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d版初中物理《认识声现象》教案精品112148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68259988 上传时间:2024-07-23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458.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word版初中物理《认识声现象》教案精品112148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word版初中物理《认识声现象》教案精品112148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word版初中物理《认识声现象》教案精品112148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word版初中物理《认识声现象》教案精品112148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word版初中物理《认识声现象》教案精品112148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word版初中物理《认识声现象》教案精品112148》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word版初中物理《认识声现象》教案精品112148(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欢迎您阅读并下载本文档,本文档来源于互联网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文档! 教学目标 三维目标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认识声是由物体的振动发生的,声的传播必需依靠介质,声具有能量。 2.了解在不同介质中声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 声在固体和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快。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发声现象, 能简单地描述所观察到的发声体的共同特性, 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对比和概括能力。 2.通过声传播的实验探究, 让学生初步学习在观察现象中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参与实验探究,初步学习实验探究的方法,体会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节

2、学习,让学生知道我们生活在声的广袤空间中,声可以表达丰富多彩的情感,通过声可以获取大量的信息。 2.使学生初步领略声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从而引起对声的好奇,激发求知的欲望。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初步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必须依靠介质,声音具有能量。 3.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 声音在固体和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快。 二、教学难点 了解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1921 年 5 月 9 日,莫斯科近郊发生了一次大爆炸距爆炸地点 70 千米范围内,人们清 楚地听到了隆隆的爆炸声, 但是从半径 70160 千米范

3、围内却什么声音也听不到 奇怪的是, 从半径 160300 千米的范围内,人们又听到了爆炸的轰鸣声声音怎么会跳跃过中间这片 区域呢? 探究发现,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与气温有关 气温高, 声速大; 气温低, 声速小 地 面上方不同高处的气温不同, 声速也不同, 声音在空气中向前传播总喜欢拣温度低的道路走, 当遇到温度高的空气时, 声音便偏向到温度低的空气中去。 如果一个地区的气温变化比较复 杂, 这里温度高, 那里温度低, 声音经过的时候, 就会一会儿拐向高空, 一会儿又拐向地面 这 样上上下下,就形成了上面所说的声音会跳跃的现象 欢迎您阅读并下载本文档,本文档来源于互联网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

4、删除!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文档! 你想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什么条件吗?那就让我们一起进入去认识“声”的世界吧! 教学活动 本节分为四个教学板块:(1)声源;(2)声的传播;(3)声传播的速度;(4)人的发声和听声能力。 一、声源 实验探究:怎样利用桌上的器材,让它们发出声音,并探究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 参考器材:音叉、橡皮筋、梳子、刻度尺、纸屑或泡沫颗粒等。 方案 1:让学生用刻度尺做一个简单的实验。使刻度尺三分之二伸出桌面,一手将其另三分之一紧压在桌边上, 另一手拨动伸出端, 观察尺子在发声时的现象, 并用语言描述现象。 思考问题:(1)能听到声音吗?此时尺子处于什么状态?(2)当尺子停

5、止振动的时候,还能听到声音吗? 学生观察到的现象是:橡皮筋、尺子振动时,能发出声音;橡皮筋、尺子不振动时,不能发出声音。 设计意图:对于橡皮筋、尺子的振动,学生能直接看见,它们发出的声音学生能直接听见,在此处让学生自己实验,通过观察和体验有利于学生理解振动的概念,建立声音和振动之间的联系。 方案 2:将悬吊着的泡沫塑料或乒乓球接触不发声的音叉,球并不跳动;将音叉敲响,再使球接触音叉,球跳动,如图所示。 设计意图:学生虽然没有直接看到鼓面、音叉的振动,但可以从纸屑或泡沫塑料颗粒和球是否被弹起判断发声的鼓面、音叉是否在振动。 通过实验对比,思考问题:橡皮筋、尺子、纸屑、泡沫塑料颗粒在什么情况下跳动

6、,在什么情况下停止跳动? 实验的物体 发声时现象 无声时现象 结论 橡皮筋 振动 不振动 橡皮筋振动时产生声音 尺子 振动 不振动 尺子的振动产生声音 音叉 振动 不振动 音叉的振动产生声音 鼓面 振动 不振动 鼓面的振动产生声音 归纳橡皮筋、尺子、鼓面、音叉等物体发声时具有的共同特征,验证自己当初的猜想,同时组织学生互相讨论、交流生活中有关的现象和体验。 归纳总结得到结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物体就停止发声。 交流探究:物体的发声现象真是太多了,你能解释物体的发声原理吗? 设计说明: 1学生探究的发声活动是在开放的互动式形式中进行,教师在学生的交流汇报中应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展示

7、发声方法,汇报体验和感受,如果学生不会用桌上的器材进行实验,教师可做一定的提示和演示。 2交流有趣的发声方法时,如果学生难以调动,教师可提出有趣的发声问题让学生讨论。例如,动物的发声方法:蝉是怎么发声的?蚊子和苍蝇发出“嗡嗡”声是怎么回事?猴子和大象是怎么交流的?等等。同一物体不同的发声方法:怎样让一个气欢迎您阅读并下载本文档,本文档来源于互联网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文档!球发出不同的声音来?人体除了声带外, 还可以怎样发音?能否一试?可让学生讨论发言,增加学生对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声的传播 多媒体演示水波的运动。 问题:(1)谁能描述一下你看见了什么?(一圈圈的

8、水波,而且不断地向四周扩散) (2)水面上为什么出现了水波? (3)我手中有一张纸,怎样才能让它发出声音? 学生体验:抖动手臂,引起纸的振动,发出声音。 问题:(1)纸的振动,会影响到周围的空气吗? (2)水滴使水面振动,发出声音,以水波的形式传播;振动的纸发出声音,在空气中会以什么形式传播呢?我们可不可以用水波类比一下呢? 播放多媒体声波动画让学生有初步的认识,并提出声波这个概念。 如图甲,音叉振动时,附近空气随音叉振动,形成一系列疏密相间的形状向四周传播,这就是声波。这就像石块落入水中击起水波一样,如图乙。 鼓声在空气中传播方式:鼓面向右振动,压缩右面的空气,使这部分空气变密;鼓面向左振动

9、,使右面的空气变稀疏;鼓面左右振动,空气中就形成了疏、密相间的声波,由近及远向四周传播出去。 结论:声以波的形式传播着,我们把它叫做声波。 2.声的传播需要介质 猜想与假设:声音要传播出去,可能需要什么东西来作媒介? 实验探究: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别探究气体、液体、固体能否传声。 实验 1:气体传声实验(演示) 列举事例:我们可以听到身边同学的讲话,可以听到美妙动听的音乐,打雷时我们和雷电没有接触,但我们却能听到隆隆的雷声。说明此声音是由空气传播的。 进一步猜想:如果连空气都没有呢?声音能不能传播呢? 实验探究:如图所示,把正在发声的电铃放在玻璃罩内,电铃和罩的底座之间垫上柔软的泡沫塑料

10、。逐渐抽出罩内的空气,你听到的电铃声音会有什么变化?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罩内,电铃声音又怎样变化?电铃和罩的底座之间为什么要垫上柔软的泡沫塑料? 现象一:抽出部分空气后,听到电铃的声音明显变小; 现象二:当空气全部抽出后,听不到电铃的声音; 现象三:当空气逐渐进入罩内,听到电铃声逐渐变大。 结论: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提出问题:声音在空气中如何传播呢? 实验 2:液体传声实验 将能发声的物体(如音乐卡、手机、闹铃等)放在密封的塑料袋中,塑料袋浸没在水里后,仍能听到发声体发出的声音,说明液体能够传声。 也可以在水槽里装水,然后在水里敲打石头,耳朵贴在容器壁上听。 水中的鱼儿可以被

11、声音吓跑等,如图所示。 结论: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 欢迎您阅读并下载本文档,本文档来源于互联网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文档!实验 3:固体传声实验 (1)两个学生合作,同学甲在长条桌的一端用铅笔在白纸上用力均匀地写“一”,同时同学乙在桌子的另一端把耳朵贴在桌面上听。 (2)同学乙将耳朵离开桌面(注意调整耳朵与笔的距离,保证与上次实验时耳朵与笔的距离相同),同学甲在相同的条件下继续写“一”,与上次实验进行比较,有什么不同?说明了什么? 从以上的活动中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固体可以传声) 你还可以想出其他的生活事例或者实验方案来支持固体可以传声这个观点吗?(让学生举例,

12、例如小学里曾经制作的土电话、“隔墙有耳”) 师生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1)声音传播需要物质, 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传播声音的物质可以是固体、 液体、气体。 (2)物理学中把能传播声音的物质叫介质。 3.声可以传递能量 引导学生活动:会“跳舞”的烛焰 如图 3-1-10 所示,打开音响,播放一曲你喜爱的音乐,将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音箱前。加大音量,你会发现,烛焰在随着音乐“跳舞”!请和同学们讨论,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教师总结:静止的烛焰舞动起来了,说明它获得了能量。这些能量是由声源发出,经声波传播而来的。声可以传递能量。 三、声传播的速度 提问: 田径比赛时发令枪的烟雾和枪声应是同时发生的

13、, 为什么远处先看到烟雾后听到枪声? 在讨论交流中让学生知道光和声的传播都需要时间, 从而引出声速的概念。 但光比声传播的速度快得多, 因此远处的观测者先看到烟雾后听到枪声。 估测声速时可忽略光传播所需要的时间。测出从看见发令枪冒烟到听到枪声所需要的时间,就可估测出的声速。这种估测可能会有较大的误差。再让学生想出其他测声速的方案。只要学生说出要测出声速,必需测出声源到接收器的距离和声源振动到被接收器接收所需要的时间,利用 v=s/t 就可。 多媒体展示:声速表。快速地熟悉声音在空气、水、钢铁中的传播速度。 一些介质中的声速 v(ms1) 空气(15 ) 340 海水(25 ) 1 531 空气

14、(25 ) 346 铜(棒) 3 750 软木(25 ) 500 大理石 3 810 煤油(25 ) 1 324 铝(棒) 5 000 水(常温) 1 500 铁(棒) 5 200 归纳总结:(1)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一般不同。 (2)声速与介质的温度有关。15 时空气中的声速为 340 ms1。 (3)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快,其次是在液体中,在气体中传播的速度最慢。 四、人耳的发声和听声能力 欢迎您阅读并下载本文档,本文档来源于互联网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文档!在学生认识了声音和物体振动的关系的基础上, 提出频率的概念。 只要学生知道人耳对声的感觉有上下

15、限(20Hz20 000Hz),在此基础上,对超声和次声下定义,然后对耳朵的构造进行介绍,并教育学生不要损害耳朵,保护自己的听力。 归纳总结: 频率:物体振动的次数与所用时间的比叫作频率。 次声:频率低于 20Hz 的声。 超声:频率高于 20000Hz 的声。 次声和超声不为人耳所感知。但有许多动物的听声范围与人不同,狗和猫能听到超声;蝙蝠和海豚可以听到 100 000Hz 以上的超声;水母可以听到 8Hz13Hz 的次声。超声和次声有各自的特征,也有不同的用途和危害。 活动 1:引导学生做课本 P40 的家庭实验:“看”到自己的声音。简述自己所感受到的声音的世界。 活动 2:让学生阅读课本

16、 P41 的“动物与声音”,了解各种动物的发声或听声。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是本节的教学难点,学生在此前往往关注的是动作本身,而不是发声物体的状态。要想突破难点,就应该顺应学生的思维,才能更好地激活学生的思维。在学生认识到“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后,让学生设计实验,用视觉看到物体的振动。这样处理,使探究“振动”的内涵由易到难,由隐到显,由固体、到液体再到气体,逐步丰富概念外延。思维的顺应和激活,实现了教学的“层递性”。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2.了解同位素的概念、放射现象与核结构,了解放射性的应用与保护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培养学生的初

17、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同学们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热爱科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核裂变能的利用 . 【教学难点】核裂变、核聚变的过程 . 【教具准备】多媒体 欢迎您阅读并下载本文档,本文档来源于互联网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文档!【教学课时】1 课时 【巩固复习】 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 (教师可针对性地挑选部分难题讲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 【新课引入】 PPT 介绍材料: 威力巨大的原子弹 1945 年 8 月 6 日,美国在日本广岛上空投下了一枚原子弹,使这个20 余万人的城市转眼间变成了

18、废墟,三天以后,日本长崎遭到了同样的命运,据有关资料记载,广岛 24.5 万人死亡,失踪 20 万人;长崎 23 万人死亡,失踪 15 万人,两个城市毁坏程度达60%80%. 师:我国用了短短 4 年时间完成了原子弹的研制工作,并于 1964 年 10 月16日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1967年6月17日又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氢弹,完成了其他国家要十几年或几十年才能完成的工作 . 师:原子弹和氢弹为什么会具有这么大的威力呢? 生:因为原子弹和氢弹都利用了核能. 【进行新课】 教学探究点 1 原子核核能 “原子核核能”部分,以问题引导学生回顾原子的知识. PPT 展示: 问题 1:一切物质是由分

19、子组成的,那么分子是由什么组成的? 问题 2:原子有多大?原子是由什么组成的?它们的带电情况如何? 问题 3:组成原子的微粒的质量大小和体积大小的情况是怎样的? 2.师:科学家们在天然放射性现象的研究中,发现了极其微小的原子核内部还有结构,原子核也是可以再分的.为了研究原子核内部的结构,物理学家们尝试用粒子去“轰击”原子核,最初是用粒子去轰击,后来又用质子、中子去轰击,发现都能引起原子核的变化核反应,而且发现在某些核反应过程中能释放出大量能量.由于原子核的变化而释放的巨大能量,我们把它叫做核能 . 使学生明确:质子、中子依靠强大的核力紧密结合在一起,一旦使原子核欢迎您阅读并下载本文档,本文档来

20、源于互联网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文档!分裂或聚合,就能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这就是核能.它包括核裂变能和核聚变能这两种主要形式. 教学探究点 2 核裂变能及其利用 师介绍同时 PPT 展示:106倍. 师:铀-235 只有在中子的轰击下才能发生裂变,放出核能,那么是不是要不断地从外界提供中子,才能维持铀核的不断裂变呢? 学生活动:用火柴模拟链式反应(详见教材 50 页图 11-4-3). 师介绍:科学家们从实验中发现,铀-235核在受到中子的轰击后,裂变成2个差不多大小的新粒子的同时,还释放出23个新中子,这23个中子又去轰击其他铀-235核,引起23个新的铀核裂变,又

21、各放出23个中子,这些中子又去轰击更多的铀核发生裂变随着一个铀核裂变的发生,会引起越来越多的铀核发生裂变.这样,裂变就不断地自行持续下去,这种现象叫做链式反应 . (1) 核电站利用核能发电,它的核心设备是核反应堆.核反应堆中发生的链式反应是可以控制的. 师:核电站工作过程中,能是如何转化的? 生:核能内能机械能电能 (2)如果对裂变的链式反应不加控制,在极短的时间内就会引起大量的铀核发生裂变,释放出巨大的核能,发生猛烈的爆炸.原子弹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原子弹爆炸时释放的巨大核能产生的高温高压气体向外扩散时所升起的蘑菇状烟云,其上升的高度可达几百米,其破坏力和杀伤力都是十分巨大的 . 老师

22、引导学生看书,学生分小组讨论. 教学探究点 3 核聚变 1.学生自学讨论聚变,教师进行指导. 2.总结:科学家们发现,某些质量较小的原子核结合成质量较大的原子核时,也能释放出核能,这种现象叫做核聚变,简称聚变. 聚变是获得大量核能的另一重要途径. 欢迎您阅读并下载本文档,本文档来源于互联网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文档!师介绍:氢弹,则是利用轻核聚变现象制成的.聚变需要在几百万摄氏度的高温下才能发生,因此聚变又叫热核反应. 3.自然界中,太阳内部的温度高达 1000 万摄氏度以上,在那里就进行着大规模的聚变反应.太阳辐射出的光和热,正是由聚变反应释放的核能转化而来的.可

23、以说,地球上的生物每天都享用着聚变释放出的能量. 【教师结束语】 如何实现可控核聚变,如何利用聚变释放的核能,科学家正在积极地探索.海水中蕴藏着丰富的、可以实现聚变的氚核科学家预言,通过可控核聚变来利用核能,有望彻底解决人类能源问题愿同学们今后对此做出贡献 【课后作业】 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提醒学生预习下一节内容 . 自我评价 1.裂变 聚变 解析:原子核在发生裂变或聚变时都要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这就是核能. 2.B 解析:原子核的聚变是有条件的,必须在超高温下才能发生,故 A 选项错误,B 选项正确;在太阳内部,大量的氘核和氚核发生聚变释放出能量,C选项错误;目前人类建立的核电站利用核裂变发

24、电,故 D 选项错误. 3.A 解析:核反应堆中有厚重的保护层,是为了防止核燃料发出的射线泄漏,故 B 选项错误;消耗质量很少的核燃料,就能获得很多能量 .与火力发电相比,生产同样的电能,核能发电消耗的燃料要少很多, C 选项错误;现在核电站的反应堆发生的是裂变反应,不需要在极高温度下进行, D 选项错误. 4.如果发生核事故,有核燃料泄漏,这些核燃料具有放射性,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伤害.从这一角度说,核能不是清洁无污染的能源 . 物理在线 同学们上网搜索有关“粒子散射实验”的相关知识,并与同学们交流. 这节课大多数内容只要让学生了解就可以了,部分内容可以加入少量课外知识,但注意不要太多、太深,否则会起反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