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案板书设计模板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68545071 上传时间:2024-07-25 格式:PDF 页数:51 大小:1.7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数学教案板书设计模板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初中数学教案板书设计模板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初中数学教案板书设计模板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初中数学教案板书设计模板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初中数学教案板书设计模板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数学教案板书设计模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数学教案板书设计模板(5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中数学教案板书设计模板初中数学教案板书设计模板初中数学教案板书设计【篇 1:初中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初中数学教学设计【篇 2: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 microsoftword】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教学设计与反思芒市五岔路中学鲁红庆教材分析: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的知识内容主要是以前一单元中的求根公式为基础的。教材通过一元二次方程 ax2+bx+c=0(a0)的根 x1、x2 得出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以及以数 x1、x2 为根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方程模型。 然后通过 4 个例题介绍了利用根与系数的关系简化一些计算的知识。学情分析:1学生已学习用求根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2本课

2、的教学对象是九年级学生,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多是直观、形象的,他们所注意的多是事物外部的、直接的、具体形象的特征。 3在教学初始,出示一些学生所熟悉和感兴趣的东西, 结合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使他们在现代化的教学模式和传统的教学模式相结合的基础上掌握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式, 能运用根与系数的关系由已知一元二次方程的一个根求出另一个根与未知数,会求一元二次方程两个根的倒数和与平方数,两根之差。 2、能力目标:通过韦达定理的教学过程,使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

3、的观点,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3、情感目标:通过情境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积极学1习数学的态度。体验数学活动中充满着探索与创造,体验数学活动中的成功感,建立自信心。教学重难点: 1、重点: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 2、难点:让学生从具体方程的根发现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之间的关系,并用语言表述, 以及由一个已知方程求作新方程,使新方程的根与已知的方程的根有某种关系,比较抽象,学生真正掌握有一定的难度,是教学的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如果 ax+bx+c=0(a0)的两根是 x1,x2,那么 x1+x2=,x1x2=。当 a0,b-4

4、ac0 时,x1+x2=,x1x2=。 2222当 a0,c=0 时,方程必有一根为 0。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本节课充分让学生分析、观察、提高了学生的归纳能力及推理论证的能力。教学反思: 1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的推导是在求根公式的基础上进行。它深化了两根的和与积同系数之间的关系, 是我们今后继续研究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的主要工具,必须熟记,为进一步使用打下基础。 2以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的探索与推导,向学生展示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提倡积极思维,勇于探索的精神,借此锻炼学生分析、观察、归纳的能力及推理论证的能力 3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在中考中多以填空,选择,解答题的形式出

5、现,考查的频率较高,也常与几何、二次函数等问题结合考查,是考试的热点,它是方程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4使学生体会解题方法的多样性,开阔解题思路,优化解题方法,增强择优能力。 力求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进行学习,获得数学活动经验,教师应注意引导。2【篇 3: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优秀案例(一)】二元一次方程教学设计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二元一次方程 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章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第一节。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这为本节的学习起了铺垫的作用。本节内容是二元一次方程的起始部分,因此,在本章的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地位。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

6、二元一次方程概念; 2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和解的不唯一性; 3会将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变形成用关于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 (二)数学思考:体会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的必要性, 学会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转化思想和主元思想。 (三)问题解决:初步学会利用二元一次方程来解决实际问题, 感受二元一次方程解的不唯一性。获得求二元一次方程解的思路方法。 (四)情感态度:培养学生发现意识和能力,使其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二元一次方程及其解的概念。教学难点: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里“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的理解;把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变形成用关于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

7、个未知数的形式。四、教法与学法分析教法:情境教学法、比较教学法、阅读教学法。学法:阅读、比较、探究的学习方式。3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从学生熟悉的姚明受伤事件引入。师:火箭队最近取得了 20 连胜,姚明参加了前面的 12 场比赛,是球队的顶梁柱。(1)连胜的第 12 场,火箭对公牛,在这场比赛中,姚明得了 12 分,其中罚球得了 2 分,你知道姚明投中了几个两分球?(本场比赛姚明没投中三分球)师:能用方程解决吗?列出来的方程是什么方程?(2)连胜的第1 场,火箭对勇士,在这场比赛中,姚明得了36 分,你知道姚明投中了几个两分球, 罚进了几个球吗?(罚进 1 球得 1 分,本场比赛姚

8、明没投中三分球)师:这个问题能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吗?,你能列出方程吗?设姚明投进了 x 个两分球,罚进了 y 个球,可列出方程_。(3) 在雄鹿队与火箭队的比赛中易建联全场总共得了 19 分, 其中罚球得了3 分。你知道他分别投进几个两分球、几个三分球吗?设易建联投进了 x 个两分球,y 个三分球,可列出方程_。师: 对于所列出来的三个方程, 后面两个你觉的是一元一次方程吗?那这两个方程有什么相同点吗?你能给它们命一个名称吗?从而揭示课题。(设计意图: 第一个问题主要是让学生体会一元一次方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从而回顾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第二、 三问题设置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到当实际问

9、题不能用一元一次方程来解决的时候,我们可以试着列出二元一次方程,渗透方程模型的通用性。另外,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通过创设轻松的问题情境,点燃学习新知识的“导火索”,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我要学”的主人翁姿态投入学习,而且“会学”“乐学”。 )2探索交流,汲取新知概念思辨,归纳二元一次方程的特征师:那到底什么叫二元一次方程?(学生思考后回答)师:翻开书本,请同学们把这个概念划起来,想一想,你觉得和我们自己归纳出来的概念有什么区别吗?(同学们思考后回答)4师:根据概念,你觉得二元一次方程应具备哪几个特征?活动:你自己构造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快速判断:下列式子中哪些是二元一次方程?x2+y

10、=0y=2x+42x+1=2-xab+b=4(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是本课设计的重点, 为加深学生对“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的内涵的理解, 我采取的是阅读书本中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形成学生的认知冲突, 激发学生对“项的次数”的思考,进而完善学生对二元一次方程概念的理解,通过学生自己举例子的活动去把“项的次数”形象化。 )二元一次方程解的概念师:前面列的两个方程 2x+y=36,2x+3y=16 真的是二元一次方程吗?通过方程 2x+3y=16,你知道易建联可能投中几个两分球,几个三分球吗?师:你是怎么考虑的?(让学生说说他是如何得到 x 和 y 的值的,怎么证明自己的这对未知数的取值是对的 )利

11、用一个学生合理的解释 ,引导学生类比一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让学生归纳出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及其记法。(学生看书本上的记法)使二元一次方程两边的值相等的一对未知数的值, 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个解。(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取值,猜 x 和 y 的值,从而更深刻的体会二元一次方程解的本质: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一对未知数的取值。引导学生看书本,目的是让学生在记法上体会“一对未知数的取值”的真正含义。 )二元一次方程解的不唯一性对于 2x+3y=16,你觉得这个方程还有其它的解吗?你能试着写几个吗?师:这些解你们是如何算出来的?(设计意图:设计此环节,目的有三个:首先,是让学生学会如何检验一对未

12、知数的取值是二元一次方程的解;其次是让学生体会到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不唯一性;最后让学生感受如何得到一个正确的解: 只要取定一个未知数的取值,就可以代入方程算出另一个未知数的值,这也就是求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方法。 )如5何去求二元一次方程的解例:已知方程 3x+2y=10,(1)当 x=2 时,求所对应的 y 的值;(2)取一个你自己喜欢的数作为 x 的值,求所对应的 y 的值;(3)用含 x 的代数式表示 y;(4)用含 y 的代数式表示 x;(5)当 x=-2,0 时,所对应的 y 的值是多少?(6)写出方程 3x+2y=10 的三个解(设计意图: 此处设计主要是想让学生形成求二元一次方程的

13、解的一般方法,先让学生展示他们的思维过程, 再从他们解一元一次方程的重复步骤中提炼出用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然后把它与原方程比较,把一个未知数的值代入哪一个方程计算会更简单,形成“正迁移”,引导学生体会“用关于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过程, 实质是解一个关于 y 的一元一次方程,渗透数学的主元思想。以此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大显身手:课内练习第 2 题梳理知识,课堂升华本节课你有收获吗?能和大家说说你的感想吗?3作业布置必做题:书本作业题 1、2、3、4。选做题:书本作业题 5、6。设计说明本节授课内容属于概念课教学。 数学学科的内容有其固有的组成规律和逻辑结构,

14、它总是由一些最基本的数学概念作为核心和逻辑起点,形成系统的数学知识,所以数学概念是数学课程的核心。只有真正理解数学概念,才能理解数学。二元一次方程作为初中阶段接触的第二类方程,形成概念并不难,关键如何理解它的概念, 因此本节课采用先让同学自己试着下定义,然后与教材中的完整定义相互比较, 发现不同点,进而理解“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一次”这句话的内涵。在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教学过程中, 采用的是让学生体会“一个解不止6一个解无数个解”的渐进过程, 感受到用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并不能求出一对确定的未知数的取值,从而让学生产生有后续学习的愿望。在讲授用含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时候, 采用“

15、特殊一般特殊”的教学流程, 以期突破难点。首先抛出问题“这几个解你是如何求的”,此时注意的聚焦点是二元一次方程;其次学生归纳先定一个未知数的取值, 代入原方程求另一个未知数的值,此时注意的聚焦点是一元一次方程;然后教师引导回到二元一次方程, 假如 x 是一个常数, 那么这个方程可以看成是一个关于谁的一元一次方程,此时注意的聚焦点是原来的二元一次方程;最后代入求值, 此时注意的聚焦点是等号右边的那个算式,体会“用含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在求值过程中的简洁性, 强化这种代数形式。另外, 在引导学生推导“用含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过程中,渗透数学的主元思想和转化思想。初

16、中数学教案板书设计初中数学教案板书设计【篇 1:初中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初中数学教学设计【篇 2: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 microsoftword】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教学设计与反思芒市五岔路中学鲁红庆教材分析: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的知识内容主要是以前一单元中的求根公式为基础的。教材通过一元二次方程 ax2+bx+c=0(a0)的根 x1、x2 得出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以及以数 x1、x2 为根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方程模型。 然后通过 4 个例题介绍了利用根与系数的关系简化一些计算的知识。学情分析:1学生已学习用求根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7 2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九年级学生,学生

17、对事物的认识多是直观、形象的,他们所注意的多是事物外部的、直接的、具体形象的特征。 3在教学初始,出示一些学生所熟悉和感兴趣的东西, 结合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使他们在现代化的教学模式和传统的教学模式相结合的基础上掌握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式, 能运用根与系数的关系由已知一元二次方程的一个根求出另一个根与未知数,会求一元二次方程两个根的倒数和与平方数,两根之差。 2、能力目标:通过韦达定理的教学过程,使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

18、意识和创新精神。 3、情感目标:通过情境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积极学习数学的态度。体验数学活动中充满着探索与创造,体验数学活动中的成功感,建立自信心。教学重难点: 1、重点: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 2、难点:让学生从具体方程的根发现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之间的关系,并用语言表述, 以及由一个已知方程求作新方程,使新方程的根与已知的方程的根有某种关系,比较抽象,学生真正掌握有一定的难度,是教学的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如果 ax+bx+c=0(a0)的两根是 x1,x2,那么 x1+x2=,x1x2=。当 a0,b-4ac0 时,x1+x2=,x1

19、x2=。 222 2当 a0,c=0 时,方程必有一根为 0。8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本节课充分让学生分析、观察、提高了学生的归纳能力及推理论证的能力。教学反思: 1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的推导是在求根公式的基础上进行。它深化了两根的和与积同系数之间的关系, 是我们今后继续研究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的主要工具,必须熟记,为进一步使用打下基础。 2以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的探索与推导,向学生展示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提倡积极思维,勇于探索的精神,借此锻炼学生分析、观察、归纳的能力及推理论证的能力 3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在中考中多以填空,选择,解答题的形式出现,考查的频率较高,也常与

20、几何、二次函数等问题结合考查,是考试的热点,它是方程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4使学生体会解题方法的多样性,开阔解题思路,优化解题方法,增强择优能力。 力求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进行学习,获得数学活动经验,教师应注意引导。【篇 3: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优秀案例(一)】二元一次方程教学设计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二元一次方程 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章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第一节。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这为本节的学习起了铺垫的作用。本节内容是二元一次方程的起始部分,因此,在本章的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地位。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二元一次方程概念; 2了解二

21、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和解的不唯一性; 3会将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变形成用关于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 (二)数学思考:9体会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的必要性, 学会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转化思想和主元思想。 (三)问题解决:初步学会利用二元一次方程来解决实际问题, 感受二元一次方程解的不唯一性。获得求二元一次方程解的思路方法。 (四)情感态度:培养学生发现意识和能力,使其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二元一次方程及其解的概念。教学难点: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里“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的理解;把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变形成用关于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四、教法与

22、学法分析教法:情境教学法、比较教学法、阅读教学法。学法:阅读、比较、探究的学习方式。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从学生熟悉的姚明受伤事件引入。师:火箭队最近取得了 20 连胜,姚明参加了前面的 12 场比赛,是球队的顶梁柱。(1)连胜的第 12 场,火箭对公牛,在这场比赛中,姚明得了 12 分,其中罚球得了 2 分,你知道姚明投中了几个两分球?(本场比赛姚明没投中三分球)师:能用方程解决吗?列出来的方程是什么方程?(2)连胜的第1 场,火箭对勇士,在这场比赛中,姚明得了36 分,你知道姚明投中了几个两分球, 罚进了几个球吗?(罚进 1 球得 1 分,本场比赛姚明没投中三分球)师:这个问题

23、能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吗?,你能列出方程吗?设姚明投进了 x 个两分球,罚进了 y 个球,可列出方程_。(3) 在雄鹿队与火箭队的比赛中易建联全场总共得了 19 分, 其中罚球得了103 分。你知道他分别投进几个两分球、几个三分球吗?设易建联投进了 x 个两分球,y 个三分球,可列出方程_。师: 对于所列出来的三个方程, 后面两个你觉的是一元一次方程吗?那这两个方程有什么相同点吗?你能给它们命一个名称吗?从而揭示课题。(设计意图: 第一个问题主要是让学生体会一元一次方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从而回顾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第二、 三问题设置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到当实际问题不能用一元一次方程来解

24、决的时候,我们可以试着列出二元一次方程,渗透方程模型的通用性。另外,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通过创设轻松的问题情境,点燃学习新知识的“导火索”,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我要学”的主人翁姿态投入学习,而且“会学”“乐学”。 ) 2探索交流,汲取新知概念思辨,归纳二元一次方程的特征师:那到底什么叫二元一次方程?(学生思考后回答)师:翻开书本,请同学们把这个概念划起来,想一想,你觉得和我们自己归纳出来的概念有什么区别吗?(同学们思考后回答)师:根据概念,你觉得二元一次方程应具备哪几个特征?活动:你自己构造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快速判断:下列式子中哪些是二元一次方程?x2+y=0y=2x+42x+1

25、=2-xab+b=4(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是本课设计的重点, 为加深学生对“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的内涵的理解, 我采取的是阅读书本中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形成学生的认知冲突, 激发学生对“项的次数”的思考,进而完善学生对二元一次方程概念的理解,通过学生自己举例子的活动去把“项的次数”形象化。 )二元一次方程解的概念师:前面列的两个方程 2x+y=36,2x+3y=16 真的是二元一次方程吗?通过方程 2x+3y=16,你知道易建联可能投中几个两分球,几个三分球吗?11师:你是怎么考虑的?(让学生说说他是如何得到 x 和 y 的值的,怎么证明自己的这对未知数的取值是对的)利用一个学生合理的解释

26、,引导学生类比一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 ,让学生归纳出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及其记法。 (学生看书本上的记法)使二元一次方程两边的值相等的一对未知数的值, 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个解。(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取值,猜 x 和 y 的值,从而更深刻的体会二元一次方程解的本质: 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一对未知数的取值。 引导学生看书本,目的是让学生在记法上体会“一对未知数的取值”的真正含义。 )二元一次方程解的不唯一性对于 2x+3y=16,你觉得这个方程还有其它的解吗?你能试着写几个吗?师:这些解你们是如何算出来的?(设计意图:设计此环节,目的有三个:首先,是让学生学会如何检验一对未知数的取值是二

27、元一次方程的解;其次是让学生体会到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不唯一性;最后让学生感受如何得到一个正确的解: 只要取定一个未知数的取值,就可以代入方程算出另一个未知数的值,这也就是求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方法。 )如何去求二元一次方程的解例:已知方程 3x+2y=10,(1)当 x=2 时,求所对应的 y 的值;(2)取一个你自己喜欢的数作为 x 的值,求所对应的 y 的值;(3)用含 x 的代数式表示 y;(4)用含 y 的代数式表示 x;(5)当 x=-2,0 时,所对应的 y 的值是多少?(6)写出方程 3x+2y=10 的三个解(设计意图: 此处设计主要是想让学生形成求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一般方法,先

28、让学生展示他们的思维过程, 再从他们解一元一次方程的重复步骤中提炼出用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然后把它与原方程比较,把一个未知数12的值代入哪一个方程计算会更简单,形成“正迁移”,引导学生体会“用关于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过程, 实质是解一个关于 y 的一元一次方程,渗透数学的主元思想。以此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大显身手:课内练习第 2 题梳理知识,课堂升华本节课你有收获吗?能和大家说说你的感想吗? 3作业布置必做题:书本作业题 1、2、3、4。选做题:书本作业题 5、6。设计说明本节授课内容属于概念课教学。 数学学科的内容有其固有的组成规律和逻辑结构, 它总是由一

29、些最基本的数学概念作为核心和逻辑起点,形成系统的数学知识,所以数学概念是数学课程的核心。只有真正理解数学概念,才能理解数学。二元一次方程作为初中阶段接触的第二类方程,形成概念并不难,关键如何理解它的概念, 因此本节课采用先让同学自己试着下定义,然后与教材中的完整定义相互比较, 发现不同点, 进而理解“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一次”这句话的内涵。在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教学过程中, 采用的是让学生体会“一个解不止一个解无数个解”的渐进过程, 感受到用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并不能求出一对确定的未知数的取值,从而让学生产生有后续学习的愿望。在讲授用含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时候, 采用“特殊一般特

30、殊”的教学流程, 以期突破难点。首先抛出问题“这几个解你是如何求的”,此时注意的聚焦点是二元一次方程;其次学生归纳先定一个未知数的取值, 代入原方程求另一个未知数的值,此时注意的聚焦点是一元一次方程;然后教师引导回到二元一次方程, 假如 x 是一个常数, 那么这个方程可以看成是一个关于谁的一元一次方程,此时注意的聚焦点13是原来的二元一次方程;最后代入求值, 此时注意的聚焦点是等号右边的那个算式,体会“用含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在求值过程中的简洁性, 强化这种代数形式。另外, 在引导学生推导“用含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过程中,渗透数学的主元思想和转化思想。初中语文

31、教案板书设计【篇 1:人教版初中语文优秀教案锦集】人教版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8 年级桃花源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掌握、积累一部分文言常用词语,了解古今异义现象。 3、把握文章的线索,体味简洁而丰富的语言。 4、理解“世外桃源”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理想。教学重点: 1、把握文章的线索,体味简洁而丰富的语言。 2、理解“世外桃源”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理想。教学难点: 1把握作品虚景实写、实中有虚的写法。 2、正确认识和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课前准备:收集课文相关材料教学方法:朗诵法、讨论法、情景设计法课时划分: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和作品的创作背景。2、掌握

32、一词多义及省略句的用法。 3、流畅的朗读课文,利用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一、导入:有位英国文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 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时14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同学们往往也有这种体验:当你遇事不顺时,当你心烦意乱时。当你郁闷低沉时,你会去想象一些开心的东西,你会去幻想着一切都变得美好顺利欢畅的一刹, 你会去遐想成功带来的无尽的欢畅.生活在东晋的著名诗人陶渊明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生活充满坎坷磨难,但他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憧憬之中。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桃花源记就表达了他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渴望。二、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相关资料 1、关于作者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世称靖节

33、先生,别号五柳先生。生于东晋末期,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 他少时颇有壮志, 博学能文, 任性不羁。 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伸,做过几任小官,由于不满官场丑恶,41 岁时弃官回乡,归隐田园, 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传世美谈。 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其诗自然质朴,意味隽永。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 、 归园田居 、 桃花源记 、五柳先生传等。 2、关于作品桃花源记 选自 陶渊明集 , 是陶渊明所作的 桃花源诗并记 中的“记”。此文包括“记”和“诗”两个部分。 “记”是“诗”的序言, 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诗”是对所记的桃源世界的歌颂和赞美,并对桃花源社会作了一些补充。两者相互配合,

34、共同构成了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对立的为作者所向往的理想社会。 3、关于写作背景本文写于公元 421 年,当时政治黑暗,军阀割据,战乱频繁,生灵涂炭。当时陶渊明已归隐多年,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但他深知无法改变现状,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 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三、预习四,读课文,疏通文意 1、第一段翻译,重点字词的归纳。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注意太原是年号,该句交代了时间,主人公,以及他的职业。 )15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 (一天

35、)他顺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缘:沿着。之:的)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数量很繁多。注意:百步其实是一个大致的数量词,表示估计而已。 )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而美丽,花儿纷纷都落下来。古今异义:鲜美:鲜艳美丽。今:味道好。杂:别的;缤纷:繁多的样子。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渔人非常诧异,继续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甚 :很;异:感到奇怪;之:语气助词;复:继续;前:向前;欲:想要;穷:形容词-动词走完;其:指示代词,这,那)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桃林的尽头正是溪水的发源地,便出现一座山。尽:到头)

36、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仿佛:隐隐约约。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属:类。 )其中往来种作, 男女衣着, 悉如外人。 (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 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源外面的人完全一样。其:这,那。悉:都) 2、字词翻译:缘:沿着。缤纷:繁多的样子。甚:很。复:继续。欲:想要。尽:到头。16仿佛:隐隐约约。才:仅仅。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忽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俨然:整齐的样子。属:类。阡陌:田间的小路。黄发:指老人。 3、古今词义。鲜美(古义:鲜艳美丽芳草鲜美今义: (味道)新鲜)交通 (古义: 交错相通阡陌

37、交通今义: 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妻子 (古义:妻子儿女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今义:指男方的配偶)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来此绝境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无论魏晋今义;不管(连词)关联词语)如此(古义:像这样说如此今义:这样)缘(古义:沿缘溪行今义:缘故,缘分)延(古义:请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今义:延长延伸)津(古义:渡口这里问津指探访。后遂无问津者今义:口液)遂与外人间隔:间隔:隔绝,不通音信;现代:隔开。皆叹惋:叹惋:惊叹,惋=惊;现代:惊叹惋惜。寻病终:寻:顷刻,不久;现代:找。 4、词类活用:才通人通:使动用法使人通过欲穷其林穷:形容词-动词走完渔人甚异之异:形容

38、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奇怪17复前行前:名词-状语向前一词多义:之:忘路之远近:的渔人甚异之:语气助词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指示代词,这.舍:舍弃“便舍船”房舍“屋舍俨然”寻:寻找“寻向所志”不久“寻病终”志:做标记“处处志之”标记“寻向所志”向:以前“寻向所志”对着“眈眈相向”为:w?i 作为,动词。“以捕鱼为业”wai 对,向。介词。“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不足为外人道也”乃:于是,就“见渔人,乃大惊”竟然“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复:又“复前行”再“不复出焉”遂:遂与外人间隔(于是,就) ;遂迷(最终,终于) ;武陵人捕鱼为业: 即以捕鱼为业, 靠捕鱼作为职业。 有个武陵人靠捕鱼为生。为:作为

39、。缘溪行:沿着小溪往前行。缘:沿着,顺着。忘路之远近:忘记了路程的远近。远近:偏义复词,文中仅指远。落英缤纷:地上的落花杂乱繁多。落英:落花,一说刚开的花。缤纷:杂乱繁多的样子。渔人甚异之: 捕鱼的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异。 渔: 捕鱼。 异之: 以之为异。 之:指见到的景象。复前行,欲穷其林: (渔人)又继续向前划去,想走到林子的尽头。复:又,继续。前:向前(方位名词作状语)穷:穷尽。林尽水源:尽:消失。便得一山:得:发现,看见。才通人:仅仅容一个人通过。才:副词,只,仅仅。通:使 ?通过。豁然开18朗: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然:?的样子。土地平旷:旷:空阔,开阔。屋舍俨然:俨然:整齐的样子。有良

40、田、美池、桑竹之属:之属:这一类。阡陌交通:阡陌:田间小路,南北的叫阡,东西的叫陌。交通:交错相通。鸡犬相闻: (村落间)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其中往来种作:往来:名词,代往来的人。种作:名词,代种作的人。悉如外人:悉:全,都。外人:桃花源外的世人。黄发垂髫:黄发:借代老人,旧说长寿的象征。垂髫:借代小孩。怡然自乐:怡然:快乐的样子。乃大惊:乃:竟然。问所从来:所从来:从何处来,所,处所,地方。具答之:具:同“俱”,完全,详尽。之:指代桃花源中人所问的问题。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咸来问讯:咸:副词,都。问讯:讯=问,打听,询问。自云先世避秦时乱:云:说。先世:先辈。乱:战乱。率妻子邑人

41、:率:带领。妻子:“妻”与“子女”。邑人:同乡人,乡邻。来此绝境:绝境:与世人隔绝的地方。遂与外人间隔:遂:于是,就。外人:桃花源外的人。间隔:隔绝,不通音信。乃不知有汉:乃:副词,竟。无论魏、晋:无论:不用说,更不必说。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此人:渔人。为:给。具:同“俱”详细。所闻:所知道的世事。皆叹惋:皆:都。叹惋:惊叹,惋=惊。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邀请。其:他们的。停数日,辞去:停:居住。辞:告别。去:离开。此中人语云:语:告诉。不足为外人道也:足:值得。为:对。道:说。也:语气词。既出:既:副词,已经,以后。19得其船:得:找到。其:自己的便扶向路:便:就。扶:沿,顺着。向:原来的,

42、先前的。处处志之:志:做标志。及郡下,诣太守:及:到。诣:拜见。说如此:如此:自己在桃花源中的所见所闻。太守即遣人随其往:遣:派寻向所志:寻:寻找。向:原来。所志:所做的标志。遂迷不复得路:遂:结果。闻之,欣然规往:闻:听。之:渔人去过桃花源一事。欣然:高兴的样子。规往:计划前去。未果,寻病终:果:动词,实现,成为事实。寻:顷刻,不久。后遂无问津者:遂:就。问津:问路,寻访。者:?的人。三、作业 1反复朗读课文,做到熟读成诵。 2、收集文中出现的古今异义词以及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成语。2概括每个自然段段意,体会全文的思路。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清文章结构,把握语言的具体内涵; 2、能

43、力目标:感悟作者透过文字所表现的思想情感和理想; 3、情感目标:领会文章的美学特点和审美价值;教学重点:语言内涵的把握和领会文字中作者的思想情感和理想;教学难点:文章写做特点的把握;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上堂课我们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并且初步了解了桃花源是一个怎样的世界,今天我们再来具体地了解作者透过这些文字想要表达什么内容。指名说出课后收集的文中古今异义的词以及与文章内容相关的成语明确:芳草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 (味道)新鲜20阡陌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交通运输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古义:妻子儿女今义:指男方的配偶,老婆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无论魏晋古义:不

44、要说,更不必说今义;不管(连词)说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成语:世外桃源落英缤纷鸡犬相闻怡然自乐黄发垂髫豁然开朗无人问津二、回顾内容,梳理结构: 1、请大家再读课文,并思考:课文以什么为线索?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 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 2、试着给课文划分段落:第一部分() :渔人发现桃花林的经过;第二部分() :渔人进入桃花源及其所见所闻;第三部分() :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派人先后探访桃源未果的情形;三、结合内容,把握内涵: (接下去我们就按照文章的层次去一同揭开桃花源的真面目) 1、渔人怎么发现桃花源的?缘溪行,

45、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篇 2:初中语文学科教学活动设计】【篇 3:优秀初中语文教学设计-】优秀初中语文教学设计风筝涞水四中孙建英一、教学内容分析:风筝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21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以家庭、亲情为主题。亲情是人世间最真挚最纯美的感情,鲁迅的风筝就是在温馨与和美中,在矛盾与冲突中展现浓浓的兄弟之情。它讲述的是“我”童年时因为风筝与弟弟发生了一次无法补过的误解和冲突, 内心充满了深深的愧疚。细读作品,作者的立意既有鲁迅的兄弟之情,也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 更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

46、深沉感慨。所以本文的重点难点定为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二、学生学情分析:风筝面对的是一群成长在无忧无虑的 20 世纪九十年代的少男少女,在他们认为亲情就是温柔的话语,是细心的呵护,是鼓励与支持,是牵挂与思念;再说,这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的文章, 缺乏必要的知识准备。所以受经历与知识积累水平所限, 对这篇通过矛盾与冲突展现亲情的文章要达到深层理解必然有一定难度。另外,还考虑到刚进初中的学生对难学课文学习注意力容易分散,产生学习疲劳,且按学习能力、感悟能力区分又有几个不同的层次,所以教师必须做到兼顾全体,合理设置教学目标,灵活安排教学过程。三、确定教学目标: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

47、标准的基本精神,语文学习必须强调和协调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相互渗透和协调发展。因而我从三方面22拟定了本文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 1 按圈点勾画的读书方法,积累“虐杀、苦心孤诣”等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蕴含的浓浓亲情。 3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2)过程与方法目标:自主、合作、探究式地探讨问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悟亲情的含义,感受文中浓浓的手足之情;学习鲁迅严于自省、知错必改的情操与美德;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2教学重难点本文的重点放在对“精神虐杀”一幕的理解以及多角度体

48、验文章主旨上;将有创意地理解作品中作者的“悲哀”之情作为教学的难点。 3课时安排及目标内容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文,思想的深邃,选材的精巧,结构的别致,加上语言运用的高超艺术功力, 需要掌握的东西比较多。我在教学上安排两节课的时间,第一课时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积累文中重点词语,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提出疑难问题;第二课时多角度、有创意地探究疑难问题和理解主旨。课前准备:学生:反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并制成问题卡片。23从网上或图书馆查阅鲁迅的资料,了解其生平、作品及风格,制成卡片,准备交流。预习课后练习一、二,准备与同学们交流。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包

49、括风筝的图片、歌曲。教师应多准备一些资料, 有关鲁迅的文学常识及疑难问题,以便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课文。问题情境的设计尽可能让每个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四、选择教学资源:运用多媒体网络资源及利用图书馆馆藏资料。五、选择教学策略: 1、整体设计思想:依总分总的思路安排教学步骤。先整体感知课文,再探究一个个局部性的疑难问题, 最后进一步理解全文主旨。在预习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利用多媒体进行直观教学,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教学效果;在课堂上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与作品对话、与学生对话、与教师对话、与作者对话,体现课堂民主、师生平等对话的教学理念,充分调动学生参

50、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原则:变一言堂为众言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创新学习等等。 2、教学方法的确定:针对本篇课文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选择和组合教学方法。 直观教学法激情引趣, 朗读法感知文本, 圈画法品味重要词句,创设问题情境法来启迪思考;24“自主质疑、合作探究、讨论表演”等多种训练手段渗透在课堂教学中。 3、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策略或方法:首先,从质疑开始。这篇课文难点较多,正是探究性学习的理想教材。要让学生预习时把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先把问题统统提出来,再整理一下,有步骤地探究。其次,引导学生联系语境探究疑难。有些句子之所以难懂,是因为跟常情不合,但是

51、联系语境便能解读。最后,设置一个典型环节合作表演。这篇课文思想深刻,主题的理解是多向的,要引导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主题,有一定的难度。因此,除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还创设了一个与作品中与人物对话的活动。 4、本设计的特色或亮点:(1)新课的导入:如歌曲导入法,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2)问题情境的设计:要从学生的经验、生活出发,注意目的性、把握难易性、力求新颖性、强调开放性、体现层次性,采用整体分解的方法,让学生理解局部作品的思想情感,再在此基础上归纳主旨。(3)典型环节的设计:让学生进入文本,充分解读,或完成角色互换,直白内心。如合作表演时,要创设一种生动活泼、平等民主

52、和谐的教学氛围,帮助学生走入情境,体验情感,采取学生与作者对话的表演方法,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思考、25探索、交流、表达,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六、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简介作品。(1)播放歌曲:由歌曲三月三引入:“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牵着我的思念和梦幻,走回到童年?”电脑课件展示,有声有形,引发学生对放风筝的美好感受的回忆。(2) 互谈感受: 前后左右自由互谈儿时放风筝或玩其它游戏的情景和感受。(3)引入正课:风筝或其它游戏带给你们以无尽的梦想和快乐,如果有人剥夺你游戏的权利,你会有什么感受呢?今天我们学习的风筝 ,就是鲁迅(周树人)

53、回忆自己和弟弟周建人小时候围绕风筝发生的误解与冲突。 那么,就先让我们走近文坛巨匠鲁迅先生的兄弟之间,来了解一段关于风筝的故事吧。 (投影课题并出示目标:见课件)(4)了解鲁迅及作品:课件展示鲁迅生平、作品;学生自由朗读,并对照卡片做笔记。(二)整体感知,朗读思考。(1)检查预习,订正字词。 (见课件)(2)听读课文并感知(课件展示,课文配乐配图朗读。 )课件显示问题组: a这篇课文回忆的是什么事情?请你概述一下。 b听读课文以后,你有哪些感受?(可从“我”的角度,也可从小兄弟的角度谈。 )学生讨论回答,学生间相互评论、补充。26 (教师可针对学生不同的感受再启发提问。) 教师小结:通过阅读,

54、我们感悟到这篇课文的意蕴很丰富。有手足情;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我”的自省精神;小兄弟无怨恨的思想内容。又集中表达了“我”的惊异、悔恨、补过、悲哀的情感。我们要抓住“我”情感经历这条主线,为感悟课文思想内容做准备。(因是初步感知,教师要及时引导,尊重学生独特理解。 )(三)自读课文,理清思路。(1)师生共读。 (提问暗示:作者是如何根据“我”的情感经历安排文章结构的?) (2)讨论明确:看风筝忆风筝议风筝。 (板书)(四)自主质疑,合作探究。(1)学生与作品对话:在预习提问的前提下,看看课文中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以四人合作学习小组为单位,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问题卡片,选共性和有代表性问题

55、质疑,准备小组内交流讨论,合作探究。 (投影仪展示学生的问题卡片。 ) (2)学生与学生对话:小组内互问互答,教师巡视引导、点拨、补充。下节课每组选派一名中心发言人陈述本组讨论结果,不同意见或尚未解决的难题可在老师的启发下全班讨论。 (教师做好充分准备,回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引导学生深入下去。 做到面向全体学生, 关注个体差别。 答案不必强求一致,学生可保留自己的观点,尊重其独特理解与感受。 )(五)布置作业,课外拓展。(1)网上搜索并阅读风筝赏析作品。27(2)准备课后练习一、二。第二课时(一)精读课文,品味语句。教师朗读指导(声音、语调、速度、感情),朗读时,可分读、齐读或重点读。对课文

56、主体内容再次整体感知,同时布置思考问题准备交流探究。师生与作品对话:(1)师范读 1、2 自然段,生思考问题情境一: 1、“我”见到风筝为什么会产生“惊异和悲哀”的心情?(联系下文)2、“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 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为什么说春天“久经逝去”?为什么又说这春天就在北京的天空中荡漾了?(多角度探究) 讨论明确 1:故乡放风筝的季节是早春二月,而在北京,冬季尚未过去,就放风筝,所以“我”感到惊异;同时,我见到风筝,不由想起自己少年时虐杀小兄弟精神的一幕,而且无从补过,所以心头又不禁感到悲哀。 讨论明确 2:这里所说的“春天”,有特定的含义,是小时

57、候的故乡的春天,是天空中有风筝的春天。现在,在北京,看见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由风筝而联想到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天气息,所以觉得这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2)指名朗读课文(34 段),四人小组讨论下列问题情境二: 1、“我”和小兄弟对待放风筝有什么不同的态度?板书“我”:嫌恶小兄弟:喜欢 2、从哪些神态、语言、行动可以看出小兄弟确实很喜欢放风筝?(在课文中分别用不同的符号表示出来) ,并说说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小孩?天真、活泼、聪明。28 3、我为什么会认为爱放风筝就没出息呢,这种观点是与生俱来的吗?(学生各抒己见)讨论明确 3:从刚才同学们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我”是一个对兄弟十分爱护并且严

58、格要求的兄长, 同时也是一个受旧思想、旧观念影响和毒害的人。(3)自由朗读第 511 段。思考问题情境三: 1、“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这件事做错了吗?我在什么时候知道自己做错了?答案在第几段?(划出并自读之。 ) 2、“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作者为什么说“不幸”?(自主探究,各抒己见。 )教师小结:联系“惩罚”一词,就比较清楚了,因为自己一向以为管小兄弟管得对, 现在见到书上的道理, 心情一下子沉重起来, 受到惩罚了, 对旧“我”来说,良心遭受了谴责,可谓“不幸”。 3、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的虐杀这一幕”具体指前文的哪件事?如何

59、理解“精神的虐杀”?(明确后在书上划出,这是本文重点,可让学生自由感悟。 ) 教师小结:从游戏的意义上看,“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游戏使儿童活泼、健康、聪明,不准儿童游戏无异于虐杀儿童的天性。一个纯洁无邪的孩子, 他的正常天性, 他的合理的愿望, 只是因为有悖于大人们的“信条”,就不能发展,就得不到实现,甚至要为此付出代价,这使人痛切地感受到其中包含着某种具有悲剧意味的东西。 被糟践的虽然只是一只风筝,可是同时受到伤害的却是一颗本29来应该受到爱抚的稚嫩的心。作者称之为“精神的虐杀”,是非常深刻的。 4、作者为什么总想补过?兄弟已全然忘却,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

60、沉重”呢?(提示学生结合语境思考与讨论。 ) 教师小结:作者的为人严肃认真,富有自省精神。因为始终没能得到弟弟的宽恕,设想的补过的方法均行不通,作者感到很沉重。更因为自己对弟弟“精神虐杀”式的管束,而弟弟却毫无抗争,逆来顺受,时过境迁,忘得一干二净。作者感叹被虐杀者的健忘和毫不抗争, 在他看来, 这正是虐杀者之所以能够肆意虐杀的原因,所以令人悲哀沉重。(4)问题情境四:末段的语句如何理解?(集体朗读)(这个问题有一定难度,教师在学生讨论时可以适当提示背景资料。 ) 讨论明确:“我”要讨弟弟的宽恕,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 精神被虐杀而不自知,“我”沉重的心情因无法补过而只

61、能一直沉重下去,这是怎样的悲哀啊。而这种悲哀是出乎意料的,所以说“无可把握的悲哀”,想摆脱而不得。“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 就是不要望见春天, 不要望见风筝, 这才能忘却,才能摆脱悲哀。我只感觉到“非常的寒威和冷气”,不仅指当时的天气,而且指心头的悲凉。 当年虐杀者与被虐杀者都被愚昧观念所支配, 彼此都不以为有什么错,现在虐杀者有了觉悟而后悔痛苦, 而被虐杀者已经全然忘却。 觉悟者永远无法补过,30这是尤其悲哀的,使人不寒而栗。(二)体验反思,合作表演。学生与作者对话:(1)假如你处在作者这个位置,你会如何做?找同桌同学表演,分别扮演“我”和小兄弟。(2)想象虚拟空间,穿越历史,通过与文中人物

62、对话,加深主题的理解。(三)深入理解,感悟主旨。师生与作者对话:(1) 讨论: 请四人小组讨论, 从你对作者蕴含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的理解,尝试归纳出本文的主旨。 (提示:在整体感知与局部探究的基础上,对主题进行多角度、有创意的理解。 )(2)让学生自主品析、研讨主旨,自己去发现并分析鉴赏,老师当好穿插引导的中介,并站在学生的角度参与活动。对他们的见解,合理的予以肯定,精彩有创意的予以表扬。(3)主题讨论提示: 1、可以从手足情(兄弟之情)的角度来谈; 2、可以从鲁迅先生表现于文章中的精神方面来谈; 3、可以从游戏对儿童的重要意义这一角度来谈; 4、可以从“我”对放风筝前后看法不同的原因来谈。(

63、4)主题探究提示: 1、通过回忆幼时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和中年时的补过,表现出“我”对小兄弟浓31烈的兄长之爱,歌颂了兄弟情深。 2、通过回忆幼时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和中年时的补过,表现了鲁迅先生严于自我解剖的精神。 3、通过回忆幼时粗暴地禁止小兄弟放风筝,到了中年时补过已晚的事实,说明我们应注重游戏对于儿童的重要作用,并批判了落后的儿童教育思想。 4、通过回忆幼时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和中年时补过兄弟二人不同的表现,说明人的思想行为需要用科学思想来指导,只有这样,才能不干出违情背理、愚昧落后的行为,而对自己的正当的权利也应该去捍卫。(四)课堂总结,提出希望。教师与学生对话:(1)文章中心的两个要点:忏悔:

64、 我对弟弟的“精神的虐杀”自我谴责。 说明“我”对弟弟的自省。(板书)悲哀: 弟弟自甘受辱、 受辱而不知、 全然忘却。 也说明弟弟和“我”的亲情。(板书)(2)教师总结: 风筝不仅是表现了人内心美好的感情,而且给人以深沉的思想力量。深刻的主题,无论从哪个角度阅读,都有意在言外的收获。通过学习课文,你感悟最深的是什么呢?反复思索以后并用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让自己的感情更真挚、美好,思想更丰富、深刻。(五)对比阅读,拓展延伸。32初一数学教案板书设计初一数学教案板书设计【篇 1:初中数学教学设计大全】 1、 不等式及其解集教学设计(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实验中学章福枝)一、内容和内容解析(一)内容概念

65、:不等式、不等式的解、不等式的解集、解不等式以及能在数轴上表示简单不等式的解集(二)内容解析现实生活中存在大量的相等关系, 也存在大量的不等关系本节课从生活实际出发导入常见行程问题的不等关系, 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不等式的重要性和必然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再通过对实例的进一步深入分析与探索,引出不等式、不等式的解、不等式的解集以及解不等式几个概念前面学过方程、方程的解、解方程的概念通过类比教学、不等式、不等式的解、解不等式几个概念不难理解但是对于初学者而言,不等式的解集的理解就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材又进行数形结合,用数轴来表示不等式的解集,这样直观形象的表示不等式的解集,对理解不等式的解集有很大

66、的帮助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正确理解不等式、不等式的解与解集的意义,把不等式的解集正确地表示在数轴上二、目标和目标解析(一)教学目标 1理解不等式的概念 2理解不等式的解与解集的意义,理解它们的区别与联系 3了解解不等式的概念 4用数轴来表示简单不等式的解集(二)目标解析 1达成目标1 的标志是:能正确区别不等式、等式以及代数式 2达成目标 2 的标志是: 能理解不等式的解是解集中的某一个元素,而解集是所有解组成33的一个集合 3达成目标 3 的标志是:理解解不等式是求不等式解集的一个过程 4、达成目标 4 的标志是:用数轴表示不等式的解集是数形结合的又一个重要体现,也是学

67、习不等式的一种重要工具操作时,要掌握好“两定”:一是定界点,一般在数轴上只标出原点和界点即可,边界点含于解集中用实心圆点,或者用空心圆点;二是定方向,小于向左,大于向右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本节课实质是一节概念课, 对于不等式、不等式的解以及解不等式可通过类比方程、方程的解、解方程类比教学,学生不难理解,但是对不等式的解集的理解就有一定的难度因此,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 理解不等式解集的意义以及在数轴上正确表示不等式的解集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利用多媒体直观演示课前引入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五、教学过程设计(一)动画演示情景激趣多媒体演示: 两个体重相同的孩子正在跷跷板上做游戏,现在换了一个大人

68、上去,跷跷板发生了倾斜,游戏无法继续进行下去了,这是什么原因呢?设计意图:通过实例创设情境,从“等”过渡到“不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二)立足实际引出新知问题一辆匀速行驶的汽车在 1120 距离 a 地 50km,要在 1200 之前驶过a 地,车速应满足什么条件?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然后小组反馈交流结果最后, 老师将小组反馈意见进行整理 (学生没有讨论出来的思路老师进行补充) 1从时间方面虑:2从行程方面:50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习惯,使他们积极参与问题的讨论,34并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老师对问题解决方法的梳理与补充,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

69、、解决问题的能力(三)紧扣问题概念辨析 1不等式设问 1:什么是不等式?设问 2: 能否举例说明?由学生自学, 老师可作适当补充 比如: 是不等式 2不等式的解设问 1:什么是不等式的解?设问 2:不等式的解是唯一的吗?由学生自学再讨论说明 x 任意取一个大于 75 的数都是不等式 3不等式的解集设问 2:不等式的解集与不等式的解有什么区别与联系?由学生自学后再小组合作交流老师点拨: 不等式的解是不等式解集中的一个元素,而不等式的解集是不等式所有解组成的一个集合 4解不等式设问 1:什么是解不等式?由学生回答老师强调:解不等式是一个过程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70、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有意识、有计划、有条理地设计一些问题,可以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不知不觉中接受了新知识老师再适当点拨,加深理解(四)数形结合,深化认识问题 1:由上可知,x75 既是不等式的解集那么在数轴上如何表示 x75 呢?问题 2:如果在数轴上表示 x75,又如何表示呢?由老师讲解,注意规范性,准确性老师适当补充:“”与“”的意义, 并强调用“”或“”连接的式子也是不等式比如 x75 就是不等式35设计意图: 通过数轴的直观让学生对不等式的解集进一步加深理解,渗透数形结合思想(五)归纳小结,反思提高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主要内容,并请学生回答如下问题 1、什么是不等式?

71、的解集,也是不等式502、什么是不等式的解? 3、什么是不等式的解集,它与不等式的解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4、用数轴表示不等式的解集要注意哪些方面?设计意图:归纳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交流心得,不断积累学习经验(六)布置作业,课外反馈教科书第 119 页第 1 题,第 120 页第 2,3 题设计意图:通过课后作业,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对教学进度和方法进行适当的调整六、目标检测设计 1填空下列式子中属于不等式的有_x+7xy+2=05x+7设计意图:让学生正确区分不等式、等式与代数式,进一步巩固不等式的概念 2用不等式表示a 与 5 的和小于 7a 的与 b 的 3 倍的和是

72、非负数正方形的边长为 xcm,它的周长不超过 160cm,求 x 满足的条件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审题能力, 既要正确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 如“大于 (小于) 、非负数(正数或负数) 、不超过(不低于)”等等,正确选择不等号,又要注意实际问题中的数量的实际意义【篇 2:七年级数学命题教学设计】命题教学设计方案(二)36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命题、真命题和假命题等概念. 2.使学生了解几何命题是由“题设”和“结论”两部分组成.能够初步区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或把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重点和难点分清命题的题设和结论,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教学过程一、引入请大家随意说出一些语句,教

73、师把它们写在黑板上.如: (1)对顶角相等吗? (2)作一条线段 ab=2cm; (3)我爱初二(1)班; (4)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5)相等的两个角,一定是对顶角.二、新课问:上述语句中,哪些是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答:(3)、(4)、(5)是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教师指出:判断是对事物进行肯定或否定的一种思维形式 ,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叫做命题.数学课堂里,只研究数学命题,如(4)、(5).例 1 请大家说出若干个(数学)命题,再分析一下,每一个命题由几部分组成? (1)等角的补角相等; (2)有理数一定是自然数; (3)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4)如果 a 是有理数,那么 a2a;

74、 (5)每一个大于 4 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两个质数之和(即着名的哥德巴赫猜想).教师启发学生得出 :一个命题,由题设和结论两部分组成 ,都可以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也可以简称为“若 a 则 b”.练习:把上述(1)至(5),都按“如果?,那么?”的形式,表述一遍.例 2 在例 1 的(1)至(5)个命题中,所作的判断是否都正确?怎么检验各个命题的真伪?(l)“如果两个角是等角的补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是正确的命题,37已经由补角的定义得到证明.(2)“如果是有理数,那么它一定是自然数”。是不正确的命题(判断),反例如是有理数但不是自然数。(3)“如果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截得的内

75、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是正确的命题,已证.(4)“ 如 果 a 是 有 理 数 , 那 么 a2a.” 是 不 正 确 的 命 题 , 反 例 如a=1,a2=a.(5)“如果是一个大于 4 的偶数,那么它可以表示成两个质数之和.”这个命题,至今没人举出一个反例,说明它不正确;也没有人完全证明它正确.我国着名数学家陈景润,已证明了“每一个大于 4 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一个质数与两个质数之积的和”,即已经证明了“1+2”,离“1+1”这颗数学王冠上的珍珠,只差“一步之遥”.这是目前世界上对这个命题的真伪的判定,所能达到的最好结果.教师帮助学生归纳:命题既然是一个判断,就有判断是否正确的区

76、别.真命题-如果题设成立那么结论一定成立,这样的命题叫做真命题.假命题-如果题设成立,不能保证结论总是成立,也就是说结论不成立,这样的命题叫做假命题.注意:不是命题与假命题的区别!怎样判断一个命题的真假?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实践.数学中,判断一个命题是真命题,要经过证明(或以公理形式,即由实践证明的形式出现);判断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只需举出一个反例即可.例 3 试将下列各个命题的题设和结论相互颠倒或变为否定式,得到新的命题,并判断这些命题的真假. (1)对顶角相等; (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3)若 a=0,则 ab=0; (4)两条直线不平行,则一定相交; (5)凡相等的角都是直角.

77、解: (l)对顶角相等(真);相等的角是对顶角(假);38不是对顶角不相等(假);不相等的角不是对顶角(真). (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真);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真);两直线不平行,同位角不相等(真);同位角不相等,两直线不平行(真). (3)若 a=0,则 ab=0(真);若 ab=0,则 a=0(假);若 a0,则 ab0(假);若 ab0,则 a0(真). (4)两条直线不平行,则一定相交(假);两条直线相交,则一定不平行(真);两条直线平行,则一定不相交(真);两条直线不相交,则一定平行(假). (注)本小题如果添上“在同一平面内”的大前提条件,那么假命题将变为真命题. (5

78、)凡相等的角都是直角(假);凡直角都相等(真);凡不相等的角不都是直角(真);凡不都是直角的角不相等(假).说明:本例,尤其是第(5)小题,视学生接受情况,教师灵活掌握.讲还是不讲,讲到什么程度,介不介绍四种命题(原、逆、否、逆否),都有较大的伸缩性.小结:命题-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命题的结构-;如果(题设)?,那么(结论)?;命题的真假-正确或错误的判断;四种命题-原、逆、否、逆否.(用投影片显示或挂小黑板)三、作业 1.在下列语句中,指出哪些是命题,哪些不是命题.如果是命题,指出命题的39真假,并仿照例 3 说出一些新的命题来.(2)取线段 ab 的中点 c; (3)两条直线相交,有且只有

79、一个交点; (5)若 a=b,则 a2=b2; (6)如果一个数的末位数字是 0,那么它一定能够被 5 整除; (7)同角的余角相等; (8)周角的一半等于直角. 2.选作题判断命题“如果 n 是自然数,那么 n2+n+17 是质数”的真假.【篇 3: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学期(全册)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学期(全册)教学设计课题: 1.1 正数和负数(1)教学目标 1,整理前两个学段学过的整数、分数(包括小数)的知识,掌握正数和负数的概念; 2,能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会用符号表示正数和负数; 3,体验数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生活实际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教学难点正确区分两种不同意

80、义的量。知识重点两种相反意义的量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理念设置情境引入课题上课开始时, 教师应通过具体的例子,简要说明在前两个学段我们已经学过的数,并由此请学生思考:生活中仅有这些“以前学过的数”够用了吗?下面的例子仅供参考师:今天我们已经是七年级的学生了,我是你们的数学老师下面我先向你们做一下自我介绍,我的名字是 xxx,身高 1.69 米,体重 74.5 千克,今年 43岁我们的班级是七(2)班,有 50 个同学,其中男同学有 27 个,占全班总人数的 54%?问题 1:老师刚才的介绍中出现了几个数?分别是什么?你能将这些数按以40前学过的数的分类方法进行分类吗?学生活动:思考,交流师:

81、 以前学过的数, 实际上主要有两大类, 分别是整数和分数 (包括小数) 问题 2:在生活中,仅有整数和分数够用了吗?请同学们看书 (观察本节前面的几幅图中用到了什么数,让学生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并思考讨论,然后进行交流。(也可以出示气象预报中的气温图, 地图中表示地形高低地形图,工资卡中存取钱的记录页面等)学生交流后,教师归纳:以前学过的数已经不够用了,有时候需要一种前面带有“”的新数。先回顾小学里学过的数的类型,归纳出我们已经学了整数和分数,然后,举一些实际生活中共有相反意义的量,说明为了表示相反意义的量,我们需要引入负数,这样做强调了数学的严密性,但对于学生来说, 更多地感到了数学的枯燥

82、乏味为了既复习小学里学过的数,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创设如下的问题情境,以尽量贴近学生的实际这个问题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学生自己看书学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都应予以重视。以上的情境和实例使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通过实例,使学生获取大量的感性材料,为正确建立相反意义的量奠定基础。分析问题探究新知问题 3:前面带有“一”号的新数我们应怎样命名它呢?为什么要引人负数呢?通常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用正数和负数分别表示怎样的量呢?这些问题都必须要求学生理解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出示这些问题, 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看书自学,然后师生交流这阶段主要是让学生学会正数和负数的表示强调:用正,负数表示

83、实际问题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而相反意义的量包含两个要素:一是它们的意义相反,如向东与向西,收人与支出;二是它们都是数量,而且是同类的量这些问题是这节课的主要知识,教师41要清楚地向学生说明, 并且要注意语言的准确与规范,要舍得花时间让学充分发表想法。举一反三思维拓展经过上面的讨论交流, 学生对为什么要引人负数,对怎样用正数和负数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有了初步的理解,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举出实际生活中类似的例子,以加深对正数和负数概念的理解,并开拓思维问题 4:请同学们举出用正数和负数表示的例子问题 5:你是怎样理解“正整数”“负整数, ,正分数”和“负分数”的呢?请举例说明能否举出例子是学生对知识

84、掌握程度的体现, 也能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引负数的必要性课堂练习教科书第 5 页练习课堂小结围绕下面两点,以师生共同交流的方式进行: 1, 0 由于实际问题中存在着相反意义的量, 所以要引人负数, 这样数的范围就扩大了; 2,正数就是以前学过的 0 以外的数(或在其前面加“”) ,负数就是在以前学过的 0 以外的数前面加“”。本课作业教科书第 7 页习题 1.1 第 1,2,4,5(第 3 题作为下节课的思考题。作业可设必做题和选做题,体现要求的层次性,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创设学习情境本课是有理数的第一节课时引人负数是数的范围

85、的一次重要扩充,学生头脑中关于数的结构要做重大调整(其实是一次知识的顺应过程) ,而负数相对于以前的数,对学生来说显得更抽象,因此,这个概念并不是一下就能建立的为了接受这个新的数,就必须对原有的数的结构进行整理,引人币的举例就是这个目的负数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原有的数不够用了(不能正确简洁地表示数量) ,书本的例子或图片中出现的负数就是让学生去感受和体验这一点 使学生接受生活生产实际中确实存在着两种相反意义的量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所以在教学中可以多举几个这方面的例子,并且所举的42例子又应该符合学生的年龄和思维特点。 当学生接受了这个事实后,引入负数(为了区分这两种相反意义的量)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86、这个教学设计突出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 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学理念,书本中的图片和例子都是生活生产中常见的事实,学生容易接受,所以应该让学生自己看书、学习,并且鼓励学生讨论交流,教师作适当引导就可以了。附板书:课题: 1.1 正数和负数(1) 1.1 正数和负数(2)教学目标 1, 通过对数“零”的意义的探讨, 进一步理解正数和负数的概念; 2,利用正负数正确表示相反意义的量(规定了指定方向变化的量) 3,进一步体验正负数在生产生活实际中的广泛应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难点深化对正负数概念的理解知识重点正确理解和表示向指

87、定方向变化的量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理念知识回顾与深化回顾: 上一节课我们知道了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存在着两种不同意义的量,为了区分这两种量,我们用正数表示其中一种意义的量,那么另一种意义的量就用负数来表示这就是说:数的范围扩大了(数有正数和负数之分) 那么,有没有一种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的数呢?问题 1:有没有一种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的数呢?学生思考并讨论(数 0 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是基准这个道理学生并不容易理解,可视学生的讨论情况作些启发和引导,下面的例子供参考)例如:在温度的表示中,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是两种不同意义的量,通常规定零上温度用正数来表示,零下温度用负数

88、来表示。那么某一天某地的最高温度是43零上 7,最低温度是零下 5时,就应该表示为7和5,这里7和5就分别称为正数和负数.那么当温度是零度时, 我们应该怎样表示呢? (表示为 0) , 它是正数还是负数呢?由于零度既不是零上温度也不是零下温度,所以,0 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问题 2:引入负数后,数按照“两种相反意义的量”来分,可以分成几类?“数 0 耽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也应看作是负数定义的一部分在引入负数后,0 除了表示一个也没有以外,还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了解。的这一层意义,也有助于对正负数的理解;且对数的顺利扩张和有理毅概念的建立都有帮助。所举的例子,要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数 0 既不

89、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应从相反意义的 1 这个角度来说明这个问题只要初步认识即可,不必深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问题 3:教科书第 6 页例题说明: 这是一个用正负数描述向指定方向变化情况的例子,通常向指定方向变化用正数表示;向指定方向的相反方向变化用负数表示。 这种描述在实际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应予以重视。教学中,应让学生体验“增长”和“减少”是两种相反意义的量, 要求写出“体重的增长值”和“进出口额的增长率”,就暗示着用正数来表示增长的量。归纳:在同一个问题中,分别用正数和负数表示的量具有相反的意义(教科书第 6 页) 类似的例子很多,如:水位上升3m,实际表示什么意思呢?收人增加10%,实际表示

90、什么意思呢?等等。可视教学中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这种用正负数描述向指定方向变化情况的例子,在实际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按题意找准哪种意义的量应该用正数表示是解题的关健 这种描述具有相反数的影子,例如44第(1)题中小明的体重可说成是减少2kg,但现在不必向学生提出巩固练习教科书第 6 页练习阅读思考教科书第 8 页阅读与思考是正负数应用的很好例子,要花时间让学生讨论交流小结与作业课堂小结以问题的形式,要求学生思考交流: 1,引人负数后,你是怎样认识数 0 的,数 0 的意义有哪些变化? 2,怎样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用正数表示其中一种意义的量,另一种量用负数表示;特别地, 在用正负数表

91、示向指定方向变化的量时,通常把向指定方向变化的量规定为正数,而把向指定方向的相反方向变化的量规定为负数 )本课作业 1,必做题:教科书第 7 页习题 1.1 第 3,6,7,8 题 2,选做题:教师自行安排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1,本课主要目的是加深对正负数概念的理解和用正负数表示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向指定方向变化的量。 2,“数 0 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要从 0 不属于两种相反意义的量中的任何一种上来理解)也应看作是负数定义的一部分在引人负数后, 。除了表示一个也没有以外,还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了解 0 的这一层意义,也有助于对正负数的理解,且对数的顺利扩

92、张和有理数概念的建立都有帮助由于上节课的重点是建立两种相反意义量的概念,考虑到学生的可接受性,所以作为知识的回顾和深化而放到本课 3,教科书的例子是用正负数表示(向指定方向变化的)量的实际应用,用这种方式描述的例子很多,要尽量使学生理解 4,本设计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交流讨论的教学理念,教学中要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合理应用,在体验中感悟和深化知识通过实际例子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附板书:45 1.1 正数和负数(2) 1.2.1 有理数教学目标 1,掌握有理数的概念,会对有理数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培养分类能力; 2,了解分类的标准与分类结果的相关性,初步了解“集合”的含义;

93、3,体验分类是数学上的常用处理问题的方法。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分类的标准和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知识重点正确理解有理数的概念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理念探索新知在前两个学段, 我们已经学习了很多不同类型的数,通过上两节课的学习, 又知道了现在的数包括了负数,现在请同学们在草稿纸上任意写出 3 个数(同时请 3 个同学在黑板上写出) 问题 1:观察黑板上的 9 个数,并给它们进行分类学生思考讨论和交流分类的情况学生可能只给出很粗略的分类, 如只分为“正数”和“负数”或“零”三类,此时,教师应给予引导和鼓励例如: 对于数 5, 可这样问: 5 和 5.1 是相同的类型吗?5 可以表示 5 个人,而 5

94、.1 可以表示人数吗?(不可以)所以它们是不同类型的数,数 5 是正数中整个的数,我们就称它为“正整数”,而5.1 不是整个的数,称为“正分数, , ?(由于小数可化为分数,以后把小数和分数都称为分数)通过教师的引导、鼓励和不断完善,以及学生自己的概括,最后归纳出我们已经学过的 5 类不同的数,它们分别是“正整数,零,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按照书本的说法,得出“整数”“分数”和“有理数”的概念看书了解有理数名称的由来“统称”是指“合起来总的名称”的意思试一试: 按照以上的分类, 你能作出一张有理数的分类表吗?你能说出以上有理数的分类是以什么为标准的吗?(是按照整数和分数来划分的)分类是数学中

95、解决问题的常用手段,这个引入具有开放的特点,学生乐于参与46学生自己尝试分类时,可能会很粗略,教师给予引导和鼓励,划分数的类型要从文字所表示的意义上去引导,这样学生易于理解。有理数的分类表要在黑板或媒体上展示, 分类的标准要引导学生去体会练一练 1,任意写出三个有理数,并说出是什么类型的数,与同伴进行交流2,教科书第 10 页练习此练习中出现了集合的概念,可向学生作如下的说明把一些数放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数的集合,简称“数集”,所有有理数组成的数集叫做有理数集类似地,所有整数组成的数集叫做整数集,所有负数组成的数集叫做负数集?;数集一般用圆圈或大括号表示, 因为集合中的数是无限的,而本题中只填

96、了所给的几个数,所以应该加上省略号思考: 上面练习中的四个集合合并在一起就是全体有理数的集合吗?也可以教师说出一些数,让学生进行判断。集合的概念不必深入展开。创新探究问题 2: 有理数可分为正数和负数两大类, 对吗?为什么?教学时,要让学生总结已经学过的数,鼓励学生概括,通过交流和讨论,教师作适当的指导,逐步得到如下的分类表。有理数这个分类可视学生的程度确定是否有必要教学。应使学生了解分类的标准不一样时, 分类的结果也是不同的,所以分类的标准要明确,使分类后每一个参加分类的象属于其中的某一类而只能属于这一类,教学中教师可举出通俗易懂的例子作些说明,可以按年龄,也可以按性别、地域来分等小结与作业

97、课堂小结到现在为止我们学过的数都是有理数(圆周率除外) ,有理数可以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本课作业 1,必做题:教科书第 18 页习题 1.2 第 1 题 2,教师自行准备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1,本课在引人了负数后对所学过的数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提出了有47理数的概念 分类是数学中解决问题的常用手段,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分类小学数学教案板书设计【篇 1:小学数学教案设计】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教案设计【篇 2: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方案】龙源期刊网.cn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方案作者:于越摘要:小学数学教学

98、设计是面向教学系统, 解决教与学的问题,为促进学生学习和成长而设计的一个系统过程。教学设计不仅是一门科学,而且是一门艺术。作为一门科学,它必须遵循一定的教育、教学规律;作为一门艺术, 它需要融入设计者诸多的个人经验,并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进行再创造,同时灵活、巧妙地运用教学设计的方法与策略。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学习方式教学设计,亦称教学系统设计,是面向教学系统、解决教学问题的一种特殊的设计活动,是运用现代学习与教学心理学、传播学、教学媒体论等相关的理论与技术,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设计解决方法,试行解决方法,评价试行结果并在评价基础上改进设计的一个系统过程。它是课堂教学的蓝本

99、,是落实教学理念和指导教学行为的方案,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和保证。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是一门科学,必须遵循一定的教育教学规律,依据课程内容、学生特征和环境条件,运用教与学的原理,策划师生的学习互动活动;它是一门艺术, 必须融入设计者的丰富经验,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生成的可能,设计出有效的数学教学方法。一、优化教学内容设计,找准教学设计的基本点优化教学内容, 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对教材进行整合、开发、创新处理,降低教材的难度,减缓知识的坡度,48使教学内容更趋于合理,让教材的教育教学功能得到充分体现,切实提高教学效率。 1.处理好四维目标。义

100、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 结合数学教育的特点, 确立了“知识与技能”、 “数学思考”、 “解决问题”和“情感与态度”等四维目标, 体现了数学教学不仅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而且要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应用技能, 体会数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加深对数学的了解, 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2.设计好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既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又是努力的方向。小学数学教学目标不仅包括知识和技能,还包括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学生对数学的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对目标的不同理解会形成不同的教学设计,从而形成不同水平的课堂

101、教学。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时,要紧紧围绕“三维教学目标”,即“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设计教学内容。在设计中要做到既重“知识”又重“技能”;既重“过程”又重“方法”;还要重“情感、态度、价值观”,注意“三维教学目标”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篇 3:小学数学优秀教案评价标准】小学数学优秀教案评价标准 2淡妆浓抹总相宜有感于南浔区初中英语优质课评比中的板书设计 2021 年 3 月 14 日, 南浔区第五届初中英语优质课评比在重兆中学举行, 我有幸全程观摩了这次优质课展示活动。 来自全区的优秀英语教师各自秀出十八班武艺,尽管每位老师展示的时间只有 12 分钟甚至更短

102、,但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十二分钟是参赛老师教育教学经验的集中体现,是浓缩的精华,我听完了这二十五节微型课,收获很多,感受颇深!这次的优质课展示活动中给我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参赛教师的板书。 都说好的板书设计是教学艺术的奇葩,能使学生明白教材中的重点、难点,而且每个人内心都有对美的向往, 一幅漂亮的板书就像一泓碧绿的清水, 一丛鲜艳的花朵,49一幢宏伟的建筑,能引起我们美的感受,给人美的陶冶,唤起人们美的感受,当然也能令学生眼前一亮,从而激发学习的热情。本次比赛中上课内容为八年级(下)的听说课大多数老师板书清楚明了,例如八下 Periodone 这一课时的重点是提建议的四种句型,

103、表示礼物的名词以及用来评价礼物的形容词。大部分老师的板书都体现了这三块内容而且条理清楚,学生在操练巩固的过程中,这样的板书能够起到很大的作用,甚至是学困生,对照着黑板也可以进行模仿练习,从而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一些老师上课的内容是八下阅读写作课的, 这个板书的设计也是花了很多心思,从板书上能看出参赛老师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智慧。从新词语的呈现到重点词组短语到新句型再到连句成篇, 穿针引线、步步为营到最后仿佛是浑然天成的艺术品, 例如石淙学校沈小英老师的板书就很有代表性和示范性, 从词汇呈现开始到最后成篇, 学生能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这样的板书对学生的仿写也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学

104、生看着板书就能明白作文的框架,知道该怎么写,不会觉得无从下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展示八(下)阅读课的几位老师,她们的板书能把复杂的阅读文章化繁为简,提纲式的板书能简明扼要地看出文章的框架体现阅读策略。例如来自南浔开发区实验学校的施丽华老师的板书设计就是一个亮点。 施老师按照教材内容,提纲掣领编排教学语言,板书上逻辑性强,框架结构一目了然。练市一中王燕平老师的板书也得到了大家的肯定, 她的思维导图式板书是一种创新,借用这样的板书,学生容易有清晰的思维方式, 也能更迅速有效地进入老师预设好的课堂情境,能提高课堂效率。板书的画龙点睛作用在这次优质课评比中体现地淋漓尽致! 板书设计这环节一直是我自己教学过程中感到比较棘手的,通过这次观摩学习, 我知道了怎样在板书中体现思路和整体想法,体现重难点。通过这次观摩学习,我意识到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英语老师我自己还有很长的路需要走, 我应该主动学习和接受新理念,用眼睛去观察,用头脑去思考,用心灵去感悟,不断提高英语课堂效率,让我的学生感受到英语学习的真正乐趣!。初中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共 18 篇)50初中数学教案模板(共 16 篇)高中数学教案设计模板(共 17 篇)外研版初中英语教案设计模板(共 6 篇)初中数学一次函数教案模板(共 11 篇)5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