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内涝灾害PPT课件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68334323 上传时间:2024-07-24 格式:PPT 页数:24 大小:4.1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内涝灾害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城市内涝灾害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城市内涝灾害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城市内涝灾害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城市内涝灾害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城市内涝灾害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内涝灾害PPT课件(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4/7/24SECMIN2024/7/24SECMIN2024/7/24SECMIN2024/7/24SECMIN2024/7/24城 市 涝 渍 的 危 害谢伟2024/7/24涝渍灾害包含涝灾和渍灾两部分:涝灾是长期阴雨或暴雨后,在地势低洼、地形闭塞的地区,雨水不能迅速排泄造成农田积水或土壤水分过度饱和,超过农作物耐淹能力而使农作物被淹而引起植物体破坏或死亡,造成大量减产的现象;渍主要由于地下水位过高,导致土壤水分经常处于饱水状态,使作物受到危害而减产的现象;涝和渍灾害在多数地区是共存的,有时难以截然分开,故而统称为涝渍灾害。涝渍灾害的定义Title: 城市涝渍的危害主要危害时空分布

2、防治措施形成原因10形成原因形成原因形成原因主要危害时空分布防治措施城市地理位置因素城市水文条件被破坏城市地表下渗能力低城市下水道不足城市的雨岛效应其他因素形成原因中国目前大多数下水道中国目前大多数下水道国外下水道国外下水道形成原因形成原因主要危害时空分布防治措施什么是“雨岛”效应“雨岛”效应:大城市内高层建筑使空气循环不畅,盛夏空调、汽车尾气加重热量超常排放使城市上空形成热气流且越积越厚,最终导致形成降水的现象。随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不断增长、人类活动加剧、城市的生产活动和特殊地面结构共同作用于大气,使大气边界层的特性发生变化,从而使得雨岛效应加剧、城市降水量增大。峰高量大的暴雨导致洪水

3、机会增大,加剧了城市的防洪压力。研究证实,大城市及其下风向“雨岛效应”明显。由于“雨岛效应”集中出现在汛期和暴雨之时,这样易形成大面积积水,甚至形成城市区域性内涝。形成原因形成原因主要危害时空分布防治措施14主要危害主要危害原生灾害次生灾害原生灾害:在灾害链中,最早发生的灾害称原生灾害,即直接灾害,洪涝直接灾害主要是由于洪涝直接冲击破坏、淹没、泡浸所造成的危害。如人口伤亡、土地淹没、房屋冲毁、交通、电讯、供水、供电、供油(气)中断;工矿企业、商业、学校、卫生、行政、事业单位停工、停课、停业以及农林牧副渔减产减收等等。次生灾害:次生灾害是指在某一原发性自然灾害或人为灾害直接作用下,连锁反应所引发

4、的间接灾害。如暴雨、台风引起的建筑物倒塌、山体滑坡,风暴潮等间接造成的灾害都属于次生灾害。次生灾害对灾害本身有放大作用,它使灾害不断扩大延续,如一场大洪灾来临,首先是低洼地区被淹,建筑物浸没、倒塌,然后是交通、通讯中断,接着是疾病流行、生态环境的恶化,而灾后生活生产资料的短缺常常造成大量人口的流徙,增加了社会的动荡不安,甚至严重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主要危害时空分布防治措施形成原因主要危害2024/7/242024/7/2418时空分布分布特点主要灾害时空分布防治措施形成原因分布特点我国洪水灾害分布极广,除沙漠、戈壁、极端干旱和高原山区外,大约2/3的国土面积上存在着不同危害程度的洪水灾害,全国

5、600多座城市90%都存在防洪问题,西高东低的地理地形有利于洪水的汇集和快速到达下游,其中危害最严重的是发生在我国东部经济较发达地区的暴雨洪水和沿海风暴潮灾害。由于东部地区不仅人口密集,而且95%的人口生活在沿江、沿河的平原地带,土地开发利用程度高,经济较为发达,因此洪水灾害造成的损失也十分巨大我国洪涝分布主要的雨涝区分布在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以东,这个地区又被南岭、大别山秦岭、阴山分割为4个多发区。我国西部少雨,仅四川是雨涝多发区主要危害分布特点防治措施形成原因Add Explanation Here主要危害分布特点防治措施形成原因主要危害分布特点防止措施形成机理防治措施解决防洪工程隐患,健全城市洪水管理体系,减轻洪灾损失加强城市滞蓄洪水能力建设,解决城市内涝加强城市洪涝灾害应急管理能力建设,减轻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在城市居民中普及防洪减灾常识,提高城市居民的防灾减灾意识思考:城市洪水是不是百害而无一利?2024/7/242024/7/24谢谢观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