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课件:第九章01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68592647 上传时间:2024-07-25 格式:PPT 页数:36 大小:8.0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理学课件:第九章01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生理学课件:第九章01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生理学课件:第九章01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生理学课件:第九章01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生理学课件:第九章01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理学课件:第九章0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理学课件:第九章01(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节第一节 神经系统功能活动的基本原理神经系统功能活动的基本原理第九章第九章 神经系统的功能神经系统的功能第四节第四节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本能行为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本能行为 和情绪的调节和情绪的调节第二节第二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第三节第三节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控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控第五节第五节 脑电活动以及觉醒与睡眠脑电活动以及觉醒与睡眠第六节第六节 脑脑 的的 高高 级级 功功 能能重点重点 化学性突触传递化学性突触传递熟悉熟悉 神经纤维及其功能神经纤维及其功能一、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一、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 (一一) ) 神经元神经元(neuro

2、n) 1. 1.神经元的一般神经元的一般结构结构和和功能功能第一节第一节 神经系统功能活动的基本原理神经系统功能活动的基本原理胞体、胞体、树突:树突:接受信息、整合信息部位接受信息、整合信息部位轴突:传导轴突:传导ApAp始段:产生始段:产生ApAp神经末梢:将信息传给另一神经末梢:将信息传给另一N N元的部位元的部位 2.2.神经纤维及其功能神经纤维及其功能 轴索:轴索:轴突轴突/ /感觉传入神经元的长树突感觉传入神经元的长树突 神经纤维:轴索神经纤维:轴索 + + 神经膜神经膜/ /髓鞘髓鞘 神经纤维分类神经纤维分类 许旺氏细胞许旺氏细胞(外周)(外周)少突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中枢)(中

3、枢)NfNf功能:传导功能:传导ApAp 、轴浆运输、轴浆运输无髓神经纤维无髓神经纤维有髓神经纤维有髓神经纤维(1 1)神经纤维的兴奋传导)神经纤维的兴奋传导 神经冲动:神经冲动:神经纤维传导的兴奋神经纤维传导的兴奋ApAp 特征特征 影响兴奋传导速度的因素影响兴奋传导速度的因素 神经纤维神经纤维分类分类 根据根据传导速度传导速度分类分类 根据纤维根据纤维直径直径和和来源来源分类分类轴浆运输轴浆运输: :轴突内通过轴浆流动运送物质的过程。轴突内通过轴浆流动运送物质的过程。(2 2)神经纤维的轴浆运输)神经纤维的轴浆运输1 1)顺向顺向轴浆运输轴浆运输:自:自胞体胞体向轴突向轴突末梢方向末梢方向

4、2 2)逆向逆向轴浆运输轴浆运输:自:自末梢末梢向向胞体方向胞体方向(2 2)神经纤维的轴浆运输)神经纤维的轴浆运输1 1)顺向轴浆运输)顺向轴浆运输:自胞体向轴突末梢方向:自胞体向轴突末梢方向 快速轴浆运输:快速轴浆运输:410mm/d410mm/d 慢速轴浆运输:慢速轴浆运输:1 112mm/d12mm/d2 2)逆向轴浆运输:)逆向轴浆运输: 自自末梢末梢向向胞体方向胞体方向(205mm/d) 3.3.神经的营养性作用(自学)神经的营养性作用(自学) 概念:神经末梢释放某些概念:神经末梢释放某些营养性因子营养性因子, 持续地调节所支配组织的代谢持续地调节所支配组织的代谢 活动,活动,持久

5、持久影响其影响其结构结构、生化生化 和和生理生理的变化,这一作用称的变化,这一作用称。 临床:临床:脊髓灰质炎患者脊髓灰质炎患者(肌肉、肌腱萎缩、患肢变细(肌肉、肌腱萎缩、患肢变细)分类分类: : (1 1)周围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 : 施万细胞施万细胞、卫星细胞卫星细胞。 (2 2)中枢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星形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少突胶质细 胞胞、小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1.1.胶质细胞的特征胶质细胞的特征 (1 1)有突起,无树突和轴突之分)有突起,无树突和轴突之分 (2 2)不形成化学性突触,但普遍存在缝隙连接)不形成化学性突触,但普遍存在缝隙连接 (3 3)不能产生

6、动作电位)不能产生动作电位 (4 4)星形胶质细胞膜上存在多种神经递质受体)星形胶质细胞膜上存在多种神经递质受体 (5 5)终身具有分裂增殖能力)终身具有分裂增殖能力( (二二) )神经胶质细胞神经胶质细胞 ( (neuroglianeuroglia) ) (1)(1)支持和引导神经元迁移支持和引导神经元迁移(星)(星) (2)(2)隔离作用隔离作用 (3)(3)修复修复(小)(小)和再生作用和再生作用(星)(星) (4)(4)免疫应答作用免疫应答作用(星)(星) (5)(5)屏障的作用屏障的作用(星)(星) (6)(6)物质代谢和营养性作用物质代谢和营养性作用(星)(星) (7)(7)稳定细

7、胞外的稳定细胞外的K K+ +浓度浓度(星)(星) (8)(8)参与某些活性物质的代谢参与某些活性物质的代谢(星)(星) 2.胶质细胞的功能胶质细胞的功能 突触突触 (synapse):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器细胞之间相互接触神经元与效应器细胞之间相互接触, , 并借以传并借以传递信息的部位。递信息的部位。二、突触传递二、突触传递二、突触传递二、突触传递化学性突触:化学性突触:以神经递质为媒介以神经递质为媒介 定向突触:经典的突触、定向突触:经典的突触、N-MN-M接头接头 非定向突触:非定向突触:N-N-心肌接头、心肌接头、N-N-平滑肌接头平滑肌接头 电突触:

8、电突触:以局部电流为媒介以局部电流为媒介(一)几类重要的突触传递(一)几类重要的突触传递(一)电突触传递(一)电突触传递 结构基础结构基础:缝隙连接:缝隙连接 传递过程传递过程:电:电电电( (局部电流局部电流) ) 传递特征传递特征:双向性,低电阻:双向性,低电阻速速 度快,度快,几乎无潜伏期。几乎无潜伏期。 功能功能:促进功能相似的神经元产生:促进功能相似的神经元产生 同步放电。同步放电。 电紧张耦联电紧张耦联:N N元之间以电突触相连接元之间以电突触相连接 的关系称的关系称 影响因素影响因素:pHpH、CaCa2+2+缝隙连接关闭缝隙连接关闭(二)(二) 化学性突触传递化学性突触传递 1

9、.1.定向定向突触传递突触传递 (1 1)经典突触的微细)经典突触的微细结构结构 突触前膜突触前膜 突触间隙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突触后膜(2 2)经典突触的传递过程)经典突触的传递过程(2 2)经典突触的传递过程)经典突触的传递过程 ( (类似类似N NM M接头处的兴奋传递过程接头处的兴奋传递过程) ) 突触前神经元的突触前神经元的兴奋兴奋传到神经末梢传到神经末梢 突触突触前前膜去极化膜去极化电位依赖式电位依赖式CaCa2+2+通通 道开放道开放 CaCa2+2+进入突触前轴突末梢内进入突触前轴突末梢内 CaCa2+2+钙调蛋白钙调蛋白突触小泡与前膜靠近突触小泡与前膜靠近 融合、破裂,释放神经

10、递质融合、破裂,释放神经递质递质进递质进 入突触间隙入突触间隙 神经递质在突触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间隙扩散扩散 神经递质抵达突触神经递质抵达突触后后膜膜作用于特异作用于特异 性性受体受体后膜某些离子通透性改变后膜某些离子通透性改变 某些某些带电离子跨膜流动带电离子跨膜流动突触后膜突触后膜 发生一定程度去极化或超级化发生一定程度去极化或超级化 ( (突触后电位突触后电位) ) 突触前膜去极化突触前膜去极化 进出突触后膜进出突触后膜 突触小泡中突触小泡中 释放释放 递质与突触后膜递质与突触后膜 结合结合 突触后膜离子突触后膜离子 变化变化 内流内流 突触后电位突触后电位 总结:电化学电总结:电化学电

11、CaCa2+2+递质递质 受体受体带电离子带电离子通透性通透性2.2.非定向突触传递非定向突触传递 结构基础:结构基础: 曲张体曲张体 递质小泡递质小泡 传递机制:传递机制: 递质经组织液递质经组织液 扩散扩散到临近的到临近的 效应器上。效应器上。传递特征传递特征: :( (与定向突触传递相比与定向突触传递相比) ) 无无特化的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特化的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 即突触前、后结构无一对一的关系,即突触前、后结构无一对一的关系, 递质作用于突触后结构多个靶点递质作用于突触后结构多个靶点 曲张体与突触后成分的曲张体与突触后成分的距离距离一般一般 大于大于20nm,20nm,有的可超过有

12、的可超过400nm400nm, 且且远近不等远近不等 递质信息传递效应,取决于突触后递质信息传递效应,取决于突触后 成分上有无相应的成分上有无相应的受体受体3.3.影响化学性突触传递的因素影响化学性突触传递的因素 (1 1)影响递质释放的因素)影响递质释放的因素 CaCa2+2+量、量、ApAp的频率及幅度、的频率及幅度、 突触前受体突触前受体 破伤风毒素,肉毒梭菌毒素破伤风毒素,肉毒梭菌毒素 (2 2)影响已释放递质清除的因素)影响已释放递质清除的因素 有机磷农药、新斯的明、利血平有机磷农药、新斯的明、利血平 (3 3)影响受体的因素)影响受体的因素阿托品、普萘洛尔阿托品、普萘洛尔4.4.兴

13、奋性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兴奋性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A 根据突触后膜发生根据突触后膜发生去极化去极化或或超极化超极化分分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EPSP)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inhibi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IPSP) B 根据根据电位时程电位时程的长短分的长短分快突触后电位快突触后电位慢突触后电位慢突触后电位(1 1)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EPSP) 概念:概念:突触后膜在神经递质作用

14、下突触后膜在神经递质作用下 发生发生去极化去极化,使该突触后,使该突触后 神经元的神经元的兴奋性升高兴奋性升高,这种,这种 电位变化称为电位变化称为EPSPEPSP。形成机制:形成机制: 兴奋性递质兴奋性递质作用作用于突触后膜的相应于突触后膜的相应 受体受体化学门控通道化学门控通道开放开放后膜对后膜对NaNa和和K K的通透性增大(的通透性增大(NaNa为主)为主)NaNa内流内流突触后膜局部去极化突触后膜局部去极化(2 2)抑制性突触后电位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inhibi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IPSP) 概念:概念:突触后膜在递质作用下发生突触后膜在递质作用

15、下发生 超极化超极化,使该突触后神经元的,使该突触后神经元的 兴奋性下降兴奋性下降,这种电位变化称,这种电位变化称 为为IPSP IPSP 。形成机制:形成机制: 抑制性递质抑制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的相应作用于突触后膜的相应 受体受体化学门控化学门控ClCl通道开放通道开放膜膜 对对ClCl通透性增大通透性增大ClCl内流内流导导 致突触后膜发生超极化。致突触后膜发生超极化。突触前轴突末梢爆发突触前轴突末梢爆发APAP突触小泡中递质释放突触小泡中递质释放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突触后膜离子通道开放突触后膜离子通道开放NaNa+ +( (主主) ) K K+ +通透性通透性C

16、lCl- -( (主主) ) K K+ +通透性通透性CaCa2+2+内流,与钙调蛋白结合内流,与钙调蛋白结合IPSPIPSPEPSPEPSP兴奋性递质兴奋性递质抑制性递质抑制性递质(1(1(1(1) ) ) )(2(2(2(2) ) ) )EPSPEPSP和和IPSPIPSP的主要区别的主要区别特特征征EPSPEPSPIPSPIPSP电位性质电位性质局部电位局部电位局部电位局部电位发生部位发生部位后膜后膜后膜后膜前膜释放的递质前膜释放的递质兴奋性兴奋性 抑制性抑制性后膜对离子后膜对离子的通透性的通透性提高提高NaNa+ +和和K K+ +通通透性透性( (NaNa+ +为主为主) )提高提高

17、ClCl- -通透性通透性后膜电位变化后膜电位变化去极化去极化超极化超极化突触后神经元突触后神经元兴奋兴奋, ,可产生可产生APAP抑制抑制, ,不产生不产生AP AP 附:慢突触后电位附:慢突触后电位: : 自主神经节和大脑皮层的神经元中自主神经节和大脑皮层的神经元中 记录到慢记录到慢EPSPEPSP和慢和慢IPSPIPSP,其潜伏,其潜伏 期通常为期通常为100-500ms100-500ms,并持续数秒钟,并持续数秒钟 机制:机制: 慢慢EPSPEPSP由膜的由膜的K K+ +电导降电导降低低所致所致 慢慢IPSPIPSP则膜的则膜的K K+ +电导增电导增高高引起引起 取决于同时产生的取

18、决于同时产生的EPSPEPSP和和IPSPIPSP的代数和。的代数和。在在轴突始段轴突始段爆发动作电位。爆发动作电位。 5.Ap5.Ap在突触后神经元的产生在突触后神经元的产生(自学)(自学) 6.6.突触的可塑性突触的可塑性(自学)(自学) 概念:突触的概念:突触的形态和功能形态和功能可发生较可发生较持久持久 改变的特性。改变的特性。 (1 1)强直后增强)强直后增强(posttetanic potentiation): (2 2)习惯化和敏感化)习惯化和敏感化 (habituation and sensitization)习惯化:习惯化:概念:概念:当给予当给予重复、平和重复、平和的刺激时

19、的刺激时, , 突触对刺激的反应逐渐突触对刺激的反应逐渐减弱减弱 甚至甚至消失消失, ,这种可塑性称这种可塑性称机制:突触前膜机制:突触前膜CaCa2+2+通道逐渐失活通道逐渐失活 CaCa2+2+内流内流递质释放递质释放敏感化:敏感化:概念:概念:对原有刺激反应增强和延长对原有刺激反应增强和延长 的表现的表现 机制:机制:突触前膜突触前膜CaCa2+2+通道开发时间通道开发时间 CaCa2+2+内流内流递质释放递质释放 (突触前易化)(突触前易化)(3 3)长时程增强)长时程增强(LTP)(LTP)和长时程抑制和长时程抑制(LTD)(LTD) 长时程增强:长时程增强: 概念:是突触前神经元在

20、概念:是突触前神经元在短短时间内,时间内, 受到的受到的快快速速重复重复性刺激后性刺激后, ,在在 突触后神经元快速形成的持续突触后神经元快速形成的持续 时间较长的时间较长的EPSPEPSP增强增强. . 表现:表现:EPSPEPSP潜伏期短、幅度高、斜率大潜伏期短、幅度高、斜率大 机制:突触后机制:突触后N N元内元内CaCa2+2+增加增加 长时程压抑:长时程压抑: 概念:突触强度的长时程减弱概念:突触强度的长时程减弱 机制:突触后机制:突触后N N元内元内CaCa2+2+轻度轻度 蛋白磷酸酶激活蛋白磷酸酶激活AMPAAMPA受体受体 去磷酸化去磷酸化AMPAAMPA受体受体 产生长时程压抑产生长时程压抑 AMPAAMPA受体:一种谷氨酸促离子型受体受体:一种谷氨酸促离子型受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