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初三化学教案全册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68485436 上传时间:2024-07-24 格式:PDF 页数:108 大小:3.8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人教版初三化学教案全册_第1页
第1页 / 共108页
新人教版初三化学教案全册_第2页
第2页 / 共108页
新人教版初三化学教案全册_第3页
第3页 / 共108页
新人教版初三化学教案全册_第4页
第4页 / 共108页
新人教版初三化学教案全册_第5页
第5页 / 共10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人教版初三化学教案全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初三化学教案全册(10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绪绪言言(2 课时)一.知识教学点 1.化学研究的对象。 2.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3.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二.重、难点1.重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其应用。 2.难点:如何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3.疑点:物理的变化与物质的性质的区别。三.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1.常识性介绍化学研究的对象。2.初步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本质区别,并能运用概念会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3.初步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二)整体感知作为启蒙化学课的绪言对“什么是化学” , “为什么要学化学” , “怎么学习化学”等问题作出了贴切的回答,借以引起学习者对本学科的兴趣

2、、爱好,使学生产生一个具有良好动机的学习开端。 (三)教学过程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看录像“走向化学世界” 、 “漫游化学世界”(北京西城电教馆,17 分钟),也可利用幻灯片引入新课,或由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如:化学史、元素的发现史、化学家的小故事、趣味化学、化学与生活等,由学生的发言引入新课。教师设疑:化学是研究什么的?学生讨论:化学是研究什么的?讲解:以空气、水为例说明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板书:一.化学是研究什么的?1.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讲解: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化学概念、化学实验知识都

3、是通过实验形成的,因此必须学会观察实验的方法。教师活动:下面请大家观察几个演示物质变化的实验,主要观察变化前后物质的颜色,状态,并列表记录。演示实验:演示实验 1:水的沸腾、实验 2:胆矾的研碎、实验3:镁带的燃烧、实验 4:加热碱式碳酸铜(实验过程中边实验边讲解仪器的名称)学生活动:描述并记录实验现象。板书:2.观察实验的方法:变化前的颜色、气味、状态,变化时发生的主要现象(如发光、发热等) ,变化后生成物的颜色、气味、状态。提问:实验 1、2 有什么共同特征?实验 3、4 有什么共同特征?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小结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概念。板书:二.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

4、它物质的变化。 2.化学变化:变化时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讨论:这两种变化有什么本质区别和联系?板书: (1)特征:变化是生成其他物质。(2)现象:发热、发光、变色、发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等。(3)与物理变化的联系。(4)用文字表达式表示化学变化:a.镁在空气中燃烧:点燃镁和氧气 氧化镁 b.加热碱式碳酸铜:点燃碱式碳酸铜 氧化铜 + 水 + 二氧化碳讲解:在化学变化过程中除生成其他物质外,还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发光、放热、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这些现象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化学变化发生,但不能作为判断一个变化是不是化学变化的根据。讨论:判断一个变化是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应依据什么?练习

5、:口答课本第 5 页习题 1、2。讲解:通过四个实验我们知道水沸腾时能变成水蒸气,而水蒸气遇冷又能凝结成小水滴,胆矾是蓝色的晶体,镁带在空气中能燃烧,碱式碳酸铜受热能转化成三种物质,这些都是物质本身特有的属性,即物质的性质,引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板书:三.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1.物理性质: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气味、状态、沸点、硬度、密度、溶解度等。2.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热稳定性、氧化性等。讨论:判断下列描述哪些是物理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 A.铜绿受热时会分解; B.纯净的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

6、 C.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了氧化镁; D.氧气不易溶于水且比空气重; E.木棒受力折断。板书:四.为什么要学习化学?学生活动:阅读课本第 3、4 页内容,讨论:为什么要学习化学?阅读课本第 4 页内容,了解化学工业的过去与现状。板书:五.如何学好初中化学?注意学习化学的方法(抓好预习、听讲、复习、作业四个环节),重视并做好化学实验。 1.预习指导:做到初步了解重点、难点、划出不懂的问题。 2.听讲:边听、边观察、边思维、边记忆,争取在课堂学会。 3.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四)总结、扩展区别一种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关键(依据)是看在变化中是否生成了其他物质。物理变化只是物质的状态或外形发

7、生改变,没有生成其他物质;而发生化学变化的特征是在变化中生成了其他物质。四.布置作业复习课本 14 页,划出概念和记忆要点。第一章第一章空气空气氧氧第一节第一节空空 气气(1 课时)一.知识教学点 1.空气的成分(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 2.空气的污染和防治。二.重、难、疑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空气的组成,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2.难点:通过实验推断空气的组成。3.疑点: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的原理。 4.解决办法: (1)采用讲故事的形式,介绍空气成分的发现史,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2)在学生对空气及其成分的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采用边讲解、边实验、边引导的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

8、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启发学生思考、分析而得出结论。 (3)以投影或录象的形式讲述空气污染的严重危害,介绍有关环保方面的知识,或由学生搜集、讲述一些大气污染事件的报道,或组织学生对当地有关的企业所造成环境污染做一调查了解,以培养学生建立环境保护的常识。 (4)至于实验中为什么以红磷做燃料,而不用碳、铁、硫等,待学习完氧气的化学性质就会解决。三.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了解空气的组成。2.对空气的污染和防治污染有大致的印象。(二)整体感知这一章是学习化学的启蒙章节,又是初中化学中讲授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开始。本节介绍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人们最为熟悉的空气,既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又能自

9、然而然地引入到氧气的有关内容,可以说本节是本章乃至整个初中化学的一个引子。为了分散重点,本节就可以介绍几种元素的符号, 如 O(氧)、N(氮)等。(三)教学过程复习提问: 1.判断镁条在空气中燃烧是化学变化的根本依据是 ( ) A.发出耀眼的白光 B.有燃烧现象 C.放出大量的热 D.生成白色的氧化镁粉末 2.用文字表达式表示: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加热碱式碳酸铜。 3.描述镁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小结:观察、描述燃烧现象的方法: (1)光、焰、色; (2)放出热量; (3)生成物的色、味、态。提问引入: 空气就在我们周围, 不过同学们对它了解多少呢? (提示:空气是一种单一的物质吗?它主要由哪些物

10、质组成?)小结: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可提问这是空气的性质) ,它不是一种单一的物质,是由多种气体共同组成的。板书:一.空气的组成讲解:在学习空气的组成之前我们先来明确一个概念。板书: 1.体积分数: 空气中各气体成分的体积占空气总体积的百分数。举例:以 1L 空气中含 0.21L 氧气算出氧气的体积分数。讲解:下面继续看空气的组成。通过几代科学家的努力我们已经测定出空气的成分及其体积分数。教师活动:利用挂图介绍空气的发现史,介绍舍勒、普利斯特里、拉瓦锡为科学而奋斗的精神。利用图片或录像来讲述氮气、稀有气体的用途。板书:成分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其他气体及杂质%78%21%0.94%0.

11、03%0.03%学生活动:打开课本 P7 阅读试验 11。板书: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教师活动: 介绍实验装置及原理, 演示实验 11, 按以下三步演示: 1.实验前,将燃着的木条伸入罩内,观察到木条燃烧的明亮程度与在罩外空气中一样。证明罩内气体为空气空气的检验方法。以水面为基准,将钟罩水面以上容积分为 5 等份。 2.引导学生依据观察红磷燃烧现象的方法观察、描述燃烧现象,并观察水面上升的情况,引导学生分析水面上升的原因,上升的水的体积约占罩内体积 1/5 的原因,从而得出结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 1/5。3.实验结束后,迅速将燃着的木条伸入罩内,观察到木条熄灭氮气的检验方法。从而得出结论:

12、氮气约占空气体积的 4/5。板书:1.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1)发出白光;(2)发出热量;(3)生成大量的白烟。点 燃2.红磷燃烧的文字表达式:磷氧气五氧化二磷3.试验结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 1/5。三.空气的污染与防治教师活动:介绍大气的自净作用。利用投影或图片介绍大气污染对人类的危害和对自然资源的破坏,介绍环保知识。学生活动:讲述有关大气污染的事件,讨论发生在身边的能造成大气污染的原因及解决方法。阅读课本第9 页内容,划出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有害物质及来源。板书:1.空气的污染主要分为:(1)粉尘:水泥粉尘、煤烟粉尘、各种矿尘、沙尘等。(2)有害气体: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等。 2

13、.污染物的主要来源:矿物燃料的燃烧和工厂的废气。 3.防治和减少空气污染的措施:(四)总结、扩展本节的重点是空气的成份,但应注意是按照体积分数计算,如果按质量分数计算,氧气、氮气各占空气的百分之多少呢? (已知标准状况下,氧气、氮气、空气的密度依次是1.429g/L、1.2505g/L、1.293g/L)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中,燃料之所以选择红磷是因为生成物五氧化二磷为固体,而无气体生成,能使钟罩内压强减小。四.布置作业 1.复习本节内容,划出记忆要点,预习第二节内容。2.记住氧、氮的元素符号。第二节氧气的性质和用途(2 课时)一.教学知识点1.氧气的物理性质 2.氧气的用途。 3.氧气的

14、化学性质(碳,硫、磷、铁、蜡烛在氧气里的燃烧)。 4.氧化反应与化合反应。二.重、难、疑点 1.重点:(1)氧气的化学性质。 (2)化合反应,氧化反应概念的建立。 2.难点: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的区别。 3.疑点:氧化反应的定义中为什么不包括氧气的“气” 为什么不提剧烈反应的“剧烈”两字。 4.解决办法 (1)教师演示实验,并组织学生观察、描述记录实验现象,采用边实验、边观察、边记忆的方法学习氧气的化学性质。 (2)通过对比五个化学变化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概括归纳典型的氧化反应,并解释氧化反应定义中不写“气”字的原因来解决学生学习中的疑点。(3)采用学生讨论教师总结的形式来突破难点。三.教学

15、步骤(一)明确目标1.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颜色、气味、状态、密度、溶解性、熔点、沸点等)。 2.了解氧气的用途。 3.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 4.了解氧化反应的概念,理解化合反应的概念的含义,会分辨并准确地区分它们。(二)整体感知本节内容是学生认识具体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开始和典型代表,是从化学学科特征出发,运用实验方法研究物质的开始,符合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的认识规律。本节既为学习氧气的收集准备了条件,又为学习燃烧与灭火储备了感性材料。为分解难点,本节可以介绍几种物质的化学式,如 O2(氧气)、C(碳)、P(磷)、S(硫)、Fe(铁)、CO2(二氧化碳)、H2O(水)等。(三)教学过程复习提问

16、:1.空气含有哪些组分?各占多少? 2.第一节习题第 3 题。 3.描述燃烧现象的程序。讲解:说明研究物质的方法:存在、性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用途、制法,其中性质是主要的。板书:一.氧气的存在提问:物理性质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学生回答:颜色、气味、状态、密度,溶解性、熔点、沸点等。教师活动:展示一瓶氧气供学生观察其物理性质。结论: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讲解:除了刚才我们观察到的性质外,还可以通过更多的实验得到氧气的其他性质。板书:二.氧气的物理性质三态变化183淡蓝色液体无色 无味气体 1.429g/L 不易溶于水218雪花状淡蓝色固体提问:我们学过哪些物质能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镁

17、)反应现象是什么?那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下面这几种物质和氧气反应有何现象?板书:二.氧气的化学性质实验:演示实验 12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学生活动:认真观察实验现象。总结板书:1.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现象: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的无色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结论:碳 氧气 二氧化碳 C O2 CO2实验:演示实验 13 硫在氧气中燃烧学生活动:认真观察实验现象。总结板书:2.硫在氧气中燃烧现象: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结论:硫 氧气 二氧化硫 S O2 SO2实验:演示实验:磷在氧气中燃烧学生活动:认真观察实验现象。总结板书:3.磷在氧气中燃烧现象:

18、发出耀眼白光,放出热量,生成浓厚白烟。结论:磷 氧气 五氧化二磷 P O2 P2O5实验:演示实验 14 铁在氧气中燃烧提问:装氧气的集气瓶要预先装少量的水或瓶底铺上一层细沙,为什么?带着问题观察实验。学生活动:认真观察实验现象。总结板书:4.铁在氧气中燃烧现象: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热,生成的黑色固体。结论:铁 氧气 四氧化三铁颜色 气味状态密度溶解度 Fe O2 Fe3O4小结:装氧气的集气瓶要预先装少量的水或瓶底铺上一层细沙,是为了防止生成的灼热的四氧化三铁跌落炸裂瓶底。实验:演示实验 15 石蜡在氧气中燃烧学生活动:认真观察实验现象。总结板书:5.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现象:火焰十分明

19、亮,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瓶壁有水珠生成,有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气体生成。结论:石蜡 氧气 二氧化碳 水教师活动:演示和观察按以下四步进行:(1)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物质在空气中 (或氧气)预热(或点燃)前并不跟氧气发生反应; (2)点燃后,引导学生观察他们在空气中是否能持续燃烧,以及燃烧时的现象; (3)观察它们在纯氧中燃烧的现象(注意光与火焰的区别); (4)对生成物的色、味、态的描述或检验。以上实验按“演示(观察)描述记录写出文字表达式”的顺序进行。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按照描述燃烧现象的方法描述实验现象。讨论:前四个文字表达式有什么共同特征?(通过对比,总结出化合反应的概念)板书:*化合

20、反应:(1)定义: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2)特点: “多变一” A+BAB讨论:以上五个文字表达式的共同特点。 (总结出氧化反应的概念)板书:*氧化反应:物质跟氧发生的反应。小结:通过以上的实验可以看出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在高温条件下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它的化学性质可概括为氧化性,因此它常作为氧化剂。板书:*氧气的化学性质: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它在氧化反应中提供氧,具有氧化性。讨论: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有什么区别?什么情况下一个反应既是氧化反应,又是化合反应?小结:判别某化学反应是不是化合反应,要着眼于生成物是否只有一种,判别某化学

21、反应是不是氧化反应要着眼于参加化学反应的物质有没有跟氧发生反应。化合反应、氧化反应是从两个不同的侧面描述化学反应类型的方法。有氧气参加反应且生成物只有一种物质的反应既是氧化反应又是化合反应。板书:四.氧气的用途讨论: 课本图 1-9 氧气的用途, 各种用逮分别体现出氧气的什么性质?板书:(1)供给呼吸 (2)支持燃烧 A炼钢 g,宇航 C气焊“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性质”的辩证规律。(四)总结、扩展氧气是初中化学的代表物质,本节我们对氧气进行了具体辨析。其中,氧气跟碳、硫、磷、铁、石蜡的反应是本节的重点,大家要按照“根据现象得结论”的规律,掌握五个反应的现象及文字表达式,同时要学会“性质决定用

22、途,用途体现性质”的规律。四.布置作业1.列表对比记忆五个演示实验的反应物、反应条件、反应现象 (在空气中、在氧气中)、生成物、文字表达式、反应类型(化合反应、氧化反应)。 2.思考:如何检验一瓶无色气体是氧气?第三节氧气的制法(2 课时)一.知识教学点1.氧气的工业制法。2.氧气的实验室制法。3.催化剂、催化作用。4.分解反应。二.重、难、疑点1.重点:实验室制取氧气和收集气体的操作方法。 2.难点:催化剂,催化作用。3.疑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三.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 1.使学生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反应原理。 2.了解工业上从空气中提取氧气的基本原理。 3.了解催化剂和催化

23、作用的概念。 4.理解分解反应的定义及其与化合反应的区别。(二)整体感知按照研究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模式,在氧气的性质和用途之后安排学习氧气的制法。氧气制取的演示实验是教材中第一个完整的讨论元素化合物知识、制备典型代表物的实验,学生的学习兴趣较高。在化学实验基础操作的基础上学习制取氧气的实验操作,在学习了氧气的性质的基础上研究氧气的收集方法,可以说不是很难的。本节内容以氧气的实验室制法为核心,穿插了些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建立,把描述实验部分与理论部分联系起来,在实验的基础上建立概念,比较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三)教学过程复习提问:1.比较全面地描述一下氧气的物理性质。 2.氧气有哪些化学性质写

24、出五个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3.如何检验一瓶无色气体是氧气(空气、 氮气、 二氧化碳)?通过第 3 个问题,教会学生物质的检验方法,即按照“操作现象结论”的顺序叙述。讨论:如何鉴别四瓶无色气体:空气,氧气、氮气、二氧化碳?教师活动:讲评学生的叙述。板书:一.氧气的检验方法将带火星木条伸入集气瓶里,若木条复燃,证明瓶内是氧气。操作现象结论提问:根据氧气的性质说明氧气有什么重要用途?新课引入:氧气有那么多重要的用途,那么,你一定很想知道氧气是怎样制得的?板书:二.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分解反应教师活动:讲述实验室制取物质的原则、特点:原料便宜、操作简单、反应速度适中等。展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药品,学生观察它

25、们的颜色和状态。实验:演示实验 16 加热少量氯酸钾观察:氯酸钾沸腾前,木条没有复燃,证明无氧气放出;继续加热至沸腾后,才有少量氧气放出。讨论:该实验证明只加热氯酸钾能否放出氧气?加热到什么程度才放出氧气?放出氧气的速度如何?实验:演示实验 17 加热少量二氧化锰。观察:木条没有复燃,证明无氧气放出。讨论:该实验又说明什么?实验:演示实验 18 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观察:木条迅速复燃,证明迅速放出氧气。讨论:该实验又说明什么呢?比较这三个实验,你认为二氧化锰在实验18中起什么作用?小结:加热氯酸钾到较高温度能放出氧气,二氧化锰不行;在较低温度下不会放出氧气的氯酸钾,加入了加热时不会放出

26、氧气的二氧化锰, 却能迅速地放出氧气 并且二氧化锰的量并没有变化,且还能继续使用,说明二氧化锰的化学性质没有改变。学生活动:阅读课本第 16 页内容,划出催化剂、催化作用的概念。板书:1.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有变化的物质。板书:2.催化作用: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教师活动:讲解催化剂的选择性,使学生澄清一下几个问题:(1)催化剂能改变(加快或减慢)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不能片面地说成是加快。 (2)二氧化锰只对氧酸钾的分解具有催化作用,但不是专做催化剂。 (3)催化剂只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不能增大或减少生成物的质量

27、。举例:例如:橡胶制品中常加入一些催化剂以减缓橡胶的老化速度。讲解:实验室常采用加热氯酸钾来制取氧气,为了加快反应速度,常加入少量的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板书:3.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1)文字表达式:二氧化锰(MnO2)氯酸钾 氯化钾 + 氧气加热 KClO3 KCl O2教师活动:介绍收集气体的常用方法。讨论:根据氧气的性质,可以用什么方法收集氧气?小结:氧气不易溶于水,故可以用排水法;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略大,故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板书: (2)收集方法:排水集气法或向上排空气法教师活动:演示实验 1-9 加热氯酸钾与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并收集氧气。边操作、

28、边讲解,边讨论。讲解:本实验装置有几处连接口,若装置漏气将影响气体产量,故要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讨论:如何检查该装置的气密性?如何处理和装入固体试剂?操作:取氯酸钾、二氧化锰约 3:1,混合均匀,放人试管底部。讨论:如何固定试管?试管口为什么要略向下倾斜?操作:根据酒精灯的高度,调节铁夹的位置。固定好试管,并将导管插入水槽中,将盛满水的集气瓶倒立于水槽中。讨论:伸人试管内的导管为什么不宜过长?药品为什么要平铺于试管底部?集气瓶口留有气泡说明什么?应如何操作?如何给试管中的固体加热?操作:预热后,将酒精灯火焰固定在试管内混合物靠管口的部分。讲解:酒精灯随反应的进行和需要氧气量的多少向试管底的方向

29、移动,这样做既可防止固体混合物随气流冲向试管口,又便于控制氧气放出的速度和量。讨论:当开始气泡冒出时,能否收集?为什么?何时开始收集?讲解:刚开始冒出的气泡是试管中的空气,不能收集,待气泡连续、均匀地冒出时才开始收集。或用带火星的木条在试管口检验逸出的气体,确定空气已经排尽时,再开始收集。讨论:如何判断氧气已经集满,集满一瓶氧气后应如何操作?操作:当气泡开始从瓶口逸出时,取出导气管,盖好玻璃片,将盛满氧气的集气瓶正立于台面上,用同样方法再收集 1-2 瓶氧气。讨论:实验完毕后,将导管从水中取出,还是先移走酒精灯?操作:先将导管从水中取出,再熄灭酒精灯,停止实验。讲解:实验室除了以二氧化锰为催化

30、剂加热氧酸钾制取氧气外,还可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演示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出示高锰酸钾样品)学生活动:观察高锰酸钾的色、态。教师活动:讲解一团棉花的作用,写出文字表达式:板书:4.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加热(1)文字表达式: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KMn04 K2Mn04 MnO2 O2(2)管口塞一团棉花的作用:防止高锰酸钾粉末随生成的氧气飘入导管堵塞导管。讨论:对比两个文字表达式共同点,归纳出分解反应的概念,并讨论分解反应与化合反应的区别。板书:5.分解反应(1)定义: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2)特点: “一变多” ABA+B强调:分解反应与化合反应都是常见的反

31、应类型,它们都属于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讲解:通常,在工业、医疗等方面需要大量的氧气,靠实验室制法制取氧气是不行的。下面我们来看看氧气的工业制法。板书:三.氧气的工业制法物理变化学生活动:学生阅读课本第17 页内容,讨论工业上制取氧气的原理。板书:根据液氧与液氮的沸点不同,采用分离液态空气法。压缩蒸发氮气(沸点-196)空气液态空气降温液态氧(沸点-183)(四)总结、扩展本节主要学习了实验室制取和收集氧气的操作,并在此基础上了解了催化剂和催化作用,以及氧气的工业制法,归纳出了分解反应与化合反应的区别。其中排水法适用于那些不(不易)溶于水的气体的收集。加热固体试剂制取气体的原理,我们在以后的学习

32、中将会继续接触。四.布置作业:回忆、总结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第 四 节燃 烧 和 缓 慢 氧 化( 2 课 时 )一.知识教学点 1.燃烧和燃烧的条件。 2.灭火的原理。 3.缓慢氧化和自燃。 4.爆炸。 5.常见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二.重难疑点 1.重点:燃烧的条件。 2.难点:燃烧、爆炸、缓慢氧化与自燃的区别与联系。 3.疑点:燃烧能否引起爆炸,缓慢氧化能否引起自燃,其关键取决于什么?三.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了解燃烧和燃烧的条件。 2.了解灭火的原理。3.了解爆炸、缓慢氧化和自燃现象,以及它们与燃烧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4.常识性介绍常见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33、(二)整体感知元素化合物知识从存在、性质、用途到制法已是一个完整的模式。教材在氧气的性质和用途的基础上编入第四节燃烧和缓慢氧化,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既能加深学生对氧气性质的认识,又能通过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三)教学过程复习提问:1.请两位同学到黑板上写出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2.催化剂、催化作用、分解反应的概念。3.工业制取氧气的原理。 (强调实验室制法为化学变化过程,工业制法为物理变化过程)新课引入:写出铁、碳、石蜡、硫在氧气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教师活动:讲评学生的书写情况,打开课本第一页彩图,学生描述现象,总结氧气的化学性质,从而归纳出燃烧的概念。板书:一.燃烧:指的就是

34、可燃物跟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提问:人类已有几十万年的用火历史,燃烧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那可燃物在什么条件下就可以燃烧起来呢?板书:二.燃烧的条件*着火点:物质开始燃烧的最低温度。教师活动:介绍红磷与白磷性质上的差异,演示实验 110,边实验、边讲解,指导学生观察的重点。观察:实验进行不久,铜片上的白磷就开始燃烧,产生白烟,而水中的白磷和铜片上的红磷并没有燃烧。提问:铜片上的红磷与氧气充分接触,为什么也不能燃烧,分析:因为红磷的温度没有达到它的着火点。提问:同样是白磷,水中白磷的温度比铜片上白磷的温度还要高,为什么水中的白磷却没有燃烧?分析:水中白

35、磷的温度虽然达到了着火点,但不能与氧气充分接触,故不能燃烧。提问:若向热水中通入氧气,自磷会燃烧吗?讨论:你认为可燃物燃烧必须满足什么条件?板书:1.要使可燃物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1)可燃物要与氧气充分接触;(2)要使可燃物的温度达到它的着火点。讲解:可见内因(可燃物)是变化的根据,外因(燃烧的条件)是变化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讨论:冬天生煤炉,不是用火柴直接点燃煤,而是点燃纸或木材等,为什么?提问:在知道了燃烧的条件后,你认为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灭火?板书:2.灭火的原理: (1)将可燃物跟空气隔绝;(2)将可燃物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讨论:炒菜时,如果锅里的油着了火

36、,你该怎么办?说出你的依据。教师活动:总结肯定学生的方法并鼓励学生想出更多的灭火方法。讨论:第四节后习题第 2 题,为什么煤炉火用扇子越扇越旺,而烛火用扇子一扇就会熄灭?小结:往煤炉内吹风,供给了燃烧所需的足量空气(氧气),冷空气虽能使炉内燃料降温, 但不会使温度低于着火点, 炉火持续燃烧,所以越扇越旺;用扇子扇烛火,使环境温度低于其着火点,所以一扇就会熄灭。教师活动:由影响燃烧现象的因素而引出爆炸。板书:三.燃烧的一种特殊现象爆炸 1.爆炸的条件学生活动:学生阅读课本第 19 页内容,找出爆炸的条件及其与燃烧的区别和联系。板书:2.安全知识讲解:燃烧是一种剧烈的氧化反应,但并不是所有的氧化反

37、应都象燃烧那么剧烈何发光、发热,有些氧化反应进行得很慢,如铁的生锈,我们很难觉察得出,这种氧化我们叫做缓慢氧化。板书:四.缓慢氧化和自燃1.缓慢氧化:进行得很慢,很被难觉察氧化。 (如铁的生锈)举例:澳大利亚的森林火灾,引入自燃。讲解:物质在缓慢氧化过程中要产生热量,如果产生的热量不能及时的散发出去,就会越积越多,使可燃物的温度升高,当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而且可燃物周围有空气时,不经过点火也会引起自发燃烧,我们就把这种现象称为自燃。板书:2.自燃:由缓慢氧化而引起自发燃烧的现象。举例:白磷自燃。学生活动:观察现象并分析缓慢氧化与自燃的区别和联系。板书:五.燃烧、爆炸、缓慢氧化、自燃的区别和

38、联系。联系:都属于氧化反应,都放出热量。区别:条件不同,放出的热量、反应的剧烈程度,能否到达着火点、反应的现象不同。剧烈氧化平静燃烧在有限的空间内(燃烧)急速燃烧爆炸氧化反应可能引起缓慢氧化自燃(四)总结、扩展本节学习了几种氧化反应,其中燃烧的条件是重点,在此基础上了解了灭火的原理,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仍会遇到一些燃烧现象,接触一些没有氧气参与的燃烧现象。四.布置作业1.阅读课本内容,划出记忆要点。2.对本章内容进行复习。第二章分子和原子第一节分子(1 课时)一.知识教学点1.分子的概念。2.分子概念的应用。3.混合物和纯净物。二.重、难、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1)关于分子定义的建立以及

39、对分子行为的微观想象的形成。 (2)通过对分子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逐步培养学生辩证统一的思想方法。 2.难点: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并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 3.疑点:(1)如何理解“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2)混合物与纯净物有何区别? 4.解决方法:通过学生自己阅读,配以演示实验、图片,联系生活实际,启发学生在观察过程中发挥想象力,使学生思维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相互对比的角度深入到微观领域,同时结合学生回忆物质在空气和纯氧气中燃烧的不同,讨论和区分混合物和纯净物,教育学生用科学的态度来分析认识问题,为以后学习打下牢固的认知基础和树立正确的思想方法。三.教

40、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理解分子概念的含义。2.掌握分子概念的应用。3.了解、会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混合物和纯净物。(二)整体感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着重描述物质由分子等微粒构成,讨论分子的基本性质和存在状态;第二部分是运用有关分子的知识,从微观组成方面去理解和区分混合构与纯净物,并建立“纯”与“不纯”的相对概念。通篇文字通俗易懂并富有趣味性,再辅以实验及讲解、讨论、练习,极易激发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以后的教学工作做好准备,同时也深化了学生对前一章所学空气 氧知识的理解。(三)教学过程提问:我们走到花园或酒店的附近,往往会闻到花或酒的香气;湿的衣服经晾晒会干燥;糖块放在水里

41、,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为什么会发生这些现象呢?实验:100 毫升酒精和 100 毫升水混合在一起,及实验 2-1碘的受热和冷却。学生活动:阅读课文,得出分子的概念。板书:一.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分子 1.概念: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师生活动:讨论并得出结论。“化学性质”不能扩展为性质,这里不包括物理性质。“一种”微粒不可理解为“唯一”的微粒, 因为通过以后的学习,我们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多种,如:原子、离子等。分子既有可分性又有不可分性。学生:阅读课文,观察图片分析,思考:分子有哪些特征?板书:2.特征:(1)分子很小,但有一定的体积和质量。(2)分于总是在不停地运动。(3)分子

42、间有一定的间隔。(4)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5)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学生讨论:水由冰液态水水蒸气的变化过程,理解分子的应用。板书:3.应用:(1)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2)解释物质的三态变化。目的: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用分子的观点以空气为例来讨论,形成和深化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板书:二.混合物和纯净物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划出两个概念。板书:混合物和纯净物比较表混合物纯净物宏观由多种物质组成由一种物质组成微观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由同一种分子构成没有固定的成分, 各组具有固定的成分, 具有性质分保持各自的化学性质。固定的化学性质。学生观察:阅读课本,进一步理解和

43、区分混合物和纯净物,并填写二者的比较表。(四)总结、扩展 1.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也就是说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微粒不只是一种,分子只是其中的一种。 2.分子改变,化学性质改变,变成其他物质的分子;分子不变,物质的化学性质也不变。特质在化学变化中,分子解体,形成新的分子,也就形成了新的物质;在物理变化中分子不变,也就没有新物质生成。 3.对于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来说,混合物是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纯净物是由同种分子构成的。四.布置作业教材第二章第一节习题第 1、2、3 题。第二节原 子(2 课时)一.知识教学点1.原子。2.原子的构成原子核(质子、中子)和核外电子。3.相对原子质量。二.重

44、、难、疑点1.重点、难点:原子和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形成。 2.疑点:(1)如何理解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2)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3.解决方法:以讲解为主,设计出一个个问题情境。利用实验,幻灯及比较表格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思考讨论,在教师的帮助下,自然地得出结论。三.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理解原子的概念、原子与分子的比较、原子的可分性。 2.了解原子的构成。 3.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质量的关系。(二)整体感知本节课教学主要从三个方面对原子进行讨论,教材中首先安排了对“分子能否再分”进行讨论,然后又对“原子能否再分”进行讨论,最后讨论原子的质量及相对原子质

45、量。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对原子构成和原子量的认识只能是带来或多或少的机械记忆的成分,较深入的理解和较熟悉的运用还要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地复习、巩固、加深、提高才能达到。(三)教学过程新课引入:既然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很小的微粒,那么分子还能不能再分呢?以下先看一个实验:教师活动:指导学生观看图 25 氧化汞分子分解的示意图。讲解:氧化汞分子由更小的微粒构成,受热时这些微粒彼此分开,成为汞的微粒和氧的微粒,这种微粒叫原子。板书:一.原子1.概念: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学生活动:观察讨论氧化汞受热后发生的是什么类型反应?生成了哪些新物质?提问:如何理解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讲解:原

46、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但原子不能再分,只是重新组合;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变成新的分子,而原子仍然是原来的原子,所以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但在其他变化中(如原子核反应)中原子可以再分成更小的微粒; 大多数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 但也有些物质(如金属、 稀有气体等)是由原子构成的, 还有一些物质(如氧化钠)是由离子构成的。教师活动:对比分子的特征,引导学生归纳出原子的特征。学生活动:阅读教材,思考、讨论并找出原子的特征。板书:2.特征:(1)原子有一定的体积和质量。(2)原子在不停地运动。(3)原子间有一定间隔。(4)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5)原子在化学变化

47、中不可再分,只是发生重新组合。巩固提问: (1)用原子和分子的概念解释:水受冷结冰是什么变化?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是什么变化?(2)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说明氧气、氧化汞、二氧化碳的构成?学生活动:讨论并在教师引导总结下得出结论,填写“原子与分子比较”的表格。板书:3.填表:原子和分子的比较分子原子体积和质量很小,不断的运动,有一定的间隔,同种物相似点质的分子(原子)的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原子)的性质不同。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相异点质的一种微粒, 在化学变化中 小微粒, 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以再分。能再分。相互关系分子由原子构成,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48、提问: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在化学反应里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在化学反应里不能再分。用其他方法能不能再分呢?教师活动:放映描述原子结构的录像片,挂出教材第二章表 21 几种原子构成的小黑板,说明几种常见原子的构成情况。学生活动:观看、思考并在头脑中建立原子结构的微观模型。教师讲解并板书:二.原子的结构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居原子中心原子核原中子:不带电体积极小子核外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围绕核做高速旋转。原子核所带的正电量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量原子核内的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教师设疑:原子那么小,有没有质量呢?学生活动:阅读第二章表 22 观察氢、碳、氧、铁四种原子的质量。敦师讲解:原子虽然很小,

49、但也有一定质量,而且不同原子的质量各不相同。称量原子的质量若以千克作单位,无论书写、读数、记忆,使用起来都极不方便 (正像以吨为单位来表示一粒稻谷一样的不方便)。现在国际上采用了一种记录原子质量的方法相对原子质量。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相对原子质量” ,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板书:三.相对原子质量概念:以一种碳原于质量的 1/12 作为标准,其他原子跟它比较所得的值,就是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讲解:相对原子质量跟“原子质量”意义上不同,值也不同,但相对原子质量和“原子质量”成正比,即“原子质量大的,相对原子质量也大” ,相对原子质量是原子间质量之比,它的国际单位是“一” ,符号是“1” 。教

50、师活动:由此得出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公式:板书:某元素一个原子的质量(单位是“一” ,符号是“1” ,一般不写出)相对原子质量1/12一个 C-12 原子质量巩固提问:磷的原子核里有 15 个质子,16 个中子,它的原子核外有多少个电子?磷原子的核电荷数是多少?查一查磷的相对原子质量是多少?硫的原子核里有 16 个质子,16 个中子,它的原于核外有多少个电子?硫原子的核电荷数是多少?查一查硫的相对原子质量是多少?学生活动:通过查找,对比,找出规律。板书:相对原子质量约等于质于数加中子数。相对原子质量 质于数 + 中子数。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第二节最后一段,总结。总结板书: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

51、上。提问:对比磷、硫原子构成,你有什么体会? (提示:两者原子核只差一个质子,核外只差一个电子,却构成了性质极不相同的物质。)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得出结论。板书: 质子数(即核电荷数)决定原子的种类。 同类原子核电荷数相同,不同类原子,它们的原子核所带的电荷数彼此不同。(四)总结、扩展1.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即相对原于质量约等于质子数加中子数。2.由于原子核内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所以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总数等于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总数,正负电荷总数相等,电性相反,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3.原子与分子既

52、有相同点,又有不同之处。最根本的区别是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分,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四.布置作业1.教材第二章第二节习题 1、2、3、4 题。2.补充练习:已知氯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35,核外电子是 17 个。请问:它的原子核中应该有几个质子?几个中子?第三节元素元素符号(2 课时)一.知识教学点1.元素。2.元素符号。3.单质和化合物。4.氧化物。二.重、难、疑点及解决方法 1.重点:元素概念的初步形成及理解。 2.难点:原子与元素,单质与化合物,氧化物与化合物及含氧化合物的区别的联系。 3.疑点:(1)如何理解元素概念中“同一类原子”? (2)怎样正确区分和运用原子与元素,单质与化合物,

53、氧化物与化合物及含氧化合物? 4.解决方法:讲练结合,教给学生必要的方法和技巧,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的思维铺垫台阶,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三.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了解元素的含义。 2.了解并记住常见的 24 种元素符号。 3.理解单质和化台物的概念。 4.理解氧化物的概念。(二)整体感知本节教学内容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元素概念的形成第二部分是元素概念的应用,即从元素框念的含义上理解单质、化合物和氧化物的概念;第三部分是学会正确书写元素符号井理解元素符号的含义。这段教学应集旧概念的应用,新概念的形成及能力培养为一体。(三)教学过程新课导入: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氧气、二氧化碳、二氧化硫这三

54、种常见的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而一个氧气分子是由两个氧原子构成、二氧化碳分子中也含有氧原子、氧化汞分子中也含有氧原子,所有这些物质中所有氧原子的核电荷数都是 8,凡是核电荷数为 8 的原子都归为一类,称为氧元素。同理,核电荷数为 6 的一类原子称为碳元素,核电荷数为 7 的一类原子称为氮元素。那么,同学们能不能自己归纳出元素的定义呢?板书:一.元素1.概念: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提问:判断是否是同种元素的依据是什么?如何理解概念中“一类”二字的含义?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忆原子量的比较标准时教材上的小注,在教师引导下得出结论:(1)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

55、)是判断是否是同种元素的依据。(2) “一类原子”指的是其核电荷数相同而核内所含中子数并不一定相同的一类原子。 所以把它们归成一类, 是因为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3)元素是一个描述原子种类的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各种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相差很大。教师活动:组织学生看教材图 28,将构成地壳成分元素的质量分数做一些常识性介绍,并简单向学生说明地壳中各种元素的质量分数是怎样测定的。学生活动: 观看图片、 了解、 讨论认识到地壳中含量较多的几种元素:氧、硅、铝、铁。板书:2.地壳中含有元素按含量排列:氧硅铝铁钙钠钾镁。(养闺女贴给哪个美)教师活动:展示写有常见 24 种元素的元素序号、元素符号、元

56、素名称相对应的小黑板。以其中两种元素为例,讲解元素符号的读法、写法及用法。学生活动:根据教师讲解,阅读教材第 38 页小注,分别读出元素名称,注意元素符号的写法,并将元素进行分类,总结出元素符号的意义。讲解:到目前为止,我们发现的物质的种类非常多,已经超过三千多万种,然而到目前我们发现的元素只有一百多种,这三千多万种物质都是由这一百多种元素所组成的。我们可以将这一百多种元素分为三大类。板书:3.分类: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 4.元素符号的意义: (1)表示一种元素(2)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如 H: (1)表示氢元素。(2)表示一个氢原子。如 2H 则表示两个氢原子。讲解:元素符号是国

57、际上通用的化学语言,是学习化学的工具,正确掌握这一用语,对学好化学科有重要作用。学生活动:讨论得出:知道一种元素,还可查出此元素的原子量。教师活动:为了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检查同学们记忆、理解情况,完成下列习题。练习:1.下列说法有没有错误?把错误的说法加以改正。(1)加热氧化汞生成汞和氧气,说明氧化汞中含有氧气分子。(2)二氧化硫分子是由硫元素和氧元素构成的。2.下列元素名称或元素符号有错误,改正过来。元素名称元素符号改正元素名称元素符号改正猛Mn钙CA镁Mg炭C贡Hg铝aL学生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归纳出物质的分类。板书:二.物质的分类1.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2.化合物:由不同元

58、素组成的纯净物。3.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有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混合物金属单质:Mg、Zn、Fe、Cu物单质非金属单质:O2、N2、S、P、H2质稀有气体单质:He、Ne、Ar纯净物氧化物:CO2、P2O5、SO2、Fe3O4化合物酸、碱、盐(以后学)依据物质的组依据元素的种类及其存在状态分类成分类提问:氧化物和含氧化合物有什么区别或联系?目的:检查学生对氧化物概念的理解。(四)总结、扩展1.元素是具有系统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几种原子是否属于同一种元素,主要是看核内质子数是否相等。2.物质、元素、分子、原子的区别和联系3.物质的分类(略)四.布置作业1.教材第二章

59、第三节习题第 14 题。2.阅读教材,归纳总结并填写“原子和元素比较表” ,体会二者的区别和联系。元素原子区别元素一般用于说明物质的宏观组成。原子一般用于说明物质的微观组成。元素是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只表示元素原子指微观粒子。的种类, 不说明个数, 没有数量多少的原子可以构成分子, 也可以直接构成物含义。质。元素可以组成物质。联系元素的概念建立在原子的基础上,即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原子的核电荷数决定元素的种类。第四节化学式相对分子质量(2 课时)一.知识教学点1.化学式。 2.相对分子质量。3.根据化学式的计算。二.重、难、疑点及解决方法 1.重点:书写化学式和理解化

60、学式的含义。 2.难点:(1)化学式中各数字的意义。 (2)化学式的含义。 3.疑点:如何根据化学概念应用数学工具解决化学问题? 4.解决方法:在复习有关元素名称、符号、相对原子质量的含义的基础上,采用演示练习纠错的方法,通过学生自学、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学生化学计算能力。三.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理解化学式的含义,掌握其应用。2.了解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3.初步掌握根据化学式的计算。(二)整体感知本节教学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有关化学式、相对分子质量概念的教学;第二部分是有关化学式计算的教学。这为下面学习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作好了准备,同时也深化了对前面所学分

61、子、原子、元素、元素符号等概念的认识和综合运用。(三)教学过程导入:我们已经知道,元素可用元素符号来表示。那么,由元素组成的各种单质和化合物怎样来表示呢?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第四节第二段,并讨论,得出化学式的概念。板书:一.化学式 1.概念: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强调:化学式并不是凭空写出来的,而是前人经过多次的精密实验,测定物质的组成,然后再经过推算得出来的。一种物质只能用一个化学式来表示,如可以用 O2、 、H2O、MgO、NaCl 来表示氧气、二氧化碳、水、氧化镁、氯化钠的组成。设问: “H2O”除了能表示这种物质外,还可以表示什么意义?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归纳总结化学式的意义。

62、小结:1.表示水。2.表示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3.表示一个水分子。4.表示一个水分子有 2 个氢原子和 1 个氧原子构成。板书:2.意义:(1)表示一种物质。(2)表示组成这种物质的元素。(3)表示构成物质的一个分子。(4)表示构成这种分子的原子。教师提问如何正确书写化学式?学生活动:阅读教材,讨论,得出结论。板书:3.化学式的写法(1)化合物化学式的写法氧化物:氧元素符号写右边,另一种元素符号写左边。如:CO2、SO2、Fe3O4等。金属与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写法:金属元素写左边,非金属元素写右边。如:ZnS、NaCl 等。二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写法: 根据读法, 一般从右向左读作

63、“某化某” ,先读后写,后读先写。如:P2O5、NO2、CO 等。(2)单质化学式的写法:气态非金属单质,通常是双原子分子。如:H2、O2、N2、Cl2等。金属单质、固态非金属单质、惰性气体通常就用元素符号来表示它们的化学式。如:Fe、C、Ne、P、S 等。(3)正确认识元素符号右下角数字和元素符号前面数字的意义: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的个数。右下角数字表示构成分子的原子的个数。 (以 CuSO4 5H2O 为例)练习:指出下列符号所表示的意义(1)H 表示和。 (2)2H 表示。 (3)表示、。 (4)2 表示。 (5)4H2O 表示。教师设问:用 H2O 表示水的组成,即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

64、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那么,水分子的质量是否可以用氢原子的质量和氧原子的质量来表示呢?学生活动:阅读教材,思考,得出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及计算方法。板书:二.相对分子质量概念: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国际单位为“一” ,符号为“1”(单位一般不写出)。练习巩固:根据化学式可以进行如下计算:例:已知硫酸铵的化学式为(NH4)2SO4求:(1)硫酸铵的相对分子质量。 (2)硫酸铵中各元素的原子个数比。(3)硫酸铵中各元素质量比。 (4)硫酸铵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 (5)264 千克硫酸铵和多少千克硝酸铵(NH4NO3)含氮量相等?分析:在化学式中各相对原于质量之和就是相对分子质量。计算时

65、要注意:正确书写化学式;准确理解化学式中和式前的数字的含义;元素符号之间用“ +”号,元素符号与数字之间用“”号。板书:解:(NH4)2SO4的相对分子质量(14+14)2+32+164132学生活动:注意观察并检查自己的运算过程及结果。分析:首先判断(NH4)2SO4中组成元素为 N、H、S、O,然后根据化学式中各数字的意义,求出各元素的原子个数比。板书:解:用 n 表示原子个数,则 nN:nH:nS:nO2:8:1:4分析: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比,就是组成化合物的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总和之比。要注意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求各元素质量比时,不能写成 2N:8H:S:4O 或 N2:H8:S

66、:04,要写成: N:H:S:O=(142):(l8):32:(164)7:2:8:16分析板书:计算式化合物中所含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总和某元素的100%质量分数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注意:原子的个数要写在该元素的前面,而不能写在右下角。1 个(NH4)2SO4分子中有 2 个 N 原子,很多同学常得出 10.6%的错误结果。板书:N 的相对原子质量2N%100% 21.2%(NH4)2SO4的相对分子质量分析:解此题可先应用表达式: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化合物的质量该元素的质量分数,算出264kg 硫酸铵中含氮元素的质量代入上述表达式, 借助 NH4NO3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 求出 NH4NO

67、3的质量,化学计算题一般计算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板书:解法一: 264kg 21.2% 56.Okg214NH4NO3中 N%100% 35%8056kg160kg35%分析:还可以把上面过程综合在一起,列一个方程解答。板书:解法二:设 264kg(NH4)2SO4和 xkgNH4NO3含氮量相同。 264kg2N/(NH4)2SO4100%xkg2N/NH4NO3100% 264kg28/132100%xkg28/80100%解得:x=160分析:1 个(NH4)2SO4分子中含 2 个氮原子,即 132 份质量的(NH4)2SO4中,有 28 份质量的氮元素。那么 264kg(NH4)2

68、SO4中含氮元素质量为 56kg。1 个 NH4NO3分子中含 2 个氮原子,即 80 份质量的NH4NO3中有 28 份质量的氮元素,若要含 56 份质量的氮元素,需 160 份质量的 NH4NO3。板书:解法三:设 264kg(NH4)2SO4中氮元素的质量为 x。 (NH4)2SO4 2N 132 28 264kg xkg 132/28 264kg/xkg解得:x 56kg设 ykg NH4NO3中含氮元素 56kg。 NH4NO3 2N 80 28 ykg 56kg 80/28 ykg/56kg解得:y 160kg分析:因为(NH4)2SO4和 NH4NO3之间存在一定对应关系,所以可

69、以把上面解法中两式合为一式。板书:解法四:设 264kg(NH4)2SO4和 xkgNH4NO3含氮量相等。 (NH4)2SO4 NH4NO3 132 80 264kg xkg 132/80 264kg/xkg解得:x 160kg强调:运算过程中质量单位的选择是任意的,但要求前后统一。练习:有一种氮的氧化物,其中氮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是 7:20,求该氧化物中氮与氧的原子个数比。要使 Fe2O3和 Fe304中含有相同质量的铁元素,则两者质量比为多少?学生活动:依据化学概念,运用数学工具解决化学问题,注意格式。(四)总结、扩展1.化学式的书写可归纳为:金属左,非金属右,氧化物中氧在后,原子个数

70、不能漏,原子个数写在元素符号的右下角,如果是1 可略去不写,如果两种都是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物质的化学式,按习惯写,有些氢化物氢写前面,如:H2O;有些物质氢写在后面,如:NH3,同时先读的后写,后读的先写。 2.化学式表示的意义: (上面板书)化学式既有宏观,又有微观,还有量的意义。通过化学式可以进行如下计算:(1)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2)物质中各元素的原子或离子个数比。(3)通过化学式可以计算组成物质的各元素的质量比。(4)通过化学式可以计算出纯净物质中某一元素的质量分数或元素的质量。计算式为:某元素相对化学式中该元原子质量素的原子个数某元素的 100%质量分数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某元素的质量

71、 物质的质量 某元素的质量分数各元素的质量比 各元素原子个数之比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之比四.布置作业1.教材第二章第四节习题 15 题。 2.计算氧化钢(CuO)里铜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分数。如果要生产 20千克铜,需要多少千克的氧化铜?第三章水 氢第一节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1 课时)一.知识教学点1.水的存在及其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2.水的污染与防治。二.重点:节约用水与水污染的防治。三.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水的存在及其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2.水的污染与防治。(二)整体感知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水的分布及其与工农业生产的关系、水资源的保护三方面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本节内容对学生学习知

72、识没有困难,但应该认识到本节内容是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和进行德育教育的好教材,应充分发挥本节内容的作用,使学生从能力上、思想品质上有所提高。(三)教学过程新课引入:前面我们学习了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空气、氧的知识。从今天开始我们就学习与我们生产生活有密切联系的另一种常见的物质水,并且由此引出另一种新物质氢气,然后学习一些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讲解:对于水来说,它是我们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也是动植物体内的必需的物质。同样在工农业生产中也是不可缺少的物质。那么水在自然界是如何分布的?水与动植物,人类与工农业生产有什么关系?我们为什么要保护水资源?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自然这节内容来解

73、决这些问题。学生活动:阅读第 44-47 页课文。提问:水是如何在自然界分布的?总结板书:一.水在自然界的分布1.主要存在于海洋、湖泊、河流,约占地球表面积的 3/4。2.在人体、动植物体内。3.地层里、大气里也有存在。讲解:那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水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有什么重要意义。板书:二.水对动植物和人类生产生活的意义讲解:水是动植物体内和人的身体中不可缺少的物质,可以说,没有水就没有生命的存在。另外,人类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水。 工农业生产中也不能离开水, 水是工农业生产的重要原料。在农业生产中消耗的淡水量占人类消耗淡水总量的 60%80%,工业上也要用大量的水进行生产。另外,水在内河与海

74、洋运输上也起着重要作用。但是为什么说水资源对我们来说是宝贵的?这是因为在自然界中淡水量不到水总量的 1%。据 21 世纪城市水资源国际学术研讨会透露,联合国已经把我国列为世界上 13 个最缺水的国家之一,目前我国人均用水量是世界人均用水量的 30%左右。人类现在用水量越来越大,且污染也越来越严重,这就要求我们要保护水资源。板书:三.保护水资源提问:你知道哪些水污染的例子,讨论它们是怎样形成的,造成了什么样的危害?总结板书:1.水污染的形成。(1)工业生产中的三废:废气、废水和废渣。(2)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化肥、农药。(3)生活污水。 2.水污染的危害:可以使人致病、中毒甚至死亡。提问:既然我们知

75、道水污染形成原因以及水污染所造成的危害,那我们应如何控制污染源,来对水污染进行防治,减少水污染呢?总结板书:3.水污染的防治。(1)工业上控制污染物进入水体。(2)合理使用化肥、农药,提倡节水农业。(3)合理使用生活用水。(4)增强环保意识。 (四)总结、扩展水是人类不可缺少的宝贵的自然资源,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与水有直接的关系。但是,面对当今日益严重的水资源匮乏和严重的水污染,我们不得不考虑我们的将来会怎样?我们在没有可以利用的水以后世界将会怎样?人类又会怎样?作为 21 世纪的接班人,作为中学生你们应该如何做?我们应当从现在做起,保护水、爱惜水,节约用水。同时还要提高环境保护意

76、识,保护环境,让生活更加美好,国家才能富强,人类才可以持续发展。四.布置作业:教材第 47 页第 3 属。第二节水的组成(1 课时)一.知识教学点1.水的物理性质。2.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水的化学式是 H2O。二.重、难、疑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确定水的元素组成,引出氢气。 2.难点:水的化学式的确定。 3.疑点:水的化学式为什么是 H2O。 4.解决办法:由产生的氢气的体积与氧气的体积比,氢气与氧气的密度计算出两种元素的质量比,再由两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计算出水中氢、氧两种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三.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了解水的物理性质。2.了解水是由氢元索和氧元素组成的,水的化学

77、式是 H2O。(二)整体感知本节内容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的教材。通过电解水实验的事实,得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并且通过实验和推导要给学生一个启示,物质的化学式是实验事实再通过严格的计算得出的,不是凭空捏造的,从而深刻理解课文含义,使学生的各种能力得到发展。本节的另一个主要任务是引出氢气,为下一节内容打基础。所以本节的关键是做好实验,一定要保证实验成功,否则必须重做。以使学生对实验事实有正确的表象。 使他们可以进行正确的分析, 得到正确结论。讲解本节内容时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三)教学过程复习引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水在自然界的分布, 它与人类的密切

78、关系,水污染的形成,危害以及防治办法。知道了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我们要保护水、爱惜水,节约用水。那么,同学们想一想,水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水的物理性质是什么?它是由哪些元素组成的?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解决这几个问题。强调:水是一种纯净物,而江水、河水以及我们日常所用的自来水都或多或少带有杂质,是混合物。通常我们化学中所说的水或蒸馏水都是指纯净的水。在前面我们学化学式时,我们就已经知道水的化学式是 H2O。水是我们天天接触到的东西,但它究竟是怎样的一种物质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首先我们来学习水的物理性质。板书:一.水的物理性质教师活动:展示一瓶蒸馏水。学生活动:观察后描述一下水的颜色、状态

79、,利用所学过的知识概括一下水的物理性质。总结板书: 水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液体, 在101KPa时, 水的凝固点为0,3沸点为 100。并且,水在4时密度最大为 lg/cm ,水结冰时密度减小,体积膨胀。讲解:那么水是单质还是化合物?下面我们就通过实验来研究一下水的元素组成。板书:二.水的组成实验:演示实验31:电解水实验,注意提示学生观察正负极产生气体的体积。总结板书: (一)电解水实验现象:1.正负极都产生无色气体。 2.正负极产生的气体体积比为 1:2。讲解:那么正负极产生的气体是什么呢?我们来验证一下。实验:演示实验 32:用燃着的木棒点燃负极产生的气体;用带火星的木棒检验正极产生的气体。

80、总结板书: (二)验证实验现象:1.负极产生的气体可以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蓝包火焰;2.正极产生的气体可以使带火星的火柴樟复燃。1.正极产生氧气;结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2.负极产生氢气。通电方程式:水 氢气 + 氧气讲述:通过刚才我们电解水实验我们已经知道了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但到此为止我们还不能确定水的化学式。在科学研究中确定某物质的化学式都是需要通过精密的实验和准确的计算的。下面我们就通过计算来确定水的化学式。板书:已知:水电解后产生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 2:1。氢气的密度为 O.089g/L;氧气的密度为 1.429g/L。氢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l;氧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16。

81、计算:水分子中氢原子和氧原子的个数比。解:生成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比:(20.089):(11.429)=1:8则水分子中氢原子与氧原子的个数比:18:= 1:2116总结: 水分子中氢和氧的原子个数比为 2:1,水的化学式为 H2O。讲解:水在通电条件下一个水分子首先分解成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两个氢原于再结合成一个氢分子;同样两个氧原子结合成一个氧分子。大量的氢气分子聚集成氢气,大量的氧气分子聚集成氧气。副板书:水分子氧原子 氢原子氧分子氢分子讲述:所以水电解的反应用化学式表示为:板书:通电H2O H2 + O2讲解:这个反应也证明了这样一个理论:分子可以分成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原子是化学

82、变化中的最小微粒。练习:第 49 页第 l 题。(四)总结、扩展本节我们主要研究了水的物理性质,水的组成以及水的化学式的确定。通过学习同学们不仅要了解这些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从学习中体会到要想掌握一门科学知识,必须有一丝不苟的严谨的学习态度,更要有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精神。四.布置作业:教材第 49 页习题第 2、3 题。第三节氢气的实验室制法(1 课时)一.知识教学点1.实验室利用金属和酸反应制取氢气的反应原理。2.置换反应。3.用排水法和向下空气法收集氢气的方法。4.原子团的含义。二.重、难点 1.重点:实验室制取氢气的反应原理和基本操作。 2.难点:置换反应的理解。三.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

83、1.使学生掌握实验室利用金属和酸反应制取氢气的反应原理。2.使学生理解置换反应。3.学习用排水法和向下空气法收集氢气的方法。4.使学生了解原子团的含义。(二)整体感知本节从实验室制取氢气的反应原理入手,通过讨论,确定了实验室制取氢气的实验装置和收集氢气的方法。完整的阐述了实验室制取氢气的全过程,对学生来讲是一个完整的实验体系,对学生进行分析推理等思维的发展来说是很好的教材。此外,课本又从几个实验入手归纳总结出了置换反应。这样可以使学生对置换反应、分解反应、化合反应进行对比加深理解。另外,本节选学部分还介绍了启普发生器。此部分可以由学生在课下阅读,也可以在课上展示,使学生对它的结构、原理、适用范

84、围有较深刻的了解。(三)教学过程新课引入:前面我们学习了水的组成,知道了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会分解出氢气,那么,它为什么叫做氢气呢?这是因为氢气是在相同条件时,在所有气体中密度最小的气体,也就是说,它是最轻的气体,因此,它的中文名称为氢,其含义为成水元素。早在16 世纪,人们就已经发现了这种气体,但是人们并没有把它作为一种新的元素,而把它叫做可燃空气。直到 18 世纪,拉瓦锡才通过许许多多的实验证明了它是一种新的元素,它形成的单质是氢气。讲解:那么,氢气是如何制取的呢?今天我们就学习氢气的制法。板书:一.氢气的制法讲解:在上节课我们看到了电解水可以产生氢气,但是应当注意这种方法需要消耗大量的电能

85、,所以成本较高,不适合在工业上大量生产氢气。在工业上,通常利用一些非常廉价的原料来制取氢气,常常是利用天然气或水煤气为原料来制取氢气的。板书:1.工业制法原料:天然气(主要成分为甲烷 CH4)。水煤气(主要成分为一氧化碳 CO 和氢气 H2)。讲解:在实验室中是如何制取氢气的呢?这是我们今天要解决的主要内容。板书:2.实验室制法讲解:实验室制取氢气不可能使用电解水的方法,因为这样反应速度慢,产气量少,在实验室中我们一般情况下是利用金属与酸的反应来制取氢气的。板书: (1)反应原理:金属与酸的反应实验:演示实验 33:锌与硫酸的反应。教师活动:组织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讲解实验步骤及操作要求。观察现

86、象:产生可燃性气体,反应后的液体蒸干后得到白色固体。讨论:气体和白色固体分别是什么?小结:可燃性气体为氢气,反应后的白色固体为硫酸锌。板书:实验 33:锌与硫酸的反应现象: 产生可燃性气体。 反应后的液体蒸干后得到白色固体。反应表达式:锌 + 硫酸 硫酸锌 + 氢气 Zn + H2SO4 ZnSO4 + H2讲解:根据刚才实验 33 我们可以知道制取氢气简单的实验装置可以由试管、单孔橡皮塞和导管三部分组成。板书: (2)实验装置:试管、单孔橡皮塞和导管提问:根据生成氢气的状态,密度等,你认为用什么方法收集氢气比较合适?(提示:氢气难溶于水)总结板书: (3)收集方法 向下排空气法(氢气密度小于

87、空气) 排水法(氢气难溶于水)演示实验:氢气的制法,并且用两种方法收集。注意:充满氢气的容器应盖好并把口向下放置。教师活动:组织学生找出制氢气的简易装置的缺点。讲解:有时为了能够不断地得到氢气,并且使用的量较大时,我们利用了另一种实验室常用的仪器叫做启普发生器来制取氢气。板书: (4)启普发生器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 5051 页有关内容。展示:启普发生器。讲解:我们在制取氢气时除了可以利用锌和硫酸反应外,还可以利用其他金属和酸的反应来制取氢气。实验:镁与硫酸的反应,铁与盐酸的反应。观察现象:都产生了氧气。总结板书:化学反应表达式:镁 + 硫酸 硫酸镁 + 氢气 Mg + H2SO4 M

88、gSO4 + H2铁 + 盐酸 氯化亚铁 + 氢气 Fe + HCl FeCl2 + H2提问:观察制取氢气的三个反应,判断它们属于哪一种反应类型?有什么特点?结论:这三个反应既不属于分解反应,又不属于化合反应,这些反应是一类新的反应类型。板书:二.置换反应1.反应的特点:(1)反应物有两种:一种单质,一种化合物。(2)产物也有两种:一种单质,一种化合物。师生活动:根据置换反应的特点,给置换反应下一个定义。板书:2.置换反应的定义: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起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讲解:在硫酸分子中,一个硫原子和四个氧原子结合成的 SO4,在反应前后没有变化,我们把硫酸中没有变

89、化的 SO4叫做原子团,称为硫酸根。板书:3.原子团:MnO4(高锰酸根)、SO4(硫酸根)、PO4(磷酸根)NO3(硝酸根)、ClO3(氯酸根)、CO3(碳酸棍),OH(氢氧根)、NH4(铵根)等都叫做原子团。讲解:应牢记常用原子团的符号,记忆的方法可以采用韵语记忆:板书:原子团,不难记,铵根 NH4酸根先记锰、硫、磷,符号后面添“O4”酸根再记硝、氯、碳,符号后面添“O3”练习:完成教材第 52 页第 1 题。(四)总结、扩展本节内容我们主要学习了氢气的实验室制法和置换反应,氢气的实验室制法我们应该学会利用反应原理确定反应装置,利用产物特点确定收集方法。并且应掌握实验室制取氢气的反应表达式

90、和实验操作。对于置换反应我们应当学会根据反应物的特点和产物的特点判断反应类型。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学习了三个基本反应类型,下面我们对这三个反应类型进行一下总结:化合反应:A + B AB (多变一)分解反应:AB A + B (一变多)置换反应:A + BC B + AC (单质+化合物单质+化合物)四.布置作业:教材第 52 页第 2、3 题。第四节氢气的性质和用途(2 课时)一.知识教学点1.氧气的物理性质。2.氧气的还原性,可燃性,以及有关实验和现象。3.氢气点燃前检验纯度的原因。4.氢气的用途。5.从得氧失氧角度学习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二.重、难、疑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氢气的

91、化学性质。2.难点:氢气的还原性。3.疑点:氢气、氧气按一定比例混合为什么会发生爆炸,而纯净的氢气在空气中可以安静的燃烧?4.解决办法:通过实验,从表面现象到微观本质进行分析。三.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使学生了解氢气的物理性质。2.学生掌握氢气的还原性,可燃性,并了解有关实验和现象。3.了解氢气点燃前检验纯度的原因。4.根据氢气的性质,了解氢气的用途。5.从得氧失氧角度了解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二)整体感知本节以实验为主,通过实验现象研究本质,从而使学生的知识从感性到理性进行升华。 尤其是讲氧化还原反应时, 应注意分析反应的过程,以便使学生的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有较深的印象。另外,

92、本节的实验较多应规范操作,使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实验印象,从而为学生进行实验提供一个良好的参考材料。(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复习引入:在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氢气的实验室制法和置换反应,那么,实验室制取氢气的反应原理是什么?什么是置换反应?它有什么特点?讲解:在空气一章中,我们已经学习了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那么氢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是怎样的?氢气有什么样的用途呢?首先我们学习氢气的物理性质。板书:一.氢气的性质1.物理性质教师活动:展示一瓶新制的氢气由学生观察。学生活动:观察状态、颜色,总结出氢气的物理性质。板书:氢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在 101KPa 时氢气在-252时变成液体,在259

93、变成雪花状固体,它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讲述:为了验证氢气的密度,我们来观察下面的实验。实验:演示实验 34:验证氢气密度学生活动:认真观察现象,积极思考。提问:由此现象可以得到什么结论?解释:形成的肥皂泡之所以迅速上升,就是因为氢气的密度很小的缘故。在标准状况下,1 升氢气的质量为 O.089 克,大约是同体积空气质量的 1/14。提问:那么,氢气的化学性质是怎样的呢?在前面我们学习了氧气的化学性质,知道了氧气可以和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那么氢气可不可以和氧气发生反应呢?我们就利用实验来验证一下。板书:2.化学性质实验:演示实验 35:氢气的燃烧提问: 纯净的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是什么?

94、 它与空气中哪种物质发生了反应? 它的产物是什么?你是怎样知道的? 它们反应的化学反应表达式是什么?总结: (1)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现象: 氢气在空气中安静的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 烧杯内壁有水珠,并且发热。结论:点燃点燃氢气 + 氧气 水 H2 + O2 H2O总结:氢气具有可燃性。提问:那么,混有空气的氢气在点燃时会发生什么现象?实验:演示实验 36:氢氧混合爆炸实验现象: 氢气开始安静的燃烧, 然后发出了爆鸣声,塑料筒被高高冲起。板书:混有空气的氢气点燃会发生爆炸。提问: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总结:之所以会发生爆炸是因为氢气中混有了空气。混合气体中大量氢气分子和空气中的大量的氧气分子混合

95、,这样大量的分子相互接触点燃后, 二者迅速反应, 在极短的时间内放出大量的热,这些气体又在一个有限的空间内,当温度迅速升高,气体迅速受热膨胀,冲出容器发出爆鸣声。如果该反应发生在密闭容器或容积大出口小的容器,气体不能排出或来不及排出,就会使容器炸裂造成危险。提问:为什么纯净的氢气可以安静的燃烧呢?解释:因为纯净的氢气在点燃后只在管口或小孔处与空气中的氧气接触,接触面积小,发生反应的氢气分子和氧气分子的量也少,所以放出的热量也少,并且很快就散失到空气中去了,不会发生爆炸。通过科学实验测定,空气中如果混入的氢气的体积达到总体积的 4%-74.2%时,点燃混合气体就会发生爆炸,这个范围叫做氢气的爆炸

96、极限。板书:氢气的爆炸极限是 4%-74.2%。讲解:事实上所有的可燃性气体,粉尘,蒸汽与空气充分混合遇火都有可能发生爆炸,因此可燃性气体泄漏时一定要杜绝一切火源,防止发生爆炸造成危险。这也要求我们在使用氢气和其他可燃性气体时为了不发生危险,使用前一定要检验纯度。下面我们就学习检验纯度的方法。实验:演示实验 37:检验氢气的纯度(边实验边讲解)提问:为什么在第二次检验前要先用手堵一会试管才能继续收集氢气再进行检验纯度?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 55 页小字部分。板书:注意:使用氢气时,要特别注意安全。点燃氢气前,一定要检验纯度。练习:教材第 58 页第 1 题。(四)总结、扩展本节我们主要

97、学习了氢气的物理性质和氢气的可燃性。通过学习,同学们应该重点掌握氢气与氧气反应生成水,但是当条件不同时产生的现象不同。我们还学习了可燃性气体检验纯度的方法。同学们应该掌握并且注意在使用可燃性气体时一定要检验纯度。同时通过学习,应该学会如何通过表面现象分析物质的变化,得到正确的结论和正确的方法。四.布置作业:1.教材第 58 页第 2、3 题。2.思考题:室内如果发生煤气泄漏怎么办?第二课时复习提问:1.氢气的物理性质与氧气比较有哪些异同? 2.纯净的氢气在空气中燃烧有哪些现象?反应的表达式是什么? 3.为什么点燃氢气前一定要检验纯度?如何检验?讲解:氢气除了可以与氧气发生反应外,还可以和某些含

98、氧化合物发生反应。这是氢气的另一个重要的化学性质,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氢气与氧化铜的反应。板书: (2)氢气与氧化铜的反应实验:演示实验 38:氢气与氧化铜的反应提问:通过实验可以看到什么现象?得到什么产物?总结:现象: 试管中黑色的氧化铜变成红色。 试管口有水滴出现。结论:氢气 + 氧化铜 铜 + 水 H2 + CuO Cu + H2O提问: 为什么在通氢气前检验纯度? 为什么要向试管中先通一会氢气再加热? 试管口为什么要略向下倾斜? 实验完后,为什么停止加热后还要通氢气直到试管冷却?解释:因为这个实验的条件是加热,如果产生的氢气不纯,那么,在加热时有可能引起氢气发生器的爆炸造成危险。同样道理

99、,如果不把试管中的空气排除干净,就有可能使氢气和空气混合在加热条件下发生爆炸。也就是说,先向试管中通一会氢气,目的是排除试管中的空气。那么在加热时,试管中的氢气的浓度大于它的爆炸极限时就不会发生危险。试管口略向下倾斜是为了使反应生成的水不会倒流到试管底部使灼热的试管骤冷炸裂, 而导致实验失败。 实验完毕后再通一会氢气直至试管冷却,是为了使生成的铜在氢气的环境中冷却而不与空气中的氧气接触,使灼热的铜与氧气反应再生成氧化铜。板书:实验注意问题:a.通氢气前检验氢气纯度 b.先通一会氢气再加热 c.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 d.实验完毕后,停止加热后还要通氢气直到试管冷却提问:这个反应属于哪类反应类型?(

100、学生回答问题)分析:在这个反应中,我们可以看到氧化铜中的氧被氢气夺走,形成了单质铜。这个过程我们称氧化铜被还还原了;而氢气和氧化铜中的氧结合成它的氧化物水,我们说氢气被氧化了。这里被还原的氧化铜称为氧化剂,具有氧化性;被氧化的氢气叫做还原剂,具有还原性。副板书: H2 + CuO Cu + H2O还原剂氧化剂被氧化被还原总结:氢气具有还原性。板书: (3)氧化还原反应讲解:前面我们学过物质与氧的反应叫做氧化反应,也就是说,在这个反应中氢气发生了氧化反应,因为它与氧化铜中的氧发生了反应; 对于氧化铜来说, 它失去了氧,这种反应叫做还原反应。板书:含氧化合物里的氧被夺去的反应叫做还原反应。讲解:从

101、这个反应中我们可以总结这样的规律:板书:氧化剂失去氧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还原剂得到氧,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在通常情况下,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同时发生的。小结: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可以概括氢气具有两条化学性质: 1.具有可燃性它与氧气反应生成水,纯净的氢气在空气中安静的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水;混有空气的氢气点燃可能会发生爆炸,所以在点燃氢气前一定要验纯。 2.氢气具有还原性它可以夺取某些含氧化合物中的氧,使含氧化合物还原,自己被氧化,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讲述:针对氢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氢气有哪些用途呢?板书:二.氧气的用途学生活动:阅读课本第 56 页“二、氢气的用途” 。讨论

102、:氢气的用途,并说明它的用途是根据它的哪些性质?总结板书:1.填充探空气球(奄度小)。 2.制备金属材料(还原性)。3.作为高能燃料(可燃性)。4.工业原料。性质决定用途,用途反映性质。(四)总结、扩展本节学习了氢气的还原性和用途。在这一节的学习中,同学们应重点掌握氢气的还原性, 掌握它与氧化铜反应的实质, 并且通过观察实验,总结概括结论,体会学习的方法性和实验的规范性,应强调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不但学习了知识,同时培养了能力。四.布置作业课本第 58 页第 4、5 题。第五节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2 课时)一.知识教学点1.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2.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结

103、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3.对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形成有一个大致的印象。二.重、难点1.重点:原子的核外电于是分层排布的,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它的结构紧密相连。2.难点:对核外电子分层运动的表象的形成。三.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了解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2.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进一步了解结构与性质的关系。3.对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形成有一个大致的印象。(二)整体感知学习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是在学过原子构成、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及其相互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其目的在于通过 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了解核外电子排布的情况,进一步了解元素的性质与结构的关系,并使学生初步了解离

104、子化合物与共价化合物的形成。但是,应当注意这部分教学对学生来说既难以理解又难以掌握。因此,本节内容在讲解时不宜加深也不宜拓展,只要学生达到了解的水平即可。(三)教学过程复习提问:在前面我们学习了原子的结构,那么: 1.原子是怎样构成的? 2.原子核是由哪些微粒构成的? 3.原子的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有何关系?讲解:虽然我们对原子的结构有所了解,但是我们对核外电子的运动却一无所知。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核外电子的运动情况。板书:一.核外电子的排布讲述:对于核外只有一个电子的氢原子来说,核外电子的运动比较简单。对于核外电子数多于一个的原子,它的电子是怎样运动的呢?学生活动:阅读课本第

105、51 页第一段内容。提问:核外电子多于一个的原于其电子是如何运动的?总结板书:(1)在多电子原子里,由于电子的能量不同,电子在不同电子层上运动。 (2)能量低的电子在高核近的区域运动;能量高的电子在高核远的区域运动。 (3)离核最近的电子层叫第层;离核最远的电子层叫第七层。核电子的分层运动又叫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讲解:根据以上三点内容我们可以总结出:板书:电子层数:一二三四五六七高核距离:近远能量:低高讲述: 为了能够表示核外电子的排布, 我们用原子结构示意图来表示。板书:二.原子结构示意图教师活动: 讲解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 以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例:板书:1.圆圈及里面的正数表示原于核及

106、核内质子数;2.弧线表示电子层数;3.弧线上的数字表示每个电子层上容纳的电子数。2注意:a.每个电子层上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 2n 个; b.电于先填充能量较低的电子层,然后填充能量较高的电子层。提问:那么元素的分类,化学性质与核外电子数有何关系呢?板书:三.元素的分类、化学性质与核外电子数的关系提问:前面我们已经学习过元素的种类是由原子的核内质子数决定的,那么元素的化学性质是由什么决定的呢?板书:元素的种类是由原子的核内质子数决定的。元素的化学性质是由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数决定的。1.稀有气体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 8 个(He 为 2 个) ,化学性质稳定,这种结构称为稳定结构;2.金属元素:最

107、外层电子数少于 4 个,易失去电子,化学性质活泼;3.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于都大于或等于 4 个,易得到电子,化学性质活泼。结论:结构决定性质。讲解:由于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易失去电子,非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易得到电子,形成稳定结构,这样,原来的原子中的核电荷数与核外电子数就不相等而使原子带电,这样带电的原子就叫做离子。板书:四.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做离子。阳离子:带正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叫做阳离子;阴离于:带负电荷的原于(或原于团)叫做阴离于。讲解:离子形成的过程。提问:原子我们可以用元素符号来表示,那离子我们应该怎么样来表示呢?板书:1.离子符号:+2+3+阳离子:Na 、Mg

108、 、Al (NH4)-2-2-2-2-阴离子:Cl 、O 、S (SO4、CO3、OH )。提问:下面同学们思考一下离子与原子的有何区别?如何相互转化?总结板书:原子阳离子阴离子结 构质子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电荷数电 性不带电带正电带负电2+-表示法NaMgCl相 互转 化提问:钠原子最外层有一个电子,氯原子最外层有七个电子,它们之间是否可以形成化合物?如何形成的?教师活动:讲解离子化合物氯化钠的形成过程。总结板书:五.离子化合物1.定义:由阴阳离于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化合物叫做离子化合物。2.离子化合物中,阴阳离子所带正负电荷总数相等,化合物本身不显电性。提问:在前面学习氢气的实验室

109、制法时,我们曾经用到盐酸,它是氯化氢的水溶液。而氯化氢是氢气和氯气在点燃条件下生成的。那么,氯化氢分子是如何形成的?学生活动:阅读课本第 61 页有关内容。教师活动:讲解共价化合物的形成过程。总结板书:六.共价化合物1.共用电子对:P612.共价化合物:以共用电子对形成分子的化合物。3.共价化合物的形成:小结:形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和离子。由原子构成的物质:金属和稀有气体。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双原子分子单质,共价化合物。由离子构成的物质:离子化合物。(四)总结、扩展本节所学内容要求同学能够识别 1-18 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掌握离子的概念,能够区别离子和原子,

110、知道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形成过程和原理。通过学习我们还应该学会从微观想象中锻炼自己分析推断的思维方法。四.布置作业课本第 62 页第 1、2 题。第六节化合价(2 课时)一.知识教学点1.化合价的含义。2.元素化合价与化学式的关系,能根据化合价书写化学式或根据化学式判断化合价。二.重、难点 1.重点:(1)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2)记住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2.难点:化合价概念的建立。三.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了解化合价的概念及含义,初步认识化合价的实质,记住常见元素的化合价及化合价的一般规律。2.了解化合价与化学式的关系,会利用化合价原则根据化合价书写化学式或根据化学式判

111、断元素的化合价。(二)整体感知化合价是初中化学课程中要求达到了解水平的基础知识。在此以前涉及的有关化学式,物质结构的初步知识,尤其是有关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知识是给出化合价的依据。(三)教学过程复习引入:前面我们学习了有关原子结构的初步知识,那么,是什么决定了元素化学性质?提问:下面我们看一下投影片,讨论这些元素两两组合可以组成哪些化合物?投影:练习:写出化学式并判断每种化合物中原子个数比。总结:离子化合物:NaCl MgCl2 Na2S MgS Na2O MgO原子个数比:1:l 1:2 2:1 1:1 2:1 1:1共价化合物:HCl H2O H2S SO2原子个数比:1:1 2:1

112、2:l 1:2新课引入:从上面的练习可以看到原子之间形成化合物时其原子个数比有确定的数值,如果不是这个比值那么就不能形成稳定的化合物。而元素原子之间相互化合的个数比又是由原子的最外层电子决定的,也就是说,原子的最外层电子结构决定了原子之间按一定数目相互化合。而这个数目就表现出了元素的原于在形成化合物时表现出的一种化学性质化合价。板书:一.化合价提问:(1)什么叫做化合价? (2)元素的化合价是如何表示的? (3)化合价的实质是什么? (4)单质的化合价为什么为零?学生活动:阅读课本第 62、63 页,讨论后回答。总结板书:化合价:一种元素一定数目的原于跟其他元素一定数目的原子化合的性质,叫做这

113、种元素的化合价。化合价有正价和负价。化合价的实质:化合价是元素在形成化合物时表现出的化学性质。因为化合价是在形戊化合物时表现出的性质,所以单质的化合价为零。提问:(1)化合价的正负与数值是如何确定的?(2)化合价的原则是什么?板书:二.化合价数值的确定化合价的正负化合价数值正价负价离子化合物一个原子得失电子的数目失去电子得到电子共价化合物形成共用电子对的数目共用电子对偏离共用电子对偏向化合价原则在化合物里,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单质元素化合价为0。讲解:常见元素的化合价。总结板书:三.常见元素的化合价一价钾钠氯氢银,二价氧钙钡镁锌,三氯四硅五价磷,谈变价,也不难,二三铁,二四碳,二四六硫都齐

114、全,铜汞二价最常见。练习:标出下列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Na2O Cu(OH)2WO3Na2CO3NH4NO3FeSO4AlCl3讲解:原子团的化合价:是组成元素的化合价的代数和。-1-1-2-2+1如:OHNO3SO4CO3NH4讲述:那么如何根据化合价确定化学式?已知化学式如何判断元素的化合价呢?学生活动:阅读课本第 64 页例 l、例 2、例 3。,总结:四.化合价与化学式的关系讲解:参考课本第 64 页例 1、例 2、例 3。板书:注意:1.依据化合价的代数和等于零的原则。2.化学式的写法:正价先,负价后,标出(化合)价,找(原子)个数。3.不能根据化合价书写不存在的物质的化学式。(

115、四)总结、扩展本节我们主要学习了化合价,化合价的规则以及化合价与化学式的关系。在今后的学习中,同学们应注意把各知识点联系起来学习,这样可以使同学们的能力有较大的提高。四.布置作业1.课本第 65 页 2、4、5、6 题。2.化学谜语:以下均打一化学名称(1)学而时习之常温(2)拾金不昧还原(3)父母出门离子(4)火上加油助燃(5)引火烧身自燃(6)贾政责问宝玉质子第四章化学方程式第一节质量守恒定律(1 课时)一.知识教学点1.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2.质员守恒定律的本质分析。3.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二.重、难、疑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2.难点:应用多媒体教学从化学反应的实质去

116、认识质量守恒定律及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3.疑点:(1)从微观角度分析为什么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总和相等? (2)联系实际,在应用中加深理解,如“镁条燃烧质量增加;蜡烛燃烧后完全消失” ,以上反应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吗? 4解决办法:增加学生探索性实验,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边操作,边观察,组织讨论,总结规律。以理论为指导理解定律的本质,提高思维、分析推理能力。三.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二)整体感知本节通过精心设疑,实验探究,刘不同化学反应进行观察、测定、分析、推理得出质量守恒定律,然后分析实质,深化认识,并联系实际,在应用中加探理解,为学习化学方程式准备理论依据,为学好化学用语奠定基础。(三)教学过程

117、复习提问:什么是化学变化?化学变化的实质是什么?引入: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先裂解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分子,新分子再聚集成新物质(边讲解边板书)。这说明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发生了变化,在化学变化前后分子的种类发生了变化;而原子本身在化学变化前后并没有发生变化,只是重新组合。因此在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并没有发生变化。这是从质的方面来研究化学变化,今天我们就从量的方面来研究、分析化学变化。板书:一.质量守恒定律讲解:化学变化中有新物质生成,那么反应物的质量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增加、是减少、还是不变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探讨。板书:实验一:CuSO4与

118、 NaOH 的反应实验:演示课本第 70 页:实验 4-2学生活动:认真观察、思考。总结板书:a.现象:有蓝色沉淀生成反应后天平仍然保持平衡b.结论:反应物的总质量生成物的总质量c.表达式:CuSO4+ NaOH Na2SO4+ Cu(OH)2讲解:在这个实验中,最后天平仍处于平衡,说明反应物的总质量与生成物总质量相等,从众多实验事实中得出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的共性。板书:1.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提问:为什么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目的:(不失时机,再次提问)引导学生从化学反应的实质(从宏观微观分析说明)

119、上去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有条件的话应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分析原因。)总结板书:2.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没有发生变化,原子的质量也没有发生变化。二.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提问:镁条燃烧后,生成氧化镁的质量比镁条增加了,蜡烛燃烧后完全消失了,这些反应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吗?目的:启发学生思考,组织讨论,由学生做出正确的解释。结论: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目的意图:发散思维,加深对质量守恒定律中关键字词 (“参加化学反应”和“质量总和”等)的理解和认识。(四)总结、扩展1.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归纳为四不变:宏观: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微观(实质) :原子的种类不变原子的个

120、数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没有变化 2.理解和应用质量守恒定律时注意以下几点 (1)质量守恒定律是通过研究不同化学反应,从而揭示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质量关系的定律。因此它是一切化学反应必然遵循的一个定律(注:物理变化不属于此定律)。 (2)质量守恒定律研究的内容仅是指“质量”不能任意推广到其他物理量。 (3)守恒的数量是“总质量” ,是指参加反应的所有反应物和所有生成物的总质量,不是部分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4)守恒的范围是: “参加反应的各物质” ,运用此定律时其他没有参加化学反应的物质,不能计算在内。四.布置作业1.阅读课本第 70 页 35 段。2.完成课后题。3.预习第二节。第二节化学方程式(

121、1 课时)一.知识教学点1.化学方程式的概念。2.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和书写方法。3.化学方程式的含义和读法。二.重、难、疑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1)化学方程式的含义。 (2)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2.难点:化学方程式的配平。3.疑点:化学方程式能表示什么含义?4.解决办法:采用从实验入手的讨论法,加深对化学方程式“质”和“量”含义的理解,讲练结合,在练习中加深体会,逐步熟练,为化学计算打下基础。三.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二)整体感知本节根据质量守恒定律,采用从实验入手的讨论法导出化学方程式的概念。在进行书写配平的教学中,采用讲练结合的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又加深对化学方程式含义的理解和读写

122、。(三)教学过程复习提问:前面我们学习了质量守恒定律,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是什么,为什么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理解应用质量守恒定律应注意哪些问题?新课导入:前面我们已经学习过元素、原子、分子、离子都可以用化学符号来表示, 这些符号是化学最基础的语言, 通称为 “化学语言” 。那么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用哪种“化学用语”表示呢?这将是我们本节要学习的内容化学方程式。化学上有没有一种式子,既能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又能反映质量守恒这一特点呢?板书:一.化学方程式: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在文字表达式的基础上,用化学式表示该化学反应并把箭头改为等号,称之为化学方程式。举例:

123、如木炭在氧气中燃烧:C + O2 = CO2 12 32 44讲解:这个式子不仅表示了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同时,通过相对分子质量还可以表示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即各物质之间的关系,这就是说,每12 份质量的 C 和 32 份质量的 O2在点燃的条件下完全反应,能生成 44 份质量的 CO2。提问:那么化学方程式的写法是不是只要把反应物和生成物都用化学式来表示就可以了呢?请看“氯酸钾受热分解”反应: KClO3 = KCl + O2能不能称作化学方程式,怎样才能使它成为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化学方程式呢?板书: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教师活动:组织学生阅读课本第7172 页有关内容,组织学生讨

124、论: (1)书写化学方程式必须遵守哪些原则? (2)具体书写步骤是怎样的?(以氯酸钾受热分解为例)学生活动:阅读,讨论得出结论。板书:1.书写原则:一是必须以客观事实为基础;二是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2.书写步骤:根据实验事实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配平化学方程式;注明化学反应发生的条件和标明“” 、 “” 。 (说明 “” 、 “” 、 “” 等符号表示的意义。)教师活动:以“磷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为例,用“最小公倍数配平法” ,讲请书写原则及配平方法。学生活动:学生练习配平、讨论分析出现的错误及注意事项。提问:什么是化学方程式的配平,用最小公倍数配平法的步骤?为什么说质量守恒定律

125、是书写化学方程式的理论基础?目的意图:加深理解,熟练掌握配平方法。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 P71 页第三自然段。板书:三.化学方程式的含义和读法学生活动:学生阅读课本第 71 页第三自然段并讨论:化学方程式表示的含义,化学方程式的读法。教师活动:结合氯酸钾分解反应讲述化学方程式表示的质和量的意义及读法(说明“+”和“”表示的意义)。板书: 2KClO3 2KCl + 3O2 2(39+35.5+316) 2(39+35.5) 3162245149961.含义:质:表明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即反应进行的条件。量:表明了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即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2.读法:质:氯酸钾在二氧化

126、锰作催化剂的条件下加热生成氯化钾和氧气。量:每245 份质量的氯酸钾在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条件下加热生成 149 份质量的氯化钾和 96 份质量的氧气。学生活动:相邻座位同学相互练习读法。教师活动:简单介绍奇数配偶法和观察法配平方法。目的者图:培养学生按照化学的含义去理解和读写化学方程式。(四)总结、扩展1.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左写反应物,右写生成物;中间连等号,条件要注清;生成气体、沉淀,箭头要标明。 2.最小公倍数配平法步骤:找出在反应式两边各出现过一次,并且两边原子个数相差较多或最小公倍数较大的元素作为配平的突破口。求它的最小公倍数。推出各化学式前面的系数。把横线改成等号。检查。四.布置作业

127、1.阅读课本第 71、72 页。2.课本第 73 页练习。3.总结学过的化学方程式,预习第三节。第三节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2 课时)一.知识教学点1.已知反应物的质量求生成物的质量;2.已知生成物的质量求反应物的质量;3.已知一种反应物的质量求另一种反应物的质量;4.已知一种生成物的质量求另一种生成物的质量。二.重、难、疑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由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求生成物(或反应物)的质量。 2.难点:训练和培养学生按照化学特点去思维的科学方法。 3.疑点:为什么说化学知识是化学计算的基础,化学方程式是化学计算的依据? 4.解决办法采用讲练结合,以练为主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

128、过由易到难的题组和一题多解的训练, 开阔思路, 提高解题技巧, 培养思维能力,加深对化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三.教学步骤(一)知识目标(二)整体感知在学生熟悉有关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从化学方程式表示的含义入手,引导学生从“量”的方面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采用讲练结合,以练为主的方法,掌握根据化学力程式计算的解题思路、方法和关键。(三)教学过程复习提问:1.什么是化学方程式?2.说出方程式:4P + 5O2 2P2O5目的:使学生熟悉明确化学方程式的概念含义。新课导入:前面我们学习了化学方程式所表示的含义,研究物质的化学变化常涉及到量的计算,本节就是从“量”的方面来研究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板书:一.

129、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一般可分为五步: 1.根据题意设未知数; 2.写出并配平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3.求出有关物质间的质量比(即式量与系数乘积之比),写在相应化学式的下边,再把已知量和未知量写在相应质量比的下边; 4.列出比例式,求出未知数; 5.简明地写出答案。教师活动:根据以上五个步骤讲解 P7475 例一、例二。练习:并在黑板上板演:实验室要制得 0.64 克氧气需高锰酸钾多少克?同时生成二氧化锰多少克?31 克白磷完全燃烧, 需要氧气多少克?生成五氧化二磷多少克?教师活动: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归纳并指错,归纳出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类型。板书:2.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四种

130、类型:(1)已知反应物的质量求生成物的质量;(2)已知生成物的质量求反应物的质量;(3)已知一种反应物的质量求另一种反应物的质量;(4)已知一种生成物的质量求另一种生成物的质量。提问:什么是化学计算的基础?什么是化学计算的工具?什么是化学计算的依据?推论:化学知识是化学计算的基础,数学是化学计算的工具,化学方程式是化学计算的依据。板书:二.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题组练习 1.用氢气还原氧化铜,要得到 6.4 克铜,需要氧化铜多少克?2.12.25克KClO3和3克MnO2混合加热完全反应后生成多少克氧气?反应后剩余固体是多少克?3.把干燥的 KClO3和 MnO2的混合物 15.5 克装入大试管加

131、热, 当反应不再发生时,冷却、称重,得 10.7 克固体物质,试计算原混合物中氯酸钾的质量。4.某金属 R 与稀 HCl 反应,在放出H2的同时生成 RCl2,已知 9.6 克R 与足量盐酸反应后可制得 0.8 克 H2,求 R 的相对原子质量。5.在 20 克 KClO3和 MnO2的混合物中含 MnO210%,加热冷却后,试管中含 MnO212.5%,求:KClO3的分解率是多少?生成多少克 KCl?学生活动:进行题组练习。教师活动:提问: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要领是什么?关键呢?目的意图:引导学生多主动探求解题方法,开拓创造性思路,诱发求异创新,培养思维的发散性和求异性。学生活动:教师组织

132、学生讨论,归纳解题思路和方法。(四)总结、扩展小结:三个要领:1.步骤要完整; 2.格式要规范; 3.得数要准确。三个关健:1.准确书写化学式; 2.化学方程式要配平; 3.准确计算相对分子质量。注意事项:1.化学方程式反映的是纯物质间的质量关系,因此遇到不纯物质,要先把不纯的反应物生成物的质量换算成纯物质的质量,才能代人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 2.计算中注意单位统一(必须是质量单位,如果体积须根据密度换算成质量单位)。目的意图:思维有序、严谨、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四.布置作业 1.课本第 75 页 2、3 题;第 76 页 1 题(2) 、 (3)题。 2.复习总结本

133、章内容。第五章碳和碳的化合物第一节碳的几种单质(1 课时)一.知识教学点碳的单质(金刚石、石墨、无定形碳)。二.重、难、疑点解决办法1.重点:金刚石、石墨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2.难点:金刚石和石墨在物理性质上存在巨大差异的原因。 3.疑点:碳和炭的区别是什么, 4.解决办法 (1)通过学生阅读教材、教师演示试验、学生动手实验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掌握金刚石、石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并理解木炭的吸附性。(2)教师运用形象的比喻,帮助学生理解金刚石和石墨在物理性质上存在差异的原因。三.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了解金刚石、石墨、木炭等的物理性质和用途。2.理解金刚石、石墨由同种元素组

134、成但物理性质不同的原因。3.木炭具有吸附能力的原因。(二)整体感知本章主要是较为全面、完整地学习碳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内容包括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制法、用途和鉴别等方面。从学习研究物质的角度看,本章具有典型性;从本章在全书中的地位看,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占有重要的地位。本节主要讲金刚石、石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并以木炭为例简介了无定形碳。通过对碳单质的学习,掌握固态非金属单质所特有的一些物理性质,进一步理解元素和单质这两个基本概念的区别和联系,这是学好本章内容的基础。(三)教学过程新课引入:前面我们学习了氧气和氢气两种气态非金属单质,从这章开始学习碳及其化合物。首先学习碳的几种单质。板书:一.

135、碳的单质:金刚石、石墨、无定形碳 (木炭、活性炭、焦炭、炭黑)。二.金刚石和石墨。教师活动:(1)演示玻璃刀裁玻璃。 (2)让学生阅读教材第 79 页,用列表法引导学生总结出金刚石的物理性质和用途。学生活动:(1)阅读教材第 79 页,用列表法总结出石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学生用手摸铅笔芯粉末。 (3)石墨导电的实验。目的意图:通过学生阅读教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学生观察实验和自己动手实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掌握金刚石和石墨特有的一些物理性质。板书:1.物理性质及用途金刚石石墨深灰色有金属而不透明的鳞片色、态无色透明、正八面体状的固体固体硬度最硬最软的矿物之一有滑腻感熔点很

136、高很高导电性无良好用途装饰品钻探机钻头刻刀铅笔芯电极高温润滑剂教师提问:金刚石、石墨都是碳的单质,为什么在物理性质上存在巨大差异?教师活动:采用比喻的方法,把碳原子比喻成建筑用的砖条,把金刚石、石墨比喻成用砖盖成的建筑物。指出两种“建筑物”外形不同,牢固程度也存在差异,并绘出简单的图形。通过形象的比喻,帮助学生理解“金刚石和石墨里碳原子的排列不同”这句关键词语。总结板书:2.物理性质存在很大差异的原因:碳原子排列不同。(1)一种元素可以形成多种不同的单质。由此可知,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2)多种单质可能由一种元素组成,如红磷和白磷。三.无定形碳讲解:木炭、焦炭、活性炭、炭黑也是碳的单

137、质,它们通常称为无定形碳。下面我们主要以木炭为例,学习它的物理性质和用途。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第 80 页最后一段,列出木炭的物理性质。实验:演示实验 5-2、5-3。提问:在实验中分别观察到什么现象?红棕色的二氧化氮和红色颜料到什么地方去了?木炭为什么具有吸附能力。教师活动:引导学生从木炭的结构特点方面进行思考,并解释木炭具有吸附能力的原因。板书:1.木炭的物理性质(1)灰黑色的多孔性固体。(2)木炭具有吸附能力(由于木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使它的表面积较大) 。教师活动:展示简易净水器,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目的意图: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动手实验的能力。学生活动:(1)阅读教材第 8l

138、页,总结焦炭、炭黑的用途。 (2)阅读“黑火药”选学内容。目的意图:联系我国古代发明的黑火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板书:2. 活性炭、焦炭、炭黑的用途(四)总结、扩展1.碳和炭的区别。碳:是指碳元素,只用作化学用语,在表示元素和含碳的化合物时使用。炭:是指具体的物质。如:炭黑、木炭、活性炭等,它们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2.介绍 C60新单质及我国在 C60的超导研究中取得的重要成果,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认识“科教兴国”的意义。四.布置作业书面作业:教材第 82 页习题 1、2、3。第二节单质碳的化学性质(1 课时)一.知识教学点单质碳的化学性质(稳定性,碳和氧气、氧化铜的化学反应)

139、。二.重、难、疑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2.难点:碳单质跟氧化铜、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 3.疑点:怎样证明金刚石、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 4.解决办法 (1)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已经知道的许多事实,结合教材中的插图和阅读材料,启发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思考新的问题,做到温故而知新。 (2)学生阅读教材中的选学内容,启发学生用化学方法证明金刚石和石墨的元素组成,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3)通过做好木炭还原氧化铜的演示实验,提出学生应注意观察的问题,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启发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本质上理解木炭的还原性。三.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了解单质碳在

140、常温下稳定,在高温下化学活动性强。2.了解金刚石、石墨、无定形碳有着相同的化学性质。3.掌握单质碳的可燃性和还原性。4.初步了解化学变化的热理变化。(二)整体感知本节课主要学习碳的化学性质,是对以前学过的化学用语的运用和巩固。通过第一、二节对碳的学习,使对碳这种固态非金属单质所特有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这是学好本章的基础。(三)教学过程复习提问:1.碳的单质有哪几种?2.金刚石、石墨有哪些物理性质?为什么它们都由碳元素组成却有不同的物理性质?导入:通过上节课学习,我们知道碳的几种单质有不同的物理性质,是由于碳原子排列的不同。但因为它们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所以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

141、。下面我们学习碳的化学性质。板书:一.碳在常温下稳定、高温下活泼学生活动:1.阅读教材第 82 页第一段,看插图 55。2.举例说明碳在常温下稳定。讲解:随着沮度的升高,碳的活动性大大增强,在高温下,它能和许多物质起反应。板书:二.碳的化学性质 1.碳跟氧气的反应(可燃性)复习提问: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是什么?学生活动:练习写出碳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讲解:在氧气或在空气中,当氧气充足时,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如果氧气不充足,则燃烧不充分生成一氧化碳。注意联系生活实际,以燃煤的火炉为例加以汲明,并指出这两个反应中有放热现象。学生活动:配平碳不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板书:C + O2 CO2(碳

142、充分燃烧)2C + O2 2CO(碳不充分燃烧)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第 83 页选学材料,分组讨论:怎样证明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讲解:将金刚石和石墨分别燃烧,其产物都只有二氧化碳。板书:2.碳跟某些氧化物的反应(还原性)教师活动:演示实验 54,用木炭还原氧化铜。指导学生观察思考:石灰水发生了什么变化,试管里的粉末发生了什么变化?在反应中生成了什么物质?学生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认真观察实验,讨论井回答问题。练习写出这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板书:实验:C 和 CuO 的反应现象: (1)有红色固体生成;(2)有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产生。化学方程式:C + 2CuO 2Cu + C

143、O2教师提问:这个反应的条件是什么?它属于什么反应类型?讲解:在这个反应中,木炭夺取了氧化铜中的氧生成二氧化碳,木炭是还原剂,具有还原性。氧化铜失去了氧被还原为铜。教师提问:在燃烧很旺的炉火里,添上大量的新煤后,温度为什么会降低?讲解:下层的煤,燃烧时生成的二氧化碳,与上层新煤中的碳会反应生成一氧化碳,这个反应是一个吸热反应,因而添加新煤后,炉温会降低。板书:C + CO2 2CO讲解: 碳燃烧时放出热量, 碳使二氧化碳还原成一氧化碳要吸收热量。这就是化学反应中的放热或吸热现象。板书:三.化学反应中发热和吸热现象热能电能(如火力发电) 、动能(如蒸汽机)等。学生活动:讨论如果设有化学反应放出的

144、热能,世界会变成什么样?目的意图: 通过讨论, 使学生认识到利用化学反应放出热能的重要性。(四)总结、扩展小结:碳和氢气的化学性质比较碳(C)氢气(H2)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化学性质稳定C + O2 CO2可燃性2H2 + O2 H2O2C + O2 2COC + 2CuO 2Cu + CO2还原性H2 + CuO Cu + H2OC + CO2 2CO四.布置作业教材第 85 页习题第 1、2、5 题。第三节二氧化碳的性质(2 课时)一.知识教学点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2.二氧化碳的用途。 3.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4.灭火和灭火器简介。二.重、难、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二氧化碳与水、

145、石灰水的反应。 2.难点:二氧化碳的检验方法及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3.疑点:当二氧化碳在空气中的含量超过 1%时候,会对人体产生危害,可是为什么又说二氧化碳无毒? 4.解决办法: (1)学生阅读教材,认识二氧化碳的重要性。 (2)通过课堂演示实验及实验分析,掌握二氧化碳的性质。(3)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使学生了解二氧化碳和石灰石的用途。三.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 1.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实验操作、实验现象描述及其反应方程式)。 3.常识性了解灭火原理和灭火器。 4.了解石灰石的用途。(二)整体感知本节课堂演示实验较多,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也较多,容易引发学

146、生的兴趣,使学生主动观察和思考问题,掌握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三)教学过程教师提问:在空气中二氧化碳只占 0.03%,自然界中如果没有二氧化碳会怎样?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图 59,简述二氧化碳对自然界中生命活动的重要性。教师活动:(1)展示装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演示实验 55。 (2)讲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板书:一.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与氧气比较)注意: “干冰”是指固体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氧气色、味、态无色、无味的气体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比空气略大溶解性能溶于水不易溶于水讲解: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板书: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教师活动:演示实验 56。提出问题:为什么下层的蜡烛先熄灭?

147、学生活动:观察实验现象,讨论教师提出的问题。板书:1.既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2.不能供给呼吸。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第 87 页,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二氧化碳是否有毒?在进入深井或深洞的底部时,应先采取怎样的措施来保证安全?讲解:二氧化碳对自然界的生命活动很重要。人体的血液中也需要适量的二氧化碳, 以促使呼吸器官的正常工作, 如缺少二氧化碳,则呼吸作用就会减弱, 以至停止; 但如果吸人多量的二氧化碳,则又会妨碍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排出,使新陈代谢不能正常进行。所以当空气的二氧化碳超过 1%时,对人有害处,达到10%时,会致人死亡。但是这不能说明二氧化碳有毒。板书:3.二氧化

148、碳与水的反应教师活动:演示实验 57讲解实验中所发生的两个化学反应,写出反应方程式,学生活动:观察实验现象,解释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判断“二氧化碳能使紫色的石蕊变成红色这句话是否正确。板书: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的石蕊变红。碳酸不稳定,易分解成二氧化碳气体和水。CO2 + H2O = H2CO3 (碳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H2CO3 = CO2 + H2O (碳酸不稳定)学生活动:向澄清的石灰水中吹入二氧化碳,观察实验现象。教师活动:写出二氧化碳跟氢氧化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指出这个反应也是鉴定二氧化碳气体的重要反应。板书:4.二氧化碳与石灰水的反应CO2 + Ca(OH)

149、2 = CaCO3 + H2O(用来鉴别 CO2)目的意图: 使学生了解 CO2和 Ca(OH)2的化学反应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具体运用,使理论紧密联系实际。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弟 8890 页中“二氧化碳的用途”和“干冰的妙用” ,总结二氧化碳的用途。教师活动:演示试验 59,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板书:三.二氧化碳的用途1.灭火(Na2CO3 + 2HCl = 2NaCl + H2O + CO2)2.做工业原料3.“干冰”的妙用4.做肥料学生讨论: 二氧化碳对自然界的生命话动很重要, 而且还有很多用途,是不是在自然界中越多越好?目的意图: 使学生全面地认巩二氧化碳, 辩证地分析问题、认识问题、

150、解决问属。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第 90 页,总结石灰石的用途。板书:四.石灰石、大理石 1.主要成分是碳酸钙(CaCO3) 2.高温易分解:CaCO3 = CaO + CO2 3.用途:用作建筑材料学生活动:阅读教材 9091 页选学内容,观察教师演示实验,总结溶洞的形成的原因。教师活动:(1)补充实验:向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持续通入二氧化碳,将最后得到的澄清溶液分成两份,一份留作对比,另一份用酒精灯加热。 (2)结合补充的实验,讲解溶洞的形成过程和形成过程中发生的两个化学反应。 (3)介绍我国广西桂林地区的溶洞奇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美丽山河的情感。板书:五.溶洞的形成CaCO3 + H2O

151、+ CO2 = Ca(HCO3)2Ca(HCO3)2 = CaCO3 + H2O + CO2(四)总结、扩展溶洞形成过程中的发生两个化学反应。四.作业:教材第 92 页 36 题。第四节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1 课时)一.知识教学点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二.重、难、疑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实验装置和制取方法。2.难点:从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设计思路出发,学习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方法。3.疑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为什么不能用稀硫酸?4.解决方法 (1)采取讨论的形式,从学生学过的氧气和氢气的实验室制法,归纳和总结出气体实验室制法的设计思路和方法。(2)通过演示和补充实

152、验,组织学生分析讨论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方法,使学生掌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联系实验室制取氧气、氢气,学会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方法。2.掌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实验装置、使用的药品、仪器名称和收集方法。(二)整体感知本节主要采用讨论的形式,使学生掌握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三)教学过程复习提问:(1)CO2有哪些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实验室制取 H2、O2的反应原理是什么?小结: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是利用高锰酸钾或氯酸钾 (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在加热条件下得到氧气。实验室制取氢气的原理是用金属锌和稀硫酸(或

153、稀盐酸)反应得到氢气。教师活动:投影出制取 H2、O2的几套装置图,通过讨论得出这些装置图的适用范围:(1)当用固体反应,需要加热产生气体时,可采用制取氧气的装置;(2)当用固体与液体反应,不需加热就能生成气体时,可采用制取 H2的装置(注意该气体难溶于水或酸)。提问:(1)在实验室如何收集 H2和 O2,根据它们什么性质? (2)如何检验 H2和 O2?学生活动:通过讨论得出以下结论:(1)根据气体的物理性质(密度和溶解性)决定采用什么方法收集;(2)利用物质的特性来检验物质。总结板书: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是: 1.首先了解在实验室的条件下,用什么药品,通过什么化学反应制取这种气体。

154、2.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和生成气体的物理性质,来设计实验装置,决定采用什么方法收集。 3.需要通过什么实验来验证制得的气体就是所要制的气体。讲解:根据以上思路,我们来学习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板书:一.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原理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第 93 页。板书:1.药品:大理石(石灰石)和稀盐酸 2.化学方程式:CaCO3 + 2HCl = CaCl2 + H2O + CO2学生活动:讨论实验室制取 CO2时,能否将稀 HCl 换成稀 H2SO4?能否将 CaCO3换成 NaCO3?演示实验:向装有大理石的试管中加入稀 HCl,另一支也装有大理石的试管中加入稀 H2SO4,让学

155、生观察实验现象。讲解:大理石跟稀 H2SO4反应一段时间就停止放出气体,是由于 CaCO3和 H2SO4反应生成的 CaSO4微溶于水,覆盖在大理石表面,阻止大理石和 H2SO4接触,反应就停止了,所以不能用稀 H2SO4代替稀 HCl。演示试验:取两支试管,一支装有大理石,另一支装有碳酸钠,都加入盐酸。学生活动:观察两支试管中产生气体的程度,思考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是否容易收集。目的意图:通过上面的演示试验,使学生理解掌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所用药品和依据的反应原理。提问:根据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确定制取二氧化碳可采用什么装置?板书:二.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1.装置:同

156、制取氢气的装置相似。讲解:采用与制取氢气相同的装置,指出反应的容器可以是锥形瓶、平底烧瓶、广口瓶、大试管、启普发生器等,并强调装置的正确性和原因。提问:根据 CO2的物理性质,采用什么方法来收集 CO2呢?板书:2.收集方法:采用向上排空气法,不能用排水法。实验: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提问:(1)如何检验生成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2)如何证明集气瓶中充满了二氧化碳?总结板书:三.二氧化碳的检验方法 1.检验方法:将生成的气体通人澄清的石灰水中,如果石灰水变浑浊,则证明该气体为 CO2。 2.验满方法:将燃着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如木条熄灭,证明瓶内充满 CO2。实验:再次演示实验 58:实验室制取

157、CO2。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第 95 页的选学材料,回答每种灭火器的用途及注意事项。目的意图: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板书:四.三种常见的灭火器(四)总结、扩展比较氧气、氢气和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四.布置作业1.列表比较 H2、O2、CO2的实验室制法。2.教材第 96 页习题 2、3、4、5。第五节一氧化碳(1 课时)一.知识教学点1.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2.一氧化碳的毒性且其对环境的污染。二.重、难、疑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2.难点:从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分子组成的不同,了解它们在性质上的差异。3.疑点:向炉火中撒少量的水后,为何炉火烧得更旺?4.解决方法: (1)

158、学生阅读教材,比较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了解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2)教师演示试验,学生观察实验现象,通过讨论分析,了解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3)结合生活实际,了解一氧化碳的毒性及其对环境的污染,加强环保观念。三.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了解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2.掌握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3.了解一氧化碳的用途、毒性和对环境的污染。(二)教学过程复习提问:写出碳单质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引言:我们知道碳有两种氧化物:CO 和 CO2。CO 和 CO2在分子组成上,它们只相差一个氧原子,这种组成上的差异会给它们性质上带来什么差异呢?下面,我们来学习 CO 的某些特性。板书

159、:一.一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1.物理性质(与 CO2相比较)复习提问:CO2有哪些物理性质呢?学生活动:阅读教材 P97 第一段,从颜色、状态、密度、溶解性等方面比较一下 CO 和 CO2的物理性质板书:色、味、态密度溶解性CO无色无味的气体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CO2无色无味的气体比空气大能溶于水2.化学性质(1)一氧化碳的可燃性教师活动:讲解演示实验 510。学生活动:(1)观察火焰捐色,当教师把内壁附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时,观察石灰水有什么变化。 (2)根据实验现象,判断有何物质生成?写出化学方程式。讲解: CO 和 H2都有可燃性, 它与 O2(或空气)混合后点燃都有可能发生爆炸,注

160、意点燃前应检验 CO 气体的纯度。提问:(1)如何用化学方法区别 CO 和 H2? (2)如何用化学方法区别 CO 和 CO2?学生活动: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目的意图:使学生认识到 CO 和 H2的化学性质比较相似,可根据它们发生化学反应时,生成物不同来区别;CO 和 CO2的化学性质有很大差异,根据它们的化学性质来区别。板书:(2)一氧化碳的还原性。教师活动:讲解演示实验 511。学生活动:观察黑色氧化铜的变化和澄清石灰水的变化,根据实验现象,判断有什么物质生成,并写出化学方程式。讲解:CO 在反应中夺取了 CuO 中的 O,使 CuO 还原成 Cu,同时生成CO

161、2。反应说明 CO 具有还原性,这个特性与 O2、C 相似。板书:COH2C2CO + O2= 2CO22H2 + O2 = 2H2O可燃性C + O2 = CO2蓝色火焰淡蓝色火焰还原性CO+CuO=Cu+CO2H2+CuO=Cu+H2OC+2CuO=Cu+CO23.一氧化碳的用途提问:根据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思考它有哪些用途?学生活动:总结出一氧化碳的用途。阅读教材中的选学材料,了解水煤气的成分,并思考选学材料中提出的问题。板书: (1)气体燃料(2)冶炼金属:Fe2O3 + 3CO = 2Fe + 3CO2二.一氧化碳的毒性学生活动:(1)阅读教材第 99 页,理解 CO 中毒的生理过程

162、。 (2)分组讨论教材第 100 页的习题 3。教师活动: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进行总结。板书:三.一氧化碳对空气的污染学生活动:(1)阅读教材第 99 页。 (2)讨论 CO 这种污染物是怎样产生的?如何防止污染,讲解:CO 具有可燃性和还原性,在人类生活和工业生产中有很重要的用途;CO 有剧毒,又污染空气,所以要注意防止和控制 CO 对环境的污染。对于 CO,我们要“一分为二”地认识它。(三)总结、扩展1.CO 和 CO2性质的差异。2.CO 和 H2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四.布置作业1.教材 P100 习题 2。2.用什么方法鉴别空气、O2、H2、CO 和 CO2?第六节甲 烷(1 课时)一.知

163、识教学点1.常识性介绍有机化合物的初步概念,以及有机化合物在性质上的一些共同特点。2.了解甲烷。二.重、难、疑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甲烷的化学式、性质和用途。2.难点:有机化合物的概念。3.疑点:有机化合物与无机化和物在性质上有什么不同?4.解决方法:(1)教师讲解和介绍几种常见的化合物,使学生了解有机化合物的知识。(2)演示实验 512,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讨论得出甲烷的成分。(3)阅读教材,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对天然气的使用,了解沼气的制法、用途等。三.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 (1)了解有机化合物的概念以及有机化合物性质上的一些共同点。 (2)了解甲烷在自然界中的存在、甲烷的分子构成

164、和主要性质。 (3)了解沼气的制法、用途以及对我国农村发展的重要意义。(二)整体感知本节教材中,甲烷是重点,有机物的应用是选学内容。从本节开始学习有机物的知识,以利于学生适应现代化社会生活的需要。(三)教学过程引言:我们已经学习了CO、CO2、H2CO3和 CaCO3等含碳的化合物。目前世界上含碳的化合物超过千万种,占已发现的纯物质中的绝大部分。如蔗糖、淀粉、纤维素、油脂、蛋白质等都是含碳的化合物。下面,我们来学习有机化合物的初步概念。板书:一.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提问:什么是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强调 CO、CO2、和 CaCO3等少数化合物,虽然它们也含有碳元素,但由于它们的组成和性

165、质跟无机化合物相似,因此它们属于无机化合物)。板书:1.定义(1)有机化合物:含碳的化合物(CO、CO2、H2CO3和 CaCO3除外)。(2)无机化合物: 不含碳的化合物(包括 CO、 CO2、 H2CO3和 CaCO3)。教师活动:以几种常见有机化合物为例,来介绍有机化合物的共性。板书:2.性质二.最简单的有机物甲烷(CH4)讲解:甲烷俗称为沼气,是在隔绝空气的情况下,主要由植物残体分解而成的。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天然气是当今世界上的重要燃料,我国是最早利用天然气的国家。板书:1.甲烷俗称沼气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第102 页中的第三段和插图,了解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利用天然气的国家。教师活动

166、:演示甲烷的燃烧实验实验 512。学生活动:观察甲烷的颜色和状态,观察甲烷燃烧时产生的现象,根据实验现象推断甲烷的成分中一定含有什么元素。讲解:甲烷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难溶于水。甲烷有可燃性,点燃前要先验纯。板书:2.甲烷的性质(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难溶于水。(2)化学性质:可燃性CH4 + 2O2 = 2H2O + CO2三.沼气的制取和利用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第 102 页,了解沼气的制取和利用。板书:四.有机物的应用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第 103 页的选学内容,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应用。教师活动:配合教材中的彩色图片,介绍利用聚硅氯烷的特殊性能,可以创造

167、出很多奇迹,鼓励学生为创造新的奇迹而奋发学习。(四)总结、扩展小结:比较 H2、CO、CH4的物理性质和可燃性。色味态密度溶解度化学性质(可燃性)H2无色比空气小难溶于水2H2+O2=2H2O(淡蓝色)CO无味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2CO+O2=2CO2(蓝色)CH4气体比空气小极难溶于水CH4+2O2=2H2O+CO2(明亮的蓝色)四.布置作业1.做教材第 104 页的家庭小实验。2.教材第 105 页的 2、3 题。第七节乙醇醋酸(1 课时)一.知识教学点1.酒精。2.醋酸。3.乙醇。二.重、难、疑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乙醇的化学式、物理性质、燃烧反应和重要应用。2.难点:乙醇、甲醇的化学式及

168、其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3.疑点:怎样证明酒精的成分里一定含有碳元素和氧元素。4 解决方法:(1)通过演示实验和补充实验,帮助学生了解乙醇和醋酸。(2)通过阅读教材,了解乙醇和醋酸的用途。三.教学过程(一)明确目标 1.了解乙醇的化学式、物理性质、燃烧反应和重要应用。 2.常识性介绍甲醇和醋酸的化学式、性质及用途。(二)教学过程复习提问: 什么是有机物?C、 H2CO3、 CaCO3是否属于有机物?为什么?写出甲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板书:一.酒精(学名乙醇) 1.化学式:C2H5OH讲解:酒精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它的化学式为 C2H5OH,学名为乙醇。板书:2.性质教师活动:展示一瓶无水

169、乙醇,让学生观察颜色和状态,并闻气味。学生活动:观察实物,结合生活常识总结出酒精的性质。练习配平酒精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板书: (1)物理性质:乙醇是无色无味,有特殊气味的液体,易挥发,易融于水,与水以任意比互溶,能溶解多种有机物。(2)化学性质:可燃性化学方程式:C2H5OH + 3O2 = 2CO2 + 3H2O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第 105 页,总结出酒精的用途。讨论怎样证明酒精中一定含有 C 和 H 两种元素?板书:3.用途(1)重要的化工原料(2)消毒剂(3)饮用酒教师活动:介绍我国在酿酒方面的重大发明和悠久历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板书:4.甲醇(有毒)讲解:工业酒精中常含有少量甲

170、醇。甲醇有毒,切不可用工业酒精配制饮用酒。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第 106 页,总结甲醇的性质。板书:2CH3OH + 3O2 = 2CO2 + 4H2O二.醋酸讲解:醋酸的学名叫乙酸,化学式为CH3COOH。当温度低于16.6时,可结冰呈晶体状,所以无水醋酸又称冰醋酸。教师活动:(1)展示一瓶醋酸,请学生观察其颜色、状态,并闻气味。(2)演示实验 513学生活动:(1)阅读教材第 106 页,总结出醋酸的性质和用途。(2)练习教材第 108 页习题 1、2。板书:1.化学式:CH3COOH2.性质(1)物理性质: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易溶于水和酒精中。(2)化学性质:可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3.

171、用途(三)总结、扩展1.酒精的化学式、物理性质和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醋酸的化学式、性质和用途。3.常识性介绍糖、脂肪、蛋白质和肥皂。四.布置作业教材第 110 页第 3 题。第八节煤和石油(1 课时)一.知识教学点常识性介绍煤和石油。二.重、难、疑点本节教材属于常识性介绍煤和石油,学生比较容易理解。三.教学步骤(一)明确月标常识性介绍煤和石油,指出煤和石油既是重要能源,又是重要化工原料。(二)教学过程复习提问:(1)写出酒精、醋酸的化学名称和化学式。(2)写出酒精、甲醇、甲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板书:一.煤和石油既是重要的能源,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第 109 页的第 1、2

172、 段内容,引导学生根据图 528 和田 529 来说明媒和石油的用途。板书:二.煤和石油的形成、组成和性质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第 109 页和 110 页,根据教师给出的表格,从形成、 组成和性质等方面进行讨论, 归纳出煤和石油的形成、主要成分和性质。板书:煤石油古代植物遗体经过非常复古代植物遗体经过非常复形成杂的变化而形成的。杂的变化而形成的。主要含 C主要含 C、H组成(少量 H、N、S、O 等)(少量 N、S、O 等)分类混合物混合物粘稠液体,黑色或棕色,煤经过干馏后可得焦炭、性质不溶于水,密度比水大,煤焦油和焦炉气无固定熔点和沸点板书:三.我国煤炭和石油工业的发展学生活动:阅读第 111

173、 页,了解我国煤炭和石油工业的发展状况。教师活动:利用这部分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意识。学生活动:练习教材第 112 页的习题 1。四.布置作业:写出一篇有关能源的小论文。第第六六章章铁铁第 一 节铁 的 性 质一知识教学点1.铁的物理性质。2.铁的化学性质(跟氧气、盐酸、稀硫酸和硫酸铜的反应) 。3.钢铁的生锈和防锈。二.重、难、疑点1.重点:铁的化学性质。2.难点:对“铁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理解。3.疑点:建立反应条件对化学反应的结果有很大影响的观点。三.教学步骤提问:结合日常生活,说一说你所知道的铁的知识?教师活动:结合学生已有的感性材料,引导他们进

174、行整理。这时候再出示铁的标本,让学生观察铁的“真正面目”。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分析,得出铁的物理性质。板书:一.铁的物理性质纯铁是一种银白色固体,有金属光泽,质软,能导电,有良好的延展性,密度为7.86g/cm ,熔点为 1535,沸点为2750。提问:前面我们在哪里学习过其他物质与铁能发生化学反应?学生回答: (1)能与 O2反应; (2)能与稀 HCl,稀 H2SO4反应等。教师活动:进一步引导学生回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的实验现象,以及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设问: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如果把铁长时间放置在空气中,结果会怎么样呢?板书:二.铁的化学性质1.铁跟氧气的反应(1)铁在氧气中燃烧:3F

175、e+2O2 Fe3O4师生活动: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而在纯氧中却能燃烧,铁丝在干燥的空气中不易生锈而在潮湿的空气中却极易生锈等。讲解:纯铁在干燥的空气中比较稳定,含杂质的铁在潮湿空气中会与空气中的 O2、水分作用而生锈,铁锈主要成分是:Fe2O3。板书: (2)铁在潮湿的空气中容易生锈,主要成分是:Fe2O3。提问:根据铁生锈的条件,请同学们讨论一下,如何来防止铁生锈,以及你知道的用什么方法可以使铁不容易生锈?板书: a.保持铁制品表面的洁净和干燥涂油漆(3)防止铁生锈的方法 b.覆盖保护层涂油形成保护膜:烤蓝、电镀c.制成不锈钢实验:完成实验6-1、6-2,并观察反应过程中的现象和反应前后溶

176、液颜色的变化。最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得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板书:2.铁与稀 HCl、稀 H2SO4的反应Fe+2HClFeCl2+H2Fe+H2SO4FeSO4+H23.铁与 CuSO4溶液的反应(1)现象:a.铁表面覆盖有红色的铜 b.溶液由蓝色逐渐变成浅绿色(2)化学方程式:Fe+CuSO4 FeSO4+Cu教师活动:铁与 CuSO4溶液的反应,讲一下我国湿法冶金的历史,并根据以上各点总结出铁的化学性质。3板书:小结: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金属,在一定条件下,可跟多种金属单质及某些化合物发生化学反应。四、布置作业:P120 课后题第 二 节几 种 常 见 的 金 属一.知识教学点1.

177、我国钢铁产业的发展2.几种常见的金属及合金的应用3.生铁和钢4.含杂质物质的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二.重、难、疑点以及解决办法1.重点:含杂质物质的化学方程式的计算2.难点:含杂质物质的化学方程式的计算3.疑点:炼钢和炼铁的反应原理是否相同4.解决办法:含杂质的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这部分教学应以学生学过的纯净物的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为基础。教师首先带着学生真正弄懂化学方程式的意义,然后让学生通过教师搭的小阶梯,自己完成学习任务。例如:教师可以把教材的例题分解成简单的根据化学方程式的纯量计算题和不用依据化学方程式就能计算的有关质量分数的计算题,让学生在自己做题的基础上,学会含杂质的化学方程

178、式的计算。学生往往认为炼钢和炼铁的反应原理是相同的原因,是:他们都是在高温下利用氧化-还原反应。这时有必要教师对它们的主要原理分析:炼钢的主要反应原理是在高温条件下,使用氧化剂(如氧气或铁的氧化物)将生铁中所含有的过量的碳及其杂质变成气体或炉渣除去;而炼铁的主要反应原理是在高温下用还原剂(如一氧化碳)将铁从它们的氧化物中还原出来。所以两者反应原理不同。三.教学步骤复习提问:铁有哪些物理性质?教师活动: 根据学生的回答, 设问: 前面我们学习了纯铁的一些性能,想一下与我们日常生活用的铁制品性能完全相同吗?不完全相同。纯铁很软,不宜用来制造机械和其他用品。我们平时使用的最多的是铁的合金,生铁和钢就

179、是铁的合金。自从人类进入了铁器时代以来,钢铁工业是否发达,一直是衡量世界各国经济实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我们伟大的祖国是很早就掌握冶铁技术并且是首先使用铸铁和生铁炼钢的文明古国,钢铁生产曾在世界范围内长期处于领先地位,直到近代才停滞不前。随着新中国的建立,钢铁工业又以崭新的姿态迅速崛起,在短短的几十年内,钢的年产量从解放初的 15.8 万吨,发展到 1989 年的 6000 多万吨,1994 年产量已达 9000 万吨,成为年产量居世界第四位的钢铁大国。当然在这个问题上,时刻不要忘记我国人口多,从人均占有量来说,我们的钢铁工业还是甚感不足,因此每位同学都要为中国的繁荣昌盛而努力学习提问:1.生铁用

180、哪几种?每种都有什么性能及用途? 2.钢有哪几种?每种都有什么性能? 3.炼钢和炼铁的反应原理是什么? 4.生铁和钢有什么区别?学生活动:通过阅读教材,回答上述问题,然后小结。板书:一.金属的分类:1.黑色金属 2.有色金属二.合金:有一种金属跟其他一种或几种金属(或金属跟非金属)一起熔合而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三.铁的合金:生铁和钢 1.生铁和钢的比较:组成元素碳元素含量分类用途生铁铁及少量碳、硅、锰、硫、磷2%-4.3%白口铁:用于炼钢灰口铁:制造化工机械、铸件球墨铸铁:机械强度高,可代替钢钢铁以及少量碳、硅、锰,几乎不含硫、磷0.03%-2%碳素钢:低碳钢、中碳钢、高碳钢合金钢:锰钢、

181、不锈钢、硅钢、钨钢坚硬、韧性大、塑性好、可铸、可锻、可延展生铁、氧气和铁的氧化物在高温下,用氧气或铁的氧化物把生铁中所含有的过量的碳和其他杂质转化为气体或炉渣去掉。转炉、电炉、平炉机械硬而脆、无韧性、可铸不可锻性能原 料铁矿石、焦碳、空气、石灰石冶反 应在高温下,用一氧化碳从铁原 理的氧化物中将铁还原出来。炼设 备高炉讲解:铁是我们常见的金属,日常生活生产中,我们还要用到另外一些金属。教师活动:组织学生阅读 P123-125 后,引导学生总结。板书:2.几种常见金属的性质和用途比较:铝银白色金属光泽,物具有良好的延展理性,导电性,导热性性, 熔点为 660,质沸点为 2200, 密度为 2.7

182、g/cm3。铜紫红色金属光泽,具良好的延展性,导电性,导热性,熔点为 1083, 沸点为 2595, 密度为 8.9g/cm3。2Cu+O22CuO化4Al+3O22Al2O32Cu+O2+H2O+CO2=学2Al+6HCl=Cu2(OH)2CO3性2AlCl3+3H2Cu+2AgNO3=2Ag+质Cu(NO3)2冶炼高熔点金属,电线、 电缆、 电器、用电线、电缆、工业机械仪器、仪表、途材料、建筑工业国防及化学工业锌钛银白色金属光泽,青白色金属光泽,具良好的延展性,熔点为 419.4,熔点为 1725, 沸沸点为 907,密点为 3260, 密度度为 7.14g/cm3。为 4.5g/cm3。

183、耐腐蚀性,与各种2Zn+O22ZnO硝酸、稀硫酸、弱Zn+H2SO4=ZnSO4+H2碱作用缓慢,但可溶与盐酸、浓硫酸Zn+CuSO4=Cu+ZnSO4和氢硫酸中。电镀、铜合金,干航空工业,造船工电池业、化学工业复习提问:1.化学方程式都可以表示哪些意义?2.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依据是什么?讲解:化学方程式所表示的都是纯净物发生变化时的相互关系;各化学式所规定的化学量,反映的是纯净物之间的数量关系。但在现实生活中绝对纯净或理想纯净的物质是不存在的,或多或少都含有杂质。当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时候,所含有的杂质并不遵循化学方程式所遵循的规律。那么我们如何解决这类问题呢?下面我们来做几道这方面的练习

184、题。板书:1.赤铁矿能用来炼铁的主要成分是 Fe2O3,其余都是杂质。某地产赤铁矿含有杂质 35%,问 5000 吨矿石中含有杂质多少吨?能用于炼铁的 Fe2O3占多少吨?解:该赤铁矿中含杂质质量为:500035%=1750(吨)该赤铁矿中含 Fe2O3质量为:5000-1750=3250(吨)答: (略) 2.2000 吨含 Fe2O375%的赤铁矿,可炼出多少吨铁?解:假设 1500 吨 Fe2O3可炼出 x 吨铁,依题意得:Fe2O3+ 3CO2Fe + 3CO21601121500 x160/112=1500/x解得:x=1050答: (略)提问:通过上述的练习后,请同学们讨论:当参加

185、反应的物质含有杂质时,如何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教师活动:根据学生的回答,最后总结出:板书:当参加反应的物质含有杂质时,先要把含杂质的物质的质量换算为纯净物的质量,再用纯净物的质量进行计算。四.布置作业:完成教材 P123 习题 1、2(口头作业) ,3、4(思考题) 。第第 七七 章章溶溶 液液第 一 节溶 液(1 课时)一.知识教学点 1.溶液、溶质、溶剂的基本概念 2.溶液在工农业生产中的一般应用二.重、难、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1)培养学生利用比较的方法去认识事物的能力。(2)建立溶液的概念,了解溶液、溶质、溶剂三者间的关系。 2.难点: (1)了解溶液的形成过程。(2)培养学生

186、对于实验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疑点:透明是不是溶液的宏观特征。 4.解决办法:(1)通过学生对于实验结果的比较、分析可以归纳总结出溶液的概念, 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对于实验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2)利用挂图(或模型) ,通过对溶液形成过程的分析,可以使学生从微观上认识溶液。三.教学过程讲解:本章重点研究有关溶液的知识,那我们先来了解溶液的概念。板书:一.溶液教师活动:演示实验 7-1:把泥土、植物油分别加入少量水中,振荡后静置。板书:实验 7-1刚加入水时振荡静置泥土+水上下分层浑 浊又上下分层植物油+水上下分层浑 浊又上下分层提问:实验现象有何异同?(启发引导学生总结)学生活动:观察实

187、验并填表。总结:1.刚加入和静置后,均上下分层。 2.振荡后液体变浑浊。板书:1.悬浊液:由固体小颗粒悬浮在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悬浊液(或悬浮液) 。2.乳浊液:由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或乳状液) 。讲解:悬浊液浑浊是因为固体小颗粒引起的;而乳浊液变浑浊是因为液体小液滴引起的。目的:培养学生分析实验的能力。教师活动:继续演示实验 7-1:将蔗糖、食盐分别放入少量水中,振荡后静置。引导学生描述实验现象。学生活动:观察实验并对实验现象加以描述:蔗糖、食盐加入水中,在振荡后液体澄清,静置一段时间后也不会发生变化。设问:为什么蔗糖、食盐溶于水后和前面所做两个实验现象不同呢?讲解:

188、 (可利用彩图或画简图)把蔗糖溶于水,蔗糖表面的分子在水分子的作用下向水中扩散,随着振荡,蔗糖分子就均一地分散+到水分子中间; 同理, 食盐溶于水, 也是构成食盐的小微粒 (Na 、-Cl )均一分散到水分子中间。目的:利用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使学生从微观世界认识以上实验。总结板书: 3.溶液: 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4.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5.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学生活动:阅读教材 P129-130 有关溶液溶质和溶剂的内容,思考:(1)如何根据溶液名称来确定溶剂跟溶质?(2)理解溶液概念应该注意哪些方面?练习: (1)教材 P131 第二题。

189、(2)区别以下液体是不是溶液: a.硫酸铜溶于水;b.牛奶;c.高锰酸钾溶于水;d.醋。目的:加深学生对溶液、溶剂及溶质概念的理解。教师活动:通过学生练习发现问题并随堂解决,启发学生总结:板书:注意:a.溶液并非全是无色,无色不是溶液的特征。 b.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剂体积溶质体积+溶剂体积 c.水为溶剂,不论多少,水均为溶剂。 2.溶液的应用学生活动:自己阅读教材 P132,并用语言概括(举例说明)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总结,并启发他们举出更多生活中的实例。板书: (1)在溶液中反应可加快反应速度。(2)溶液对动植物生理活动有很大意义。如:生理盐水、眼药水、CO2的输送。四.布置作

190、业 1.教材 P134 第 3 题 2.判断:(1)溶液是均一、稳定、透明的混合物。(2)均一、稳定是溶液与浊液的本质区别。(3)某浓度的食盐溶液,取出部分后,剩余的浓度变小。(4)溶液的特征是“均一” ,即同溶液各处的浓稀一样,性质相同。(5)将食油滴入装水的试管内,充分振荡,所得到的液体中食油是溶质,水是溶剂。第 二 节饱 和 溶 液不 饱 和 溶 液(1 课时)一.知识教学点 1.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溶液的稀浓和溶液的饱和、不饱和这两组概念的区别二.重、难、疑点和解决办法 1.重点: (1)建立饱和溶液的概念。(2)分析溶液“浓”和“稀”跟溶液饱和与不饱和溶液这两组概念之间的

191、关系与区别。 2.难点:利用实验和数据结合,培养学生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3.难点:用什么办法判断一瓶蔗糖溶液是饱和溶液还是不饱和溶液? 4.解决办法: (1)边实验、边分析、边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他们积极思维,逐步建立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2)教师演示实验并给出一些数据,引导学生分析,逐步培养学生分析思维能力和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三.教学过程讲解: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溶液。为了对溶液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就需要将溶液作出分类。板书:一.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教师活动:演示实验 7-2,在各盛 10 毫升水的试管中分别加入食盐和硝酸钾固体,直至不

192、能再溶解。提问:在实验过程中,溶液的温度是否改变?水的量是否改变?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目的: 为学生观察实验提供了一定的方向, 有利于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教师活动:演示实验 7-2,在各盛10 毫升水的试管中,分别缓慢加入食盐和硝酸钾固体,边加入边振荡,直至试管中有剩余固体不再溶解为止。学生活动:观察实验并回答以上提出的问题。总结板书: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提问:在提到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时,为什么一定要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呢?教师活动:演示实验 7-3、7-4。目的:培

193、养学生通过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活动:边观察实验边思考问题,分析讨论并总结实验。教师活动:参与讨论并答疑,引导学生总结。总结板书:1.只有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 , “饱和”和“不饱和”才有意义。改变温度加水2.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改变温度蒸发水分加入溶剂 3.当温度确定、溶剂量确定时,某溶液的饱和状态表示溶质溶解的最大值。目的: 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为下一节溶解度概念的建立做好铺垫。讲解:如果给定条件,溶液可分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在日常生活中,为了粗略表示溶液里溶质含量的多少,溶液常常习惯被分为稀溶液和浓溶液。板书:二.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之间的关系副板

194、书:20时,在 100 克水中最多溶解不同物质的质量:硝酸钾:192 克碳酸钙:0.0013 克食盐:36 克氢氧化钙:0.17 克判断正误: 1.在一定温度下, 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2.饱和溶液就是浓溶液。教师活动:演示实验 7-5,在各盛有10 毫升的水的试管中,分别加入2 克食盐和 0.1 克熟石灰,振荡并观察现象。学生活动:观察实验及所列数据,试判断正误。目的:培养学生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总结。总结板书: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不过对于同一种溶剂的溶液来说,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要浓。教师活动:指

195、导学生阅读教材 P134,并提问:如何确定某溶液是饱和溶液?四.总结扩展 1.溶液在一定条件下可分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不给定条件可分为浓溶液和稀溶液。 2.扩展练习:试判断正误同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在一定温度下,向硝酸钾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钾,如果溶液质量不变,则该溶液是饱和溶液。同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中的溶质多。在一定温度下,溶质的质量不改变,则无法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的氯化钠饱和溶液,一定不能继续溶解硝酸钾。两种不同溶质的饱和溶液混合,依然是饱和溶液。五.布置作业 1.教材 P134 第 2 题 2.选择题(1)某浓度的食盐溶液取出部分

196、后,剩余溶液的浓度() A.变小 B.变大 C.不变 D.无法确定(2)A 克溶质溶于 B 克水中,取出一半溶液后,余下溶液中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质质量:溶液质量=() A.A/B B.7 时,溶液呈碱性。 pH 值7 时,溶液呈酸性。测定溶液中 pH 值最简便的方法是使用 pH 试纸。四.布置作业完成教材 P164 页习题。第 四 节常 见 的 碱碱 的 通 性(2 课时)一.知识教学点1.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性质。2.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用途。3.碱的命名和通性。4.碱性氧化物。二.重、难、疑点1.重点:掌握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性质。2.难点:书写化学方程式。3.疑点:碱性溶液一定是

197、碱溶液吗?三.教学过程复习提问:1.酸有哪些化学通性及其它们具有通性的原因?2.写出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电离方程式。学生活动:根据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电离出的离子,讨论这两种物质可能具有哪些相似的化学性质?演示实验:做实验 8-23、8-25、8-26。师生活动:通过实验对比出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物理性质。板书:一.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性质及用途氢氧化钠(NaOH)氢氧化钙Ca(OH)2俗名火碱、烧碱、苛性钠消石灰、熟石灰色、态白色固体白色粉末状固体物极易溶于水,并放出大量的 微溶于水,溶解度随温度升理溶解性热高而降低性潮解在空气中吸收水分,易潮解能吸收少量的水分质腐蚀性强烈腐蚀性强烈腐蚀性+-

198、2+-电离方程式NaOH=Na +ClCa(OH)2=Ca +2OH演示实验:做实验 8-24、8-27、8-28。教师活动: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引导学生对比出两者的化学性质。学生活动:阅读课本了解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性质决定它们的哪些重要用途。 (板书见下页表格)演示实验:做氢氧化钠、氢氧化钙与指示剂反应的实验并分析讨论:碱性溶液一定是碱溶液吗?师生活动:通过复习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引出碱的通性并根据熟悉的碱引出碱的分类和命名。板书:酸碱指示剂氢氧化钠(NaOH)氢氧化钙Ca(OH)2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CO2+2NaOH=N

199、a2CO3+H2OCO2+Ca(OH)2=CaCO3+H2O化碱性SO2+2NaOH=Na2SO3+H2OSO2+Ca(OH)2=CaSO3+H2O学氧化物SiO2+2NaOH=Na2SiO3+H2O性HCl+NaOH=NaCl+H2OHCl+Ca(OH)2=CaCl2+2H2O质酸H2SO4+2NaOH=Na2SO4+2H2OH2SO4+Ca(OH)2=CaSO4+2H2ONaOH 与 CuSO4的反应盐Ca(OH)2与 CuCl2的反应NaOH 与 FeCl3的反应化工原料,用于肥皂、石油、 建筑业,抹墙,农业上改良用途造纸、纺织、印刷等工业。酸性土壤,配置农药。二.碱的分类、命名与通性1

200、.分类可溶性碱:如:KOH、NaOH、Ba(OH)2、NH3H2O按碱是否微溶性碱:如:Ca(OH)2溶于水分难溶性碱:如:Mg(OH)2、Fe(OH)3、Cu(OH)22.命名: 根据组成氢氧根离子和金属离子的名称, 叫做 “氢氧化某” ;具有可变价,把具有低价金属的离子的碱叫“氢氧化亚某” 。(1)与酸碱指示剂反应。(2)碱+酸性氧化物=盐+水 3.通性(3)碱+酸=盐+水(4)碱(可溶)+盐(可溶)=新盐+新碱四.布置作业完成教材 P169 页习题。第 五 节常 见 的 盐(2 课时)一.知识教学点1.氯化钠、碳酸钠、硫酸铜的俗名、性质和用途。2.结晶水、结晶水合物、风化、潮解。3.结晶

201、水合物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4.盐的性质。5.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6.了解盐的分类、命名和化学性质。7.掌握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来判断金属单质能否跟某些盐溶液反应。8.了解复分解反应的条件。二.重、难点1.重点: (1)结晶水合物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2)碳酸根离子的检验。(3)盐的化学性质。(4)金属和盐溶液置换反应的条件。2.难点: (1)结晶水与洁净水合物。(2)如何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反应实质,最后找出规律的学习能力。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师活动:检查课前预习情况。请一位同学介绍一下食盐在我国产地情况是怎样的?目的:引出食盐在自然界的存在。教师活动:请一位同学介绍一下食盐的生理作用

202、,及你知道食盐还有什么用途?目的:引出食盐的用途。教师活动:请同学结合前面学过的内容,回忆一下氯化钠都有哪些化学性质?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氯化钠的有关知识。师生活动:请一位同学介绍一下侯德榜的生平事迹。目的:引出碳酸钠的有关知识。教师通过“面碱”和“块碱”介绍碳酸钠和碳酸钠晶体、结晶水、结晶水合物的概念,指出碳酸钠晶体在常温下放在干燥的空气中,逐渐失去结晶水成为粉末,这种现象叫做“风化” 。这里要强调“常温”两个字,并跟下面加热硫酸铜晶体失去结晶水的实验对比,用酒精灯加热而使硫酸铜晶体失去结晶水,这不叫做“风化” 。演示实验:做实验 8-31,通过实验观察得出硫酸铜的有关知识。教师活动:介绍几种

203、常见的结晶水合物并计算它们的相对分子质量。板书:一.常见的盐化学式NaClNa2CO3Na2CO310H2OCuSO4CuSO45H2O名称氯化钠碳酸钠十水碳酸钠硫酸铜五水硫酸铜俗名食盐纯碱晶碱无水硫酸铜蓝矾、胆矾物理白色 白色粉末白色或无白色粉末蓝色晶体,性质固体,易 状固体, 色晶体, 易溶于 状固 体,易溶 易溶于水。溶于水。易 溶 于 水。于水 ,水溶液水,水溶呈碱性。液呈碱性海水、盐自然界湖、 盐井、 某些盐湖或碱性土壤中。存在盐矿中。+电离方NaCl=Na +2+2-2+2-Na2CO3=2Na+CO3CuSO4=Cu+SO4-程式Cl1.与氢氧化钠反应。1.与盐酸反应。化学与硝酸

204、银2.与铁反应。2.与澄清石灰水反应。性质的反应。3.与氯化钡反应。3.与氯化钙反应。4.风化(失水反应) 。用硝酸银其酸根与硝酸溶用稀盐酸,看到有气离子的用氯化钡与硝酸溶液, 看到液,看到 泡产生, 通入澄清石灰水中鉴别有不溶与硝酸的白色沉淀产生。有白色沉 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方法淀产生参与人体生 理 活动、调味用蒸馒头、洗涤衣物、杀菌剂、 波而多液、 工业上品、腌制广泛用于玻璃、 造纸、 纺织、用于精炼、 镀铜及制造各种铜的实物、医途洗涤剂等工业上。化合物。用食盐水(0.9%)、化工原料布置作业:完成教材 P173 页第 1-5 题。第二课时学生活动:阅读课本第 172 页第五自然段,记忆

205、盐的溶解性。板书:二.盐的溶解性提问:根据学过的知识,请回答盐可以跟哪些物质发生反应。演示实验:根据学生回答的做实验 8-32、8-33、8-34。学生活动:观察实验现象,并俩俩讨论分析反应实质,最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得出结论:讲解:在盐跟金属反应中,要强调反应类型是置换反应。置换反应是有条件的。首先,依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排在前面的金属单质才能把它后面的金属阳离子从该盐的溶液中置换出来,反之则不能发生置换反应。其次该盐必须是可溶性盐,溶液中才能有被置换的金属阳离子。再次,钾、钙、钠等非常活泼的金属单质,不能应用此规律进行置换反应。演示实验: 做碳酸钠与稀盐酸、 氯化钡与稀硫酸、 硫酸铜与氢氧化钠

206、、氯化铁与氢氧化钠、氯化钠与硝酸银、氯化钡与硫酸钠、氯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的实验。板书:三.盐的化学性质1. 金属+盐(可溶)=另一种金属+另一种盐Fe+CuSO4=Cu+FeSO4Cu+Hg(NO3)2=Hg+Cu(NO3)22.酸+盐=新酸+新盐2HCl+CaCO3=CaCl2+CO2+H2OH2SO4+BaCl2=BaSO4+2HCl3.碱(可溶)+盐(可溶)=新盐+新碱2NaOH+CuSO4=Na2SO4+Cu(OH)23NaOH+FeCl3=Fe(OH)3+3NaCl4.盐(可溶)+盐(可溶)=两种新盐NaCl+AgNO3=AgCl+NaNO3Na2SO4+BaCl2=BaSO4+2Na

207、ClCaCl2+Na2CO3=CaCO3+2NaCl学生活动:观察实验现象,分析生成物的特点,得出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是:生成物之一有水、气体或沉淀。板书:四.复分解反应的条件:生成物之一有气体、沉淀或水。布置作业:完成教材 P176 页习题 1-4 题。第 六 节化 学 肥 料(1 课时)一.知识教学点 1.化肥种类和特性。 2.铵根离子的检验。 3.了解常见化肥试用的注意事项。二.重、难点 1.重点: (1)化学肥料的种类和特性。(2)铵根离子的检验。 2.难点:化学肥料成分的记忆。三.教学过程师生活动:从化学肥料中挑出属于氮肥的样品,可分小组写出化学式并计算其氮元素的质量分数。板书:一.常见

208、氮肥的俗称及含氮元素的质量分数名称氨水碳酸氢铵硝酸铵硫酸铵氯化铵尿素俗称气肥硝铵硫铵化学式NH3H2ONH4HCO3NH4NO3(NH4) 2SO4NH4ClCO(NH2) 2含氮量15%-17%17%35%21%26%46%二.氮肥的特性 1.铵态氮肥与氢氧化钠反应演示实验:做实验 8-35、8-36。学生活动:观察实验现象,并总结。讲解:铵盐遇到氢氧化钠起反应,生成氨气,氨气遇水生成氨水,氨水是一种弱碱,显碱性,可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成蓝色。可用此法检验铵根离子。板书:现象: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成蓝色化学方程式:NaOH+NH4NO3=NaNO3+NH3+H2O此法可用此法检验铵根离子。

209、讲解:在农业生产上施用铵态氮肥时,不能与碱性物质混合,否则会失效。板书:2.碳酸氢铵的不稳定性演示实验:做碳酸氢铵受热分解的实验。板书:(1)碳酸氢铵受热分解化学方程式:NH4HCO3=NH3+CO2+H2O (2)因为碳酸氢铵受热产物都是气态,所以俗称为“气肥”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第 178 页。总结板书:二.磷肥普钙(过磷酸钙):Ca(H2PO4)2与 CaSO4的混合物。重钙(重过磷酸钙):Ca(H2PO4)2硫酸钾 K2SO4三.钾肥氯化钾 KCl磷酸二氢铵 NH4H2PO4四.复合肥料磷酸氢二铵 (NH4)2HPO4硝酸钾 KNO3磷酸二氢钾 KH2PO4五.微量元素肥料:如 B、Mn、Cu、Zn 等。六.农家肥料四.布置作业完成课后习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