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生物下册教案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68527542 上传时间:2024-07-25 格式:PDF 页数:16 大小:533.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一生物下册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初一生物下册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初一生物下册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初一生物下册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初一生物下册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一生物下册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一生物下册教案(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一生物下册教案初一生物下册教案初一生物下册教案初一生物下册教案 1 1一.教材分析“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节主要包括: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和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两大部分,与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所反映的生物膜对物质的进出控制具有选择性等知识有一定的联系,并对第三节学习“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作了知识准备,对整个章节的知识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的教学思路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积极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大胆提出实验假设,让学生宛如亲历科学家探索科学的历程,切身感受科学的魅力,保持强烈的探究科学的激情和兴趣,自然地接受流动镶嵌模型的理论。二.学情分析:(1)学生已经了解

2、了细胞,知道了组成细胞的分子,掌握了细胞的基本结构,尤其是细胞膜作为最基本生命系统的边界等相关知识,为本节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2)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认知能力,分析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但还很不完善,对事物的探索好奇,又往往具有盲目性,缺乏目的性,并对探索科学的过程与方法及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简述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2)举例说明生物膜具有的流动性的特点。(3)通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阐述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2.过程与方法(1)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结构模型过程,尝试提出问题,大胆作出假设。(2)发挥空间

3、想象能力,构建细胞膜的空间立体结构。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使学生树立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辩证观点。(2)培养学生严谨的推理和大胆想象能力。(3)认识到技术的发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尊重科学且用发展的观点看待科学、树立辩证的科学观。四、教学重点1.科学家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学说的基本内容。五、教学难点1.对科学探究过程的分析,如何体现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相统一。2.生物膜的空间立体结构。3.生物膜的流动性特点。六、教学流程设问引入“问题探讨”体验“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阐述“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七.教学实施的程序教学过程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4、创设探究情境导入新课新课学习设问:从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可以看出生物膜的功能是什么?其功能特性是什么?为什么生物膜表现出这样的特性?进一步思考:还有更好的材料做细胞膜吗?引出本节内容生物膜的具体结构创设情境:时间回到一百多年前的十九世纪末,让学生思考如果他们是当时的科学家,他们首先会怎样来探究?同时指出,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还不能亲眼看到生物膜。那么,通过什么办法进行第一步的探究呢?引导学生看教材,让学生明白当时科学家是从生理功能入手来探究的。通过实验观察,科学家才有严谨的推理,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这一假说,提示学生:科学探究过程中作出假设后的步骤是什么(通过实验来验证假设),从而进入下面的学习,

5、由于技术的进步,对细胞膜提取和分离,并通过化学分析表明膜的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从而证明了前面的假说是正确的。引导学生思考在验证假设的实验得出结论后的下一个步骤是什么?小组分享学生绘制的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型图,讨论细胞膜的选材讨论交流,体会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阅读教材,猜想、讨论思考如果他们是当时的科学家对膜的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会提出什么新的问题进一步探究呢?引起学生对生物膜结构探究的兴趣用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来探究新课的内容,并加深对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的了解了解假说是怎样提出的,以及提出假设后需要通过观察和实验进一步验证和完善学会运用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新课学习新课学习总结提高 课堂练习介绍

6、脂质的探究,先介绍科学家的实验,提取红细胞的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 2 倍,同时介绍磷脂的结构,并举例说明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这个现象。介绍蛋白质的探究,先介绍由于技术的进步,科学家可以用电子显微镜来观察细胞膜,提出蛋白质脂质蛋白质的模型,但这一模型将生物膜描述为静态的结构。引导学生思考变形虫为什么可以运动,这一功能与生物膜的静态的结构相适应吗?质疑:这一模型解释不了膜的许多生理功能,如变形虫的变形运动等,因此这一模型的提出不能完全与功能统一,假设不完全成立,需要进一步的实验来完善,由于技术的不断进步,科学家发现,膜蛋白并不是全部平铺在

7、脂质表面,有的蛋白质是镶嵌在脂质双分子层中。并通过实验证明了细胞膜具有流动性。引导学生总结在探究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中,运用的方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进一步验证完善,不断发展。说明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指导学生在了解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和想象,加深对流动镶嵌模型内容的理解,同时,了解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进一步发展。最后,归纳总结知识、方法、态度价值观的体会倾听,思考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 2 倍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阅读教材资料,思考变形虫为什么可以运动,这一功能与生物膜的静态的结构是否相适应?阅读教材资料,了解膜的流动性小组合作尝试构建生物膜模型,并交流分享学

8、生交流分享本节收获反馈练习学会提出假说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了解技术进步对科学研究发展的作用加深对流动性这一结构的理解为第三节的学习作准备初一生物下册教案初一生物下册教案 2 2从生物圈到细胞一、教学目标:1、举例说出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上2、说出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3、认同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二、教学重难点:1、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是重点2、说出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是难点三、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四、课时安排:1 课时五、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求同存异讨论教学、自学指导法六、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稳定学生的情绪(二)、引入新课:问题:1、病毒是不是生物?2、病毒在细胞外不具备很多生命的基

9、本特征,它是怎么复制的呢?3、冠状病毒在哪些细胞里面复制?(三)、问题讨论:1、浏览 PPT 上病毒的图片以及相关资料:2、组织学生进行思考讨论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3、总结:小结上的内容,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在细胞外表现不出生命特征,说明细胞是生命的基本特征。细胞的任何一部分脱离了细胞就不具有独立生存的能力,大分子物质也不具有生命的特征。所以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问题:细胞能表现出哪些生命活动呢?指导学生阅读资料并进行小组讨论活动。(四)、分析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学生自学资料并思考讨论实例一:草履虫除了分裂和运动,还能摄食、排泄、生长、应激;实例二:精子和卵细胞作为桥梁,胚胎发育与细

10、胞的生长、分裂、分化有关系;实例三:缩手反应的结构基础,强调多重分化细胞之间的协调合作;小结:细胞是生命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一个细胞能完成各种生命活动;多细胞生物是在细胞生命活动的基础上实现各种的生命功能;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细胞。(五)、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1、快速阅读并速记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找学生上黑板板书这九个层次:2、依次讲解生命系统的几个层次,尤其是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概念3、强调单细胞生物,高等植物的生命系统结构层次与动物的区别小结:生命系统的宏观结构层次为生物圈,微观层次为细胞,各层次都可以独立完成生命活动,但彼此又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各层次之间紧密联系互相配合成为一个整体。

11、七、本节小结:一切生物的生命活动都离不开细胞,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八、教学反思:1、内容熟悉,能抓住重难点,条理清晰2、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初一生物下册教案初一生物下册教案 3 3一、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分析1.教学内容处于生活状态下的细胞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时刻与周围的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并利用这些物质和能量维持自身的各项生命活动,进行新陈代谢。酶作为生物催化剂,细胞内部的物质转换和能量转换都离不开酶的催化作用。因此引导学生掌握酶的概念和本质,理解酶在代谢中的作用就显得十分非常重要。另外,学生已具备做科学的能

12、力,在课堂中引导学生科学地思考,积极动手实验,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十分有益,因此本节课初步引入对照实验和控制变量。2.教学对象分析学生通过初三、高一阶段化学的学习,对于纯化学反应已熟悉,但是对于细胞内部的化学反应及生物催化剂酶的认识有限。工业制氨的化学反应是在高温高压催化剂下进行的,细胞内部却是常温常压温和状态,而细胞代谢包括一系列的化学反应,这些化学反应的进行应该有生物催化剂酶的参与,才能使高效有序的进行,因此引入对酶相关知识的学习。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探讨活细胞内酶的本质和作用、探究酶的高效性和专一性。2.能力目标进行有关的实验和探究,学会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以及设置

13、对照组和重复实验。在问题探讨,有关实验设计,资料分析等问题讨论中,培养运用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及查阅资料、共享信息的能力。3.情感目标通过回顾科学家对酶本质的探索历史,认同科学是在不断的观察、实验、探索和争论中前进的。认同科学家不仅要继承前人的科研成果,而且要善于质疑,创新,和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与态度。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1. 教学方法:实验法、小组讨论法、鼓励评价法、比较说明法、卡通图片法,2.教学手段:借助多媒体、设计实验表格四、教学流程五、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精心设问,步步深入(5 分钟)新课导入 已近中午了,大家的肚子一定饿了。为什么肚子会饿呢?食物是怎样被消化的呢?问题探讨

14、图示 1783 年,斯帕兰扎尼“鹰与笼子”的实验,探讨相关问题及实验的巧妙之处。对比说明工业制氨的条件是什么?细胞内是否具备这些条件?但是细胞内的化学反应依然高效有序的进行,原因何在?提出课题酶的作用和本质激发学生兴趣,让大脑快速进入思考状态。小组讨论,得出结论:鸟类的胃不仅有物理性消化,还有化学性消化。回答:高温、高压、催化剂推测:细胞内有生物催化剂。为引入新课作铺垫。此实验是开创了酶研究先河。其问题的提出,实验方案,实验设想,结论与推论等过程及创新思维的意识对学生有学习与借鉴的意义。新课探究研讨,引议释疑(30 分钟)一、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20 分钟)引导思考,设计实验,验证酶的高效性

15、实验原理及材料我们知道过氧化氢可以在 fe3+催化下,分解成水和氧。新鲜的动物肝脏研磨液含有过氧化氢酶。如果给你新鲜的动物肝脏研磨液、过氧化氢溶液、氯化铁溶液,以及必需的实验用具,你能否设计实验?提示 1酶的高效性是相对谁而言?提示 2反应物怎么选择呢?提示 3 因变量是什么?提示 4 观察那些现象可以得出结论?提示 5实验预期和结果讨论。提问:为什么酶具有高效性?此实验为特别补充内容设计实验,验证酶的专一性过渡细胞代谢包括很多化学反应,不仅反应速度快,而且有条不紊地进行,这说明酶作为催化剂,不仅具有高效性,还具有专一性。提示:怎样理解专一性?我们知道木瓜果汁含有木瓜蛋白酶,嫩肉粉中也含有蛋白

16、酶制剂,如果给你木瓜榨汁,嫩肉粉,牛奶、豆浆、淀粉溶液、碘液、斐林试剂、双缩脲试剂,请根椐需要选择合适的试剂和的实验用具,能否设计实验验证酶的专一性?小结酶的高效性和专一性。学生实验一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设计表格记录实验现象及结果回答:无机催化剂思考:是让无机催化剂和酶各自催化一种呢?还是催化同一种物质呢?回答:过氧化氢分解速度回答:气泡的多少及产生速度点燃的卫生香复燃情况结果:过氧化氢酶的催化效率比氯化铁的催化效率高,说明酶具有高效性。回答:降低了活化能。参考教材利用卡通式插图,结合文字叙述,形象描述。学生实验二小组讨论:应该体现在酶只能催化某种特定的反应,而对其它反应没有催化作用。小组讨论

17、实验方案选取何种酶?选取何反应物?如何设计对照?如何鉴定结果?预测结果?理解关于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对照实验观察实验现象,感性认识过氧化氢酶的高效性。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将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知识。实验一是用两种不同的催化剂来催化同一种物质实验二是用同一种酶来催化两种不同的物质,让学生了解设计实验的思路是怎样的?怎样选材?怎样设计对照?从而加强实验技能的训练。教师特意设置二个小陷阱,是让学生自行选取择蛋白质的鉴定试剂,巩固其使用方法。材料丰富,根据实验需要,懂得取舍,不可贪多。二、酶的本质(10 分钟)1.从人物的角度来看2.从研究结果的角度来看从观察到到问题,从问题到猜测,从猜测到实

18、验,从不完善到完善,这是做科学的必然步骤,也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规律。补充(1)如四膜虫的 rrna 前体具有催化活性。(2)目前已有发现具催化活性的 dna的报道。3.引导与激励结合酶本质的探索历程及萨姆特历时 9 年获得诺贝尔奖的过程,谈谈马克思的话的理解。小结酶的本质资料阅读,探索酶的本质完成课本 82 页基础题一,体会几位科学家的观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分析每位科学家的科学结论中可取之处与不足之处。小组讨论发言在酶的发现历程中,由胃的物理性消化胃的化学性消化 从胃液中提出了消化蛋白质的物质脲酶结晶的提取证实脲酶是一种蛋白质提取出多种酶的蛋白质结晶指出酶是具催化作用的蛋白质少数 rna 也具有生

19、物催化作用进一步完善了酶的概念。小组感言科学无坦途。科学的苦与甜。小组总结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大多数的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培养学生继承、创新、实事求是和大胆实践等科学精神和态度。引导学生从两种不同角度分析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提高学生分析与推理能力的过程。激励性评价:科学知识都不是一承不变的,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唯有上下求索,才能做到科研无止境。你也可以未来科学一颗闪亮的星星。促进学生积极改变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建构知识。课后进一步探究 (5 分钟)请根据下列材料设计一个证明酶是蛋白质的实验:实验材料:5%的 naoh 溶液、3%的 cuso4 溶液、鸡蛋、水、唾液

20、、小烧杯、玻璃棒、试管滴管、镊子、脱脂棉。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结论:理解酶的本质训练实验思维。五、教学小结细胞作为开放性的生命系统,不断地与周围的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新陈代谢。酶作为生物催化剂,对于细胞高效有序地完成各种生理作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有关酶的本质的探索也处于不断不断完善中。近年来,酶工程的发展为生产和生活带来巨大的活力,而这点点滴滴的进步既归功于大胆的猜想,又归功于科学而巧妙的实验设计,因此,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通过推理和实验去解决问题,那么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无形中发现你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科学实验的能力

21、大大提高了,希望明天的科学之星就是你。六、教学反思本节课按照课标要求,倡导探究性教学,以小组互助的方式组织教学,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构建过程。本节课不仅较好地利用了教材上的实验,而且善于从现实生活中寻找更加灵活的典型例子,巧妙地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一正一反,相互辉映,使学生充分体会什么是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以及什么是对照实验,有利于引导学生学会确认和控制变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本节课大量采用鼓励性评价机制,发挥学生潜能,注意培养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创新,大胆猜想的科学精神和态度价值观。不足之处是:时间较紧,使得一部分实验留待课后操作。初一生物下册教案初一生物下册教案 4

22、 4第二节一、知识结构二、教材分析1.本小节主要讲授“染色体结构的变异和染色体组的概念,染色体倍性(二倍体、多倍体、单倍体)及其在育种上的应用”。2.教材从“猫叫综合征”讲起,介绍了“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四种类型及其对生物体的影响”。之后安排了“观察果蝇唾腺巨大染色体装片(选做)”的实验。帮助学生加深对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理解,并学习观察果蝇唾腺巨大染色体装片的方法。3.染色体数目的变异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内的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其中后一类变异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关系比较密切,是教材重点介绍的内容。4.染色体组的概念通过分析果蝇的染色体组

23、成而得出。然后,根据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组数目的不同,区分染色体数目变异的几种主要类型-二倍体、多倍体和单倍体,重点讲述多倍体和单倍体。最后教材用小字讲述三倍体无籽西瓜的培育过程,使学生把所学的知识与生产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5.本小节可以为本章第五节人类遗传病与优生中有关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和第七章生物的进化中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学习打下基础。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染色体结构的变异(a:识记);(2)染色体数目的变异(a:识记)。2.能力目标: 学会观察果蝇唾腺巨大染色体装片。四、重点实施方案1.重点: 染色体数目的变异。2.实施方案: 通过挂图、幻灯片、投影片等多媒体教具,变抽象为具体

24、,让学生抓住关键,学会知识。五、难点突破策略1.难点: 染色体组、二倍体、多倍体和单倍体的概念。2.突破策略: 通过生殖细胞中的两套不同的染色体,引导学生从全部染色体的许多特征中抓住共同的关键特征。结合多媒体课件及具体实例,搞清难点所在。突破难点,理清思路。六、教具准备:1.猫叫综合征幼儿的照片;2.精子形成过程的示意图;3.果蝇的精子与卵细胞图、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染色体数目变异的知识结构投影片;4.果蝇染色体活动的多媒体课件。七、学法指导:本节课中,教师要指导学生仔细观察,与学生谈话,师生互动,共同归纳总结出应得的结论。八、课时安排:2 课时初一生物下册教案初一生物下册教案 5 5一、教材地位

25、和作用减数分裂这一课题是在高中生物第三章第一节的第二部分。这部分内容不仅是第三章的重点内容,也是整本书的重点内容之一。它以学过的细胞学知识、染色体知识、有丝分裂知识、生殖种类知识为基础。通过学习, 使学生全面认识细胞分裂的种类、实质和意义,为后面学习遗传和变异,生物的进化奠定细胞学基础。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减数分裂的概念和精子的形成过程;理解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义。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培养学生识图、绘图能力以及比较分析和归纳总结的能力。3、德育目标:通过学习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义,加深对事物自身变化规律性的认识,培养对立统一和发展变化的观点。三、

26、教学重点、难点以及确定的依据1、教学重点:减数分裂概念和过程。这是生殖细胞形成的基础,又是遗传和变异和细胞学基础。2、教学难点:同源染色体、四分体的概念以及染色体行为的变化规律,其中染色体行为的变化规律既是难点又是重点。初学者对此缺乏感性认识,较难抓住本质。四、教材处理根据教材的重难点、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多媒体课件传递信息量有的特点,这部分内容我安排 2 个课时。第一课时学习减数分裂概念和精子的形成过程,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义。第二课时学习卵细胞的开成过程,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异同点的比较。这里主要说明第一课时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五、教学方法和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氛围,同时

27、应用讲述法、谈话法、比较法、指导读书法等,引导学生思考一系列问题,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总结的能力。 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总结的能力。六、具体的教学过程分为二部分第一部分:导言首先以问题引入,引发思考(1)什么是有性生殖?(2)其主要方式是什么?回答之后,演示卵式生殖过程即受精作用,提醒学生注意受精卵中的染色体组成,为进一步观察受精卵中染色体的特点,又设计动画模拟精卵的结合过程。这样,学生从画面上能清楚看出,受精卵中的染色体一半来自精子,一半来自卵细胞,并且每两条染色体大小、形态相似,由此引出同源染色体概念。为进一步说明同源染色体特

28、点,插人类体细胞的染色体图,最后得出完整概念。同源染色体是本课题的关键点和切入点,在教学安排上,将同源染色体概念提前讲述,为的是分散难点,为后面讲述联会和四分体奠定基础。由于精子、卵细胞的染色体都只有受精卵即体细胞一半,自然引出问题精子和卵细胞怎样产生?先请学生讨论,能否以有丝分裂方式产生?之后引出减数分裂概念。并展示学习这一概念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包括:减数分裂自然想了解减数分裂的具体发生过程,进入第二部分,以精子的形成过程为第二部分:精子的形成过程。第二部分:精子的形成过程首先以指导读书法,让学生带着几个思考题进行读书学习。思考内容包括:精子在哪里形成?精子形成过程中各阶段细胞名称是什么?什

29、么是联会、四分体?减数发生在什么时期?为讲述方便,也为了后面能说明染色体分离的随机性,细胞中的染色体以 4 条表示.同时,为防止学生眼花缭乱,分散了注意力,整个分裂过程先逐图出现。讲述精原细胞时,除指出它来自精巢,还应点明它的染色体数就是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精原细胞形成初级精母细胞时,强调染色体在这一时期复制,也就是要说明,联会时期,每条染色体已含有两条染色单体,只是由于这一时期染色体呈染色质状态,所以看不出来,这样可以避免学生错误以为复制是在四分体时期进行。四分体时期,除强调概念处,为避免个别学生错误地将整个细胞中的 4 条染色体当作一个四分体,先提问:图中有几个四分体?再将其中一个四分体作闪

30、烁处理以加深印象最后还要对四分体作个总结,指出:四分体个数就是同源染色体对数。这样处理,较好地突破?quot;四分体这一教学难点。分裂后期,先显示一种同源染色体分离情况,形成两个子细胞,接着让学生讨论同源染色体能否有另一种的分离情况?讨论之后在后期又出现另一种分离图,由此说明:染色体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同源染色体移向哪一极是随机的即不同对染色体之间可能自由组合。为后面学习遗传学的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奠定细胞学基础。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与有丝分裂相似,学生容易掌握,但也要强调两点?quot;分裂和等数。分裂即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等数即染色体数目不再减半。至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过程,尤其突出

31、有丝分裂后期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图的比较,使学生通过画面,清楚地看出二者的不同,即是否含有同源染色体的问题,进一步说明了减数分裂的本质。接着,全屏展示减数分裂的全过程,目的有两个,一是总结减数分裂的实质,二是利用板书复习各分裂时期细胞的名称。板书如下:精子的形成:精原细胞 初级精母细胞 次级精母细胞 精子细胞 精子(复制) (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变形)2n 2n n n n在上面学习的基础上,为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染色体行为变化,播放精子形式的的连续动画过程。最后,总结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义,先让学生讨论,教师再作补充,这样既使学生理解其意义,而且培养了归纳总结的能力。最后指出这些也正是有性生殖的意义,从而既联系了上节课内容,又使本节课内容前后呼应。为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设计了两道课堂练习题,第一道题考查学生对染色体数目变化规律性的掌握情况,第二道题考查学生对同源染色体、四分体概念的掌握情况,通过两道练习题,及时反馈教学效果。实践证明,在教学中能否引导学生进入一种的学习情境是教学成败的关键。讲授减数分裂这部分内容,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而应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可以把复杂的问题具体化,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给学生创设了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积极主动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