hold-up)问题,财务资本所有者应该获得剩余权。Hart是这样分析财务资本和人力资本重要性的差异的:在契约不完全的环境中物质资本所有权是其他权利的基础,对物质资本所有权的拥有将导致对人力资本所有者的控制。照此逻辑,自然是物质资本所有者在谈判中处于主导地位。工人们将倾向于为了资产所有者利益行事。他们假设,财务资本的投资具有专用性,普通工人的人力资本是同质的(homogenous),具有通用性。由于一般工人的劳动力具有通用性,且缺乏可担保性资产,企业专用性资产投资对他们只有正效用,同时工人

64、基本不负担投资失败的任何责任,因此工人们潜在地有过度和滥用专用性投资的倾向。 .反之,从资本家的角度来看,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专用性意味着投入企业的固定资产缺乏流动性,一旦改作它用,沉没成本非常大,资本家的投资将面临严重的“套牢”风险。合约的不完全性就使得资本家成为最大的风险承受者,要承受来自企业内部的滥用风险和外部的市场风险,在承担如此大的风险的情况下,实际的投资回报率将严重地影响资本家的投资积极性,从而会间接地制约整个社会的投资水平和企业生产效率。由此,把企业的剩余控制权交给资本家,让他们来决定专用性资产的投资,承担相应的风险并享有主要的(而并非一定要全部)的剩余索取权,这样的产权安排对整个社会福利来说,就具有帕累托改进的性质。即“如果不可合同化的变量对乙方(j)的利益影响不大,那么让甲方(i)控制企业将是有效率的。” 而实际上,剩余权利对一方来说是一种收益,对另一方却是一种损失(负激励),这就决定了不可能存在帕累托改进。一种有效率的剩余权利的配置必须是在因激励所获得的收益能够充分弥补负激励带来的损失。投资行为最重要的一方似乎更应该取得对剩余权利的所有权。思考题:1论述新产权学派(不完全合同理论)的主要观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