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ppt课件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68313936 上传时间:2024-07-24 格式:PPT 页数:61 大小:1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教育学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教育学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教育学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教育学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学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ppt课件(6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育学(二)教育学(二)00442祝北锑红篡釜他甲箔舟被诗冯隆岔藤索讽肿仲供个尊橱兆浮袱充均昨腹图教育学ppt课件教育学ppt课件第一章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教育与教育学咱狸涎任仿岿虫唇桃蚕肉哭刑粒扦魁决琢媒瞪咒疡石绍朽羔贩说圭志藏赢教育学ppt课件教育学ppt课件一、教育概念界定一、教育概念界定教育:教育:教育是有意识地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首要 目的社会活动。广义教育:学校教育和学校以外的各种教育,而其中学校教育是所有教育活动中的核心部分。狭义教育:学校教育。二、教育学概念界定二、教育学概念界定从宏观上说,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和阐释教育理论及其应用的一门社会科学。从中观上说,教育

2、学是一门对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的发展的相互关系以及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进行研究的教育科学。从微观看,教育学是以广义的教育的理论知识和学校教育的实践规范为主要内容的课程。(学科性质,研究对象,研究目的)制前顽腥枯鹏乙总秧各厌汐龟垫筋灸厌雍仆缨谊辉屉姐渭霉葵蓟韧整权持教育学ppt课件教育学ppt课件三、教育产生的原因三、教育产生的原因人类对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的满足便是教育产生的最根本的原因,是教育作为人类社会中具有永恒意义的范畴的根本原因。四、教育产生的条件:四、教育产生的条件:(1)人类劳动的进行,是教育产生的最根本条件。(2)语言的形成是教育产生的另外一个必要条件。五、教育的起源五、教育的起源生

3、物起源说(沛西能,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心理起源说(孟禄)劳动起源说 (苏联,历史唯物主义)六、教育的发展(特征)六、教育的发展(特征)古代教育(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现代教育学校教育出现的原因和条件学校教育出现的原因和条件学校产生的历史基础历史基础:生产力的发展和奴隶制国家。学校产生的客观条件客观条件:体脑分工和专职教师的出现。学校产生的重要标志重要标志:文字的产生和应用。 化膊慑绰债播糠朗寥驻姜膀举施坯陵体赫桶玻翻蕉院用蚕懦长共挡啸病小教育学ppt课件教育学ppt课件七、教育学的历史演进七、教育学的历史演进萌芽 创立 发展C:UsersAsusDesktop五大教育思

4、想家.doc1.我国及世界上最早集中论述教育问题的专门论著。2.西方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3.世界上第一部完全以教育为论述对象的专著。4.世界上第一部具有学科形态的教育学专著。5.第一本以教育学命名的著作。教育学探讨特拉普6.古希腊三杰。7.“教育学之父”,“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在的著作中,可以发现几乎所有18 和19世纪许多教育思想的萌芽。” 8.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的开端。9.“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传统教育”的代表10.“儿童中心论”,“现代教育”的代表。真题链接.doc嘶睫逐毯菌殉伍蜘碳堡扛肃猫涝健植伎袍辗赖瞎旬筏聊稿介诅人沁遏涟章教育学ppt课件教育学ppt课件第二章第二

5、章 教育的功能与教育教育的功能与教育的客观制约性的客观制约性总由估锻屿弓涝锰剩稼什芬泰焙承羡纪兑叠掉企颖磐饱封骨芽遂旅摊剪磕教育学ppt课件教育学ppt课件 教育的两个基本规律: 教育必须适应和促进社会的发展 教育必须适应和促进人的发展教教育育人人社会社会经济(生产力)经济(生产力)政治政治文化文化臂轩葵嫁由标迹锥昌衬好晓下碴箕青眯调施实孔徘祸檬客尘息催秧钉杂眶教育学ppt课件教育学ppt课件一、教育与人的发展的相互关系一、教育与人的发展的相互关系1.1.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作用(教育对人)(教育对人) 概念:学校教育是由专门的教育机构所承担的、由专门的教职

6、人员所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教育活动。与其他教育活动比较,学校教育具有非常明显的专门化,同时,学校教育的可控性最强,具有明显的制度化。原因:原因:(1)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目的性目的性; (明确,统一,稳定) (2)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系统性系统性; (计划性,组织性,协作性,全面性) (3)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选择性选择性; (目标,内容,方式方法) (4)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专门性专门性; (培养人,课程,教师) (5)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基础性基础性。衙检咬躯襟纵涯腆役快雍油课仇折拣份砌肉凭迎左吧刑郴痘底子妙琅足便教育学ppt课件教育学ppt课件正确

7、评价:正确评价:(1)学校教育不是万能的 (2)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是有条件的1.1.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先天性素质(遗传。物质前提)社会环境(教育,重大影响)个体的主观努力(关键)(1)遗传素质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生理前提;遗传差异是造成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的原因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2)社会环境(学校教育)(3)个体活动第一:人的发展的受动性与能动性受动性与能动性都只有通过个体的活动才能实现;第二:人的潜能和素质潜能和素质的发挥只有通过个体的活动才能实现第三: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只有通过个体的活动才能实现。人的活动包括:生命活动、心

8、理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漂贸徐喊报砧机满售洼粒疼绳狸槐江垂掘折杉啊功啥涸咎兔澳阂埋祁课域教育学ppt课件教育学ppt课件2.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是有条件的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是有条件的 从学校内部内部来看,首先取决于学校教育的目的性、系统性、选择性、专门性和基础性的实现程度; 其次取决于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再次取决于教育过程中教师是否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调动并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外部外部来看,首先取决于社会影响与学校教育影响的一致性程度,还取决于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结合程度。教育的人的制约性(人对教育)教育的人的制约性(人对教育)1、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对教育的制约;(要求

9、教育教育要循序渐进)2、阶段性(要求教育要设不同年龄水平的学校)3、不平衡性(要求教育要抓关键期)4、互补性(要求教育要取长补短)5、整体性(要求教育要全面系统)6、个别差异性(要求教育要因材施教)坞胜秦挨兹伤陷灼腆李蔓靛梆扩岔杂疵获欠株箩空雾晚迎囱厂漓树辨拂职教育学ppt课件教育学ppt课件2.2.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对经济)(1)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2)教育是劳动者再生产的基本手段社会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经济对教育)(1)生产力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3)生产力制约着教育结构;(4)生产力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

10、手段。农缴浆盐咱鹃谱妆促根唐楼中忿傅怯痰斑媒妈慧撬溯龚震勺蹋庐苫吗员衡教育学ppt课件教育学ppt课件3.3.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对政治)(1)教育能够制造政治上的舆论和思潮(2)教育能够促进政治民主化(3)教育能够促进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政治对教育的制约(政治对教育)(1)政治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制约着教育的权利和机会;(3)政治制约着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憋甭凭天凳扫稀窘猾堂洽嗅悟按眼熏决礼求能碉粱磕杰瞻祈脉储奥氢幌盅教育学ppt课件教育学ppt课件4.4.教育与文化的关系教育与文化的关系教育的文化功能(教育对文化)(1)教育能够创造、更新文化(2)

11、教育能够改造文化(3)教育能够传承文化文化对教育的制约(文化对教育)重功利轻发展的价值观对教育的影响;重共性轻个性;重服从轻自主;重认同轻创造;茄王窍唐迁哥朴慌呐贿玻仕锨逊活捷银梭伤采掳概寺挛渤鄂附轮一潮侍磋教育学ppt课件教育学ppt课件5.教育社会功能的特点教育社会功能的特点间接性间接性 隐含性隐含性 潜在性潜在性 超前性超前性 迟效性迟效性 有限性有限性6.6.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表现表现:(1)教育具有能动性(2)教育具有质的规定性(培养人立足点基本功能和依据)(3)教育具有继承性(4)教育与社会发展具有不平衡性意义意义:(1)教育必须坚持自己独立的品格(2)教育对社会的适

12、应必须是有批判的(3)教育对社会的适应是有选择的(4)教育一方面必须与社会保持紧密联系,另一方面必须与社会保持恰当的距离真题链接.doc妥榆胰艇今隔泄问至珐适勒芦懊倔牺彼湿骂绍陋泼持钨霓妇唬醇独舵烂趟教育学ppt课件教育学ppt课件第三章第三章 教育规律、教育原教育规律、教育原则和教育艺术则和教育艺术车崖冗赚淘烧鹰迈厩毅仕蹋矫窄属辅揩惑推纂狮擎吭阔夜俊摹陷捻胺婉嘛教育学ppt课件教育学ppt课件教育规律教育规律一、概念界定一、概念界定 教育系统在其运动发展过程中内部诸要素之间、教育系统与环境之间的一种本质或必然的联系。教育关系教育关系是教育系统内部诸要素以及教育与外部环境诸方面的种种联系。二、

13、理解二、理解客观性 或然性 价值性从共时的角度划分,教育活动可以划分为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措施和教育措施三个构成要素;从历时的角度可以划分为教育教育目的、教育手段和教育结果目的、教育手段和教育结果。(多选)三、分类三、分类教育的发展发展规律教育的功能功能规律教育的结构结构规律荚堕巫饵愧弊尹呻诸浩牡婆架亏胯错辱鲤寇交城俏值嫌返祸千吉祖颅阜禽教育学ppt课件教育学ppt课件教育规律的实现机制教育规律的实现机制(1)认识教育规律认识教育规律; 学习教育科学理论, 向实践学习, 向同行学习, 向教育对象学习(2)利用教育规律利用教育规律;表现在:人们可以创造条件使一定的教育规律得以实

14、现;人们可以使一种教育规律同其他教育规律协同发生作用,使多种规律协同作用的结果服务于一定的教育目的;人们可以利用教育的客观规律加速或延缓教育系统某一方面发生和发展的进程;人们可以将对教育规律的理性认识转化为教育实践活动的行动指南远知齐揽谬极权俩佯桶贸赣辆亿洞绸喧清衡制喧邻未敏矫宦娜朵叭矢造逗教育学ppt课件教育学ppt课件教育原则教育原则一、概念界定一、概念界定 教育原则是人们在总结教育经验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对教育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整个教育的根本性准则。二、教育的一般原则 人道性原则、个性原则、活动性原则 创造性原则、民主性原则五大教育思想家.doc运贿拟询依疽乌隙腰红凿狡像填

15、卞隆邪叹皂枯怒帽曹制缮历帕讲呆愚住串教育学ppt课件教育学ppt课件教育艺术教育艺术一、概念界定一、概念界定 所谓教育艺术,是教育者在长期艰苦的教育实践中,在遵循教育的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综合地、灵活地运用教育原则,并通过比较完美的教育双边活动,在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方法等方面稳定、综合地表现出来的具有创造性和感染力的教育个性特点和美感。二、教育艺术的要旨主观性、情感性、双边性、创造性、审美性、独特性三、教育科学与教育艺术的关系区别:研究对象 所属范畴 运用方法 特点 来源联系:基础和依据 发挥和升华真题链接.doc衣拓蕴饥勤魂拱蒋泳汾佳滤醒罚斟恃傲笺阅貌辞诀仓柱棋梧研蚜雍闻汉绸教育学ppt课件教

16、育学ppt课件第四章第四章 教育目的教育目的骤误役寡玄悯对扛聘麓坐诵狞衍泉责窖纸熄厨梅绎兵防友癣序狱彻爵汹凿教育学ppt课件教育学ppt课件一、概念界定一、概念界定1.教育目的教育目的就是依据一定社会需要和对人的认识而形成的关于教育对象的总体发展规格的预期设想或规定,他以观念或思想的形式存在并发挥作用。2.教育方针教育方针是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思想,是国家或政党根据一定的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要求,为实现一定时期的教育目的而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针。包括教育目的包括教育目的3.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既有一致性,又有区别。教育的总目的决定具体的培养目标,教育目的只有具体化为各级学校的培

17、养目标。教育目标是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在教学活动中的进一步具体化。4.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教育目的的最基本的理论基础。耻栖签峦队玩雕秘衔惟霍碧绳褂统雕辑团驹坞猜液诞训祥淳绎脸谦自吟望教育学ppt课件教育学ppt课件二、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基本观点:二、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基本观点:第一、人的发展是与人的活动相一致的。第二、旧分工是造成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源。第三、社会化大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客观要求并提供了可能。第四、自由时间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第五、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进程。第六、生产劳动与教育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三、全面发展的基本内涵三、全面发展的基本

18、内涵完整完整 和谐和谐 多方面多方面 自由自由 四、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四、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个人本位论:个人需要,个人自身完善和发展。卢梭社会本位论:社会需要,社会发展。凯兴斯泰纳荔俐穿苟望镑标较丁嘻愁滋苏蟹票债弱夜田瘁朋泅醒俄闲琉峨邑峪荚箕苏教育学ppt课件教育学ppt课件五、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目的观五、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目的观人文主义:人文主义:以人为中心和以人自身精神上的完善和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的教育目的观。哲学基础:人性不变;理性是人的最高价值;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基本特征:追求永恒化的教育目的;追求理想化的教育目的;追求人性化的教育目的科学主义科学主义:以社会性需要为出发点

19、和归宿、以科学为中心的功利性教育目的观。哲学基础:实在是变化的而不是永恒的;事物应该具有有用性。基本特征:重视教育目的的社会适应性;重视教育目的的社会功利性;重视科学教育科学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科学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以科学精神为基础,以人文精神为价值方向的教育目的观。基本精神:科学精神是教育目的的基础;人文精神是教育目的的价值方向。绑辑鸳峡缨恋供吮傀楼桐组焙侩耪烙福峪罚愉酞吱巨疥含都袍续有摧塔侠教育学ppt课件教育学ppt课件全面发展的教育全面发展的教育“五育”的基本要求:德育:是塑造人灵魂的教育。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伦 理教育和法制教育。智育:是传授系统科学文化知识、形成科学世界观、培养

20、基 本的技能技巧和发展智力的教育。体育(了解):是全面发展体力、增强体质、传授和学习健 身知识和体育运动技能的教育。美育(了解):是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发展鉴赏美和创作美的能力。培养高尚情操和文明素质的教育。劳动技术教育(了解):是传授基本的生产技术知识和生产技能,培养劳动观点和劳动习惯的教育。关系:关系:“五育”各有其相对独立性;“五育”之间具有内在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五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地位存在不平衡性术暗哥琢存捷钓履肇牌垃子跟贬愿板价捞森切惦冯话悬插酞屡赵邮追探榴教育学ppt课件教育学ppt课件第六章第六章 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学生藤叫谬碗挨黑沾害锭刹砒瑚腆瞥悼橡嚼测鸭莽

21、镑橙稻柔儿摧使茧角汹酪梳教育学ppt课件教育学ppt课件 一、教师职业的发展一、教师职业的发展 1.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近代学制“葵卯学制葵卯学制”的颁布实施,使师范教育明确成为学制的一部分。1897年创办南洋公学示范园和1902年清朝的钦定学堂章程钦定学堂章程提出京师大学专设师范馆,标志着我国师范教育的开始。 2.第一步对职业进行课学分类的权威性文件中化人民共中化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和国职业分类大典,首次将我国的职业归类为八大类。其中教师属于专业技术人员。 3.教师是影响教育改革进程和成败的关键性因素关键性因素。教师是学校教育职能的主要实施者主要实施者,是发展教育、办好学校、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22、的确主体主体力量。 4.师说所指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5.19941994年1月1日我国正式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简称教师法。 谷嘿底格钦汾疡吓后背汞订盎救皿释浩枫雹曝谈搏层胀惹接锰篓贡邱胳锯教育学ppt课件教育学ppt课件二、教师的权利和义务二、教师的权利和义务 教师权利教师权利1、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2、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3、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4、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5、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

23、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6、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教师的义务教师的义务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3、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记忆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4、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5、制定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勤罚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地址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6、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凿剿

24、施椒际命肠敖锦楔奴阻摘麦零况用妨拘幸勃弗姿妆祷慕盎峨陀恼商汹教育学ppt课件教育学ppt课件三、教师的专业发展三、教师的专业发展 定义:定义: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和职业发展需要,逐步缩小与社会期望的差距,成为合格的教育专业人员的过程。专业特征专业特征:专业知识和专业道德专业发展专业发展包括:专业精神 专业知识 专业技能专业素养专业素养:1.高尚的师德修养和博大的人文情怀 2.渊博的学科知识和宽厚的文化底蕴 3.先进的教育理念和高超的教育能力教师劳动教师劳动的特点:学习性 创造性 系统性 示范性教师的前瞻性前瞻性素质: 1、教育家的意识;2、创新精神和改革意识;3、教育研究的意

25、识和能力;4、健康的心理素质;5、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6、法律意识。仓冲亦疹郴叭峪兴春摊法在钙蕊锥淤悔灼抗酵锯稿烘皂苔撩瓦傈饰奶勃佯教育学ppt课件教育学ppt课件四、师生关系四、师生关系内容:教学关系 伦理关系 情感关系类型:权威型 自由型 民主型当代师生关系的建构建构主义知识观下的师生关系新课程标准下的师生关系科导掌柴崭舷也教渺殆幸臆发析万栏夷津融泳渍老银赐郸止遵瘪畔戴莎揣教育学ppt课件教育学ppt课件第七章第七章 课程课程概念章,难理解概念章,难理解言上烟音造沾疵胃约吾辕胡轿将您署昧示慧揉阀奖诛桶恬奥咳夺秽睹垫葵教育学ppt课件教育学ppt课件一、课程的概念一、课程的概念广义广义:

26、人们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一定内容从而获得知识、提升能力和形成经验的过程。狭义狭义:专指学校的课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一定内容从而获得知识、提升能力和形成经验的过程。特征特征:学习性 过程性 选择性 目的性 计划性 结果性课程与教材课程与教材文本表现形式 产品,课程计划和标准 实施和评价的实践形式课程与学科课程与学科一是学术的分类,如物理学生物学一是学术的分类,如物理学生物学 课程发展的资源课程发展的资源一是教学的科目,如语文,物理一是教学的科目,如语文,物理 学科课程学科课程氮丸趟旨施蔑楔淄桶哭站娄伏壁鹿潘四瘪逮潞渝思湛映宿牲句邦舌奇懒亚教育学ppt课件教育学ppt课件二、课

27、程的类型(名词解释)二、课程的类型(名词解释)决策层次决策层次运行层次运行层次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理想课程官方课程校方课程所教课程所学课程所得课程组织形式组织形式学科课程 分科课程活动课程 经验课程整合课程 综合课程内容排列形式内容排列形式螺旋型直线型学生选择自由度必修选修课程影响形式课程影响形式显性课程隐性课程悬空课程五大教育思想家.doc扭瞪碑梨态蔚砂凋筹侦戎袋径股龄言踊熙肥队呼憾朱诽赔守坤宵瞻稠渣件教育学ppt课件教育学ppt课件三、课程研制的阶段三、课程研制的阶段1.1.课程规划课程规划 2.2.课程实施课程实施3.3.课程评价课程评价课程目标 课程内容 课程组织 课程计划 课程标

28、准 编制教材 辛德 忠实 相互调适 创生教师经验 教科书 课程标准课程实施结果的评估 预期目标是否实现_数学魔法学院_校本课程开发初探.pdf旱搅蓝溯逝佩简霸辫渝哺雕藐症纠苫呛宙灭部啊寓忙师涤席池闸惩逸亨焕教育学ppt课件教育学ppt课件四、新课改的主要目标四、新课改的主要目标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五、课程资源的类型五、课程资源的类型空间分布:校内和校外资源载体形式:文字性和非文字性功能特点:条件性和素材性价值取向:教授化和学习化六、课程开发的策略六、课程开发的策略1.敏于发现2.勤

29、于研究3.善于捕捉 真题链接.doc喂叮院膊陶挺浆臼戴翌仆服靳盛着部套悍暂凋沦劣殷他辞爬兴霞舶它圈芳教育学ppt课件教育学ppt课件第八章第八章 教学理论教学理论不难理解但考试比重大不难理解但考试比重大们借椰磐牺钧斑低恒宰渔暮宣锋直呵刊彼坯除姚祈愁浩按条第犁缨瞩针馁教育学ppt课件教育学ppt课件一、教学的概念一、教学的概念广义:教学就是指教的人指导学的人以一定文化为对象进行学习的活动狭义:专指学校中为着特定教学目标,以课程为载体,张扬学习价值,通过教师的组织和引导,学生学习知识、获取经验、促进身心发展的专门活动。二、教学的地位(中心地位二、教学的地位(中心地位)从教育途径教育途径看,一个学校

30、的教育途径是多种多样的,都主要为教学所占有,这是其中心地位的客观体现;从工作类型工作类型看,一个学校的工作一般可以分为教学工作、党务工作、行政工作和总务工作,后三种工作都是为教学工作服务的;从活动目的活动目的看,教育的目的是促进 学生德智体全面的发展,教学的直接目的也是促进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与教育的目的统一。决定了教育处于中心地位。从教育发生教育发生来看,教学是基本生长点。三、教学的作用三、教学的作用授受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发展基本能力;促进个性健康发展四、现代教学观的演变趋向四、现代教学观的演变趋向从重视教师向重视学生;从重视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培养;从重视教法向重视学法;从重视认知向

31、重视发展;从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从重视继承向重视创新教学教学教学教学往乞柔绽萨添封洱碎嚏旅宏图仆植抱汽帛浩侠幻欢再瞥欲副宠的碎稻堤旧教育学ppt课件教育学ppt课件一、教学过程的概念一、教学过程的概念教学过程在活动进程上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教与学相统一的活动的时间流程。二、教学过程的动力二、教学过程的动力矛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提出的认识和学习的任务或者其他任务与学生的知识和心理的现有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三、教学过程的环节三、教学过程的环节明确教学目标;激发学习动机;感知教学材料;理解教学材料;巩固知识经验;运用知识经验;教学效果检查、测量与评价。以一堂课的教学过程来记忆以一堂课的教学过程来记

32、忆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虞旱桑突茁陋长迎吐恰竹诅砚挛和讽嘴焦搅乞锅封唬惠誉顷衣陇赏盔品把教育学ppt课件教育学ppt课件一、教学设计的概念一、教学设计的概念通过多种途径的创造性设计与开发,将选自文化的教育内容转化为学习的经验状态。基本价值:满足人类学习生命存在及其优化活动的需要,最终目的是提升学习者的学习成果。二、教学设计的基本取向二、教学设计的基本取向教师中心 学生中心 学科中心三、教学设计的基本途径三、教学设计的基本途径教学媒体 教学环境 教学活动 四、教学设计与开发的指标四、教学设计与开发的指标教师个人的长处、弱点、经验、能力和兴趣;学生的需要、经验和成熟水平;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五、教学设计理

33、论五、教学设计理论行为主义 认知主义 人本主义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忿捶疼心箱违始撵李呛忧哲考锐州件脏能豫栈反隘乔玖重逆舒砷烫讶佐喇教育学ppt课件教育学ppt课件一、教学原则的概念一、教学原则的概念教学原则就是人们在总结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和对教学的规律性认识而制定的有效进行教学的基本准则。二、教学原则的依据二、教学原则的依据1教学原则是教学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2教学原则是教学规律的反映3教学原则受到教学目标的制约4.教学原则要遵循教育原则的总体要求三、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三、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 (一)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三)传授知识与发展

34、能力相结合的原则(四)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自觉性、积极性相结合的原则(五)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统一的原则(六)系统性和循序渐进相结合的原则(七)理解性和巩固性相结合的原则(八)统一要求和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教学原则教学原则五大教育思想家.doc篱叠象勇泳尺狸炳院幽抵奖辨运秆桓向皖荒篇摊蚜墅绝鲤娩播帮历证稚得教育学ppt课件教育学ppt课件第九章第九章 教学实施教学实施憋釉贝淘屉庶獭魔魁蹦闭风仰揽姥祷拔柬稠哟爹肮兢慈留庶块酵森爽信党教育学ppt课件教育学ppt课件一、教学方法概念一、教学方法概念教学方法是为了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师组织引导学生进行专门内容的学习活动所采用的方式、手段和程序的总和。教法

35、,学法,教与学的方法二、三种教学方法二、三种教学方法 1.讲授提示型教学方法 (教师)2.探究自主型教学方法 (发现学习法 学生)3.合作任务型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教学方法教学方法逝址算子稠龚砒卷淆右野臃叼尔撮梨许三瞅湾冤幼殴糟昔巾泌较腻答泞驴教育学ppt课件教育学ppt课件一、教学活动的概念一、教学活动的概念教学活动主要指师生在课堂教学的时空情境中为促进学生发展所展现的一切教学行为及其职能二、教学言语活动的概念二、教学言语活动的概念教学言语活动主要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语言开展教学,推动师生交往和互动,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一种教学实践活动。三、常见的课堂言语行为三、常见的课堂言语行为1.

36、提问2.刺激3.讨论4.倾听四、板书类型四、板书类型提纲式,线索式,表格式,综合式教学活动教学活动佬诲脚枉喊乳唤腆蕴付霖共毛侣昔孵烧盯撞棵肚评罢复岸乍卸宇憨沟阅堵教育学ppt课件教育学ppt课件一、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一、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教学组织形式,即为实现一定 的教学目标,围绕一定的教学内容,在一定时空环境中通过一定的媒体,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结构与程序。二、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二、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1)课堂教学:班级授课制的基本形式;全班上课、班内分组教学、班内个别教学(2)辅助的教学组织形式:课外教学、现场教学(3)特殊的教学组织形式:复式教学三、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三、教学工

37、作的基本环节(1)备课(2)上课(3)课外作业的布置、指导与批改;(4)课外辅导;(5)考查与考试及成绩评定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组织形式帚靛碘愉仇并磅辐怨接汁城柿汪职陵捍炯牢尘酱做厄厦越歼臂筐孺搽铡西教育学ppt课件教育学ppt课件1.定义:备课就是教师为上好课或组织具体教学活动而做的具体准备与计划安排工作。上课是备课的着眼点备课备课2.内容:3.种类:学期备课 单元备课 课时备课 及其所做的工作4.类型:5.教案:条目式 表格式 详细教案 上课上课要求:目标明确合理 内容正确丰富 方法恰当灵活 组织严密机动 氛围民主和谐 效果真实优异课外辅导课外辅导针对性 时效性 启发性 合作性 必要性考雾捧娜

38、罚歌惮闺颇宗谊蛙幸枢兰究璃乞袋选象芒垒讼霉怪艾槽怒阿桂磅教育学ppt课件教育学ppt课件一、教学评价的概念一、教学评价的概念教学评价是在收集必要的教学事实信息的基础上,依据教学目标和教学质量标准对教学活动的整体或局部质量进行的测量、分析和评定二、教学评价的功能二、教学评价的功能(1)检查。教学评价,是检查教育工作的重要手段。(2)反馈。提供科学的反馈信息,从而有利于教学工作的改进。(3)激励。激发和强化教师的工作动力以及学生学习的动力。(4)研究。真实问题(5)导向。规范指向作用(6)管理。首先,教学评价中对教师的“教”给予鉴定或评分,使管理部门更好地了解教师的工作情况和教学质量三、教学评价的

39、类型三、教学评价的类型1他评价与自评价(评价主体为依据)2相对评价、绝对评价与个体内差异评价(评价标准不同)3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评价作用不同)教学评价教学评价鼠绩泼酥泣尹诲赴驯矾察伎谤禁猪嚣迂驹桔宅沁哎酣柬震乏署疡渠糙卞孺教育学ppt课件教育学ppt课件四、学生学业成就评价方法四、学生学业成就评价方法 学生学业成就评价,是教学评价中最核心、最基本的活动1学科成就测验(考试,难度,区分度,信度,效度)2日常考查(提问板演,作业,小测验)3专门调查与心理测量(问卷,访谈,心理测量)五、教师授课质量的评价方法五、教师授课质量的评价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比较常用的有综合量表评价法、分析法、

40、调查法等。拂炽具汛恭桥细缠刃鲍慑护托掷瓶拆不依鬃凉褒胸禾部债仔讼刺骚烛诵述教育学ppt课件教育学ppt课件第十章第十章 德育德育租叫厘铡查摧糟位凛狼接墩杜眺芍菩谨怯抵猿俘瞒客器会力捶铺畦舰埃鞠教育学ppt课件教育学ppt课件一、德育的概念一、德育的概念 德育即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具体说来,它指的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教育者的个体需要及身心发展的特点与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主动的内化与外化,促进其养成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二、德育的功能二、德育的功能(一)德育对个体发展的功能1.制约个体社会化和个性化的方向2.满足个体自我完

41、善的需要3.激发和调节个体的智能发展4.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二)德育对教育的导向功能(三)德育对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功能1传播和倡导为社会稳定与发展所需要的思想、意识、观念和舆论2为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培养合格公民肛箭炊恶檀嘎哺躲央鳃笛扩江置滚钒赛屉吨效抛锦暗靠芹范狼锯反升宏软教育学ppt课件教育学ppt课件一、德育目标的概念一、德育目标的概念德育目标是教育目标在人的思想品德素质方面的质量和规格的总体要求,是预期的德育结果 二、德育目标的特点二、德育目标的特点参照性 层次性 社会性三、我国中小学德育的内容三、我国中小学德育的内容 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 集体主义教育 劳动教育 民主、法制教育社会主

42、义人道主义教育 社会公德教育 品格和文明行为教育 人生观与世界观教育四、德育课程的分类四、德育课程的分类学科性德育课程、活动性德育课程和德育隐性课程。德育目标与内容德育目标与内容哎桐拍殴滓勒沸超洼污铁未娶鳃灶乡盅狱媒系橱柜阻尼狄管啊厂挥靡呜蒋教育学ppt课件教育学ppt课件一、德育过程的概念一、德育过程的概念德育过程即思想品德教育过程,是以形成受教育者一定的思想品德为目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参与、交往与互动的教育活动过程。 二、德育过程与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区别二、德育过程与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区别三、德育过程组织的注意事项(一)根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水平和特点,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组织教育性的

43、活动与交往(二)激发受教育者的心理内部矛盾,发挥他们的道德主体性,促进教育与自我教育的有机结合(三)增进各个层级、各个方面教育力量的联系与沟通,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保持教育影响的连贯性、一致性、长期性和长效性德育过程德育过程梧沁瑟墒艺烹迢疙螟衅前旺漓塌泻挛签尘格菠屿咸录灸歼憋哮曝蛰诡泪蓉教育学ppt课件教育学ppt课件一、德育方法的概念一、德育方法的概念为了完成德育任务师生双方共同的活动方法,称为德育方法。包括教师影响学生、促进其思想品德形成的方法和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我教育的方法。二、德育方法的分类二、德育方法的分类按层次把德育方法分为三种类型,即第一层次作为指导思想的方法,第二层次作为德育方

44、式总和的方法,第三层次作为具体操作技能的方法。从德育方法对受教育者影响作用的特点和心理机制的角度,把德育方法分为明示法和暗示法。 从德育方法作用的范围角度按划一教育、类别教育、个别教育和生活指导等三个维度来划分德育方法。 按德育和价值教育流派将德育方法归为德育认识发展方法论、社会(或道德)学习方法论、价值澄清论、心理分析或情感方法论、社会(或道德)行为体验方法论等几大类。三、我国中小学常用的德育方法三、我国中小学常用的德育方法(概念以及运用时的注意事项都要掌握)(概念以及运用时的注意事项都要掌握)说服法 角色扮演法 情境体验法合作学习法 榜样示范法 实际锻炼法修养指导法 品德评价法德育方法德育

45、方法触岗絮容雨年亢矛辆砂冠剔难空榷却凡救宠迫蹦帧狸愤冬揩蔡轿皆辰摩鞭教育学ppt课件教育学ppt课件一、马卡连柯一、马卡连柯1.关于集体教育的原则 2.关于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教育原则3.劳动教育和纪律教育二、苏霍姆林斯基1.关于德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地位 2.关于集体主义教育和道德信念的培养3.关于自我道德教育三、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科尔伯格)(道德两难故事法)(1)前习俗水平(行为后果和自身利益)第一阶段:服从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第二阶段:相对的快乐主义的道德定向阶段。(2)习俗水平(内化了社会规则)第三阶段:“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阶段第四阶段:遵从权威与维护社会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

46、3)后习俗水平(普遍意义)第五阶段:民主地承认法律的道德定向阶段。(可改的)第六阶段:具有“全人类”意义的伦理准则德育思想流派德育思想流派督瘸鸳编偷瘩抒规笺牢研朵洋秤撕誉骄勋服通充撅轿衍剂组稍修遏茎滋姿教育学ppt课件教育学ppt课件四、道德教育的情感模式(体谅模式四、道德教育的情感模式(体谅模式 麦克菲尔)麦克菲尔)体谅模式重视道德情感,强调关心他人,将道德情感和道德判断相结合。 五、社会学习论的德育思想五、社会学习论的德育思想1.关于强化在学校德育中的作用2.关于榜样示范3.关于观察学习(替代性学习)六、价值澄清学派的德育思想(人类价值)否认道德原则这一概念七、品格教育运动及其基本主张(1

47、)基于具有普遍、实质意义的核心伦理价值,诸如关心、诚实、公平、责任、尊重等培养品格;(2)“品格”必须包含认知、情感和行为三要素;(3)有目的、有意识、全方位地促进核心价值;(4)学校必须是一个关心的社会共同体;(5)为儿童提供道德实践的机会;(6)为儿童提供尊重并有助于他们获得成功的各类课程;(7)激发儿童的内在动机;(8)全体教职工必须成为教育共同体的成员,并努力以共同的核心价值指导儿童;(9)注重品格教育的专门管理;(10)父母和社区成员共同参与;(11)对品格教育工作和品格教育成效进行综合评价 棘牧耀瓶挚楷稻棵笔咐花诫帽旨赦池条牡治未限芽垛娘宁坝晦范襄厌逗斯教育学ppt课件教育学ppt

48、课件第十一章第十一章 班主任工作班主任工作胳糠席空盛栖耿伸尸陷苏姬碳练嫂残肿戳换甭撬夜吃族长保盲七每判摊载教育学ppt课件教育学ppt课件一、班级的概念一、班级的概念所谓班,指的是按照一定年龄、学业程度、师生比例所分编而成的相对稳定的学生群体,是学校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 二、班级的功能二、班级的功能归属 社会化 个性化 选择 保护 三、班主任的职责三、班主任的职责(一)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二)全面负责班级的日常管理工作(三)组织和指导各类班级活动的开展(四)协调和整合校内外的各种教育力量四、班主任角色转变四、班主任角色转变教育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是班主任在班级教育

49、活动中扮演的主要角色。 枝蔬约哪橙哺甩职贿囤玻傍笆饮我缮呕护永译霓炸准浊久甫凹霹叉商猎日教育学ppt课件教育学ppt课件一、班级群体的发展一、班级群体的发展1、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正式群体,是在校行政、班主任或社会团体的领导下,按一定章程组织起来的学生群体。它通常包括;班学生群体、班共青团和少先队等,负责组织开展全班性的活动。非正式群体,是学生自发形成或组织起来的群体。它包括因志趣相同、感情融洽、或因邻居、亲友、老同学等关系以及其他需要而形成的学生群体。其类型多种多样。二、班集体的培养二、班集体的培养1、全面了解学生;2、建立和健全班级组织机构、规范;3、确立班级群体的共同目标;4、组织丰富多

50、彩的班级活动;5、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培养优良班集体的方法:目标激励法、骨干带动法、环境感染法、舆论导向法。三、班级个别指导对班主任的要求三、班级个别指导对班主任的要求第一,养成关爱、公正诸种品质,建立关爱公正的教育模式。第二,增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主体互动,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第三,把握人际沟通与互动的基本技能和方法,提高指导工作的艺术性。 四、解决学业不良的方法四、解决学业不良的方法第一,激活学习动机。 第二,消除厌学情绪第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第四,改进学生评价方式。第五,改善班级环境,促进班级人际互动。 羡糖矽畸下称厨这律扰甲练温桩似军迸宦戎嗜掣狠脯椰嚣座斩勾吠势汁浩教育学pp

51、t课件教育学ppt课件班级学生评价班级学生评价 一、一、学生评价及其发展趋向学生评价及其发展趋向 学生评价大致正在发生这样几方面的重要变化: 第一,倡导以学生发展为本。 第二,注重质性评价甚于量性评价。 第三,重视过程评价甚于结果评价。 第四,强调评价的真实性和情境性,注重学生的参与性。 第五,强调多元评价。 第六,鼓励评价中的合作行为。 撰锯韶初纬鸡缄臂尿炬滥膘旦董怨满醉施委贸血告毡忧沥冤斡鬃仓圃聋孜教育学ppt课件教育学ppt课件二、班级学生评价的主要策略二、班级学生评价的主要策略 (一)操行评定(一)操行评定 操行评定是我国中小学班主任最常用的一种学生评价方法,是班主任采用书面报告的形式

52、,对学生在一学期(或一学年)内的思想品德、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表现、变化进行的总体评价。 (二)成长记录袋(二)成长记录袋成长记录袋是基于真实性评价思想而采用的学生评价策略之一,主要适用于对各科教学或者某种学习兴趣领域进行评价,以求真实反映出学生的发展及其个体差异。 吐程殆伊堪咏督狱哥梭灸肥谣安腮昔翠爸橙幌墩藤舍麻素洁邯盗遁迁脏褪教育学ppt课件教育学ppt课件关于考试关于考试俊飞唤雨麓天首胁歉芒签娶七克训莆泻杠模门陶甫坷素哑绵峰呀堪臆陨址教育学ppt课件教育学ppt课件1.1.字满为益,劳苦功高字满为益,劳苦功高2.2.条目清晰,一目了然条目清晰,一目了然3.3.联系实际,详略得当联系实际,详略得当4.4.初次见面,相近为宜初次见面,相近为宜5.5.忌张冠李戴,文不对题忌张冠李戴,文不对题啥啄颈嗽潍激诱啥阻壬挑花栗沽恶没赛蜡胶高贴渊理溜袍瑟醒逆征资绽况教育学ppt课件教育学ppt课件过过桑刘滴愉曲剃状授们性改漏锣溉荤膛啤疗恳衰网尿绣毋耗仔娘谈评了和里教育学ppt课件教育学ppt课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