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的理论课件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68263639 上传时间:2024-07-23 格式:PPT 页数:101 大小:61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的理论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01页
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的理论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01页
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的理论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01页
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的理论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01页
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的理论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0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的理论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的理论课件(10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章 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的理论第一节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认识一、区域经济增长的概念二、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三、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一、区域经济增长释义一、区域经济增长释义区域经济增长是指区域所生产的物质产品与劳务的数量,在一段较长时期内的增长区域经济增长主要是通过该区域经济总产出来衡量的。一般是通过国民生产总值(GNP)、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国民收入(NI)等量值表达。在多数情况下,按一定时期内某区域实际国民生产总值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增长率来衡量区域经济增长。 如果以t表示报告期年份,b表示基期年份,n表示这段时问内的年数,r表示所要确定的年增长率,其计算公式即为nGNPt=GNP

2、b(1十r)二、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丹尼森把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分为:就业人数及其年龄性别构成;非全日工作的人在内的工时数;就业人员的教育年限;资本(包括土地)存量的大小;资源配置的改善,即低效率使用的劳动力比重的减少;规模经济实现的程度;知识(包括技术与管理的知识)的进步及其在生产上的应用。其中,前三项为劳动投入量,第四项为资本投入量,后三项是单位投入量的产出率,即要素生产率。决定经济增长的直接因素包括:一是投资量。一般情况下,投资量与经济增长成正比。二是劳动量。在劳动者同生产资料数量、结构相适应的条件下,劳动者数量与经济增长成正比。 三是生产率。生产率是指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利用的

3、效率。提高生产率也对经济增长直接作出贡献。影响经济长期增长的主影响经济长期增长的主要因素要因素1.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战略对长期经济增长的影响合理的、积极的、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对长期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然而,不切实际的、盲目的发展战略无疑不利于长期增长。2.制度创新对长期增长的影响新制度经济学的“四大支柱”:制度与经济发展和长期增长的关系制度的起源、制度变迁与创新、国家制度供给有效率的制度促进经济长期增长和发展,无效率的制度会抑制甚至阻碍经济增长和发展。3.资源约束对长期增长的影响在世界范围内自然资源要素已经成为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稀缺对象。今后的长期增长,将被能源短缺、土地中可耕地面积不足、水

4、资源的减少而限制。4、创新对长期增长的影响早在1912年,熊彼特在其名著经济发展理论认为,经济发展本质上是他称之为经济发展本质上是他称之为“创创造性破坏造性破坏”的一个不连续创新过程的一个不连续创新过程。创新既可以在实体部门发生也可以在金融部门发生,这两个部门的相互作用为经济的动态发展提供了推动力。5.人口及其结构变动对长期增长的影响人口及其结构变动对长期增长的影响人口数量年龄结构生育理念人口年龄结构人口年龄结构 指一定时点、一定地区各年龄组人口人口在全体人口中的比重。又称人口年龄构成。通常用百分比来表示。人口红利“人口红利”指的是在一个时期内生育率迅速下降,对儿童与老年抚养赡养负担均相对较轻

5、,总人口中劳动适龄人口比重上升,从而在老年人口比例达到较高水平之前,形成一个劳动力资源相对比较丰富,对经济发展十分有利的黄金时期。形成了一个“中间大,两头小”的“黄金比例”。社会负担相对较轻,劳动力储蓄增加,从而对社会经济发展有着极大的好处。某个国家如果正处在劳动年龄人口最充分的阶段,经济增长就会获得格外的供给源泉,这就是人口红利。中国目前的人口年龄结构就处在人口红利的阶段,每年供给的劳动力总量是1000万,劳动人口比例较高。6.短期冲击对长期增长的影响最近二三十年来,出现了经济发展过程的一个新现象,那就是一些原本经济发展业绩良好的国家,其经济高速增长的进程受到短期性的冲击而突然中断,并陷入长

6、期的停滞或缓慢增长。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短期冲击案例有:30年代的“大萧条”,70年代的石油危机,80年代末日本“泡沫经济”的破灭,80年代以来的拉美债务危机和金融危机,1997年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90年代初俄罗斯等国家的“休克疗法”、现阶段的美国次贷危机等三、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一)区域经济增长的源泉传统的经济理论把区域经济增长的源泉归结为劳动供给增长率、资本存量增长率、技术进步速率劳动供给增长率、资本存量增长率、技术进步速率三个方面。而现代经济学家们在传统增长理论的基础上则更多地强调了知识、人力资本因素知识、人力资本因素的重要性,并作为增长的重要源泉被纳入经济增长的理论模型,形成内生

7、技术进步和规模收益递增的新增长理论模等。制度经济学家们则认为经济增长不仅是技术变迁的结果,也是制度变迁的结果,技术变迁与制度变迁是社会与经济演进的基本核心,只有研究制度安排制度安排,才能说明驱动经济持续增长的激励机制。任何形式的经济增长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区域经济增长的源泉必然是多元和多样的,但在不同国度不同区域或同一国度(区域)的不同发展阶段,以上诸多因素中的不同因素对经济增长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对于一个正处于社会变革和经济转型的发展中大国来说,区域经济的增长更应该重视制度因素的作用,发挥政府在推进区域经济增长中的主导作用。(二)区域经济增长机制1.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区域经

8、济增长的根本动力是区域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是区域经济利益区域经济利益。要实现区域经济增长就必须建立以经济利益为动源和首要目标的区域经济增长机制。在一个经济社会中,一切经济活动都表现为经济主体对自身经济利益的追求。从空问结构或区域经济的角度看,各个地区都是相对独立而有理性的经济主体,都要追求本区经济量的最大产出和经济福利的最大提升,形成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2.经济增长的区际传送机制在开放经济系统中,区际间的传递机制是区域经济增长动力机制的外在化和在区域间的运作,也就是经济增长要素(资源、商品、资金、技术、信息、体制等)、经济结构、运行机制在区际之间的运行、调整及其相互作用的过程。3.区域经济增长的

9、协调机制区域经济增长中的区际传递规律表明,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初始阶段,因增长极的极化效应大于扩散效应而导致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的扩大。但过大的差距又会引发社会诸多矛盾,因而要求政府给予一定的干预和调节,将经济增长的差异和地区差距的扩大控制在一个社会所能容忍和可接受的限度之内。这就有必要建立一个科学、完整、有效运行的区域经济增长的协调机制。区域经济增长的协调机制从空间结构的角度看,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区域经济系统内的协调机制最根本的问题是要解决经济增长与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和人口发展之问的关系,实现并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快速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以市场机制为基础建立合理的社会分工与企业内部

10、的分工体系。二是区际之间的协调机制。要在区际之间建立起一个相互补充、相互推动,既有竞争,又有合作,能够获得双赢或多赢的协调机制。;4.区域的创新机制 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动力,是落后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创新包括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第二节第二节 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理论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理论一、区域经济均衡增长增长理论区域经济均衡增长增长的涵义:主张产业均衡化和空间的均衡化。 认为随着生产要素的区际流动,各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将趋于收敛(平衡),因此主张在区域内均衡布局生产力,空间上均衡投资,各产业均衡发展,最终实现区域经济的均衡增长增长。 (一)罗森斯坦罗丹大推进理论著名发展经济学家保罗罗森斯

11、坦罗丹(P.N.Posenstein-Rodan,1943)是该理论的倡导者和集大成者。主张发展中国家在投资上以一定的速度和规模持续作用于众多产业,从而突破其发展瓶颈,推进经济全面高速增长。大推进理论的论据和理论基础建立在生产函数、需求、储蓄供给的三个“不可分性”上面。1、社会基础设施或社会分摊资本的不可分性基础设施的投资只能以大量的、全面的、连续的方式进行,否则就不会达到最适规模,也就不能充分利用规模经济来降低经济成本。2、需求的不可分性产业或部门间由供给与需求关系形成一个整体。只对单一产业和部门投资就会因缺乏需求而难以维持,因此必须广泛的、大规模的对多部门、多产业进行投资。3、储蓄的不分性

12、投资的来源主要是储蓄,储蓄只有在收入达到一定程度以后才会快速增加,因此经济建设规模必须保证收入的增长超过一定程度,并以此突破“储蓄缺口”。政策主张:一是在不降低国内生活水准的前提下,将一切可能的收入转化为投资,通过投资增加收入,提高储蓄率,再将储蓄转变为投资,从而形成国内投资良性循环。二是用开放经济发展模式,引进国外资本,并以国外资本投资的新增收入,提高边际储蓄率,再将储蓄转变为投资,从而形成引进国外资本到增加国内投资的良性循环。(二)诺斯出口基地理论(exportbasetheory)由美国经济学家诺思(North,1955)提出,其基本思想是:一个区域的经济增长取决于其输出产生的增长,区域

13、外生需求的扩大是内生增长的主要原动力。根据这个理论,如果每个地区都集中力量发挥自己的优势,自由贸易会逐步平衡地区间的要素(资本和劳动力)、价格(利润和工资),从而导致地区差距不断缩小。(三)纳克斯贫困恶性循环理三)纳克斯贫困恶性循环理论论 1953年,年,罗格纳罗格纳纳克纳克斯斯(Ragnar Nurkse)在)在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一书中提出了贫困恶性循环一书中提出了贫困恶性循环理论,纳克斯认为,由于发理论,纳克斯认为,由于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收入水平低,展中国家的人均收入水平低,投资投资的的资金资金供给(供给(储蓄储蓄)和)和产品需求(产品需求(消费消费)都不足,)都不足,

14、这就限制了这就限制了资本形成资本形成,使发,使发展中国家长期陷于贫困之中。展中国家长期陷于贫困之中。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供给方面,“低收入低储蓄能力低资本形成低生产率低产出低收入”的恶性循环; 二是需求方面,同样存在着一个“低收入低购买力投资引诱不足低资本形成低生产率低产出低收入”的恶性循环。 要打破贫困恶性循环,必须大规模增加储蓄,扩大投资,形成各行业的相互需求,使恶性循环转为良性循环,“供给创造需求”。(四)纳尔森的低水平陷阱理论(LowLevelEquilibriumTrap)以马尔萨斯理论为基础,说明发展中国家存在低水平人均收入反复轮回的现象。不发达经济的痼疾表现

15、为人均实际收入处于仅够糊口或接近于维持生命的低水平均衡状态;很低的居民收入使储蓄和投资受到极大局限;如果以增大国民收入来提高储蓄和投资,又通常导致人口增长,从而又将人均收入推回到低水平均衡状态中,这是不发达经济难以逾越的一个陷阱。在外界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要走出陷阱,就必须使 人均收入增长率超过人口增长率。人均收入增长率超过人口增长率。发展中国家人口的过快增长是阻碍人均收入迅速提高的“陷阱”,必须大规模投资,使投资和产出超过人口增长,实现人均收入的大幅度提高和经济增长。低水平均衡陷阱是由低下的人均收入造成的。若要冲出这个陷阱,人均收入就必须大幅度地、迅速地增加,使得新的投资所带来的国民收入增长持

16、续地快于人口的增长。(五)赖宾斯坦的临界最小努力命题论(thetheoryofcirticalminimumeffect)主张发展中国家应努力使经济达到一定水平,冲破低水平均衡状态,以取得长期的持续增长。不发达经济中,如果经济发展的努力达不到一定水平,提高人均收入的刺激小于临界规模,那就不能克服发展障碍,冲破低水平均衡状态。为使一国经济取得长期持续增长,就必须在一定时期受到大于临界最小规模的增长刺激。理论要点:发展中国家要打破“恶性循环”跳出“陷阱”必须先使投资率足以使国民收入的增长超过人口的增长,从而人均收入水平得到明显的提高,即:以“临界最小努力”使国民经济摆脱极度贫困的困境均衡发展理论的

17、缺陷均衡发展理论的缺陷缺陷之一缺陷之一:忽略了不发达区域不可能具备推动所有产业和区域均衡发展的资本和其他资源,在经济发展初期很难做到均衡发展。缺陷之二缺陷之二,忽略了规模效应和技术进步因素,似乎完全竞争市场中的供求关系就能决定劳动和资本的流动,就能决定工资报酬率和资本收益率的高低。 市场力量的作用通常趋向增加而不是减少区域差异。 发达区域由于具有更好的基础设施、服务和更大的市场,必然对资本和劳动具有更强的吸引力,从而产生极化效应,形成规模经济,虽然也有发达区域向周围区域的扩展效应,但在完全市场中,极化效应往往超过扩展效应,使区际差异加大。 另外,技术条件不同也会使资本收益率大不相同,此时的资本

18、要素流动会造成不发达区域资本要素更加稀缺,经济发展更加困难。 二、非均衡增长理论二、非均衡增长理论(unbalanced development theory)(一)冈纳冈纳缪尔达尔缪尔达尔的循环累积因果论该理论认为,经济发展过程在空间上并不是同时产生和均匀扩散的,而是从一些条件较好的地区开始,一旦这些区域由于初始优势而比其他区域超前发展,则由于既得优势,这些区域就通过累积因果过程,不断积累有利因素继续超前发展,从而进一步强化和加剧区域间的不平衡,导致增长区域和滞后区域之间发生空间相互作用,由此产生两种相反的效应由此产生两种相反的效应:一是回流效应,表现为各生产要素从不发达区域向发达区域流动,

19、使区域经济差异不断扩大; 二是扩散效应,表现为各生产要素从发达区域向不发达区域流动,使区域发展差异得到缩小。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回流效应远大于扩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回流效应远大于扩散效应,即发达区域更发达,落后区域更落后。散效应,即发达区域更发达,落后区域更落后。 缪尔达尔提出了区域经济发缪尔达尔提出了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主张展的政策主张。 在经济发展初期,政府应当优先发展条件较好的地区,以寻求较好的投资效率和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通过扩散效应带动其他地区的发展。 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时,也要防止累积循环因果造成贫富差距的无限扩大,政府必须制定一系列特殊政策来刺激落后地区的发展,以缩小经济差异。

20、(二)阿尔伯特阿尔伯特赫希曼赫希曼的不平衡增长论也称为“极化涓滴效应理论”。不平等是经济增长不可避免的伴生物,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不平衡增长理论是非均衡增长论的理论之一,是美国经济学家赫希曼1958年在经济发展战略一书提出的,核心内容包括三大部分,即:“引致投资最大化”原理、“联系效应”理论优先发展“进口替代工业”原则。 赫希曼认为:发展道路是一条“不均衡的链条”,从主导部门通向其他部门。首先选择具有战略意义的产业部门投资,可以带动整个经济发展。对于社会基础设施或直接生产部门的投资,具有不同的作用。前者为后者创造了外部经济。在决策时,社会成本低、外部经济好的投资项目,应该优先选择;一般地说,

21、政府应主动担负投资额大、建设周期长、对私人资本缺乏吸引力的社会基础设施的投资。不平衡增长理论认为:1、从发展中国家现有资源的稀缺和企业家的缺乏等方面来看,平衡增长理论是不可行的。2、发展中国家不能将有限的资源同时投放到所有经济部门和所有地区,而应当集中有限的资本和资源首先发展联系效应大的产业,以此为动力逐步扩大对其他产业的投资,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3、地区发展也必须有一定的次序,不同的地区按不同的速度不平衡增长,某些主导部门和有创新能力的行业集中于一些地区和大城市,并以较快的速度优先得到发展,以形成一种资本与技术高度集中、具有规模经济效益、自身增长迅速并能对其他地区产生强大辐射作用的“发展极”

22、。发展极地区的优先发展。4、最终将通过技术的创新与扩散、资本的集中与输出等方式带动其他部门和地区的发展。什么是产业关联效应什么是产业关联效应 产业关联效应指的是一个产业的生产、产值、技术等方面的变化引起它的前向关联关系和后相关联关系对其他产业部门产生直接和间接的影响,从而可以分为前向关联效应和后向关联效应。1、后向关联效应、后向关联效应,即主导产业的发展会对各种要素产生新的投入要求,从而刺激相关投入品产业的发展。2、前向关联效应、前向关联效应,即主导产业的活动能通过削减下游产业的投入成本而促进下游产业的发展,或客观上造成产业间结构失衡而使其某些瓶颈问题的解决有利可圈,从而为新的工业活动的兴起创

23、造基础,为更大范围的经济活动提供可能。3、旁侧关联效应、旁侧关联效应,即主导产业的发展会引起它周围的一系列变化,如促进有技术性和纪律性的劳动力队伍的建立,促进处理法律问题和市场关系的专业服务人员的培训,以及促进建筑业、服务业的发展等。总之,产业的关联带动作用是产业转移的重要功能,它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移入区域整个经济的发展。提出了与回流效应和扩散效应相对应的“极化效应”和“涓滴效应”极化-涓滴效应学说(也有人译为极化-淋下效应)极化效应:形成极点的自我发展能力。形成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乘数效应强化了极点的极化效应。极化效应不仅仪使极点集聚人、财、物,而且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往往得到地方政府政策的倾斜

24、与支持。涓滴效应涓滴效应(Trickle-downeffect,又译作渗漏效应、滴漏效应),又稱涓滴理涓滴理论论(Trickle-downtheory,又译作利益均沾论、渗漏理论、滴漏理论) 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并不给与贫困阶层、弱势群体或贫困地区特别的优待,而是由优先发展起来的群体或地区通过消费、就业等方面惠及贫困阶层或地区,带动其发展和富裕。 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极化效应占主导地位,因此区域差异会逐渐扩大;但从长期看,涓滴效应将缩小区域差异。 (三)(三)佩鲁佩鲁的增长极理论增长极理论最初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francoisperroux)提出:“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的地方,它以不同的强

25、度首先出现于一些点或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终极影响。”增长极 一是在经济意义上特指推进型主导产业部门; 二是地理意义上特指区位条件优越的地区增长极可以是部门的,也可以是区域的。该理论的主要观点是:区域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条件较好的少数地区和少数产业带动,应把少数区位条件好的地区和少数条件好的产业培育成经济增长极。增长极理论的基本点包括:第一,增长极其地理空间表现为一定规模的城市; 第二,必须存在推进性的主导工业部门和不断扩大的工业综合体; 第三,具有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溢出效应=扩散效应极化效应佩鲁认为,极化效应促成各种生产要素向增长极的回流和聚集;扩效应促

26、成各种生产要素从增长极向周围不发达地区的扩散。在发展的初级阶段,极化效应是主要的,当增长极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极化效应削弱,扩散效应加强。增长极对地区经济增长的作用:第一,区位经济。区位经济的实质是通过地理位置的靠近而获得综合经济效益。 第二,规模经济。规模经济是由于经济活动范围的增大而获得内部的节约。如可以提高分工程度、降低管理成本、减少分摊广告费和非生产性支出的份额,使边际成本降低,从而获得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第三,外部经济。外部经济效果是增长极形成的重要原因,也是其重要结果。经济活动在某一区域内的集聚往往使一些厂商可以不花成本或少花成本获得某些产品和劳务,从而获得整体收益的增加。(四)弗里德

27、曼弗里德曼的中心外围理论(核心-边缘理论)在考虑区际不平衡较长期的演变趋势基础上,将经济系统空间结构划分为中心和外围两部分,二者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二元空间结构。中心区发展条件较优越,经济效益较高,处于支配地位,而外围区发展条件较差,经济效益较低,处于被支配地位。因此,经济发展必然伴随着各生产要素从外围区向中心区的净转移。核心区与外围区相互依存,构成一个完整的空间系统1912年7月31日2006年11月16核心区是具有较高创新变革能力的地域社会组织子系统。外围区则是根据与核心区所处的依附关系,而由核心区决定的地域社会子系统。核心区与外围区已共同组成完整的空间系统,其中核心区在空间系统中居支配地位

28、。核心区位于空间系统的任一网络结构上,空间系统可以有全球级、洲级、国家级、大区级和省级水平,一个支配外围地区重大决策的核心的存在具有决定性意义,因为它决定了该地区空间系统的存在。任何特定的空间系统都可能具有不仅仅只有一个核心区,特定核心区的地域范围将随相关空间系统的自然规模或范围的变化而变化。核心区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支配效应:资源、资本、人文资源向核心区转移。信息效应:有利用创新的效应。心理效应:对创新起到示范作用。现代化效应:连结效应:生产效应:随着空间系统内部和相互之间信息交流的增加,创新将超越特定空间系统的承受范围,核心区不断扩展,外围区力量逐渐增强,导致新的核心区在外围区出

29、现,引起核心区等级水平的降低。弗里德曼曾预言: 核心区扩展的极限可最终达到全人类居住范围内只有一个核心区为止。 在经济发展初始阶段,二元结构十分明显,最初表现为一种单核结构,随着经济进入起飞阶段,单核结构单核结构逐渐为多核结构替代。当经济进入持续增长阶段,随着政府政策干预,中心和外围界限会逐渐消失,经济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一体化,各区域优势充分发挥,经济获得全面发展。(五)区域经济梯度推移理论1、产品生命周期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雷蒙德弗农(RaymondVernon)1966年在其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一文中首次提出的。产品生命周期(productlifecycle),简称

30、PLC,是指产品的市场寿命,即一种新产品从开始进入市场到被市场淘汰的整个过程。费农认为:产品生命是指市上的的营销生命,产品和人的生命一样,要经历形成、成长、成形成、成长、成熟、衰退熟、衰退这样的周期。就产品而言,也就是要经历一个开发、引进、成长、成熟、衰退的阶段。而这个周期在不同的技术水平的国家里,发生的时间和过程是不一样的,期间存在一个较大的差距和时差,正是这一时差,表现为不同国家在技术上的差距,它反映了同一产品在不同国家市场上的竞争地位的差异,从而决定了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变化。为了便于区分,费农把这些国家依次分成创新国(一般为最发达国家)、一般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产品生命周期一般可以分

31、成四个阶段,即介绍期(或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1)第一阶段:介绍第一阶段:介绍(引入引入)期期指产品从设计投产直到投入市场进入测试阶段。新产品投入市场,便进入了介绍期。此时产品品种少,顾客对产品还不了解,除少数追求新奇的顾客外,几乎无人实际购买该产品。生产者为了扩大销路,不得不投入大量的促销费用,对产品进行宣传推广。该阶段由于生产技术方面的限制,产品生产批量小,制造成本高,广告费用大,产品销售价格偏高,销售量极为有限,企业通常不能获利,反而可能亏损。(2)第二阶段:成长期第二阶段:成长期当产品进入引入期,销售取得成功之后,便进入了成长期。成长期是指产品通过试销效果良好,购买者逐渐

32、接受该产品,产品在市场上站住脚并且打开了销路。这是需求增长阶段,需求量和销售额迅速上升。生产成本大幅度下降,利润迅速增长。与此同时,竞争者看到有利可图,将纷纷进入市场参与竞争,使同类产品供给量增加,价格随之下降,企业利润增长速度逐步减慢,最后达到生命周期利润的最高点。(3)第三阶段:成熟期第三阶段:成熟期指产品走入大批量生产并稳定地进入市场销售,经过成长期之后,随着购买产品的人数增多,市场需求趋于饱和。此时,产品普及并日趋标准化,成本低而产量大。销售增长速度缓慢直至转而下降,由于竞争的加剧,导致同类产品生产企之间不得不加大在产品质量、花色、规格、包装服务等方面加大投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成本。

33、(4)第四阶段:衰退期第四阶段:衰退期是指产品进入了淘汰阶段。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消费习惯的改变等原因,产品的销售量和利润持续下降,产品在市场上已经老化,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市场上已经有其它性能更好、价格更低的新产品,足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此时成本较高的企业就会由于无利可图而陆续停止生产,该类产品的生命周期也就陆续结束,以至最后完全撤出市场。2、区域经济梯度转移理论区域经济学者把生命循环论引用到区域经济学中,创造了区域经济梯度转移理论。根据该理论,每个国家或地区都处在一定的经济发展梯度上,世界上每出现一种新行业、新产品、新技术都会随时间推移由高梯度区向低梯度区传递,威尔伯等人形象地称之为“工业区位

34、向下渗透”现象不同国家或不同地区间存在着产业梯度和经济梯度,存在梯度地区技术经济势差,就存在着技术经济推移的动力,就会形成生产力的空间推移。经济的发展趋势是由发达地区向次发达地区,再向落后地区推进,处于高梯度地区的产业会自发地向处于较低梯度上的地区转移。3、梯度存在的客观性高梯度地区是产业创新的发源地,随经济发展和主导产业生命周期逐步有次序地向低梯度地区推移。局部推移(邻近地区)大范围推移(蛙跳式推移)(六)威廉姆逊的倒“U”型理论 威廉姆逊威廉姆逊把库兹涅茨的收入分配倒“U”型假说应用到分析区域经济发展方面,提出了区域经济差异的倒“U”型理论。他通过实证分析指出,无论是截面分析还是时间序列分

35、析,结果都表明,发展阶段与区域差异之间存在着倒“U”型关系。 这一理论将时序问题引入了区域空间结构变动分析。由此可见,倒“U”型理论的特征在于均衡与增长之间的替代关系依时间的推移而呈非线性变化。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一直以来都是经济学界颇具争议的问题,威廉姆森的“倒U型理论”则明确表达出这样一个观点,即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出现、扩大、缩小以及消失是一个周期性规律变化过程。并由此得出了一个仍有争议的结论: 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在经济发展周期历程中差距在经济发展周期历程中肯定会缩小。肯定会缩小。非均衡增长理论共同的特点是,二元经济条件下的区域经济发展轨迹必然是非均衡的,但随着发展水平的提高,二元经

36、济必然会向更高层次的一元经济即区域经济一体化过渡。认为无论处在经济发展的哪个阶段,进一步的增长总要求打破原有的均衡。三、新增长理论三、新增长理论、罗默的贡献。20世纪80年代中期,罗默(1986)在阿罗增长模型的基础上,将经济增长理论研究带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罗默的最大贡献是:强调经济外部性的作用,认为技术(知识)的外部性完全可以保证产出相对资本与技术的弹性大于1,因而资本的边际收益由递减转变为递增,这样一来,人均收入的增长率随时间而递增,经济增长表现为发散的过程。2.卢卡斯增长模型。卢卡斯强调了人力资本和重要性。认为溢出效应来自于对人力资本的投资,而不是来自于对实物资本的投资,每一单位人力

37、资本的增加除了引起产出的提高外,还同时引起社会平均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而社会平均人力资本水平决定社会平均的运作效率,总体效率的提高又使每个企业和个人从中收益,也就是说人力资本的积累方式具有一定的外部性。经济增长率取决于人力资本水平,人力资本水平越高,经济增长率就越高。 第三节第三节 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发展的的 基本内涵基本内涵一、概念一、概念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发展: 在在经济增长经济增长的基础的基础上一个上一个经济经济结构、结构、社会社会结构结构不断优化和高度演不断优化和高度演进的过程进的过程 在在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增长理论一书一书中中刘易斯刘易斯将经济发展定义为将经济发展定义为: :“提

38、高提高普通人普通人的的生活水生活水平平”。 、经济增长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经济增长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以技术进步为基础的产业结构升级;、以技术进步为基础的产业结构升级;、国民经济结构的合理化;、国民经济结构的合理化;、城市化和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化和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环境质量的不断改善。、环境质量的不断改善。二、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是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两个概念。经济增长是指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产品和劳务的产出的增长。经济发展则是随着产出的增长而出现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结构的变化,包括投入结构产出结构、产品结构、分配状况、生活水平、社会结构政治制度等

39、等在内的变化。可见,经济增长的内涵较狭窄,是一个偏重于数量的概念;而经济发展的内涵较宽广,则是一个既包含数量又包含质量,既包含经济因素又包含非经济因素的概念。经济增长是手段,经济发展是目的。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条件,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结果。经济发展观的演变经济发展观的演变1、20世纪50年代以前:“经济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2、20世纪60年代:经济发展包含增长加结构变化3、20世纪70年代:经济发展强调分配不公、失业和贫困问题的改善4、20世纪80年代:可持续发展重视人口、资源和环境“无发展的增长”(GrowthwithoutDevelopment)。一般而言,没有经济增长就不可能有经济发展

40、,但有经济增长不一定会带来经济发展。如果由于制度上的原因,产出增长的结果是长期两极分化,富者愈富,贫者愈贫;产出有快速的增长,但产出中相当大一部分无补于国计民生,而是国民经济的虚耗;为了片面追求快速的产出增长,不顾及广大人民的福利,不考虑所付出的社会代价。这几种情况的出现,都表明增长和发展并非一致,有增长而无发展,或者说,出现了“无发展的增长”。(GrowthwithoutDevelopment)。有了经济增长,不等于就自动地导致人类发展。1996年人类发展报告的主题是讨论经济增长与人类发展的联系。该报告指出了5种有增长而无人类发展的情况:(1)无工作的增长(joblessgrowth)。工作

41、意味着生活保障,没有工作就等于剥夺了一个人的生活能力和发展自己的能力;当然,缺乏工作机会可能是经济增长缓慢造成的。但是,即使经济增长较快的国家也常常不能增加足够的就业机会。例如在巴基斯坦,l9751992年间,实际GDP每年增长63,而就业只增加24。,更糟糕的是,加纳在1986年至1991年间,GDP每年增长48,而就业反而减少了13以上。(2)无声的增长voicelessgrowth。民众参与和管理公共事务,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是人类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经济增长并不始终伴随着民主和自由的扩大。有些国家经济增长很快,但还远不是民主和自由的。民主和增长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倾向于相互

42、加强的。民主也能促进增长。(3)无情的增长(ruthlessgrowth)。在很多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拉丁美洲一些国家,虽然经济增长较快,但收入分配不平等反而更加严重了,增长的利益大部分落人了富人的腰包,而穷人的状况没有得到多少改善,有的反而日益恶化了,穷人的数目和比重甚至上升了。在1970至1985年,全球收入增加了40,而穷人的数目却增加了17。19651980年间,收入下降的人数为2亿,而在1980一1993年间,这个人数已超过了l0亿。(4)无根的增长(rootlessgrowth)。世界上有10000多种文化,这些不同的文化使各个民族和种族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一种具有包容性和参与性的增

43、长模式能够培育和增强文化传统,使不同种族和民族享受着文化的多样性。但是,一种具有排外性和歧视性的增长模式却能够毁灭文化的多样性,从而降低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在当今世界上,许多国家把传统文化看作是现代化和发展的累赘,从而压制民族传统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如前苏联和东欧一些国家就是这样。结果是严重的民族和种族冲突不断发生甚至演变为残酷的战争。同时经济市场化、自由化和国际化的浪潮以及通讯和宣传媒介的迅猛发展也使先进国家的文化传统渗透到落后国家,结果导致本地文化被外来文化所掩没和同化。(5)无未来的增长futurelessGrowth不顾自然资源耗渴和人类居住环境恶化而换来的增长是不可能持续下去的也不值得

44、持续下去。它不仅损害了当代人的生活条件和健康,而且更严重的是对后代人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甚至是不可逆转的损害。现在不少国家在经济增长过程中毁坏森林,污染河流,毁灭生物多样性和耗竭自然资源。二、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理论二、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理论第一阶段:传统社会第一阶段:传统社会产业结构以农为主,现代工业极不发产业结构以农为主,现代工业极不发达,生产力水平低,基础设施、技术水平达,生产力水平低,基础设施、技术水平比较落后。比较落后。第二阶段:工业化初期阶段第二阶段:工业化初期阶段产业结构逐步向以现代工业为主的工产业结构逐步向以现代工业为主的工业化转变,工业以初级产业为主,多为劳业化转变,工业以初级产业

45、为主,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动密集型产业。第三阶段:工业化中期阶段第三阶段:工业化中期阶段制造业内部由轻型工业向重型工业迅制造业内部由轻型工业向重型工业迅速转变,非农业劳动力开始占主体,第三速转变,非农业劳动力开始占主体,第三产业开始迅速发展。产业开始迅速发展。即重化工业阶段。经济高速增长,资即重化工业阶段。经济高速增长,资本密集型产业发展较快,工业化体系基本本密集型产业发展较快,工业化体系基本形成,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投资领域不形成,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投资领域不断扩大,市场稳步扩张。断扩大,市场稳步扩张。第四阶段:工业化后期阶段第四阶段:工业化后期阶段第一、第二产业有较高水平的发展,第三产第

46、一、第二产业有较高水平的发展,第三产业持续高速发展,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业持续高速发展,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发展较快的领域:金融、信息、广告、公用发展较快的领域:金融、信息、广告、公用事业、咨询服务等。事业、咨询服务等。第五阶段:后工业化社会第五阶段:后工业化社会制造业内部由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转向技术制造业内部由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转向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同时生活方式现代化,高档耐密集型产业为主。同时生活方式现代化,高档耐用消费品普及。区域间经济合作和贸易发展到了用消费品普及。区域间经济合作和贸易发展到了较高水平。较高水平。第六阶段:现代化社会第六阶段:现代化社会第三产业开始分化

47、第三产业开始分化,知识密集型产业占主,知识密集型产业占主导地位,人们消费呈现导地位,人们消费呈现出多样性、多变性、个出多样性、多变性、个性化。性化。从整体上看,区域从整体上看,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标志是经济发展的基本标志是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第五节第五节 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模式一、梯度推移发展模式(一)概念区域经济发展已形成了经济发达区和落后区(即核心区与边缘区),经济发展水平出现了差异,形成了经济梯度,试图利用发达地区的优势,借助其扩散效应,为缩小地区差异而提出的一种发展模式。1、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是客观存在的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总量指标:GNP、GDP、人均GNP、人

48、均GDP、固定资产投资额、出口额、从业人数结构指标:第一、二、三产业占GDP的比重;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城市人口比重;乡村人口比重;第一、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制造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高技术产业所占比重科技指标:每万人中科技人员数、每万名职工中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人数、专利申请数、科技发明数、科技投资占社会总投资中的比重、R&D资源占全国的比重社会进步指标:失业率、学龄儿童入学率、每万人拥有的医生数、床位数注意:划分不同的梯度所用指标不同 2、经济发展梯度是指在国家或地区范围内经济发展水平由高到低的梯度变化情况高梯度地区通过不断创新并不断向外扩散求得发展中、低梯

49、度地区通过接受扩散或寻找机会跳跃发展并反梯度推移求得发展(二)区域经济发展梯度基本二)区域经济发展梯度基本观点观点、区域经济的盛衰取决于它的产业结构的优劣,而产业结构的优劣又取决于地区经济部门。、创新活动大都发源于高梯度地区,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产品周期的变化,按顺序逐步由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梯度转移主要是通过多层次城市系统传递的处在不同发展阶段处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工业部门的上的工业部门的布局布局新产品阶段:布局在高梯度的大城市成熟阶段:布局在第二梯度地区标准化阶段:布局在低梯度地区转移梯度转移主要是通过多层次城市系统传递的局部扩散上海南京、杭州镇江、嘉兴大范围扩散上海北京、天津、深圳

50、沈阳、创新中心:美国大西洋沿岸与五大湖城市带、美国太平洋沿岸城市带、德国莱茵河谷城市带、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带、英国伦敦盆地与米德兰平原城市密集区(三)梯度推移对促进区域经济的作用。1,梯度推移有利于推动落后地区经济的发展,缩小两地差距。2,梯度推移有利于促进发达地区产业升级,催生新技术的产生以形成新的技术优势和产业优势。3,梯度推移有助于促进区域间生产要素的合理配4,梯度推移有助于更好地进行区域之间的合作。5,梯度推移有助于保持适度的区域经济差距。但是,仅靠市场机制的作用,由于存在着诸多的延缓区域梯度推移进程的粘性因素,常常难以起到以上作用。因此,政府的宏观调控是梯度推移作用得以有效发挥的必要

51、条件。(五)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在我国的运用(五)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在我国的运用改革开放以后该理论在我国得到运用80年代开放沿海地区90年代经济重心向中西部转移21世纪初西部大开发引起争论反梯度理论并存论主导论二、增长极开发模式若干中心城市(增长极),这些中心城市具有极化作用和扩散作用。通过多层次的增长极在不同点上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三、点轴开发模式点轴开发理论最早由波兰经济家家萨伦巴和马利士提出区域增长极,也是点轴开发模式的点。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中心逐渐增加,点与点相互连接起来这就是轴线。这种轴线首先是为区域增长极服务的,但轴线一经形成,对人口、产业也具有吸引力,吸引人口、产业向轴线两

52、侧集聚,并产生新的增长点。点轴贯通,就形成点轴系统。因此,点轴开发可以理解为从发达区域大大小小的经济中心(点)沿交通线路向不发达区域纵深地发展推移。点轴模式是增长极模式的扩展由于增长极数量的增多,增长极之间也出现了相互联结的交通线,这样,两个增长极及其中间的交通线就具有了样高于增长极的功能,理论上称为发展轴。发展轴应当具有增长极的所有特点,而且比增长极的作用范围更大。 点轴开发理论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采取空间线性推进方式,它是增长极理论聚点突破与梯度转移理论线性推进的结合。 点轴开发模式的主要思路:第一,在一定的地域空间范围,选择若干比较优势明显的具有开发潜力的重要线状基础设施经过的地带,作为发

53、展轴予以重点开发; 第二,在各发展轴上确定重点发展的中心城镇,使之成为增长极,并确定其性质、发展方向和主要功能;第三,确定中心城镇和发展轴的等级体系,重点开发较高级别的中心城市和发展轴,随着区域经济实力增强,开发重点逐步转移扩散到级别较低的发展轴和中心城镇,最终形成由不同等级的发展轴和中心城镇组成的多层次结构的点轴系统,进而带动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点轴开发模式的特征点轴开发模式的特征 其一,方向性和时序性 点轴渐进扩散过程具有空间和时间上的动态连续特征。是极化能量摆脱单点的限制走向整个空间的第一步。 其二,过渡性。 点轴开发开始将开发重点由点转向了轴线,而多个点轴的交织就构成了网络,点轴开发成

54、为了网络形成的过渡阶段;随着区域网络的完善,极化作用减弱,而扩散作用增强,区域经济逐渐趋于均衡,因此,点轴渐进是区域不平衡向平衡转化的过程。四、网络开发模式在布局框架已经形成,点轴系统比较完善的区域,进一步开发就可采用网络开发模式,进而构造现代区域空间结构。 一个现代化的经济区域,其空间结构必须同时具备三大要素:(1)“节点”,即各级城镇; (2)“域面”,即节点的吸引范围;(3)“网络”,由商品、资金、技术、信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流动网及交通网、通信网等组成。 网络开发是强化网络已有点轴系统的延伸,提高区域各节点、各域面之间,特别是节点与域面之间生产要素交流的深度与广度,促进地区一体化发展,特别是城乡一体化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金融/商业/投资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