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发展的极化理论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68474057 上传时间:2024-07-24 格式:PPT 页数:13 大小:54.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区域经济发展的极化理论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区域经济发展的极化理论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区域经济发展的极化理论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区域经济发展的极化理论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区域经济发展的极化理论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区域经济发展的极化理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域经济发展的极化理论(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区域经济发展的极化理论区域经济发展的极化理论一、极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观一、极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观点点极化理论是在同新古典理论的争论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它是一个随着时间的推移形成的、自身带有共同特点的各种论据的一个综合。极化理论和新古典理论运用的演绎方法不同,是采用的归纳方法。极化理论主要提出了经济发展的非均衡和趋异倾向的观点:经济发展过程不是导致均衡,而是导致区域差别的强化。极化理论的共同观点极化理论的共同观点生产要素被视为非同质的,至少一部分是不可流动的。因此,由于生产要素价格阻碍均衡趋向的那些生产要素不能被完全代替;市场并不是以完全竞争为特征的,而是以垄断、寡头和外部性为特征的;信

2、息,特别是有关技术和组织创新的信息,并非随处可自由获得,而是有待开发并通过经济系统传播开来。部门发展的极化理论部门发展的极化理论20世纪50年代,法国经济学家佩鲁(F.Perrour)发表了一系列论文,论证了经济增长不是遵循均衡路径,而是发源于一个所谓的“推动型单元”。推动型单元是一个经济部门,它超过平均水平强劲增长并通过同其他部门紧密联系产生影响,并以这样的方式推动整个经济发展。推动型单元同其他经济部门的区别:规模巨大;相对于其他部门具有强大优势;有强劲的经济增长;推动型单元的推动力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实现内部的节约和外部的节约,也就是积极的内部效应和外部效应;二是通过创新。在推动型单元

3、的规模和优势中,佩鲁看到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即它的创新能力。通过产品创新和生产过程创新,推动型单元保持了相对于其他经济部门的领先地位,反过来,它又使推动型单元很容易为继续创新进行投资。创新过程也以这种方式强化了推动型单元的优势。推动型单元既对其他经济部门有积极的推动效应,也可凭其优势吸引其他经济部门的生产要素,运用市场权力施加影响,从而阻碍其他部门的创新,产生消极的制动效应。区域发展的极化区域发展的极化区域发展极化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瑞典的缪尔达尔(G.Myrdal)和美国的赫尔希曼(A.O.Hirschman).在一个空间单位内的经济增长与发展过程问题,缪尔达尔和赫尔希曼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

4、先后提出了与佩鲁类似的观点:由于规模收益、外部效应和垄断以及寡头的市场结构,偶然的增长剌激会改善未来的增长机会,偶然的增长障碍也会使未来的增长机会前景暗淡。通过在投入产出模型意义上的部门之间的联系,并通过外部性的作用,积极的或消极的刺激将扩展到空间单位内的其他部门。创新作为一种发展刺激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它能够使一个区域超越其他区域优先发展。缪尔达尔的循环累积过程论缪尔达尔的循环累积过程论在新古典理论中,经济过程偏离了均衡会重新回到均衡状态,缪尔达尔则认为最初的偏离产生的影响作用是,使这种偏离得到强化,这一过程不会再回到均衡状态,而是强化了非均衡状态。所以,朝着积极或消极方向的刺激随着时间的推

5、移累积起来并形成固定的发展差距。从系统联系角度来看,新古典理论强调负向反馈,即反馈效应与最初的刺激呈相反作用,而缪尔达尔则强调存在正向反馈的可能性。企业倒闭的消极刺激通过循环关系导致区域内形成一个累积的衰落过程。这种循环关系的作用致使初始的刺激被强化,也就是说形成了一个正向的反馈。区域之间由于循环累积过程形成的发展差距,不会通过区域间的相互作用实现均衡。至关重要的原因在于,生产要素是非同质的,并且各个部分对于导致区域间变换的刺激的反应是不同的。在劳动力方面存在迁移的“选择性”:劳动力的流动性随年龄、受教育程度和其他社会经济特点而变化。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劳动力通常具有很强的道德意愿,年轻人更愿意流

6、动,劳动力在区域间流动的影响作用既有数量的影响,也会有质的影响。区域之间的资本流动和区际贸易也强化了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聚集优势和繁荣区域内需求的增长都提高了人们未来利润预期,并导致投资增加,从而增加区域内的需求,促使投资扩大。因此,按照极化理论的观点,资本流动方向与新古典描述的方向正好相反。区际贸易的结果是强化了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核心大工业在竞争中消灭对手并进而获得规模收益,停滞区域的一般手工业和加工业很少能够与之对抗,其结果是:形成了以工业为主导结构的繁荣区域和以农业为主导的停滞区域。繁荣区域与停滞区域之间的对立,常常被描述为“中心”和“外围”。扩散效应与回流效应扩散效应与回流效应缪尔达

7、尔用扩散效应与回流效应,赫尔希曼用渗透效应与极化效应概括区域之间相互作用关系。扩散效应或渗透效应概括和表述的是所有那些导致发展刺激向空间扩散的机制。回流效应或极化效应包括所有这样一些效应,即积极的发展刺激本身对它的周边施加了消极的影响,如繁荣区域吸引了停滞区域高技能的劳动力,削弱了创新潜力,破坏周边环境或者竞争加剧,对停滞地区形成冲击等等。赫尔希曼认为长期是趋向均衡,缪尔达尔则持悲观态度,认为极化效应是主导发展趋向。极化理论的经济政策主张及其局限性极化理论的经济政策主张及其局限性区域经济政策的目标:必须阻止极化力量,努力克服和消除区域发展差距。一方面要强化均衡效应,削弱吸收效应;另一方面要阻断消极的循环累积过程。政策主张:促进资本向落后区域转移或者限制这些区域资本流出等措施;通过有选择的贸易壁垒防止自由贸易带来的消极影响。国家可以通过向落后区域进行投资,一方面强化相对于吸收效应的扩散效应,另一方面也刺激了需求,从而经济发展进入一个积极的循环累积过程。极化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极化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法国学派的增长极和增长中心拉美学派的中心外围模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金融/商业/投资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