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选读.ppt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68646378 上传时间:2024-07-25 格式:PPT 页数:139 大小:3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选读.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39页
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选读.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39页
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选读.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39页
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选读.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39页
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选读.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选读.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选读.ppt(1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马克思和恩格斯马克思和恩格斯马克思和恩格斯马克思和恩格斯: :共产党宣言(节选)共产党宣言(节选)共产党宣言(节选)共产党宣言(节选) 马克思:马克思:马克思: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政治经济学批判政治经济学批判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序言序言序言 恩格斯:路德维希恩格斯:路德维希恩格斯:路德维希恩格斯:路德维希 费尔巴哈费尔巴哈费尔巴哈费尔巴哈 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节选第四章节选第四章

2、节选第四章节选第四章) ) 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马克思 应该掌握的基本观点: 一、马克思关于实践的基本观点(科学的实践观)1实践是人以主体性方式批判性地处理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社会活动,具有客观性、变革性、建设性。(自主,自由,能动性,自觉,自我统一性是主体的几个特征)2人通过实践确立了自己相对整个世界(自然和社会历史)的主体地位。形成和实现主体与客体、人与环境的对立统一。3实践是人类认识的基础:检验真理标准;神秘主义观念、错误观念产生根源。4实践是人类历史的基础: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文本解

3、读:实践是马克思的思想体系的中心范畴。二、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规定1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及其局限性。2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类本质与个体本质的统一。三、马克思的唯物主义的阶级基础和历史使命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资产阶级哲学(近代唯物主义)本质区别;不同阶级基础;不同历史使命。 需要理解其涵义的重要段落:(1)第一条:从前的因为唯心主义。(2)第三条: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3)第四条:世俗基础使自己使之革命化。(4)第八条: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5)第十一条: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一、历史地位与背景材料 1历史地位 标志马哲全

4、面形成阶段的主要著作之一,提纲所阐明的实践范畴构成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石。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形成过程的三个阶段。 1842-1844初 马克思实现两个转变: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从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 标志性著作:“关于摩塞尔记者的通讯”等;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对思辨唯心主义的批判,阐明哲学必须同无产阶级相结合。 1844初-1845初 理论探索阶段标志性著作:“神圣家族对黑格尔及其弟子布鲁诺鲍威尔的思辨唯心主义的批判”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资本主义异化劳动的揭露。 1845春-1846年5月 全面形成阶段标志性著作: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 2马克思哲学的理论来源 黑格尔哲学及基本

5、特征: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和唯心辩证法的集大成。马克思吸取因素:辩证法与实践观;人是他自己劳动的产物。 费尔巴哈哲学及基本特征:人本学的唯物主义。自然观本体论上的唯物主义与历史观的唯心主义。马克思受影响成份:对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的客观唯心主义批判和本体论上的唯物主义。 其他: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影响:战斗的唯物主义,无神论,彻底革命精神。维柯:人能够认识他创造的历史的观点。 青年黑格尔派:行动哲学;实践成为“行动哲学”的首要原则,并用它改造黑格尔哲学。黑格尔那里,人只不过是世界精神的不自觉的工具,而实践哲学则使人能够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但他们仅把实践看作理论的批判,单个人的自由行动、实践的意志

6、。 3提纲写作目的 (1)适应无产阶级推翻旧世界建立新世界的需要,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针对费尔巴哈和法国十八世纪唯物主义在历史观上的缺陷,为人们科学地认识历史,提供一种科学的历史观。二、重点、难点解释 对象、现实、感性:指人的活动指向的客观物质世界。马克思认为,人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是人化的外部世界、人化自然、经过实践活动改造过的世界。它们既是人类认识的对象,也是人类实践活动改造的对象。同时,也是客观存在,并且被人所感知。 对象性:客体在与主体相互作用中形成的:属人性。它表明客观事物能够进入主体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范围,既取决于客体,更取决于主体。 客体或直观形式:外部客观事物未经人

7、类实践改造过的天然状态。它指将人的认识活动理解为,如同照镜子一样,对客观事物的消极、被动的反映,仅从客体信息刺激主体角度来理解人的认识的形成。 在此,外部客观事物被理解为现成给于的,而不是被人的认识所建构的。 从主体方面去理解:指从主体对客体的建构来理解客体的存在现状与未来发展。因为客观事物在人的观念中是经过改造过的物质;客观事物在现实存在上是经过人的实践活动改变过的事物。人化的外部世界是由主体建构的。 从主体的实践活动改变了外界客观事物来理解客观事物的存在状态,主体根据自身的需要和追求来批判性处理人同外部世界关系的方式来理解。 抽象地发展:即把人的主观能动性视作可以脱离客观世界的纯思维的活动

8、,从而导致外部世界被视作为人的思维活动的产物。它是片面地夸大了,人在外部世界面前的能动作用,陷入了唯心主义。 费尔巴哈的“感性客体”:费尔巴哈把自己哲学的研究对象规定为“自然界和人”,它是被人所感知的。但马克思认为,费尔巴哈所说的自然界是脱离了人的实践活动的自然界;人是非历史存在的人。 “革命的”、“实践批判的”的活动的意义:指人们的实践活动具有革命的、批判的功能。它通过变革现实,既使立足于其上的观念失去了根基,又使现实世界被新世界所取代。 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指主观观念符合客观实际能够成功地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从而具有了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力量。 经院哲学:欧洲1114世纪的基督教哲学。这里主要

9、指它脱离生活实际,讨论一些与社会、自然、人生无关的神学问题;形式上繁琐论证的特征。 宗教上的自我异化:宗教把现实世界分为神圣的世界和世俗世界,并认为现实世界是由神、上帝创造的,费尔巴哈认为,正确的观点应是宗教中的上帝乃是人的本质的虚幻反映,是人类的自我异化,即人把自己的本质力量外化为神加以崇拜,并甘愿受其支配。 “市民”社会:马克思在此指资本主义社会。18世纪以来的西方学者如黑格尔用来表达与政治国家相对立的私有财产关系领域的一个术语。后来马克思借用它指社会的经济基础(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 现代学者认为市民社会是市民阶级物质交往形式的总和,包括整个工业生活和商业生活。指众多独立自主的经济单位

10、(公司、工厂)和从事工商活动的个人的集合体。黑格尔认为社会结构由家庭、市民社会国家(政治社会)三大领域组成。 “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指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一直把资本主义及其以前的社会称作人类社会史前时期,而把取代资本主义而诞生的共产主义社会称作人类历史的真正开端。在这里,已经不存在个人与社会对立的鸿沟,两者利益实现了统一 三、基本结构与基本观点 提纲共11条,可归纳为相互联系的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对实践的科学理解,把实践理解为整个社会历史过程的基础和人类认识的基础。(第1235811条 ) 1从总体上指出在人与外部客观世界关系上,马哲与旧唯物根本区别以及同唯心主义的根本对立。 旧唯

11、物主义(费尔巴哈为代表)的主要缺点:机械性、直观性。轻视,贬低生产实践,不能从主体对外部世界的能动作用方面来理解外部世界的特征. 指出唯心主义的错误:抽象地理解人的主观能动性,予以片面夸大,将世界视作精神,思维的产物. 2实践是马克思哲学的中心范畴 思维方式:从实践出发来探讨其它一切哲学问题,实践论的思维方式。关键点在于科学地理解实践和从实践出发来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类历史。 (1)实践确立了人类相对于整个自然界和社会发展的主体地位。 首先,作为一种感性的现实的人类活动,实践是人与外部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变换的最基本方式。 其次,实践又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的,是人的理智、情感、意志等内

12、在本质性力量的对象性展示,也是人的自觉性和自由精神运动的最现实表现,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正是在实践中,人的主观方面可以见之于客观,作用于客观对象,并在对象的合目的性改变中得到表现、实现和确证,实现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双向对象化,实现主体对于限定的挑战与超越,逼近自由。 再次,实践是借助于一定的工具而展开的中介性活动,正是借助于各种形式的工具和中介,主体通过实践集中地体现着人类理性的形成和运用,实现着由客体的自发运动形式向人的自觉活动形式的转换,实现人的内在尺度和外在事物的尺度的统一。 第四,实践是一种革命批判的活动,是人以一种主体性方式来批判性地处理自己同外部世界的关系,参加自然界的辩证运动过程

13、,能动地创造自己的社会历史存在和社会生活,自觉地实现和发展自身建构、自己所追求的理想世界的最根本最现实的途径,因而是人作为主体的创造性本质的具体表现形式、实现形式和确证形式。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实践目的制约着整个认识过程,规定着认识的方向。在实践目的的规定约束之下,人们的正确认识最终才有利于实践的发展。认识为实践服务,去指导实践,才能发挥认识的功能。 旧唯物主义否认实践作用,存在着把人的认识生物化、自然化的缺陷,把认识直观化、凝固化、片面化的形而上学的缺陷,只是从客体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的狭义性、机械

14、性、直观性、被动性的缺陷。 (3)实践是社会历史的基础。实践是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据,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首先,社会实践是构造社会结构的基础。社会结构基于一定社会实践而形成,与一定阶段、层次的社会实践活动相适应。 其二,实践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由各种社会关系所构成的社会矛盾组成社会。社会矛盾的产生、发展和解决都是由于实践的进行。生产劳动、阶级斗争、科学技术、社会革命、社会改革等都是具体的实践活动,也在不同意义上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人作为改造自然、推动社会发展的主体,其本质的实践性,决定了一切社会活动和社会发展的实践性,也决定了社会发展的历史即是各种社会实践的历史。 其三,实践是人

15、与社会发展的根本联结点,实践能够客观地体现社会发展的规律。社会历史的发展,即是人类改造自然界的历史。从人的自觉活动到遵循一定的社会规律而进行的种种实践活动,能够揭示出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其四,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是人存在的基本方式,社会生活以实践为基础。 3马克思哲学同旧哲学的根本区别。实践性: 用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指导人们的实践,去有效地成功地改造客观世界是马哲的根本目的,也是其根本特征。认识的最终目的是改造世界,解释世界形成的理论必须用来指导改造世界的实践,才能实现认识的最终目的。改造世界必须以对未来世界的价值建构为尺度,马哲作为世界观也是价值观。 阶级性:两种不同的立足点:

16、“市民社会”与人类社会。前者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资产阶级的世界观;后者是共产主义的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 第二部分:批判法国唯物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的唯心史观。(第39条 ) 爱尔维修和霍尔巴赫为代表的法国18世纪唯物主义。爱尔维修:“人是环境的产物,”“法律造成一切”,“全民的美德靠的是法律的完善。” 1批判其唯心史观:(1)在人与环境关系上:只看到环境和教育对人的作用,未看到人的社会实践对环境的改造作用,未看到人的社会实践在改变环境的同时也改变了从事社会实践的人,实现了人的自我超越。强调社会环境既制约人的活动,人的活动又改变社会环境。(2)把环境理解为法律与教育,片面强调政治、法律制度和

17、教育的作用,否认社会生产活动的作用,实质上主张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2批判其唯心史观必然导致的英雄史观。 从教育支配一切,理性决定一切出发,必然把人分成天才与群氓两部分。前者总是教育者:发现理性、制定法律、教育群众、改变环境;后者只能消极被动地受前者的摆布。3克服法国唯物主义的“人是环境的产物”与“意见支配环境”的二律背反,只能采用实践的观点。 第三部分:分析费巴哈宗教观的合理因素与唯心史观的错误(第467条) 1肯定了费尔巴哈宗教观的正确方面 费尔巴哈认为宗教是人的本质的自我异化,否认了神、上帝创造世界,寻找宗教归的世俗基础,力求从唯物主义出发来理解宗教。 2指出费尔巴哈没有彻底弄清宗教产

18、生的社会根源和解决宗教问题的正确途径,只是企图改造宗教而不去消灭宗教,并且还企图创造新的宗教。 马克思认为不能停止在对宗教的批判上,还必须从对宗教的批判转到政治的批判,即对宗教产生的社会条件从理论上进行分析,并在实践中加以革命的改造。 3批判费尔巴哈的关于人的本质的错误观点,并指出其产生的认识论根源。 费尔巴哈认为人的本质是一种人作为“类存在”的某种共同性:理性、意志和情感(爱),即所有个体的人的共同点。它们是抽去了时代、阶级、民族等一切社会性差异、生理性差异的人的一些共同特征。 产生根源:第一,非历史的观点。假定有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的个体存在;从抽象的个人出发,而不是从具体的现实的个人出发

19、。第二,人的本质被视作是自然界现成给予的和已经完成的。未能看到人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永远不会完成。第三,缺乏实践观点。他不满意把人视作纯思维的人,而是具有感情、意志与思维的感性存在物,但是他未能看到作为感性存在物的人是从事着一定实践活动的人,在实践活动中他建构了自己的存在。 4提出了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规定 人的本质含义:是人与动物相区别、人与人相区别的根据。人的思想情感以及行为意志形成差异性的根本原因。 人的本质的科学规定:人的本质是由他生活于其中的一切现实的社会关系的总和所构成。 (1)思考人的本质的出发点是现实的人,从事着一定社会实践活动的人。 (2)现实的人是生活于一定社会关系之中,由

20、各种社会关系所构成:生产关系,在生产关系基础上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家庭、亲友等各种社会关系。这些社会关系既是每个具体的人从事实践活动所不可缺少的,它们建构了人的实践活动和人自身。因此人是社会的人,不能归结为自然的、生物学上的人。 (3)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是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自我建构的,它是发展变化的,不存在抽象的永恒不变的本质。 在个人与社会关系:坚持从社会方面来理解人,人是社会的产物,同时又强调人通过自己的活动来改变社会和改变自己。 思考题: 1根据文本,说明实践性是马哲的中心范畴。 2在文中,马克思指出了新哲学与旧哲学(旧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表现在哪些方面。 3马克

21、思是如何分析费尔哈的宗教观的,其正确性表现在哪里?其不足是什么? 4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观点的科学性表现在哪里? 5如何理解实践活动的“革命的”、“批判的”意义。 马克思和恩格斯马克思和恩格斯 共产党宣言(节选)共产党宣言(节选) 一、宣言写作背景 1宣言的历史地位 1848年2月发表,“共产主义者同盟”的政治纲领。 标志着马哲在工人运动的革命实践中的第一次运用,体现了马恩的彻底的唯物主义和深刻的辨证法思想,第一次将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奠定在科学理论的基础上,成为无产阶级的第一个政治纲领。 2“正义者同盟”简介 19世纪30至40年代,欧洲工人运动主要分为三部分:法国的工人秘密社团、

22、英国的宪章派和以侨居巴黎和伦敦的德国手工业工人为主要成员的“正义者同盟”。 “正义者同盟”在组织上比较严密,并富有国际性,但长期被魏特林和卡贝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控制。 魏特林的著作人类的现状及其未来吸收了傅立叶、巴贝夫和蒲鲁东等人的思想,创立了一种特别的空想工人社会主义理论。 主要思想为:用暴力手段消灭私有制,实现财产共有制,建立人人平等的人道的社会制度,人民群众在这一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在其另一本著作和谐与自由的保证中对资本主义展开了充满激情的批判。 不足:关于财产共有制的主张来源于早期基督徒所主张的博爱和人人平等的训诲之中,把革命只是看作绝望的人民群众自发的、突然的和破坏性的爆发。 魏特林的

23、这两部著作在很长时期内实际上成为“正义者同盟”的政治纲领。 卡贝在其主要著作伊加里亚旅行记中主张实行一种温和的空想共产主义,强调通过“和平宣传”来实现其幻想的合理社会。他主张进行口头鼓励和印行文章,并在美洲建立“共产主义”示范移民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正义者同盟”主要成员自身的觉醒:现实斗争的挫折提供的教训和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的更加广阔的视野,使沙佩尔和鲍威尔等人认识到魏特林与卡贝思想的局限性。3宣言诞生过程 1846年,马恩在布鲁塞尔建立了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1847年春,莫尔到布鲁塞尔和巴黎,正式邀请马恩加入“同盟”,马恩欣然同意。1847年夏,恩参加了在伦敦举行的“同盟”的第一次代

24、表大会。根据马恩提议,改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 “同盟”章程明确载明:“同盟的目的: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统治,消灭旧的以阶级对抗为基础的资产阶级社会和建立没有阶级、没有私有制的新社会。” 结论:宣言诞生体现了工人运动需要科学理论,实现了科学理论同工人运动的第一次结合;“宣言”是在战胜了错误的空想理论对“同盟”的影响后诞生的,说明一种正确的理论总是通过与其对立面的斗争才得以成长的。 二、宣言的基本思想 基本观点:(见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883年德文版序言) 1自原始社会解体以来的人类社会历史是一部阶级斗争史,每一社会内部互为对立的两大基本阶级之间的斗争造成了该社会的灭亡和新社会的诞生

25、。阶级斗争构成了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2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由此必然产生的经济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基础。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因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由此引起国家政治权力和意识形态的变化和变革。生产力的发展构成历史前进的最根本的动力。 3现代资产阶级是现代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一系列发展和变革的产物,它取代了封建阶级成为现代社会中独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部仍然存在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以经济危机的方式表现出来,这表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严重阻碍生产的发展,同现代社会化大生产不相容,因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变革是不可避免的。 4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现代生产

26、力的代表同时又是受压迫的阶级,因而它是真正革命的阶级和资本主义社会的掘墓人。它的历史使命是消灭产生阶级对立和阶级压迫的一切社会条件,使人类社会进入无阶级社会。 5取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社会的未来社会将是一个自由人的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每个人都能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但这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三、对资本主义社会形成的历史叙述 和辩证批判 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产阶级产生和成为统治阶级的过程 (1)城关市民发展为资产阶级分子; (2)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历程:原始积累;行会工场机器大工业; (3)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的发展:受压迫的市民自治城市市民君主

27、国纳税的第三等级大君主国的主要基础独占政治统治。 2资产阶级在历史上的革命作用(1)摧毁了封建生产方式以及建立其上的一切传统观念,实现了商品交换与法律形式上的人人平等以及人类个性的自由与张扬; (2)建立了世界市场,使各个国家的生产和消费日益密切联系,带来了世界历史意义上的人类主义的觉醒; (3)在欧洲形成了统一的民族国家,确立了民族国家的主权以及个体形式上的人权; (4)创造了人类历史上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推动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巨大历史进步。 3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现代性批判) (1)资本主义国家内部人们之间经济政治生活中实际意义上的两极分化; (2)资本主义私有制和自由竞争,

28、打破了社会中固定状况,造成社会频繁流动和动荡不安,强化了未来的不确定性,形成风险社会; (3)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全球化,使发达国家与落后国家的差距日益扩大,民族与地区的矛盾、冲突频繁发生; (4)西方文明成为优势文明,成为支配东方文明和主宰全球的国际经济政治秩序的主导力量;(5)非理性主义的拜金主义发展观的混乱与疯狂造成经济危机有规律性地经常发生,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主义的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不能从根本上解决;(6)交换价值、技术理性和官僚体系的权威主义逻辑,形成对人类的多种控制与支配。 4无产阶级及其发展的历史叙述 (1)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和代表:组

29、织性纪律性集体性现代大工业的产物:革命性被机器支配成为商品受压迫剥削状况 (2)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发展历程: 最初针对单个资本家,同先进生产工具的斗争;追随资产阶级反对封建残余;工人联合为集体:工人同盟、联合会;由地方发展为全国性;工人阶级组织为政党,由自在阶级形成自为阶级。 (3)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性质:是绝大多数人参加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运动; (4)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目标:废除全部现存的占有方式(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建立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自由人的联合体。 (5)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实现其目标的途径:革命暴力。 思考题: 1 1马恩是怎样说明资本主义社会的灭亡是不可马恩是怎样说明资

30、本主义社会的灭亡是不可避免的?这种阐述今天对我们的可资借鉴的内容是避免的?这种阐述今天对我们的可资借鉴的内容是什么?哪些论点受所处历史条件限制而需要调整?什么?哪些论点受所处历史条件限制而需要调整? 2 2马恩在文中是怎样分析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马恩在文中是怎样分析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 这种分析批判表现出他们怎样的现代性理论?这种分析批判表现出他们怎样的现代性理论? 3 3马恩在文中运用和阐述了历史辩证法哪些基马恩在文中运用和阐述了历史辩证法哪些基本观点?本观点? 4 4如何理解未来社会是如何理解未来社会是“ “自由人的联合体自由人的联合体” ”,“ “每一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每

31、一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 ”。 5. 5.宣言宣言是怎样说明社会的经济生产及其结构是怎样说明社会的经济生产及其结构决定该社会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决定该社会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 6. 6.什么是世界历史眼光?这种分析框架在什么时代什么是世界历史眼光?这种分析框架在什么时代才能产生,为什么?才能产生,为什么? 马克思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序言 一、序言概况 1历史地位:历史唯物主义核心原理的经典表达,历史唯物主义实质内容的精辟说明。 写作目的:对自己从事经济学研究及其所获得的唯物史观基本观点的简要总结与表达。 二、基本理论观点 1明确概括出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出发点,社

32、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2作出了社会形态的基本结构的科学抽象。 规范地使用和科学地界定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历史主义唯物的核心范畴; 提出了经济结构范畴,并阐明经济结构决定上层建筑(包括社会意识形式),揭示了社会基本结构的三个基本层面及其本质联系:生产力、生产关系(基础)和上层建筑。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决定上层建筑;政治法律制度的上层建筑与社会意识形式相适应并受其指导。 3揭示了社会革命的深刻根源在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张力由此产生的矛盾冲突。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关系变革的最终根源。 社会基本结构三个层面发

33、生变化的先后顺序:首先是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由原来发展的形式变为发展的桎梏。 区别两种不同层面的社会现象:a.生产的经济条件所发生的变革(物质的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b.意识形态的形式(法律、政治、宗教、艺术、哲学),意识到前述冲突,并力求解释、克服它们的各种观念体系. 用生产的经济条件的变革来说明政治法律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变革,是历史唯物主义观察、解释、解决社会历史问题的基本方法、基本原则。 4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新旧交替不取决人们的主观愿望,有赖于生产关系同生产力发生冲突的强度以及新的社会形态所需要的物质条件的具备(生产力发展高度和新的生产关系的基本轮廓)。简称“两个决不会”5人类社会

34、发展的一般过程由五种前后相继的社会形态构成:原始社会(亚细亚)奴隶社会(古代希腊、罗马)、封建社会、资本主义、共产主义。资本主义社会是最后一个阶级对抗的社会,其灭亡是不可避免的,其所创造的生产力为其灭亡创造了物质条件。 作业题与思考题 1 1 解释:解释:“ “在考察一些变革时在考察一些变革时”指出它分指出它分析社会生活变化的方法是什么并揭示了历史唯物主义析社会生活变化的方法是什么并揭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什么原理。的什么原理。 2 2 解释:解释:“ “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才会产生。才会产生。” ” 如何理解两个如何理解两个“ “ 决不会决不会” ”。 每一时代人类解决一个历史任

35、务的前提和条件每一时代人类解决一个历史任务的前提和条件是什么?是什么?3 3 如何理解马克思的社会结构理论?根据文本,如何理解马克思的社会结构理论?根据文本,说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与政治法律制度和说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与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式之间的关系。社会意识形式之间的关系。 恩格斯恩格斯路德维希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典哲学的终结(节选第四章节选第四章) 第一部分:写作目的与背景 1为了系统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它的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 在19世纪七十年代,马克思的思想在欧洲各国广泛传播开来以后,马克思成为世人所知晓的著名思想家。因此,

36、马克思主义作为西方反主流文化的一支文化,便受到当时主流文化(资产阶级哲学)的围攻。其中一种主要手法,即是视马克思的辩证法为黑格尔辩证法的简单翻版。 2 2正面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历史唯物主正面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澄清某些所谓马克思主义信徒对它的义的基本原理,澄清某些所谓马克思主义信徒对它的误解。误解。 1919世纪世纪8080年代,马克思主义在欧洲各国工人中广年代,马克思主义在欧洲各国工人中广泛传播。在把马克思的思想通俗化的过程中,出现了泛传播。在把马克思的思想通俗化的过程中,出现了对马克思思想的简单的理解,主要表现为将历史唯物对马克思思想的简单的理解,主要表现

37、为将历史唯物主义等同于经济决定论,否认政治、思想观念在历史主义等同于经济决定论,否认政治、思想观念在历史发展的作用。发展的作用。 因此,有必要通过系统说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因此,有必要通过系统说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纠正马克思早期比较注重社会经济关系的决定原理,纠正马克思早期比较注重社会经济关系的决定作用所产生的偏颇以及在其通俗化过程中所产生的曲作用所产生的偏颇以及在其通俗化过程中所产生的曲解。解。 第二部分 :基本结构与基本思想一、马克思对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进行了唯物主义改造,赋予辩证法以科学形态。 1黑格尔哲学的二重性: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局限性和革命性方面。 唯心主义局限性:物质

38、世界的发展被描述为概念的发展,辩证法是概念的自我发展。这种绝对概念先于物质世界而存在,并且构成物质世界的灵魂,否认物质世界自身的发展。 形而上学局限性:(1)概念的发展是一个封闭的、自我循环过程,绝对概念最终在黑格尔自己哲学体系中获得了自我认识,实现了一切矛盾的消解,即绝对概念经过一系列发展又回到了自身。因此,这种发展只是绝对概观念把预先拥有的各种真理加以展现出来而已。哲学是对成熟事物的回顾性研究。 (2)两个形而上学的结论。 其一,他认为他的哲学体系正是“绝对概念”的自我认识,他的哲学则成为了穷尽了所有以往认识真理之大全,已经完成了的、终结了的认识发展过程的体系。这与辩证法的革命的科学的实质

39、相悖。其二,“绝对概念”在当时的现实中便体现在普鲁士王国身上,这个国家是最理想的。 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窒息了其辩证法。唯心主义的形而上学是其哲学体系的特征,辩证法只是作为建立自己的哲学体系一个杠杆来利用,而其哲学体系又是用来给保守的政治观点作论证。因而,如同恩格斯所认为的过度膨胀的保守方面,压制、窒息了他的哲学的革命方面辩证法。 革命性方面:辩证的方法。力图揭示历史运动的内在联系和运动的辩证形式。发展是通过对立面的矛盾斗争而实现;发展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合乎规律性的过程;在发展过程中已达到的每一个阶段都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暂时的,同时又是必不可少的。 总之,黑格尔发现了辩证法,但并没有了解

40、辩证法的革命科学的实质。在合理形态中辩证发展观与其哲学的保守体系相矛盾。这一矛盾就在于:他的方法是辩证的,体系是形而上学的;方法是革命的,体系是保守的。 2马克思的辩证法与黑格尔的辩证法的本质区别 马克思把辩证法从原来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形式中解放出来,赋予了其以现代科学的形态。摒弃了其唯心主义体系和形而上学的结论,克服了其体系与方法的矛盾,结论的保守性与方法的革命性的矛盾。 本质区别:辩证运动的主体。黑格尔认为辩证法乃是观念的发展;马克思认为发展是物质世界自身的发展,概念的辩证运动不过是物质世界辩证运动在观念中的反映。两个序列本质上同一,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辩证法就归结为关于客观物质世界和人类思维

41、的运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辩证的发展有无最终结局,黑格尔认为观念的发展的最终结局是对立面的融合,达到无限的统一。马克思认为物质世界的发展是一个无限的过程,永远充满着对立面的矛盾和斗争。 二、科学形态的辩证法的思维方法及其产生的历史根据 1 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无论其现实事物还是在我头脑中形成的反映它们的思想概念都处在生成和灭亡的不断变化之中,即存在的暂时性; 这种变化是通过各种偶然性的表面形式、暂时的倒退而实现其前进、发展的。 强调事物是一个过程,在于要认识事物是怎样变化的,并通过对这一过程的考察,从中发现事物运动中所贯彻的法则和倾向。不存在最终解决与永恒真理;真理与谬误

42、、善与恶、必然性与偶然性同一差别之间界限对立,只具有相对的意义,两者是相互依存,相互包含,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辩证的思维方式与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立足不同的科学发展水平 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产生的历史根据:第一,研究事物的顺序,先研究事物,后研究过程,先从静态角度作为不变的事物加以研究,然后才考察它的运动变化;第二,产生于那种把非生物和生物当作既成事物来研究的自然科学:牛顿力学;居维叶的“灾变论”;林耐的不变论。 第三,在17-18世纪,某些学科仍然停留在搜集材料的阶段:生物学、地质学等。 3辩证的思维方式产生的历史根据:第一,自然科学研究由搜集材料过渡到整理材料阶段;第二,自然科学的三大

43、发现揭示了自然界中各种物质运动形式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发展的辩证图景,宣告了自然哲学的终结。 4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与自然哲学的根本区别 自然哲学是哲学家以抽象的思辨原则建立起来的关于自然界的哲学学说; 根本区别:依靠经验自然科学的实事与虚构想象的对立,科学的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同朴素的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区别。 三、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探索 1黑格尔的历史观主要错误:唯心主义的历史目的论。 历史目的论是指把历史视作为是朝着某种外在于人的预定目的而发展的历史观。历史被视作是不自觉地、但必然是为了实现某种预定的理想目的而努力的活动与过程。 黑格尔的发展观带有历史目的论色彩:历史被视作是绝对观念为了实现

44、自身的历史。绝对观念的自我实现构成了历史发展的目的。 2、社会发展历史同自然发展史的异同 异:自然界是无意识的、盲目的物质力量相互作用,其规律通过这种相互作用表现出来;社会历史发展,离不开人的活动。人的活动都是有意识的,追求着某种目的的。历史的发展只能通过种活动表现出来。 同:自然界与社会历史均受着某种不由人的意志、意识所支配的客观规律的制约。因为人的活动的预期目的与其实际结果并不相符,甚至相反。这是由于各个目的本身互相冲突,或者是缺乏实现目的的手段,或者是目的自身缺乏现实性等等。这说明社会历史的发展具有客观性,不是由人的意识、意志决定的。 3、社会历史的最终趋向是由人们的活动的“合力”所形成

45、的。 人的各种不同方向的活动以及对外部世界的不同方式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合力构成了历史。因为人们的动机从属于结果,结果的反馈又形成新动机。由于人们活动的结果是在各种力量的相互作用中产生的,因此具有客观性。 “合力论”说明了社会历史的发展是 客观性的过程;同时也说明了历史是人的活动造就的,每个人的活动都对历史的发展发挥了作用。 4、必须探寻人民群众活动后面的物质动因。 旧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在于停留于用人们的精神动机去说明历史的发展,而未能进一步追溯它产生的原因。 黑格尔的历史哲学的局限性在于不是在社会历史中寻找其动力,而是从外部哲学之中输入历史发展的动力。 研究历史发展的最终动因应主要关注人民群众

46、的能够引起重大历史变迁的行动背后所隐藏的物质原因(物质利益动机)。 四、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阐发 1、阶级斗争和阶级利益冲突是近代欧洲历史发展的动力 近代以来的大工业发展揭示出资产阶级、土地贵族与工人阶级之间的对立与斗争推动着近代欧洲历史的发展。 法国复辟时期的历史学家在其历史著述中描述和阐明了这个历史事实。 2、生产方式的发展决定了社会阶级的划分和社会政治制度的变化,决定了国家权力和法律制度的内容与性质。 阶级起源于经济的原因,而不是由政治暴力形成的。 生产方式的发展决定了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取代封建制度,并预示着资本主义制度的灭亡。 新的生产力同封建的生产秩序(行会特权,个人特权、地方特权

47、)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及其两种具体表现。 政治权力是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一切政治斗争都是阶级斗争,并且归根结底是围绕着经济利益进行的。 国家与法是由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法的关系与法律也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公法直接反映统治阶级的意志,私法(民法)本质上只是确认单个人之间的现存的、社会制度所确认的经济关系。 3、国家与法也是有相对独立性。 国家政权具有保护社会的共同利益的一面,是一种公共权力。对社会各个阶级包括统治阶级具有某种相对独立性。尤其是在现代实行代议民主制的西方国家更是如此。这一面往往掩盖了国家和法律的阶级实质。 西欧和其他传统法典的法的相对独立性表现:西欧大陆法系对罗马

48、法的继承与改造;形成了具有民族传统文化色彩的法律体系: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以形式主义审判原则为基础的形式法律体系出现。 法的这种相对独立性模糊了法律同经济事实的联系,表现出对社会所有阶级成员一视同仁的形式上的正义的一面,掩盖了其阶级性。 4、哲学与宗教虽然远离社会经济基础,但也是间接反映了社会的物质生产的条件,并随着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17世纪英国和18世纪法国的哲学从本质上看,代表着新生资产阶级的要求,是与这一要求相适应的哲学表现。 宗教归根结底是由人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第一,原始宗教产生于灵魂不灭、万物有灵等错误观念,这些错误观念的产生受制于本民族、本部

49、落的物质生活条件。 第二,比较神话学证实了每一部落、民族有自己的神,因为每个部落、民族的物质生活条件不同。 第三,基督教的产生及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是与罗马帝国作为世界帝国的需要相适应,又同基督教以改革了的犹太教吸收了古希腊罗马的思想相关联 第四,中世纪的基督教的教阶制度(神权等级制)是与封建社会的封建等级制相适应的。 第五,新教异端兴起和宗教改革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同资产阶级的兴起相适应。 新教异端的两个派别:市民温和派和平民革命派;它分别对应 两个不同的社会阶层。 宗教改革的性质:反对教会特权,追求信仰的个体本位;世俗王权反抗教会神权;主张教会组织体系民主改革等。 第六,法国大革命以非

50、宗教和纯政治的形式进行,表明社会进步使得基督教不再可能成为进步阶级表达自己意向的工具,失去了进步性,演变为社会统治阶级手中的工具。 结论:恩格斯援引欧洲历史上国家、法、哲学与宗教的产生发展与变更的历史,阐明和论证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和上层建筑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基本原理。 思考题: 1马克思的辩证法与黑格尔辩证法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2如何理解“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它有什么方法论意义? 3恩格斯在文中指出,科学地探索社会历史的最终动因应注意哪些因素? 4马克思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理解同古典经济学家和法国复辟时期历史学者的观点有什么区别?马克思的观点今天是否有用?为什么?

51、5恩格斯在文中是怎样说明宗教虽然离开物质生活最远,但也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反映? 6恩格斯在文中怎样说明自然科学对哲学发展的影响? 7恩格斯认为,“国家总的说来还只是以集中的形式反映了支配着生产的阶级的经济需要”又说“社会创立一个机关来保护自己的共同利益,免遭内部和外部的侵犯。这种机关就是国家政权。”根据这两段话,说明国家政权的阶级实质和相对独立性。 8根据恩格斯对西欧两大法律体系的叙述,说明法的实质和相对独立性。 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 一、写作背景 这是列宁在瑞士侨居期间写作的一篇笔记式的短文,写于1915年。1925年第一次刊印在布尔什维克(第5-6期)。 1914年一

52、战爆发,欧洲各国的共产党人面临是支持、赞成或反对本国参与战争的考验。当时的第二国际领导人如考茨基等堕落为社会沙文主义。为了替自己的政治堕落辩护,在哲学上用诡辩论篡改唯物辩证法。为了从理论上批判考茨基折衷主义和诡辩论,同时也是为了提高自己的哲学素养,列宁阅读了大量有关辩证法的著作,作了大量笔记。这些笔记整理汇编后以哲学笔记为书名在十月革命胜利后的苏联出版,谈谈辩证法问题是其中一篇。 列宁当时生活、工作的时代,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一战爆发,集中反映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和帝国主义国家内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 二、重点、难点解释 普列汉诺夫(1856-1918):俄国十月革命前的著名的

53、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发起人之一。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1883年创立“劳动解放社”。1900-1903年同列宁一起主编火星报和曙光杂志。1903年后成为孟什维克派。代表著作有论一元历史观之发展、论艺术、论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商品交换包含现代社会的一切矛盾:商品的二重性。使用价值与价值(交换价值);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物的人格化(物从属于人)与人格的物化(人从属于物)。 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社会化大工业生产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个别企业生产的有计划与高效率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 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对立。 生产能力不断扩大与有效消费需求相对缩小

54、。 僧侣主义:欧洲中世纪的神学理论。此处主要指神创世界的观念。 三、基本理论观点 全文共20个自然段,主要阐明了6个基本理论问题。 1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作为实质核心,强调了对立统一规律是物质世界的根本规律,贯穿于辩证法的其他基本规律之中,并且是辩证法的联系与发展的实质内容。 对立统一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批评普列汉诺夫仅把对立统一视为“实例的总和”而不是作为“规律”。没有区别两类不同问题:辩证法的叙述形式与辩证法实质。 对立统一的科学定义:对立面的同一就是承认(发现)自然界的(也包括精神的和社会的)一切现象和过程具有矛盾着的、相互排斥、对立的倾向。发展是对立面的“斗争”。现在补

55、充为: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与斗争。 对立面双方的统一与斗争的辩证关系是相对与绝对的统一。(第7个自然段)对立面的统一(一致、同一、均势)(三种形式)是有条件的、暂时的、易逝的、相对的;对立面的相互排斥、斗争则是绝对的,正如运动是绝对的一样。 2辩证法的发展观与形而上学的发展的本质区别(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辩证法: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与斗争;自己运动、自生的发展与蓬勃的生活;发展的实质是 “飞跃”、“渐进过程的中断”、“新取代旧”等。 形而上学:发展仅是减少、增加(数量上),同一事物的重复、循环,承认量变,否认质变;运动的原因被推到客观事物外部一神或人(主体)那里;发展是片面的,表现为死板、贫乏和

56、枯竭的、无生命力。 3在相对与绝对关系问题上,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本质区别 相对的:即指有条件的、暂时、易逝的,它们是个别的、特殊的、有限的事物所具有的规定性。 绝对的:指独立自足、无条件的、永恒的,它们仅为普遍的、无限的、整体(大全)所具有。 辩证法:相对的与绝对的既有差别、区别又是互相联系、包含的,相对中有绝对,绝对通过相对表现出来并存在于相对之中。两者的差别、对立不能绝对化。 形而上学总的特征:相对与绝对互不相容,仅承认有对立、排斥的方面,否认有依存,渗透的方面。 一方面,是把事物的差别、对立绝对化的绝对主义(绝对化的思维方式)。相对就是相对,绝对就是绝对,两者互不相容,并推广到一切不同的

57、事物之间的关系上。 另一方面,否认相对中存在着绝对,否认绝对性客观存在的相对主义,表现为以相对主义作为认识论基础的诡辩论和怀疑论。强调事物间的转化,否认转化的条件性,而把客观事物的差别与对立相对化,否认事物质的差异性。 4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唯物辩证的认识论。(第16、17、18自然段) 基本观点:对立统一规律是客观世界的根本规律。客观事物本身就是辩证的,是个别与一般的统一。人的认识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认识论应该贯穿着辩证法。辩证法认为人的认识过程是一个辩证的过程。辩证规律也是认识运动中的基本规律。 5个别与一般(个性与共性)是对立统一关系。 个别与一般是同一的:个别中包含一般,一般存在于个别

58、之中并通过个别而存在,个别就是一般。必须坚持个别与一般的相互联系。 个别与一般是对立的、有区别的:一般是个别的一部分(本质、共同性质)大致地包括个别。个别比一般丰富,个别的许多特殊性不能被一般所包含。 个别通过揭示出其包含的一般而与其他的个别相联系,大量的个别中存在的一般(共同的联系)便表现为规律、必然性、本质。 6唯心主义哲学产生的认识论根源和阶级根源(第19、20自然段) 认识运动的复杂性:螺旋式上升运动的本性,与直线性前进的主观愿望的对立认识需要多次反复与希望一次完成的对立。 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与主观主义:第一、从个别与一般、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看,把它们两者关系割裂开来,将“一般”

59、、“理性认识”片面地、夸大地、无限地发展为脱离了物质、脱离了自然的、神化了的绝对,或者是人类心灵的产物;将“个别” 、“感性认识”视作主观的,不反映客观世界的。 第二、从认识主体的思想方法看,主观主义和主观盲目性。不经详尽的调查,就凭主观印象、偏见或个人的好恶出发来描述客观事物。 唯心主义哲学主张精神生产高于物质生产有利于维护以往剥削阶级的统治。 唯心主义哲学是人类认识之树上一朵不结果实的花。因为它植根于人类的认识运动,有其产生的客观原因,对其批判要立足于运用辩证法进行客观的分析,反对简单的否定与批驳。 思考题: 1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如何运用对立统一规律去分析事物的矛盾,处理个别与一般,相对与绝对关系。 2辩证的发展观与形而上学的发展观的根本区别表现在哪些方面? 3如何理解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4分析与说明唯心主义哲学产生的认识论根源,在实际生活中如何防止和抵制唯心主义世界观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