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演变过程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68637219 上传时间:2024-07-25 格式:PPT 页数:147 大小:568.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儒家思想演变过程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_第1页
第1页 / 共147页
儒家思想演变过程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_第2页
第2页 / 共147页
儒家思想演变过程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_第3页
第3页 / 共147页
儒家思想演变过程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_第4页
第4页 / 共147页
儒家思想演变过程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_第5页
第5页 / 共1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儒家思想演变过程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儒家思想演变过程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14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思考:1、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2、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是什么?(二)考纲内容(三)历年考点(四)儒学的发展过程(五)儒学发展的特点(六)儒学对社会的影响(七)儒家思想的研究价值(一)思考:思想、文字(语言、书法)、语言、文学、艺术、民俗(节气、节日)、古代科技等儒家思想2、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是什么?1、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返回(二)考纲内容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3)宋明理学(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返回(三)历年考点(中国主流思想)返回2014年卷一24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

2、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A河南B河北C陕西D山东25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考察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秦朝与西晋法律的差别说明在西晋的时候,养子视同亲子,同样受到儒家伦理道德的约束,说明这一时期儒家伦理道德得到进一步强化。故应选D。考察周代的中心地区。所谓“雅言”是指古代通行的标准语,这里即指周代的官方语言。周代的统治中心在镐京(今陕西西安西)。故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陕西。

3、故应选C返回(四)儒学的发展过程1、儒学思想的形成(春秋战国)2、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汉代)3、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魏晋隋唐)4、儒学形成新体系理学(宋明时期)5、儒学的活跃(明清时期)6、康有为的托古改制(晚清)7、袁世凯的尊孔复古(北洋军阀)8、新文化运动的新道德(1915年)返回(1)儒学思想的主要观点1、儒学思想的形成(春秋战国)(2)儒学思想形成的背景(4)儒学思想形成的影响儒学的形成促进了当时思想的繁荣儒学的办学实践扩大了教育对象儒学在兼收并蓄中不断得到充实发展返回(3)儒法道的治国理念(1)主要观点孔子:仁(伦理道德)、以德治民、克己复礼(非礼勿视、听、言、动)、有教无类孟子:仁

4、政(制民恒产、勿夺农时、省刑法、薄税敛、孝悌忠信)、民贵君轻(民本、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性本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即后来的仁义礼智)荀子:仁义、王道(德治)、君舟民水、性本恶(礼法兼施、唯物思想:制天命而用之、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材料一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孟子梁惠王上材料二“故用国者,义立而王,信立而霸,权谋立而亡。

5、”。“絜国以呼礼义,而无以害之,(即使)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荀子王霸)“以国齐义,一日而白(使国家统一于道义,一天就能名声显赫),汤武是也。汤以亳,武王以鄗,皆百里之地也,天下为一,诸侯为臣,通达之属(交通能到达的地方),莫不从服,无它故焉,以义济矣。是所谓义立而王也。”(荀子王霸)仁有三义,一曰仁者爱人。无论老幼贵贱,凡属人类,皆有可爱之处。爱人之道即忠恕之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为之忠。己之不欲,勿施于人为之恕。二曰克己复礼为仁。礼为周礼,尊亲为本。君礼臣忠父慈子孝弟悌乃理想社会之秩序。尊卑贵贱亲疏长幼乃爱人社会之规则。三曰君子之仁。行恭宽信敏惠于天下为仁。

6、恭则不悔,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论语二十篇。认识:儒学强调修身、民本、和谐政治主张:德治、礼制、仁政、伦理道德原始儒学的主要内容都是关于“士”的修身方面的道德规范和从政方面的治国原则。而且,从孔子、孟子到荀子,他们所提出的各种道德规范和治国原则,都是十分具体的、为人处世中践行的规范和原则,而不是一般的抽象的原理。返回1儒家推崇“人治人治”,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强调道德感化,实行仁政,带有民本思想。即所谓的“王道王道”。2法家提倡“法治法治”,即强调法的作用,主张用严刑峻法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即所谓的“霸道”。3道家主张“无为无为而治”,强

7、调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要顺应时势和民心,休养生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道家“无为”政治,即所谓的“帝道帝道”。返回(2)儒学思想形成的背景(动荡、分化、变革)经济变化土地由公有制向私有制转变经济由奴隶制经济向封建制经济发展政治变化政局动荡(诸侯混战)君弱臣强(礼崩乐坏)诸侯变法(富国强兵、变革制度)阶级关系变化思想活跃(百家争鸣)士大夫崛起(治国济世)返回2、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汉代)(1)董仲舒的思想(2)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主张(3)汉武帝接受董仲舒主张的背景(4)汉武帝接受董仲舒主张的影响(5)高考真题独尊儒术(选官用人、儒学垄断教育)返回(1)董仲舒的思想关于集权:主张统一(春秋大一

8、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关于君权:宣扬“君权神授”的“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学说(天、君、民关系。)关于伦理:提出三纲五常的道德标准返回天人感应学说天人感应是中国古代神学术语。天人感应思想源于尚书,孔子作春秋言灾异述天道,到西汉时董仲舒据公羊传集天道灾异说之大成。董仲舒认为,天和人同类相通,相互感应,天能干预人事,人亦能感应上天。董仲舒把天视为至上的人格神,认为天子违背了天意,不仁不义,天就会出现灾异进行谴责和警告;如果政通人和,天就会降下祥瑞以鼓励。董仲舒从解释儒学的经典着手,建立了一整套神学世界观,使儒学走上了宗教化宗教化的道路董仲舒“以春秋灾异之变推阴阳所以错行”,董仲舒继承了公羊传中的灾

9、异说。他应汉武帝之对策云:“臣谨案春秋之中,视前世已行之事,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及至后世,淫佚衰微,不能统理群生,诸侯背畔,残贼良民以争壤土,废德教而任刑罚。刑罚不中,则生邪气;邪气积于下,怨恶畜于上。上下不和,则阴阳缪盭(li)而妖孽生矣。此灾异所缘而起也。”天人感应是董仲舒神学思想体系的核心。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灾异谴告说,认为自然灾害和统治者的错误有因果联系。“凡灾异之本,尽生于国家之失”。天子违背了天意,不行仁义,天就出现灾异,进行谴责。若“谴之而不知

10、,乃畏之以威”。“天人同类”说,认为“天有阴阳,人亦有阴阳,天地之阴气起,而人之阴气应之而起;人之阴气起,而天之阴气亦宜应之而起。其道一也”。这种说法,以气为中介,认为气具有刑德的作用,“阳为德,阴为刑”。同时,人的道德行为也可以引起气的变化而相互感应,说“世治而民和,志(心意)平而气正,则天地之化精(精气:生命之源)而万物之美起;世乱而民乖,志癖而气逆,则天地之化伤,气生灾害起”。董仲舒把“天”塑造成至上神,以“天人感应说来限制无限的君权限制无限的君权,同时也给君父的尊位及其统治找到了理论根据君父的尊位及其统治找到了理论根据。在董仲舒著作中,上述两种说法是相互结合交替发生的。返回(3)汉武帝

11、接受董仲舒主张的背景经济:恢复、发展、国力增强政治:王国威胁、边疆危机、土地兼并思想:无为而治返回(4)汉武帝接受董仲舒主张的影响材料一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裁制;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诱引。结果,始皇失败了,武帝成功了。顾颉刚材料二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他的学说为稳定和巩固大一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起了重要作用,对于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产生了不可估量积极影响。田昌五、安作璋主编秦汉史董仲舒的学说中,不仅接受和发扬了荀子关于礼法并重、刑德兼用的理论,而且还大量吸收了墨家“兼爱”、“尚同”的理论,材料三秦皇

12、不仁,焚书坑儒,圣文埃灭,志士仁人,心惶意恐。及至汉武,董仲舒诸人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主张,确定儒学之典籍诗书礼易春秋为士人必读之经典,始有经学之说。自此而后,儒家所倡,智信仁勇,忠恕孝悌,恭敛敏慧,礼义从善,莫不遵从,为标榜也。创儒正统,德昭千古,历两千年,余韵犹存,遗风未艾。材料四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秦汉以后“定型为以儒学为正宗,兼纳百家、融汇释道的帝国文化”;而“在商品经济有充分发育的基础上得以繁衍的市民文化,在清中叶以前的整个中国社会都相当细弱。”材料五儒学在汉初社会中不是一点也没有起作用

13、。儒学在传授历史文化知识方面,对汉初社会仍然是很有影响的。儒家所推崇的历史文献“六经”的教授和研究,也是得到官方的肯定和重视的。荀子的学说在汉初儒家中影响很深,“六经”中的诗易礼乐等学,都有荀学的传承。同时,荀子作为先秦诸子和儒家各派学说的集大成者,他那广采各家学说之长的学风,对汉初思想的开展也有很大的影响。汉武帝接受董仲舒主张的影响独尊儒术利于国家的统一、社会的稳定,但束缚了其它学派思想的自由发展。君权神授使君主专制取得了合理性的依据。使儒家思想垄断了教育,成为选官用人的标准,不利于多样化人才的培养使儒家思想逐渐成为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三纲五常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

14、标准,其强调的纲常秩序虽有利于统治稳定,但体现了人类的不平等。天人感应说否定了人类主观努力的必要,不利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返回高考真题2015年卷25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答案:C高考真题2015年卷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历史中,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他

15、在原道中说:“吾所谓道也,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宋代“新儒学”的先河。摘编自卞孝宣等韩愈评传(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5分)答案:(1)不同之处:孔孟思想核心是仁政、民本、教化,而汉儒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5分)高考真题2014年卷24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A河南B河北

16、C陕西D山东25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答案C答案D返回3、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魏晋隋唐)(1)受到挑战的原因外因:佛教盛行、道教发展内因:儒学本身的缺陷(重在伦理、缺少思辨)统治者的一度提倡(2)魏晋隋唐时期的思想特点儒佛道三教独立发展、互相融合儒学仍为正统,但地位在减弱返回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原因第一:统治者的支持、扶持第二:社会动荡形势下寻求精神寄托第三:佛教的来世说给予人们以幻想第四:寻求寺院的庇护(寺院经济)第五:佛教思想

17、的中国化返回4、儒学形成新体系理学(宋代)(1)理学思想(2)理学形成背景(3)理学的影响(4)理学的特点(5)高考真题返回(3)理学的影响材料一对程朱理学的批判明末,李贽针对正统理学家的“存天理灭人欲”的命题,他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主张,认为“理”,就在百姓的日常生活当中,对正统思想提出了挑战。清朝以後,“反理学”的态势一度形成。颜元此後力反程朱的守静与虚学,痛斥朱熹是“满口胡说”、“自欺欺世”,“必破一分程朱,始入一分孔孟”;“程朱之道不熄,孔子之道不著”;又批程朱“徒见道於纸,谈道於口,考道於笔”。他深感“误人才,败天下事者,宋人之学也”,他说:率天下入故纸中,耗尽身心气力,

18、做弱人病人无用人,皆晦庵(朱熹)为之也!。清代戴震认为:“理者,存乎欲者也。”(孟子字义疏证卷上)“凡事为皆有于欲,无欲则无为矣。有欲而后有为,有为而归于至当不可易之谓理。无欲无为,又焉有理?”(孟子字义疏证卷下)。材料二五四运动後,知识份子极力破除“吃人的礼教”,甚至对理学有一致的观点,中国的衰落自宋开始,其中,朱熹的理学曾被认为是所有这些衰落的罪魁祸首。在晚清时期,程朱理学作为官方哲学和社会意识形态,仍处于主流学说的位置。尽管程朱理学不断遭受来自各方面的冲击,但就整体而言,它不仅为官方所提倡和重视,而且在民间依然有众多支持者和信奉者。相对于清代中叶的衰落而言,从道光末年至光绪初年,程朱理学

19、一度出现所谓的“复兴”。即使在清末科举制度废除以后,尊奉程朱理学的主张仍旧占据统治地位,理学被清政府作为宗旨写进了新式教育的章程。材料三程朱理学在思想上对封建伦理纲常的强调,某种程度上束束缚了人了人们的思想的思想,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当时的审美美和意意识形态,许多艺术形式追求空灵、含蓄、自然、平淡。如,宋瓷一扫唐之鲜艳,追求细腻浸润、色调单纯的趣味;而宋代山水画则采用水墨淡彩,表现出人与自然无间的亲密交融和牧歌化的心情和思绪;在服饰风格上,这一点表现得更为明显,朝廷多次定制申饬“务从简朴”、“不得奢靡”,不少学者也纷纷提倡服饰要简介、朴实。袁采在世苑一书中对女性着装就提出“惟务洁净,不可异众”

20、的要求。绍兴五年,宋高宗亦主张:“金翠为妇人服饰,不为靡货害物,而奢靡之习,实关风化。已戎中外及下令不许进宫门,今无一人犯者,尚恐市民之家未能尽革,宜申严禁,乃定销金及采捕金翠罪赏格。”因此,整个宋代的服饰风格趋以修长、纤细,朴素无华;在形态上不像唐代的华贵、夸张和开放;色彩质朴而洁净。理学的影响经改造后的儒学更精致、更系统、更富哲理,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求,成为维护统治的官方哲学程朱理学的纲常名教成为人们日常言行的是非标准,陶冶人们的情操,稳定了社会秩序,但束缚了思想,尤其“存天理灭人欲”扼杀了人性,成为“以理杀人”的工具。格物致知推动了人们对事物的哲学思考,促进了思想的发展。理学的兴盛推动了

21、教育的发展,培养了一些人才。程朱理学思想渗透到社会中,对政治、社会心理、民风、审美等诸多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宋时整体艺术风格简约质朴,呈现出一派理性之美,与此相应,宋代服饰也不似唐代奢华、艳丽,形成淡雅恬静之风。程朱理学影响到日本、朝鲜、欧洲返回(4)理学的特点宋代儒学思想思辨化即儒家思想由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转变为哲学理论体系宋代儒学思想更强调伦理道德,儒学的义理就是儒家的伦理道德学说宋代儒学思想佛道化,如存天理灭人欲返回(1)理学思想(“理学”在中国古代又称义理之学或道学)程朱理学A.北宋五子周敦颐、程颢、程颐、邵雍、张载B.南宋朱熹(理学集大成者)陆王心学A.南宋陆九渊B.明代王阳

22、明(心学集大成者)返回(2)理学形成背景(宋代)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传统伦理道德遭到破坏北宋统治者倡导尊儒读经以利巩固统一儒家学者努力复兴儒学(韩愈首倡儒学道统打破三教并盛局面)宋代经济发展科学文化进步奠定了思考自然与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儒佛道三教并行形成局面为北宋初期儒学者扬长避短独立思考提供了宽松的思想环境返回周敦颐(10171072年),湖南人,北宋思想家、理学家、哲学家,我国理学的开山祖。“两汉而下,儒学几至大坏。千有余载,至宋中叶,周敦颐出于舂陵,乃得圣贤不传之学,作太极图说、通书,推明阴阳五行之理,明于天而性于人者,了若指掌。”宋史道学传将周敦颐创立的理学学派提高到了极高的地位。材

23、料一据史书记载,其流传下来哲学的只有太极图说和通书两篇。太极图说一图一文,阐述其宇宙生成论、人与自然关系、修养方法等,并提出了一系列理学的要领范畴,在中国哲学史上有深远影响。有周元公集。材料二清代学者黄宗羲在他的宋儒学案中说道:“孔子而后,汉儒止有传经之学,性道微(深奥)言之绝久矣。元公崛起,二程嗣之,又复横渠(张载)诸大儒辈出,圣学大昌。若论阐发心性义理之精微,端数元公之破暗也。他继承易传和部分道家以及道教思想,提出一个简单而有系统的宇宙构成论,说无极而太极,太极一动一静,产生阴阳万物。万物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太极图说)。在以后七百多年的学术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所提出的哲学

24、范畴,如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动静、性命、善恶等,成为后世理学研究的课题。返回材料三程颢、程颐同为宋代理学的主要奠基者,其学为“洛学”,是北宋著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建立了以“天理天理”为核心为核心的唯心主义理学体系。宋神宗初,程颢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不受重用,遂潜心于学术。宋史本传称:“慨然有求道之志。泛滥于诸家,出入于老、释者几十年,返求诸六经而后得之”。材料四二程以“理”或“道”作为全部学说的基础,认为“理”是先于万物的“天理”,“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万事皆出于理”,“有理则有气”。理是创造万事万物的根源,它在事物之中,又在事物之上。“理”或“天理”被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哲学的最高范畴

25、使用,亦即被作为世界的本体,而且人类社会的等级制度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道德规范社会道德规范,也都是“天理”在人间社会的具体表现形态,“君臣父子,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河南程氏遗书五)材料五现行社会秩序为天理所定,遵循它便合天理,否则是逆天理。提出了事物“有对”的朴素朴素辩证法思想法思想。强调人性本善人性本善,“性即理也”,由于气禀不同,因而人性有善有恶。所以浊气和恶性,其实都是人欲。人欲蒙蔽了本心,便会损害天理。“无人欲即皆天理无人欲即皆天理”。因此教人“存天理、存天理、灭人欲人欲”。要“存天理”,必须先“明天理”。而要“明天理”,便要即物穷理,逐日认识事物之理,积累多了,就能豁然贯

26、通。主张“涵养须用敬(慎重),进学在致知”的修养方法。二程宣扬封建封建伦理道德理道德,提倡在家庭内形成像君臣之间的关系。程颐还反对妇女改嫁,宣称“饿死死事极小,失事极小,失节事极大事极大”,流毒颇深。材料六在学风上,二程提出了穷经以致以致用用的主张,突破了汉学不敢独立思考的墨守成规的治学方法,不失为一大进步。当然,在理学后来被定为属于支配地位的意识形态以后,就长期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妨碍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开放,阻碍了自然科学的发展,故其消极面仍然是不可忽视的。材料七二程认为天理,包括仁、义、礼、智、信等道德内容,是一切人固有的先天本性,也是人区别于禽兽的根本特点:人之所以为人者,以有天理也。(粹言

27、卷二)二程学说“存天理,去人欲”观点,后来被朱熹所继承和发展。他们对人类和动物的本能进行了比较:万物皆有良能,如每常禽鸟中,做得窠子,极有巧妙处,是他良能,不待学也。人初生,只有吃乳一事不是学,其他皆是学。(遗书卷十九)返回二程主张理(天理)是万物的本源,先理后物(核心)人伦即天理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乃儒家专门研究物理的学科,源于礼记大学所论述的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朱熹的“格物致知”观点在后世成为主流,并非是因为获得后世儒家学者的普遍赞同。事实上,朱熹学说在南宋当时还因政治党争而被斥为伪学,而后世的许多儒家学者

28、也更大力批判朱熹对于格物致知的学说观点。但因为朱熹的四书集注在元朝中叶就被官方采用为科举取士的应试准则,而自从明太祖开始独尊朱熹学说为四书上的唯一官方思想权威以后,朱熹学说更是成为明清两代历时五百余年在科举应试上的官方教条观点。因而朱熹在格物致知上的观点也就在数百年的官方教条权威下,成为后世社会上的普遍流行观点。所以在清末的洋务学堂中,就把物理、化学等学科称为格致,即格物致知的简称。返回张载(10201077),北宋大儒,哲学家,理学创始人之一,理学支脉“关学”创始人,封先贤,奉祀孔庙西庑第38位。字子厚,大梁(今河南开封)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北宋儒学

29、家张载的名言,这四句话被当代哲学家冯友兰概括为“横渠四句”。2006年9月,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温家宝在出访欧洲前夕接受外国记者采访时,曾引用这句话来表达自己的心迹。返回主张:理之源在于天理的本体论天理就是三纲五常的道德沦格物致知的认识论(物指天理、人伦、圣言、世故)存天理灭人欲的人性论 材料二:朱熹说“知先行后”,他说:“心虽主于一身,而实管乎天下之理;理虽散在万事,而实不外于一人之心。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求理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吾子又何疑乎?”(传习录王阳明)材料一:朱熹说:“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信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天理人

30、欲,不容并立”,“遏人欲而存天理”。“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返回材料二在理学发达之前,“仁”是儒家中心思想,虽有等级尊卑的爱,但“仁”是以人性为基础。传统儒学也主张孝道和贞洁,但其禁欲色彩并不浓厚。儒学发展到理学阶段以後,已带有浓厚的禁欲主义色彩。二程说:“大抵人有身,便有自私之理,宜其与道难一”,并称:“无人欲即皆天理”。朱熹用饮食为例阐述:“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朱子语类卷十三材料一存天理灭人欲。“人欲”是超出维持人之生命的欲求和违背礼仪规范的行为,与天理相对立。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要求视为人欲。返回材料一朱陆都认为理是世界万物的终极本原。但陆

31、九渊借助的是儒学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以为“心即理”,万事万物皆由心而生发。“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自杂谈。朱熹强调格物致知,即穷物理,强调学习知识的重要性,以为人的道德水准必将随着知识的增长而增进。陆九渊说“明心”,要尊德性,强调为学的目的并不仅仅在于增进知识,而是为了实现道德的至高境界,故研习儒家经典、认知与把握外界事物,都不可能直接有助于实现增进道德境界的目的,因为人的本心就是道德的根源,因此只要扩大、完善人的良心结构就能实现增进道德的目的。 材料二 陆“主张吾心即是宇宙,又倡心即理说。断言天理、人理、物理只在吾心之中。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往古来今,概莫

32、能外。” “认为治学的方法,主要是“发明本心”,不必多读书外求,“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参见新华网江西频道陆九渊简介相关内容)返回王阳明(心学集大成者)主张形成背景(明中期)材料返回主张a:心即理(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是万物的本源b:提出“致良知(人心本有的知)、知行合一”的学说返回形成背景(明中期)a.政治上:矛盾激化、社会动荡、统治危机b.思想上:理学成为官方哲学、佛教流行、心学的兴起返回 材料一:王阳明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材料 材料二:“今人学问,只因知行分作两事,故有一念发动虽有不善,然却未曾行,便不去禁止”,“我今说个知行

33、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传习录下)。实质是恪守儒家伦理,成为圣人。 材料三 “是非之心,不滤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是乃天命之性,吾心之本体自然明明觉者也”(大学问),“良知之在人心,不但圣贤,虽常人亦无不如此”(答陆原静书)。“致良知,不假外求”,“若能向里求,见得自己心体,即无时无处不是此道”(王文成公全书卷一)。 材料四 如何“致良知”?“物者,事也。凡意之所发必有其上级,意所在之事谓之物。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之谓也。正其不正者,去恶之谓也;归于正正者,为善之谓也。

34、夫是之谓格。”(大学问)然“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返回(2012年卷)27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在此,王阳明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答案】D(2013年卷)25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答案】C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35、2015年卷)材料一在历史中,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中已经断绝。他在原道中说:“吾所谓道,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宋代“新儒学”的先河。摘编自卞孝萱等韩愈评传(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理学在哪些方面对儒学有所发展。(5分)(1)发展:更加重视论语孟子,重视思辨,强调个人的修养与完善。(5分)返回5、儒学思想的活

36、跃(明清之际)(1)明朝后期李贽(2)明清之际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3)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共同点(4)高考真题返回(3)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共同点生活在明末清初参加过抗清斗争著书立说成为思想家(批判继承传统儒学、反对压迫和专制、工商皆本、经世致用)返回李贽的思想李贽思想形成的背景李贽思想形成的影响(1)明朝后期李贽A.批判孔子、儒学、理学为主的传统思想,具有解放思想的进步作用B.李贽的思想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返回李贽思想形成的背景A.政治上:君主专制、吏治腐败、矛盾激化B.经济上:城镇商业繁荣,江南资本主义萌芽,市民工商业者兴起C.文化上:四书五经成为科举的依据,理学

37、成为官方哲学返回李贽思想A.挑战孔子地位(孔子非天生圣人、孔子不能成为是非标准)孔子非天生圣人,B.挑战儒家思想(儒家经典非神圣不可侵犯)C.批判理学(批判道学家的虚伪、批判“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D.批判传统观念,主张个性、自由(反对男尊女卑、主张婚姻自由、赞扬改革、肯定农民起义)材料一李贽(15271602),汉族,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中古自自由学派鼻祖由学派鼻祖,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李贽信奉佛教和王阳明的心学,所以,他的整个哲学体系的中心是主观唯心主义的。他认为“真心”、“童心”是最根本的概念,是万物的本源。自然界是“我妙明真心的一点物相”(焚书解经文)李贽二十多年宦游

38、生活,深感受人管束之苦。焚书卷四豫约感慨平生说:“余唯以不受管束之故,受此磨难,一生坎坷,将大地为墨,难尽写也。为县博士,即与县令、提学触。为太学博士,即与祭酒、司业触。司礼曹务,即与高尚书、殷尚书、王侍郎、万侍郎尽触也。最苦者为员外郎,不得尚书谢、大理卿董并汪意。又最苦而遇尚书赵。赵于道学有名。孰知道学益有名,而我之触益又甚也。最后为郡守,即与巡抚王触,与守道骆触。此余平生之大略也。”这是多年居官生活的总结,反映了处处与上司抵触的情况。这种抵触,实质上是李贽的反封建思想与封建主义的抵触。李贽还对被封建统治者奉为金科玉律的儒家经典进行抨击,认为儒家经典的六经,如论语、孟子并不都是圣人之言,是经

39、过后人吹捧拔高形成的,不能当做万年不变的真理。李贽揭露道学家的丑恶面目,指出他们都是伪君子,“名为山人,而心同商贾,口谈道德,而志在穿窬”(焚书续焚书夏焦弱侯),仁义道德不过是掩盖他们卑鄙龌龊的假面具,“本为富贵,而外矫词以为不愿,实欲托此以为荣身之梯,又兼采道德仁义之事以自盖”(同前)主张个性解放,思想自由。必须打破孔孟之道及其变种宋明理学的垄断地位,冲破封建经典所设置的各种思想禁区。李贽把斗争的矛头首先指向孔丘,认为孔丘只是一个普通人,他的话并不都是千古不易之理,不能以他的是非为是非,每一个人都应该自为是非。李贽指斥那些所谓的道学家们:名心太重,回护太多。“实多恶也,而专谈志仁无恶;实偏私

40、所好也,而专谈泛爱博爱;实执定己见也,而专谈不可自是。”“及乎开口谈学,便说尔为自己,我为他人;尔为自私,我欲利他”,实际上都是“读书而求高第,居官而求尊显”,全是为自己打算,“无一厘为人谋者”(焚书答耿司寇)。他还进一步指斥道学家们是一群道貌岸然的假道学,“阳为道学,阴为富贵,被服儒雅,行若狗彘”(续焚书三教归儒说)。道学家满口仁义道德,实际上是借道学这块敲门砖,“以欺世获利”,为自己谋取高官利禄,他们“口谈道德而心存高官,志在巨富”(焚书又与焦弱候)。返回黄宗羲A.批判君主专制: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B.提出民主思想:天下为主君为客C.提出“法治”主张: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D.提出“工商皆本

41、”的主张材料一黄宗羲(1610年9月24日1695年8月12日)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东林七君子黄尊素长子。汉族,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黄宗羲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或清初三大儒);与弟黄宗炎、黄宗会号称浙东三黄;与顾炎武、方以智、王夫之、朱舜水并称为“明末清初五大家”,亦有“中国思想启蒙之父”之誉。材料二黄宗羲的政治理想主要集中在明夷待访录一书中。“明夷”本为周易中的一卦,卦象为“离下坤上”,即地在上,火在下。“明”即是太阳(离),“夷”是损伤之意。从卦象上看,太阳处“坤”即大地之下,是光明消失,黑暗来临的情况,意光明受到伤害。暗含作者

42、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愤懑和指责,也是对太阳再度升起照临天下的希盼。“待访”是等待贤者来访,让此书成为后人之师的意思。另外,“明”就是太阳,亦称为“大明”,暗合“大明朝”;“夷”有“诛锄”之解,又有“视之不见”之解,暗含作者的亡国之痛。该书通过抨击“家天下”的专制君主制度,向世人传递了光芒四射的“民主”精神,这在当时黑暗无比社会环境下是极其难能可贵的!材料三黄宗羲认为君主只是天下的公仆而已,“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然而,后来的君主却“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益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并且更“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

43、,“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均见原君)。对君主“家天下”的行为从根本上否定了其合法性。材料四黄宗羲认为,要使民富,还必须“崇本抑末”。所谓“崇本”,即“使小民吉凶,一循于礼;所谓“抑末”,即凡为佛、为巫、为优倡以及夺技淫巧等不切于民用而货者,应“一概痛绝之”。他说:“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工商皆本”的思想是对传统的“重本抑末”的大胆否定。这材料五有学者认为黄宗羲的思想仍属治权在君,并没有到达近代民主思想的标准,也有学者认为黄宗羲的思想是近代民主思想,在民权理论上还超越了欧洲的卢梭。2003年3月6日,温家宝总理在全

44、国人大会议期间,参加湖北省人大代表讨论时说:“历史上每次税费改革,农民负担在下降一段时间后都会涨到一个比改革前更高的水平,走进黄宗羲定律怪圈。”并郑重表示“共产党人一定能够走出黄宗羲定律怪圈。”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明朝中叶张居正所施行的一条鞭法:将农民上缴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折成银两,并明令不得增加其他名目的赋税。但到了明朝中后期,朝廷仍然征收其他赋税,如为了应付满族的入侵而开征的辽饷等,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客观上激化了农民起义。返回顾炎武、顾炎武的主张A.经世致用、明道救世B.反对“独治”,主张“众治”C.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材料返回经世致用思想的内涵:辞源中对“经世”的解释为:治理

45、世事;“致用”为:尽其所用。辞海的解释为:明清之际主张学问有益于国家的学术思潮。由此可以给经世致用下一个定义:经世致用就是关注社会现实,面对社会矛盾,并用所学解决社会问题,以求达到国治民安国治民安的实效。这一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讲求功利、求实、务实的思想特点以及“以天下以天下为己任己任”的情怀。明末清初,经世致用之学大兴,形成了一股有影响的社会思潮。代表人物有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李颙、颜元、李塨、王源等等。清初学者在总结明亡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深感明季学风的空疏不实,对国家、民族造成了极大的灾难,书生徒讲义理,不揣时势,未有不误人国家者。他们要求学术反虚就实,提倡经世致用的真学问和以实

46、为宗的新学风。他们学风的特点是:务当世之务,康济时艰,反对脱离社会实际;勇于任事,不务空谈,生存一日当为民办事一日;致力于创新,绝不蹈袭古人;实事求是,注重调查研究。研究范围,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国家、民族、法律、边疆、地理、人情、风俗、自然科学等等,事关民生国命者,必穷源溯本,讨论其所以然。他们以社会问题为中心,在救世济时的思想指导下,提出了解决当前社会问题的各种方案:政治上,猛烈地批判封建专制制度,揭露封建专制君主的罪恶,并提出了一些带有初步民主启蒙因素的主张,如黄宗羲公其是非于学校、顾炎武庶民干政的主张。经济上,针对封建的土地兼并,提出了各种解决土地问题的办法。这些办法都贯串着均田的精

47、神。他们提出的均田虽与农民起义提出的均田有根本不同,但表现出对农民问题的关心和同情。教育上,他们激烈地批判束缚思想的科学制和八股时文,注重学校教育,要求培养出真正有学问有实际能力的有用人才。哲学上,他们各有所宗,各有所创,呈现出思想活跃的局面。返回材料一顾炎武(1613年7月15日1682年2月15日),苏州昆山人,被称作是清朝“开国儒师”、“清学开山”始祖,是著名经学家、史地学家、音韵学家。他学识渊博,在经学、史学、音韵、小学、金石考古、方志舆地以及诗文诸学上,都有较深造诣,建树了承前启后之功。他继承明季学者的反理学思潮,不仅对陆王心学作了清算,而且在性与天道、理气、道器、知行、天理人欲诸多

48、范畴上,都显示了与程朱理学迥异的为学旨趣。材料二顾炎武还提倡“利国富民利国富民”,并认为“善为国者,藏之于民”。他大胆怀疑君权,并提出了具有早期民主启蒙思想色彩的“众治众治”的主张。他所提出的“天下天下兴亡,匹夫有亡,匹夫有责”这一口号,意义和影响深远,成为激励中华民族奋进的精神力量。他提倡经世致用世致用,反对空谈,注意广求证据,提出“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钱穆称其重实用而不尚空谈,“能于政事诸端切实发挥其利弊,可谓内圣外王体用兼备之学”顾炎武强调做学问必须先立人格:“礼义廉耻,是谓四维”,提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日知录卷十三正始:“保天下者

49、,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材料三天下郡国利病书中,首先关注的是土地兼并和赋税繁重不均等社会积弊,对此进行了有力的揭露,指出“世久积弊,举数十屯而兼并于豪右,比比皆是”,乃至出现了“有田连阡陌,而户米不满斗石者;有贫无立锥,而户米至数十石者”的严重情况。在所撰写的军制论、形势论、田功论、钱法论和郡县论中,他探索了造成上述社会积弊的历史根源,表达了要求进行社会社会改革改革的思想愿望。他指出“郡县之弊已极”,症结就在于“其专在上(文集卷一),初步触及到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问题,从而提出了变革郡县制的要求。材料四顾炎武也和黄宗羲、王夫之一样,从不同的角度对“私”作出了肯定,并对公与私的关系作了辩证的论

50、述。他说:“自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而人之有私,固情之所以不能免矣。合天下之私以成天下之公,此所以为王政也。”(日知录卷四)这就把人之有私看作是完全合乎情理人之有私看作是完全合乎情理的现象,并且认为“用天下之私,以成一人之公而天下治。”(文集卷一)他的这种利民富民和“财源通畅”的主张,以及对“私”的肯定,都反映了当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状态下新兴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材料五顾炎武对宋明理学的批判,是以总结明亡的历史教训为出发点的,其锋芒所指,首先是阳明心学。他认为,明朝的覆亡乃是王学空谈误国的结果。“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

51、”(日知录卷七)。他进而揭露心学“内释外儒”之本质,指斥其违背孔孟旨意。他赞同宋元之际著名学者黄震对心学的批评:“近世喜言心学,舍全章本旨而独论人心道心,甚者单摭道心二字而直谓心即是道,盖陷于禅学而不自知,其去尧舜禹授天下本旨远矣。”(同上)既然陆王心学是佛教禅学,背离了儒学修齐治平的宗旨,自当属摒弃之列。返回王夫之A.世界是物质的(唯物)B.物质是不断变化的C.事物通过研究是可以认识的D.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辩证)王夫之(1619、10月、-1692、2、),字而农,号姜斋、又号夕堂,、湖南衡阳、人。晚年隐居于石船山,著书立传,自署船山病叟、南岳遗民,学者遂称之为船山先生。在政治思想

52、方面,提出“循天下之公循天下之公”,“不以一人疑天下,不以天下私一人”。主张选贤使能选贤使能,“以天下之禄位,公天下之贤者”。在哲学思想上,避朱程“理在气先理在气先”、陆王“心学良知”之说。提出“天下唯器”,“理不先而气不后”的理论,而归于躬行实践,强调知行统一知行统一。33岁以后就开始“栖伏林谷,随地托迹”,甚至变姓名为徭人以避世,直到去世。刻苦研究,勤恳著述40年,得“完发以终”,始终未剃发。返回(4)高考真题返回2011年26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与这一论

53、述的精神实质最为接近的是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B民为邦本C天下为公D民贵君轻答案C返回6、康有为的托古改制(晚清)(1)主张:借经学外衣,宣传变法(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2)行动:戊戌变法(百日维新)(3)背景(19世纪末)(4)后果:失败(戊戌政变)(5)影响:(6)高考真题启蒙思想(资产阶级)促进人们觉醒19世纪末,康有为把“公羊”的“三世”、礼记礼运的“小康”、“大同”与近代进化论思想融合在一起,系统地提出了“三世”说历史进化论,它的基本思想是:人类社会是变易和进化的;社会历史进化是沿着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的轨道,由君主专制到君主立宪,再到民主共和,一世比一世文明进步,进而达到“太平大同

54、”这一人类最美满的世界;“三世”进化是和平的、循序渐进的,不能躐等;这种“三世”进化之义,是孔子所规定的。康有为的这一学说打破了“天不变,道亦不变”论,也否定了历史循环论,在当时的社会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它强调社会历史的和平渐进,反对革命突变,又极力神化孔子,因而带有神秘主义色彩,后来受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孙中山等人的批判。返回(3)背景(19世纪末)政治上:制度落后、民族危机(列强瓜分)、民族资产阶级队伍壮大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思想上:西学东渐、维新思想兴起返回(6)高考真题2014年卷291898年,梁启超等联合百余举人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参加会试的近万名举人,“闻启超等此举

55、,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这一事件的发生表明A废八股断送读书人政治前途B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C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极为保守D新旧学之间矛盾不可调和【答案】B2015年卷29.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1891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旨在()A揭露历史真相B引介西方理论C倡导变法维新D颠覆孔孟学说【答案】:C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历史中,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他在原道中说:“吾所谓道也,

56、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宋代“新儒学”的先河。摘编自卞孝宣等韩愈评传材料二19世纪末,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二书,认为汉代以来儒者奉为经典的周礼左传等书,是汉代学者为王莽篡汉而伪造的,影响恶劣,导致“中国之民,遂二千年被(遭受)暴主夷狄之德政”。他主张回归孔子所编写的诗经礼记等原典,理解真正的儒学精神。在他看来,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改革家,春秋便是孔子为“改制”而创作的。他甚至用西学来解释春秋,认为春秋公羊传

57、中的“三世”说为:“始于据乱(世),立君主;中至升平(世),为立宪,君民共主,终至太平(世),为民主。”摘编自张海鹏等编中国近代史返回(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愈、康有为关于儒学认识的共通之处。(8分)回归原典、回归孔孟,否定后人的附会、杜撰之说,主张探寻儒学的精神实质,借助儒学为现实服务。(8分)(3)我们应当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孔子与儒学?(7分)(3)应历史地看待孔子与儒学,不应盲目地肯定或否定;将真实的孔子与神圣化的孔子区别开来;借鉴其精华,摒弃其糟粕。(7分)7、袁世凯的尊孔复古(北洋军阀)(1)袁世凯的尊孔复古行动(2)袁世凯的尊孔复古后果(3)袁世凯的尊孔复古背景(

58、4)高考真题袁世凯复辟称帝(1915-1916)护国运动新文化运动返回(3)袁世凯的尊孔复古背景清朝统治被推翻、中华民国成立中国仍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袁世凯实行独裁统治孙中山积极维护民主共和成果日本侵华势力增强(二十一条)列强支持尊孔复古(以孔教治国则革命可不起)返回(1)袁世凯的尊孔复古行动1912年7月,全国(中华民国)临时教育会议因尊孔问题发生激烈争论。会上,蔡元培提出“学校不应拜孔子案”,因与当时的大气候不一致,没获通过。但由于蔡元培等力争,后达成妥协,这个方案不颁行,但在学校管理规程内删去拜孔子的条文。这样,学校拜不拜孔都可以。然而,1912年9月13日,教育部

59、公布以每年10月7日为孔子诞辰纪念日,全国各学校届时举行纪念会。1912年9月20日,袁世凯颁布整饬伦常令,下令“尊崇伦常”,提倡“礼教”,他说:大经。政体虽更,民彝(礼仪、制度)无改”、“唯愿全国人民恪守礼法,共济时难。本大总统痛时局之阽危,怵纪纲之废弛,每念今日大患,尚不在国势,而在人心。苟人心有向善之机,即国本有底安之理。”1914年,袁世凯为配合复辟帝制,加紧进行尊孔活动,大造社会舆论。9月25日,袁世凯正式颁发了祭孔令,公开恢复了前清的祭孔规定。曾经七次上书变法维新的康有为竟然在请饬全国祀孔仍行跪拜礼中说:“中国民不拜天,又不拜孔子,留此膝何为?”又说:“中国人不敬天亦不敬教主,不知

60、其留此膝以傲慢何为也?”一时间,全国上下尊孔复古,一派乌烟瘴气。至此,袁世凯尊孔复古的目的已经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他先向亲信透露:“如果天下百姓一定要我做皇帝,我就做。”于是乎,全国各地纷纷组织请愿团,请求袁世凯“顺应民意”,尽快登基。返回2015年卷29申报“时评”栏目曾评述说:“今之时局,略似春秋战国时期之分裂。中央政府之对于各省,犹东周之对于诸侯也。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犹诸侯相侵伐也。”这一时局出现在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B义和团运动时期C辛亥革命时期D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答案:答案:D返回8、新文化运动的新道德(1)新文化运动的内容(2)新文化运动的背景(3)新文化运动的性质

61、(4)新文化运动的材料(5)新文化运动的观点返回(1)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化,反对旧文化返回(2)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政治上:中华民国时期、北洋军阀(袁)专制统治、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日本侵华加剧、袁世凯复辟帝制经济上: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列强经济侵略放松,但日本加强文化上: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尊孔复古逆流、资产阶级要求民主返回返回(3)新文化运动的性质思想革命资产阶级思想(五四前)无产阶级思想(五四后)文学革命材料一新文化运动是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前后由胡适、陈独秀、鲁迅、钱玄同、李大钊等一些受过

62、西方教育(当时称为新式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化革新、文学革命文学革命运动。这次运动沉重打击了统治中国2000多年的传统礼教,启发了人们的民主觉悟,推动了现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由于新文化运动全面反封建,将中国所有的古典文化都归归于需要反的行列,因此新文化运动也是中国古典文化走向没落的开端。材料二1919年5月4日前夕,陈独秀在其主编的新青年(1期名为青年杂志2期1版正式改名为新青年)刊载文章,提倡民主与科学(“德先生”与“赛先生”),批判传统纯正的中国文化,并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一方面,以胡适为代

63、表的温和派温和派,则反对马克思主义,支持白话文运动,主张以实用主义代替儒家学说,即为新文化运动滥觞。中国共产党认为五四运动以前的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以后的新文化运动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文化,也就是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的新文化。材料三陈独秀解释“新文化”一文中,陈独秀说:“我们不满意于旧道德。是因为孝悌范围太狭了。说什么爱有等差,施及亲始,未免太猾头了。就是达到他们人人亲其亲长其长的理想世界,那时社会的纷争恐怕更加利害;所以现代道德底理想,是要把家庭的孝悌扩充为全社会的友爱。”从这样的论述不难看出,其实陈独秀并非要认为传统文化一无是处,只是觉得太过狭窄了,需要进行

64、扩充。材料四1917年李大钊在自然的伦理观与孔子一文中写到:“余之掊击孔子,非掊击孔子之本身,乃掊击孔子为历代君主所雕塑之偶像的权威也;非掊击孔子,乃掊击专制政治之灵魂也。”可以想见,李大钊也不是单纯的反对孔子本身,他要反对的是那些假孔子之名行事的所谓“传统”。 材料五 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并没有停留在被动接受外在冲击的阶段,而是在经历冲击的过程中,逐渐开启了通过将现代化内化为现代中国文化生命的基本价值目标、从而实现由“外在冲击”到“内在转化”转变的历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新文化运动成为历史性的转折点。一方面,新文化运动标志着西方现代文化对中国文化传统的冲击已深入到精神理念的层面,在形式上可以看作

65、是对中国文化传统中腐朽成分的解构达到了较为彻底的程度。正是在新文化运动中,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终于认识到中西更为深刻的差距不在物质与制度层面而在文化理念文化理念层面。由此,以新文化运动为标志,利用西方现代文化对中国文化传统的批判与解构深入到核心层面,荡涤了几千年来的封建旧礼教、旧道德、旧思想、旧文化,从而为真正完成中国文化现代重建中“破”的历史任务提供了可能性。另一方面,新文化运动构成了中国文化现代化进程中由“破”到“立”的历史分界线。 如果说此前主要体现为中国文化逐渐被由外而里不断解构的过程,那么,此后中国文化发展演进的主旋律则是要寻求中国文化的现代重建中国文化的现代重建。新文化运动之后,中国

66、文化的现代化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化保守主义者甚至是西化派的共同的理想目标,而马克思主义无疑成为了中国文化现代化的主导。由此,新文化运动也就为20世纪中国文化的发展规定了基本方向。此后,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虽然并没有径直走上坦途,但通过近一个世纪的曲折发展,中国文化不仅没有衰败,反而迎来了由复苏到兴盛的新发展。进入21世纪,随着中华民族复兴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文化所内蕴的强盛生命力也在得到越来越充分的体现。尽管新文化运动中确实存在着对中国文化传统彻底批判的一面,尽管这种批判曾经对中国文化传统形成了一定冲击,但它没有也不可能造成中国文化传统的断裂,反而在“破”与“立”的双重变奏中成为中国文化发展的新

67、起点。新文化运动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教材引用陈独秀的话“孔教与共和存其一必废其一”,说明新文化运动全盘否定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事实却绝非如此简单: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不是传统文化的全部内容,批孔不能简单地说就是反对传统文化。新文化运动反对传统文化,但并非彻底反对传统文化。“他们反传统,口号之激烈,很大程度上乃是一种策略。”“当时那些批评孔子学说的文章没有全盘否定孔子或儒家,更没有全盘否定传统文化。”同时,新文化运动初期不遗余力“反孔”的部分思想家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还经历了由批判到重视的过程。在新文化运动时期,传统文化的地位还与“科学救国”的口号的实现程度有着直接关系。当一战结束,“科

68、学不能救国”时,部分人希望在传统文化中找到救国良方,甚至希望用东方文化拯救西方世界。返回(5)新文化运动的观点观点一 新文化运新文化运动的核心或灵魂是自由主的核心或灵魂是自由主义。自由主义在政治上或反对封建专制,或反对政府侵犯、干涉个人权利,论证个人自由的必要性、重要性等;经济上主张自由经济或放任自由。民富、公正、人权、自由、民主、共和、程序、法理等是自由主义思潮中常用的关键词。新青年提倡宣传的内容如民主、新道德、个性自由等体现了西方的自由主义思想,实际上也就是在宣传自由主义。五四前,正是陈独秀、胡适等一批思想文化健将的极力宣传和推动,自由主义的思想启蒙才在中国进入“黄金时期”。然而,自由主义

69、的主流社会思潮地位在五四前后却又让位给马克思主义,新文化运动“早夭”了。观点二陈独秀等知识精英,以1915年创办的新青年为舞台,将庞大的西方自由主义体系,针对当时中国的现状,浓缩为“民主”与“科学”两个口号,进行启蒙宣传,反对一切旧文化,由此掀起了一场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被称之为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此种新文化运动,在我国今日,诚思想界空前之大变动。推原其始,不过由于出版界之一二觉悟者从事提倡,遂至舆论放大异彩,学潮弥漫全国,人皆激发天良,誓死为爱国之运动故此种新文化运动,实为最有价值之事”。这是孙中山在看到五四运动造成的革命影响之后对新青年出版发行的反思之言。李明海自由主义在中国的政治失

70、败观点三:以自由主义为灵魂的新文化运动,五四之后不久,前后不到10年的时间,作为社会思潮主流的地位,就“早夭”给了“政党革命”。更接近真实的原因可能是,主观方面:陈独秀、李大钊等知识分子,在没有真正参透“西学”的情况下,便轻易地放弃了自由主义立场。客观方面:第一次世界大战、巴黎和会等使当时新文化运动的大多数知识分子对他们的信仰和追求产生了怀疑;与此同时,十月革命,特别是加拉罕代表苏俄发表的废除原沙俄在中国一切侵略权益的宣言,1920年3月传到北京之后,以陈独秀为代表的“知识群体”,便迅速地告别了自由主义,转到社会主义立场,走上了“政党革命”的道路。李明海偶然与理想:新文化运动的早夭材料四“在五

71、四运动之后,这种对旧社会思想的攻击几乎完全停顿,一切新出版物都换了战斗方面”,局限于政治斗争了。张太雷中国革命运动和中国的学生,六大以前党的历史资料P228,人民出版社1980年观点五在近代以来从西方思想崇拜出发试图打倒中国文化的动流中,太平太平天国天国起事、新文化运新文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运动是三个高潮。虽然历史已经过去,但还是对人们有反思的意义。返回(五)儒学发展的特点兼收并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与时俱进;顶住压力、统治地位;传统文化、主流思想;返回(六)儒学的影响一、儒学对中国的影响二、儒学对世界的影响返回一、儒学对中国的影响1、对中国政治的影响:统治者的治国理念(人治、德治、

72、和谐、君权神授、官方哲学);为封建统治阶级创造了整套治理国家和社会的理论思想体系,成为统治思想。2、对中国教育的影响:儒学垄断了教育(五经、四书);扩大了教育对象(私学、科举);教育理念的公平公正(有教无类)、尊重差异(因材施教)3、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伦理道德标准(三纲五常)、成圣成贤修养理想(“圣人”、“贤人”、“君子”、“士人”是儒家思想的理想人格标准)返回在半个世纪以前就有西方人指出,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曾经是1718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社会,形成和发展的一种精神动力;半个世纪之后的今天,东亚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尤其是中国近20年的飞速发展的历史,向世人显示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东方文明,

73、不是实现社会现代化的一种精神阻力,而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动源。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曾经改变了世界的面貌;中国古代的“四书”“五经”也影响了西方的现代文明。二、儒学对世界的影响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伏尔泰是中国儒学在欧洲最有力的鼓吹者,他和他的“百科全书派”把中国儒学,作为反对神权统治下欧洲君主政治的思想武器;程朱理学新儒学,成为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创立古典哲学的依据,并用以反对罗马教廷的启示神学;被称为“欧洲孔子”的魁奈(弗朗斯瓦魁奈(1694-1774)是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奠基人之一,法国重农学派的创始人和重要代表),以儒学为依据,开创了近代欧洲政治经济学的新纪元,为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形成与发

74、展,奠定了理论基础。返回二、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1儒家强调“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的教育教学思想,对我国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有积极作用。2儒家提倡“孝”“仁义”“诚信”等道德伦理观,有助于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3儒家强调“正身自省”“修己安人”和加强道德修养,有助于约束和规范市场经济主体的交易活动和行为,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正常、有序地进行。4儒家提倡的“仁”“德治”“民本”思想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5儒家主张的“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巩固中华民族的统一,在今天更是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人治就是个人或少数人因历史原因掌握了社会公共权力,以军

75、事、经济、政治、法律、文化、伦理等物质的与精神的手段,对占社会绝大多数的其他成员进行等级统治的社会体制。人治是儒家学说倡导的一种的治国理论。其特征是权力一元化的状态。这种模式最大的弊端就在于缺乏平等的利益集团或政治权力与国家权力间的横向控制,从而滋生“独裁”与“专制”。“人治”的一元化传统及“线状”控权模式是宪政生成的政治障碍。“德治”和“人治”有很大的联系。“德治”强调教化的程序,主张依靠道德高尚的圣贤通过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而“人治”则偏重德化者本身,主张为政在人,是一种贤人政治。执政者“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主张君主以身作则,施德行仁,并尚贤使能,任用得力官吏推行礼治,

76、以达“文武之治,布衣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的境界。主张把人治与礼治、德政结合起来。(七)儒家思想的研究价值现存的儒家思想(不同于孔子的思想)作为封建王朝的正统思想,将阶级视为人类社会的基础,鼓吹封建道德观,强调通过个人的自我约束,而忽略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西方学者认为儒家思想是亚洲国家难于接受西方民主思想的重要因素之一。对待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态度问题,近代以来一直存在着两种对立的思想倾向:一是国粹派,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一切都好,甚至对二十四孝也不加批判地完全肯定:一是西化派,把中国落后的一切根源归之于文化传统,主张完全抛弃中国的传统文化而全盘西化。精华部分北京大学教授、著

77、名学者张辛博士认为,发源于山东的“中庸文化”是孔孟对世界的重要文化贡献,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中庸”就是强调“善”。张辛的观点,“中是适合,庸是按照适宜的方式做事。按照适宜的方式做事就可以长久,就是善。”作为传统文化,张辛认为“中庸精神”就是适度把握,按照适中方式做事,并力求保持在一个合情合理的范围之内。“中庸”核心是礼乐文化。张辛认为,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而山东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发源地,从山东走出来的孔子、孟子等儒家代表人物的思想,是中国文化的宝贵资源。对于中庸精神与书法的影响,张辛表示,“中庸精神是儒家思想的精华,中国文化就是以中庸精神为核心的礼乐文化

78、。”此外,中庸思想对中国古典艺术精神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在书法艺术的发展过程中,中庸思想具体物化为对“中和之美”的追求,从两汉、魏晋南北朝到宋元明清,一直发挥着或隐或显的作用。糟粕部分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道德,把人分成三六九等,而且这种成分划分是与生俱来的。造就了不平等的社会。儒家思想最窒息人性的,要数孔子的这个训条了:“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存天理灭人欲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返回思想作用儒家思想的重要社会影响在于它为封建统治阶级创造了整套治理国家和社会的理论思想体系,并让中国的统治阶级成功的应用于中国的社会国家治理实践获得了封建社会统治中国二千多年的光辉人类发展社会史,这在全世

79、界范围内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是空前绝后的。也是中华民族以前、现在和将来屹立世界的根本所在。儒家思想精髓不在于其治国理论学说,封建制度只是封建社会的思想外壳,儒家思想精髓在于它的社会伦理思想,正是封建社会伦理观从国家统治阶级的高度期望出发将人们生活现实中的行为规范用通俗的语言-道德意识规范起来,让农民成为社会道德思想的奴隶,而这种封建伦理观作为封建统治阶级上层建筑社会意识中的最广泛影响治理社会群众基础的核心,从而完成对国家社会双重治理的理想效果。费孝通先生说:“文化自觉只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人们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古

80、,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1“大一统”思想对巩固中央集权,维护中华民族的统一有积极作用。2“仁”“仁政”及“以德治民”等观点,构成官僚集团的行为规范,使封建政府关注百姓的生计。3“仁义”“孝道”等观点,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道德伦理观,有利于和谐人际关系。责任感,正义感和勤奋精神提倡以礼治国,伦理政治思想提倡以农为本,是符合中国古代的实际资源情况的重农思想注重道德注重道德,礼教礼教,仁义仁义,要求自觉遵从真和善要求自觉遵从真和善,思想大统一.伦理关系凝固化,绝对化,三纲五常,家长专制,成为人身压迫,精神

81、虐杀,制约着全民族的思想方式和生活方式,成为历史前进的阻力.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中心,以法家的严刑峻法为辅助,以道家权术政治为手段的治国模式基本上符合中国古代的国情,成为历代统治阶级奉行不变的治国圭臬儒家思想的核心: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仁:爱人。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仁体现在教育思想和实践上是有教无类。仁体现在政治上是强调德冶,变传统礼治为德治,他并没有否定礼治,他的德治无疑是对礼治的继承和改造。爱人既为仁的实质和基本内容,而此种爱人又是推己及人,由亲亲而扩大到泛众。义: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孔子

82、以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礼: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培养起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特别是封建社会后期,它越来越成为束缚人们思想、行为的绳索,影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智:同知,孔子的认识论和伦理学的基本范畴。指知道、了解、见解、知识、聪明、智慧等。内涵主要涉及知的性质、知的来源、知的内容、知的效果等几方面。关于知的性质,孔子认为,知是一个道德范畴,是一种人的行为规范知识。信:指待人处事的诚实不欺,言行一致的态度。为儒家的五常之一。孔子将信作为仁的重要体现,是贤者必备的品德,凡在言论和行

83、为上做到真实无妄,便能取得他人的信任,当权者讲信用,百姓也会以真情相待而不欺上。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包含有宽恕、容人之意。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认为忠乃表现于与人交往中的忠诚老实。孝: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基础,孝不仅限于对父母的赡养,而应着重对父母和长辈的尊重,认为如缺乏孝敬之心,赡养父母也就视同于饲养犬,乃大逆不孝。孔子还认为父母可能有过失,儿女应该婉言规劝,力求其改正,并非对父母绝对服从。这些思想正是中国古代道德文明的体现。然而孔子论孝,还讲父母在,不远游,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表现了其时代的局限性。孝被后世之儒定为繁琐仪式,礼记中规定父母死后水浆不入口,三日不举火,

84、哭泣无数以至身病体羸变成精神和肉体的自我摧残。宋明时代把孝道作为道德论中最重要的范畴之一,理学家朱熹提倡父权绝对化。孝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中,剔除宣扬封建主义糟粕外,也有一些合理因素,提倡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养老,将孝亲与忠于民族大义相结合,主张死后薄葬节用等。悌:指对兄长的敬爱之情。孔子非常重视悌的品德,其弟子有若根据他的思想,把悌与孝并称,视之为仁之本。经典名言编辑道德篇1德者事业之基。菜根谭译:道德是事业的基础。2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周易.坤译:做好事的家庭必给后代留下幸福,贯做恶事的家庭必给后代留下祸殃。3德不孤,必有邻。论语.里仁译: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单的,一

85、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相伴。4作德,心逸日休;作伪,心劳日拙。尚书.周官译:讲道德,心安理得;做坏事,心劳日拙。5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尚书.周官译:财富可以修饰房子,道德可以滋润人身,使人心宽体胖。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译:尊敬我的长辈,继而推广到尊敬别人的长辈;爱护我的子女,继而推广到爱护别人的子女。7、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译:爱别人的人,别人永远爱他;尊重别人的人,别人永远尊重他。8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译: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言行合乎礼,这就是仁。9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荀子荣辱译:先顾礼义后求利益才算光荣,先求利益

86、而不顾礼义便是耻辱。10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战国策魏四译:别人对我有恩德,不应该忘怀;我对别人有恩德,不应该不忘怀。11.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礼记曲礼上译:对自己喜欢的人要看到他的缺点,对自己憎恶的人要看到他的优点。12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译:与朋友相交往,说话要守信用。13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论语颜渊译:君子以文章来交朋友,以朋友的帮助来培养自己的仁德。修养篇7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检查自己替别人办事没有尽心吗?同朋友交往不诚实吗?老师传授的学业没有复习吗?”8其身正,

87、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译:自己作风正派,不发命令政教也能顺利实行;自己的作风不正,即使三申五令,别人也不听从。9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礼记儒行译:广泛地学习永不满足,身体力行永不懈怠。10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汉书董仲舒传译:羡慕水中游鱼,不如回家织网。11君子以行言,小人以舌言。孔子家语.颜回译:君子用行动说话,小人用舌头说话。1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译:富贵不能迷乱心意,贫贱不能改变志气,威武不能屈节,这才叫大丈夫。16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孔子家语在厄译:品德高尚的人修身立人,不会因穷苦的境遇而改变自己高尚的品节。17

88、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译:君子心地宽阔,小人经常忧愁。哲学篇1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周易.乾译:同类的声音互相应和,属性相同的互相吸引。2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荀子.论礼译:天地相合而万物产生,阴阳相接而变化发生。3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荀子.天论译:天有四时,地有资材,人有治理自然与社会的能力。4天道之常,一阴一阳。阳者,天之德也:阴者,天之刑也。春秋繁露.阴阳义译:自然界的常规,是一阴一阳。阳是天的美德,阴是天降的灾祸。5进有退之义,存有亡之机,得有丧之理。贞观政要.征伐译:前进之中有后退的含意,生存之中有灭亡的因数,得到了还有丧失的可能。6贫生于富,弱生于强,乱

89、生于治,危生于安。潜夫论.浮侈译:贫穷来自富有,脆弱来自坚强,混乱来自太平,凶险来自安全。7物极则反。唐.孔颖达周易.乾疏译:事物发展到了顶点就向自身的反面转化。8无小而不大,无边而不中。唐.王勃释迦如来成道记译:没有细小就无所谓巨大,没有边缘就无所谓中间。9天下之事,不进则退,无一定之理。近思录.治体类译:天下的事情,不前进就会后退,没有静止不动的道理。10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译:一个人如果没有长远的考虑,就一定会遭遇突然出现的祸殃。11愚人千虑,必有一得。晏子春秋.内篇杂下第十八译:愚笨的人只要勤于思考,也会有对的时候。成语“千虑一得”和“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本此。12公生明,

90、偏生暗。荀子.不苟译:公正产生明察,偏见产生昏暗。各方论点编辑许倬云儒家思想是中国思想体系的主轴。在此以前,西周建构的分封体制与其配套的观念,其实已经奠定了儒家思想的基础。第一,周天子承受天命治理天下;天命无常,维德是亲,天命不是特别宠爱那一群人,天命只选择对人民有益的君主,委托这位君主治理世界。天命观念,远远超脱了部落保护神,或族群保护神的地位。这是一个道德的裁判者;君主的行为就在道德的尺度上,天视民视,天听民听,也就由人民加以衡量。第二,周代的封建制度,是分封亲戚以藩屏周;所有的封君,不仅他权力来源来自周王,而且他们能否获得天命的眷顾,也必须经过大族长周天子的媒介,才能上达天听。于是,政治

91、权力的分配、亲属关系的网络,两者迭合为一,政统和宗统是两个网络迭合。12齐进成儒家思想是对西周时期的国家政治、礼制及社会文化理念的探究和整理,也是对西周时期统治者在物质匮乏的年代里“以德治国”,倡导和谐社会使人民安居乐业的肯定和向往。于丹孔子的思想对中国人是一种心灵减压,让我们在朴素而简单的生活中回到本真。儒家给予我们的是,脚下宽广的土地,入世,自我实现:道家讲究是,头上辽阔的天空,出世自我超越。和谐的心灵需要君子之心。何谓君子?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真君子是上善若水。人生不能受局限,生命的宽度在于心。君子要有圣人之心,仁爱天下为己任。君子道者有三: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仁者五行:恭者

92、不侮;宽则得重;信者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13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材料一在历史中,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中已经断绝。他在原道中说:“吾所谓道,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宋代“新儒学”的先河。摘编自卞孝萱等韩愈评传(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

93、处,并概括宋代理学在哪些方面对儒学有所发展。(10分)(1)不同之处:孔孟思想核心是仁政、民本、教化,而汉儒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5分)发展:更加重视论语孟子,重视思辨,强调个人的修养与完善。(5分) 40材料一 在历史中,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中已经断绝。他在原道中说:“吾所谓道,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

94、宋代“新儒学”的先河。 摘编自卞孝萱等韩愈评传 材料二 19世纪末,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二书,认为汉代以来儒者奉为经典的周礼左传等书,是汉代学者为王莽篡汉而伪造的,影响恶劣,导致“中国之民,遂二千年被(遭受)暴主夷狄之酷政”。他主张回归孔子所编定的诗经礼记等原典,理解真正的儒学精神。在他看来,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改革家,春秋便是孔子为“改制”而创作的。他甚至用西学来解释春秋,认为春秋公羊传中的“三世”说为:“始于据乱(世),立君主;中于升平(世),为立宪,君民共主;终于太平(世),为民主”。 摘编自张海鹏等编中国近代史(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愈、康有为关于儒学认识的共通

95、之处。(8分)(3)我们应当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孔子与儒学?(7分)(2)回归原典、回归孔孟,否定后人的附会、杜撰之说,主张探寻儒学的精神实质,借助儒学为现实服务。(8分)(3)应历史地看待孔子与儒学,不应盲目地肯定或否定;将真实的孔子与神圣化的孔子区别开来;借鉴其精华,摒弃其糟粕。(7分)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孟子中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讨论。学生问:“舜做天子后,假如其父杀人,舜的法官该怎么办呢?”孟子回答:“抓起来就行了。”学生又问:“难道舜不阻止法官吗?”孟子说:“舜怎么能阻止呢?法官是按职责办事。”学生问:“那舜又该怎么办呢?”孟子说:“舜应当放弃天子之

96、位,毫不顾惜。然后偷偷也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一辈子都很快乐,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据孟子材料二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雅典陪审法庭以亵渎神明与蛊惑青年的罪名判处死刑。他与他的弟子们都认为判决不公。当弟子们安排苏格拉底逃走时,他却认为,虽然逃走是一种正义,但审判过程符合雅典法律程序,遵守合法的判决也是正义的要求,而且是更大的正义,因为如果拒服从判决,就等于践踏法律,倘若人人都以自己认为的正义为借口而任意践踏法律,社会秩序将混乱不堪,城邦将无法存在。最终他选择在弟子面前饮下毒药,从容赴死。摘编自(古希腊)柏拉图苏格拉底的申辩(1)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孟子和苏拉拉底的法制观念。(10分

97、)(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种法制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15分)【答案】:(1)孟子:依法办事是根据身份来决定的,天子没有权阻止法官执行法律,但是可以以儿子的身份违背法律,放弃天子的身份。 苏格拉底:法律是正义的,是维护统治和社会的规律,一切要以法律为准绳,即便法律有欠缺。 (2)孟子: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渐确立;政治上,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诸侯混战;文化上百家争鸣兴起,作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主张仁爱和礼义。 苏格拉底:处于雅典民主政治的顶峰时期,城邦体制下的雅典民主形式是直接民主,弊端逐渐显露出来。 价值:对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思想影响了后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