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教案15篇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68024745 上传时间:2024-07-23 格式:PDF 页数:39 大小:1.2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数学教案15篇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四年级数学教案15篇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四年级数学教案15篇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四年级数学教案15篇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四年级数学教案15篇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年级数学教案15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数学教案15篇(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四年级数学教案四年级数学教案 1515 篇篇四年级数学教案 1教学内容:混合练习-教材第 57 页练习十二 9-13 题。教学目的:通过混合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过程:一、口算做第 9 题。这是接近整百数的口算,口算时着重让学生思考多加了的要减去,多减了的要加上。二、求未知数 1.做第 10 题。学生做完后,要让他们说一说各根据加、减法中哪个关系式来计算的,以加深学生对这些关系的理解。 2.做第 11 题。这道题既可以直接根据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解答,也可以把要求的数用未知数表示,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来解答。三、简便算法做第 12 题。在计算前,注意提醒学生怎样简

2、便就怎样算。四、解答应用题做第 13 题指名读题,并说出题目说的是一件什么事,告诉了哪几个条件,问题是什么。要求学生用两种方法解答。订正时,提问:这两种方法的结果怎样?相等。哪种方法简便?用 265-(3510085)比较简便。在计算(3510085)时应用了什么知识?应用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这道题与例 1 有什么区别?例 1 是从一个数中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从这个第 1页 共 39页数中减去这两个减数的和;这道题是从一个数中连续减去三个数等于从这个数中减去这三个减数的和。四年级数学教案 2教材分析:乘法分配率是进行简便计算的一个难点,由于学生没有足够相关的生活经验和类似的认识,因此比较难

3、于把握。故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探索问题,通过学生互动,发现规律,提出设想,验证结论,最后灵活运用结论解决问题。学情分析:由于平时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比较高,一部分学生还喜欢发表自己的见解,借以带动全班的学习,所以我决定创设情景,调动学生自主学习,通过操作、交流突破难点。学习目标: 1.动手“做”数学; 2.充分发挥“兵”帮“兵”的作用; 3.组织学生解决问题。设计理念:根据课程改革的目标,实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学观,切实改进课堂教学,改变传统牵着学生走的教学行为。学生是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去认识世界的,因此要组织好学生的活动,让学生通过探索,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真

4、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教师能根据学生的情况善导,体现学生会学,并使学生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质量,强化学习兴趣,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教学媒体设计: 1.自制多媒体课件,主要是与课题相关的练习(以“小灵通”、摘取“智慧果”的形式激发兴趣,并配备音乐调节情绪,同时利用 Powerpoint 制作板书设计加大课堂密度) 。 2. 实物投影仪;学生准备 2 厘米和 3 厘米的小棒各 2 捆。教学过程,设计及分析:第 2页 共 39页一、创设故事情景教授将手指蘸入煤油和蜜糖的杯子里,用嘴尝得津津有味,但学生跟着做却无一不上当,因为教授伸进的是食指,吸的是中指,以此说明观察的重要性,告诫学

5、生注意下面的操作要认真观察,这其实也是一种思维品质。二、导入 1.用 2 厘米和 3 厘米的小棒各两根,围成一些图形,说一说你用哪些简便的方法算出小棒的总长度,从中发现什么。学生: (32)23222师:你们是怎样发现的?学生:通过计算,知道结果是一样的;无论怎样摆,都是 4 根小棒,所以总长度是不变的。(通过学生的摆和说,引导他们向乘法分配率的表达形式逼近) 2.用 2 厘米和 3 厘米的小棒各 3 根,进行类似上面的操作。学生:这样摆比较有规律,很容易看出小棒的总长度,并且可以知道(32)33323) 。(让学生把有规律的摆法投影出来) 3.用 2 厘米和 3 厘米的小棒各 4 根,仿照上

6、面再操作。要求:在学生摆拢以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参观和评价。让学生把有规律的做法进行实物投影,并介绍想法和发现。学生:3424(32)4 (82)282227232(73)2 (32)43424(64)26242分析:通过参观,知道有各种各样的摆法;通过评价,知道我们能创造数学,发现规律,能灵活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并进一步向乘法分配率逼近。 4.猜想:你能说出类似的例子吗?(学生自由说,教师把有代表性的写在黑板上。 )第 3页 共 39页如: (1272)8128728 25847584(2575)84。 。 。 。 。 。 。 。 。 5.小组讨论。(1) 根据以上算式的特征进行讨论,讨论后

7、以小组的形式发表见解;(2) 师生共同归纳各种见解: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等于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加起来,结果不变。教师:这就是乘法分配率。板书课题:乘法分配率。分析:综观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还是牵着学生走,所以乘法分配率是强加给学生的,故学生就容易出错,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教学应该从直观思维入手,而以抽象思维结束,因此,我就采用了“操作探究发现”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了。三、新授 1.自学书本; 2.质疑,提出新见解; 3.师生共同解决问题。 (充分发挥学生互助作用,以点带动全班的学习。 ) 4.教师:用公式怎样表示乘法分配率?谈谈你的看法。(要

8、求学生正确读出公式,引出乘法分配率可以进行简便计算。 ) 5.形成性练习: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35376537 10245 389938要求:学生想办法,学生说思路,学生评,学生互助并加以改正。四、小结(学生以谈体会的形式进行,包括方法、感觉、情感和态度方面)五、拓展性练习计算下面各题:1225 63255925 3810138说明:这些题目学生是可以用多种方法计算的,目的是训练发散性思维,提高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法上充分发挥“兵”帮“兵”的指导作用。六、反馈生活中的数学第 4页 共 39页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乘法分配率,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经常运用乘法分配率解决一些问题,你能举出例子吗

9、?(同位互说,或者小组商量,再发言。 )七、布置作业 1.基础题:第 66 页第 4、7 题。 2.思考题:第 66 页插图。四年级数学教案 3平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 96 页上的内容,第97 页上的课堂活动,练习十八第 58 题和思考题。 1 结合现实情境了解平行的现象,理解平行线的意义,理解两条直线在什么情况下互相平行,体会平行线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2 掌握平行线的画法。 3 经历探索平行的学习过程,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和视频展示台;学生准备三角板。一、引入课题教师:前一节我们学习了相交,你能画出两条相交的直线吗?学生画后,抽几个学生

10、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教师:同学们能画两条相交的直线了,生活中有两条永不相交的直线吗?如果有,想象一下它们是什么样子。学生想象后,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单元主题图。教师:图中的跑道线延长出去会相交吗?学生回答:不会相交。用多媒体课件延长跑道,证实学生的结论是正确的。教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另一个内容,平行。板书课题。 点评:从学生原有知识入手教学新知识,既有利于强化知识的整体性、系统性,又有利于学生通过相交与平移的比较深刻地认识平移的本质属性;这样第 5页 共 39页利用原有知识推动新知识的学习,能更好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同时也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二、进行新课 1 认识平行

11、线。教师:我们来看一看生活中的一些平行现象。多媒体课件突出双杠、吊杆、长方形花台和新增加的铁轨图。教师:这些图形都反映了这样一些数学现象。多媒体课件闪动图中平行的两条边,并隐去图中的其他图形,只留下闪动的两条线。图 64教师:这 4 组直线有什么共同特点?指导学生说出每组直线之间的距离是一样宽的,并且把每组直线延长出去,都永远不会有交点。教师:同学们选一组你喜欢的直线延长一下,看你的想法是不是正确的。学生选一组直线来延长后,汇报自己的结果。教师:你们所说的直线延长是在同一个平面内进行的延长。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引导学生说出:在正方形和长方形中,第条边和第条边互相平行,第条边和第条边

12、互相平行。在第 3 个图形中,第条边和第条边互相平行,第条边和第条边互相平行,第条边和第条边互相平行。 点评: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注意把生活中的平行现象抽象为数学现象的过程,让学生理解平行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并且通过学生延长平行线和判断原来学习的图形中哪些线是平行的方式,加深学生对平行线的理解。 2 画平行线。教师:我们可以用两个三角板或一个三角板和一把直尺画平行线。教师示范画平行线后,学生照老师的方法画平行线。画完后抽一个学生的练习在视频展示台上展出,并且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画的。教师:同学们能画出下面直线的平行线吗?图 66学生画后,抽一个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出,并要求学生说一说自

13、己是怎样画的。第 6页 共 39页教师:画平行线时要注意些什么?你能给同学们提个醒吗?引导学生回答:画平行线时,用一个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与已知直线的延长线重合。另一条直角边与另一个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或直尺的短边)靠紧,另一个三角板(或直尺)靠着这个三角板移动到合适的位置。就可以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了。教师:用画平行线的方法还可以检验两条直线是不是互相平行的。教师用视频展示台上学生的作业来进行检验,让学生看清教师用三角板检验平行线的过程。教师:你们能用这种方法检验图 67 中上下两条边、左右两条边是不是互相平行的吗?图 67学生检验后,让学生在视频展示台上演示检验的过程。 点评:这个教学环节主要

14、通过画平行线和检验平行线来加深学生对平行线的理解,由于这两个操作都比较难,学生又没有相应的经验的支持,所以教学中采用了教师示范画平行线和检验平行线,然后让学生照着老师的方法进行操作的方式组织教学,这样可以减少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的盲目性。操作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说一说操作时要注意些什么?通过学生说操作要注意的问题使学生操作更加规范,这样能提高学生对平行线的理解水平。三、巩固练习指导学生完成第 97 页的课堂活动。四、课堂小结(略)五、课堂作业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十八第 58 题,最后指导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思考题四年级数学教案 4第一单元 四则运算只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混合运算月 日 第 课时教学内容:P4/例

15、 1、例 2(只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混合运算)教学目标: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同一级运算的运算顺序。让学生经第 7页 共 39页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教学过程:一、主题图引入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1)说一说图中的人们在干什么?“冰雪天地”分成几个活动区?每个区有多少人?你是怎么知道的?组织学生提问并对简单地问题直接解答。(2)根据图中提出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样解决?通过补充条件,继续提问。 1、滑冰场上午有 72 人,中午有 44 人离去,又有 85 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

16、 2、“冰雪天地”3 天接待 987 人。照这样计算,6 天预计接待多少人?等等。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提示学生可以自己进行条件的补充。二、新授 1、小组 4 人对黑板上的题目进行分配解答。引导学生对黑板上的问题进行解答,请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出综合算式并进行脱式计算。 2、小组内互相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教师巡视并对学生的叙述进行指导。 3、全班汇报:组织全班同学进行汇报,并且互相补充,注意每步表示的意义的叙述。(1)71-44+85 =27+85 =113(人) 71-44 表示中午 44 人离去后还剩多少人,在加上到来的 85 人,就是现在第 8页 共 39页滑冰场有多少人。(2)98736

17、 63987=3296 =2987 =1974(人) =1974(人)第一种方法中,9873 算出了 1 天“冰雪天地”接待的人数,在乘 6 算出6 天接待的总人数。 (实际上就是原来学习的乘除混合应用题,不知道单一量的情况下求总量,一般都是乘除混合应用题。 )第二种方法,因为是照这样计算,那么每天接待的人数可以看作是一样多的,就可以先算出 6 天是 3 天的几倍,6 天接待的总人数也是 3 天接待的总人数的几倍。就可以直接用 3 天的 987 人数去乘算出来的 2 倍。等等。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照这样计算”的意思。强调:可用线段图帮助理解。教师要注意这种方法的叙述,方法不要求全体学生都掌握,

18、主要掌握运算顺序。 4、巩固练习(1)根据老师提供的情景编题。A 加减混合。乘车时的上下车问题,图书馆的借书还书问题,B 速度、单价、工作效率先个人编题,再两人交换。小组合作,减少重复练习。四年级数学教案 5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第七册第二单元画角 。教材分析:本教材是在学习了量角器使用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的,使学生认识到量角器不光能量角,而且还能帮助我们画角。本班情况及学生特点分析:本班有学生 19 名,其中男生有 12 名,女生有7 名,班上学习风气比较正,大多数学生能自觉学习,只有两名学生因年龄小有些吃力,学生合作意识比较强。教学目标: 1、会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第 9页 共

19、39页 2、会用三角板画一些特殊度数的角。教学重点: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教学难点:在使用量角器画角时,内外圈不分。设计思路:通过回忆量角器的使用方法,激励学生,量角器不光能量角,还能帮助我们准确地画角,你们愿意试试吗自然地过渡到今天的知识点。之后给学生宽松的环境,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取有用的技能和方法。同时边画边说基本步骤,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通过用三角板画一些特殊度数的角。培养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 1、学生任意画角,并量出自己所画角的度数。教师巡视,发现问题。 2、展示量角中读错的度数,巩固量角方法,引起学生注意二、新课学习 1、师

20、:刚才画的角度数不一,小组能不能想办法让组内每个同学所画角的度数都相等师巡视,发现:有的小组同学没有按要讲求去做,仍“各自为政”,自画自角。 2、教师再次强调要求:个别小组:在组长建议下,画相同度数的角:35 度、50 度。但画的方法不一,且部分同学方法错误大多组:由小组同学发现直接用三角板画比较快,统一采用此方法 3、画角方法 (1)以 50 度为例:生 1:错误画法生 2:展示正确画法!纠正画角中的问题:第 10页 共 39页 A.点顶点。 B.画其中一条边。 C.确定另一条边另一条边如何确定自学书本:P58 页 (2)展示借助三角板画角的方法 4、小组再次画同样的角要求:不画直角、平角、

21、周角这类特殊角 5、巩固练习: (1)画出下列度数的角: 40 度 140 度 (2)在点和射线上分别画出 70 度、120 度角:三、在教师要求下画角: 1、画 60 度角(你想怎么画) (一般会出现有的用三角板画,有的同学用量角器画。)说一说,哪种更方便。 2、画 75 度角 (你想怎么画) (一般会出现有的用三角板画,有的同学用量角器画。)说一说,哪种更方便。画 150 度角 3、画 15 度角在发现用两个三角板拼不出来后,学生们都用量角器画角,只有一个学生采用展示量角器画 15 度角的方法。展示用三角板“减角”的方法画。 4、画 100 度角看到 100 度角很多学生采用三角板拼的方法

22、,短暂时间后放弃三角板用量角器画。师:三角板只能拼(减)特殊角,很多角需要用量角器画四、课堂总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第 11页 共 39页四年级数学教案 6教学内容:教科书第 92 页的例 6 及后面的做一做,练习二十二的第 1-3题。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迁移和类推能力。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迁移和类推能力。教学过程:一、复习铺垫教师把教科书第 92 页的复习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先想每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每题都让学生说一说含有什么运算,是什么式题,该怎样计算。可以有意识地让中、差生说,锻炼他们的语言

23、表达能力。二、学习新知 1.自学例 6。教师:我们已经学会了整数连乘、乘加、乘减式题的计算方法,小数的运算顺序跟整数一样。今天我们就学习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式题的计算方法,看哪位同学能用以前学过的知识把新知识学得又快又好。然后让学生独立算完。集体订正时,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板书计算的过程。再强调一遍运算的顺序。 2.基本练习。做例 6 后面的做一做。做题前,提醒学生要看清运算顺序再计算。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集体订正。三、巩固练习 1.做练习二十二的第 1 题。教师提醒学生先看清运算顺序再计算。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第 12页 共 39页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

24、个别辅导。还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对小数乘法计算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辅导。集体订正对于有错误的学生要让他们说一说是怎样错的。 2.做练习二十二的第 2 题。此题可以结合学生做题的情况,让学生分析计算中的错误,是怎么错了,应该怎样计算。 3.做练习二十二的第 3 题。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集体订正。注意让学生说一说题里的数量关系,以及列式和计算的方法。四、小结(略)板书设计:连乘乘加乘减例 6:光明小学的同学们在校园里种了 300 棵蓖麻,平均每棵收蓖麻籽0.18 千克,每千克蓖麻子可榨油 0.45 千克,一共可榨油多少千克 0.450.18300 =0.081300 =24.3(千克)答:一共可榨油

25、24.3 千克。教学设计:本课内容是前几课知识的综合运用,比较容易接受,所以采用自学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四年级数学教案 7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乘法估算的方法,会进行两位数的乘法估算 2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归纳概括、迁移类推的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自主探索、勇于尝试的勇气,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热爱数学、学好数学的情感教学重点掌握估算的方法,会进行两位数的乘法估算第 13页 共 39页教学难点正确进行估算,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教学过程一、生活引入: 1小明的家离学校大约十分钟的路程,学校组织活动,要求 8 点钟集合

26、,小明几点钟从家出发合适?(在学生讨论发言的基础上,应该明确:他至少 7 点 50 分从家出发,实际上,为了不迟到,他应该提前几分钟,7 点 45 从家出发比较合适 ) 2这个时间你是怎样得到的?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叫估算?(在估计的基础上进行推算,这就是估算 ) 3请你举例说明,你在生活中见到过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用到过估算?二、尝试讨论 1在学生举例的基础上,教师出示下面题目: a一所学校的阶梯教室有 22 排,每排有 18 个座位这个阶梯教室大约能坐多少人? b一份稿件,平均每行有 29 个字,共有 31 行,这份稿件大约有多少个字? c小明和奶奶在健身区散步,小明每分钟大约走 39 米,他绕

27、健身区一周走了 12 分钟,这个健身区一周长大约有多少米? 2读题,你有什么发现?(解决这些问题,都要用到估算)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3同学之间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指导三、交流归纳: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并说出你们是怎样想的?a 2220,1820,2020400(人)b 2930,3130,3030900(个)c 3940,1210,4010400(米) 2观察这几道题目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乘数是两位数,都是用乘法 )第 14页 共 39页 3根据自己解答过程中的体会和同学的汇报,试着说一说怎样进行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估算?(根据学生的发言,对估算的方法进行总结、归纳:分别取近似数,再

28、用两个近似数相乘 )四、巩固练习 1一本书有 50 页,每页排 23 行,每行 26 个字这本书大约有多少万字? 2小丽每分钟步行 52 米,1 小时大约走多少千米? 3一个粮店平均每天大约卖切面 790 千克,一个月大约卖切面多少千克? 4一个苗圃有育苗地 4 块,每块地有 91 行,每行种 89 棵树苗这个苗圃大约培育多少棵树苗? 5一块长方形地,长 98 米,正好是宽的 2 倍这块地的面积大约是多少? 6说出下面哪些内容是估算?(1)全世界的人口有 52 亿(2)在跳绳比赛中,东东跳了 98 个(3)这辆公共汽车上大概有 40 人(4)我们班有 45 名同学(5)小红三分钟能写 85 个

29、字 7用估算的方法,检验下面各题算得对吗?4752341469512992 8估算:(1)10 分钟你的脉搏大约跳动多少下?(2)全校大约有多少学生?五、质疑提高 1这节课学习的是什么内容? 2怎样进行两位数乘法的估算?请你举例说明、 3还有什么问题?学生质疑并解疑、第 15页 共 39页六、板书设计探究活动估一估活动目的 1让学生经历估算的全过程,学会估算的方法; 2让学生体会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养成估算意识。活动准备天平、尺子、黄豆、纸活动过程 1学生每 6 人为一组,每组发给一袋黄豆和一打纸。 2教师提问:每组有 500 克黄豆,大约有多少粒?这一打纸大约有多少张?请大家估算一下。

30、3讨论出估算步骤再操作,需要工具可以来领取。 4动手操作时合理分工协作。 5填写估算报告表,检查计算是否正确,并做好汇报的准备。参考 1:黄豆粒数估算报告估算步骤先数出 10 克的黄豆有 56 粒,再算整袋黄豆 500 克有 50 个 10 克,也就是有 50 个 56。所用工具天平估算结果共有 5056=2800(粒)参考 2:纸的张数估算报告估算步骤先量出 1 毫米有 10 张纸,再量出整打纸有 4 厘米 1 毫米,也就是有 41 个第 16页 共 39页10。所用工具尺子估算结果共有 4110=410(张)拼摆算式活动目的 1使学生能熟练进行加、减、乘、除的口算 2增强学生的小组合作精神

31、,提高学生的动手、表达能力。活动准备写有数字 3、 ( )等符号的纸牌。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题目:下面有 5 个算式,请你在这 5 个算式中,添上适当的、( )等符号,使它们的得数都等于 100其中,每一个算式中的 3,可以任意分组,例如 3,33,333, 。 3 3 3 3 3100 3 3 3 3 3 3 3100 3 3 3 3 3 3 3 3100 3 3 3 3 3 3 3 3 3100 3 3 3 3 3 3 3 3 3 3100 2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发给一组纸牌进行拼摆。活动目的训练学生进一步熟悉乘法口算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题目:开学初,学校要给同学们订做校服,每套服装是

32、300元。 2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分年级调查各班的学生人数。第 17页 共 39页 3口算各班应收的服装钱数。 4口算各年级应收的服装钱数。 5口算学校应收的服装钱数。四年级数学教案 8温度是北师大版小学教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 87 页的内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利用温度的情境了解正负数的表示方法,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并会正确读写。本课教学我努力体现了标准倡导的理念“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这节课教学设计的特点: 1、力求数学知识的情境化、生活化小学数学教学必须与生动、丰富的儿童生活紧密联系才能便于儿童理解,使学生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自

33、觉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课前让学生调查我国一些城市的气温;观察生活中常见的温度计;结合切身的体验来比较两个温度的大小。这样,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旁,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数学之间的距离。 2、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活动“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更何况现在面对的是四年级的小学生。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这一情况,对教材进行了设计,在活动中尽量让学生动手实践,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3、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当今社会“主体回归”的意识已日渐重视,我们作为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发展。因此,我在课堂上让学生主动去发现,多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让他们自己支配整个课堂,真正

34、把学生推到学习的主体地位。在最后,我让学生自己对本节课中的收获进行总结,此时,我把权力交给了学生,使他们在主动、乐意总结的过程中巩固了知识的运用。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是:教师讲的过多,还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也由于时间的关系,一部分学生没有真正体会比较两个零下温度的高低。第 18页 共 39页整节课中学生的积极性是挺高的,但主动性还不够,好多东西都需要老师提醒、点拔以后才能说出,这同时也表明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还有待培养。四年级数学教案 9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通过数学活动,使学生在数位增加的情况下会读,写小数。 2、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数位、计数单位,培养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促进知

35、识迁移的能力。 3、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习兴趣。教学重点:使学生在小数数位增加的情况下会读、写小数。教学难点:让学生学会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知识的迁移。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卡片。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小数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必须见数会读,听数会写,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小数的读法和写法(板书:小数的读法和写法)二、讲授新课 1、教学小数数位顺序表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个小朋友, (课件出示 2459,60709, , )这些是什么数?生:整数师:你是怎样读出这些数的?谁还记得整数的数位顺序?每个数位的计数单位是什么?相邻的计数单位

36、间的进率是多少?生 1:从高位到低位,一级一级地读,每级末尾的 0 都不读出来,其他数位有一个 0 或连续几个 0,只读一个零。生 2:个位,十位,百位。一(个) ,十,百,千。师:这就是整数数位顺序表,同学们还记得小数由几部分组成吗?第 19页 共 39页生:3 部分,整数部分,小数点,小数部分师:说的很好,那你认为小数的小数部分数位应在什么位置上?生:在整数部分的右侧师:中间怎样区分呢?生:用小数点隔开师:我们已经知道小数的计数单位有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十分之一分母是十的分数可以写成一位小数,所以十分之一就在小数点右侧第一位,它所占的位置叫十分位,计数单位为十分之一。师:小数部分

37、的第二位是什么数位呢?计数单位是什么?大家猜一猜?生:百分位,百分之一(百分之一分母是一百的分数可以写成两位小数,所以百分之一就在小数点右侧第二,所占的位置叫百分位,计数单位为百分之一)师:谁能依次说出小数部分右侧几位的数位顺序以及相应的计数单位?生:千分位,千分之一。师:为什么后面用省略号?生:表示后面还有很多数位。师:这就是小数数位顺序表。 (板书:小叔数位顺序表)巩固练习 1、下面各数中的“5”表示的意思 50.06 5.11 0.25 0.475 2、小数的读法师:同学们想知道世界上最大的古钱币什么样吗?生:想师:请看这里,这就是这枚古钱币的有关数据,高,厚,重量你会读吗?(小组合作交

38、流)生 1:0.58 读作:零点五八生 2:3.5 读作:三点五生 3:41.47 读作:四十一点四七第 20页 共 39页总结读法师:这几位同学都读对了。请同学们想一想,怎样读小数?读小数时应注意什么?(小组交流讨论)师:哪个小组愿意说一说?生 1:整数部分按整数的读法读,小数部分要依次读出每个数字。生 2:小数点读作“点”生 3:整数部分为 0 的读“零”师:回答的真好,以上 3 名同学说的加起来就是读小数的方法。谁能完整的说一下。生:读小数时,先读整数部分,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读法来读(整数部分是的 0 读作“零”) 。再读小数点,小数点读作“点”。最后读小数部分,小数部分要依次读出每个数

39、字。师:回答的很好,但是大家要注意读小数时数字要大写。这就是今天我们学的第二个内容,小数的读法(师板书:小数的读法)巩固练习 1、读出下面各数 6.5 0.04 6.72 0.058 340.09师:同学们完成的非常好,为了奖励大家咱们一起玩一个游戏。 (开火车) 2、小数的写法师:我们已经会读小数,接下来我们学习小数的写法,同学们今天早上老师听了一则有关环境的新闻其内容为:据国内外专家实验研究预测:到 2100年,与 1900 年相比,全球平均气温将上升一点四至五点八摄氏度,平均海平面将上升零点零九至零点八八米。师:同学们,听完这则新闻你有什么感想?生:随着时间的增长,全球平均气温上升,说明

40、环境受到了污染,我们要保护环境。师:你说的真好,我们要爱护环境,爱护环境从我们每个人做起。师:大家能试着把这段话中的小数写出来吗?(同桌为小组交流)第 21页 共 39页师:谁愿意说一说,生 1:一点四写作:1.4生 2:五点八写作:5.8生 3:零点零九写作:0.09生 4:零点八八写作:0.88师:写的非常好,谁来总结一下怎样写小数?生 1:先写整数部分,整数部分按整数的写法写,小数点写在个位的右下角,写成实心小圆点,生 2:写小数部分,小数部分依次写出每个数字。生 3:写小数时应写阿拉伯数字师:说的不错,我们一起总结一下写小数的方法,先写整数部分,整数部分按整数的写法写, (整数部分是

41、0 的就写“0”)小数点写在个位的右下角,写成实心小圆点,再写小数部分,小数部分依次写出每个数字。(注意:写小数时应写阿拉伯数字)。这就是今天学的第三个内容,小数的写法(并板书:小数的写法) 。巩固练习 1、写出下面各数三百点七一五点零六零点零八九师:同学们表现的非常好,我们在一起做一个“找朋友”的游戏。三、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四、布置作业练习九五、板书设计小数的读法和写法小数的数位顺序表小数的读法小数的写法第 22页 共 39页四年级数学教案 10第一单元 小数的认识和加减法教学目标小数的意义不能单纯依靠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背诵结论获得,必须通过活动使学生获得体验。本环节教师组

42、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折一折、涂一涂,先用分数表示,再用小数表示,让学生在体验中逐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学会总结,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活动一:量一量解释与运用活动二:量身高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归纳小数比较大小的方法,并和原来的想法比较,加深对正确方法的理解让学生独立练习,教师重点辅导学习有困难的孩子。多层次的练习,加强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能正确熟练的比较小数的大小 6、引导学生小结。第六课时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歌手大赛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能正确进行小数加减混合运算;能解决简单的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实际问题。 2.结合问题情境,学会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教学重点正确

43、进行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教学难点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及学生活动设计个性调整一、出示图形,让学生观察讨论第 23页 共 39页二、练一练三、全课小结:同学们,你们看过电视上的歌手大奖赛吗?请看大屏幕,这个“专业得分”是什么意思?“综合素质得分”又是什么意思?你们知道吗?(出示) 1、你找到了哪些数学信息?看到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板书:谁的总分高?高多少?估一估,谁的总分高一些?要想算出准确的结果怎么办?(引导学生认识:要通过算一算才知道。 ) 3、谁来说说你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板书学生的不同的解法。8.65+0.40=9.05(分) 9.43-9.05=

44、0.38(分)9.43-(8.65+0.40) =9.43-9.05 =0.38(分) 4、通过以上的计算,你知道我们这节课的学习内容吗?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为什么?与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相比怎么样? 5、第 17 页“试一试”第 1 题。比一比,看看谁的方法最简便四年级数学教案 11学习内容:P61 页例 5学习目标:通过合作探究,总结出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学习重难点: 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一、第 24页 共 39页 1、小数的性质是什么 2、怎样比较小数的大小 3、比较下列每组数的大小。0.540.540 2.82.800 3.2632.6 6.19

45、61.9小结:一个小数在它的末尾添上 0 或者去掉 0,小数的大小没有变,是因为没有移动小数点的位置;小数点的位置移动了,小数的大小也发生了变化。二、自学课本第 61 页例 5,回答问题: 0.009 米=( )毫米 0.09 米=( )毫米 0.9 米=( )毫米 9 米=( )毫米三、 1、从上往下观察,从 0.009 米变成 0.09 米,小数点向 移动了 位,即长度由 毫米变成了 毫米,长度 到原数的 倍。因此,小数点向 移动一位,小数就 到原数的 倍。同理,比较 和 ,小数点向 移动了 位,即长度由 毫米变成了 毫米,长度 到原数的 倍。比较 和 ,小数点向 移动了 位,即长度由 毫

46、米变成了 毫米,长度 到原数的 倍。从下往上观察,小数点的位置依次向 移动一位、两位、三位,这个数就到原数的 、 、 。 2、练习:4.5 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是( ),向右移动两位是( ) 0.305 的小数点向右移动( )是 3.05,向左移动( )是 0.0305,向( )移动( )是 305,向( )移动( )是 30.5。 3、小结:小数点移动要牢记:右移 ,左移 。移动一(二、三。)位是扩大(或缩小)10(100、1000。)倍,位数不够用 补位。四、原数扩大还是缩小由什么决定 移动的位数决定什么五、第 25页 共 39页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 ,这个数就 到原数的 、

47、、 。 。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 ,这个数就 到原数的 、 、 。 。六、 1、填空 (1)把 6.2 扩大( )倍是 62。 (2)把 59 缩小到它的( )是 0.59。 (3)0.28 去掉小数点得( ),原数扩大了( )倍。 (4)73.21 变为 0.7321,原数就( )。 2、判断 (1)、0.8 的小数点向右移三位,原来的数就缩小到了它的 1/1000( ) (2)、3.69 扩大 1000 倍是 36.9。 ( ) (3)、把一个数缩小到它的 1/10,就要把这个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 )四年级数学教案 12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知道素数与合数的意义,会判断一个

48、数是素数还是合数,会将自然数按因数的个数进行分类。 2. 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进一步培养观察、比较、分析和归纳能力,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培养勇于探索的精神。教学过程一、 创设情境,激趣引入谈话:同学们,今天先向大家介绍一个世界数学史上著名的猜想。课件播放:哥德巴赫是 200 多年前德国的数学家,他提出了一个伟大的猜想任何一个大于 4 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两个奇素数的和。另一个大数学家欧拉又补充指出:任何大于 2 的偶数都是两个素数之和。这一猜想被称为哥德巴赫猜想。虽然人们知道这一猜想是正确的,但一直没能从理论上加以证明。数学家们把这一猜想称为数学皇冠上的明珠。我国数学家王元、潘承洞、陈景润先后在

49、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上取得了重大进展,特别是陈景润所取得的研究成第 26页 共 39页果,轰动了国内外数学界,被公认为是最具有突破性和创造性的,是当代在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和证明方面最好的成果。提问:看了上面的短片,你想到了什么?有什么问题想问吗?(学生可能提出什么样的数是素数等问题)谈话:大家想知道什么样的数是素数吗?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研究这一问题。 (板书:素数) 评析:通过介绍哥德巴赫猜想的有关史料,很自然地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素数的概念上,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发现的欲望。同时,学生能从中感受到数学的奇妙与魅力,产生对数学的兴趣。二、 设疑引探,自主建构 1. 操作感受。谈话:我们来做个实验

50、。请同学们拿出信封里的小正方形,小组分工合作,分别用 2 个、3 个、4 个、6 个、7 个、11 个、12 个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看看拼出的结果怎样。学生在小组内活动,教师巡视并指导。引导:仔细观察拼出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通过比较学生会发现:用 2 个、3 个、7 个或 11 个小正方形拼长方形,只有一种拼法;用 4 个、6 个或 12 个小正方形拼长方形,可以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拼法。提问:为什么用 2 个、3 个、7 个或 11 个小正方形拼长方形只有一种拼法,而用 4 个、6 个或 12 个小正方形拼长方形可以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拼法呢?(2、3、7 或 11 只有两个因数,而 4、6 或

51、 12 都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因数) 评析:数学教学不仅要注重数学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实验环节的设计,能引导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自主发现自然数因数个数的特点,初步感知素数和合数的概念。 2. 分类建构。谈话:请同学们先在自己的练习本上写出 120,并找出每一个数的所有第 27页 共 39页因数,然后根据每个数因数的个数,将它们进行分类。学生活动,教师巡视。反馈:根据每个数因数的个数,你把这些数分成了几类?是哪几类?(根据每个数因数的个数,可以把它们分成三类:一类是只有两个因数的;一类是有三个或三个以上因数的;1 只有一个因数,分为一类)提问:只有两个因数的数,它们的因数有

52、什么特点?(两个因数分别是 1和它本身)提问:有三个或三个以上因数的数,它们的因数有什么特点?(除了 1 和它本身外,还有其他的因数)再问:为什么把 1 单独分为一类?(1 是一个很特殊的数,它只有 1 个因数)谈话: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活动把自然数分成了三类,并总结出了这三类数的不同特点,那么,它们分别叫什么数呢?打开课本第 78 页,把例题认真地读一读,填一填,并和同桌的同学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学生自学课本之后,师生共同揭示素数和合数的概念(补充板书:和合数) ,同时明确 1 既不是素数,也不是合数。提问:在 220 各数中,哪些数是素数?哪些数是合数? 评析:让学生写出 120 各数的所有因

53、数,并根据每个数因数的个数进行分类,为学生的自主探索留出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接着通过对三个问题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发现素数和合数的特点。自学课本,既及时准确地揭示了素数和合数的概念,又为学生进一步清晰和修正已经形成的概念提供了机会。 3. 交流质疑。谈话:关于素数和合数,你还想研究哪些问题?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学生可能提出:素数有多少个?最小的素数是几?最小的合数是几?有最大的素数或合数吗?根据提出的问题,有选择地引导学生交流和探索,同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第 28页 共 39页三、 巩固练习,深化认识 1. 试一试。出示题目:先找出 21、23

54、、29 的所有因数,再写出这三个数分别是素数还是合数。先让学生说一说怎样找出每一个数的所有因数,再判断这三个数是素数还是合数,并说明理由。 2. 做想想做做第 2 题。先让学生按要求划一划,再说一说哪些数是素数,哪些数是合数。练习后引导学生说一说怎样判断一个数是素数还是合数。 3. 做想想做做第 3 题。学生独立完成判断,并说明理由。四、 全课总结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新的收获?五、 举例检验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素数,再回过头看一看哥德巴赫猜想(出示哥德巴赫猜想) ,你认为这个猜想正确吗?你能举几个例子检验一下吗?学生举例检验。谈话:通过检验,我们发现哥德巴赫猜想是正确

55、的,只是至今还没有人能从理论上完全证明它。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有人能解开哥德巴赫猜想之谜,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评析:利用所学知识解释和检验哥德巴赫猜想,既巩固了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愿望。 总评在典型的数学背景材料中激发探索新知的兴趣。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本节课的设计,教师独具匠心地把素数与合数的教学置于数学文化的背景之中,让学生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课的开始,为学生呈现了有关哥德巴赫猜想的数学背景材料,这是一个 200 多年来诸多数学家不能解决的问题,但中国的数学家在这方面取得了重大的突破,激发了学生的第 29页 共 39页民族自豪感,数学的

56、奇妙吸引了学生的眼球。而这一情境中素数的概念学生还不了解,解开素数的奥秘自然地成为学生的自觉需要。课的结尾,再一次提出哥德巴赫猜想的问题,让学生通过举例检验猜想的正确性,使课的首尾呈呼应之势。同时,通过简短的语言,引导学生树立探索数学奥秘的理想,体现了教师对促进学生持续发展的关注。在有效的探索活动中逐步明确素数和合数的内涵。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本课中,教师寓素数与合数的概念于拼长方形的操作活动中,先让学生在操作中初步感受小正方形的个数与拼成长方形的种数之间的关系,将注意力集中到一个数的因数上来;接着,通过写出 120的所有因数,并根据各个数因数的个数对这些数进行分

57、类,引导学生逐步概括出素数和合数的共同点;最后,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本,明确素数和合数的内涵。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发展了自主探索的意识和数学思考能力,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四年级数学教案 13建议思考的问题 1教学中课本上的结论是否就是定论? 2课堂上采用小组讨论形式,万一发言一发不可收,提出令人尴尬的问题或课堂教学秩序混乱,教学任务完不成怎么办? 3课堂上小组讨论是否会流于形式,反而浪费了课堂时间?背景最近,我教约数和倍数这一章,感到非常头疼。因为我教书 8 年来,一直认为这章概念多,难理解,要想学生学好,必须讲得细,扎扎实实练好每一节。所以,我认真备课,把要学的每一个知

58、识点都准备讲得清清楚楚。但事与愿违,上课时,许多学生觉得挺简单,我在讲解时,他们不停地插话,打断我的思路;可让他们做作业时,却错误百出,真是“自以为是”!但是不让他们插话,认真听我讲,结果他们兴趣索然,趴在桌上不想听课!我真是不知该怎么办,甚至埋怨这班学生不如其他班的,真是“朽木不可雕也!”。后来,我停止了抱怨,开始反思:如何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呢?第 30页 共 39页嗯。对!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案例描述一、复习。 1什么叫公约数?什么叫最大公约数? 2自己默默地想一想如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二、教学新课。(黑板上出示)求下面每组数的最大公约数,如能简便,请用简

59、便方法计算;如不行,就用短除法来求。 11 和 12 8 和 15 12 和 18 21 和 7学生们认真地观察这些数字,进行着思考和计算。一会儿,有的学生喜形于色,有的学生紧锁眉头,此时的教室里鸦雀无声,每个学生都在积极地思索(进入了状态) ,5 分钟过去了,一个学生轻轻问:“段老师,讲讲吧?”我歉然一笑,说:“老师现在不会告诉你的。”接着又向大家说:“现在分小组讨论,交流各自的意见。”一句话击起了“千层浪”,学生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些学生认为 4 个题都可简便,有些学生认为有三个可简便,有些学生还认为简便的方法不只一种。这时,我出示了一张表:根据工作表,小组长带领组员思考要探究的问题,大

60、胆地提出自己的猜想,并尝试着进行实践证明。在一番自主活动之后,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充分展示自己的思考方法和探究过程生:我认为第一组“11 和 12”可以简便计算,它们相差是 1,最大公约数就是 1。生: (对刚才那个学生反问)我认为你的想法是错误的,11 和 12 互质,所以它们的最大公约数是 1。生: (支持第一个学生)我举了好几个例子,比如 7 和 8 相差 1,最大公约数就是 1。生:我认为只要是两个互质数,它们的公约数就只有 1,因此,最大公约数也是 1,例如:第一组中的“11 和 12”,第二组中的“8 和 15”;而其中 11第 31页 共 39页和 12 的最大公约数是 1,也正好

61、相差是 1,这是一个巧合,也是正确的,但它不能代表所有互质数的求法,只能代表相邻的两个数的求法,又因为相邻的两个数一定互质,我们为何不把它归为一类:两个互质数,最大公约数就是 1。同学们听后纷纷投去赞许的目光。师:同学们,道理只有越辩越明,经过刚才的讨论,我们得出一个结论:如果两个数是互质数,它们的最大公约数就是 1。 (投影出示)生:我们组认为第三组“12 和 18”求最大公约数也可用简便方法,可以用公约数 6 去除,再看所得的商还有没有其他公有质因数,结果没有了公有质因数,因此,12 和 18 的最大公约数是 6。生: (反对刚才那个同学所说的)我们在用短除法求最大公约数时,只能用质因数去

62、除,怎么能用公约数去除呢?生:是啊!只能用公有质因数去除,6 是一个合数,不能用 6 去除。 (一片议论声。 )师(引导) :大家想一想最大公约数是求什么?生:是求两个数公有的约数中最大的一个。师:既然这个最大公约数既是 18 的约数,又是 12 的约数,因此,就可以用 18 和 12 的公约数去除,大家之所以习惯用公有质因数去除,是因为短除法当时从分解质因数演变过来的,但从最大公约数的意义考虑,是可以用它们的公约数去除的。学生听得非常认真,并且有恍然大悟的神情。生:我发现第四组“21 和 7”也有简便方法,它们的最大公约数是 7,7 的约数有 7,21 的约数也有 7,所以,它们的最大公约数

63、是较小数 7。生:我对刚才那位同学进行补充,因为 21 是 7 的倍数,所以,21 的约数必定有 7,7 又是它本身的约数,因此,它们的最大公约数是 7。师:同学们刚才说得非常好,这就是第二个规律(投影出示) :如果较小数是较大数的约数,那么较小数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经过刚才的发言,举手的人渐渐少了,可有一位同学仍坚持不懈地高高举着手,我便请他发言。第 32页 共 39页生:我认为除了老师您黑板上的例子可以简便,还有一种可以简便处理的方法,那就是:两个相邻的奇数一定互质,它们的最大公约数也是 1,虽然它包含在互质数这一类中,但仍比较特殊。他的回答着实让我和同学们吃了一惊,当时,我也对他的

64、答案是否正确把握不准。于是便领着学生们进行验证,发现果然是正确的,同学们都露出了佩服的神情。接下来,同学们又认真地看书中例题,并且积极地做了相关的练习题。课后反思上面这个案例,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个片段,它体现了我思想上的一些创新和转变。 1由指令性活动向自主性探索转化。在前段时间教学时,总是对学生不放心,结果只会束缚学生的手脚,阻碍学生思维的发展,因为真正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实践活动必须是学生自主的活动。这一节课中,学生自己在进行观察、假设、探究等高层次的思维活动之后,得出的结论是我始料不及的。 2由问答式教学向学生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合作学习转变。在教学中,学生一直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65、的状态之中,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探究,形成独特见解,此时的合作有了基础。当有了不同意见时,才会产生创新的思想火花;当意见相同时,就会充分展示自己的思想和表现欲,那小组合作怎会流于形式呢?可能这会“浪费”些时间,但这让我们的学生获得了多少知识和能力啊! 3课本不能被当作惟一不可改变的标准。课本在学生学习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学生可在此基础上进行探索和创新。例如在这节课上,学生们总结出来的规律可能被分别归入书中几类,但他们所发现的细微的结构特征是书上所没有的,它是那样有新意,我们有什么理由可以“一刀切”呢?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关键在于教师,一方面要求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另

66、一方面要求教师能将先进的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第 33页 共 39页行为,特别是要改变长期形成的、习惯了的旧的教学方式。只有让学生充分从事探究学习活动,发挥他们的自主性、主动性、选择性和创造性,才能真正地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四年级数学教案 14教学目标:结合实际情况,探究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初步沟通整数计算和小数计算方法,体会“转化”的思想。教学重点:明确积的小数位数和乘数小数位数的关系。教学难点:理解推导过程。教法:引导、探究法学法:小组合作教学准备:小黑板教学课时:1 课时教学过程一、基础准备复习 1、下面的数与 0.659 比较,扩大到原来的几倍或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几?0.

67、6596.90.0659组内交流订正。二、情景导入呈现目标观察 P38 街心广场图:这是美丽的街心广场,街心广场的中间是花坛,花坛周围铺满了地砖.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看你从图中还能得到哪些信息产生质疑,引入新课。三、探究新知(一)街心广场、花坛、地砖都是长方形的。它们的长和宽.街心广场长30 米,宽 20 米;花坛长 3 米、宽 2 米;地砖长 0.3 米、宽 0.2 米. 1、街心广场的占地面积是多少? 2、花坛的面积?第 34页 共 39页 3、地砖的面积? 4、三个长方形的长之间有什么关系宽之间有什么关系它们的面积之间可能有什么关系(二)小组交流讨论。以后我们计算小数乘法时,先按照(

68、)乘法计算,然后再看两个乘数一共有()位小数,就在积中从()向()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就可以了。如“0.30.2”可以用竖式计算。 (教师板书乘法竖式) 0.30.2 0.06计算时可以先算 32=6,再看两个乘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在积中从右向左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就可以了,0.3 0.20.06。组内交流、解疑、个别汇报、老师点拨。四、点拨升华计算小数乘法时,为了防止在积的小数位数上出错,可以在计算之前,就正确确定出积的小数位数,等计算结果得出后,再与已确定出的小数位数相对照,看是否一致辞独立思索小组交流总结方法教师点拨。五、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或者还有什么疑问?先小组

69、内说一说,最后班上交流。六、当堂训练 1、先判断积是几位小数,再计算。0.780.3 1.532.25 16.718.20.0010.01 150.723 0.050.05 2、完成教材第 43 页“试一试”并交流。先独立做,最后组内交流。 3、完成教材第 43 页“练一练”七、拓展提高不用计算,直接填空。第 35页 共 39页(1)0.70.9 积是()位小数。(2)0.380.26 积是()位小数。(3)23.80.6 积是()位小数。先独立做,最后组内交流。八、作业布置:教材第 39 页“练一练”2、4、5 题板书设计:四年级数学教案 15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70、,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加法运算的交换律、结合律的学习。及其在连加计算中的应用。教学难点:加法运算的交换律、结合律计算中的应用。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引入新课大家都会骑自行车吗?骑自行车不只会帮助我们节省在路上的时间,还是一项非常时尚的运动,既可以锻炼身体,还可以欣赏沿路的风景。现在我们就一起跟着李叔叔一起去骑车旅行吧。相信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学到不少新知识。二、新课学习 1加法交换律李叔叔的车上装有里程表。我们来看看他第一天的骑了多远吧!学生

71、自己完成,教师巡视,找出复合交换律的两位同学进行汇报,或者由学生板演。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两种算法有什么不同之处。得出第 36页 共 39页 40565640。这样的算式是不是很有趣啊?你能再举出这样的例子吗?由学生汇报交流,教师板演出几个典型的,提问:仔细观察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加法交换律是非常巧妙的,可以为我们的计算提供方便。想一想,你能用什么方法来表达一下加法交换律吗?怎么样才能让我们更容易记住这个规律呢?请大家动脑想一想,动手写一写、画一画。学生汇报,鼓励学生提出的各种不同的表示方法。引导学生了解文字、字母、符号三种表示方法。强调字母表示法是常用的表示方法,要求学生掌握。 abba三、

72、巩固练习练一练(1)59()()36(2)1825()()(3)59()()36(4)59()()36四、课堂总结加法交换律就是说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大家已经会应用了,真不错。说一说你今天有什么收获。第二课时一、引入新课李叔叔第三天的旅程已经结束了,你有什么问题想问问李叔叔吗?让学生自己回答。李叔叔详细的记录了他的行程,我们来一起看看他的记录手册,肯定能回答大家刚才提出的问题。二、新课学习加法结合律李叔叔想知道这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大家能帮他解决这个问题吗?谁来说一说用什么法计算?怎么列式? 8810496第 37页 共 39页看来用这样的一个连加的算式就能解决李叔叔的这个问题。你能用

73、自己的方法来完成这道加法题吗?让学生自己完成,然后汇报。教师巡视教案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加法运算定律教案 ,来自网!http:/后,找出复合结合律的几个学生汇报,或者投影展示。观察这几位同学的做法,你有什么发现?(88104)9688(10496)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写一写。观察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加法结合律也可以为我们的计算提供方便。想一想,你能用什么方法来表达一下加法结合律吗?怎么样才能让我们更容易记住这个规律呢?请大家动脑想一想,动手写一写、画一画。学生汇报,鼓励学生提出的各种不同的表示方法。引导学生了解文字、字母、符号三种表示方法。强调字母表示法是常用的表示方法,要求学生掌

74、握。三、巩固练习练一练(1)2569944()(2)12532168()四、课堂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加法结合律。第三课时一、引入新课复习引入我们来复习一下加法的运算律,你还记得哪个?加法交换律: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用字母表示是:abba。加法结合律:先把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用字母表示是: (ab)ca(bc)二、新课学习第 38页 共 39页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李叔叔后四天的行程计划吧。请你想一想,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然后写下来。教师巡视,个别辅导。然后让学生汇报不同的计算方法。然后师生共同完成。探讨:你运用了那些运算定律来完成这个计算?三、巩固练习练一练:(1)42514186(2)7516825(3)24518020155(4)67253375四、课堂总结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时候,会使我们的计算变得简便。第 39页 共 39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