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概论课件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68410529 上传时间:2024-07-24 格式:PPT 页数:74 大小:9.4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古学概论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74页
考古学概论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74页
考古学概论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74页
考古学概论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74页
考古学概论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7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考古学概论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古学概论课件(7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考古学概论考古学概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1导论考古学是一门近代才形成的崭新的科学,它发祥于欧洲,以后普及到世界各国。具体说,在欧洲19世纪中叶以后,在我国则是20世纪20年代才开始的。它包含史前考古学、历史考古学和田野考古学等分支,并与自然科学、技术科学领域内的许多学科以及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内的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考古学的定义。1“考古”一词的来源。“考古”这一名词,在汉语中出现很早,如北宋时期的学者吕大临就曾著考古图(1092)一书,但当时所谓“考古”,仅限于对一些传世的青铜器和石刻等物的搜集和整理,与近代意义上的考古学含义有很大的区别。2“考古学”一词的来源。中国近代“考古学”一

2、词,可能是从西文Archaeology一词翻译而来的。Archaeology一词源于希腊语,意为“研究古代之学”,在17和18世纪,一般是指对含有美术价值的古物和古迹的研究,到了19世纪,才泛指对一切古物的研究。3考古学的定义。我国考古学家夏鼐在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中是这样表述考古学定义的:“考古学是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科学。”我们认为夏鼐先生的表述是准确的。考古学属于人文科学的领域,是历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任务在于根据古代人类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的历史。实物资料包括各种遗迹和遗物,它们多埋没在地下,必须经过科学的调查发掘

3、,才能被系统地、完整地揭示和收集。因此,考古学研究的基础在于田野调查发掘工作。23二、考古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对象是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的实物资料。这里指的实物资料,一般应是古代人类有意识加工过的人工制品。如工具、武器、用品等,或是人类修造的房屋、坟墓、城堡、建筑等。若是未经人类加工的自然物,则必须确定其与人类活动有关,或是能够反映人类的活动。如用于修筑房屋用的自然石块和采集渔猎活动所遗留的动植物遗存等,这些也属于考古学研究对象。这是考古学与狭义的历史学的最大区别。狭义的历史学主要是依靠文献记载以研究人类历史,而考古学主要研究的是实物资料。考古学和历史学,是历史科学(广义历史学)的两个主要的组成部

4、分,二者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不可偏废。1遗物。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各种具有可移动性的器物。遗物一般以器物的原料或用途功能进行分类。如以器物的原料可分为木器、石器、玉器、陶器、骨器等;以用途或功能可分为工具、武器、生活用具、装饰品、艺术品等。2遗迹。古代人类活动而遗留下来的具有不可移动性的迹象。遗迹一般依据其功能或用途分类并命名,如储物的窖穴、埋葬死者的墓穴、房屋废弃后的基址、防御性的城墙或壕沟、汲水的井等。一般遗迹中,均包含有数量不等的遗物。这些遗物有些是当时人们无意识地丢弃的,如在废弃的窖穴或壕沟中倾倒的生活垃圾和破损的陶器、工具等。有些则是人们有意识地放入的,如墓葬中的随葬品等。3

5、遗址。古代某一社群居民日常生活、居住范围内遗留的连续分布的遗迹、遗物集合体。古代遗址大部分是有各种性质、功能不同的房屋及防卫、经济设施等组成的村社聚落或城址的废墟。4考古学文化。代表同一时代的,集中于一定地域的,有一定地方性特征的古代人类遗存共同体。一种考古学文化,一般由若干性质、特征、年代相同的遗址组成,它们应属于古代某一特定的社会集团部落、部落联盟、民族等。45考古学文化:1、狭义的文化与广义的文化:我们日常用语中的“文化”一词,多半是指精神方面的,(如文化程度,文化大省)这是狭义的文化;但广义的文化指人类社会在科学、技术、艺术、教育、精神生活以及其他方面所达到的总成就,如中国文化、文化遗

6、产等。2、考古学文化的定义:考古学中所讲的文化,有其特定的含义,以夏鼐先生的表述为准,即考古学文化是指考古发现中可供人们观察到的属于同一时代、分布于共同地区、并且具有共同的特征的一群遗存。概念中所谓的同一时代、共同地区都是相对的,究竟多长的时限为同一时代,共同地区的范围又有多大,这是需要对最后一项内容的研究之后加以限定的。因此,在这一定义的三项要素中,最重要和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具有共同特征的一群遗存”这一项。3、考古学文化的命名方法:就目前世界范围来讲,在考古学文化的命名问题上,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混乱。大体上可划分为以下几种定名法。(1)以首次发现的典型遗址所在的小地名(乡镇或村庄名)作为考古

7、学文化名称。这种方法应用得最为普遍。如欧洲的莫斯特文化、梭鲁特文化、马格德林文化,以及中国的周口店文化、丁村文化、小南海文化、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等。(2)在以小地名命名的基础上加前缀的命名方法。如甘肃仰韶文化、山东龙山文化、河南龙山文化、湖北龙山文化、浙江龙山文化等等。为了避免混乱,许多这一类名称已改用当地典型遗址的小地名来命名。如甘肃仰韶文化改为马家窑文化,湖北龙山文化改为石家河文化,浙江龙山文化改为良渚文化。(3)以某一遗址的某一期文化遗存命名,(或者叫小地名加后缀的命名方法)。这是由于发掘地点中不止一个文化,可对地名加后缀,以资区别,如庙底沟二期文化、青龙泉三期文化(屈家岭

8、文化)、后冈一期文化、后冈二期文化、后冈三期文化(后冈三叠层)等等。(4)以文化特征(或特征性遗物、纹样等)来命名的方法。如解放前仰韶文化与彩陶文化是同一个概念,龙山文化与黑陶文化是同一个概念。这种命名方法近年来已不经常使用。因为这种命名,容易以片面的特征代替整个文化的特征,同时这种个别类型的特征遗物,还可能分属于不同的考古学文化。(5)以同一类型遗址中文化遗存最丰富、最能反映其文化的遗址来命名。如青莲岗文化-北辛文化,花厅遗址-大汶口文化,登封玉村类型-洛达庙类型(郑州)-二里头文化等。(6)以时代、朝代或国家、古族的名称来命名。如旧石器时代文化、新石器时代文化、青铜时代文化,巴蜀文化、中原

9、文化、齐鲁文化、先商文化、商周文化、两汉文化、楚文化等。这种命名方法,不能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考古学文化,他们属于泛指,故不应属考古学文化之列。6三、考古学年代与分期。年代的基本概念相对年代:指遗迹、遗物在时间上的先后关系,以及文化遗存先后时序的年代。如“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和“仰韶文化早期”、“商代后期”。断定相对年代主要依靠考古地层学和类型学的方法。绝对年代:指遗迹、遗物做成的具体时间。断定绝对年代的方法,在历史时期的考古学领域,主要依靠文献记载、年历学和各种有纪年文字的遗物;在没有文字记载的史前时期,则主要依赖于现代科学技术中的测年技术与方法。分期方法。二分法:以文字记载的有无为标

10、志,将人类文化史分为“史前时期”和“历史时期”两大发展阶段的分期法。三分法:1819年,丹麦皇家博物馆馆长汤姆森(Thomsen,1788-1865)依据馆藏古物的分类,提出欧洲史前文化发展的三个阶段,被称为“三期说”: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六分法:三分法基础上的进一步细分:旧石器时代(英。约翰.卢伯克)中石器时代(英。艾伦.布朗)新石器时代(英。约翰.卢伯克)铜石并用时代(意。G.基耶里克)青铜器时代早期铁器时代。7四、考古学研究方法考古地层学考古地层学的基本概念。地层是地质学中的一个最基本概念,是指有一定时间和空间涵义的一切成层岩石的总称。考古地层学是借用地质学对地层的研究原理,在田

11、野考古发掘中科学地取得研究资料的方法,也是考古研究中最基础的方法之一。文化层的定义:所谓文化层,是指包含有人类活动遗存的堆积层。一个地方只要有人类长期居住,在那里进行各种活动,就会在天然的地表上普遍形成一层“熟土”,其中往往包含有古代器物、建筑遗存,生活垃圾等。这种“熟土”中由于含有有机质,土色一般呈灰色,或者由于先民用火的关系而呈红褐色。无论在土质还是在土色上,这种被称为文化层的“熟土”都有别于未经人类扰动过的天然土壤“生土”。文化层形成的基本原理。地层层序律新的在上,老的在下。文化层的划分。主要依据土质、土色、包含物和遗迹现象划分地层。文化层形成的原因:文化层主要是人为形成的,形成原因主要

12、有两种情况。A、一种是一次形成论,即文化层是由于某些特殊原因而在短时间内一次形成的。如房屋坏了之后推倒重建,旧房子的墙体等摊平后就形成了新的文化层堆积。或者市是由于自然或战争等原因将旧有聚落或城市完全毁坏,新来的居民在旧地重建新的定居点。这种一次性形成的文化层堆积,不管其厚度如何,其代表的时间一般是较短的。B、二是逐渐形成论,即文化堆积是日积月累逐渐形成的。在日常生活中,人类总是在不断地生产一些废弃物,如灰尘、垃圾、腐烂的植物及损坏的日用品等,这些东西大都是不加处理地随意抛弃。所以,在一定时间内,就会在局部地段内或某些废弃的遗迹内形成颜色不同的文化层堆积。此外,在居住区及其周围,也会因为自然淤

13、积或根据需要而进行认为垫土产生不断加高的现象。这些都可以看作是在一个遗址内逐渐形成新的文化层的过程。(3)判断文化层应注意的事项:由于文化层的形成是比较复杂的,既有短期一次形成的情况,也有较长时期逐渐形成的现象,因此不能按文化层的厚度来估定其存在时间的长短,按文化层的厚度来估定其年代的做法是不科学。文化层不一定是水平的,甚至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不是水平的。这有自然原因,如遗址立地在丘陵坡地或坑洼不平的平面上、水土流失等,也有人为原因,如筑高挖低、后代人的破坏等。因此,位于同一深度的遗存不一定属于同一层位,同一时期形成的地层可以高低相差甚远。8地层关系(1)、叠压关系。是指两层或两层以上的文化堆积自

14、上而下依次叠压而形成的地层关系,在这一地层关系中,叠压者及包含物要晚于被叠压者。人类在一个地点居住的时间长了,就会形成若干层内涵有差别的堆积,它们通常以相互叠压的形式出现。如果一个地点人类的居住不连续,有时候会在文化层之间形成不包含人类活动遗存的自然堆积层,但这种情况比较少见。在正常情况下,同一地点较晚的堆积总是叠压在较早的堆积上,即较早时期形成的堆积在下,较晚时期形成的堆积在上。这是考古地层学的基本原则之一。据此,可以确定考古遗存之间的相对年代关系。通常,我们把相互叠压的文化层比做一本写在大地上的历史书(地书),每一层好比书的一页,考古发掘就是逐页翻读这本地书。(“三峡五千年历史的地书”)理

15、论上这本地书可以逐页翻读,但由于后来人类活动而形成新的文化层的同时,往往要破坏旧有的文化层,甚至会把它全部消灭。所以在一个遗址中曾经形成过的文化层,并非全部都能逐页翻读。(2)、打破关系。指的是晚期人类活动遗迹打破早期的地层或建设而形成的地层关系。在这一地层关系中,作为打破者的年代要晚于被打破者,打破者之中包含的遗迹年代一般也应晚于被打破者。在人类的生存过程中,总是在不断地从事建造房屋和窖穴、挖坑取土、掘沟凿井、埋葬死者等各种活动,从而对原有的堆积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因此,在具有打破关系的遗迹单位中,打破别的单位的单位相对较迟,而被打破的单位相对较早,这是考古地层学的又一个基本原则。据此,可以

16、依据打破关系来确定考古遗存的相对年代关系。(3)、共存关系。在上述地层关系中,每一地层或遗迹单位(如一座墓葬、一座窖穴、一座房基等)中包含的各种遗物,构成了共存关系。凡属有共存关系的遗物,从地层学角度来看,它们的年代可视为是同时的。文化层对考古发掘的意义:文化层对考古发掘有两方面的重要意义,一方面它把同一时代的遗迹和遗物串联在了一起;另一方面,相互叠压或打破的文化层提供了确定时代早晚关系的可靠根据。910考古类型学要区别复杂的地层关系,关键在区分和识别文化层土色的不同和地层内包含物的同异,土色的不同,主要靠地层学;而地层内包含物的同异,则主要靠类型学。考古类型学的基本概念。(生物学)借用生物进

17、化论和生物分类的原理,对考古发掘出土的遗物、遗迹,进行科学地整理、分类分析、比较研究的方法。当然,考古学中的类型学并非是生物学类型学的简单搬用,而是有着自身的特点。为区别起见,一般称为“考古类型学”,也叫“标型学”或“器物形态学”。考古类型学的原理。人类社会是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演进的,各种文化因素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器物的形态也常常随之改变。因此,器物形态的稳定性是相对的,变化性则是绝对的;器物形态既具有历史阶段的稳定性,又具有明显的时代与文化特色。考古类型学依据器物形态特征及其变化研究其演变的规律,进而判定遗迹、遗物的相对年代,确定与区分不同的考古学文化。器物的类、型、式的划分(1)、器物的

18、分类。“类”是最大的分类单位。大类的划分:首先,依据器物的质料划分为石器、陶器、木器、骨器、铜器等。亚类的划分:每一个大类器物中,又可依据器物的主要用途的划分为生产工具、武器、生活用具、装饰品、艺术品等若干亚类。次类的划分:每一亚类器物中又可依据具体功能再细分为若干类。如生活用具中有炊器类、水器类、食器类等。每一类都有若干用途相同或相近而形态各异的器物组成,如炊器类的陶器有鼎、釜等。(2)、器物的分型。类之下次一级分类单位,是对某一形态器物共性的概括,主要依据器物形态进行划分。不同形态的器物,可能各有各的源流,各有各的演变过程,故型是对一类有演变序列的器物的总的特征的概括。型别号一般用大写拉丁

19、字母A,B,C表示,如A型鼎、B型鼎等。有时为了充分表达器物形态变化成次,形之下还可再分亚型,亚型用小写拉丁字母a,b,c表示。如Aa型鼎,Ab型鼎等。(3)、器物的分式。式是型之下的次一级分类单位,每一型器物依其形态演变过程中阶段性变化,选出从早到晚各个阶段的标准器,型分为若干式,代表这一器物各个演化阶段的特征。式别号用I.II.III.表示。如I式瓶、II式鼎等。1112文化因素分析方法:1.文化因素分析方法的定义:文化因素分析是指通过对考古学文化构成因素的分析来揭示该考古学文化的内涵的方法。一种考古学文化其形成和发展不是孤立进行的,它既有对其先行文化的继承与变革,又有对其同时的周围其它文

20、化的借鉴、吸收和融合。因此该文化包含有不同的文化因素,呈现出复杂的面貌。从考古学文化内涵的不同特点和不同来源即不同文化因素的角度出发对其进行分析,就有可能揭示其起源和形成的奥秘,发现其发展变化的规律。这就是文化因素分析方法得以成立的科学根据。2.如何正确运用文化因素分析方法?(1)不要认为一种考古学文化是一个只具有单一文化因素的整体,而应剖析其文化内涵,分析其内部结构;(2)文化因素分析,必须引入“量”的概念。没有量的统计和对比,就很难确定其中各种因素所占的地位,以致对其文化因素做出错误判断;(3)正确区分考古学文化内涵的不同文化因素,需在与其它有关文化的对比中进行,这样才能更清楚地看出不同因

21、素的不同特点及不同来源;(4)文化因素分析必须从发展的角度在分期的基础上进行,这样才有助于考察文化因素构成的发展和变化;(5)文化因素分析必须以类型学的分析为前提,只有这样,文化因素的分析才具有科学的依据。三星堆遗址:新干商墓的文化性质:文化因素不单纯,既有中原商文化因素,又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的因素;二者中地方特色因素居主要地位,商文化因素仅居次要地位。因此判断它们是土著文化,非商文化,而只是受到商文化的影响。13五、考古区系类型论。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论。区系类型的研究是建立在考古地层学和考古类型学研究的基础之上,宏观地进行遗址间、文化间、文化系统间比较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目的在于建立史前文化发展

22、的基本时空框架体系。1文化区。考古学文化分布地理空间范围。考古学文化区的划分,主要是依据考古地层学和类型学,对有关遗迹、遗物的研究而确定的。2文化系统。文化系统,即文化发展系统,指考古学文化的纵向发展过程。一个文化发展系统,一般是由若干有纵向发展关系的考古学文化构成。3文化类型。在一个考古学文化分布区域内,往往由于微环境条件的差异和邻近其他文化的影响,同一时期不同地域的文化遗存在主体因素基本一致的前提下,又表现出某种程度的差别。一种考古学文化的分布区域内,可分为若干个文化类型。仰韶文化是中国黄河中游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它的持续时间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前3000年。它的分布在整个黄河中

23、游从今天的甘肃省到河南省之间。今天在中国已发现上千处仰韶文化的遗址,其中以陕西省为最多,是仰韶文化的中心。仰韶文化的名称来源于其第一个发掘地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的仰韶村遗址。14六、考古学的功用:考古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之所以在近年来得到发展,是因为其本身具有特殊的功用。考古学和历史学,是历史科学(广义历史学)的两个主要的组成部分,不可偏废。考古学的功用,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补史,即用考古材料来补充文献历史的缺佚(失)。研究历史靠两种材料:文献材料和考古材料史前时代没有文献材料;历史时代文献材料的片面性文献不能全面而真实的反映历史原貌。文献的这些不足需要我们用考古材料来补充。考古学补史的任务特

24、别突出.近年来中国古代史研究之所以取得远远超越于前代的成就,这是与考古学的新成就密不可分的。如史前时代的研究、夏商周研究等等。二是证史,即用考古材料来证实史实。封建史学:主要依据文献材料;近代史学:讲求实证,即用实物资料来验证文献记载。王国维:“二重证据法”,即文献材料与考古材料相结合,互相验证,这样才有说服力。“二重证据法”成为近现代史学研究的重要方法论。三是纠史或辨史,即用考古材料纠正历史文献记载的错误。文献材料是史家写作而成,其中难免夹杂着作者的主观好恶,特别是在后世流传过程中字句上可能出现讹误现象,因此文献材料可能有错误。而考古材料就成于当时人之手,是“历劫而不变”,因此比文献材料具有

25、更强的可信性。当文献材料与考古材料发生矛盾时,应以考古材料为准。司马迁史记殷本纪:上甲报丁报乙报丙王国维研究甲骨文,纠正了史记的错误,应为上甲报乙报丙报丁的顺序。15七、现代科学技术在考古学中的应用年代测定技术的应用。1946年,美国芝加哥大学W.F.利比(Libby,1908-1980)教授,发明了利用死亡生物体中碳-14不断衰变的原理进行测年技术,使考古学家第一次知道了各种史前文化的绝对年代,从而引起了史前考古学上的一次革命。以后随着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应用于考古学上的测年技术越来越多。年代测定方法表:断代技术断代技术样品物质样品物质测年范围测年范围放射性碳素(碳-14)含碳物质(动植物

26、遗体)5万年以内古地磁粘土3万年以内热释光(TL)陶器、烧土100万年以内含氟量(F)骨、牙等数百万年以内钾-氩(k-Ar)火成岩10万年以上裂变径迹(FT)火山灰、玻璃、石器、陶器数千年至数百万年树木年轮木1万年以内氨基酸外消旋骨数年至数百万年黑曜石水含黑曜岩制品几十万年以内铀系碳酸岩、骨、牙、贝壳数千年至45万年16勘测技术的应用。空中摄影:空中摄影勘测,即利用卫星、飞机等航空器从空中向地面观察和摄影。从空中鸟瞰,视野广阔,比较容易发现地面上难以观察到的现象,如土壤、地形的细微差别,阳光斜射产生的物体阴影,不同季节植物生长状态的对比及土壤湿度等因素在调查区域内形成的不同标志。分析对比各种现

27、象的差别,就可能找到地面或地下遗迹。这一方法对大型遗址或沙漠地区的考古调查,可大大提高工作效率。遥感技术:空中摄影勘查技术的扩展。人眼观察物体是由于来自物体可见光刺激而产生的视觉。而遥感设备取自目标的信息,除了靠物体辐射或反射可见光外,还靠微波、红外线、X射线等特征,调查时,是用能接收多个波段地面目标信息的多光谱遥感设备,就能同时获得被勘查地区,突出显示不同目标的多幅图像或信息。分析这些图像或信息,就可能了解到地面遗迹的分布情况。地下勘探:采用地球物理勘探技术,根据大地物理性质的差异勘查地下遗迹、遗物的方法。由古代遗迹、遗物同周围土壤的电阻率不同,并存在着磁性差异,可用地电阻率计(电探测)和磁

28、性测量仪器(磁法探测)或地震雷达等进行探测,对获得的信息进行计算机处理分析和人工解读,从而对地下的遗迹、遗物做出准确的判断。17分析鉴定技术的应用。陶器、石器、金属、玻璃等无机物之中的元素及其含量确定的“X射线荧光分析”、“发射光谱分析”等。绘画、颜料及食物、油膏、树脂粘剂等有机化合物鉴定的“红外线吸收谱分析”。确定陶器中的矿物成分及推定其烧制温度的“穆斯堡尔谱分析”和“热分析”等。上述分析鉴定,可从各个方面获得许多研究信息。如通过金属制品的金相分析可判断古代的金属制造工艺;对青铜器的铅同位素分析则可知道青铜器原料的来源,从而解释古代贸易及文化传播等问题;对人骨中碳的同位素碳-13和微量元素锶

29、(Sr)的含量分析则可了解古代人类的食物结构和生活环境等。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近些年来,计算机技术也开始应用于考古研究。计算机技术主要应用于大量的考古调查和发掘获得的影像、图表、文字、数据等资料的贮存、检索、流通和各种研究信息的分析、运算等。由于计算机的运用,大大减轻了研究者的各种繁重工作,加快考古研究的进程。特别是由于全球卫星定位仪(GPS)和计算机地理信息系统软件(GIS)的配合使用,进一步开辟了新的领域。18中国考古学简史一、中国古代的金石学。“金石”一词,最早出现于北宋时曾巩的金石录(其书不传)一书,清代王鸣盛等人正式提出“金石之学”的名称。所谓“金石学”,是以传世的或少量出土商周以来有

30、铭文的铜器(金)和秦汉以来的石刻文字(石)等为主要研究对象,是一门偏重于著录和文字考证,以达到证经补史之目的的学问。1汉唐金石学的萌芽。在中国古史中,从传说的禹铸九鼎始,青铜器就被神化而看作是王权的象征;商殷时期,青铜器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成为地位、等级的标志;西周时,“藏礼于器”的观念进一步加强,礼乐制度逐渐形成。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由于王室衰微,诸侯争霸而导致“礼崩乐坏”,但旧制度的衰落并没有是传统的观念完全消失,反而逐渐产生了由怀古而好古进而根据古代实物研究古代制度的风尚。东汉袁康越绝书.宝剑篇中提出了古代兵器发展序列:“轩辕神农之时,以石为兵;黄帝之时,以玉为兵;禹穴之时,以铜为兵;当此

31、之时,作铁兵。”西晋太康二年(281),汲郡人盗发魏国古墓,出土大批竹简,学者们从中经整理出竹书纪年和穆天子传等多种佚书。北魏郦道元为注水经曾考察、记录了许多古代遗迹和遗物。唐初,在陕西凤翔发现先秦时期的“石鼓”,学者和书家多有称述。2宋代金石学的创立。北宋时期,社会渐趋稳定,经济文化日益繁荣。由于统治者为巩固政权而大力奖励经学,加之史学、古文字学、书学等的不断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学者们对新资料的追求。于是,朝野人等竞相研究,形成金石学。现存最早的研究金石铭刻的著作是宋代欧阳修的集古录,成于嘉佑八年(1063)。现存最早古器物图录成于元佑七年(1092),吕大临考古图。收商周、秦汉时期的铜

32、、石、玉224件,皆绘图形、款识。宣和博古图。薛尚功历代钟鼎其款识法帖。赵明诚金石录。王象之舆地碑记目。3清代金石学的兴盛。乾隆年间梁诗正、王杰等先后奉敕编订西清古鉴、西清续鉴甲编、西清续鉴乙编、宁寿鉴古,被俗称“西清四鉴”,共收录了清宫所藏铜器4000余件。刘鹗著录了我国第一部甲骨文材料的专著铁云藏龟(1903);孙诒让撰写了中国第一部考释甲骨文字的著作契文举例(1904)。王国维著作了宋代金石文著录表、国朝金文著录表、殷周制度考等。;罗振玉著有流沙坠简等。他们的研究成果代表了金石学研究的最高水平,堪称金代金石学家之中集大成者,被称为“罗王之学”。有清一代金石之学的研究范围也不断扩大,除了传

33、统铜器、碑刻外,钱币、墨印、玉器、镜鉴、封泥、瓦当、兵符等也成为著录和研究的对象。据容媛所辑金石书目录统计现存的金石著作中,北宋到乾隆以前的700年间,仅有67种,而乾隆以后的200年间却有906种之多。又据统计,清代以前的金石学家有360人,而有清一代达1058人,占总数的三分之二以上。19二、近代考古学的诞生。1近代考古学的传入。从19世纪末期到20世纪20年代,许多外国学者随着帝国主义势力的扩张进而进入中国,开展考古活动。18931907,瑞典地理学家斯文.赫定(Sevn.Hedin)曾三次进入新疆考察。发现了著名的楼兰古城和许多古代遗迹。从1895年起,日本学者乌居龙藏、白鸟库吉、八庄

34、三郎等调查和发掘了东北地区的许多遗址。19021907,关野贞调查了山东的画像石和华北的石窟。19061910,足利喜六调查了西安附近的秦汉隋唐城址和帝陵。19001904,匈牙利人斯坦因(M.A.Stein)和法国人伯希和(P.Pelliot)多次进入新疆、甘肃等地进行调查和盗掘,不仅发现许多古城,采集了许多文物,而且从敦煌盗走大量文物。上述外国学者的活动,都是在帝国主义势力的保护和支持下,采取了不正常甚至盗窃的手段进行的,造成了许多珍贵文物的流失,因此遭到中国学者们的谴责。但另一方面,他们多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故他们的调查报告和研究成果,不仅对研究中国古代史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而且一定程度上

35、对中国考古学的诞生起了刺激作用。1920,法国学者桑志华(E,Licent)在甘肃庆阳附近的黄土层中发现了3件人工石制品。1921,瑞典学者安特生(J.G.Andersson)和奥地利古生物学家斯丹基(O.Zdansky),发掘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遗址,发现了北京猿人牙齿化石。1921,安特生发现并发掘了河南渑池县仰韶村遗址,并提出了“仰韶文化”的命名。1922,桑志华同法国学者德日进(TeilharddeChardin)在萨拉乌苏河畔发现了一批石制品和“河套人”化石。中国的学者们由信古到疑古,最终走向考古。1922,北大成立了考古研究室,聘请马衡担任主任。1926,李济主持了对山西夏县西阴村遗址

36、的发掘。1928,中央研究院成立历史语言研究所,内设考古学组;同年十月,派董作斌前往安阳小屯遗址进行调查和试掘。20年代,中央研究院成立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的成立和安阳殷墟的发掘,标志中国考古学的诞生。2近代考古学的初步发展。从1928到1949,田野考古调查、发掘与研究主要由中央研究院成立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会考古组等进行。(1)、北京猿人遗址的发掘。1927,由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资助,中美合作开始正式发掘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遗址。1929,裴文中主持发现了第一具北京猿人头盖骨化石,成为世界古人类学研究史上的划时代事件。1931,在周口店首次发现了大量的人工石制品和人类用火遗

37、迹,从而确认了北京猿人文化。1933,又在龙骨山的山顶洞遗址发现了3具完整的晚期智人头盖骨化石,被命名为“山顶洞人”。(2)、殷墟的发掘。19281937,在著名考古学家李济和梁思永的先后主持下,对安阳殷墟进行15次发掘,累计发掘面积达46000多平方米,清理了50多座夯土建筑基址和包括商王陵在内的大量墓葬和祭祀坑,发现了大量的甲骨文等文物。(3)、方法论的建立。1931年,梁思永主持发掘安阳殷墟后岗遗址是,发现了著名商文化、龙山文化和仰韶文化依次叠压的“三叠层”,解决了三者之间的相对年代关系,从而标着中国考古地层学方法的成熟。40年代,苏秉琦应用类型学的方法,对斗鸡台沟东区墓地出土的陶鬲进行

38、了细致的分类、分析和研究,提出了探索周文化渊源的线索问题,从而奠定了考古类型学的基础。20三、现代考古学的发展。管理、科研、教学体系的建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伊始,即颁布古文化遗址及古墓葬之调查发掘暂行办法,并设文物局。1950,成立了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后属中国社科院。1950,成立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内设古人类研究室,从是古人类化石和旧石器时代考古工作。1973,成立中国文物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所,后改称中国文物研究所,负责文物保护工作。1952,北大创立考古专业。1956,西大设立考古专业。70年代以后,吉林大学等也设立考古学专业。新中国建立后,考古学家普遍接受了

39、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并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指导下进一步发展。考古地层学、类型学不断完善,考古区系类型论的提出,国内外考古学交流不断加强。现代科学技术应用到考古学中。21文物知识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可称为遗存,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文物”,翻译成英文是“CulturalRelics”(文化遗产)。1、文物的定义:文物是指人类创造的、或与人类生活相关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一切有形的物质遗存。2、受国家保护的文物必须具备的条件:(1)受保护的文物必须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具体到文物个体,不一定同时具备三方面的价值,但必须具备某一方面的价值。历史价值:指对研究、认识历史

40、具有帮助。如西周的青铜器利簋,记载了周武王克商的时间(“武王克商,惟甲子朝”),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延安窑洞毛主席故居,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陕北的艰苦卓越的岁月,是中国近现代历史重要的一页。22艺术价值:指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如甘肃武威雷台东汉墓中“马踏飞燕”青铜雕塑,天马行空,极富想象力,成为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象征。中国古代精美的陶瓷器、青铜器等,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科学价值:指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如商代早期郑州商代遗址中发现的原始瓷片,把中国瓷器产生的历史由东汉提前到商代。1986年甘肃天水市郊放马滩西汉文景时期古墓中发现古纸,纸上绘有地图,这是迄今所知最早的纸张实例,纠正了后汉书关

41、于造纸术起源于东汉宦官蔡伦的误记,把中国造纸起源提前200年。这些都具有科学价值。文物价值的大小是决定文物等级或是否属于文物的重要方面。23(2)受保护的文物必须具有代表性。我国土地辽阔,历史悠久,因此文物众多,而我国的财力有限,只能根据我们的国力,在众多文物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文物进行保护。如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经重点发掘的遗址有几十处之多,但国家重点保护,在遗址上建博物馆的也只有半坡、大河村等几处,大多数遗址在考古活动后进行了回填。郑州西山古城遗址,属仰韶文化晚期,是我国迄今所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城址,但是我们现在已经看不到,已经回填。24即使受国家保护的文物,由于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的不足,

42、这些文物有的也受到一定的损害。如南京六朝古墓,巩义北宋皇陵,都在田野农田之内,损害相当厉害。经济发展与文物保护似乎是一对矛盾,怎样协调二者之间的关系?郑州商城遗址城墙的损坏,徐州东汉采石厂的损毁.为经济建设的发展只好以损害文物为代价。但文物是不可再生,损坏了就不可再恢复了。在文物保护方面我国还有大量工作要做,包括认识观念和经费的投入。(3)受保护的文物必须具有广泛性。我国地域辽阔,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受国家保护的文物应当是我国各时代、各民族、各地区和各个领域的代表性文物,要具有广泛性。要反对大汉族主义,尊重、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的文物保护。253、文物(遗存)的分类与分级管理:(1)文物的分类:文

43、物(遗存)通常可分为可移动文物(遗物)和不可移动的文物(遗迹)两大类。可移动文物(遗物)指形体较小而可以移动的遗存,如工具、武器、日用器具和装饰品等器物;不可移动文物(遗迹)指形体较大而固定而不可移动的遗存,如宫殿、住宅、寺庙、作坊、矿井、都市、城堡、坟墓等建筑和设施。(2)文物的分级管理:可移动的文物,称馆藏文物,收藏保存在博物馆、纪念馆和科研机构中,分珍贵文物与一般文物,珍贵文物又分一、二、三级文物。不可移动文物的类型与分级保护:A、不可移动文物的类型:包括:1、革命遗址及革命纪念建筑、2、石窟寺、3、古建筑及历史纪念建筑、4、石刻及其它、5、古遗址、6、古墓葬等六类;B、不可移动文物的分

44、类保护:不可移动文物划分为:a、县(自治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b、省(自治区、直辖市)级文物保护单位;c、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截止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公布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批共2348处。其中1961年第一批180处,1982年第二批62处,1988年第三批258处,1996年第四批150处,2001年第五批518处,2006年第六批108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万余处,县级保护单位3万余处,文物点已登记的有30余万处。因此,我国的文物保护单位只占我国经文物普查所知不可移动文物总数的一小部分。26文物保护单位的“四有工作”:1、要有保护范围、2、要有标志说明、3、要有记录档案、4、要有

45、专门保管机构或专人管理。目前我国的文物大多数都属于国家所有,这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外国很羡慕我们),但由于我国目前国力有限,怎样保护好它们也是一个很大的任务。文物保护在很大程度上也成了一个包袱。鉴于此,近年来国家提倡私人合法收藏文物,国家法律予以保护。27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是为了加强对文物的保护,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促进科学研究工作,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根据宪法制定的法规。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于2007年12月29日通过,自公布之日起施行。2829考古学的田野考察方法一、

46、为何进行田野考古?资料的来源和搜集二、田野考古调查 发现遗址,做研究,调查发掘1、定义:发现和寻找古代遗址和地点的方法,同时也是不采取发掘手段对古代遗址进行考察的方法。地点:非原生,而是次生堆积地(由于自然营力的作用)遗址:原生堆积地:(人集中活动,经常活动的地方(如住地、墓葬)2、特点:1)破坏程度相对小2)耗用时间较短,覆盖面积较大3)对埋葬于地下的遗物了解不深入、不全面3、遗址的分布规律1)背风向阳(座北朝南);如洞穴、山坡遗址2)近水源、又能避开水海(一般在二级阶梯上)3)交通方便 人口聚居地4)经济生活较方便。在两种不同生态地区的接壤地,或生态资源丰富区,如长城在山地与草原的交接地。

47、5)安全:如靠山、河流交汇处等6)旧石器地点多在山上,发展后多在平原;汉代村落与现代自然村落基本吻合。7)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也有遗址,多与古代宗教活动有关,如高山顶、河床地、祭祀活动。8)有特殊生产资料的地方。如矿脉、玉石产地、动物迁徙路线、鱼类洄游、生产地。与之相适应的周围遗址,就能更全面的了解古代社会。304、分类1)普查:出于行政管理的需要,要求是找到位置,区分时期,了解遗址面积和保存情况。2)专题调查:单个遗址的详细调查,小范围的区域调查(西方重视),专类遗址的调查。 出于自己的学术目的。5、方法1)普查:首先要作好充分准备,a.了解过去调查的情况;b.查“地方志”(一般下放至地级市

48、),了解古代历史地理,中国的地方图(1:50000),多到地理信息管理中心借取。了解地下地质资源的分布情况;c.买航片、地图,找专门人员定点,矫正误差。多做实地调查工作(西方较流行抽样调查),结合群众。2)专题调查:单个遗址的详细调查:首先要有地图,但主要是自己测绘,用全站仪(TotalStation),既可以测经纬,又能测水平高度,然后设计调查路线,多为“之”字形路线:观察地表暴露物。观察地表纵剖面,主要利用当地建设造成的破坏刻面。调查过程中主要是采集遗物,包括a.诊断式采集(只采集需要的遗物),但无法真切确定时代,无法了解当时的历史变化,少采用,除非较紧急。b.地样采集,中国用少。c.分片

49、全部采集,节省人力,不需非常专业的人,较科学。d.剖面采集:编号,分地层采集。剖面内既包括人工遗物,也包括自然遗物。31钻探:采集不理想,多用洛阳铲,为盗墓人所用,破坏性,不能帮人了解整个遗址的形成过程。物探:物理方法:多反应石头、金属遗址。由于中国多为土遗址,用少。有电阻仪,受湿度影响大;地磁仪(magnetometor);质子经动磁强剂(Protorprecessionalmagnetometer)。受金属影响大;磁通门(flux-gatemagnetometer)金属探测仪(metaldetective)3)区域调查:首先有地形图或航片等步骤,确定采集方法;资源、遗物与主题相关的物产资源

50、的来源与形成。注意小区的地形、交通、注意遗址间的关系(明确、有目的、可控制),3)专类遗址的调查:研究遗址的分布规律,如石窖(jiao)寺的分布、长城考古(王国维研究古代烽燧)、航空考古(遥感)、水下考古。32三、田野考古发掘略述1、分类:主动发掘,抢救发掘(被动发掘,出现最多,最主要),经费来源有国家拨出的研究基金,后者由建设者出钱(配合基建)2、发掘资格认定:国务院授权文物局授权发掘领队资格证书。或与当地有权威的组织合作(必须由团体组织中有发掘资格的人来发掘) 报请文物局批准。3、遗址发掘位置的选择:遗址选择:1)满足学术目的;2)选择保存前景不好的遗址,3)跟聚落规划有关的关键点。4、人

51、员组成及工具:必须有资格的领队各项负责人(地方技术人员、技工)(财务、库房、局部区域负责人、民工队长、采样、绘图、汇总记录);学科人员组成(古地貌、古代环境(植硅石、苞粉等)、陶器研究,微痕研究)掘土的箩筐等,手铲,刷子,竹签(不破坏有机质),洛阳铲,采集袋。335、发掘程序:1)原则:(1)根据土质、土色的不同,将全部堆积区别成一个个的地层单位,并辨别不同堆积单位之间的关系(先后顺序) 打破或叠压(2)根据人类行为顺序,按相反的方向进行发掘(按由晚到早的顺序挖掘)(3)按实际情况作好拍照、绘图及文字记录工作(4)按单位归放遗物2)干筛、湿筛(浮选),扔掉土6、记录系统1)文字:日记2)图:比

52、例不同3)照相:光学、数码、摄影机4)田野发掘的数据库7、标本的采集按单位采集,有干筛、湿筛、浮选(浮力)等。按单位包裹、贴标签,交予管理员登记8、野外的文保工作9、库房34田野考古资料的室内整理一、室内整理研究的意义1、关注田野中无暇顾及的资料(遗物) 田野只关注遗迹、堆积2、关注通过遗物而得出的遗迹间的关系 田野往往忽视各地之间的联系3、室内整理以排除田野中对年代、地层、遗迹等判断的错误二、资料整理的内容和步骤1)将资料建成档案(电子档案、图片文字档案)2)将实物资料进行清洗(脏,需要仔细观察):但有些不能清洗,某些陶器等有特殊用途,(分析化学成分、残留物成分)3)将遗物进行分类(石头、骨

53、头、木头、铜器、铁器、陶器),放在标本架上4)将遗物进行排对、复原,并进行编号(田野编号写在包装纸上或贴标签,反映出品的名称(以拼音字头标识),年份发掘、出土单位),进行分期、编年5)对器物进行画图、测绘、或作卡以描述物品的各种信息;区分年代;建立实物资料库三、考古发掘报告的编写和发掘资料的归档1、考古发掘报告的编写,一是资助者的要求;二是抢救性必须有报告1)在正式报告发表前,要有简报或消息在报纸上发表出来,公布较重要的消息中国文物报上有消息,较准确,可引用作为研究资料刊物:中国考古学报(解放前)(解放后)考古、考古学报、(80年代后地方出现,最早为陕西省)、文物 考古三大杂志内容有:1)遗址

54、位置:地理环境,发掘经过,工作人员,工作方法及时间2)遗址面积,堆积厚度,遗址的境况(图片)3)出土器物的图片及详细描述4)人物鉴定报告,对实物的鉴定分析结果5)结论:意义,以及发掘者的认识。35旧石器时代考古(约2001万年前)第一节、 旧石器与旧石器时代考古分期一、 旧石器的制作、鉴别与分类。1旧石器与旧石器时代。用石头制作的工具或武器叫“石器”;用打制方法制作的石器叫“旧石器”;人类主要用旧石器的时代叫“旧石器时代”。2旧石器的制作方法。(1)、选择原料。首先,所选择的石料要有一定的硬度。通过对考古发掘获得的大量旧石器岩石硬度鉴定得知,旧石器时代人类,一般选用5度以上的岩石制作石器,大部

55、分石器的硬度在67度之间。其次,所选用的石料还必须具有一定的韧性。有些岩石虽然硬度较大,但韧性较差或是太脆,用这样的石料制作石器,在使用过程中,刃口易坏,影响寿命。我国旧石器时代人类制作石器的主要原料有燧石、石英(分结晶体的水晶和块体的脉石英两种)、石英岩(由石英砂岩变质而成)、硅质灰岩、角页岩、砂岩、安山岩、闪长石等。硬度岩石硬度岩石1滑石6长石2石膏7石英3方解石8黄玉4萤石9刚玉5磷灰石10金刚石36(2)打击石片第一次加工。所用工具:石锤、角锤、石砧37打击石片的方法:直接打击法A.锤击法:用石锤直接敲击石核产生石片的方法。用这种方法打下的石片,一般较薄而长,台面较小,;石片角多在90

56、110度之间;打击点集中,半锥体明显;在质地较好的石片上可清楚地看到同心波纹和辐射线等特征。B.碰砧法:用石核直接碰击石砧产生石片的方法。用这种方法产生的石片一般较厚,台面较大,石片角多在100度以上;打击点粗大而散漫。半锥体浅凸或不清,一般不见锥疤。C.砸击法:把石核放在石砧上用石锤砸击石核而产生石片的方法。典型的砸击石片一般形体较小,常呈近长方形,多无台面,半锥体和同心波纹。由于打击时尾端受到石砧的反作用力,也有类似打击点的痕迹,因此常被称为“两极石片”。38间接打击法A.击钎法:把石核放稳固,然后用一根带尖的硬木棍或骨棒压在石核台面边缘,再用石锤打击棍棒的长端,使打击力通过木棍传向石核,

57、从而产生石片。用这种方法剥落的石片一般较薄而长,两侧缘接近于平行;石片台面较小,打击点和半锥体均不明显;石片背面常有一条或两条纵向的棱脊,横断面多呈三角形或梯形。B.压剥法:把石核在地上放平并用双脚夹牢,再把一个尖端装有硬尖的“T”形工具压在石核边缘,用胸部压紧横木,即可剥下细长规整的石片或石叶。(3)、加工修整第二次加工。A.锤击修整单面加工:只修整石器的一面,即加工的痕迹(石片疤)只遗留在石器的一个面上,故也称“一面加工”。两面加工:加工修整石器的两面,即石器的两面都遗留有加工痕迹。若在石器的一侧边缘上,连续交互向背面和劈裂面打击,使之形成一弯曲状刃口,就叫“交互加工”。B.压制法:是将被

58、加工物握在手上或放在石砧上,然后另一手握带尖的硬木棍或骨棒,用手腕的力量不断地连续挤压石片的边缘等部位,使之形成一个个排列有序、平远窄长的小石片疤,最后加工成非常规整的石器393中国旧石器的主要类型使用工具:刮割器类、砍砸器类、尖状器类、锥(钻)、雕刻器、球形器、细石器(间接打击法)。加工工具:石锤、石砧。404人工石制品的鉴别。(1)、人工石制品的特征:人工石制品的石质要求有一定的硬度、韧性和脆性;石片上一般有台面、打击点、半锥体、同心波纹、辐射线等体征;有一定的加工方式;石器上的加工修整疤痕有一定规律性;有一定的形状。(2)、自然营力所造成的碎片的特征:河流或泥石流推动石块相撞造成的碎片,

59、有时也能产生半锥体,但较散漫而不清;标本上往往有因多次撞击而造成的“遍体鳞伤”,疤痕有新有旧,无规律性,其周身还有明显的流水冲磨的痕迹。山坡上岩石滚动造成的碎片,岩石的种类单纯,往往同山坡的基岩相同,虽然有时出现“打击点”,但往往无台面。地壳运动挤压造成的碎片,多没有半锥体和台面,有时碎片的边缘可产生一些挤压、摩擦的疤痕,但无规律性,且碎片表面也常有擦痕。啮齿类动物啃咬而造成的假石器,岩石往往较软,并留有啮齿类动物门齿的弧形啃痕。41二、旧石器时代人类遗址的分类。1遗址和地点。遗址:原地埋藏。旧石器时代遗址一般规模较小,遗迹的种类较少,多以居址为中心。因此,旧石器时代的遗址一般理解为人类居住或

60、活动过的地方。地点:搬运埋藏。那些由于流水等自然力的作用离开遗址被搬运到其他地方的人类化石及文化遗物散布地或包含点。2遗址的分类:(1)、洞穴遗址:利用天然洞穴作为长期居所而形成的居住、生活遗址。洞穴应为便于出入、背风向阳并有一定居住空间的水平洞。洞穴周围应有丰富的动植物等生活资源。洞穴应靠近水源,但又可避免水害。(2)、岩棚遗址:岩棚是岩石经过长期的自然作用(风化、侵蚀等)而形成的屋檐状结构。由于可遮日避雨,故往往被旧石器时代的人类作为居所。由于岩棚的一侧、两侧甚至三面暴露于外透风性强而保暖性差,故并非人类居住的理想之地,一般作为临时性、季节性的居所。岩棚类居址内的文化堆积一般较薄,化石及文

61、化遗物较少,且易受各种因素的破坏而保存状况较差。(3)、旷野遗址。人类在露天旷野之地自己动手建造的简易房屋。42三、旧石器时代考古分期。初期:200100万年前早期:10020万年前中期:205万年前晚期:51.2万年前。第四纪划分人类发展阶段划分文化分期距今时间(万年)更新世晚期后段晚期智人旧石器时代晚期51.2前段早期智人中期205中期晚期直立人早期10020早期早期直立人初期20010043第二节、中国发现的古人类化石一、什么是化石经过自然的石化作用后保存在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或遗迹。1化石形成的条件:生物体本身必须有诸如硬壳、骨骼、牙齿、角、树干等不易遭受氧化腐烂的硬体部分。生物体死亡后

62、,尸体必须很快被沉积物所掩埋,以免遭受其他生物的破坏或受到物理、化学等因素的影响而消失。掩埋后尸体必须经过长期(一般须一万年以上)的自然石化作用,才能形成化石。2石化作用。(1)、填充作用。即生物体的硬体部分空隙,如骨髓腔、颅腔等被地下水中的矿物质(主要是碳酸钙)填充,化石保存了原有的组织结构,但物质成分增多,重量增加了。(2)、置换作用。即生物体的硬体部分被地下水中的氧化硅、碳酸钙、黄铁矿等置换,化石保存了原有的形态和细微结构,但成分改变了,如硅化木等。3化石的类型(1)、实体化石。即生物遗体本身(多为硬体部分)经过石化作用而保存下来形成的化石,如骨化石、牙齿化石等,是最常见的一类化石。(2

63、)、印模化石。即生物体表面或内面在岩层中印下的痕迹而行的化石,可分为外模(生物体表面形态印下的痕迹)和内模(生物体内表面形态印下的痕迹)两种。(3)、遗迹化石。即生物在其生活活动中遗留下的痕迹而形成的化石,如足迹、爬迹、粪便等形成的化石等。二、中国发现的古猿类化石1人类起源于古猿类。18世纪,瑞典生物学家林耐,就在自然系统一书中创立了科学的生物分类系统,并提出了人猿相近的理论。1809,法国学者拉马克在动物学哲学一书中提出了生物进化论,并第一次试图论证人类起源于猿类。1859,英国学者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一书中对进化论作了广泛的论述,总结了生物由低级到高级发展进化的规律,解释了不同物种的起源。18

64、63,英国学者赫胥黎在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一书中提出了“人猿同祖论”。1871,达尔文在人类的起源一书中解释了从猿到人发展过程中的一切变化,并指出人与现生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旧大陆的某种已灭绝的古猿类。1876,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中进一步回答了古猿怎样变成人的问题: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动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了这样的程度,以致我们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44化石地点发现时间化石材料属种生存年代(万年)开远龙潭19551957牙齿10枚森林古猿中新世19801982牙齿、上颌骨腊玛古猿开远种早中新世14001500禄丰石灰坝1975下颌骨腊玛古猿禄丰种上新世早期19

65、801988头骨、下颌骨、肩胛骨、牙齿禄丰西瓦古猿禄丰古猿同名种晚中新世800元谋竹棚豹子洞菁1986牙齿1枚早期直立人?人猿超科早更新世20019861987牙齿10枚东方人?人猿超科上新世或更早250元谋小河蝴蝶梁子19861987牙齿10枚蝴蝶腊玛古猿,人猿超科上新世30040045三、中国发现的古人类化石1人类发展阶段的划分。距今约300万年前后,开始出现了会制造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真正人类。从最早的古人类到现代人,还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人类学家将古人类的发展划分为早期直立人、晚期直立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四个阶段。(1)、早期直立人(300100万年)。早期直立人发现较少,主要

66、分布在亚洲和非洲。如60年代在坦桑尼亚奥杜韦峡谷发现的“能人”和1972年在肯尼亚卡纳胡东岸库彼富勒发现的“KNMER1470号人”,1965早中国云南发现的“元谋直立人”等,早期直立人刚刚从其动物祖先分离出来,体质特征上仍带有许多猿的性状。如头骨较低平,脑量仅约700毫升左右,下肢股的特征表明已能直立行走,但远不如现代人完善,牙齿较粗大等。总的形态间于现代人和猿类之间。(2)、晚期直立人(10020万年)。晚期直立人化石在亚洲、欧洲的许多地方均有发现。如1907年在德国发现的“海德堡人”,1980在非洲坦桑尼亚奥杜韦峡谷发现的“利基直立人”,1891在亚洲印尼发现的“爪哇直立人”,1921在

67、中国发现的“北京直立人”等。晚期直立人的主要体质特征为:头骨低平且向后倾斜,眶伤圆枕粗硕且左右相连成屋檐状,吻部明显突出,脑量多在8001000毫升之间,牙齿仍较粗大,上、下肢骨的形态和现代人很相似。(3)、早期智人(205万年)早期智人化石广泛分布在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广大地区。早在1856就曾在德国发现了“尼安德特人”化石,1908又在法国发现“莫斯特人”,1921在非洲赞比亚发现“布罗啃山人”,1931在印尼发现“昂栋人”,50年代以来,在中国先后发现了“丁村人”、“长阳人”、“马坝人”、“大荔人”等。早期智人脑量有了显著增长,已达到了现代人水平,(13501400毫升),上、下肢骨除稍粗

68、短外,几乎同现代人无区别。(4)、晚期智人(51万年)晚期智人比早期智人分布更为广泛,不仅广布于亚、非、欧三大洲,且在美洲和澳大利亚也有发现。人类发展到晚期智人阶段,已基本上完成了体质上的进化过程,达到了现代人的水平,亚、非、欧各地发现的晚期智人化石已明显地带有地域性人种的特征,说明现代主要人种已基本形成。46地质年代距今年龄(万年)人类进化过程人类文化分期新生代第四纪全新世04+-现代人历史时期1-+新石器时代史前时期更新世晚期5+-智人晚期智人晚期旧石器时代20+-早期智人中期中期100+-直立人晚期直立人早期早期300或200早期直立人初期第三纪上新世500南方古猿人类的祖先中新世250

69、0腊玛古猿埃及猿人类的远祖渐新世4000始新世6000古猴类古新世7000人类进化与分期表47中国最古老的猿化石:禄丰腊玛古猿化石1976年,在位于禄丰县东北9公里石灰坝村的褐煤层中发发现了禄丰石猿化石,在同一地层中还找到云南西瓦石猿化石和大量的哺乳动物化石,生存时代是800万年前的早上新世中期。1980年4月9日,在禄丰又发现了世界上第一具腊玛古猿头骨化石,它是从猿演化到人的中间代表。所以,腊玛古猿又被誉为人类的猿型祖先。它的发现填补了距今1500万年前的开远腊玛古猿,到距今170万年左右的元谋人之间的一个重要缺环,对研究人类的起源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1988年1月,禄丰猿化石被国务院公布为

70、全国文物保护单位。482中国主要古代人类化石及其年代(1)、直立人化石巫猿人:1985,在重庆是巫县大庙区龙骨坡发现一块人类下颌骨和一些牙齿化石,地质时代约属早更新世,距今约700万年左右。元谋人化石:1965,在云南省元谋县上那蚌村附近的早更新世晚期地层中发现了2枚人类牙齿化石。蓝田直立人:1964,在蓝田县公王岭发现1具人类头盖骨化石,距今约100万年左右。陈家窝直立人:1963,在陕西省蓝田县泄湖相陈家窝附近发现了1件下颌骨化石,距今约30万年左右。北京猿人:19211966,中外学者先后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上发掘出土大量人类化石。特别是1921裴文中主持发掘,发现第一具北京猿头盖骨化石,

71、从而确立了北京猿人在人类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历年发现的北京猿人化石代表了约40多个男女老幼个体。郧县猿人:1989、1990,先后在湖北郧县青典镇学堂梁子发现2具人类头骨化石,地质时代约为中更新世早期。1980,安徽和县龙潭洞,1具人类头盖骨。1993,南京江宁县汤山镇雷公山葫芦洞,2具人类头盖骨化石。1970,湖北建始县高平龙骨洞早更新世底层出土了3枚牙齿化石。1973,河南淅川县,13枚人类牙齿化石。1975,湖北郧县杜家沟龙骨洞,4枚人类牙齿化石。1976,湖北郧西县神雾岭白龙洞,3枚人类牙齿化石。19811982,山东沂源县骑子安山,人类头盖骨及牙齿化石。(2)、早期智人化石大荔人:19

72、78,陕西大荔县段家乡解放村甜水沟,发现一具保存极完整的人类头骨化石。化石代表一青年男性个体,主要特征比北京猿人进步,大多是性状都与早期智人相一致,脑量为1120毫升,属早期智人中的古老类型,铀系法测年代为距今约20万年左右。金牛山人:1984,辽宁营口金牛山A地点,发现人类头骨和脊椎、髋骨、指骨等化石。属直立人向早期智人过渡阶段的人类。马坝人:1958,广东韶关县(原典江县)马坝西南约1.5公里的狮子山岩洞中,发现一件残破的人类头盖骨化石。铀系法测年代为1013万年。(3)、晚期智人化石山顶洞人:1933,发现于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山顶洞,计有头骨3具,头骨残片3块,下颌骨4件,下颌骨残片3块

73、,零星牙齿数十枚,脊椎骨及肢骨若干件,代表了8个男女老幼的个体。柳江人:1958年9月,在广西柳江县新兴农场通天岩洞穴中,发现一具完整的人类头骨化石及部分躯干骨、肢骨。49发展阶段发现地点发现时间化石概况年代(B.P,万年)化石研究者早期直立人重庆巫山龙骨坡1985下颌骨1段、牙齿1枚201204(M)黄万波1985云南元谋上那蚌1965门齿2枚170(M)5060(M)胡承志1973陕西蓝田公王岭1964头盖骨1具、牙齿1枚7580;100;110115(M)吴汝康1965晚期直立人陕西蓝田陈家窝1963下颌骨1具50;65(M)吴汝康1965北京周口店第1地点19211954头盖骨6具、牙

74、齿2358(A,E,F,U)ZdanskyWeidcnreich吴汝康1927193619401954安徽和县龙潭洞1980头盖骨、牙齿2030(A)1519(U)黄万波等1981湖北郧县学堂梁子1989头骨2具中更新世早期李天元1991南京汤山葫芦洞1993头骨2具30+-(E,U)汤山考古队1994早期智人辽宁营口金牛山1984头骨1具、体骨若干2130(U)吕遵谔吴汝康19851986陕西大荔甜水沟1978头骨1具1823(U)吴新智1981湖北长阳龙洞1956上颌骨残块1722(U)贾兰坡1957山西襄汾丁村1954牙齿3枚、顶骨一块1621(U)吴汝康1958广东韶关马坝1958残头

75、盖骨一块11914(U)吴汝康1959安徽巢县银山1982上颌骨、枕骨残块1620(U)许春华1984山西阳高许家窑1976顶骨、枕骨、牙齿1012(U)贾兰坡1979晚期智人广西柳江通天岩1958头骨1具、体骨若干67(U)吴汝康1959黄河河套地区1922额骨顶骨、下颌骨、股骨35(C)3.75(U)Bouleetal吴汝康黄慰文192819581981四川资阳黄鳝溪1951头骨1具07(C)3.63.9(C)裴文中等1957北京周口店山顶洞1933头骨3具、下颌骨等104(C)1.9(U)Weidcnreich吴新智19391960贵州普定穿洞1982头骨、下颌骨、肢骨080.86(C)

76、吴茂霖1989A:氨基酸法;E:电子自旋共振;F:裂变径迹法;M:古地磁法;U:铀系法;C:碳14法50第三节、 中国旧石器文化区系分布51一、东北地区的旧石器文化二、西北地区的旧石器文化1自然地理环境。本区东以六盘山、贺兰山为界,包括甘肃省、青海省、新疆和内蒙西部。本区地处内陆地势较高,形成特殊的高原气候,具有气温低、温差大、日照长、降水少、风力强等特点。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气候较为干冷。天山南北和鄂尔多斯高原以西、河西走廊等地降水稀少,形成荒漠景观,绝大部分地方降水量不足200毫米,南疆广大地区在50毫米以下,塔里木盆地东南部在10毫米以下,降水量往往不足蒸发量的1%,是全

77、国最干旱的地方。2旧石器时代遗存:青藏高严和新疆发现的旧石器多来自地表,它们的年代尚需进一步证实。从已知的材料看,在制作技术积类型方面,均同华北地区的较为接近,特别是细石器遗存,同华北地区细石器属同一工艺传统,从而表明两区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三、华北地区的旧石器文化。1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华北区位于中国北部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大体包括西起六盘山和陇山、东至渤海和黄海,北起阴山、燕山,南达秦岭淮河一线的广大地区,包括陕西、山西、河北、河南、山东、北京、天津和甘肃东部、宁夏和内蒙南部等地方。区内主要的构造地形有陇东和陕北的黄土高原、黄河河套平原、晋北的大同盆地、陕西关中盆地、山西汾河系列断裂盆地、河

78、南洛河和颖河谷地、太行山以东的华北平原、黄河下游的山东丘陵等。2旧石器文化遗存:桑干河流域。四、华中地区的旧石器文化自然环境:本区位于黄河、珠江两流域之间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北至秦岭淮河一线,南达南岭武夷山地区,西起巫山和雪峰山,东抵东海,包括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江苏、浙江、上海等地区。全区绝大部分属亚热带,在东南亚季风环流的影响下,季风交替显著,四季分配较均匀。气温的主要特色是东温夏热,7月份平均气温2830度,东季大部分地区气温均在0度以上,无结冰期。区内降水量由北向南增多,淮河流域为800毫米,江南丘陵为1500毫米,降水年内分配是我国大陆最均匀的地方,降水量高于蒸发量,全年温度较大,

79、属温润地区。五、华南地区的旧石器文化。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本区位于中国最南部的南岭和武夷山以南,包括两广、海南、福建和台湾五省区,本区大部分在北纬28度以南,北回归线通过广东、广西、台湾的中南部。由于纬度低,是本地区具有热带、亚热带的气候特色。本区特点是夏长冬暖,1有气温多在10度以上,是全国冬季最温暖的地区,7月份气温一般在2729度之间,地区差异不大。年降水量一般在14002000毫米之间,不少地方超过2000毫米,是全国雨量最丰沛的区域。六、西南地区的旧石器文化自然环境:本区位于我国西南部,包括四川、重庆、贵州、云南4省市。本区处于西部青藏高原和东部低山、丘陵、平原之间的过渡地带,总的地

80、势向东南倾斜。区内地形起伏较大,高原多,山地多,平原少,可大致分为四川盆地、云南高原、贵州高原和横断山脉几大地形单元。本区植物区系和植物群落的组成十分复杂,既有东、西和南、北的差异,又有垂直变化,植物资源十分丰富。云南向有“植物王国”之称,四川的被子植物和蕨类植物种类之多仅次于云南,居于全国第二,而裸子植物数量则居全国第一。52分区分期华北区东北区华中区西南区华南区据今年龄(万年)地质年代桑干河流域周口店地区渭水流域晋陕豫交界地区黄河下游旧石器时代晚期阳原虎头梁山顶洞人文化大荔育红河浦县薛关临沂凤凰岭大连古龙洞江陵鸡公山上层兴义猫猫洞柳州白莲洞51后段更新世晚期湖县峙峪环县刘家岔沁水下川安阳小

81、南海海城小孤山普定穿洞田东定模洞中期阳高许家窑新洞人文化长武窖头沟襄汾丁村沂源上崖洞喀左鸽子洞枝城九道河水城硝灰洞封开罗沙岩205前段大荔甜水沟沂水南洼洞江陵鸡公山下层曲江马坝早期阳原马梁北京猿人文化泾川大岭上三门峡水沟沂源猿人地点营口金牛山大冶龙头山黔西观音洞百色诸地点10020更新世中期本溪庙后山郧县曲远河口阳原岑家湾蓝田陈家窝芮城合河郧县龙骨洞初期阳原东谷坨蓝田公王岭100200更新世早期阳原小长梁芮城西侯度远谋上那蚌阳原马圈沟巫山龙骨坡53新石器时代考古一、磨制石器的使用。新石器即磨制石器,是新石器时代区别于旧石器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中国的磨制石器,大约是在距今1万年前后出现的。在华南

82、地区,广东阳春独石仔遗址(120009000B.P.)曾发现少量的局部磨制石器,但无陶器共存;在广西桂林甑皮岩和南岩遗址,江西万年仙人洞,均发现由与陶器共存的局部磨制石器。在华北地区,最早的磨制石器见于河北徐水南庄头遗址。(一)、磨制石器的制作技术1选材。新石器时代制作石器的主要原料有:闪长石、玄武岩、片麻岩、石灰岩、石英岩、燧石、辉绿岩、碧玉、玉髓、蛋白石等。石材的来源,一是就地取材,在居址附近的河滩或附近山坡上捡拾、开采合用的材料;二是通过交换等方式从其他地方获得。2打割。选择好材料后,根据需要用锯磨切割或打击法制出毛坯。一般较厚重的石斧、石锛之类的工具,多先把石料截成或打出所需的大体形状

83、;较轻薄者如刀、铲之类,则先打片或从页岩上制片,然后打击或切割成所需的形状。据割的方法,据有关民族学资料,可能是用木片或石片加砂加水往复磨切,以截断石片。3修琢。即对毛坯通体整形,找平工序。用石锤或由硬尖的石、骨、角质工具,轻轻琢去毛坯表面的棱角,使其平整,修琢成所需的规整器形。经过修琢的标本表面,多遗留有麻点状疤痕。也有些石器是用修琢法制成的,如裴李岗磁山文化中常见的石磨盘,就是修琢而成的。用页岩制作的石刀之类的工具,则多不经修琢这一工序。4磨光。磨制技术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就已出现,但当时主要用于制作骨器和装饰品。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广泛用于制作个各种工具。其方法是在砺石(即磨石)上加砂加水,以

84、增大摩擦力,并根据需要磨出一定的形状和刃口。5穿孔。(1)、钻孔法。钻孔工具多用石钻或带硬尖的木棍、竹管等。(2)、划孔法。即用一较硬的尖状工具,在石器的两面反复的刻划,使之城两端细、中间粗的长沟,沟中部着力处因沟成孔。(3)、琢孔法。即用一带有硬尖的工具,由石器两面细琢而成一粗孔。这种方法多用于粗大、厚重的石器。5455(二)、新石器的主要类型1农业生产工具(1)、石铲与石锄(2)、石镰与石刀56(3)、石磨盘与磨棒572木材加工工具石斧、石锛、石凿、石楔583狩猎工具或武器石矛、石镞、石钺59二、陶器的发明。陶器是用陶土加水和其他羼合料,经成形、晾干、烧制而成的器具,主要用于制作日常生活所

85、用的各种容器和炊具,有时也用于制作生产工具或其它用品。据目前的考古发现,中国的陶器大约是在距今1万年前后出现的。华北地区最早的陶器发现于河北徐水南头庄遗址;华南地区最早的陶器见于江西万年仙人洞和吊桶环、湖南道县玉蟾岩和广西桂林庙岩等遗址。1陶土加工。陶土即制陶用土,是制陶的主要原料。我国史前时期的陶土主要是一些低钙高铁易熔粘土及少数高铝质粘土。史前时期的各地先民,多根据本地区的资源条件,就近选择合适的粘土作为陶土。如华北地区的黄土地区,人们常选择红土、再生黄土或黑土等粘土作为原料。但并非自然界的所有粘土都适合于制陶,太细的粘土,制成陶坯后容易干裂,需要加入羼合剂;而含砂较多的土,可塑性较差,作

86、坯时不易成形,应先行淘洗。(1)、筛选或淘洗。在制作一般的粗陶时,只要把经过选择的陶土经过适当的筛选即可使用。若要制作精细的陶器,则需要经过淘洗。即把粘土浸入水中,经搅动而使植物细末及杂质上浮,去掉杂质即成很纯净的粘土。(2)、加入羼合料。有时,人们根据陶器的用途等,需要在陶土中加入适当的砂粒、蚌壳末、陶片碎末、草木等羼合料。目的:使陶质疏松,水分易于逸出,陶器不致绽裂;减低陶土粘性,不致粘附手指,易于成形;防止干裂,阴干时,不致因不平衡收缩而绽裂、变形;增加熔点,不致因火温过高而部分熔化。2制坯成形(1)、手制:捏塑法:即直接用手制作陶坯的方法;泥条盘筑法:即先将坯泥搓成长条状,然后螺旋形向

87、上盘筑。(2)、模制:即用陶模或陶器为模,制作陶坯。(3)、轮制:即将泥料放在转动的轮盘上,用手提拉成需要的器形。用这种方法制成的陶器,器形规整,器壁均匀,器表常留有一圈圈平行的轮纹,器底则有线割的偏心纹。3修饰施纹。(1)、表面磨光。在陶坯尚未完全晾干时,用石或骨制的光滑器具,反复打磨陶坯的表面,既可使陶坯收缩而胎质坚实,又可使坯体表面光滑。(2)、涂施色衣。色衣又叫“陶衣”,是涂在器表的色层,目的是增加陶器表面的光洁度和美观性。做法是:把很细的泥浆涂敷在陶坯表面,经烧后即成各种颜色的陶衣。常见的陶衣有红、棕、白等色。一般泥浆中若含有较多的铁元素,则烧成后呈红色或棕色;白衣中则可能是含有较多

88、的三氧化二铝或方解石、石膏等。(3)、施纹绘彩。拍压;戳刺;刻划;贴附;镂空。常见的拍压花样:绳纹、篮纹、方格纹。4烧制成器:陶坯阴干后,将陶坯加热至600摄氏度以上,彻底排除了坯体中的水分后,粘土就失去了可塑性而完全硬化。一般烧造时的火候高、陶土细则硬度大,反之火候低、陶土含沙多则硬度小。据测定,中国新石器时代的陶器烧成温度一般在600900摄氏度之间,最高不超过1000摄氏度。红陶大多数陶土中均含有一定量的铁元素,烧制时如能让空气与之自由接触,铁元素被氧化成为三氧化而铁而使陶器成红色。因此,若陶土中的含铁元素较多、在露天烧造或用敞口陶窑烧制则很容易烧出红陶来。灰陶在烧制过程中或烧制末期,如

89、果封闭窑顶,在氧气不充分的情况下,陶器被周围炽热的还原焰所包围,坯体中所包含的铁元素就被还原成四氧化三铁,产品的颜色就会呈现灰或深灰色。黑陶关于黑陶的制作工艺可能有两种:一是用烟熏法进行短期渗碳,即在烧制将近结束时,用泥封窑顶和窑门,并在窑顶渗水而使窑内顿生浓烟,烟中的碳很快渗入赤热的坯体空隙中而将陶器熏黑。二是由于陶土中羼有较多的植物茎、叶、壳等,在烧制过程中,植物碳化而使陶胎呈黑色,成为所谓的“夹炭陶”,用这种方法制作的黑陶胎质较为疏松。601、陶器各部位名称612陶器的命名原则。两个方面:一是使用古代文献中记录的名称:如鼎、鬲、豆之类。二是使用现代形制、功能或相近的器形名称,如碗、盘、杯

90、、瓶、盆、罐、壶、缸、瓮等。3陶器的分类:(1)、依据器形分类:圈足器;三足器;圜底器;尖底器。(2)、依用途分类:炊器多夹砂陶,有罐、鼎、鬲、甑、釜、灶等。饮食器多泥质陶,有碗、钵、盘、豆、杯等。水器多泥质陶,有瓶、壶、带流罐、盉等。储物器泥质陶或夹砂陶,器形较大,有罐、瓮、缸等。乐器多泥质陶,有陶鼓、陶号、陶埙、陶响珠等。62二、农业的发生(一)、中国粟作农业的起源。所谓粟作农业,指的是依粟为主要栽培作物的旱作农业。粟,即中国先秦古籍中所记载的“稷”,也就是北方的谷子,也称“小米”。除了粟之外,还有黍等谷物。粟,在北方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最为普遍,是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诸文化的主要农作物。1

91、粟遗存的发现:1931,山西万莱(原万泉)荆村瓦渣斜遗址出土的“黍稷及黍稷之壳”。这是中国最早发现的史前粟的遗存。19541981,西安半坡遗址,在一些陶罐和窖穴中出土了较多的谷类遗存。其中在一见陶罐内存有完好的谷壳,经华北农学院鉴定为粟。老官台文化、裴李岗文化、磁山文化、北辛文化,约距今80007000年,发现粟的遗存。兴隆洼文化红山文化,窖穴底部堆积。中国粟作农业起源应早于距今8000年,应为10000年前后,黄河流域为其起源地。文明产生的基础。“社稷”成为国家的代名词。粟的野生祖本是狗尾草,古籍称为“莠”,广泛分布于黄河流域和北方黄土高原地区。2稻作农业的起源。秦岭淮河以南。地下水位浅。

92、稻成为此地区最重要的农作物。江西万年仙人洞、吊桶环,湖南道县玉蟾岩,距今10000年。湖南澧县彭头山文化,在烧土中发现一部分稻的压痕和碳化稻。河姆渡遗址、屈家岭文化。仰韶遗址发现稻遗存。大河村遗址、案板遗址,稻向中原地区扩散。稻有两种:亚洲稻和非洲稻,而亚洲稻更重要。1921,仰韶发现的稻为中国首次考古稻遗存发现。到1993年底,全国共发现稻作农业遗存140多处。中国长江中下游一带,是亚洲的起源于演化中心。三、家畜饲养的出现。高级狩猎经济出现,弓箭发明,成功率提高,可远距离捕获雌兽,一次捕获野兽较多,可放养,待无收获时再吃,从而成为人类肉食的主要来源。六畜大部分在新石器时代已出现。猪出现较早,

93、出现于距今约八、九千年,甑皮岩遗址发现。狗,可能源于一种小型狼,与人共生,渐被驯化,新石器时代早期已确定有家狗出现,老官台遗址,屈家岭文化陶狗造型。鸡:源于野鸡,陶鸡。牛、羊:牛并非用于耕作,主要用于肉食,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出现。羊可能驯于西亚,中国最早出现于西部,5000年前后,多在北方。马:史前有无难肯定,半坡发现马齿等,但只能确定到属,不能确定是否家马。商周时已有车马。家马可能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可能来源于中亚。63第二节、新石器时代考古分期可分为初、早、中、晚四期,约距今120004000年前一、 初期。距今约120009000年前。开始使用磨制石器。在广东阳春独石仔、封开黄岩洞、广西

94、柳州白莲洞遗址等,均发现有局部磨制石器,但大多石器仍为打制石器或细石器,开始制作陶器。在江西万年仙人洞和吊桶环、湖南道县玉蟾岩、广东贵德庙岩、河北徐水南庄头和阳原于家沟遗址等,均发现距今1万年的少量陶器。仙人洞等还发现原始农业。二、早期。约距今90007000年前。磨制石器的使用已普遍,在华北的磁山、裴李岗、老官台、后李等文化。东北地区的兴隆洼文化、长江流域的湖南澧县彭头山文化等,普遍发现有磨制石器,但仍多为局部磨制。陶器成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以红陶为主,陶色多不纯正,陶质较粗梳。出现了有一定规模的定居聚落和氏族公共墓地。原始农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并形成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粟作农业和以长江流域

95、为中心的稻作农业两大文化体系,原始农业处于确立期。三、中期。约距今75千年前。磨制石器已有局部磨光向通体磨光过渡。陶器仍以红陶为主,彩陶的大量流行是这一时期制陶业最鲜明的特征,陶器制作技术有了明显进步,出现慢轮修整口沿的技术。聚落形态进一步发展,各地遗址发布的密度大大增加,反映出农业生产的提高和人口的增多,开始出现里一些较大的中心聚落。黄河流域普遍发现粟类作物遗存,长江流域普遍发现稻类作物遗存,原始农业处于发展期。四、晚期。约距今45千年前。石器的制作技术进一步提高,多为通体磨光,还出现了较多的玉器。在黄河流域龙山时期的诸遗存中,发现一些小型铜工具。陶器制作中轮制技术已较普遍应用,陶器以灰陶为

96、主,烧造的火候较高,陶制较硬。聚落进一步分化,防卫设施进一步加强,在黄河中下游龙山代诸文化、江汉平原的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中和长江上游的成都平原,均发现有原始城堡。粟作农业进一步发展,稻作农业开始向北方传播,原始农业处于兴盛期。64分区分期华北地区西北地区东 北 地区华中地区华南地区距今年代渭泾区陕豫晋交界地区郑洛区冀南豫北地区海岱区长江中游长江下游(年)泾水上游关中地区新 石 器 时代晚期晚期桥村类遗存客省庄文化三里桥类遗存王湾三期文化后岗二期文化龙 山 文化齐家文化小 河 沿文化石家河文化良渚文化昙石山文化45004000早期常山下层文化案板三期文化庙底沟二期文化大河村五期?大 汶 口文

97、化马家窑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峡文化50004500中期晚期仰韶文化西王村期秦王寨文化大司空一期文化大地湾仰韶晚期红 山 后文化大溪文化崧泽文化金兰寺下层55005000中期庙底沟期大河村文化大地湾仰韶中期60005500-早期半坡期王湾一期文化后岗一期文化北 辛 文化大地湾仰韶早期赵 宝 沟文化皂市下层马家浜文化河姆渡文化70006000早期晚期老官台文化北首岭下层裴李岗文化磁山文化后 李 文华师赵村一期兴 隆 洼文化甑皮岩遗址90007000早期白家村遗址大地湾一期彭头山文化初期南庄头遗址仙人洞与吊桶环遗址玉蟾岩遗址大龙潭一期10000+-庙岩遗址65第三节、新石器时代文化区系的分布一、东北地区

98、的新时期文化。进入新石器时代以后,随着全球性气温的逐渐上升,东北区的气温也相对变暖。生存环境的改变促使这一区的史前文化逐渐繁荣起来,成为中新石器时代文化的主要分布区域之一。由于自然环境方面的差异与制约,南、北两区文化出现了明显的差异。齐齐哈尔昂昂溪。密山新开流。长海小珠山。沈阳新乐。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兴隆洼文化。小河沿文化。北部地区较寒冷,分布于三江平原新开流、昂昂溪等地居民,主要以渔猎采集为主,细石器、骨矛、鱼镖、鱼叉等发达,为这一地区特征,陶器未得充分发展。南部相对温暖,从早期开始,兴隆洼文化、兴隆洼文化、新乐文化等主要从事农业,兼营渔猎。陶器制作、居住形式、埋葬习俗形成鲜明地域特征

99、。红山文化积石冢、“女神庙”和祭坛,说明这一文化在较早时期就已达到极高水平。兴隆洼文化,1983首次发现与内蒙敖汉旗兴隆洼遗址(7300B.P),石器以打制石器居多,器形有斧、铲、锛、凿等,骨器有锥、匕、镞、鱼镖等,属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主要分布于辽河、大凌河流域,有直径约170米的环形聚落,陶器多夹砂陶,火候低,均手制,纹饰有横“之”字形压印纹、网纹、弦纹等,器形为筒形罐,还有钵,两个互抱塑像。红山文化:1935首次发现于内蒙赤峰红山后遗址,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主要分布于内蒙昭乌达盟老哈河流域、辽宁朝阳和锦州地区、河北北部燕山地区。石器有细石器、打制石器、磨制石器三种,器形有石镞、石斧、石锛

100、、石刀等。在辽宁喀左县东山嘴发现大型石砌祭坛,在牛河梁发现与真人等身大小的女性塑像、“女神庙”和大型积石冢等,陶器多夹砂红褐陶,器表常饰纵“之”形纹,还有少量彩陶,器形主要有小口双耳罐、筒形罐、碗、盆、彩绘筒状无底器等。6667二、西北地区。本区新石器时代文化主要分布在青海东部的河湟谷地和甘肃中部的大夏河、洮河流域以及南部渭水上游、西汉水流域一带。马家窑文化(51004650)1924,瑞典安特生首次发现于甘肃临洮县马家窑遗址而得名。分布以甘肃中部为中心,东起陇东山地,西到河西走廊和青海东北部,北达甘肃北部和宁夏南部,南达甘南山地天水地区。可分为马家窑期、半山期(以和政县半山遗址为代表)、马厂

101、期(以青海民和县马厂塬遗址为代表)。粟作农业。陶器以红陶为主,彩陶数量多,多用黑彩,也有红彩,有鸟纹、鱼纹、蛙纹、蝌蚪纹等动物纹样,还有垂幛纹、漩涡纹、水波纹、圆圈纹、网纹等几何图样,器形主要有双耳罐、单耳罐、长颈单把壶、双耳壶,敛口平底钵,卷唇曲腹盆、短颈圆肩罐、喇叭口尖底瓶等,彩陶占总数20%30%以上。马厂期多大圆圈纹、三圈纹、多圈纹、菱形纹、漩涡纹等,器形有大口双颈耳彩陶罐、小口圆腹双腹耳罐、长颈单耳壶、单耳筒形杯等。小型铜工具。(马厂期的)。齐家文化(4000+-),因安特生1924首次发现与甘肃广河县齐家坪而得名,分布区域与马家窑文化大体相同。重要遗址有甘肃永靖大何庄、秦魏家、武威

102、皇娘娘台、广河阳洼湾、青海贵南尕马台、乐都柳湾等。陶器以红陶为主,多手制,轮制者较少;纹饰有绳纹、篮纹、划纹、附加堆纹等;彩陶数量较少,彩绘以黑彩为主,红彩较少,纹样有宽带纹、三角纹、网纹、菱形纹等;主要器形有单耳、双耳、三耳罐、鬲、甑、盆、碗、豆等。铜器,铜刀、铜针,青海尕马台出土铜镜。6869三、华北区。新石器时代的本区,是史前粟作农业最主要的分布区。1921,安特生首次发掘河南渑池仰韶村遗址,确立了中国第一个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之后,中国学者在渭水流域、晋豫陕交界地区、河南中部、冀南豫北、黄河下游的山东一带发现了一系列的新石器时代初、早、中、晚期文化遗存。基本建立了各文化区的文化发展序

103、列。渭水及其主要支流泾河、洛河流域,是华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主要分布区域之一。渭泾文化区的仰韶文化。1921首次发现于河南渑池仰韶村而得名,主要分布在渭泾流域、汉水上游及丹江上游、晋西南和豫西地区,其中以陕西的关中地区为中心。仰韶文化是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中期最主要的粟作文化之一,故常把黄河流域的新石器时代中期称之为“仰韶时代”或“仰韶时期”。代表性遗址有西安半坡、临潼姜寨、宝鸡北首领、甘肃秦安大地湾、河南渑池仰韶村、山西芮城西王村等。聚落布局多呈凝聚式或内向式,四周围绕有环壕,房屋多半地穴式或地面式,平面呈圆形或方形。聚落遗址有临潼姜寨、西安半坡等。陶器多红陶,特别以大量的细泥红陶和彩陶为突

104、出特点;早期彩陶纹样以各类鱼纹和变体鱼纹为主,中期流行各类植物纹如弧线三角、勾叶、圆点、花瓣纹等,晚期彩陶衰落,仅见个别简单的红或白彩,主要器形有尖底瓶、圜底钵、平底钵、圜底盆等。7071四、华中区。包括重庆市东部、江汉平原、鄂西北、湖南北部的洞庭湖北岸、豫西南等地区。本区的新石器时代稻作农业文化最主要的分布区域,是稻作农业的起源地和演化中心。在长江中游的江西万年仙人洞与吊桶环遗址、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中发现了我国目前已知最早的稻的遗存和陶器。河姆渡文化,1973首次发掘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以遗址堆积的第34等为代表(70006000),属新石器时代中期前段文化,大约与仰韶文化早期同时。陶器多为

105、夹有稻叶、茎、壳的夹碳黑陶;纹饰有绳纹和刻划的植物纹样;主要器形有釜、盆、盂、罐、器座等。在第四层曾发现大量的稻叶、杆、壳和稻谷堆积,最厚处可达1米以上;出土有大量的木质建筑构件,表明当时的建筑是一种高架于地面之上的“干栏”式建筑。7273六、西南区。本区包括西藏东南部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在西藏昌都卡若村发现卡若文化。在云南宾川县白羊村遗址,发现有稻的遗存。近年来,随着三峡地区大规模的考古发掘,新发现一些新石器时代古城遗址。卡若文化,位于澜沧江上游,西藏昌都卡若村,距今53004100年,属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文化。石器有打制石器、细石器和磨制石器三种。陶器以灰、黄色为主,主要有罐、钵、盆、碗等器形。房址有半地穴式和地面建筑两种。7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