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讲座PPT课件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68019046 上传时间:2024-07-23 格式:PPT 页数:78 大小:1.9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基础讲座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78页
中医基础讲座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78页
中医基础讲座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78页
中医基础讲座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78页
中医基础讲座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7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基础讲座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基础讲座PPT课件(7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中医基础讲座张泽学诊断学基础四诊:望闻问切的互相参合。望诊:望诊包含望整体与局部,内容包括神、色、形、态、五官九窍(舌与苔是重点)、络脉、排泄物、分泌物等。切诊:包括切脉与皮肤局部触摸按压等。注意:四诊需合参,不可偏重偏废。内经云:治病不问其始,不知其所苦,卒持寸口,何病能中? 四诊意义: 明确起病原因,判断疾病性质,确定病变部位,区别身体机能状态,为精确治疗提供依据。总括来说,就是辨明阴阳(病理概括)、表里(定位)、寒热(定性)、虚实(身体机能状态与病邪关系)。舌诊舌诊正常舌象正常舌象:舌体柔软灵活,舌色淡红明润,舌苔薄白均匀,苔质干湿适中。简称“淡红舌,薄白苔”。荣舌荣舌舌色红活、润泽,

2、运动灵敏自如。荣舌是谓有神,虽病亦属善侯。枯舌枯舌舌色干枯而晦暗无光,死板而毫无生气,运动失灵。枯舌是谓无神,属凶险恶侯。一.望舌质舌色舌形舌态舌下络脉舌色(即舌的颜色)一般分为淡红、淡白、红、绛、青紫五种。淡红舌淡红舌舌色淡红润泽。为气血调和的征象,常见于正常人。病中见之多属病轻。淡白舌淡白舌比正常舌色浅淡。舌色白,几无血色者,称为枯白舌。主气血两虚、阳虚。枯白舌主脱血夺气。枯枯白白舌舌红舌红舌较正常舌色红,甚至呈鲜红色。红舌可见于整个舌体,亦可只见于舌尖、舌两边。主实热、阴虚。绛舌绛舌较红舌颜色更深,或略带暗红色。主里热亢盛、阴虚火旺。青紫舌青紫舌全舌呈现紫色,或局部现青紫斑点。主气滞血瘀

3、。淡紫舌淡紫舌舌淡而泛现青紫多由淡白舌转变而成,其舌淡紫而湿润。可由阴寒内盛、阳气被遏,血行凝滞,或阳气虚衰,气血运行不畅,血脉壅滞所致。舌形舌形(即舌质的形状)(即舌质的形状)包括老嫩、胖瘦、点刺、裂纹、包括老嫩、胖瘦、点刺、裂纹、齿痕等方面的特征。齿痕等方面的特征。老舌老舌舌质纹理粗糙或皱缩,坚韧而不柔软,舌色较暗。多见于实证。嫩舌嫩舌舌质纹理细腻,浮胖娇嫩,舌色浅淡。多见于虚证。胖大舌胖大舌舌体比正常舌大而厚,伸舌满口。多主水湿内停、痰湿热毒上泛。瘦薄舌瘦薄舌舌体比正常舌瘦小而薄。多主气血两虚、阴虚火旺。点舌点舌点,指突起于舌面的红色或紫红星点。刺舌刺舌刺,指舌乳头突起如刺,摸之棘手的红

4、色或黄黑色点刺。点、刺舌点、刺舌提示脏腑热极,或为血分热盛。裂纹舌裂纹舌舌面上出现各种形状的裂纹、裂沟,沟裂中并无舌苔覆盖。多由邪热炽盛、阴液亏虚、血虚不润、脾虚湿侵所致。齿痕舌齿痕舌舌体边缘有牙齿压迫的痕迹。主脾虚,或水湿内盛证舌态舌态(指舌体动态)正常舌态:舌体伸缩自如,运动灵活。常见的病理舌态:痿软、强硬、歪斜、颤动、吐弄、短缩等。痿软舌痿软舌舌体软弱无力,不能随意伸缩回旋。多见于伤阴或气血俱虚。强硬舌强硬舌舌失柔和,屈伸不利,或不能转动,板硬强直。多见于热入心包,或为高热伤津,或为风痰阻络。歪斜舌歪斜舌伸舌时舌体偏向一侧,或左或右。多见于中风、喑痱,或中风先兆。短缩舌短缩舌舌体卷短、紧

5、缩,不能伸长。短缩舌多于痿软舌并见。多为病情危重的征象。四、舌下络脉四、舌下络脉正正常常舌舌下下络络脉脉舌舌下下络络脉脉青青紫紫舌舌下下静静脉脉曲曲张张二二.望舌苔望舌苔苔质苔色(一)薄、厚苔(一)薄、厚苔舌苔的厚薄以“见底”、“不见底”作为衡量标准。主要反映邪正的盛衰和邪气之浅深。薄苔(见底苔)薄苔(见底苔)透过舌苔能隐隐见到舌质。提示胃有生发之气,外感疾病初期在表,病情轻浅,或内伤病病情较轻。厚苔(不见底苔)厚苔(不见底苔)不能透过舌苔见到舌质主痰湿、食积、里热等证。(二)润、燥苔(二)润、燥苔主要反映体内津液的盈亏和输布情况润苔润苔舌苔润泽有津,干湿适中,不滑不燥。见于正常人,风寒表证、

6、湿证初起、食滞、瘀血等。滑苔滑苔舌面水分过多,伸舌欲滴,扪之湿滑。主痰饮、水湿。燥苔燥苔舌苔干燥,扪之无津,甚则舌苔干裂。高热、汗泻、过服温燥药物,阳气为痰湿所阻。糙苔糙苔苔质粗糙,扪之碍手。热甚伤津太甚,秽浊盘踞中焦。(三)腻、腐苔(三)腻、腐苔皆主痰湿、食积;脓腐苔主内痈。腻苔腻苔苔质颗粒细腻致密,融合成片,如涂有油腻之状,中间厚边周薄,紧贴于舌面,揩之不去,刮之不易脱。腐苔腐苔苔质疏松,颗粒粗大,形如豆腐渣堆积舌面,边中皆厚,揩之易去,或成片脱落,舌底光滑。(四)剥(落)苔(四)剥(落)苔一般主胃气不足,胃阴枯竭或气血两虚,亦是全身虚弱的一种征象。中剥苔中剥苔舌中部苔剥脱后后剥剥苔苔花剥

7、苔花剥苔舌苔多处剥脱,舌面仅斑驳残存少量舌苔。类剥苔类剥苔舌苔剥脱处,舌面不光滑,仍有新生苔质颗粒,或舌乳头可见镜面舌镜面舌舌苔全部脱落,舌面光洁如镜。(五)偏、全苔(五)偏、全苔病中见全苔,常主邪气散漫,多为湿痰阻滞之征。舌苔偏于某处,常示舌所分侯的脏腑有邪气停聚。(六)真、假苔(六)真、假苔对辨别疾病的轻重、预后有重要意义。有根苔(真苔)有根苔(真苔)舌苔紧贴于舌面,刮之难去,刮后仍留有苔迹,不露舌质,舌苔像从舌体上长出。无根苔(假苔)无根苔(假苔)舌苔不紧贴于舌面,不像舌所生而似涂于舌面,苔易刮脱,刮后无垢而舌质光洁。苔色苔色苔色的变化主要有白苔、黄苔、灰黑苔三类,临床可单独出现,亦可相

8、兼出现。白苔白苔舌面上所附舌苔呈现白色。可为正常舌苔,病中多主表证、寒证、湿证,亦可见于热证。积粉苔积粉苔苔白如积粉,扪之不燥黄苔黄苔舌苔呈黄色。主热证,里证。淡黄苔(微黄苔)淡黄苔(微黄苔)苔呈浅黄色,多由薄白苔转化而来。焦黄苔(老黄苔)焦黄苔(老黄苔)是正黄色中加有灰黑色苔。黄腻苔黄腻苔黄苔而质腻主湿热或痰热内蕴,或为食积化腐。灰黑苔灰黑苔苔色浅黑,称为灰苔;苔色深灰,称为黑苔。两者只是浅深之别,故常并称为灰黑苔。主阴寒内盛,或里热炽盛。脉诊 张仲景对脉学的贡献:脉与证紧密结合。风寒表证张仲景对脉学的贡献:脉与证紧密结合。风寒表证中风与伤寒证不同,脉不通,治不同。中风与伤寒证不同,脉不通,

9、治不同。 难经云:寸口,脉之大会,可候全身。所以除上古难经云:寸口,脉之大会,可候全身。所以除上古外,一般切脉均取寸口。外,一般切脉均取寸口。 脉诊特点:心中了了,指下难明。脉诊特点:心中了了,指下难明。 对策:勤求古训,熟知脉理,平神静气,勤于实践,对策:勤求古训,熟知脉理,平神静气,勤于实践,善于总结。善于总结。 三部九侯。三部九侯。 寸口脉分三部:寸、关、尺,切之法:三部寸口脉分三部:寸、关、尺,切之法:三部各取浮、中、沉,共九候,每候不少于一个各取浮、中、沉,共九候,每候不少于一个呼吸周期呼吸周期,凡平息五十动,一般诊脉凡平息五十动,一般诊脉3-5分钟为分钟为宜。宜。 寸口代表上焦,左

10、心右肺,关部代表中焦,寸口代表上焦,左心右肺,关部代表中焦,左肝右脾胃,尺部代表下焦,两尺侯肾。左肝右脾胃,尺部代表下焦,两尺侯肾。指倾45平脉:平脉:常脉为三部有脉,一息四至(每分钟脉搏早次),不浮不沉,不大不小,节律均匀,从容和缓,流利有力,尺脉沉取不绝。 病理脉:病理脉:浮脉浮脉:轻寻有、按无有,浮脉漂然肉上游,有力恶风见表实,无神无力指虚浮。沉脉沉脉:沉脉壮重迎指,如石投水往下沉。 迟脉迟脉:寻肉内至来三,来往极慢为迟脉,浮迟表寒是表证,沉迟里冷必定见。 数脉数脉:来往速数脉形,一息六至仔细凭,数脉属阳热可知,只把虚实火来医。 弦脉弦脉:举迎手按不转,弦长端直若丝弦。滑脉滑脉:滑脉如珠

11、滚滚来,往来流利却还前,停食痰气胸中瘀,妇女滑缓定是胎。涩脉涩脉:来往湿滞似刮竹,病蚕食叶慢又难,思虚交愁里积久,不但损血又伤精。 洪脉洪脉:洪脉满指波涛似,来时力状去自然。脉洪阳盛虽夏旺,非是火盛治灾凡。 结脉结脉:缓一指复又来,结脉肢体记在怀,悲虑积中成郁结,五芤交攻为痞灾。(五芤:气、血、痰、饮、食) 代脉代脉:缓之不能随手知,良久方来是代脉,代是气衰凶且甚,妊娠奉同生机存。实脉实脉:实毕毕更属长,举按充实力最强,新病逢时是火盛,久病逢时或气痛。长脉长脉:长脉直过本位前,迢迢自弱类长杆,心肾身强气本状,实脉相联似剑长。短脉短脉:寸尺可凭关不诊,涩微动结似相随,主病逢之为难治,概似真元气多

12、亏。芤脉芤脉:两边实中间空,芤形脉似软如葱,。散脉散脉:散脉形浮无沉候,如寻至数拘不定,满指散乱似扬先,按之分散难归整,。微脉微脉:细微小至如弦,沉而极细最不断,春夏少年均不宜,春冬老弱确为善。伏脉伏脉:沉之深,伏脉游,下指推筋靠骨求,真气不行症痞结,脉丧泻之不出头。弱脉弱脉:沉细软绵似弱脉,轻寻无板重采知,元气耗损精血虚,少年可虑白头矣。虚脉虚脉:虚脉举指迟大软,按之无力又空洞,精神气血都伤损,病因虚法,汗多中。牢脉牢脉:沉而伏力很强,牢形实大和弦长,劳伤微疾真精损,气喘腹疝,七情伤。革脉革脉:革脉肢体自浮急,象诊真似按鼓皮,女人半产并崩漏,男子血虚或“梦遗”。缓脉缓脉:缓四至通不偏,和缓从容为气安。疾脉疾脉:快过数者脉名疾,载阳又可阳凶升。紧脉紧脉:浮紧表寒身体痛,沉紧逢见腹疼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