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化学教学设计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68265886 上传时间:2024-07-23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221.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化学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高二化学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高二化学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高二化学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二化学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化学教学设计(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二化学教学设计高二化学教学设计 苯苯 芳香烃芳香烃一、一、 设计思路设计思路( (第一节课)1 1、 教材分析教材分析苯、芳香烃安排在苏教版必修 2化学 ,先直接给出苯的分子式和结构式,通过分析、假设,进一步用实验验证苯的分子结构;再给出苯的物理性质和苯的结构特征:苯分子中的六个碳原子之间的键完全相同,是一种介于单键和双键之间的独特的键,键角均为 120,六个 C 和六个 H 共十二个原子共平面。在这基础上指出苯的化学性质特点是:比烯烃稳定,但在一定条件下可与某些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其中列举了苯与溴、 硝酸的反应; 用文字介绍了苯与氢气能反应。 最后通过“科学史话”栏目介绍了苯的研究史,对学生

2、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从整体上看,教材内容体现了课程要求和认识物质的规律。 于是我将“苯分子的结构”这一教学内容设计成为探究性活动, 从中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思想, 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2 2、学情分析、学情分析在苯之前,学生已学习了饱和烃与不饱和烃典型代表物质的性质,烷烃的代表物质甲烷,不饱烃以乙烯和乙炔为代表。认识了烷烃的特征反应是取代反应。乙烯和乙炔碳碳双健、碳碳叁键的特征反应是加成反应,而且能根据有机结构理论写出简单的同分异构体。 这为探究苯的结构并根据苯的结构推测苯的性质打下了基础。二、教学目标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能说出苯的主要物理性质; 了解

3、苯的结构特点及证明方法;理解苯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过程与方法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认识物质物理性质的一般方法和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的辨证关系;培养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三、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教学重点:教学重点:苯结构的认识及苯的取代反应与加成反应。教学难点:教学难点:苯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苯的性质与饱和烃、不饱和烃性质的关系。四、教学方法:四、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五、教学程序的设计与安排五、教学程序的设计与安排1 1、导入新课:导

4、入新课:播放编制好的录音: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对苯的发现:19 世纪,欧洲许多国家都使用煤气照明。煤气通常是压缩在桶里贮运的,人们发现这种桶里总有一种油状液体,但长时间无人问津。 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对这种液体产生浓厚的兴趣,他花了整整五年时间提取这种液体,从中得到了苯:一种无色油状液体。设计意图:以史为鉴,渗透化学史教育,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动机,又引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求情感。2 2、实验探究苯的物理性质、实验探究苯的物理性质 实验(1) 在一试管中倒入 1ml 苯,观察苯的颜色与状态,认识苯在常温下的颜色和状态;(2) 再向试管中加入 3ml 水,振荡后静置,观察发生的现象。振荡,发现溶液浑浊

5、,静置分层,说明苯不溶于水,密度比水小。(3) 往另一支试管中加入 2mL 酒精,振荡,溶液不分层,说明了什么?设计意图: 通过实验增强学生对苯的感性认识, 学会从现象中分析得出结论,加深对苯的物理性质的认识。思考有三只失去标签的试剂瓶,装有苯、水、酒精,不用其它任何试剂,你能鉴别它们吗?3 3、苯分子结构的探究、苯分子结构的探究(1 1)苯分子式的确定)苯分子式的确定设计情景:法拉第发现苯以后,法国化学家日拉尔立即对苯的组成进行测定,他发现苯仅有碳、 氢两种元素组成,其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92. 3 % ,苯蒸气的密度为同温同压下乙炔的 3 倍,你能确定苯的分子式吗?设计意图: 运用以前甲

6、烷分子式确定的方法来解决此问题,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迁移能力, 另外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对一种未知有机物分子式确定的常用方法。(2 2)由分子式对结构的推测,尝试书写苯可能的结构)由分子式对结构的推测,尝试书写苯可能的结构思考题:1、C6H6与饱和的烷烃相比,差多少个 H?2、如只含有 C = C,应该有多少个双键?如果只含有 C C,应该有多少个三键?3、根据“碳四价学说”和“碳链学说”以及我们学的烷烃、烯烃和炔烃中其结构式书写的经验,请你写出苯分子可能的链状结构简式?设计意图:让学生先对 1、2 两小题思考,是为后面第 3 小题的分析埋下伏笔,以降低学生解决问题的难度。 组织学生讨论 分组讨论

7、后由小组代表写出可能的结构简式:. CH C CH2CH2C CH. CH3C C C C CH3. CH2 = CHCH = CHC CH. CH C CH(CH3) C CH. CH2 = C = C = CHCH = CH2.经过讨论:A E 式都符合要求,但 E 式含累积双键,明确告诉学生不稳定,AD 式较合理。故意设疑到底是哪一种,难道四种都有可能,通过什么样的措施才能进行验证?这时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学生自然地想到含 C = C 和 C C 的物质可用溴水或酸性 KMnO4溶液验证。(3 3)苯分子链状结构的否定)苯分子链状结构的否定学生实验 1、试管中加入 2mL 苯,滴几

8、滴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振荡后静置。不褪色。2、试管中加入 2mL 苯,加入 1mL 溴水,振荡后静置。溴水分两层,上层橙红色,下层无色,发生了萃取现象。学生小结 苯不能使酸性的 KMnO4溶液和溴水褪色,说明苯分子中不含 C= C 和 C C ,上述结构都不合理。设计意图:事实胜于雄辩,通过实验使学生对苯的链状结构进行否定,并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4 4)讲解凯库勒式的由来)讲解凯库勒式的由来凯库勒式的发现史:凯库勒一直在想着怎样在教材中写苯的结构这一难题,然而百思不得其解,只好停笔,偎炉休息。他面对炉中飘忽不定的火苗陷入了沉思,不知不觉进入了梦乡。朦胧之中,凯库勒仿佛觉得有

9、一些碳原子在自己的面前跳起舞来, 它们排成蛇的形状, 一会儿在火焰中翻滚, 一会儿卷曲起来, 突然,原子“蛇”的头咬住了自己的尾巴,形成一个环状,不停地旋转起来。凯库勒猛然惊醒,根据梦中受到的启示,他迅速画起苯的封闭式结构式来。经过若干次的修正, 最后他决定用六角环状结构来描述苯的分子结构。德国化学家凯库勒由于揭开这个谜而名垂青史。设计意图:通过化学史的介绍,让学生学会倾听,对重大化学成就进行情绪体验,对伟大的化学家杰出成就表示崇敬,激发学生崇尚科学的精神。(5 5)引导学生对苯分子结构的正确认识)引导学生对苯分子结构的正确认识、引导学生对凯库勒式的正确认识;老师板书凯库勒式,提问学生从结构与

10、性质的联系角度来分析凯库勒式,学生自然会产生认知冲突:从凯库勒式中看出含有不饱和键,应能使溴水和酸性的KMnO4溶液褪色,这与前面实验事实相矛盾。老师趁机解释对凯库勒式认识。、展示苯的球棍模型和比拟模型以增强学生的直观体验;、科学认识苯的结构;投影现代科学对苯分子的结构研究:1. 苯分子为平面六边形结构,分子中的六个碳原子和六个氢原子均在同一平面2. 各个键角都是 1203. 苯分子中碳碳键的键长为 1. 40 10 - 10m ,介于单键(1. 54 10 - 10m) 和双键(1. 33 10- 10m) 之间引导学生推理得出结论 根据结构决定性质,从现代科学对苯分子的结构研究可以得出:苯

11、分子里 6 个 C 原子之间的键完全相同,是一种介于单键和双键之间的特殊(独特)的键。应该既具有饱和烃的性质,又具有不饱烃的性质。六、设计反思“苯”一节内容采用了探究式教学方式,通过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 让学生亲自参与探究、发现和实验, 逐步形成一种在学习中善于质疑、乐于探索、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 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 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讨论成了课堂生活的常态, 小组学习成了学生开展课堂探究性学习的主要途径。同时在这样的教学中老师真正扮演了一个情景创设者、组织者、指导者、有效调控者的角色,老师为学生创建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 创设了一连串环环相扣创造性的问题,为学生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机会,通过一节课内容的学习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提升,学生质疑探究的欲望得到激发,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对所学知识进行了意义建构。 因此在探究式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责任不但没有削弱, 反而加重了,在新课改中教师正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