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孔孟两篇课件粤教版必修4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68617736 上传时间:2024-07-25 格式:PPT 页数:57 大小:1.7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4.4孔孟两篇课件粤教版必修4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4.4孔孟两篇课件粤教版必修4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4.4孔孟两篇课件粤教版必修4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4.4孔孟两篇课件粤教版必修4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4.4孔孟两篇课件粤教版必修4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4.4孔孟两篇课件粤教版必修4》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4.4孔孟两篇课件粤教版必修4(5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孔子 孔子(公元前孔子(公元前551551前前479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他是我国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儒鲁国人。他是我国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他一生周游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他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

2、的正统思想,影开明态度。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影响极大。孔子被尊称为响极大。孔子被尊称为“圣人圣人”,并在晚年整理,并在晚年整理“六经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在我国历史(诗书礼易乐春秋)。在我国历史上,他是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上,他是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首开私人办学讲学之风,相传有学生三千,贤弟子七十二。首开私人办学讲学之风,相传有学生三千,贤弟子七十二。论语就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论语就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 “亚圣亚圣”孟子孟子 孟子孟子( (约前约前372372前前289289),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

3、,儒家),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名轲,邹的主要代表之一。名轲,邹( (今山东邹城)人。约生于周烈王今山东邹城)人。约生于周烈王四年,约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四年,约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学成以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 (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

4、手段实现统一。孟子的仁政学说被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最后退居,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最后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作孟子七篇”。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了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尊奉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仅次于孔子的“亚圣亚圣”。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

5、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季氏将伐颛臾季氏将伐颛臾 文章通过记述孔子同冉有、季路的一次对话,展现了师文章通过记述孔子同冉有、季路的一次对话,展现了师生之间对季氏将讨伐颛臾这件事的不同态度。孔子一向反对生之间对季氏将讨伐颛臾这件事的不同态度。孔子一向反对国君进行武力征伐,以力服人;主张实行礼治,即用加强教国君进行武力征伐,以力服人;主张实行礼治,即用加强教化的方法,以德服人。化的方法,以德服人。 全文共分三部分:全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部分( (第第1 12 2段):写孔子认为冉有和季路应对季氏段):写孔子认为冉有和季路应对季氏将伐颛臾这件事负责。将伐颛臾这件

6、事负责。 第二部分第二部分( (第第3 35 5段):写冉有针对孔子的批评而自我辩段):写冉有针对孔子的批评而自我辩解。解。 第三部分第三部分( (第第6 6段):孔子首先批评冉有政治品质不端正,段):孔子首先批评冉有政治品质不端正,同时指出冉有提出的讨伐颛臾的理由是强词夺理。同时指出冉有提出的讨伐颛臾的理由是强词夺理。寡人之于国也寡人之于国也 本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谈话,围绕本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谈话,围绕“民不加多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讨论,阐述了孟子的问题展开讨论,阐述了孟子“仁政仁政”的具体内容,并在的具体内容,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的不平等。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的不平等。

7、 全文共分三部分:全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部分( (第第1 1段):提出段):提出“民不加多民不加多”的疑问。的疑问。 第二部分第二部分( (第第2 24 4段):分析段):分析“民不加多民不加多”的原因。的原因。 第三部分第三部分( (第第5 57 7段):阐述了孟子段):阐述了孟子“仁政仁政”的具体内容的具体内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季氏将伐颛臾季氏将伐颛臾 主题主题1 1: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1.1.孔子的主张是什么?孔子的主张是什么?明确:明确:“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

8、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这几句话表明孔子的基本政治主张:对内创造平等、安定的这几句话表明孔子的基本政治主张:对内创造平等、安定的政治局面,使人民安居乐业;对外加强文教德化,使外邦异政治局面,使人民安居乐业;对外加强文教德化,使外邦异族归附。族归附。 2.2.孔子认为季氏当前之孔子认为季氏当前之“忧忧”是什么?试分析其深层含义。是什么?试分析其深层含义。明确:明确:“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孔子孔子在此一针见血地指出

9、了季氏伐颛臾的实质,最终目的是要篡夺在此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季氏伐颛臾的实质,最终目的是要篡夺鲁国的政权。鲁国的政权。 主题主题2 2:分析孔子的论证艺术:分析孔子的论证艺术1.1.当冉有推卸责任时,孔子是如何反驳的?当冉有推卸责任时,孔子是如何反驳的?明确:明确:孔子运用了引用和比喻的手法。孔子运用了引用和比喻的手法。引用:引用:“周任有言曰: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陈力就列,不能者止。”比喻:比喻:“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虎兕出于柙,龟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运用引用和比喻论辩有力、说理运

10、用引用和比喻论辩有力、说理透彻,说明冉有、季路在季氏门下,却不能对季氏伐颛臾进行透彻,说明冉有、季路在季氏门下,却不能对季氏伐颛臾进行有效的阻止,如果一个臣子不能尽自己的职责,宁可辞去职务,有效的阻止,如果一个臣子不能尽自己的职责,宁可辞去职务,指出冉有和季路应认识到自己没有尽职尽责。指出冉有和季路应认识到自己没有尽职尽责。2.2.当孔子从两位学生那里听到当孔子从两位学生那里听到“季氏将伐颛臾季氏将伐颛臾”的消息时,他的消息时,他的态度怎样?他列举了哪几条理由来表明自己的态度?的态度怎样?他列举了哪几条理由来表明自己的态度?明确:明确:当听到这个消息时,孔子勃然大怒,并责怪冉有。理由当听到这个

11、消息时,孔子勃然大怒,并责怪冉有。理由有三:有三:颛臾是先王所封之国,不可伐,义正词严;颛臾是先王所封之国,不可伐,义正词严;颛臾在颛臾在鲁国境内,不必伐,不容置辩;鲁国境内,不必伐,不容置辩;颛臾与季氏同为社稷之臣,颛臾与季氏同为社稷之臣,无权伐。孔子论证充分,层层深入,极具论辩力。无权伐。孔子论证充分,层层深入,极具论辩力。寡人之于国也寡人之于国也 主题主题1 1:理解孟子的思想主张:理解孟子的思想主张1.“1.“仁政仁政”思想在本文中是如何表现的思想在本文中是如何表现的? ? 明确:明确:孟子认为梁惠王要想使国民孟子认为梁惠王要想使国民“加多加多”,称雄诸侯,必须,称雄诸侯,必须施行仁政

12、。只有行仁政,才能顺民意,得民心,进而得天下。施行仁政。只有行仁政,才能顺民意,得民心,进而得天下。而施行仁政的措施就是关注民生,休养生息,因地制宜地发展而施行仁政的措施就是关注民生,休养生息,因地制宜地发展生产,不征调百姓服役而耽误生产时节,不狂捕滥捞,不忽视生产,不征调百姓服役而耽误生产时节,不狂捕滥捞,不忽视时令伐木,不误牲畜繁殖,不误粮食播收,种桑养蚕织布,时令伐木,不误牲畜繁殖,不误粮食播收,种桑养蚕织布,“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使民养生丧死无憾”,解除后顾之忧,百姓衣食安则心安,解除后顾之忧,百姓衣食安则心安,从而稳定人心,巩固政权。然后再兴办教育,使人人知廉耻,从而稳定人心,巩固政权。

13、然后再兴办教育,使人人知廉耻,人人讲礼义,引人向善,倾心归附。至此,百姓安居乐业,社人人讲礼义,引人向善,倾心归附。至此,百姓安居乐业,社会长治久安,会长治久安,“王道可成王道可成”。此外,国君要常自省,革除虐政、。此外,国君要常自省,革除虐政、苛政、酷政。孟子始终围绕仁民、富民、养民、教民、利民、苛政、酷政。孟子始终围绕仁民、富民、养民、教民、利民、保民,抓住百姓和保民,抓住百姓和“王道王道”形成的关系,体现出形成的关系,体现出“民为国本民为国本”的思想。的思想。2.2.有了合理的措施,还需要有正确的态度。课文中孟子是怎样有了合理的措施,还需要有正确的态度。课文中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

14、人民的死活的?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的死活的?明确:明确:先用统治者对猪狗和饥饿人的不同态度作对比,再运用先用统治者对猪狗和饥饿人的不同态度作对比,再运用比喻进行驳斥:比喻进行驳斥:“涂有饿殍涂有饿殍”归罪于年成不好,如同归罪于年成不好,如同“刺人而刺人而杀之杀之”归罪于武器一样荒唐。明确指出,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归罪于武器一样荒唐。明确指出,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统治者的暴政。统治者的暴政。3.3.从孟子对梁惠王的指责中,可以看出孟子是一个具有怎样性从孟子对梁惠王的指责中,可以看出孟子是一个具有怎样性格的人格的人? ?明确:明确:面对梁惠王面对梁惠王“于国于国”“”“尽心尽心”的表白,他直言不讳,

15、义的表白,他直言不讳,义正词严,批评统治者正词严,批评统治者“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发”,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极端不平等,有力地揭露了统,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极端不平等,有力地揭露了统治者坑民害民的暴政。他有着治者坑民害民的暴政。他有着“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我其谁”(”(孟子孟子公孙丑下)的宏愿伟志;对时事的论述公孙丑下)的宏愿伟志;对时事的论述既析之以理,娓娓而谈,又尖锐驳斥,辛辣讽刺,展示出一个既析之以理,娓娓而谈,又尖锐驳斥,辛辣讽刺,展示出一个聪明机智、狂放不羁、豪爽直率、泼辣大胆、爱民重民、肩担

16、聪明机智、狂放不羁、豪爽直率、泼辣大胆、爱民重民、肩担天下、无畏无私的政治家、辩论家的形象。天下、无畏无私的政治家、辩论家的形象。 主题主题2 2:分析孟子的论证艺术:分析孟子的论证艺术1.1.孟子孟子“五十步笑百步五十步笑百步”的喻意何在的喻意何在? ?有怎样的效果?有怎样的效果?明确:明确:孟子不直接回答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以梁惠王的问题,而是以梁惠王“好战好战”为喻,启迪对方思考。梁惠王自认为对于国家比邻国国为喻,启迪对方思考。梁惠王自认为对于国家比邻国国君尽心,政策比邻国好,邻国之民应该主动投奔归顺他,但他君尽心,政策比邻国好,邻国之民应该主动投奔归顺他,但他

17、的目的并没有达到,邻国的国民并没有减少,自己的国民也没的目的并没有达到,邻国的国民并没有减少,自己的国民也没有增多。这是因为他的目的在于增加兵员,强化战备,老百姓有增多。这是因为他的目的在于增加兵员,强化战备,老百姓看穿了他的小恩小惠、好大喜功、穷兵黩武。看穿了他的小恩小惠、好大喜功、穷兵黩武。“五十步笑百步五十步笑百步”巧妙地指出梁惠王所谓巧妙地指出梁惠王所谓“尽心尽心”于国其实与于国其实与邻国之政相差无几,本质上都是虐民暴政。孟子运用比喻化抽邻国之政相差无几,本质上都是虐民暴政。孟子运用比喻化抽象为形象,化概念为具体,从而生动、有趣、有力地陈说事理,象为形象,化概念为具体,从而生动、有趣、

18、有力地陈说事理,辩论是非,富有雄辩性、鼓动性和逻辑性。辩论是非,富有雄辩性、鼓动性和逻辑性。2.2.除了比喻,文章还运用了什么手法?试举例分析。除了比喻,文章还运用了什么手法?试举例分析。明确:明确:还运用了排比和对偶的手法。本文第还运用了排比和对偶的手法。本文第5 5段的段的3 3种措施和第种措施和第6 6段的段的4 4种主张,全用排偶,使句式在整齐中具有参差之美,音种主张,全用排偶,使句式在整齐中具有参差之美,音调铿锵,极富音乐性,强化了小农生产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调铿锵,极富音乐性,强化了小农生产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情景。同时,排偶句式的运用,可突出思想,深化感情,增强情景。同时,排偶句

19、式的运用,可突出思想,深化感情,增强气势。气势。 以以“生命生命”为话题,运用比喻论证的手法写一个精彩片为话题,运用比喻论证的手法写一个精彩片段,段,200200字左右。字左右。答:答:_。答案(示例):答案(示例):生命如画,有浓墨泼洒,也有淡笔轻描;生生命如画,有浓墨泼洒,也有淡笔轻描;生命如歌,有轻吟浅唱,也有黄钟大吕。君不见李太白、杜工命如歌,有轻吟浅唱,也有黄钟大吕。君不见李太白、杜工部之一生,浓墨泼洒,铸就生命之伟大;裴多菲、雪莱之一部之一生,浓墨泼洒,铸就生命之伟大;裴多菲、雪莱之一生,淡笔轻描中写尽生命之真谛。君不见轻音浅唱之陶渊明生,淡笔轻描中写尽生命之真谛。君不见轻音浅唱之

20、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高歌猛进之谭嗣同,高歌猛进之谭嗣同“我自横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生命是山,我们无法预估它。生命是山,我们无法预估它的重量,却可以追求它的高度。生命是路,它是由一块块不的重量,却可以追求它的高度。生命是路,它是由一块块不起眼的沙石铺成的,而不是铺金布银,平平淡淡中尽显生命起眼的沙石铺成的,而不是铺金布银,平平淡淡中尽显生命之完美。生命是一叶扁舟,航行于茫茫沧海之中,只有经历之完美。生命是一叶扁舟,航行于茫茫沧海之中,只有经历暴风雨的洗礼,才会迎来明天海上初升的太阳。暴风雨的洗礼,才会迎来明天海上初升的太阳

21、。 孟子主张孟子主张“王道王道”,而当时,而当时“霸道霸道”却大行天下,你如却大行天下,你如何看待这两种治国方式?何看待这两种治国方式? 【观点交流】【观点交流】观点一:先秦儒家的治国观点是君主要作观点一:先秦儒家的治国观点是君主要作孝敬和仁义的表率,倡导臣子民众都追求孝敬和仁义,这样孝敬和仁义的表率,倡导臣子民众都追求孝敬和仁义,这样有两个好处:第一,臣民不犯上了;第二,大家都被道德教有两个好处:第一,臣民不犯上了;第二,大家都被道德教化了,必然也好好干,国家就发展强大了。作为纵横家的最化了,必然也好好干,国家就发展强大了。作为纵横家的最高代表,苏秦尖锐地指出高代表,苏秦尖锐地指出“信、义、

22、仁、孝、忠、廉信、义、仁、孝、忠、廉”等儒等儒家信条,只是家信条,只是“所以自为所以自为”的的“自完之道自完之道”、“自复之术自复之术”(追求个人完美),无助于(追求个人完美),无助于“功业的进取功业的进取”,无助于完成大,无助于完成大事。把它们作为一个国家君主向臣民所倡导的治国之道,不事。把它们作为一个国家君主向臣民所倡导的治国之道,不能有助于国家的富强壮大。王道是自为自复之术,霸道是进能有助于国家的富强壮大。王道是自为自复之术,霸道是进取之术。苏秦显然更推崇霸道。取之术。苏秦显然更推崇霸道。观点二:王道和霸道应有机结合。什么是王道?王道持德,观点二:王道和霸道应有机结合。什么是王道?王道持

23、德,在于行教化,施仁义,以儒家为代表。在于行教化,施仁义,以儒家为代表。 什么是霸道?霸道持什么是霸道?霸道持力,在于行惩戒,施威慑,以法家为代表。力,在于行惩戒,施威慑,以法家为代表。 王道至柔,施道王道至柔,施道时,其教化方面工作固然要靠笔杆子来完成(行教化),但时,其教化方面工作固然要靠笔杆子来完成(行教化),但更重要的是以实际利益(如减赋税、轻徭役)来惠及万民更重要的是以实际利益(如减赋税、轻徭役)来惠及万民(施仁义)。(施仁义)。 霸道至刚,施道时,要靠枪杆子。对于有不良霸道至刚,施道时,要靠枪杆子。对于有不良企图者,可以起到警告的作用(施威慑)。对于以实际行动企图者,可以起到警告的

24、作用(施威慑)。对于以实际行动对抗者,可以起到打击消灭的作用(行惩戒)。如果行王道对抗者,可以起到打击消灭的作用(行惩戒)。如果行王道废霸道,则国家容易因一些恶势力(王道可能让多数人行善,废霸道,则国家容易因一些恶势力(王道可能让多数人行善,但不能保证让所有人行善)的捣乱而动荡不安,甚至崩溃。但不能保证让所有人行善)的捣乱而动荡不安,甚至崩溃。 如果行霸道废王道,则国内各阶层的关系易趋于紧张,压力如果行霸道废王道,则国内各阶层的关系易趋于紧张,压力一旦积蓄到一定的程度,就有可能发生可怕的暴动。一旦积蓄到一定的程度,就有可能发生可怕的暴动。一、基础积累(一、基础积累(2121分,每小题分,每小题

25、3 3分)分)1.1.选出下列没有通假字的一项(选出下列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A.A.涂有饿殍而不知发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B. B.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C.C.弃甲曳兵而走弃甲曳兵而走 D. 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解析】【解析】选选C C。A.“A.“涂涂”通通“途途”;B.“B.“无无”通通“毋毋”;D.“D.“颁颁”通通“斑斑”。2.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A.今由与求也,相夫子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丞相丞相B.B.河东凶亦然河东凶亦然 荒年荒年C.C.弃甲曳兵而走弃甲曳兵而走 逃跑逃跑D.D.狗彘食人

26、食而不知检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约束约束【解析】【解析】选选A A。相:辅佐。相:辅佐。3.3.选出选出“而而”字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字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A.A.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危而不持,颠而不扶B.B.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C.C.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D.D.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解析】【解析】选选B B。B B项,而:连词,表递进,而且。其他三项,项,而:连词,表递进,而且。其他三项,而:连词,表转折,却。而:连词,表转折,却。4.4.对下列各句中对下列各句中“之之”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的分类

27、正确的一项是( )斯天下之民至焉斯天下之民至焉 鸡豚狗彘之畜鸡豚狗彘之畜 树之以桑树之以桑 未之有也未之有也 邻国之民不加少邻国之民不加少A./ B./A./ B./C./ D./C./ D./【解析】【解析】选选A A。结构助词,的。结构助词,的/ /音节助词,不译音节助词,不译/ /代词,这样的代词,这样的事。事。5.5.下列加点词的活用情况与其他各项不同的一项是(下列加点词的活用情况与其他各项不同的一项是( )A A填然鼓之填然鼓之 B B树之以桑树之以桑 C C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五十者可以衣帛矣D D谨庠序之教谨庠序之教【解析】【解析】选选D D。A A、B B、C C都是名词用作动词,

28、都是名词用作动词,D D是形容词用作动是形容词用作动词。词。6.“6.“无乃尔是过与无乃尔是过与”语音停顿正确的一项是(语音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A.无乃无乃/ /尔是尔是/ /过与过与 B. B.无乃无乃/ /尔是过尔是过/ /与与C.C.无无/ /乃尔乃尔/ /是过是过/ /与与 D. D.无乃无乃/ /尔尔/ /是是/ /过与过与【解析】【解析】选选B B。“无乃无乃与与”为固定句式。为固定句式。 7.7.选出对下列句子的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选出对下列句子的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 )是亦走也是亦走也 无乃尔是过与无乃尔是过与 王道之始也王道之始也 树树之以桑之以桑 申之以孝悌之义申之以

29、孝悌之义 未之有也未之有也 颁白者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不负戴于道路矣A. B. C. D.A. B. C. D.【解析】【解析】选选C C。皆为状语后置句,皆为状语后置句,为判断句,为判断句,为宾语前置句。为宾语前置句。二、名句默写(二、名句默写(5 5分)分)8.8.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 1)谨庠序之教,)谨庠序之教,_,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2 2)_,池鱼思故渊。,池鱼思故渊。(3 3)_,渺沧海之一粟。,渺沧海之一粟。(4 4)学而不思则罔,)学而不思则罔,_。(5 5)_,穷则独善其身。,穷则独善其身。答案:答

30、案:(1 1)申之以孝悌之义)申之以孝悌之义 (2 2)羁鸟恋旧林)羁鸟恋旧林 (3 3)寄蜉蝣于天地)寄蜉蝣于天地 (4 4)思而不学则殆)思而不学则殆 (5 5)达则兼济)达则兼济天下天下9.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3分)分)( )A.A.由大司寇行摄相事由大司寇行摄相事 摄:代理摄:代理B.B.粥羔豚者弗饰贾粥羔豚者弗饰贾 粥:通粥:通“鬻鬻”,卖,卖C.C.季桓子乃语鲁君为周道游季桓子乃语鲁君为周道游 周:环绕周:环绕D.D.送送冉求,因诫曰冉求,因诫曰 诫:勉励诫:勉励【解析】【解析】选选D D。诫:叮嘱。诫:叮

31、嘱。10.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 3分)(分)( )A.A.我之为先并矣我之为先并矣 终为诸侯笑终为诸侯笑B.B.乐其以贵下人乐其以贵下人 以群婢故也夫以群婢故也夫C.C.陈女乐文马于鲁城南高门外陈女乐文马于鲁城南高门外 以吾获罪于孔子以吾获罪于孔子D.D.昔吾昔吾先君用之不终先君用之不终 吾党之小子狂简吾党之小子狂简【解析】【解析】选选A A。两个。两个“为为”字都表示被动关系。字都表示被动关系。B B项的两个项的两个“以以”字,前者是介词,凭借;后者是连词,因为。字,前者是介词,凭借;后者是连词,因为。

32、C C项的两个项的两个“于于”都是介词,前者相当于都是介词,前者相当于“在在”,后者相当于,后者相当于“对对”。D D项两个项两个“之之”字,前者为代词,相当于字,前者为代词,相当于“他他”,代孔子;后,代孔子;后者为助词,相当于者为助词,相当于“的的”。11.11.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能体现孔子坚持儒家治世思想的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能体现孔子坚持儒家治世思想的一组是(一组是(3 3分)(分)( )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 齐人闻而惧齐人闻而惧 孔子遂行孔子遂行 相鲁,必召仲尼相鲁,必召仲尼 归乎!归乎!归乎!归乎! 即用,以孔子即用,以孔子为招为招A. B. C. D.A

33、. B. C. D.【解析】【解析】选选B B。是孔子政绩的威力。是孔子政绩的威力。是季桓子临死前的叮是季桓子临死前的叮嘱。嘱。是子赣对孔子的理解。是子赣对孔子的理解。12.12.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3分)分)( )A.A.孔子为政有方,使鲁国上下知礼守序,齐人闻风恐惧。孔子为政有方,使鲁国上下知礼守序,齐人闻风恐惧。B.B.齐人献女乐文马迷惑鲁国君臣,终致孔子离开鲁国。齐人献女乐文马迷惑鲁国君臣,终致孔子离开鲁国。C.C.桓子在病重将死时承认当初没有重用孔子是个错误。桓子在病重将死时承认当初没有重用孔子是个错误。D.D.康子不尊

34、康子不尊“必召仲尼必召仲尼”的遗训,舍孔子而改召冉求。的遗训,舍孔子而改召冉求。【解析】【解析】选选C C。不是。不是“没有重用没有重用”,而是,而是“用之不终用之不终”。13.13.请用请用“/”“/”给文中画给文中画“ ”“ ”的句子断句。(的句子断句。(2 2分)分) (五年后)季桓子病辇而见鲁城喟然叹曰昔此国几兴矣(五年后)季桓子病辇而见鲁城喟然叹曰昔此国几兴矣以吾获罪于孔子故不兴也以吾获罪于孔子故不兴也答案:答案:(五年后)季桓子病(五年后)季桓子病/ /辇而见鲁城辇而见鲁城/ /喟然叹曰喟然叹曰/ /昔此国几昔此国几兴矣兴矣/ /以吾获罪于孔子以吾获罪于孔子/ /故不兴也故不兴也1

35、4.1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4分)分)(1 1)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2 2分)分)译文:译文:_(2 2)沮之而不可则致地,庸迟乎?()沮之而不可则致地,庸迟乎?(2 2分)分)译文:译文:_【解析】【解析】本题是对简易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能力的考查。第本题是对简易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能力的考查。第一句要注意一句要注意“涂涂”通通“途途”,以及状语后置的句式;第二句,以及状语后置的句式;第二句要注意要注意“庸庸乎乎”固定句式的翻译。固定句式的翻译。答案:答案:(1 1)出行的男人和女人在路上

36、各走一边,掉在路上的)出行的男人和女人在路上各走一边,掉在路上的东西没有人捡拾。东西没有人捡拾。(2 2)如果阻止不成,再送给它土地,难道算迟吗?)如果阻止不成,再送给它土地,难道算迟吗?四、语言表达(四、语言表达(6 6分)分)15.15.仿照例句句式和修辞,从下列人物中任选一个描绘其所面仿照例句句式和修辞,从下列人物中任选一个描绘其所面临的双重诱惑。临的双重诱惑。(6(6分)分)供选人物:供选人物: 孔子孔子 孟子孟子 李白李白 杜甫杜甫 贾宝玉贾宝玉 例句:庄子面临着双重诱惑:他的前面是清波粼粼的濮水以例句:庄子面临着双重诱惑:他的前面是清波粼粼的濮水以及水中从容不迫的游鱼,他的背后则是楚国的相位及水中从容不迫的游鱼,他的背后则是楚国的相位楚威楚威王要把境内的国事交给他。王要把境内的国事交给他。仿写:仿写:_参考答案:参考答案:贾宝玉面临着双重诱惑:他的前面是多愁的林黛贾宝玉面临着双重诱惑:他的前面是多愁的林黛玉以及共鸣的思想,他的背后则是薛宝钗玉以及共鸣的思想,他的背后则是薛宝钗贾府要把大观贾府要把大观园的权力交给她。园的权力交给她。( (句式句式1 1分,修辞分,修辞1 1分,句意分,句意1 1分)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