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第三节本体神经肌肉促进技术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68609145 上传时间:2024-07-25 格式:PPT 页数:80 大小:3.8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章第三节本体神经肌肉促进技术_第1页
第1页 / 共80页
第四章第三节本体神经肌肉促进技术_第2页
第2页 / 共80页
第四章第三节本体神经肌肉促进技术_第3页
第3页 / 共80页
第四章第三节本体神经肌肉促进技术_第4页
第4页 / 共80页
第四章第三节本体神经肌肉促进技术_第5页
第5页 / 共8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四章第三节本体神经肌肉促进技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章第三节本体神经肌肉促进技术(8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本体神经肌肉促进技术本体神经肌肉促进技术第第十一十一章章 朱旗第一节第一节 概述概述第二节第二节 治疗技术治疗技术第三节第三节 肢体基本运动模式与手法操作肢体基本运动模式与手法操作第四节第四节 临床应用临床应用第一节第一节 概述概述第二节第二节 治疗技术治疗技术第三节第三节 机体基本运动模式机体基本运动模式第四节第四节 临床运用临床运用内内 容容概概 述述一、定义一、定义本体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NF技术)是指通过刺激本体感受器来改善和促进肌肉功能的一种方法螺旋、对角线型的运动模式是PNF技术的基本特征一、定义一、定义利用运动觉、姿势感觉等刺激,增强有关神经肌肉反应,促进相应肌肉收缩利用牵张、关

2、节压缩、牵引和施加阻力等本体感觉刺激,促进功能恢复l所有个体都有尚未开发的潜能所有个体都有尚未开发的潜能利用较强的运动模式(功能较好的部位)来易化较弱的运动模式(功能较差的部位)l正常的运动发育按照从头到脚,由近及远的顺序发展正常的运动发育按照从头到脚,由近及远的顺序发展只有在控制好头部、躯干的控制后,方可恢复远端的运动或精细动作二、二、PNFPNF的治疗原理的治疗原理l早期运动由反射活动控制,成熟运动通过姿势反射早期运动由反射活动控制,成熟运动通过姿势反射得到强化或加强得到强化或加强反射的活动对于动作的维持与再学习是极其有益的l运动功能的发育具有周期性倾向运动功能的发育具有周期性倾向动作发育

3、是在屈肌和伸肌优势交替转换中不断地向前发展早期动作是有节律性的、可逆转的、自发性的屈伸运动l正常运动与姿势的维持取决于肌肉的正常运动与姿势的维持取决于肌肉的“协同作用协同作用” 主动肌与拮抗肌的相互协调与平衡肌肉的离心性收缩的能力等l动作发展是按照运动和姿势的总体模式的一定顺序动作发展是按照运动和姿势的总体模式的一定顺序进行进行四肢的运动与头部、躯干的运动相互影响四肢运动功能发育的顺序:双侧对称性双侧非对称性交叉性功能单侧运动模式在具体治疗中,并非按部就班,其间可有跳跃和重叠l动作能力的提高依赖于动作的学习动作能力的提高依赖于动作的学习通过反复的刺激与易化提高患者对某一动作掌握的能力利用语言、

4、视觉与环境,使患者能把所学到的动作真正运用于实际的生活中l有利于发展肌肉的肌力与耐力有利于发展肌肉的肌力与耐力反复刺激和重复的活动可促进和巩固对动作的学习与掌握l通过促进技术,加强运动活动的目的性通过促进技术,加强运动活动的目的性当某一动作重复到可自由支配与调节时,对运动的学习便到达了目的把ADL的动作细化,做为每一动作训练的目标l在治疗中,同时借助于视觉、听觉、前庭感觉、本在治疗中,同时借助于视觉、听觉、前庭感觉、本体感觉与平衡反应等来易化动作的完成体感觉与平衡反应等来易化动作的完成三、神经生理学原理三、神经生理学原理(Dr. Charles Sherrington, 1947)交互支配(交

5、互抑制)连续诱导扩散后续效应时间总和空间总和l扩 散对刺激传播与强度反应的增加对刺激传播与强度反应的增加反应可为兴奋性或抑制性反应可为兴奋性或抑制性l后续效应后续效应刺激的效应在刺激停止后继续存在刺激的效应在刺激停止后继续存在随着刺激强度和时间的增加,刺激随着刺激强度和时间的增加,刺激的后续效应也随之增加的后续效应也随之增加在维持肌肉静力收缩后,其后续效在维持肌肉静力收缩后,其后续效应使肌肉力量得以增加应使肌肉力量得以增加l时间总和发生在短时间内连续的弱(阈下)发生在短时间内连续的弱(阈下)刺激的组合(总和)所引起的兴奋刺激的组合(总和)所引起的兴奋l空间总和同时作用于身体的不同部位的弱(阈下

6、)刺同时作用于身体的不同部位的弱(阈下)刺激的组合(总和)所引起的兴奋激的组合(总和)所引起的兴奋治疗技术治疗技术 一、基本手法技术一、基本手法技术1. 手法接触(手法接触(manual contacts) 2. 阻力(阻力(resistance) 3. 扩散和强化(扩散和强化(irradiation and reinforcement)4. 牵牵伸伸(stretch)5. 牵引和挤压(牵引和挤压(traction and approximation )6. 时序(时序(normal timing)7. 体体 位位 和和 身身 体体 力力 学学 ( body position and body

7、 mechanics) 8. 言语言语刺激或指令刺激或指令(verbal stimulation commands ) 9. 视觉(视觉(vision )10. 模式(模式(pattern)治疗师手与患者皮肤接触,诱导患者向所需方向运动刺激患者皮肤、肌肉、肌腱、本体感受器为控制运动及抵抗旋转治疗师使用引状肌抓握可同时施加基本及特殊的PNF的治疗手法1.手法接触(manual contacts)手法接触(manual contacts)大部分PNF技术是从阻力的疗效中发展起来的治疗师所给予患者的阻力,能使患者自身产生运动且使关节能顺利地通过整个运动范围当肌肉的收缩抵抗阻力时,肌肉对皮层刺激的反应

8、增加 (Gellhorn, 1947)2.阻力(resistance)肌肉抗阻所产生张力的增加,是最有效的本体感觉刺激方法之一 (Gellhorn, 1949) 阻力施加的大小直接与促进本体感觉的程度有关(Loofbourrow and Gellhorn, 1949)这种促进可相互扩散:近端到远端、兴奋或抑制等肌肉在最大阻力之后,可获得完全的松弛阻力(resistance)阻力(阻力(resistance)1. 等张向心性收缩运动2. 等张离心性运动3. 稳定性等张收缩4. 等长静态收缩1234扩散扩散:刺激反应的传播强化强化:刺激身体的各个部位均可引出有目的性的协调的运动对一肢体用抗阻法进行

9、一定形式的活动时,常可强化其他肢体或颈、躯干肌的收缩-固定肌固定肌:强肌-运动的对象运动的对象:弱肌-操作点操作点:调节运动的部位3.扩散和强化(irradiation and reinforcement)当肌纤维被动伸长时会自动产生牵张刺激,该刺激反过来可促进被拉长的肌肉及相关的协同肌群产生收缩牵张反射可从肌肉被拉长或正在收缩的位置引出-潜伏期的脊髓反射:产生较小的、不具有功能性的力量-功能性的牵张反应:产生有力的功能性力量-与口令的实施密不可分可提高本体感觉的兴奋性4.牵伸(stretching)牵引牵引:增大关节间的间隙 - 作用作用: :激活关节感受器;关节周围的肌群被拉长,可引起肌肉

10、的牵张反射;增加血液循环,从而到达缓解疼痛的目的。 - 分类分类5.牵引和挤压 (traction and approximation) 第二节第二节 治疗技术治疗技术挤压挤压:减小关节间的间隙 - 作用作用: :激活关节感受器;促进关节的稳定;促进负重和抗重力肌群的收缩;促进身体的直立反应。 - 分类分类 快速关节挤压:以引发反射性的反应; 慢速关节挤压:根据患者的对诱发动作的反 应及耐受力,缓慢地加以施加。牵引和挤压 (traction and approximation)正常运动具有精确的活动顺序与协调性运动发生的先后关系人的神经生长与运动发育顺序强调的时序-增强某组肌群在某个关节活动范

11、围收缩的能力-促进身体的某个部位的运动-由身体较强的部位,易化肌力较弱的部位6.时序(pattern of movement)治疗师面向患者肢体运动方向站立治疗师双脚分开呈“丁”字步(或弓箭步),与运动方向保持一致治疗师的前脚指向运动的方向,可进行下肢灵活地屈伸动作后脚的主要功能是当治疗师重心后移时,起到稳定身体的作用双脚的位置或“丁”字步的指向要随着运动方向的改变而转换7.体位和身体力学(body position and body mechanics)体位和身体力学体位和身体力学口令的对象是给患者,不是身体的某一部位治疗师在适当的时候发出口令,可刺激患者的主动运动,提高动作完成的质量合理应

12、用口令的语音与语速预备口令:必须清楚、明白动作中的口令:短、准确、时间正确- 纠正的口令:及时、准确、达到目的8.言语刺激或指令(verbal stimulation commands)在进行头、颈、躯干上部动作模式时,视觉可引导正确的运动方向,令患者的眼球追随运动的方向,可以使动作更容易完成,也有助于动作的发动与协调为治疗提供了另一条沟通的渠道9.视觉 (vision )视觉刺激(optical stimulation)用视觉帮助患者控制和纠正其体位和运动特点:螺旋对角交叉的运动模式屈曲伸展外展内收外旋内旋10.模式(pattern)螺旋对角交叉式的基本原理螺旋对角交叉式的基本原理自主运动由

13、大量的运动模式,而不是由单一的肌肉运动组成符合正常的生理上的运动形式:大多数肌肉的附着点和纤维的排列对角线形式运动是屈伸、内外旋、内外展三对肌肉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运动,是正常发育的最后部分和最高形式对角线形式运动都跨越中线,能促进身体两侧的相互作用对角线形式的运动总是合并旋转的成分,而旋转是发育的最后、最高形式之一运动模式的运动模式的种类种类双侧模式对称性模式单侧模式不对称性模式交叉模式 同向交叉模式异向交叉模式对角线交叉模式运动模式的运动模式的种类种类1234561. 对称2. 不对称3. 反转4. 单侧5. 对侧6. 对角线反转二、特殊手法技术二、特殊手法技术1.节律性启动(rhythmi

14、c initiation)2.节律性稳定(rhythmic stabilization)3.重复收缩 (repeated contraction)4.慢逆转 (slow reversal)5.保持-放松 (hold-relax)6.收缩-放松 (contract-relax)1. (rhythmic initiation)沿运动方向被动地、反复地给患者运动感觉的输入辅助地诱导患者进行该运动方向的运动主动地、有节律地完成相同的动作能抵抗阻力完成相同的动作1. 节律性启动(节律性启动(rhythmic initiation)适用范围适用范围-起始运动困难-位置觉迟钝的患者-运动缺乏节律性或不协调-

15、意识低下、僵硬、痉挛的患者2. 节律性稳定节律性稳定(rhythmic stabilization)可在关节活动范围的任何一点进行主动肌与拮抗肌相互交替收缩的一种训练方法可在不改变关节活动范围的情况下,增加双侧肌群的肌力,提高关节的稳定性增强关节及周围的血液循环运动后肌肉可获得放松2. 节律性稳定节律性稳定(rhythmic stabilization)适用范围适用范围-关节活动范围受限或不稳定-疼痛-平衡能力低下3. 重复收缩(重复收缩(repeated contraction)在中枢神经传导通路上进行反复刺激,可使神经冲动传导变得容易反复牵拉主动肌,增加起等张收缩的能力,以达到提高主动肌肌

16、力的目的适用范围适用范围-肌力较弱:13级的肌力-疲劳-运动知觉降低4. 慢逆转(慢逆转(slow reversal)对抗的两组肌群缓慢地、交替地做等张收缩屈曲与伸展的方向连续进行诱导训练完成最大关节活动范围促进协同肌收缩,松弛拮抗肌4. 慢逆转(慢逆转(slow reversal)增加肌肉收缩的力度、耐力及协调性适用范围适用范围-肌力较弱-肌肉收缩的协调性差5. 保持保持-放松(放松(hold-relax)将患者的肢体被动置于关节受限处,做主动肌(或旋转肌)的等长抗阻收缩, 保持610秒,然后放松35秒再进行主动或被动的肢体活动可做主动肌的等张收缩5. 保持保持-放松(放松(hold-rel

17、ax)适用范围适用范围-由于疼痛引起的关节活动范围受限-肌肉在疼痛点处,可获得充分地放松-等张收缩太强以致于难于控制6. 收缩收缩-放松(放松(contract-relax)先做拮抗肌的等张收缩、松弛,然后由治疗师被动地把肢体放置到新的关节受限的活动位置反复多次后,再做主动肌的等张收缩适用范围适用范围-可增加无痛范围内的关节活动度-获得肌肉的放松-可牵伸僵硬的肌肉、肌腱,使之易于活动-关节周围肌肉痉挛的患者肢体基本运用模式肢体基本运用模式螺旋对角线模式一、上肢运动模式屈曲内收外旋(D1F)关节关节运动运动主要参与的肌肉主要参与的肌肉肩胛骨上提、外展、外旋斜方肌、前锯肌(部)肩屈曲、内收、外旋胸

18、大肌(上部)、三角肌(前部)、肱二头肌喙肱肌前臂旋后肱桡肌、旋后肌腕屈曲、桡侧偏桡侧腕屈肌、掌长肌手指屈曲指屈肌、蚓状肌、骨间肌拇指屈曲、内收拇屈肌(长肌和短肌)、拇内收肌上肢运动模式伸展外展内旋(D1E)关节关节运动运动主要参与的肌肉主要参与的肌肉肩胛骨下降、内收、内旋菱形肌肩伸展、外展、内旋背阔肌、三角肌、肱三头肌、大圆肌、肩胛前臂旋前肱桡肌、旋前肌腕伸展、尺侧偏尺侧腕屈肌上肢运动模式屈曲外展外旋(D2F)关节关节运动运动主要参与的肌肉主要参与的肌肉肩胛骨上提、内收、外旋斜方肌、肩胛提肌、前锯肌肩屈曲、外展、外旋三角肌(前部)、肱二头肌(长头)、喙肱肌、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前臂旋后肱二头

19、肌、肱桡肌、旋后肌腕伸展桡侧偏桡侧腕伸肌手指伸展指长伸肌、骨间肌拇指伸展外展拇伸肌(长肌和短肌)、拇长展肌上肢运动模式伸展外展内旋 (D2E)关节关节运动运动主要参与的肌肉主要参与的肌肉肩胛骨下降、外展、内旋前锯肌(下部)、胸小肌、菱形肌肩伸展、内收、内旋胸大肌、大圆肌、肩胛下肌前臂旋前肱桡肌、旋前肌腕屈曲尺侧屈尺侧腕屈肌、掌长肌手指屈曲指屈肌、蚓状肌、骨间肌拇指屈曲内收拇屈肌(长肌和短肌)、拇内收肌、拇对掌上肢运动模式D1FD1ED2FD2E上肢运动模式二、下肢运动模式基本模式屈曲内收外旋(D1F)关节关节运动运动主要参与的肌肉主要参与的肌肉髋关节屈曲、内收、外旋髂肌、内收肌、缝匠肌、耻骨肌

20、、股直肌踝关节背屈、内翻胫骨前肌足趾伸展踇伸肌、趾伸肌下肢运动模式伸展外展内旋(D1E)关节关节运动运动主要参与的肌肉主要参与的肌肉髋关节伸展、外展、内旋臀中肌、臀大肌(上部)、腘绳肌踝关节跖屈、外翻腓肠肌、比目鱼肌、腓骨肌(长肌和短肌)足趾屈曲踇屈肌、趾屈肌下肢运动模式屈曲外展内旋(D2F)关节关节运动运动主要参与的肌肉主要参与的肌肉髋关节屈曲、外展、内旋阔筋膜张肌、股直肌、臀中肌、臀大肌踝关节背屈、外翻腓骨肌足趾伸展伸肌、趾伸肌下肢运动模式伸展内收外旋(D2E)关节关节运动运动主要参与的肌肉主要参与的肌肉髋关节伸展、内收、外旋内收大肌、臀大肌、腘绳肌、外旋肌踝关节跖屈、内翻腓肠肌、比目鱼肌

21、、胫骨后肌足趾屈曲屈肌、趾屈肌下肢运动模式D1FD1ED2FD2E下肢运动模式临床应用临床应用适用于多种神经疾患适用于多种神经疾患-中风后偏瘫、脑瘫、脑外伤、脊髓损伤、帕金森、脊髓灰质炎后的运动功能障碍的恢复 适用于骨关节疾病、软组织损伤等疾患适用于骨关节疾病、软组织损伤等疾患-骨折、手外伤后适应证 禁忌证禁忌证合并骨折部位、骨折未愈合或有开放性损伤部位的患者,不能应用牵伸手法持续抗阻的重复收缩不能用于脑血管病急性期有以下情况的患者也不适宜使用PNF技术-伤口和手术刚缝合部位、皮肤感觉缺乏部位、听力障碍的患者、对命令不能准确反应的婴幼儿患者、无意识的患者、骨质疏松患者、血压非常不稳定患者、关节

22、不稳定、本体感觉障碍的部位骨骼肌疾病治疗概述障碍障碍目的目的PNFPNF方法方法疼痛减轻疼痛加大活动范围增加肌力非受累部位抗阻等长性锻炼共同收缩关节牵引性锻炼调整持重骨骼肌疾病治疗概述障碍障碍目的目的PNF方法方法肿胀促进组织吸收等长式等张性炼改善循环减少损伤痉挛放松肌肉痉挛保持- -放松节律性稳定慢速牵拉以增加活动范围肌肉挛缩增加活动范围保持- -放松节律性稳定 持续牵拉骨骼肌疾病治疗概述障碍障碍目的目的PNFPNF方法方法肌无力增加肌力、耐力 反复收缩、慢逆转强调时控节律性稳定以双侧模式引导单侧模式感觉刺激关节松弛学习肌肉代偿控制节律性稳定关节不稳定快速本体感觉反应全肌群不同范围内等长收缩

23、持重时共同收缩骨骼肌疾病治疗概述障碍障碍目的目的PNFPNF方法方法肌紧张改善肌肉弹性躯干旋转式非对称模式保持-放松慢逆转-保持放松按发育性顺序放置体位神经系统疾病治疗概述肌张力低下1.用姿势反射获得张力如对称性、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快速牵拉、震动2.用大支撑面积、低重心的体位(以减少所需的平衡能力),但要尽快进展到支撑面积较小的体位,因支撑面积越小,则需较高的肌张力3.强调躯干控制、转体、双侧整合4.以全身模式作为开始目的:增加张力以启动运动,提高功能活动能力 PNF方法神经系统疾病治疗概述肌张力低下节律性启始等长性肌肉收缩,节律性稳定粗大模式到交互模式上肢的劈式、提式(为闭合链、双侧整合

24、)逐渐使用发育性顺序伴随持重到重心转换目的: 增加张力以启动运动,提高功能活动能力 PNF方法神经系统疾病治疗概述痉挛1.间接方法使痉挛肌群放松2.用大支撑面积、低重心的体位、抗痉挛体位3.促进近端稳定性 4.促进头、颈、躯干拮抗肌间的平衡5.以斜线式(跨越身体中线式)给适宜的阻力6.用双侧模式提高转体和双侧整合能力7.在进行逆转运动、离心控制、进入较高级的复合运动时,要求病人进行随意运动8.治疗师的手避免接触痉挛的肌群目的: 休息时肌张力正常, 增加启始运动和正常模式运动能力PNF方法神经系统疾病治疗概述痉挛呼吸结合节律性启始躯干上、下部旋转对称性转体劈式、提式(以抗痉挛模式)节律性转体持重

25、减少感觉刺激利用发育性姿势目的: 休息时肌张力正常, 增加启始运动和正常模式运动能力PNF方法神经系统疾病治疗概述僵直1.以大支撑面积低重心开始,允许非持重部位活动2.指导病人在不同姿势下开始或停止 一个运动3.具体方法节律性启始节律性转体反复收缩慢逆转目的: 增加活动能力, 改善协调性, (平缓逆转运动) PNF方法神经系统疾病治疗概述 共济失调 1.以大支撑面积的体位开始 (减少恐惧感)2.指导病人模仿或保持不同的姿势,强调每个姿势的稳定3.达到静态稳定以后,重新训练运动控制能力、伸展和逆转运动4.对称性模式促进稳定性和控制能力目的: 增加稳定性, 增加协调性, (平缓逆转运动能力) PNF方法神经系统疾病治疗概述 共济失调 交替等长性锻炼节律性稳定慢逆转-保持(在减少活动范围时)运动-停止(发育性体位,慢逆转-保持)目的: 增加稳定性, 增加协调性, (平缓逆转运动能力) PNF方法掌握掌握PNF的基本概念,基本的生理学原理,治疗原理,基本手法与程序,特殊手法技术与适用范围掌握掌握上下肢D1与D2基本的运动模式与手法操作熟悉熟悉参与上下肢D1与D2基本运动模式的主要肌群熟悉熟悉PNF评价、治疗目标与治疗方案设定时需考虑的因素及应用指征了解了解应用PNF技术对肩关节、膝关节功能障碍、脊髓损伤与偏瘫患者进行康复的训练方法与侧重点总总 结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