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国学教案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68289293 上传时间:2024-07-24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408.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国学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五年级国学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五年级国学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五年级国学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五年级国学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五年级国学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国学教案(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五年级国学教案五年级国学教案第一周:四书第一周:四书 孟子孟子 重仁轻礼重仁轻礼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了解孟子对利和义的看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泛爱众,而亲仁,重禮義、輕功利。正心育德,明其理,导其行。2、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所学内容,借助译文和注释,理解文中表达的思想。教学方式:教学方式:朗读、讨论、交流、背诵。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简介孟子,导入本学期国学内容:二、导入新授:下面就让我们走进孟子,了解颇受崇拜被称为“亚圣”的孟子学说。板书:孟子孟子 重仁轻礼重仁轻礼1 1、背景:、背景:战国中期,诸侯纷纷以征伐经营天下,往往追名逐利、惟利是图。世风蜕变,江河日下;兄弟反目成仇、儿子遗弃

2、父母、臣子不顾国君,社会尔虞我诈、弱肉强食、混乱动荡。为了改变社会现实,孟子在世人面前高高地扬起了仁义的大旗。2、读文,感悟文意: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国;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为后义而先利, 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 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读译文,与原文对照,理解内容。质疑问难,并说说自己明白了什么?3、讨论

3、交流,理解文意:理解文意:师:你能明白孟子对梁惠王所说的话吗?他想告诉梁惠王什么呢?(“亦有仁义而已矣, 何必谈利?”行仁义才是大利所在。如果人人都讲“利”而不讲仁义,那人们的欲望就没有满足的时候,反面分析:“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 )师:孔子最早提出义和利的对立,“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孟子答梁惠王说: “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 ( 孟子梁惠王 ) 也把义和利看作是矛盾的,强调要贵义贱利。4、诵读原文,加深理解。5、练习背诵:(组内背诵指名背诵同桌背诵)三、作业:诵读背诵第二周:孟子第二周:孟子 五十步笑百步五十步笑百步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思想:道性善、講仁政、

4、尊王賤霸、民貴君輕。2、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所学内容,借助译文和注释,理解文中表达的思想。教学方式:教学方式:朗读、讨论、交流、背诵。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孟子重仁轻礼孟子告诉梁惠王什么?(只要“王亦有仁义而已矣,何必谈利?” 如果“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 )师:孟子分别从正面和反面阐述自己的观点:正面:“王亦有仁义而已矣,何必谈利?”反面:如果“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二、导入新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孟子的一篇文章孟子 五十步笑百步,看看此文孟子在讲什么呢?1、读文,感悟文意:范读原文:2、读文,理解文意:3、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原文,思考:生活中你见到过“五十步笑百步”的现

5、象吗?请举例:(回答问题时,不敢举手的同学,反而嘲笑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今后怎样做?4、练习背诵:(组内背诵指名背诵同桌背诵)5、延伸:自学后面的内容,借助译文和注释,理解文意。三、作业:背诵孟子 五十步笑百步第三周:孟子第三周:孟子 尽责无愧尽责无愧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思想:道性善、講仁政、尊王賤霸、民貴君輕。2、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所学内容,借助译文和注释,理解文中表达的思想。教学方式:教学方式:朗读、讨论、交流、背诵。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1、背诵孟子 五十步笑百步2、理解:“五十步笑百步”,本质上都是相同的。用以比喻现在的某些人嘲笑他人的不足或过失,却没有反

6、思到自己也有这样的不足或过失,只是程度要比别人轻一些罢了。“五十步笑百步”是一种没有自知之明的表现。二、导入新授:师:孟子通过设喻-设圈套,诱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走进“圈套”。看看下一篇文章孟子有设下什么样的圈套?板书:孟子 尽责无愧1、读文,感悟文意:2、范读学生自读借助译文理解文意:师:孟子讲给齐宣王什么事情?齐宣王又是怎样回答的?为什么“王顾左右而言他”?而不回答?(反思他自己是怎样做的?)齐宣王是否不知不觉中走进“圈套”?3、理解的基础上背诵三、作业:背诵孟子 尽责无愧第四周:孟子第四周:孟子 耳听为虚耳听为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懂得“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的道理。现实生活中有些事情不

7、能听后,盲目地去执行,这样会造成不良的的后果。2、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所学内容,借助译文和注释,理解文中表达的思想。教学方式:教学方式:朗读、讨论、交流、背诵。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1、背诵孟子 尽责无愧2、理解:二、导入新授:师:孟子通过设喻-设圈套,诱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走进“圈套”。看看下一篇文章孟子有设下什么样的圈套?板书: 孟子 耳听为虚1、读文,感悟文意:2、范读学生自读借助译文理解文意:师:孟子在文中说了三种情况: 第一种是关于人事任用;第二种关于人员的罢免;第三种是对可恶之人的处罚上。通过举例子。告诉大家,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只听,而去通过实践。所谓的实践就是

8、要自己亲历亲为,去听、去看然后才去做。师:孟子是否给齐宣王设“圈套”?师:孟子所说的“勿听”,指什么“勿听”?3、理解的基础上背诵:4、谈谈收获?好词: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勿听、察之。好句:“非谓有乔木之谓之也”“吾何以识不才而舍之”三、作业:背诵孟子 耳听为虚第五周:孟子第五周:孟子 以德服人以德服人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借助译文,理解孟子 以德服人内容及表达的思想。2、感悟文中所讲的依靠德行使别人心服口服的道理,并能指导自己的行为。教学方式:教学方式:朗读、讨论、交流、背诵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检查背诵孟子 耳听为虚(集体查对桌查指名背诵)2、理解:

9、“勿听”不可轻信。“察之”是观察之意。“任用、罢免、杀掉”都可以理解为实践,也就是做。孟子在向齐宣王进言,要求做君王的应该以事实为根据,不要道听途说。积累:好词: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勿听、察之。好句:“非谓有乔木之谓之也”“吾何以识不才而舍之”二、导入新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孟子 以德服人,看看你从中受到怎样的启迪?1、读原文,感悟文意:2、讨论交流,理解文意:以德服人的小故事你知道哪些?以德服人小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3、联系自己,指导行为:要想得到他人的尊重,就要做到“以德服人以德服人” ”四、练习背诵:五、作业:背诵孟子 以德服人第六周:孟子第六周:孟子 自作孽,不可活自作孽,不可活教

10、学目标:教学目标:1 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正心育德,明其理,导其行。2、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所学内容,借助译文和注释,理解文中表达的思想。教学方式:教学方式:诵读、交流、感悟、理解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板书内容导入:孟子自作孽,不可活师:“自作孽,不可活”这句话的前一句是什么?即:孟子曰:“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二、导入新授:今天我们就在诵读此文时,感悟其意。1、读原文,感悟其意:2、借助译文、注解,理解文意:3、诵读,加深理解:你能举例说明“天作孽,还可避;自作孽,不可活。”师:孟子的警句甚多,注意积累:三、练习背诵:四、作业:

11、背诵孟子孟子 自作孽,不可活自作孽,不可活第七周:孟子第七周:孟子 人之四端人之四端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背诵学习的句段。2、借助译文,了解人之四端的大体内容,理解文中表达的思想。 3、感悟文中所讲的“无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非人也。”教学方式:朗读、讨论、交流、背诵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师:上节课我们学习孟子自作孽,不可活,你积累了哪些警句?师:说说你的理解?二、导入新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孟子人之四端“人之四端” 理解?师:人性之善到底体现在哪些地方呢?孟子认为体现在“四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

12、也。”1、读原文,初步感知,感悟文意:2、读译文,与原文对照,理解文意:3、交流:4、通过读译文了解其内容,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三、联系自己,指导行为?1、谈谈收获?2、今后如何做?四、作业:练习背诵孟子人之四端第八周:孟子第八周:孟子 人和至上人和至上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相关段落。2、借助译文,理解人和至上的内容及文中表达的思想。 3、感悟文中所讲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内涵。教学方式:朗读、讨论、交流、背诵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孟子人之四端中的“人之四端”指什么?(同情心、羞耻感、自我约束能力,外加独立思考的能力)二、导入新授:今天我们来学习孟子

13、人和至上。看看此篇孟子告诉我们怎样哲理?1、读原文,感知文意:2、读译文,与原文对照,感悟文意:3、讨论交流: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师:战争中“ “天时、地利、人和天时、地利、人和” ” 。孰轻孰重,孟子早有论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至上,治军治国均为一理!师:人和的内涵是什么?4、谈谈收获:其实告诉我们:其实告诉我们:“ “团结,比团结,比“ “地利地利” ”和和“ “天时天时” ”更加重要。更加重要。” ”三、练习背诵:第九周:孟子第九周:孟子 自求多福自求多福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所学句段。2、借助译文,理解自求多福内容及文中表达的思想。 3、感

14、悟文中所讲的:平时的所作所为得不到应有的效果时,应从自身寻找原因。教学方式:朗读、讨论、交流、背诵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学习孟子人和至上,你积累了哪些警句?“ “天时、地利、人和天时、地利、人和” ”,孰轻孰重?为什么?二、导入新授:当你平时的所作所为得不到应有的效果时你从哪儿寻找原因呢?今天我们学习孟子的自求多福,相信你能从中受到启迪。1、读原文,感知文意:2、读译文,感悟文意:3、通过读译文了解其内容,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三、讨论交流,理解文意:1、讨论交流:说说自求多福这个小故事的意思?自求多福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2、谈谈收获:四、练习背诵:第十周:孟子第十周:孟

15、子 察人于眸察人于眸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说说课文所讲的故事,能背诵主要句段。2、借助译文,了解察人于眸的大体内容,理解文中表达的思想。 3、感悟文中所讲的观察人的方法,没有比观察人的眼睛更好的了。眼睛不能掩盖一个人内心的丑恶。教学方式:朗读、讨论、交流、背诵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孟子的察人于眸,相信你能从中受到启迪。二、学生自学,感悟文意。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2、出示译文: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3、通过读译文了解其内容,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三、讨论交流,理解文意1、小组讨论交流:说说察人于眸这个小故事的意思。察人

16、于眸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2、全班交流:四、联系自己,指导行为。1、通过这个小故事我知道了什么?2、今后我会如何做?五、总结背诵: 观察人的方法,没有比观察人的眼睛更好的了。眼睛不能掩盖一个人内心的丑恶。把你知道的古今中外察人于眸的故事讲给大家听。学生反复诵读,达到背诵。第十一周:孟子第十一周:孟子 好为人师好为人师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说说课文所讲的故事,能背诵主要句段。2、借助译文,了解好为人师的大体内容,理解文中表达的思想。 3、感悟文中所讲的人要对自己的言论负责。教学方式:朗读、讨论、交流、背诵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在平时,我们每个人要对自己的言论负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孟子的好为人师,相信你能从中受到启迪。二、学生自学,感悟文意。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2、出示译文: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3、通过读译文了解其内容,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三、讨论交流,理解文意1、小组讨论交流:说说好为人师这个小故事的意思。好为人师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2、全班交流:四、联系自己,指导行为。1、通过这个小故事我知道了什么?2、今后我会如何做?五、总结背诵:人要对自己的言论负责。把你知道的古今中外好为人师的故事讲给大家听。学生反复诵读,达到背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