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导读讲稿3——仁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68525560 上传时间:2024-07-25 格式:PPT 页数:39 大小:4.2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语导读讲稿3——仁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论语导读讲稿3——仁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论语导读讲稿3——仁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论语导读讲稿3——仁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论语导读讲稿3——仁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语导读讲稿3——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导读讲稿3——仁(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 孔子的仁孔子的仁论语论语中的中的“仁仁”字共出现字共出现109109次,次,这里是这里是“仁仁”第一次出现。第一次出现。1 1论语论语中的中的“仁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总纲。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总纲。 含义宽泛:含义宽泛:一是孔子倡导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最高道德准则;一是孔子倡导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最高道德准则;二是指具有仁德的人,即仁人;二是指具有仁德的人,即仁人;三是指仁爱之政,即仁政;三是指仁爱之政,即仁政;四同于四同于“人人”。2 2学而篇1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

2、之本与!” 【译文】 有子说:“他的为人,孝顺父母,顺从兄长,却喜欢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欢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欢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基础工作,基础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基础啊!”仁的根本仁的根本孝弟孝弟3 3【评析】 有若认为,人们如果能够在家中对父母尽孝,对兄长顺服,那么他在外就可以对国家尽忠,忠是以孝弟为前提,孝弟以忠为目的。 儒家认为,学之内容在仁,而行仁的根本在孝悌,在家中实行了孝弟,统治者内部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的事情;再把孝弟推广成为通行之大道,民众也会绝对服从,而不会起来造反,这样就可以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安

3、定。此谓“圣人以孝治天下”,被视为“治国之宝鉴”。 在春秋时代,周天子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余庶子则分封为诸侯,诸侯以下也是如此。整个社会从天子、诸侯到大夫这样一种政治结构,其基础是封建的宗法血缘关系,而孝悌说正反映了当时宗法制社会的道德要求。4 4颜渊篇1222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1),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2)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3),不仁者远(4)矣。汤(5)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6),不仁者远矣。” 山西运城舜帝圣像山西运城舜帝圣

4、像 “上古四圣上古四圣”之一皋陶之一皋陶孔子关于孔子关于“仁仁”的含义:爱人的含义:爱人5 5【注释】 (1)举直错诸枉:错,同“措”,放置。诸,这是“之于”二字的合音。枉,不正直,邪恶。意为选拔直者,罢黜枉者。 (2)乡:音xing,同“向”,刚才、过去。 (3)皋陶:传说中舜时掌握刑法的大臣。 (4)远:动词,远离,远去。 (5)汤:商朝的第一个君主,名履。 (6)伊尹:汤的宰相,曾辅助汤灭夏兴商。【译文译文】 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爱人。”樊迟问什么是智,孔子说:樊迟问什么是智,孔子说:“了了解人。解人。”樊迟还不明白。孔子说:樊迟还不明白。孔子说:“提

5、拔正直的人,位置在邪恶人之上,提拔正直的人,位置在邪恶人之上,这样能使邪者归正。这样能使邪者归正。”樊迟退出来,见到子夏说:樊迟退出来,见到子夏说:“刚才我见到老师,刚才我见到老师,向他问智,他说向他问智,他说选拔正直的人,位置在邪恶人之上,选拔正直的人,位置在邪恶人之上,这是什么意思这是什么意思?”子夏说:子夏说:“这话的意思很丰富呀!舜有了天下,在众人中挑选人才,这话的意思很丰富呀!舜有了天下,在众人中挑选人才,把皋陶提拔出来,坏人就难以存在了。汤有了天下,在众人中挑选人才,把皋陶提拔出来,坏人就难以存在了。汤有了天下,在众人中挑选人才,把伊尹提拔出来,坏人也就难以存在了。把伊尹提拔出来,

6、坏人也就难以存在了。” 6 6【原文】 里仁篇44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译文】 孔子说:“如果立志实行仁德,就不会做坏事了。” 【评析】 只要养成了仁德,那就不会去做坏事,既然对他人怀有爱心,怎么还会做伤害他人的事呢?7 7 孟子忠实地解释了孔子关于“仁”的含义: “亲亲,仁也”;“仁之实,事亲是也”;“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孟子孟子离娄上离娄上 朱熹在论语集注中也说:“仁主于爱,爱莫大于爱亲” 。 即爱亲人,即爱亲人,同时也要推己及人:同时也要推己及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孟子梁惠王上梁惠王上8 8雍也篇63

7、0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译文】 至于仁人,自己要想站得住,也要帮助别人一同站得住;自己要事事行得通,同时也使别人事事行得通。能够就眼下的事实选择例子一步步去做,可以说是实践仁道的方法了。” 【评析】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实行“仁”的重要原则。“推己及人”就做到了“仁”。在后面的章节里,孔子还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这些都说明了孔子关于“仁”的基本主张。这是孔子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社会基本伦理准则,在今天同样具有重要价值。9 9 从亲人而至他人:从亲人而至他人:子路见于孔子。孔子曰:“智者若何?仁者若何?”子路对曰:“智者使人知己,仁

8、者使人爱己。”子曰:“可谓士矣。” 孔子家语孔子家语三恕第九三恕第九夫温良者,仁之本也;慎敬者,仁之地也;宽裕者,仁之作(动作)也;逊接者,仁之能也;礼节者,仁之貌也;言谈者,仁之文也;歌乐者,仁之和也;分散者,仁之施也;儒皆兼此而有之,犹且不敢言仁也;其尊让有如此者。 孔子家语孔子家语儒行解第五儒行解第五 所以所以“仁仁”的对象的对象1010由他人而至邦国:由他人而至邦国: 所谓天下之至仁者,能合天下所谓天下之至仁者,能合天下之至亲也。所谓天下之至明者,之至亲也。所谓天下之至明者,能举天下之至贤者也。能举天下之至贤者也。是是故仁者莫大乎爱人,故仁者莫大乎爱人,智者莫大智者莫大乎知贤,贤政者莫

9、大乎官能。乎知贤,贤政者莫大乎官能。有土之君,有土之君,修此三者,则四海修此三者,则四海之内,供命而已矣。之内,供命而已矣。 孔子家语孔子家语王言解第三王言解第三1111最高道德的人最高道德的人微子篇181 微子(1)去之,箕子(2)为之奴,比干(3)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注释】 (1)微子:殷纣王的同母兄长,见纣王无道,劝他不听,遂离开纣王。 (2)箕子:箕,音j。殷纣王的叔父。他去劝纣王,见王不听,便披发装疯,被降为奴隶。 (3)比干:殷纣王的叔父,屡次强谏,激怒纣王而被杀。 【译文译文】 微子离开了纣王,箕子做了他的奴隶,比干谏劝微子离开了纣王,箕子做了他的奴隶,比干谏劝被

10、杀死了。孔子说:被杀死了。孔子说:“这是殷朝的三位这是殷朝的三位有最高道德的人有最高道德的人啊!啊!” 这三位仁人首先是有爱人之心,其次就是有突出表现这三位仁人首先是有爱人之心,其次就是有突出表现愿愿舍去富且贵而成全爱人之心。舍去富且贵而成全爱人之心。“仁仁”可是有最高道德的人,可是人的道德境界。可是有最高道德的人,可是人的道德境界。1212道德境界道德境界颜渊篇121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1)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2)。”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3)斯语矣。” 【注释】 (1)克

11、己复礼:克己,克制自己。复礼,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于礼的要求。 (2)目:具体的条目。目和纲相对。 (3)事:从事,照着去做。 1313【译文】 颜渊问仁德。孔子说:“抑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到了,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是仁人。实践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纲领。”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事不要看,不合于礼的话不要听,不合于礼的话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事不要做。”颜渊说:“我虽然愚笨,也要照您的这些话去做。” 【评析】 钱穆先生将“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译为只要能做到这样,便见天下全归我心之仁。我们可以理解为“克己复礼”是进入仁境的充分必要

12、条件,故“仁”为道德境界。1414子路篇1312 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译文】 孔子说:“如果有王者兴起,也一定要三十年才能实现仁政。” “ “仁仁仁仁” ”可指仁心施政。可指仁心施政。可指仁心施政。可指仁心施政。1515八佾篇33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实行礼呢?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运用乐呢?” 【评析】 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礼的一部分。礼与乐都是外在的表现,而仁则是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即爱心,所以乐必须反映人们的仁德。这里,孔子就把礼、乐与仁紧紧联系起来,认为没有爱心之人

13、,根本谈不上什么礼、乐的问题。仁通过礼来体现:仁通过礼来体现:1616 里仁篇里仁篇4 43 3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译文】 孔子说:“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喜爱某人和厌恶某人。” 【评析】 儒家在讲“仁”的时候,不仅是说要“爱人”,而且还有“恶人”一方面。二者是相对立而存在的。只要做到了“仁”,就必然会有正确的爱和恨。仁是辩证的:仁是辩证的:1717子路1324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译文】 子贡问孔子说:“满乡村的人都喜欢、赞扬他,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这还不能肯定。

14、”子贡又问孔子说:“满乡村的人都厌恶、憎恨他,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这也是不能肯定的。最好是满乡村的好人都喜欢他,满乡村的坏人都厌恶他。” 【评析】这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仁非限于“爱人”的一面,还有“恶人”的一面。1818孔子阐述实现仁的途径并申言自己还没有做到:述而篇述而篇730730孔子理想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译文】 孔子说:“仁难道离我们很远吗?只要我想达到仁,仁就来了。” 【评析】 孔子认为实现仁全靠自身的努力,不能依靠外界的力量,“我欲仁,斯仁至矣。”这种认识的基础,仍然是靠道德的自觉,要经过不懈的努力,就有可能达到仁。 这里,孔子强调了人进行道德修养的主观能动

15、性,有其重要意义。 1919 里仁篇里仁篇4646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译文】 孔子说:“我没有见过爱好仁德的人,也没有见过厌恶不仁德的人。爱好仁德的人,是再好也没有的了;厌恶不仁的人,在实行仁德的时候,不让不仁德的东西影响自己。有谁能一天把自己的力量用在实行仁德上吗?我还没有看见力量不够的。这种人可能还是有的,但我没见过。” 2020【评析】 孔子特别强调个人道德修养,尤其是养成仁德的情操。但当时动荡的社会中,爱好仁德的人已经不多了,所以孔子说他没有见到。但孔

16、子认为,对仁德的修养,主要还是要靠个人自觉的努力,经过个人的努力,是完全可以达到仁的境界的。2121 述而篇述而篇734734“若圣与仁,则吾岂敢?” 【译文】 “如果说到圣与仁,那我怎么敢当!” 【评析】 孔子认为,说起圣与仁,他自己还不敢当,但朝这个方向努力,他会不厌其烦地去做,同时,他仍不知疲倦地教诲别人。这是他的由衷之言。2222所以“仁”是一种高深的境界:夫子以其仁为大学之深。(孔子家语孔子家语弟子行第弟子行第十二)十二)而颜回做得不错:雍也篇67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译文】 孔子说:“颜回这个人,他的心可以在长时间内不离开仁德,其余的学生则只能在短

17、时期偶然想起一下罢了。” 2323 是故人君先立仁于己,然后大夫忠而士信。 孔子家语孔子家语王言解第三王言解第三“仁仁” 的特征的特征 孔子的孔子的“仁仁”有强烈的政治色彩有强烈的政治色彩2424如,李世民的太子如,李世民的太子“三仁三仁”:1、立太子,长孙无忌的理由是“仁”: 承乾既废,上御两仪殿,谓曰:“我三子一弟,所为如是,我心诚无聊赖!”因自投于床,无忌等争前扶抱;上又抽佩刀欲自刺,遂良夺刀以授晋王治。无忌等请上所欲,上曰:“我欲立晋王。”无忌曰:“谨奉诏;有异议者,臣请斩之!”上谓治曰:“汝舅许汝矣,宜拜谢。”治因拜之。上谓无忌等曰:“公等已同我意,未知外议何如?”对曰:“晋王仁孝,

18、天下属心久矣,乞陛下试召问百官,有不同者,臣负陛下万死。” 诏立晋王治为皇太子,御承天门楼,赦天下。25252、阻止废太子,长孙的理由还是“仁”: 敕选良家女以实东宫;癸巳,太子遣左庶子于志宁辞之。上疑太子仁弱,密谓长孙无忌曰:“公劝我立雉奴,雉奴懦,恐不能守社稷,奈何!吴王恪英果类我,我欲立之,何如?”无忌固争,以为不可。上曰:“公以恪非己之甥邪?”无忌曰:“太子仁厚,真守文良主;储副至重,岂可数易?愿陛下熟思之。”上乃止。贞观之治贞观之治中长孙无忌中长孙无忌 26263、李世民临死前托孤,也用起了“仁” : 上苦利增剧,太子昼夜不离侧,或累日不食,发有变白者。上泣曰:“汝能孝爱如此,吾死何

19、恨!” 复召无忌及褚遂良入卧内,谓之曰:“朕今悉以后事付公辈。太子仁孝,公辈所知,善辅导之!”谓太子曰:“无忌、遂良在,汝勿忧天下!” 仍令遂良草遗诏。有顷,上崩。 “仁”成了政治的双刃剑, 到处管用。2727还是司马迁一语中的:还是司马迁一语中的:淮南、衡山谋反(弘)乃上书曰:“臣闻天下之通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父子,兄弟,夫妇,长幼之序,此五者天下之通道也。智,仁,勇,此三者天下之通德,所以行之者也。故曰力行近乎仁,好问近乎智,知耻近乎勇。知此三者,则知所以自治;知所以自治,然后知所以治人。(史记公孙弘列传)2828鄙人有言曰:“何知仁义,已飨其利者为有德。”故伯夷丑周,饿死首阳山,

20、而文武不以其故贬王;跖、跷暴戾,其徒诵义无穷。由此观之,“窃钩者诛,窃国者侯,侯之门仁义存”,非虚言也。(史记游侠列传)【译文】世俗人有这样的说法:“何必去区别仁义与否,已经受利的就是有德。”所以伯夷以吃周粟为可耻,竟饿死在首阳山;而文王和武王却没有因此而损害王者的声誉。盗跖和庄跷凶暴残忍,而他们的党徒却歌颂他们道义无穷。由此可见,“偷盗衣带钩的要杀头,窃取国家政权的却被封侯,受封为侯的人家就有仁义了”,这话并非虚假不实之言。 2929 有仁和无仁的一般人是什么样的?有仁和无仁的一般人是什么样的?学而篇1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伪善的面貌,这种人的仁心就很

21、少了。” 子路篇1327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译文】 孔子说:“刚强、果决、朴实、言语不轻易出口,这四种品德接近于仁。” 3030 宪问篇宪问篇14144 4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译文】 孔子说:“有道德的人,一定有名言,有名言的人不一定有道德。仁人一定勇敢,勇敢的人不一定有仁德。”【评析】孔子认为,德、言、仁、勇四者,德、仁是根本,劝戒世人少尚言、勇,而重德、仁。临淄牛山北麓管仲纪念馆,孔子称之以“仁”。 孔子称颂的“仁”3131 宪问篇宪问篇14141616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

22、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齐桓公和公子纠都是齐襄公的弟弟。齐襄公无道,齐桓公由鲍叔牙侍奉先逃往莒国,公子纠也由他的两个师傅召忽和管仲侍奉继而逃往鲁国。齐襄公被他的从弟无知所杀,齐人又杀了无知。这时,齐桓公先回到齐国,被立为君,同鲁宣战,逼鲁国杀了公子纠,并要求将召忽和管仲送回齐国。召忽因而自杀。管仲则归服齐桓公,并当了宰相。未仁:子路认为管仲没有自杀,还未做到仁。【译文】 子路说:“齐桓公杀了公子纠,召忽因此自杀,但管仲却没有自杀。管仲不能算是仁人吧?”孔子说:“桓公多次召集各诸侯国的盟会,不用武力,停止了战争,都是管仲的力量。这就是他的仁德,这就是他的仁德。” 32

23、32为了得到仁(成全仁)的途径:1、慎择友:子贡问为仁。卫灵公篇卫灵公篇15101510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译文】 子贡问怎样培养仁德。孔子说:“做工的人想把工作做好,必须首先使他的工具锋利。我们住在一个国家,就要敬奉大夫中的那些贤者,与士人中的仁者交朋友。” 即向榜样看齐,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33332、在老师面前也不屈从:卫灵公篇卫灵公篇15153636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译文】 孔子说:“面对着仁德,就是老师,也不同他谦让。”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亚里士多德从17岁开始入师门,跟随柏拉图达20年之久。亚里士多德对老师

24、是很崇敬的,师徒二人也是很好的朋友。他曾写了一首诗赞美柏拉图:“在众人之中,他是唯一的,也是最初的。这样的人啊,如今已无处寻觅!”柏拉图(BC.427-BC.347)古希腊哲学家,理想国 亚里斯多德(BC.384BC.322年),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 34343、在品质上要做到五点: 阳货篇阳货篇176176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译文】 子张向孔子问仁。孔子说:“能够处处实行五种品德。就是仁人了。”子张说:“请问哪五种。”孔子说:“庄重、宽厚、诚实、勤敏、慈惠。庄重

25、就不致遭受侮辱,宽厚就会得到众人的拥护,诚实就能得到别人的任用,勤敏就会提高工作效率,慈惠就能够使唤人。” 35354、在具体方法上也有两点: 子张篇子张篇196196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译文】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坚守自己的志趣;恳切地发问,多考虑当前的问题;仁就在其中了。” 鸿鹄识得天际路 36365、当一切都绝望时,只好连身体也不要了: 卫灵公篇卫灵公篇159159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译文】 孔子说:“志士仁人,没有贪生怕死而损害仁德的,只有牺牲自己的生命来成全仁的。” 文天祥文天祥(12361283)(123612

26、83)字宋瑞字宋瑞, , 号文山,南宋庐陵人号文山,南宋庐陵人 3737如何理解?里仁篇42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1),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2),知者利仁。” 【注释】 (1)约:穷困、困窘。 (2)安仁、利仁:安仁是安于仁道;利仁,认为仁有利自己才去行仁。 3838【译文】 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处在贫困中,也不能长久地处在安乐中。仁人是安于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则是知道仁对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 【评析】 在这章中,孔子讲了三种对仁的不同态度而产生的不同人生境界,反映了儒家孔门的道德观。孔子认为,没有仁德的人不可能长久地处在贫困或安乐之中,否则,他们就会为非作乱或者骄奢淫逸。只有仁者以行仁为己任,行仁则安,不行仁则愧;智者因利而行仁,有利则行,无利则止。显然,孔子以“仁者安仁”为最高境界。 这种思想是希望人们注意个人的道德操守,在任何环境下都做到矢志不移,保持气节。 393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