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核磁共振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68259101 上传时间:2024-07-23 格式:PPT 页数:11 大小:22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0、核磁共振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10、核磁共振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10、核磁共振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10、核磁共振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10、核磁共振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0、核磁共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0、核磁共振(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核磁共振核磁共振实验仪器一、实验目的一、实验目的l了解核磁共振(NMR)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l以含氢核的水作为样品,观测影响氢核NMR吸收信号大小及线宽的因素。l以含氢核的水作为样品,学会利用NMR法测量磁场。l测量原子核的核磁矩。二、实验原理二、实验原理1、根据磁共振条件 可知,观测NMR吸收信号有两种方法:(1)固定磁场 (如永久磁铁),改变高频线偏振磁场的圆频率 ,使其满足磁共振条件 ;(2)固定 ,改变主磁场值 ,即改变电磁铁励磁电流 ,使 满足上述磁共振条件。本实验采用第二种方法。当给定 后,对应于该 值所需要的主磁场值用 表示,则有 。考虑到样品中各氢核受周围其它原子核自旋磁矩形

2、成的局部磁场的影响不通,则受到的局部磁场的作用也不相同。若设局部磁场最大值为 ,那么,对氢核样品的整体而言,当主磁场在 区间变化时,均有氢核参与磁共振吸收,2 可称为区间宽度。2、NMR实验的主要部分是“NMR探头”,它包括边限振荡器,检波和高频以及低频放大器等。它为样品提供线偏振磁场 ,又用于检测磁共振吸收信息,工作于射频段(频率约1520MHZ)。边限振荡器的振荡线圈置于电磁铁极靴之间,其截面轴线与 垂直,样品放在线圈之中,这时氢核受到相互垂直 的和 的同时作用。 边限振荡器的工作原理如下:在一般情况下,它工作于刚好起振的临界状态,此时输出等幅振荡信号,通过检波滤掉交变成分,得到的仅是直流

3、成分,在示波器上显示为扫描直线。发生磁共振时,样品核吸收射频场的能量,振荡线圈的能量损失增大,使振荡变弱,振幅下降,甚至会使振荡器停振,因此在原输出的等幅振荡信号上出现反应NMR吸收信息的包络线,变化频率等于调制磁场的频率,形成调幅振荡,经检波和低放后得到共振吸收信号。 三、实验内容三、实验内容1、仪器和装置l仪器:电磁铁,恒流源,标准电阻,数字电压表,NMR探头,直流低压电源,数字频率计,示波器,移相器,自耦变压器。l装置:实验装置如图所示。l样品:掺有不同浓度 的水样品(密封于玻璃管内), 核样品(聚四氟乙烯)及其他样品。2、实验步骤及数据处理l按装置图逐一地检查仪器位置及连接线,了解和熟

4、悉各仪器的使用、调节方法。l将参杂浓度中等的水样品管插入探头线圈内,置线圈于电磁铁极靴正中间,打开各仪器的开关使其进入工作状态,示波器置外扫描(也可置内扫描)。调节探头的调幅旋钮使边限振荡器起振,示波器上出噪声讯号,调节振荡器频率f为某一数值;最后缓慢地增加主磁场 (粗调励磁电流 ),留心观察和注意捕捉一闪即逝的NMR信号,发现NMR信号后微调励磁电流,直到出现图4-1-5(或图4-1-4)所示的图形。l一一改变下列条件,观察吸收信号的形状和峰值的变化,做详细的记录,并进行分析讨论。(1)改变扫场磁场的幅值 。(2)更换样品:参杂浓度不同的水、甘油等。(3)将样品线圈移到电磁铁磁场非均匀区。l

5、NMR法测量磁场。 由于水样品中氢核的 NMR信号较强,比较容易观察,又因氢核朗德因子 已知,所以可用氢核作为观测对象应用NMR法测量磁场,本实验中用此法测量电磁铁的磁感应强度 随直流励磁电流 变化的关系曲线。(1)选用参杂浓度适量的水样品放入边限振荡器线圈中,示波器置外扫描,加扫场磁场 ,调节探头上的调频旋钮,观测振荡频率的变化范围,从中选定8-10个频率值以备测绘 与 的关系曲线。(2)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顺次地改变频率值f,调节电流 直到NMR信号稳定在x轴扫描踪迹的正中心(示波器置外扫描)时,记下电流值(即标准电阻上的采样电压)和频率值f,共测量8-10组数据。(3)电磁铁的磁感应强度由下式计算: 其中f的单位为MHZ。根据测量的8-10组 及 值,利用最小二乘法绘制关系曲线,以备测量其他原子核磁矩时使用。一般假定在所测磁场范围内 与 呈线性关系, ,A和B分别是 与 关系直线的“截距”和“斜率”。思考题:思考题:l观察NMR信号,一用用了几种磁场,各起什么作用?射频磁场 为什么要与 相垂直?l为了观测同位素氘核 的NMR现象,利用 时,则共振频率为多少?(已知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