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公鸡和小鸭子教案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68586045 上传时间:2024-07-25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239.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公鸡和小鸭子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小公鸡和小鸭子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小公鸡和小鸭子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小公鸡和小鸭子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小公鸡和小鸭子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公鸡和小鸭子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公鸡和小鸭子教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人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小公鸡和小鸭子教案设计、课后反思5.小公鸡和小鸭子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伙伴之间,要团结友爱,互相帮助。2学会 7 个生字及生字组成的词语。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难点:1读懂句子,理解词语。2识字,写字。教具准备:图片,生字卡片,小黑板,田字格黑板,词语卡片。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读题、解题。请一位同学读课题。板书:小公鸡和小鸭子(1)从课题上看,这课书讲的谁和谁的事?(小公鸡和小鸭子)(2)“和”在题目中是什么意思?(表示事情发生在小公鸡和小鸭子之间, 小公鸡怎样对待小鸭子, 小鸭子又怎样对待小公鸡)二、初读课文,看图,了解大意,

2、读准字音,能读成句。 (读 2遍课文)1这篇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几幅图?( 4 个自然段,2幅图)师述:同学们结合看图,一段一段地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2出示生字卡片,读准生字的音。三、结合看图,分段阅读。1读第 1 自然段。这段讲什么?(小公鸡和小鸭子一块儿出去玩)2读第 2 自然段,看第一幅图。(1)指名读课文,大家思考问题: (小黑板)他们来到什么地方?他们一块做什么?怎么样?谁帮助谁干什么?(2)看看图上画的小公鸡和小鸭子,她们长得什么地方不同?(嘴:小公鸡尖嘴,小鸭子扁嘴。脚:小公鸡脚趾分开,小鸭子脚趾间有蹼相连)(3)这段讲了什么事?(小公鸡帮助小鸭子捉虫吃)(4)小鸭子为什么

3、捉不到小虫?(小鸭子的嘴是扁扁的,脚有蹼连着不容易捉到小虫)3读第 3 自然段, (自读 2 遍) 。(1)指名读课文,大家思考问题: (小黑板)他们来到什么地方?小鸭子为小公鸡做什么了?他说了几句话,什么意思?小公鸡怎样做?(2)读读小鸭子讲的话,说说他说的两句话是什么意思?(小鸭子要到河里去为小公鸡捉鱼吃,他不让小公鸡下水)(3)小公鸡为什么捉不到鱼?(小公鸡的爪子是细尖的,无法用来拨水,所以小公鸡不会游泳,也就捉不到小鱼)(4)小鸭子为什么能捉到小鱼?4读第4 自然段, (读 2 遍)观察第二幅图。指名读,大家思考问题:小公鸡不听小鸭子劝告也下水了,结果怎样?为什么会这样?小鸭子怎样做的

4、?从哪些词语看出小鸭子奋力抢救小公鸡?(忽然听见、飞快、背上)讲讲这几个词语怎样表现出小鸭子是奋力抢救小公鸡的?指名读,大家思考,小公鸡说了些什么,表示什么意思?(A 感谢小鸭子;B 承认错误)5总结全文。(1)朗读课文。请两位同学分别读小公鸡和小鸭子说的话,大家齐读叙述部分。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把图画中的意思读出来。(2)根据板书说说小公鸡和小鸭子是怎么互相帮助的?第二课时一、复习检查。1朗读课文,分组分段读。2出示生字卡片,检查生字读音。二、学会 6 个生字。1他,t,拼读音节,读词语:他们。(1)识记字形,自学后讨论发言。(2)指导书写。看准位置:左边亻,右边也教师写范字,学生仿写字

5、头。2河,h,拼读音节,读词语:河水。(1)识记字形,自学讨论发言。 (河,左右结构,用部件组合法记字形,左边三点水,右边“灯”字去掉火字旁,在横下加个“口”字, (可) ,组成“河”。一共 8 笔。河水的“河”)(2)指导书写。整体位置,左窄右宽。部件位置:三点水,第一笔靠右,二、三笔对齐,“口”压竖中线上下压横中线。教师示范,学生仿写,重点指导三点水的写法。3.哥,g,拼读音节,读词语:哥哥。(1)识记字形:自学,同桌互相讨论。 (用熟字去偏旁,改笔画方法记字形,去掉“河”字三点水,把竖钩改成竖,是“哥”字的上半部,下半部去掉三点水)(2)指导书写。上下各一半,第六笔大横压横中线。上下两个

6、“口”字右边压竖中线。教师范写,学生仿写字头。4.再学习“说、也、地、听。三、巩固练习。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抄写词语。虫子正在哥哥河边板书设计5 小公鸡和小鸭子会捉虫小 公 鸡不会游互 相 帮 助给虫子救上岸不会捉小 鸭 子会游水教学反思后面草地本文成功之处:1. 教态是值得肯定的,提问题、和学生互动、与学生对话,等等,都很自然,笑容可掬。学生也表现出了真感情。2. 预先设计的几个问题引导, 也很成功。 小鸭子为什么捉不到小虫?小鸭子是如何救小公鸡的?学生学得也很快乐。3.课堂气氛很活跃,我采取了开头和结尾都动起来的形式。不足之处:1. 教学设计备好了,但是自己却不熟悉,到了课堂上更多的是临场反应。2.本课遗憾的是,学生思维还是没有打开,没有我想象中的活跃。平时上课过于依赖教材,导致学生思维呆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