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重点(含笔记)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68227806 上传时间:2024-07-23 格式:PDF 页数:20 大小:1.2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免疫学重点(含笔记)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免疫学重点(含笔记)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免疫学重点(含笔记)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免疫学重点(含笔记)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免疫学重点(含笔记)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免疫学重点(含笔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免疫学重点(含笔记)(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生科 08 整理仅供参考第一章掌握:1、免疫和免疫学概念。2、免疫应答的类型和特点。3、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熟悉:1、免疫细胞的分类和种类。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免疫学绪论一.免疫系统的功能:答:1.免疫防御(Immunological defence):是机体排斥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保护功能。正常:可产生抗感染的作用(清除病原微生物及其他抗原);异常:应答过强或持续时间过长超敏反应;应答过弱免疫缺陷疾病。2.免疫监视(Immunological surveillance) :指免疫系统及时识别、清除体内突变、畸变和病毒感染细胞的一种生理保护作用。丧失肿瘤发生;病毒持续感染3.免疫自

2、稳(Immunological homeostasis) :指免疫系统通过调节网络实现免疫系统功能相对稳定(清除损伤的细胞或衰老的细胞) 。自稳机制发生异常自身免疫病免疫应答的类型和特点:二免疫应答的特点1.非特异性免疫应答(固有免疫应答细胞) 【单核-巨噬细胞、NK、多形核中性粒细胞等】特点: 通过细胞表面表达的受体,识别表达于多种病原体表面(非特异性免疫)的分子。如:Toll-like receptor 4 (TLR4) 识别多糖(表达于多种G-肠道杆菌表面)固有细胞活化免疫效应释放 CKs(IFN)防御作用2.特异性免疫应答(适应性免疫应答细胞) 【淋巴细胞】特点:细胞克隆分布,表达一种

3、抗原识别受体,特异性识别天然大分子中具有特殊结构的小分子(蛋白质中的多肽、糖中的寡糖、脂酸、核苷酸片断)这些小分子称为抗原(Ag) 。三、免疫的类型1、非特异性免疫:个体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防御功能,乃经遗传而获得,而并非针对特定抗原,属天然免疫。 【先天具有;无特异性;无记忆性;作用快而弱。 】2、特异性免疫:个体发育过程中接触特定抗原而产生的仅针对该特定抗原发生的反应。【后天获得;有特异性;有记忆性;有耐受性;作用慢而强。 】免疫和免疫学概念:免疫(immunity) :是机体识别“自己”, 排除“异己(非己) ”过程中所产生的生物学效应的总和,正常情况下是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性

4、防御功能。1生科 08 整理仅供参考免疫学(immunology) :研究机体免疫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独立学科。第二章免疫组织和器官掌握:1、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的概念。2、免疫器官的分类和功能。一免疫器官(一)中枢免疫组织和器官(胸腺、骨髓、 法氏囊 )P14 页骨髓的功能各种血细胞和免疫细胞胸腺的功能T 细胞分化成熟的主要器官。发生和分化的场所。1.TCR 功能性成熟;1.血细胞生成场所2.T 细胞识别自身 MHC 分子;2.B 细胞成熟的场所3.大部分自身反应性 T 细胞克隆被清除,获得对自身抗原的耐受性;3.体液免疫应答发生场所(再次应答) 。4.T 细胞发育成熟:CD4+,CD8+

5、T 细胞。骨髓造血微环境:基质细胞及其胸腺造血微环境:胸腺基质细胞(TSC)成决产生的细胞因子和细胞外基质构成定 T 细胞分化、增值和选择性发育的胸腺微环境。(二)外周免疫组织和器官(淋巴结、脾脏、粘膜相关淋巴系统)淋巴结的功能:1.淋巴细胞定居场所 (浅皮质区是 B 细胞定居的场所称为非胸腺依赖区; 深皮质区是 T 细胞定居的场所称为胸腺依赖区) ;2.免疫应答发生场所;3.淋巴细胞再循环;4.过滤作用;中枢免疫器官(central immune organ):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外周免疫器官(peripheral immune organ) :是成熟 T 细胞,B 细胞等

6、免疫细胞定居的场所。免疫器官-免疫细胞成熟和工作的场所。免疫细胞-执行免疫功能的主体。免疫分子-免疫细胞发挥功能的物质基础。淋巴细胞再循环的意义:1.增加抗原与淋巴细胞接触的机会;2.充实淋巴组织。淋巴结的组成【淋巴结表面覆盖有结缔组织被膜,浅皮质区可见大量 B 细胞聚集而组成的初级淋巴虑泡,受抗原刺激后,形成生发中心(次级虑泡) ;副(深)皮质区可见高内皮质小静脉(HEV)淋巴细胞由此从血循环进入淋巴结】P17 页黏膜免疫系统的组成【黏膜免疫系统(MIS)亦称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主要指呼吸道、肠道及泌尿生殖道的黏膜及黏膜固有层和上皮细胞下散在的无被膜的淋巴组织, 以及某些带有生发中心

7、的器官化淋巴组织, 如扁桃体,小肠派氏集合淋巴结和阑尾等。 】P2021 页第三章抗 原掌握:1、抗原的概念和抗原的两大特性(抗原的抗原性和免疫原性) 。2、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包括抗原本身的因素和机体的因素。3、抗原特异性的分子基础抗原决定簇的概念;B 细胞决定簇(表位)和 T 细胞决定簇(表位)的特性。熟悉:1、胸腺依赖抗原和胸腺非依赖抗原。2、非特异性免疫刺激剂(佐剂、超抗原和丝裂原)的种类和作用机制。一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2生科 08 整理仅供参考答:1.抗原的异物性:* 非机体自身物质的特性胚胎期未与淋巴细胞接触过的物质;* 异 种物 质病原微生物、异种动物血清、细菌外毒素;

8、* 同种异体物质ABO 血型抗原、组织相容性抗原;* 自身抗原物质变性的自身物质或自身隐蔽成分。2.理化性状* 抗原的种类;* 分子量大小(一般在 10kDa 以上) ;* 一定的化学组成和结构 ;* 分子构象和易接近性;* 一定的物理性状。3.抗原进入机体的途径:皮内注射皮下注射肌肉注射腹腔注射静脉注射。4.机体遗传因素:机体的免疫应答能力受遗传控制(Ir 基因) 。5.抗原的特异性:抗原诱导的免疫应答及其与应答产物发生反应的专一性。抗原只能激活具有相应受体的淋巴细胞克隆,产生特异性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抗原只能与相应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结合并发生反应。二B 细胞决定簇(表位)和 T 细胞决定

9、簇(表位)的特性:抗原(antigen) :能与 T 细胞的 TCR 或 B 细胞的 BCR 特异结合,促使其增殖、分化,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与之结合,进而发挥免疫效应的物质。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 :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能力。抗原性(antigenicity) :抗原能够与其所诱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特异性结合的能力 。抗原决定簇(AD):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基本结构或化学基团。又称表位(epitope)。* 是抗原与 TCR/BCR 及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基本单位。* 抗原特异性的分子基础 。四比较 TD-Ag 与 TI-Ag 的特点。(熟悉)特点组成

10、Th 细胞辅助免疫应答TD 抗原B 和 T 细胞表位必需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TI 抗原重复 B 细胞表位无需体液免疫应答抗体类型IgG (主)IgMIgM3生科 08 整理仅供参考免疫记忆+-答:* 胸腺依赖性抗原(thymus dependent antigen, TD-Ag) :抗原刺激 B 细胞产生抗体时依赖于T 辅助细胞,由B 细胞表位(半抗原)和T 细胞表位(载体)组成,绝大多数蛋白质抗原属此类。 【特点:需要 Th 细胞辅助;诱导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可引起免疫记忆。 】*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hymus independent antigen, TI-Ag) :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无需

11、T 细胞的辅助,由多个重复 B 细胞表位组成。 【特点:不需要Th 细胞辅助; 诱导体液免疫,不能诱导细胞免疫;只产生 IgM 抗体; 无免疫记忆。 】完全抗原: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抗原性的物质。半抗原 (hapten) :只具有抗原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载体(carrier) :与半抗原结合而赋予其免疫原性的物质。抗原结合价(antigen valence):一个抗原分子上能与相应抗体分子结合的表位数目。超抗原(superantigen,Sag) :由细菌外毒素和逆转录病毒蛋白构成的抗原,能与多数T 细胞结合并为 T 细胞活化提供信号,只需低浓度即可激活多克隆 T 细胞的抗原物质。内源性超抗原

12、(病毒性) 外源性超抗原(细菌外毒素)佐剂 :与抗原一起或预先注入机体,可增强抗原的免疫原性的物质。佐剂的作用: 1.增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应答。2.抗肿瘤和抗感染的辅助治疗种类: 1.无机佐剂:氢氧化铝,明矾。2.有机佐剂:卡介苗,短小棒状杆菌,百日咳杆菌等。3.合成佐剂:多聚核苷酸。4.油剂:如弗氏佐剂、矿物油、植物油。丝裂原(mitogen) :非特异性淋巴细胞多克隆激活剂。与淋巴细胞表面相应受体结合,刺激静止淋巴细胞转变为淋巴母细胞和有丝分裂。共同表位:存在于不同抗原物质上的相同或相似的表位。交叉抗原(共同抗原) :带有共同表位的抗原。第四章 免疫球蛋白掌握:1、抗体免疫球蛋白的基本概

13、念。2、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轻链和重链、可变区和恒定区、功能区、J 链和分泌成份,酶解片段等) 。3、独特型的概念。4、免疫球蛋白的功能(特异结合抗原、活化补体、结合 Fc 受休、通过胎盘、免疫调节) 。熟悉:1、免疫球蛋白的血清型。2、免疫调理和 ADCC 作用。3、五类免疫球蛋白分子的特点。4、单克隆抗体的基本概念优点和制备原理。*重链和轻链Ig 的两条长链称为重链(Heavy chain, H 链)重链可分为、链IgMIgGIgAIgDIgEIg 的两条短链称为轻链(Light chain, L 链)可分为、型每个 Ig 分子的两条重链和两条轻链完全相同。一、图示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

14、功能区以及功能?P36 页4生科 08 整理仅供参考(一) 可变区 (V 区)N 端重链 1/4 和轻链 1/2 组成,AA 序列变化很大。超变区(HVR) :互补决定区(CDR) VL和 VH 各有 3 个超变区骨架区(FR):VL 和 VH 各有 4 个骨架区(二) 恒定区(C 区)C 端重链 3/4 和轻链 1/2 组成,AA 的序列相对稳定。(三)VL,VH:超变区,互补决定区(CDR): 能与抗原特异性结合的部位;CL,CH1: 同种异型的遗传标记;CH2,CH3(IgG, IgM): 补体 C1q 结合点,激活补体;IgG CH2: 通过胎盘;IgG CH3:与单核细胞、 巨噬细胞

15、、 中性粒细胞、 NK 细胞、 B 细胞表面的 Fc R 结合。 铰链区 (hinge region) :使 Ab 的 V 区更适于同抗原的表位结合。含大量脯氨酸,富有弹性和伸展性,能使Ab 与不同距离的抗原决定簇结合,也利于暴露补体结合位点。(四)免疫球蛋白的结构域(功能区)IgG, IgA, IgD:L chain: VL,CL;H chain:VH, CH1, CH2, CH3IgM,IgE:L chain: VL,CL;H chain:VH, CH1, CH2, CH3,CH4(五)免疫球蛋白的其他成分1.Ig 的 J 链和分泌片连接链(J 链)分泌片a.由浆细胞合成的一种糖蛋白。a.

16、是分泌型 IgA(sIgA)的一个辅助成分,b.IgA 和 IgM 含有 J 链。由粘膜上皮细胞合成和分泌。c.可稳定 Ig 多聚体的成份。b.保护 sIgA 的铰链区免受蛋白酶的水解破坏。c.介导 IgA 二聚体的转运(六)Ig 的酶解片断1 木瓜蛋白酶2 胃蛋白酶2 个 Fab 段结合抗原F(ab)2 段双价抗体活性1 个 Fc 段结合细胞或效应分子pFc段无生物学活性二、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及功能(熟悉)IgG:1.单体形式存在于血清和其它体液中;2.血清中含量最高,半衰期最长,是再次体液免疫应答产生的主要抗体;5生科 08 整理仅供参考3.结合补体,激活补体的经典途径;4.穿过胎盘 介

17、导新生儿抗感染免疫;5.结合细胞,参与调理吞噬和ADCC 效应;6.与葡萄球菌蛋白结合A ,用于免疫诊断;7.抗感染的主要抗体。IgM:1.分子量最大,不能穿过血管壁和胎盘;2.五聚体形式存在于血液中,或单体表达于B 细胞表面(未成熟B 细胞) ;3.个体发育中合成最早的 Ig;4.机体感染后最早出现的 Ig 是 IgM;5.天然的血型抗体、类风湿因子是IgM;6.结合和激活补体的能力最强;7.调理吞噬和凝集作用比 IgG 强。IgA:1.分为两种类型:血清型IgA:单体,存在于血清中;分泌型 IgA(SIgA): 存在于胃肠道和支气管分泌液、初乳、唾液和泪液中。2 .SIgA 是参与粘膜局部

18、免疫的主要抗体; 3.中和毒素、调理吞噬。IgE:1 .种系进化中最晚出现的Ig,也是血清 中含量最低的 Ig;2.单体形式存在;3.结合肥大细胞和嗜碱性性粒细胞,参与 I 型超敏反应的发生;4.结合嗜酸性粒细胞,有效杀伤寄生虫。IgD:1.单体形式存在血清中,含量低;2.分子结构类似于 IgG,但不能通过胎盘,也不能激活补体;3.表达在 B 细胞膜上的 mIgD 是成熟 B 细胞的重要标志,参与B 细胞的活化、增殖和分化 ;4.血清中的 IgD 功能不清。三、免疫球蛋白的功能?1、特异结合相应抗原(结合是可逆的)阻止病原体入侵。并产生多种生理和病理效应中和病毒、毒素,介导炎症反应。2、激活补

19、体当 IgG1-3 和 IgM 类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后,其构型发生改变,暴露IgG 的 CH2 和 IgM 的 CH3 功能域的补体结合位点,通过结合补体激活补体经典途径。3、结合 Fc 受体调理吞噬作用;介导I 型超敏反应;发挥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 。4、 穿过胎盘:IgG 所独有, 是婴儿获得天然被动免疫的主要原因,主要借助胎盘滋养层细胞表面的Fc R 进行的。5、免疫调节高浓度的抗体封闭抗原;低浓度IgG 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结合;高浓度抗独特型抗体。抗体(Antibody, Ab):是由B 细胞识别抗原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一类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具有免疫功

20、能的糖蛋白。免疫球蛋白(Ig):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分泌型:存在于体液中,具有抗体的各种功能膜型:B 细胞膜上的抗原受体。独特型 (idiotype): 同一种属同一个体来源的抗体分子, 由于 CDR 区的氨基酸序列不同显示不同的免疫原性。 独特型抗原决定簇、Ig 的超变区和抗原结合部位, 是同一物质在不同情况下的不同名字。 独特型抗原决定簇可刺激机体产生抗独特型抗体,参与免疫调节。同种型:是指同一种属内所有个体免疫球蛋白共有的抗原特异性标记 。(为种属型标志, 在异种动物体内可诱导产生相应抗体,同种型决定簇主要存在于Ig C 区。 )同种异型:同一种属不同个体Ig 所具

21、有的不同抗原特异性标志,存在于IgC、V 区 。第五章 补体系统一.补体的激活(一)经典途径特点:1.抗原抗体特异结合活化;2.反应顺序为 C1qrs-C4-C2-C3-C5-C6-C7-C8-C9;3.产生 3 个转化酶:C1 酶, C3 转化酶,C5 转化酶;4.产生 3 个过敏毒素:C3a、C4a,C5a。6生科 08 整理仅供参考(二)旁路途径的激活特点:1.天然活化:在感染早期,与病原微生物表面接触可促进其活化;2.含有一个 C3 活化的正反馈调节环路;3.产生 C3 转化酶和 C5 转化酶;4.C1,C4 和 C2 不参与,B 因子、D 因子、P 因子参与;5.机体早期抗感染免疫中

22、起作用。(三)MBL 途径特点:细菌多糖经 MBL 和 MASP 活化 C4 和 C2。无 C1 的参与。MASP 具有与活化的 C1s 类似的生物学效应。补体(Complement) :是存在于人和脊椎动物血清、组织液与细胞膜表面的一组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是固有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功能:在机体的免疫系统中担负抗感染和免疫调节作用,并参与免疫病理反应。组成的膜攻击复合物 MAC(membrane attack complex):由补体系统的 C5b C9 组成。该复合物牢固附着于靶细胞表面,最终造成细胞溶解死亡。二.简述补体系统的生物学功能。(1)溶菌和溶细胞作用:补体系统激活后,在

23、靶细胞表面形成 MAC,从而导致靶细胞溶解。(2)补体激活过程中产生的蛋白水解片段介导的生物学效应:调理作用、引起炎症反应、清除免疫复合物、免疫调节作用。三、试述补体激活的调节机制。(1) 补体自身的调控:补体激活过程中的某些中间产物极不稳定,成为级联反应的重要自限因素。(2)补体调节因子的作用:调节经典途径:C1 抑制分子 C1INH 可与 C1r 和 C1s 结合形成复合物,使其失去正常酶解底物C4 和 C2 的功能;可溶性 C4bp(C4 结合蛋白)和CR1(补体受体-1),可与C4b 结合,并完全抑制C4b 与 C2 的结合,防止C3 转化酶的组装;膜辅助蛋白(MCP),促进 I 因子

24、对 C4b 的蛋白水解;DAF(衰变加速因子)可同 C2 竞争与C4b 结合,从而抑制 C3 转化酶的形成。调节旁路途径:抑制 C3 转化酶的组装和形成、促进 C3 转化酶的解离:H 因子、MCP、DAF 等;P 因子可延长 C3 转化酶的半衰期,加强其裂解C3 的作用,起正调节作用。调节膜攻击复合物:同源性限制因子(HRF)也称为 C8 结合蛋白,可干扰C9 与 C8 结合,从而抑制MAC 形成。7生科 08 整理仅供参考四、三条途径的区别见下表:P55 页放区别点经典途径激活物参与成分C3 转化酶C3 转化酶所需离子作用IgG13 或 IgM与 Ag 复合物C1C9C 4b2bC 4b2b

25、3bCa2Mg2参与特异性免疫在感染后期发作用旁路途径MBL 途径脂多糖、酵母多糖、细菌甘露聚糖残基、凝聚的 IgA 和 IgG4MBLC3,C5C9, B、C2C9P、D 因子C 3bBbC 3bnBbMg2参与非特性免疫,在感染后期发挥作用同经典途径同经典途径同经典途径在病原微生物感染早期起作用同旁路途径再次感染或感染后期初次感染或感染早期参与特异性免疫发挥固有免疫效应相同点:三条途径有共同的末端通路,即形成膜攻击复合物溶解细胞。意义第六章细胞因子细胞因子概念及特点(cytokine) :由机体多种细胞分泌的小分子蛋白质,通过结合细胞表面的相应受体发挥生物学作用。细胞因子作用方式及特点:作

26、用方式: (自分泌:作用于分泌细胞自身;旁分泌:作用于比邻细胞;内分泌:远距离作用。 )作用特点:多效性;重叠性;协同性;拮抗性。第七章 白细胞分化抗原和黏附分子分化群(CD)将不同实验室用单克隆抗体所鉴定的同一分化抗原, 其编码基因及其分子表达的细胞种类均鉴定明确者归统称为 CD。CD 分子即是细胞膜分子的命名编号。黏附分子:是众多介导细胞间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相互接触和结合分子的统称。 (黏附分子以受体-配体结合的形式发挥作用,参与细胞的识别、活化和信号转导、增殖和分化、伸展与移动。 )与 T 细胞识别、黏附和活化过程有关的 CD 分子:(1)CD3:1.CD3 分子由5 种多肽链组成;

27、2.与 TCR 形成 TCR-CD3 复合物;3.成熟 T 细胞特征性的表面标志;4.CD3 分子可稳定 TCR 结构,并传导活化信号至细胞内。(2)CD4 和 CD8:1.是 TCR 识别抗原的共受体,分别结合MHC-I 和 MHC-II 分子;2.参与信号转导;3.鉴定 T 细胞亚群的表面标志 ;4.CD4 分子是 HIV 的受体,与 HIV 感染有关。(3)CD2/ CD58:又称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2(LFA-2) ,CD2 的配体主要是 CD58(LFA-3) ;2.CD2 与 CD58 结合,促进 T 细胞对抗原的识别功能,主要通过增强T 细胞与 APC 或靶细胞之间的黏附,以及C

28、D2 分子介导的信号转导。(4)CD28: 1.CD28 的配体是 B7-1 和 B7-2。B7 主要分布于 B 细胞和 APC 细胞表面;2. 为 T 细胞的活化提供重要的协同刺激信号。(6)CTLA-4又称 CD152:1.也能与 B7 结合,但对 T 细胞的活化有负调节作用,使免疫应答恢复到相对的平衡状态。(7)CD40L:即 CD154,1、与 B 细胞表面的 CD40 结合产生活化 B 细胞的信号。与 B 细胞识别、黏附、活化有关的CD 分子:(1)CD79/CD79:又称 Ig/Ig1.是 B 细胞特征性标记;2.与 BCR 组成 Ig/Ig-BCR 复合物,介导 BCR 途径的信

29、号转导。(2)CD19:8生科 08 整理仅供参考1.CD19 是 CD19/CD21/CD81 信号复合物中的一个成分,可与多种激酶结合,激活B 细胞。(3)CD21:又称 CR2 和 EB 病毒受体1.CD21 与 iC3b 及 C3d 结合,增强 B 细胞对抗原的应答和诱导免疫记忆;2.参与 B 细胞增生、分化。(4)CD80/CD86: 即 B7-1/B7-21. CD80/86 与 CD28 结合为 T 细胞的活化提供重要的协同刺激信号(co-stimulating signal) 。(5)CD40:1.CD40L-CD40 结合诱导 B 细胞再次免疫应答和生发中心的形成。(三)免疫

30、球蛋白 Fc 段受体(1)CD64FcRI1.是高亲和力 IgGFc 受体;2.介导 ADCC、IC 清除、调理吞噬和促进吞噬细胞分泌IL-1、IL-6 和 TNF-等介质。(2)CD32FcRII1.是低亲和力 IgGFc 受体;2.介导中性粒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和氧化性爆发。第八章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及其编码分子掌握:1、MHC 的基本概念。2、HLA 复合体的定位及结构。3、HLA 抗原分子结构组织分布及其功能特点。4、MHC 的生物学功能。熟悉:1、HLA 的遗传特征。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哺乳动物某一染色体上的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其产物不仅决定了机体的组织相容性

31、,也参与了外源性和内源性抗原的处理,加工和提呈,在免疫应答和免疫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 【人类组织相容性抗原称为人白细胞抗原(HLA) ,人类的MHC 称为 HLA 复合体。 (HLA 基因复合体位于人第六号染色体短臂 6p21.31。 ) 】(1)按其产物的功能可以分为三群:1.经典 HLA 基因;2.免疫功能相关基因;3.免疫无关基因。(2)按结构分为三个区:1.HLA-;2.HLA-;3.HLA-。一HLA 结构及其表达产物(一)经典 HLA 基因(1)HLA-I 类基因:HLA-类分子:1.在远离着丝点的一端,包括B、C、A 三个座位;1.由重链(链)和2m 组成;2.编码 HLA-I

32、类分子异二聚体的重链;2.1 2 结构域构成抗原肽结合槽;3.HLA-I 分子的结构和分布。3.分布于所有有核细胞表面。MHC类分子呈递抗原:1 .呈递抗原类型:内源性抗原(来自细胞内) ;2.发生部位:内质网腔内;3.识别细胞:CD8+T 细胞。(2)HLA-II 类基因:HLA-II 类分子:1.在复合体中位于近着丝点一端,1.由链和链组成;由 DP、DQ、DR 三个亚区组成;2.每个亚区又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的2.1 1 共同形成抗原肽结合槽;链功能基因和一个链功能基因;3.编码 HLA-II 类分子;3.仅表达于淋巴样组织中的各种细胞表面,如 APC 细胞、胸腺上皮细4.HLA-II 类

33、分子的分布和结构。胞和人的活化 T 细胞。MHC类分子呈递抗原:1 .呈递抗原类型:外源性抗原(来自细胞外);2.发生部位:内体、溶酶体;3.识别细胞:CD4T 细胞.二、MHC 的生物学功能9生科 08 整理仅供参考(一)作为抗原提呈分子参与适应性免疫应答1.MHC 分子是参与抗原加工、处理和提呈的关键分子;2.MHC 限制性:TCR 在识别抗原决定簇的时候还必须识别MHC 分子;3.作为共受体的 CD4、CD8 分子还要分别于类分子22 和类分子的3 结合.(二)参与对免疫应答的遗传控制1.Ir,Is基因;2.MHC 分子决定个体疾病易感性的差异。(三)参与 T 细胞在胸腺中的选择、分化以

34、及中枢性自身耐受的建立(四)作为调节分子参与固有免疫应答(炎症相关基因参与启动和控制炎症反应)1.经典的类基因编码补体成分;2.非经典类和 MIC 基因产物编码配体分子以不同亲和力结合激活和抑制性受体,调节NK 细胞和部分 CTL 活性; 3.炎症相关基因参与启动和控制炎症反应.三、HLA 复合体的遗传特征(熟悉)(1).MHC 的多态性:多态性(polymorphism ) :指在一组随机婚配的群体中,染色体同一基因座位有两种以上基因型,即可能编码两种以上的产物。多基因性:指同一个体中HLA 复合体基因座位数量和结构多样性。(2)连锁不平衡和单元型:单元型(haplotype) :同一条染色

35、体上 HLA 等位基因的组合。连锁不平衡(linkage disequilibrium) :两个或两个以上基因座位的等位基因,出现在一条染色体上的几率高于或低于随机出现的频率。(3)HLA 多态性的产生机制:HLA 复合体通过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基因转换等机制导致其基因结构发生变异。变异遗传:MHC 分子结构和抗原提呈能力差异导致个体对抗原入侵的反应性和易感性不同。自然选择选择压力第九章 固有免疫的组成细胞掌握:1、固有免疫细胞的种类。2、NK 细胞表面标记。3、NK 细胞杀伤机理。熟悉:1、吞噬细胞的作用。2、NK 细胞表面与其杀伤活化和抑制有关的受体。3、树突状细胞表面表记及功能。固有免疫

36、亦称非特异性免疫或天然免疫,是生物体在长期种系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系列防御机制。(非特异性抗感染免疫;参与对体内衰老损伤或畸变细胞的清除;在适应性免疫应答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主要包括:吞噬细胞(单核吞噬细胞、中性粒细胞) 、 DC、 NK 细胞、 NKT 细胞、T 细胞、B1 细胞、肥大细胞等。树突状细胞(DC)的功能:1.专职抗原提呈细胞,摄取、加工和提呈抗原,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2.免疫调节:分泌不同细胞因子:(1)IL-12:促进 T 细胞分化,增强细胞免疫。 (2)I 型 IFN:抗感染。(3)IL-10、TGF:诱导 B 细胞产生 IgA;分泌 IL1,促进 T 及 B 细胞活化

37、。自然杀伤细胞(NK):将 TCR-、mIg- 、 CD16+ 、 CD56+淋巴样细胞认定为NK 细胞。NK 细胞的生物学功能:1.抗感染和抗肿瘤作用: (1)直接杀伤; (2)ADCC。2.免疫调节作用:IL-2、TNF、IFN-一、吞噬细胞的生物学功能:【巨噬细胞是体内执行固有免疫的效应细胞,同时在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各个阶段也起重要作用。 】(一)识别、清除病原体等抗原性异物;(二)参与和促进炎症反应;(三)对肿瘤和病毒感染等靶细胞的杀伤作用;(四)加工提呈抗原,启动适应性免疫应答;(五)免疫调节作用。10生科 08 整理仅供参考二、杀伤靶细胞的机理。P9397 页(二)NK 细胞杀伤靶细

38、胞的作用机制:1. 释放穿孔素/颗粒酶作用途径;2. 表达 FasL 与 Fas 作用途径;3. 分泌 TNF-与 TNFR-作用途径。第十章 适应性免疫应答细胞:T 淋巴细胞掌握:1、TCR 结构和生物学作用。2、T 细胞主要表面分子的生物学作用。3、T 细胞亚群的分类。4、T 细胞功能。一简述 T 细胞主要的表面分子及其作用。功能:参与识别抗原、T 细胞的活化、增殖、分化、生物学效应的发挥。(一)TCR(T 细胞抗原受体)的结构和功能:1.所有 T 细胞表面的特征性标志,以非共价键与CD3 分子结合,形成 TCR-CD3 复合物2.作用:识别由 MHC 分子呈递的抗原(抗原肽MHC 分子复

39、合物)(1)TCR 的结构特征:1.四种肽链(、)形成两种二聚体( 、) ;2.胞外区均各含一个 V 区(TCR 识别抗原肽MHC 复合物的功能区)和一个C 区;3.跨膜区具有带正电荷的氨基酸残基(赖、精) ,通过盐桥与 CD3 分子跨膜区连接;4.胞内区很短,不具信号转导功能。 【功能:识别 MHC 分子呈递的抗原】(2)CD3 的结构和功能【CD3 分子功能:转导 TCR 识别抗原后产生的活化信号】1.五种肽链【、;、】 ;二聚体【、(非共价);、(二硫) 】 ;2.、的胞外区各含一Ig 样折叠结构区、 和的胞外区很短;3.跨膜区具有带负电荷的氨基酸残基(天冬) ;4.胞内区较长,均含有

40、ITAM (免疫受体酪氨酸活化基序);ITAM(免疫受体酪氨酸活化基序): 18 个氨基酸残基、其中含2 个 YxxL/V 序列。(二)CD4 分子和 CD8 分子的功能:1、使 T 细胞识别抗原具有自身 MHC 、类分子的限制性;2、增强 T 细胞和 APC/靶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辅助 T 细胞识别抗原(T 细胞辅助受体) ;3、参与 TCR 活化信号的转导。(三)协同刺激分子受体【功能:与APC/靶细胞表面的协同刺激分子作用,产生协同刺激信号(第二信号) ,扩大免疫效应】1、CD28 和 CTLA-4 (CD152) 两者均为 APC 的 B7 家族分子的受体CD28:1. 同 B7 分子

41、结合,促进 T 细胞增殖和 IL-2(刺激 T 细胞自身生长)的生成。CTLA-4 (CD152 ): 1. 同 B7 分子的结合力高于CD28,竞争结合 B7。2.抑制 T 细胞活化,避免 T 细胞过度激活;3.调节适度免疫应答。ICOS:1.同 B7-H2)结合,调节细胞因子产生、上调黏附分子表达、促进T 细胞增殖。CD40L(CD154) :1.与 CD40 结合促进 APC 活化、B7 和细胞因子合成增加T 细胞活化。CD2(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2(LFA-2), SRBCR) :1.配体为 LFA-3(CD58)、CD59、CD48;2.介导 T 细胞与APC/靶细胞间的黏附、T 细

42、胞旁路激活途径(TCR-CD3 以外途径) ,为效应 T 细胞提供活化信号。(四)丝裂原结合分子:丝裂原活化细胞无特异性。1.丝裂原来自植物蛋白或细菌产物。可诱导T 细胞的活化、增殖和分化;(五)其他表面分子:IL-1R,IL-2R,IL-4R,IL-6R,IL-7R,FasL 等T 淋巴细胞亚群(掌握)1.活化阶段 (包括:初始 T 细胞;效应 T 细胞记;忆性 T 细胞)2.TCR 类型(包括:TCR+T 细胞;TCR+T 细胞 )11生科 08 整理仅供参考3.CD4/CD8(包括:CD4+T 细胞;CD8+ T 细胞4.免疫效应功能【包括:辅助性T 细胞(Th);细胞毒性 T 细胞(T

43、c或 CTL);调节性 T 细胞(Tr)】T 淋巴细胞功能(掌握)(一)辅助性 T 细胞(Th)的功能1、Th 细胞分化的调节(影响因素:抗原的性质、局部环境中的激素、细胞因子)2、Th 细胞的效应功能:Th1:增强吞噬细胞介导的抗感染机制;(1)IFN-活化巨噬细胞;促进 IgG 生成,激活补体,调理作用。(2)IL-2、IFN-增强 NK 杀伤能力。(3)CTL 增殖和分化。参与迟发型超敏性反应(又称TDTH 细胞)Th2:促进 B 细胞的增殖、分化和抗体生成,增强体液免疫应答;参与型超敏反应和抗寄生虫感染。P107 表Th3:通过 TGF-抑制免疫应答。Tr1:通过 IL-10 抑制免疫

44、应答。(二)杀伤性 T 细胞(CTL)的功能(主要指 CD8/ T 细胞)作用机制:1、穿孔素、颗粒酶、颗粒融解素、淋巴毒素;2、Fas/FasL途径。(三)调节性 T 细胞(Tr)的功能(主要功能:抑制Th、CTL 的活化)可能的作用机制:1、同靶细胞直接接触;2、下调靶细胞 IL-2R 表达,抑制增殖;3、抑制 APC 的抗原提呈功能第十一章 适应性免疫应答细胞:B 淋巴细胞掌握:1、B 细胞主要表面分子及其生物学作用。2、B 细胞的功能。熟悉:1、B 细胞亚类(B1B2 细胞)及其异同。一B 淋巴细胞的表面分子及其作用(一)B 细胞表面分子:【不成熟 B cell 表达 mIgM,成熟

45、B cell 主要表达 mIgM 和 mIgD,浆细胞不表达 mIg】1.BCR 复合物:mIg(识别和结合抗原)2Ig /(传递抗原刺激信号)BCR 复合物mIg 结构特征功能:识别抗原(无 MHC 限制性) 。结构特征:1.胞外区结构同可溶性抗体一样;2.胞内区很短,不具信号传导功能。Ig/Ig结构特征功能:1.转导激活 B 细胞的第一信号;2.协助 mIg 的合成与转运。结构特征:1.胞外区各含一个 Ig 折叠样区域;2.肽链间以二硫键相连。3.胞内区较长,含有具信号传导功能的免疫受体酪氨酸活化基序ITAM结构;(二)辅助受体(1)CD19/CD21/CD81/CD225其中 CD21(

46、CR2)是 C3d 的受体,也是 EB 病毒的受体;1.增强 B 细胞对抗原刺激的敏感性。(2)CD72:C 型凝集素;1.配体为 CD100,与配体结合后可消除抑制作用,增强活化作用。2.对 B 细胞激活的调节是双向的。(三)协同刺激分子【与 Th 细胞表面的协同刺激分子受体相互作用,提供激活B 细胞的第二信号。 】1.CD40:表达于成熟 B 细胞表面。2.CD27:活化的 B 细胞表面,配体为 CD70。3.CD70: 活化的 B 细胞表面, 可诱导 Tr 的分化。 4.CD80/CD86: 即 B7 分子, 在活化的 B 细胞中表达增强。 5.Others:LFA-1、ICAM-1,增

47、强 Th 细胞与 B 细胞的黏附。(四)丝裂原结合分子:如LPS 受体,结合后可直接诱导静息B 细胞活化、增殖与分化。(五)其他表面分子:1.CD20:调节跨膜钙离子流动,直接调节B 细胞增殖分化。2.CD22:特异表达于 B 细胞,浆细胞不表达。3.CD32:即 FcrRII-b二简述 B 细胞的功能(一)产生抗体抗体参与免疫反应的方式:1.ADCC; 2.中和作用:抗体与病原体结合,阻断病原体与宿主细胞结合;中和细菌毒素;3.调理作用及补体参与的调理作用。12生科 08 整理仅供参考(二)提呈抗原:活化 B 细胞以 BCR 结合可溶性抗原内化加工后以抗原肽-MHC 复合物的形式提呈给T 细

48、胞。(三)免疫调节:1.通过直接的细胞接触或产生细胞因子参与免疫调节、炎症反应及造血过程;2.静息 B 细胞不产生细胞因子。第十二章 造血干细胞及免疫细胞的生成掌握:1、TCR、BCR 的基因结构和重排。2、T 细胞在胸腺内的发育过程(TCR 重排阳性选择、阴性选择)和机制。熟悉:1、多样性产生机制。干细胞(stem cells) :一群未分化细胞,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造血微环境(机制:1、分泌的细胞因子或其他介质;2、细胞表面黏附分子或胞外基质。)等位排斥(allelic exclusion):是指 B 细胞中位于一对染色体上的轻链或重链基因,其中只有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得到表达,

49、先重排成功的重链抑制了另一条染色体上重链的重排。同种型排斥(isotype exclusion):是指轻链与重链间的排斥,轻链基因表达成功即抑制重链基因的表达。(轻链与重链间)Ig 类别转换:在抗体应答过程中,抗原激活B 细胞后,分泌 Ig 类别可从 IgM 转换为 IgG、IgA 或 IgE 等其他类别或亚类的 Ig 的现象。 (重链 C 区基因间的转换)亲和力成熟(affinity maturation):在体液免疫应答过程中,尤其是再次免疫后,抗体亲和力什高的现象,主要是由抗原在生发中心中对高频突变B 细胞选择的结果。膜型 Ig 和分泌型 Ig 重链基因的重排: (发生在 RNA 剪接水

50、平上)一T 细胞在胸腺内的发育过程和机制:P118119页来源于骨髓在胸腺(thymus)内发育成熟移行至外周淋巴组织执行特异性细胞免疫应答,参与对TD 抗原的体液免疫应答。(一)双阴性细胞(DN,CD4-CD8-)1.功能性 TCR 形成(基因重排)在双阴性晚期链完成重排并开始表达,并替代链形成替代TCR (pT:);在双阳性期链完成重排并开始表达,与链形成TCR意义:获得功能性与多样性的TCR。(二)双阳性细胞(DP,TCR+CD4+CD8+)2.阳性选择在胸腺皮质中, DP 细胞 TCR 与胸腺皮质上皮细胞表面的 MHCI/II 类分子以适当亲和力结合,分化为CD8/CD4 的 SP 细

51、胞;不能结合或高亲和力结合的DP 细胞发生凋亡。意义:获得 MHC 的限制性。3.阴性选择在胸腺皮髓质交界处或髓质区,能与DC 或 M提呈的自身肽/MHC 复合物高亲和力结合的SP 细胞,发生凋亡;而不能识别抗原的SP 细胞则发育成熟。意义:获得对自身抗原的耐受性。(三)成熟的单阳性细胞(CD4T 和 CD8T 细胞)二、B 细胞发育B 细胞谱系:祖B 细胞(Pro-B cell)大前B 细胞(large pre-B cell) 小前 B 细胞(small pre-B cell) 未成熟 B 细胞(immature B cell) 成熟 B 细胞(mature B cell)1、Ig/Ig:作

52、为替代轻链在 Pre-B 期表达。2、5 和 VpreB:为替代轻链在Pre-B 期表达。3、Ig 重链、轻链基因的重排:Pro-B:DHJH 重排; Large Pre-B:VH DH JH 重排;Small Pre-B:VL JL重排;Pro-B 即开始表达。13生科 08 整理仅供参考(3)NK 细胞(在骨髓中发育分化)成熟 NK 表面标志:TCR- mIg- CD56+ CD16+三BCR 和 TCR 基因结构及其重排:1. 基因结构BCR:重链:VH - DH - JH - CH轻链: VL JL - CL65276940413044TCR:链和链与 BCR 重链相似;链和链与BCR

53、 轻链相似。2. 基因重排(rearrangement)V/D/J/C 基因群中各选择一个片段,组成单个Ig 或 TCR 的编码基因,再转录翻译成功能性Ig。BCR 基因重排:胚系 B 细胞VH 基因(D-J V-DJ)重排 轻链基因(V/J)重排(先是 k,重组失败,l 基因重排)转录为初始 RNA RNA剪接 VDJ 或 VJ 基因与 C 基因连接,形成 mRNA 翻译为重链和轻链 以二硫键组合成 Ig。做血干细胞表面标志:CD34、CD117、Lin-细胞(谱系阴性细胞)第十三章 固有免疫细胞的免疫应答掌握:1、参与固有免疫的组织、细胞、效应分子及其作用。熟悉:1、固有免疫应答的特点及其

54、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关系。一参与固有免疫的组织、细胞、效应分子及其作用。(一)组织屏障(皮肤黏膜屏障;内部屏障)1.皮肤黏膜屏障:物理屏障; 化学屏障; 微生物屏障;2.内部屏障:血脑屏障;血胎屏障;(二)固有免疫细胞1.吞噬细胞:中性粒细胞 ( 募集:黏附、渗出、趋化、吞噬和杀伤)单核/巨噬细胞(募集:黏附、渗出、趋化 、吞噬和杀伤;分泌细胞因子;递呈抗原。 )2.淋巴细胞:NK 细胞:效应机制:抗病毒、抗肿瘤(1)细胞毒效应: 穿孔素和颗粒酶, Fas 与 FasL, TNF-与 TNFR-;(2)NK 的活化:IFN-r,IL-12,IL-18 增强其胞毒作用。分泌细胞因子发挥免疫调节作用

55、。gdT 细胞:以非 MHC 的限制性方式识别完整的多肽抗原, 还可识别 CD1 递呈的非多肽抗原;皮肤黏膜抗病毒感染;抗肿瘤;免疫调节。抗原识别受体多样性较少,应答较局限。B-1 细胞:抗原识别受体多样性较少,主要识别细菌表面共有的多糖类抗原 ,产生 IgM;主要承担腹腔、胸腔等体腔部位的非特异性免疫防御功能。NKT 细胞:细胞毒作用:穿孔素、FasL;免疫调节作用: IL-12、IFN- 、 IL- 4;参与炎症反应:MCP-1a。抗原识别谱较窄,主要针对CD1 分子所递呈的脂类和糖脂类抗原,不受MHC 限制。肥大细胞:在 LPS、C3a、C5a 作用下释放生物活性介质发挥趋化作用、激活补

56、体和介导致炎效应。树突状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三)固有免疫效应分子14生科 08 整理仅供参考补体系统:感染早期,抗体尚未产生时,通过旁路途径和MBL 途径激活补体系统,产生溶菌或溶病毒作用,发挥第一道防御功能。【生物学作用:溶菌/病毒作用;趋化/致炎作用(C3a、C5a);调理作用(C3b); 】1.细胞因子:诱导产生抗病毒作用:诱导和促进炎症反应:诱导和增强抗肿瘤作用:2.防御素:耐受蛋白酶、富含精氨酸、小分子多肽,直接杀伤细菌,真菌和某些带包膜病毒。与病原体带负电荷组分(脂多糖,磷壁酸等)作用,破坏其膜屏障;诱导病原体产生自溶酶、干扰DNA/蛋白合成;致炎和趋化作用,增强吞噬

57、细胞吞噬杀伤作用。3.溶菌酶:不耐热、碱性蛋白来源于巨噬细胞,存在于各种体液、外分泌液和巨噬细胞溶酶体中。水解 G+菌胞壁的肽聚糖,使细菌溶解;在相应抗体和补体存在条件下,使G-菌溶解。4.乙型溶素:热稳定、碱性蛋白;作用于G+菌的细胞膜。二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关系1、固有免疫应答启动适应性免疫应答提供 T 细胞第一活化信号:APC 表面 PRR(甘露糖受体,清道夫受体)识别PAMP介导 APC 吞噬、摄取病原体(抗原递呈) 。提供 T 细胞第二活化信号:APC 表面 TLR 识别 PAMP启动胞内信号转导上调共刺激分子 B7 和 ICAM 的表达。2、固有免疫应答影响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类型固有免

58、疫细胞表面PRR 识别不同 PAMP而被激活 表达不同细胞因子谱 诱导初始 T 细胞分化为不同亚群 决定适应性免疫应答类型Th1 和 Th2 细胞的分化a.NK 细胞活化产生 IFN- 激活 M并分泌 IL-12 IFN-和 IL-12 抑制 IL-4 产生 Th0 分化为 Th1 细胞细胞介导免疫应答;b.肥大细胞经寄生虫刺激,分泌 IL-4 诱导 Th0 细胞分化为 Th2 细胞抗体介导免疫应答.3、固有免疫应答协助适应性免疫应答发挥效应抗体需固有免疫细胞(吞噬细胞、NK 细胞) 、固有免疫分子(补体)参与,调理吞噬、ADCC.效应 Th1分泌 IL-2,IFN-r,TNF等细胞因子 活化

59、吞噬细胞、NK 细胞第十四章 抗原提呈细胞与抗原的处理及提呈掌握:1、抗原提呈细胞的概念、种类(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细胞及靶细胞) 。2、MHC I 和 MHC II 类抗原提呈途径和过程。抗原提呈细胞 (APC) 能摄取、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提呈给T 淋巴细胞的一类免疫细胞,在机体免疫应答中发挥重要作用,也称辅佐细胞。专职 APC: 能组成性表达 MHC-II 类分子和 T 细胞活化的共刺激分子,抗原递呈能力强。包括巨噬细胞(M)、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和 B 细胞等。非专职 APC:诱导性表达 MHC-II 类分子,抗原递呈能力弱。包括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上

60、皮细胞等。抗 原 提 呈(antigen presentation) :抗原提呈细胞将抗原加工处理、降解为抗原肽片段并与胞内MHC 分子结合为抗原肽-MHC 分子复合物,而转移至细胞表面,并与T 细胞表面的 TCR 结合,从而被提呈给 T 淋巴细胞的全过程。(二)抗原的加工处理1、MHC I 类途径(胞质溶胶途径)对抗原的加工处理;完整的内源性抗原(如病毒)必须首先在胞浆中在蛋白酶体作用下降解为多肽(抗原肽)后,转移至内质网腔内与新组装的 MHC-I 类分子结合 MHC-I 类分子,2m 和抗原肽的组装完成后形成 MHC-I 类分子复合物,经高尔15生科 08 整理仅供参考基体转运至膜表面提呈

61、给CD8+T 细胞识别。2、MHC II 类途径(溶酶体途径)对抗原的加工处理;外源性抗原(如细菌)与抗原提呈细胞结合,被内吞运送到胞浆内的内体(一种膜性细胞器)中,被蛋白酶水解为多肽片段,并随内体转运至溶酶体, 蛋白抗原经加工处理后降解为多肽 (多数含 1030 个氨基酸残基的短肽) 。同时在内质网中新合成的MHC-II 类分子是与一种称为恒定链的辅助分子连接在一起形成九聚体【 (Ii)3】 。而MHC-II 类分子在与抗原肽结合前由内质网转移至内质体腔,形成富含MHC-II 类分子的 M C,在腔内 Ii 被降解, 但在MHC-II类分子的抗原肽结合沟槽内留有一小片段, 即II类分子相关的

62、恒定链多肽 (CLIP) , 再由HLA-DM分子辅助,使 CLIP 与抗原结合沟槽解离, MHC-II 类分子才能与抗原多肽结合, 形成稳定的抗原肽-MHC-II 类分子复合物,然后转运至细胞膜。Ii 的主要功能:促进 MHC-II 类分子二聚体的形成,包括组装与折叠;促进MHC-II 类分子二聚体在细胞内的转运,尤其是从内质网向高尔基体的转运;阻止 MHC-II 类分子在内质网与某些内源性多肽结合。3、脂类抗原的 CD1 分子途径对抗原的加工处理。三、抗原提呈的胞质溶胶途径与溶酶体途径比较特点胞质溶胶途径溶酶体途径递呈抗原肽的 MHC 分子I 类分子II 类分子应答的 T 细胞CD8+T

63、细胞CD4+T 细胞抗原来源内源性外源性抗原肽产生部位胞质蛋白酶体内体、溶酶体MHC 荷肽部位内质网腔MIIC 或 CIIV伴随蛋白钙联素、TAP、tapasinIi 链、钙联素递呈细胞所有有核细胞专职 APC第十五章 T 淋巴细胞对抗原的识别及免疫应答掌握:1、细胞免疫应答的过程。2、T 细胞对抗原的识别。3、T 细胞活化的信号要求。4、CTLTh 细胞的免疫效应。熟悉:1、T 细胞活化后诱导的细胞凋亡。免 疫 应 答 (Ir) 机体受抗原刺激后,体内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识别抗原,发生活化、增殖、分化或失能、凋亡,进而表现出一定生物学效应的全过程。一、T 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细胞免疫应答(一)T

64、 细胞对抗原的识别1、APC 向 T 细胞提呈抗原的过程外源性抗原:APC 摄取、加工和处理,以 MHC-抗原肽复合物的形式表达于 APC 表面,再将抗原有效地提呈给CD4+T 细胞 ;内源性抗原:APC 或靶细胞,被 APC 细胞吞噬,进行抗原处理及提呈,以抗原肽-MHC类分子复合物的形式表达于细胞表面,供特异性CD8+T 细胞识别。摄取抗原吞噬、吞饮及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 。2. 加工、处理和提呈抗原APC 与 T 细胞的非特异性结合: 初始 T 细胞进入淋巴结的副皮质区, T 细胞利用细胞表面的黏附分子 【IFA-1、CD2(T cell) 】与APC 表面相应配基【ICAM-1、IFA-

65、3】结合。 【这种结合可逆而短暂的,为TCR 特异性识别抗原肽提供机会。 】APC 与 T 细胞的特异性结合:抗原识别:在 T 细胞与 APC 的短暂结合过程中,若 TCR 识别相应的特异性抗原肽-MHC 复合物后,泽 T 细胞可与 APC 发生特异性结合,并由 CD3 分子系那个胞内传递特异性识别信号, 导致 LFA-1分子构象改变,并增强其与 ICAM 的亲和力,从而稳定并延长APC 与 T 细胞间结合的时间,以便有效地诱导抗原特异性T 细胞激活和增16生科 08 整理仅供参考值。增值的子代 T 细胞仍与 APC 黏附,直至分化为效应细胞。双识别:TCR-肽,TCR-MHC ;共受体:CD

66、4-MHCII, CD8-MHCI P148页T 细胞表面 CD4 和 CD8 分子是 TCR 识别抗原的辅助受体, CD4 和 CD8 可分别识别和结合 APC 或靶细胞表面的MHC和 MHC类分子,增强 TCR 与特异性抗原肽与 MHC 分子复合物结合的亲和力。APC 和 T 细胞相互作用过程中,在细胞与细胞接触部位形成一个免疫突触。APC-T 细胞共刺激分子对的结合:B7-CD28(二)T 细胞的活化1、T 细胞活化涉及的分子第一信号: APC 与 T 细胞的相互作用, 启动抗原识别信号 (即第一信号) , 导致 CD3 和辅助受体 (CD4 或 CD8)分子的胞浆段尾部聚集,激活。第二

67、信号【协同刺激分子及其受体:CD28/B7、LFA-1/ICAM-1】T 细胞活化需两个信号刺激,TCR 识别 APC 上抗原肽-MHC 分子复合物,提供第一活化信号,如没有辅助刺激分子提供的第二活化信号,则导致T 细胞无能。 (如 APC 上 B7 分子与 T 细胞上 CD28 结合提供第二活化信号,则导致 T 细胞活化)细胞因子促进 T 细胞充分活化: 活化的 APC 和 T 细胞可分泌 IL-1、 IL-2、 IL-6、 IL-12 等多种细胞因子。 CD4+T细胞的活化:T 细胞活化信号 1(抗原识别信号) ; T 细胞活化信号 2(协同刺激信号) ;2、T 细胞活化的信号转导途径 P

68、150151 页PLC-途径 IP3、DAG;MAPK 途径 Ras、raf;3、活化信号涉及的靶基因原癌基因;细胞因子基因及细胞因子受体基因;黏附分子基因;MHC 类分子基因;分化抗原基因;其他基因。4、抗原特异性 T 细胞克隆性增殖和分化1、CD4+T 细胞的增殖、分化在不同细胞因子作用下增殖分化为Th1、Th2、Th3、Tr1 等2、 CD8+T 细胞的增殖、分化Th 细胞非依赖性激活(直接激活机制) :由病毒感染的 APC 直接激活 CD8+T 细胞,无须 Th 细胞辅助。Th 细胞依赖性激活(间接激活机制)低表达或不表达共刺激分子的靶细胞需要APC 和 Th 细胞的辅助。2、 CD8

69、+CTL 细胞的增殖、分化直接激活机制病毒感染的 APC 持续性高表达 B7 分子, 从而提供活化信号 1、 2, 激活 CD8T 并使其表达 IL-2R, 并自分泌 IL-2,引起增殖分化。Th 细胞依赖性激活*APC 表面同时表达抗原肽-MHCI类分子复合物和抗原肽-MHCII类分子复合物, 向 CD4 和 CD8T 细胞递呈抗原;*CD4+T 细胞提供 IL-2 或刺激 APC 表达协同刺激分子,辅助CD8+T 细胞活化、增殖分化为细胞毒性T 细胞。CD8+CTL 间接激活机制信号 1 作用的 CD8T 细胞表达 IL-2R,在活化 Th 细胞分泌 IL-2 的作用下增殖分化。活化 Th

70、 细胞表达 CD40L 与 APC 的 CD40 结合,活化APC,表达共刺激分子, 向 CD8+T 细胞提供双信号,使之自分泌 IL-2,引起增殖、分化。(三)T 细胞的应答效应1、Th1 细胞的生物学活性对巨噬细胞的作用:*通过细胞因子和膜分子激活:IFN-、CD40;*通过抗原提呈作用激活;*诱生和募集:IL-3、GM-CSF、TNF-、LT、MCP-1。对淋巴细胞的作用;*产生 IL-2,促进 Th1 和 CTL 增殖,放大免疫效应;*Th1 辅助 B 细胞产生调理性抗体。对中性粒细胞的作用:*TNF-、淋巴毒素。17生科 08 整理仅供参考2、Th2 细胞的生物学活性辅助体液免疫应答

71、;参与超敏反应性炎症:3、CTL 细胞的效应 P154 页效-靶细胞的结合:抗原识别;CTL 的极化:胞内亚显微结构的重排;致死性攻击:*穿孔素/颗粒酶途径;*Fas/FasL途径。CTL 连续杀伤靶细胞 【CTL 的杀伤特点:抗原特异性、MHC 限制性、高效性与连续性 】4、T 细胞活化后诱导的细胞凋亡活化诱导的细胞死亡(activation induced cell death, AICD):*抑制凋亡因素:CD28/B7、CD40L/CD40;*促进凋亡因素:CTLA4/B7、FasL/Fas。被动细胞死亡:*免疫应答晚期;*线粒体释放细胞色素 C。5、记忆性 T (memory T c

72、ell, Tm)细胞的形成介导再次免疫应答;更易被激活;CD45RA-CD45RO+;对第二信号的依赖性降低;活化后分泌更多cytokine,并且对其更敏感。第十六章 B 淋巴细胞对抗原的识别及免疫应答掌握:1、B 细胞 TD 抗原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2、B 细胞识别抗原的特点。3、B 细胞活化信号要求。熟悉:1、B 细胞对 TI-Ag 的应答特点。2、体液免疫应答的一般规律。一、B 细胞对 TI 抗原的免疫应答1、B 细胞识别抗原(直接识别)TI-1 抗原:又称B 细胞丝裂原,低浓度时诱导 B 细胞产生特异性抗体,高浓度时刺激多克隆B 细胞增殖、分化。如,LPSTI-2 抗原:具有高度重复性

73、结构,不能刺激B 细胞分裂,只能激活成熟B 细胞,诱导B 细胞产生抗体时需要 Th细胞因子的辅助。如,多聚蛋白、荚膜多糖2、B 细胞对 TI 抗原的免疫应答【无须Th 辅助,无免疫记忆,发生时间早。 】胸腺非依赖性抗原激活B 细胞的机制TI-1 抗原激活 B 细胞: *高浓度 TI-1Ag 多克隆激活 B 细胞 ;*低浓度 TI-1Ag 特异性激活 B 细胞。TI-2 抗原直接激活成熟的 B1 细胞:其重复决定基与多个BCR 结合BCR 交联产生 IgM二、体液免疫应答的一般规律1、初次应答 (激活静息淋巴细胞):病原体初次侵入机体所引发的应答。初次体液免疫应答特征:*须经一定的潜伏期才能在血

74、液中出现抗体;*抗体总量较低;*产生抗体以 IgM 类为主;*抗体亲和力较低。2、二次应答 (激活记忆性淋巴细胞):同一抗原再次侵入机体,记忆性淋巴细胞可迅速、高效、 特异地产生应答,此即再次免疫应答,也称免疫记忆。再次免疫应答的特征: *记忆性 B 细胞作为 APC,与记忆 T 细胞相互作用;*潜伏期明显缩短;*激活免疫应答的抗原量明显减少;*抗体产量高,维持时间长;*抗体以 IgG 为主,亲和力高。三、B 细胞对 TD 抗原的免疫应答1、B 细胞对 TD 抗原的识别【提供B 细胞活化的第一信号】B 细胞经由 BCR 识别抗原;BCR 识别抗原对 B 细胞激活的作用 :* B 细胞特异性结合

75、抗原,向B 细胞传递抗原刺激信号;* BCR 摄取抗原,并将抗原降解为肽段,形成抗原肽-MHC-II 类分子复合物,供抗原特异性Th 细胞识别;18生科 08 整理仅供参考BCR(mIg)与 Ag 特异性识别,产生第一活化信号;内化与其结合的抗原并进行加工处理,形成抗原肽 -MHCII类分子复合物,提呈给T 细胞。第一活化信号由 Ig/Ig传导活化信号(与 mIg 组成 BCR 复合物的 Ig/Ig的胞浆区有 ITAM基序) 。B 细胞活化辅助受体的作用由 CD19、CD21、CD81 和 CD225 组成的 B 细胞活化辅助受体复合物中, CD21 和 BCR 分别与 Ag 和补体复合物中的

76、 c3d 结合,通过 cd19 募集含有 SH2 功能域的信号分子,将信号传到胞内,加强了由BCR 复合物转导的信号,提高了 B 细胞对抗原刺激的敏感性。在炎症与补体激活下,补体成分C3d 把 CD19/CD21/CD81/CD225复合物侨联在一起,由 CD19 分子传导的信号就加强了由 BCR 复合物传导的信号。2、TH 细胞在 B 细胞免疫应答中的作用【提供协同刺激信号(第二信号) 】Th 细胞对 B 细胞的辅助: B 细胞的抗原受体识别并结合抗原, 抗原-抗原受体复合物内化, 抗原再加工处理后,与 MHC-II 类分子结合,表达于 B 细胞表面,被提呈给 T 细胞的抗原受体(TCR)

77、,此为激活 T 细胞的第一信号。B 细胞的抗原受体识别抗原后其表面表达B7 分子。B7 分子与 T 细胞表面组成性表达的CD28 分子相结合,给 T细胞第二信号。在第一和第二信号的协同作用下,T 细胞激活。活化的 T 细胞表达 CD40L。cd40l 与 B 细胞表面组成性表达的 cd40l 分子结合, 给 B 细胞第二信号。 此第二信号与 B 细胞抗原受体识别抗原产生的第一信号协同激活 B 细胞。细胞因子辅助促进 B 细胞活化、增殖和分化:Th1 细胞分泌 IL-2 和 IFN- 等细胞因子,Th2 细胞分泌 IL-4、IL-5 及 IL-6 等细胞因子。T 细胞的辅助作用发生在T 细胞区和

78、生发中心。3、B 细胞的激活、增殖和分化。4、B 细胞在生发中心的分化成熟:激活的B 细胞进入初级淋巴滤泡,快速增殖形成生发中心,同时发生基因二次重排(修正)和高频点突变分裂停止,进入生发中心明区同虑泡树突状细胞(FDC)表面的抗原-抗体复合物竞争结合抗原高亲和力的B 细胞被保留,同时受到Th 细胞的生存信号,分化成浆细胞或记忆性B 细胞,同时可能发生 Ig 类别转换。*抗原受体修正;*体细胞高频突变和 Ig 亲和力成熟;*Ig 同型转换;*记忆 B 细胞产生。5、活化增殖 B 细胞的转归*部分 B 细胞迁移至淋巴组织髓质,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的抗体提供即刻防御反应;*部分 B 细胞(少量

79、T 细胞)迁移至初级淋巴滤泡,继续增殖形成生发中心。在此抗体亲和力成熟,类型转换,产生浆细胞与记忆 B 细胞。此途径在为慢性感染和再次感染提供更有效应答。另加:简答题1 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P342 比较 TD-Ag 的特点。P253 补体的功能。A 溶菌、溶解病毒的细胞毒作用。B 调理作用C 免疫粘附D 炎症介质作用4 巨噬细胞的五大生物学功能19生科 08 整理仅供参考A 识别清楚病原体等抗原性异物B 参与和促进炎症反应C 对肿瘤和病毒感染细胞的杀伤D 加工提呈抗原、启动适应性免疫应答E 免疫调节作用5 四类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P129论述题1 固有免疫应答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关系?2CD8+T 细胞介导的抗病毒免疫应答的过程。 【PPT【T 细胞介导免疫应答】上面有】3CD4+Th1 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过程。【PPT【T 细胞介导免疫应答】上面有】名词解释1 免疫 P12 抗原 P13免疫原性 P214 免疫反应性 P215 抗原表位 P226 免疫佐剂 P267 补体 P408MHC 限制性 P689 抗原提呈 P8110 免疫耐受 P10812 免疫调节 P11213 超敏反应 P12914 人工被动免疫 P19815 疫苗 人工主动免疫使用的生物制剂, 具有与病原微生物相同或相似的抗原性, 输入机体之后,使之产生特异性免疫。2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