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美学史概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68017795 上传时间:2024-07-23 格式:PPT 页数:132 大小:4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音乐美学史概_第1页
第1页 / 共132页
中国音乐美学史概_第2页
第2页 / 共132页
中国音乐美学史概_第3页
第3页 / 共132页
中国音乐美学史概_第4页
第4页 / 共132页
中国音乐美学史概_第5页
第5页 / 共1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音乐美学史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音乐美学史概(1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音乐美学思想史概要中国音乐美学思想史概要前言中国音乐历史与整个中国文化一样历史悠中国音乐历史与整个中国文化一样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久,源远流长。 早在先秦时期,中国音乐就已灿烂辉煌,早在先秦时期,中国音乐就已灿烂辉煌,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社会生活的音乐实践必然促使人们思考一社会生活的音乐实践必然促使人们思考一系列关于音乐的重大问题,形成理论形态,系列关于音乐的重大问题,形成理论形态,便出现了音乐美学思想。便出现了音乐美学思想。据可靠文献记载,中国音乐美学思想最早出据可靠文献记载,中国音乐美学思想最早出现于西周末年。中国音乐美学思想的发展大现于西周末年。中国音乐美学思想的发展

2、大致经历了五个历史时期,即:致经历了五个历史时期,即:西周末年至春秋末年时期西周末年至春秋末年时期春秋末年至战国末年时期春秋末年至战国末年时期两汉时期两汉时期魏晋魏晋隋唐时期隋唐时期宋元明清时期。宋元明清时期。一、西周末年至春秋末年时期一、西周末年至春秋末年时期大约自公元前大约自公元前8世纪上半叶至公元前世纪上半叶至公元前6世纪世纪下半叶,是中国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社下半叶,是中国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社会大变动时期。尽管记载的文字只有零星会大变动时期。尽管记载的文字只有零星语录,其中却提出了重要的音乐美学范畴,语录,其中却提出了重要的音乐美学范畴,蕴涵深刻的音乐美学思想。它们是中国古蕴涵深刻的

3、音乐美学思想。它们是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光辉起点,涉及的音乐代音乐美学思想的光辉起点,涉及的音乐美学基本范畴有以下几对:美学基本范畴有以下几对:1、“和和”与与“同同”“和和”是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最重要的概念。是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最重要的概念。国语国语周语下周语下明确提出明确提出“乐从和乐从和”的的命题。认为音乐的特征是和,音乐之美在命题。认为音乐的特征是和,音乐之美在于和谐。于和谐。西周末年的史伯认为西周末年的史伯认为“和和”是是“以他平他以他平他”,即异物相杂不同的事物相辅相成。所,即异物相杂不同的事物相辅相成。所以以“声一无听声一无听”,而要,而要“和六律以聪耳和六律以聪耳”;以高低不同的

4、众多乐音组成悦耳的乐曲。;以高低不同的众多乐音组成悦耳的乐曲。(国语。郑语国语。郑语)。)。春秋末年的晏婴则认为春秋末年的晏婴则认为“和和”既由不同事既由不同事物构成,又由物构成,又由“大小大小”、“疾徐疾徐”、“短短长长”、“哀乐哀乐”等对立因素构成,认为等对立因素构成,认为“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专一,谁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专一,谁能听之。能听之。”(左转左转昭公二十年昭公二十年)。)。所以中国古人认为所以中国古人认为“和和”并不是并不是“同同”,对后世影响深远。对后世影响深远。2、“中中”与与“淫淫”。“和和”的思想必然产生的思想必然产生“节节”与与“度度”的的概念。出现有

5、节无节、合度与不合度的问概念。出现有节无节、合度与不合度的问题。于是就提出了题。于是就提出了“中中”与与“淫淫”这对范这对范畴。畴。“中中”即和谐的、平和的、适中的音乐,即和谐的、平和的、适中的音乐,能使亏损得到补充,使淤积得到宣泄,即能使亏损得到补充,使淤积得到宣泄,即左传左传记晏婴语记晏婴语“济其不及,以泄其过济其不及,以泄其过”。不适中、无节制的音乐就是不适中、无节制的音乐就是“淫淫”声。民声。民间音乐充分表现思想情感,大喜大悲,因间音乐充分表现思想情感,大喜大悲,因此把当作此把当作“淫声淫声”。必须肯定。必须肯定“中声中声”,否定否定“淫声淫声”。和与同、中与淫两对范畴有相通之处,和和

6、与同、中与淫两对范畴有相通之处,和才是美,同则无美;中才是美,淫则是丑。才是美,同则无美;中才是美,淫则是丑。这种观点对后世影响同样深远,如孔子的这种观点对后世影响同样深远,如孔子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等。等。3、音与心、音与心认为音乐与人心密切相关。平和的音乐能认为音乐与人心密切相关。平和的音乐能使人心平和,从而使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使人心平和,从而使人与自然、人与社会通融和谐。所谓通融和谐。所谓“君子听之,以平其心,君子听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心平德和”。(。(左传左传晏婴语晏婴语)“上作上作器,民备乐之,则为和器,民备乐之,则为和”。国语国语周语周语下下4、乐与礼、乐与

7、礼中国早期礼和乐是不可分的社会规范活动。中国早期礼和乐是不可分的社会规范活动。礼乐一体,政治与音乐密切相关。一方面礼乐一体,政治与音乐密切相关。一方面乐受制于礼,必须乐受制于礼,必须“为礼以奉之为礼以奉之” ,“修礼以节之修礼以节之”。另一方面礼受到乐的辅佐,。另一方面礼受到乐的辅佐,使人心和顺,上下和德。这一点后来的儒使人心和顺,上下和德。这一点后来的儒家特别推崇。家特别推崇。5、哀与乐、哀与乐从言论上看,多数人倾向表现乐而否定表从言论上看,多数人倾向表现乐而否定表现哀,尤其是统治阶级。究其原因,一方现哀,尤其是统治阶级。究其原因,一方面认为哀的音乐会使国运衰弱,另一方面面认为哀的音乐会使国

8、运衰弱,另一方面表现悲哀的多为民间音乐,反映了人民对表现悲哀的多为民间音乐,反映了人民对统治阶级的不满,被统治阶级认为对和谐统治阶级的不满,被统治阶级认为对和谐不利。不利。6、阴阳五行音乐思想、阴阳五行音乐思想这时的人们均自然之这时的人们均自然之“六气六气”(指阴、阳、(指阴、阳、风、雨、晦、明,主要是阴、阳)与五行风、雨、晦、明,主要是阴、阳)与五行(金、木、水、火、土,以土为主)来解(金、木、水、火、土,以土为主)来解释音乐。释音乐。尤其重视音乐与风、气的关系。(气是自尤其重视音乐与风、气的关系。(气是自然的造化,是天地所生,风是气的运行)。然的造化,是天地所生,风是气的运行)。一方面认为

9、音乐来自一方面认为音乐来自“六气六气”与与“五行五行”,是对自然之风的模拟,所以要,是对自然之风的模拟,所以要“省风以省风以作乐作乐”(左传左传),考察自然之风以创),考察自然之风以创作人为之乐;作人为之乐;一方面一方面“乐以开山川之风乐以开山川之风”, (左传左传)。音乐可用来开通山川自然之风,使它畅。音乐可用来开通山川自然之风,使它畅行无助。用音乐来听测风声的强弱,预知行无助。用音乐来听测风声的强弱,预知战争的胜败;也可用于农事,用音乐来预战争的胜败;也可用于农事,用音乐来预测风气是否利于农事,进而调节风气,使测风气是否利于农事,进而调节风气,使风调雨顺。风调雨顺。这些音乐美学思想强调音乐

10、与自然的关系,这些音乐美学思想强调音乐与自然的关系,影响到后世形成道家的自然乐论。影响到后世形成道家的自然乐论。二、百家争鸣时期二、百家争鸣时期(即春秋末年至战国末年时期,公元前(即春秋末年至战国末年时期,公元前5公元前公元前3世纪)世纪)这一时期由于这一时期由于“士士”阶层的空前壮大,这阶层的空前壮大,这些些“士士”们纷纷著书立说,广收门徒,大们纷纷著书立说,广收门徒,大开私人讲学风气,四处游说,互相辩难,开私人讲学风气,四处游说,互相辩难,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从而开创了中国古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从而开创了中国古代史上思想最为活跃、学术空前繁荣的时代史上思想最为活跃、学术空前繁荣的时期。期。

11、这一时期音乐美学思想也极为活跃,主要这一时期音乐美学思想也极为活跃,主要集中在儒、道、墨、法、杂家等诸子言论集中在儒、道、墨、法、杂家等诸子言论中。这一时期也是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中。这一时期也是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成型、成熟的阶段。成型、成熟的阶段。1、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可用可用“礼乐礼乐”思想来概括。它发端于孔子,思想来概括。它发端于孔子,发展于孟子,集大成于荀子。发展于孟子,集大成于荀子。(1)孔子提出)孔子提出“尽善尽美尽善尽美”(论语论语八八佾佾)的审美思想。但他还是以善为核心,)的审美思想。但他还是以善为核心,重善轻美。重善轻美。(2)孔子高度重视音乐的社会功能

12、,认为)孔子高度重视音乐的社会功能,认为诗、乐有诗、乐有“兴兴”、观、群、怨的作用。、观、群、怨的作用。(论语论语阳货阳货)子曰:子曰:“小子何莫学夫小子何莫学夫诗诗?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1)兴:抒发情志。兴:抒发情志。 (2)观:观察(社会与自然)。观:观察(社会与自然)。 (3)群:结交朋友。群:结交朋友。 (4)怨:讽谏怨刺(不平之事)。怨:讽谏怨刺(不平之事)。 认为认为“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孝经孝经广要道广要道)认为认为“兴于诗

13、,立于礼,成于乐。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论语泰伯泰伯)。)。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子曰: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论论语语秦伯秦伯 (3) 提出了提出了“思无邪思无邪”(论语论语为政为政)。)。“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论语八佾八佾)的)的审美准则。审美准则。“思无邪思无邪”就是思想内容纯正无邪,要合于礼,就是思想内容纯正无邪,要合于礼,止于礼;止于礼;“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就是快乐而不就是快乐而不失去节制,悲哀而不伤害身心。这就规定了音乐失去节制,悲哀而不伤害身心。这就规定

14、了音乐中情绪的表现必须有一定的节制,适度而不过分,中情绪的表现必须有一定的节制,适度而不过分,必须必须“和和”而不而不“淫淫”。(4)提出了)提出了“乐则乐则韶韶、舞舞,放郑,放郑声。声。”(论语,卫灵公论语,卫灵公)的正乐主张,)的正乐主张,认为治理国家必须用认为治理国家必须用韶韶、武武一类一类的雅乐,而禁绝郑卫之音。的雅乐,而禁绝郑卫之音。孟子主张孟子主张“性善性善”论,从论,从“仁仁”的方面发展了孔的方面发展了孔子的思想。认为音乐应表现仁义之德,他提出了子的思想。认为音乐应表现仁义之德,他提出了“与民同乐与民同乐”的命题。(的命题。(孟子孟子 梁惠王下梁惠王下)但不是要求统治者与民同听音

15、乐同娱乐,而是要但不是要求统治者与民同听音乐同娱乐,而是要求统治者的音乐活动和其他娱乐活动不过多加重求统治者的音乐活动和其他娱乐活动不过多加重人民的负担,要在民心和顺的前提下进行音乐等人民的负担,要在民心和顺的前提下进行音乐等享乐活动。享乐活动。荀子主张荀子主张“性恶性恶”论。从论。从“礼礼” 的方面发的方面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其音乐美学思想集中反展了孔子的思想。其音乐美学思想集中反映于映于荀子荀子 乐论乐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篇完整的音乐美学专论,集中反映了儒家篇完整的音乐美学专论,集中反映了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的音乐美学思想。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由也,故不能无乐。乐者,

16、圣人之所乐也,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乐中平则民和而不流,乐素庄则民齐而不乱。民和齐则兵劲城固,敌国不敢婴也。如是,则百姓莫不安其处,乐其乡,以至足其上矣。音乐中正平和那么人民就和同而不随流,音乐中正平和那么人民就和同而不随流,音乐严肃庄重那么人民就平等而不混乱。音乐严肃庄重那么人民就平等而不混乱。人民和同平等那么兵力就强劲城池就坚固,人民和同平等那么兵力就强劲城池就坚固,敌国就不敢来触犯。如果这样,那么老百敌国就不敢来触犯。如果这样,那么老百姓无不安居在家里,乐于在家乡,并能充姓无不安居在家里,乐于在家乡,并能充分地满足上级。分地满足上级。 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特征是以

17、礼为本,以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特征是以礼为本,以“中和中和”为准则,强调音乐的社会功能与为准则,强调音乐的社会功能与教化作用教化作用一言以蔽之,曰一言以蔽之,曰“礼乐思想礼乐思想”。2、道家的音乐美学思想、道家的音乐美学思想道家代表人物是老子、庄子。代表作是道家代表人物是老子、庄子。代表作是老子老子(道德经道德经)、)、庄子庄子。老子老子的音乐美学思想的音乐美学思想老子老子的主要思想是的主要思想是“自然否定人为,自然否定人为,以无为否定有为。以无为否定有为。”共共81章。有章。有4章涉及音章涉及音乐,主要命题有:乐,主要命题有:(1)音声相和。此)音声相和。此“音音”指艺术加工的产指艺术加工的产

18、物,即人为之声,艺术之声,此物,即人为之声,艺术之声,此“声声”指指自然之声。自然之声。“音音”、“声声”的美丑既相互的美丑既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即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即相互对立,又相互协和。协和。(2)“五音令人耳聋五音令人耳聋”。认为音乐使人丧。认为音乐使人丧失本性。失本性。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打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口爽,驰骋打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此。注释(1)为腹者,以物养己,为目者,以物役己,故圣人不为目也。 (2)华丽的服色

19、,容易使人眼睛受到伤害;美妙的音乐,容易使人耳朵受到伤害;香美的食品,容易使人的口味受到败坏;纵情打猎,容易使人心发狂;稀有的商品,使人偷和抢,败坏人的品德。因故,圣人只求内在的饱腹,而不为外在的美观。所以舍后者而取前者。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也说过:“幸福无论是存在于快乐,还是存在于德行,还是兼存于这两者,往往总是在那些在心灵与性格上有着高度的教养但却只有适度财富的人们身上才能找到,而不是在那些具有多得无用的财货却缺少高尚品质的人身上找到的”。 (3)“乐与饵,过客止乐与饵,过客止”。认为音乐与。认为音乐与“道道”相反,音乐能引起人的欲望,却无用相反,音乐能引起人的欲望,却无用而有害,不利

20、于养身,不利于治国;而有害,不利于养身,不利于治国;“道道”则则“淡兮其无味淡兮其无味” ,却其用无穷。,却其用无穷。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乐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4)“大音稀声大音稀声”,这是,这是老子老子最典型最典型的表述。的表述。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形。 道德经道德经大音希声,意即合乎大音希声,意即合乎“道道”的特性的音乐。的特性的音乐。理想的音乐是听不见的。所谓

21、理想的音乐是听不见的。所谓“至乐无声至乐无声” 。无为而自然,朴素而虚静,至善至美,。无为而自然,朴素而虚静,至善至美,不会由美变丑,是永恒的音乐美,所以称不会由美变丑,是永恒的音乐美,所以称它为它为“大音大音”。以上表明了以上表明了老子老子提出了提出了“五音五音”与与“大音大音”这一组对立范畴:一方面是这一组对立范畴:一方面是“五音五音”,即现实的有声之乐。,即现实的有声之乐。老子老子认为它认为它是人为的、有害的、甚至是相对的,其实是人为的、有害的、甚至是相对的,其实是不美;是不美;另一方面是另一方面是“稀声稀声”之大意。即理想的无之大意。即理想的无声之乐。它是自然的,淡而无味的,用之声之乐

22、。它是自然的,淡而无味的,用之不尽的,甚至是绝对的,是至美。不尽的,甚至是绝对的,是至美。老子推崇老子推崇“大音大音”,否定,否定“五音五音”,其思,其思想是消极的,但对想是消极的,但对“大音大音”即无声之至乐即无声之至乐的推崇,能激励人们超越外在的音响层,的推崇,能激励人们超越外在的音响层,深入音乐的内宇宙,探索其中的奥秘,故深入音乐的内宇宙,探索其中的奥秘,故其思想也有积极的意义。其思想也有积极的意义。庄子庄子的音乐美学思想的音乐美学思想庄子庄子的主题是的主题是“法天贵真法天贵真”,崇尚自,崇尚自然。以然。以“天天”、“道道”为美,以无为而合为美,以无为而合规律、无限而自由为美。否定束缚于

23、礼、规律、无限而自由为美。否定束缚于礼、不合人性的世俗之美。追求不拘于礼,合不合人性的世俗之美。追求不拘于礼,合乎人性的理想之美。其音乐美学思想有:乎人性的理想之美。其音乐美学思想有:推崇自然之乐,即推崇自然之乐,即“天籁天籁”之乐。之乐。批评儒家礼乐。批评儒家礼乐。总的说来,庄子不是否定一切人为之乐,总的说来,庄子不是否定一切人为之乐,而是明确否定儒家倡导的、作为政治工具而是明确否定儒家倡导的、作为政治工具统治手段的礼乐;不是根本不要音乐,而统治手段的礼乐;不是根本不要音乐,而是在反对反人性的音乐的同时,要求解放是在反对反人性的音乐的同时,要求解放人性,解放音乐,追求合乎人的情性的音人性,解

24、放音乐,追求合乎人的情性的音乐。乐。庄子庄子里的音乐美学思想是对里的音乐美学思想是对老子老子的继承,更是对的继承,更是对老子老子音乐美学思想的音乐美学思想的改造。改造。道家的音乐美学思想可一言以蔽之,曰:道家的音乐美学思想可一言以蔽之,曰:“自然乐论自然乐论”。3、墨家的音乐美学思想、墨家的音乐美学思想创始人墨子曾创始人墨子曾“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后自立学派,成为,后自立学派,成为“显学显学”,与儒家,与儒家抗衡。其音乐美学思想集中反映于抗衡。其音乐美学思想集中反映于非乐非乐等著述中,可概称为等著述中,可概称为“非乐非乐”思想。思想。但他的非乐并非认为音乐没有用,而

25、是看但他的非乐并非认为音乐没有用,而是看到音乐对人的诱惑甚大,上至统治者,下到音乐对人的诱惑甚大,上至统治者,下到老百姓,都喜爱音乐。到老百姓,都喜爱音乐。三、墨家的音乐美学思想三、墨家的音乐美学思想创始人:墨子创始人:墨子墨子(前墨子(前468 -468 -前前376376),名),名翟翟( (d d ) ),春秋春秋末末战国战国初期初期宋国宋国(今(今河南商丘河南商丘)人,)人,一说一说鲁国鲁国(今(今山东滕州山东滕州)人,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人,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有军事家、社会活动家,有墨子墨子一书传世。一书传世。 墨子是历史

26、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有重大影响力的人。其思想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墨子在先秦时期创立了以几何学、物理学、光学为突出成就的一 整套科学理论。 三、墨家的音乐美学思想三、墨家的音乐美学思想墨子曾墨子曾“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后,后自立学派,成为自立学派,成为“显学显学”,与儒家抗衡。,与儒家抗衡。其音乐美学思想集中反映于其音乐美学思想集中反映于非乐非乐等著等著述中,可概称为述中,可概称为“非乐非乐”思想。思想。“非乐”思想是故子墨子之所以非乐者,非以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声,以为不乐也;非以刻镂华文章之色,以为不美也;非以犓豢ch hun 煎炙之味,

27、以为不甘也;非以高台厚榭邃su野之居,以为不安也。虽身知其安也,口知其甘也,目知其美也,耳知其乐也,然上考之不中圣王之事,下度之不中万民之利,是故子墨子曰:为乐非也。民有三患: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三者民之巨患也。然即当为之撞巨钟、击鸣鼓、弹琴瑟、吹竽笙而扬干戚,民衣食之财将安可得乎?即我以为未必然也。 是故子墨子曰:“为乐非也。今王公大人,唯毋处高台厚榭之上而视之,钟犹是延鼎也,弗撞击将何乐得焉哉?其说将必撞击之,惟勿撞击,将必不使老与迟者,老与迟者耳目不聪明,股肱不毕强,声不和调,明不转朴。将必使当年,因其耳目之聪明,股肱之毕强,声之和调,眉之转朴。使丈夫为之,废丈夫耕稼树艺

28、之时,使妇人为之,废妇人纺绩织纴之事。今王公大人唯毋为乐,亏夺民衣食之财,以拊乐如此多也。” 他的非乐实际上是他的非乐实际上是“反对音乐反对音乐”。他认为,只有。他认为,只有事成功立之后才能享受音乐,即事成功立之后才能享受音乐,即“事成功立,无事成功立,无大后患大后患”为前提,而当今为前提,而当今“饥者不得食,寒者不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天下不得治得衣,劳者不得息,天下不得治”。而音乐非所以治天下,于政治、生产无用,于解而音乐非所以治天下,于政治、生产无用,于解决上述问题无补,所以现在不能作乐、听乐,认决上述问题无补,所以现在不能作乐、听乐,认为音乐不仅无益,而且有害。享受音乐就

29、会劳命为音乐不仅无益,而且有害。享受音乐就会劳命伤财,误政以至亡国。故应伤财,误政以至亡国。故应“非乐非乐”。墨子批判了儒家的墨子批判了儒家的“礼乐礼乐”思想。墨子思想。墨子“非乐非乐”并非从一切方面否定音乐,而只是并非从一切方面否定音乐,而只是否定音乐的社会功能。其中有为劳动者着否定音乐的社会功能。其中有为劳动者着想,向统治者抗议的合理性。想,向统治者抗议的合理性。不合理的一面:即否定休息娱乐的积极意不合理的一面:即否定休息娱乐的积极意义,无视音乐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作用。义,无视音乐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作用。视音乐为无益有害之物。提出音乐亡国论,视音乐为无益有害之物。提出音乐亡国论,主张禁

30、止音乐,这是一种狭隘功利主义的主张禁止音乐,这是一种狭隘功利主义的音乐美学思想。音乐美学思想。 4、法家的音乐美学思想、法家的音乐美学思想代表人物之一商鞅。战国中期政治家,主代表人物之一商鞅。战国中期政治家,主张变法,实行法制。音乐美学思想也如此:张变法,实行法制。音乐美学思想也如此:要求用音乐歌唱战争,用音乐颂扬地主阶要求用音乐歌唱战争,用音乐颂扬地主阶级的功德。排斥其他的一切音乐。否定音级的功德。排斥其他的一切音乐。否定音乐在教育、生产及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地位,乐在教育、生产及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地位,剥夺人民享受音乐文化的权利。剥夺人民享受音乐文化的权利。 另一代表人物是战国末期韩非。他以另一

31、代表人物是战国末期韩非。他以“性性恶恶”论为基础,提出维护绝对君权,实行论为基础,提出维护绝对君权,实行严酷刑法;其反人性、反人民性的一面更严酷刑法;其反人性、反人民性的一面更为突出。他认为音乐无用而有害,而又肯为突出。他认为音乐无用而有害,而又肯定音乐的某些实用价值。定音乐的某些实用价值。主张剥夺人民享受音乐的权利,而又给帝主张剥夺人民享受音乐的权利,而又给帝王纵情声色的特权。否定王纵情声色的特权。否定“新声新声”,把这,把这一新声的民间音乐等同于商纣王的一新声的民间音乐等同于商纣王的“靡靡靡靡之音之音”、“亡国之音亡国之音”。又说。又说“新声新声”的的特点是特点是“悲悲”。故否定。故否定“

32、新声新声”也蕴含否也蕴含否定悲乐,反对欣赏悲乐的思想。定悲乐,反对欣赏悲乐的思想。5、杂家的音乐美学思想、杂家的音乐美学思想以以吕氏春秋吕氏春秋为代表,集合了儒、道、阴阳等思想。为代表,集合了儒、道、阴阳等思想。吕氏春秋吕氏春秋中的中的十二纪十二纪构筑了一个时空统一、包构筑了一个时空统一、包罗万象的宇宙图式。认为自然事物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罗万象的宇宙图式。认为自然事物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以阴阳五行为基础,存在共同规律、构成统一和谐的整以阴阳五行为基础,存在共同规律、构成统一和谐的整体。体。分别为:分别为:孟春孟春纪纪、仲春仲春纪纪 、季季春纪春纪 、孟夏孟夏纪纪、仲夏纪仲夏纪 、季夏季夏纪纪

33、、孟秋纪孟秋纪、仲秋纪仲秋纪、季秋纪季秋纪、孟冬孟冬纪纪 、仲冬纪仲冬纪、季冬纪季冬纪。 吕氏春秋吕氏春秋论及音乐本源问题,既说论及音乐本源问题,既说“乐本太一乐本太一”( “太一太一”即即“道道”),又说),又说“音产乎人心音产乎人心”,又说乐,又说乐“生于度量生于度量”。故强调故强调“平和平和”准则,要求准则,要求“中而不淫中而不淫”。杂家音乐美学的特点是用阴阳五行学说统杂家音乐美学的特点是用阴阳五行学说统摄儒道两家思想,而又以道家思想为核心。摄儒道两家思想,而又以道家思想为核心。三、两汉时期三、两汉时期即公元前即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世纪至公元2世纪,是前后四百世纪,是前后四百年全国大一统时

34、代。汉代国力强盛,文化年全国大一统时代。汉代国力强盛,文化艺术繁荣,在音乐上表现为民歌和民歌基艺术繁荣,在音乐上表现为民歌和民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相和歌。楚声深刻影响了础上发展起来的相和歌。楚声深刻影响了汉代音乐,也深刻影响了汉人的审美情趣、汉代音乐,也深刻影响了汉人的审美情趣、审美意识。审美意识。凡音而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 音乐与政治的关系:“使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声音之道,与政通矣。” “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在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同听之

35、,则莫不和顺;在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故乐者,审一以定和,比物以饰节,节奏合以成文,所以合和父子君臣,附亲万民也,是先王立乐之方也。” 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 1、乐记乐记的音乐美学思想的音乐美学思想乐记乐记,中国儒家音乐理论专著。西汉,中国儒家音乐理论专著。西汉成帝时戴圣所辑成帝时戴圣所辑礼记礼记第十九篇的篇名。第十九篇的篇名。汉武帝时河间献王刘德校先秦古籍所得汉武帝时河间献王刘德校先秦古籍所得(一说战国初公孙尼子作)(一说战国初公孙尼子作),是汉代美,是汉代美学思想的高峰。学思想的高峰。比较公认的观点:比较公认的观点:乐记乐记成书于西汉,成书于西汉,但其思想资料

36、来源于先秦诸子言乐事者。但其思想资料来源于先秦诸子言乐事者。 乐记乐记既从儒家思想出发批判其他各家,既从儒家思想出发批判其他各家,又根据统治需要总结各家,从而形成以儒又根据统治需要总结各家,从而形成以儒为主,糅合墨、法、道、阴阳、杂诸家的为主,糅合墨、法、道、阴阳、杂诸家的系统思想,充分显示了汉儒的特色。主要系统思想,充分显示了汉儒的特色。主要有三方面:有三方面:1、对音乐本源问题的探讨、对音乐本源问题的探讨提出提出“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命题。命题。认为音乐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产生认为音乐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产生的。的。但音乐所表现的感情不是外物影响后的产但音乐所

37、表现的感情不是外物影响后的产物,而是人的本性所固有。物,而是人的本性所固有。所以音乐的本源不是外界生活,而是本性,所以音乐的本源不是外界生活,而是本性,是人心。是人心。又认为人的本性不仅是先天就有的,而且又认为人的本性不仅是先天就有的,而且是上天所赋予的,故称之为是上天所赋予的,故称之为“天理天理”。所。所以以乐记乐记认为音乐的终极来源也不是心,认为音乐的终极来源也不是心,而是而是“天天”。这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的音。这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的音乐本源论。乐本源论。2、对音乐特征问题的探讨、对音乐特征问题的探讨a 、“乐者,心之动也乐者,心之动也”。它既说它既说“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感于物而动,故形

38、于声”,又说,又说“乐者,心之动也乐者,心之动也”,可见既承认音乐具,可见既承认音乐具有客观性,又强调音乐的主体性。有客观性,又强调音乐的主体性。b 、“声音,乐之象也声音,乐之象也”。原文是原文是“乐者,心之动也;声音,乐之象乐者,心之动也;声音,乐之象也;文采节奏,声之饰也也;文采节奏,声之饰也”。可见作为艺术表现手段的声音需要经过可见作为艺术表现手段的声音需要经过“文采节奏文采节奏”之饰(即艺术加工),用来表之饰(即艺术加工),用来表现人心之动,成为有音味的形式,成为有现人心之动,成为有音味的形式,成为有“意意”之之“象象”。c 、“乐者,德之华也乐者,德之华也”。意思是说,音乐是道德开

39、出的花朵,论述意思是说,音乐是道德开出的花朵,论述了音乐的社会性特征。了音乐的社会性特征。乐记乐记对对“音音”与与“乐乐”作了区分。提作了区分。提出了出了“德音谓之乐德音谓之乐”。认为。认为“音音”与与“乐乐”相近而不同,无德之音只能称为相近而不同,无德之音只能称为“音音”,有德之音才配称为,有德之音才配称为“乐乐”。突出强调了。突出强调了音乐与伦理道德的联系。音乐与伦理道德的联系。d 、“乐者,天地之和也乐者,天地之和也”。论述了音乐体。论述了音乐体现宇宙和谐的特征。现宇宙和谐的特征。3、提出、提出 “天人合一天人合一”音乐美学思想音乐美学思想认为音乐的认为音乐的“度数度数”与阴阳相通,乐音

40、的与阴阳相通,乐音的运动就是一种气的运动。所以音乐能感动运动就是一种气的运动。所以音乐能感动天地,赞天地之化育;音乐的天地,赞天地之化育;音乐的“度数度数”又又与五行相通,宫、商、角、微、羽的关系与五行相通,宫、商、角、微、羽的关系就是君、臣、民、事、物的关系。所以五就是君、臣、民、事、物的关系。所以五音的状态能影响社会人事,决定国家兴亡。音的状态能影响社会人事,决定国家兴亡。这是一种音乐以这是一种音乐以“气气”沟通天、人,能使沟通天、人,能使天、人互相感应,能直接改变自然万物,天、人互相感应,能直接改变自然万物,直接决定社会政治的直接决定社会政治的“天人合一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天人感应”思想

41、。思想。乐记乐记将音乐用于一切领域,又将社会将音乐用于一切领域,又将社会人事与自然现象等同,因而走向了荒诞与人事与自然现象等同,因而走向了荒诞与神秘。神秘。其荒诞与神秘不可取,其以其荒诞与神秘不可取,其以“气气”沟通天、沟通天、人、乐,追求社会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追人、乐,追求社会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追求宇宙的和谐统一的思想则蕴含合理的内求宇宙的和谐统一的思想则蕴含合理的内核。核。此外,此外,乐记乐记还集中论述了音乐的社会还集中论述了音乐的社会功用,认为音乐可以修身、齐家、治国、功用,认为音乐可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充分论述了礼、乐特征与功用的平天下。充分论述了礼、乐特征与功用的异同,也充分

42、论述了礼、乐配合相辅、相异同,也充分论述了礼、乐配合相辅、相济、相反相成的效用。济、相反相成的效用。 乐记乐记为中国音乐美学史作出了重大贡为中国音乐美学史作出了重大贡献,但也存在严重局限,其根本的一点就献,但也存在严重局限,其根本的一点就是不顾音乐艺术的特殊性,过分强调音乐是不顾音乐艺术的特殊性,过分强调音乐与伦理道德,社会政治的关系。不把音乐与伦理道德,社会政治的关系。不把音乐当作审美的对象,而将它视为教化的手段、当作审美的对象,而将它视为教化的手段、政治的工具。政治的工具。因而以德抑情、以度限声、以道制欲、重因而以德抑情、以度限声、以道制欲、重德轻艺。使德轻艺。使“心心”与与“声声”束缚于

43、德;束缚于德;“真真”与与“美美”屈从于屈从于“善善”,使音乐沦为,使音乐沦为礼的附庸,政治的奴婢,失去独立的地位礼的附庸,政治的奴婢,失去独立的地位和自由发展的可能。和自由发展的可能。2、两汉其它著作中的音乐美学思想、两汉其它著作中的音乐美学思想毛诗序毛诗序,毛苌作。,毛苌作。诗经诗经研究著作。齐、研究著作。齐、鲁、韩、毛四家诗原本都有序,但三家已失传,鲁、韩、毛四家诗原本都有序,但三家已失传,此为此为毛诗序毛诗序的简称。的简称。提出了提出了“发乎情,止乎礼仪发乎情,止乎礼仪”的命题。的命题。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

44、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之蹈之也。 所谓所谓“发乎情发乎情”就是允许人民表达对苛政就是允许人民表达对苛政的不满之情。借表达这种不满之情的诗、的不满之情。借表达这种不满之情的诗、乐对上进行劝谏。这体现了儒家的乐对上进行劝谏。这体现了儒家的“仁政仁政”、“爱民爱民”思想。思想。所谓所谓“止乎礼仪止乎礼仪”,则要求诗、乐的表达,则要求诗、乐的表达不超出礼所允许的范围。不超出礼所允许的范围。“发乎情,止乎礼仪发乎情,止乎礼仪”是对儒家美学思想和音乐是对儒家美学思想和

45、音乐美学思想(从孔子到美学思想(从孔子到乐记乐记)的高度概括和明)的高度概括和明确表述,是儒家美学思想和音乐美学思想成熟、确表述,是儒家美学思想和音乐美学思想成熟、定型的突出标志。它明确规定艺术中的感情表现定型的突出标志。它明确规定艺术中的感情表现必须合乎必须合乎“礼义礼义”,不得逾越。因而成为艺术发,不得逾越。因而成为艺术发展的桎梏,对后世音乐美学思想和音乐实践曾产展的桎梏,对后世音乐美学思想和音乐实践曾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生极大的消极影响。 说苑说苑善说善说:东汉刘向编撰。:东汉刘向编撰。 所载雍门周以琴谏孟尝君的故事涉及音乐所载雍门周以琴谏孟尝君的故事涉及音乐鉴赏中主客体关系,即音乐对审

46、美主体的鉴赏中主客体关系,即音乐对审美主体的感染问题。感染问题。 其蕴含的思想是:音乐只能使悲者悲,不其蕴含的思想是:音乐只能使悲者悲,不能使乐者悲;听乐后悲的程度与听乐前悲能使乐者悲;听乐后悲的程度与听乐前悲的程度成正比;对于养尊处优、志得意满、的程度成正比;对于养尊处优、志得意满、乐而不悲者,无论演奏者的技艺多么高超,乐而不悲者,无论演奏者的技艺多么高超,也不能使他悲;但他如因某种原因而悲戚也不能使他悲;但他如因某种原因而悲戚在心,则同样会听乐而悲。在心,则同样会听乐而悲。 这既说明音乐对人的感情的影响取决于审这既说明音乐对人的感情的影响取决于审美主体的心境,又说明听乐者所体验到的美主体的

47、心境,又说明听乐者所体验到的感情不是音乐作品所蕴含的,而是听乐者感情不是音乐作品所蕴含的,而是听乐者自身的。自身的。白虎通白虎通 礼乐礼乐:东汉班固、杨终整理。:东汉班固、杨终整理。提出了提出了“琴者,禁也,所以禁止淫邪,正琴者,禁也,所以禁止淫邪,正人心也人心也”的命题。其思想来源由来已久。的命题。其思想来源由来已久。春秋时期,医和曾有春秋时期,医和曾有“君子之近琴瑟,以君子之近琴瑟,以仪节也,非以滔心也。仪节也,非以滔心也。”(左传左传昭公昭公元年元年的思想,认为对有修养的人来说,的思想,认为对有修养的人来说,接触琴,听琴乐,是为了节制自己,而不接触琴,听琴乐,是为了节制自己,而不是为了使

48、心放纵。是为了使心放纵。两汉之际桓谭两汉之际桓谭新论新论 琴道琴道有有“琴之言琴之言禁也,君子守以自禁也禁也,君子守以自禁也”的说法。认为琴的说法。认为琴的意思就是禁,有修养的人就是用它来自的意思就是禁,有修养的人就是用它来自守自禁的。守自禁的。白虎道白虎道的思想比医和、桓的思想比医和、桓谭更为鲜明,对后世琴论有深远影响。谭更为鲜明,对后世琴论有深远影响。四、魏晋至隋唐时期四、魏晋至隋唐时期即公元即公元3世纪至公元世纪至公元10世纪。前期是魏晋南世纪。前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持续数百年的动乱。后期即隋北朝时期,持续数百年的动乱。后期即隋唐时期,重又归于统一,是中国封建社会唐时期,重又归于统一,是

49、中国封建社会的极盛时期。的极盛时期。社会动乱既造成深重苦难,也动摇了儒学社会动乱既造成深重苦难,也动摇了儒学即名教的统治地位。因而思想活跃,出现即名教的统治地位。因而思想活跃,出现儒、释、道三教鼎立的状况。思想活跃导儒、释、道三教鼎立的状况。思想活跃导致了人的觉醒,人的觉醒又导致致了人的觉醒,人的觉醒又导致“文的自文的自觉觉”,即各门艺术及其美学的发展与繁荣。,即各门艺术及其美学的发展与繁荣。南方与北方,汉族与少数民族,中国与外南方与北方,汉族与少数民族,中国与外国的文化交流,促进了音乐尤其是乐器的国的文化交流,促进了音乐尤其是乐器的巨大发展。至唐代更出现了中国音乐的第巨大发展。至唐代更出现了

50、中国音乐的第二个高峰。音乐美学也相应地变化发展,二个高峰。音乐美学也相应地变化发展,并呈现显著特色。并呈现显著特色。声无哀乐论声无哀乐论是这一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音乐美学论著。时期最重要的音乐美学论著。1声无哀乐论声无哀乐论的音乐美学思想:的音乐美学思想:嵇康(嵇康(223262):): 三国魏思想家、文学家、书三国魏思想家、文学家、书画家、音乐家。他主张画家、音乐家。他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越名教而任自然”。既。既有魏晋名士有魏晋名士“得意忘形得意忘形”的共性,又有独特的个的共性,又有独特的个性;既清高脱俗、遗落世事,长期隐居竹林,又性;既清高脱俗、遗落世事,长期隐居竹林,又慷慨任气。慷慨任气。

51、“刚肠嫉恶,遇事便发刚肠嫉恶,遇事便发”。与以名教。与以名教治天下的司马氏抗争,被杀害,临刑,治天下的司马氏抗争,被杀害,临刑,“神色不神色不变变”,奏,奏广陵散广陵散而终。而终。“越名教而任自然越名教而任自然”可以全面概括嵇康的思想与为人。可以全面概括嵇康的思想与为人。声无哀乐论声无哀乐论认为,天地产生万物,音认为,天地产生万物,音乐是万物之一,也是由自然之道、由天地乐是万物之一,也是由自然之道、由天地之气所产生,因而它独立于天地之间,有之气所产生,因而它独立于天地之间,有自己的自己的“自然之理自然之理”。主要有以下几个具。主要有以下几个具体观点:体观点:1、“和声无象和声无象”、“音声无常

52、音声无常”即即“声声”不表现一定的感情(无象),它和感情不表现一定的感情(无象),它和感情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无常)。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无常)。声无哀乐论声无哀乐论并不否认存在听并不否认存在听“声声”而动情的现象,但以为而动情的现象,但以为“哀乐自以事会先遘于心,但因和声以自显发哀乐自以事会先遘于心,但因和声以自显发”。就是说,此情并非产生于听就是说,此情并非产生于听“声声”之后,而是人之后,而是人们由于其他原因先以产生于内心,只是接触到和们由于其他原因先以产生于内心,只是接触到和谐的乐曲以后才显露出来罢了。谐的乐曲以后才显露出来罢了。所以又说所以又说“和声之感人心,亦犹酒醴之发和声之感人心

53、,亦犹酒醴之发人情人情”。即认为。即认为“声声”和酒一样,只能触和酒一样,只能触发已经形成于内心的哀乐之情,而不能使发已经形成于内心的哀乐之情,而不能使人产生哀乐,因此也就和酒一样,本身并人产生哀乐,因此也就和酒一样,本身并无哀乐。无哀乐。即音乐的和谐特性来自天地自然,是音乐即音乐的和谐特性来自天地自然,是音乐的的“自然之理自然之理”,所以称之为,所以称之为“自然之和自然之和”。它为音乐自身所具有,不会因外界条。它为音乐自身所具有,不会因外界条件而改变。因而与人的感情无关,不会因件而改变。因而与人的感情无关,不会因人的哀乐,爱憎而有所改变。人的哀乐,爱憎而有所改变。2“音声有自然之和,而无系于

54、人情音声有自然之和,而无系于人情”3、“声音以平和为体声音以平和为体”所谓所谓“平和平和”,就是,就是“哀乐正等哀乐正等”,就是,就是没有或哀或乐的倾向,也就是没有哀乐。没有或哀或乐的倾向,也就是没有哀乐。声无哀乐论声无哀乐论认为平和而无哀乐是认为平和而无哀乐是“道道”的特性,也应该是音乐的本质特性。具的特性,也应该是音乐的本质特性。具备这种特性就是好的音乐,不具备这种特备这种特性就是好的音乐,不具备这种特性,就是坏的音乐。所以说性,就是坏的音乐。所以说“声音以平和声音以平和为体为体”。4、“躁静者,声之功也躁静者,声之功也”音乐之音乐之“声声”,既有或快或慢的变化,人,既有或快或慢的变化,人

55、们听们听“声声”后就会有或躁或静的反应。但后就会有或躁或静的反应。但因这声只是平和,并无哀乐,所以人们听因这声只是平和,并无哀乐,所以人们听“声声”后的心情都进入平和的境界,而并后的心情都进入平和的境界,而并不出现哀乐。不出现哀乐。如果听如果听“声声”出现哀乐,则是因为听出现哀乐,则是因为听“声声”之前已有哀乐在心,心情并不平和,所之前已有哀乐在心,心情并不平和,所以说以说“躁静者,声之功也躁静者,声之功也”。认为音乐只。认为音乐只能凭乐音的运动变化引起听乐者或躁或静能凭乐音的运动变化引起听乐者或躁或静的情绪反应,而不能唤起相应的感情。的情绪反应,而不能唤起相应的感情。嵇康回答了音乐有无哀乐的

56、问题,认为音嵇康回答了音乐有无哀乐的问题,认为音乐是客观存在,哀乐是主观的东西,二者乐是客观存在,哀乐是主观的东西,二者“不相经纬不相经纬”,互不相干。所以音乐并不,互不相干。所以音乐并不包含哀乐,也不能唤起相应的哀乐。包含哀乐,也不能唤起相应的哀乐。嵇康又回答了音乐如何移风易俗的问题,嵇康又回答了音乐如何移风易俗的问题,认为音乐能以认为音乐能以“平和平和”精神感化人心,平精神感化人心,平息欲念,使心情由不平和变为平和;使风息欲念,使心情由不平和变为平和;使风俗由恶劣变为良好,所以音乐不是靠哀乐俗由恶劣变为良好,所以音乐不是靠哀乐之情,而是用它所具有的平和精神去影响之情,而是用它所具有的平和精

57、神去影响人心,移风易俗。人心,移风易俗。声无哀乐论声无哀乐论的立论方法有不科学的一的立论方法有不科学的一面,也有诡辩论因素。面,也有诡辩论因素。它回避了音乐是人的精神创造这一事实,它回避了音乐是人的精神创造这一事实,因而存在将音乐与自然之声混同。完全否因而存在将音乐与自然之声混同。完全否定音乐音响与人的感情之间的对应关系的定音乐音响与人的感情之间的对应关系的倾向。这是其理论上的致命弱点。倾向。这是其理论上的致命弱点。但它仍蕴含着不容忽视的合理因素。但它仍蕴含着不容忽视的合理因素。它认为人的感情是外物影响的产物,而音它认为人的感情是外物影响的产物,而音乐本身则只有乐音的运动与和谐,而并不乐本身则

58、只有乐音的运动与和谐,而并不包含感情。因而对于听乐者,他所直接引包含感情。因而对于听乐者,他所直接引起的不是哀乐之情,起的不是哀乐之情, 相应的躁静之情。这相应的躁静之情。这是对审美主客体关系的科学认识,是音乐是对审美主客体关系的科学认识,是音乐美学史上的一次飞跃。美学史上的一次飞跃。声无哀乐论声无哀乐论是对以是对以乐记乐记为代表的儒家礼为代表的儒家礼乐思想的一种否定。它力图通过这种批判推翻把乐思想的一种否定。它力图通过这种批判推翻把音乐当作教化的手段、政治工具的理论基础。使音乐当作教化的手段、政治工具的理论基础。使音乐摆脱礼的束缚,自由地表现人的性情,满足音乐摆脱礼的束缚,自由地表现人的性情

59、,满足人的审美需求。这在封建社会中无疑是一种人的审美需求。这在封建社会中无疑是一种“异异端端”,是对占统治地位的音乐美学思想的勇敢挑,是对占统治地位的音乐美学思想的勇敢挑战。战。其他人物与著作中的音乐美学思想其他人物与著作中的音乐美学思想阮籍(阮籍(210263):三国魏思想家、文学家、):三国魏思想家、文学家、音乐家。其音乐美学思想集中反映于音乐家。其音乐美学思想集中反映于乐乐论论。乐论乐论先论证雅颂之乐符合先论证雅颂之乐符合“自然之道自然之道”,然后根据,然后根据“自然之道自然之道”提出提出“平和恬平和恬淡淡”的审美准则和的审美准则和“整齐划一整齐划一”的严格要的严格要求,贬斥背离这一准则

60、、违反这一要求的求,贬斥背离这一准则、违反这一要求的“淫声淫声”与与“悲乐悲乐”。其主旨是宣扬礼乐。其主旨是宣扬礼乐。陶潜(陶潜(365427)东晋大诗人。据东晋大诗人。据晋书晋书陶潜传陶潜传,陶潜,陶潜有素琴一张,无弦无徽。每逢朋友聚会都有素琴一张,无弦无徽。每逢朋友聚会都要抚弄一番,说要抚弄一番,说“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声”。其意在强调超越声音、追求弦外之音、把其意在强调超越声音、追求弦外之音、把握音乐美之所在,而不是要取消弦声、否握音乐美之所在,而不是要取消弦声、否定弦声。这种独特的音乐美学思想是老庄定弦声。这种独特的音乐美学思想是老庄思想、魏晋风度与陶潜个性相结合

61、的产物,思想、魏晋风度与陶潜个性相结合的产物,对后世有深刻的影响。对后世有深刻的影响。元结(元结(719772),唐代文学家,其),唐代文学家,其订订司乐氏司乐氏推崇悬水滴石之声,称之为水乐。推崇悬水滴石之声,称之为水乐。说它是自然的说它是自然的“全声全声”,不受人为音律的,不受人为音律的支配。这是以自然为美,以大全为美。以支配。这是以自然为美,以大全为美。以自然之声贬低人为之乐,与庄子崇尚自然之声贬低人为之乐,与庄子崇尚“天天籁籁”的思想相通,反映了道家美学思想对的思想相通,反映了道家美学思想对文人生活情趣的深刻影响。文人生活情趣的深刻影响。(五)宋元明清时期(五)宋元明清时期即公元即公元1

62、0世纪至世纪至19世纪。这一时期中国封世纪。这一时期中国封建社会盛极而衰,但仍维持千年之久。这建社会盛极而衰,但仍维持千年之久。这显然与统治者借道学控制有关。道家和佛显然与统治者借道学控制有关。道家和佛家相互影响,并受到统治者的推崇。儒家家相互影响,并受到统治者的推崇。儒家则出现新儒学,要求人们则出现新儒学,要求人们“复尽天理,革复尽天理,革尽人欲尽人欲”,自觉遵从封建伦理纲常。,自觉遵从封建伦理纲常。这一时期的音乐美学思想,其重要者有周这一时期的音乐美学思想,其重要者有周敦颐、徐上瀛等人的敦颐、徐上瀛等人的“淡和淡和”审美观和以审美观和以李贽的主情思潮。李贽的主情思潮。1、“淡和淡和”审美观

63、审美观周敦颐(周敦颐(10171073)是北宋哲学家、道)是北宋哲学家、道学先驱。其学先驱。其道书道书乐上乐上提出提出“淡和淡和”审美观。审美观。儒家强调儒家强调“中和中和”,道家强调,道家强调“恬淡恬淡”,周敦颐结合二者进行理论概括,提出周敦颐结合二者进行理论概括,提出“淡淡和和”准则,用准则,用“淡和淡和”之乐去消除人们的之乐去消除人们的欲求,人们的躁动,达到欲求,人们的躁动,达到“复尽天理,革复尽天理,革尽人欲尽人欲”,维护封建伦理纲常的目的。,维护封建伦理纲常的目的。“淡和淡和”说是道家思想在音乐美学领域的集说是道家思想在音乐美学领域的集中反映。中反映。徐上瀛(约徐上瀛(约158216

64、62)明末琴家。代表作是琴论专著明末琴家。代表作是琴论专著溪山琴况溪山琴况。其中提出其中提出“和和”、“静静”、“清清”、“远远”、“古古”、“淡淡”、“恬恬”等等24况,贯穿况,贯穿24况的根本况的根本精神则是精神则是“淡和淡和”二字。所以要求琴人二字。所以要求琴人“雪其躁雪其躁气,释其竞心气,释其竞心”。无情无欲,放弃现实斗争。要。无情无欲,放弃现实斗争。要求琴乐求琴乐“黜俗归雅黜俗归雅” ,反对,反对“去故谋新去故谋新”、“艳艳而可欲而可欲”的的“时时”、“俗俗”之风。之风。溪山琴况溪山琴况还提出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还提出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演奏美学思想。它认为琴乐不是为了娱的演奏美学思想

65、。它认为琴乐不是为了娱人而是为了人而是为了“自娱自娱”,故客体之乐与主体,故客体之乐与主体之人高度一致。之人高度一致。2、以李贽为代表的主情思潮、以李贽为代表的主情思潮李贽(李贽(15271602),明中叶启蒙思想家,),明中叶启蒙思想家,和嵇康一样具有反名教、求自由地精神。和嵇康一样具有反名教、求自由地精神。其音乐美学思想主要体现于其音乐美学思想主要体现于焚书焚书读律读律肤说肤说中。中。其理论基础是其理论基础是“童心童心”说。认为一切美与说。认为一切美与艺术都必须出于艺术都必须出于“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本心”,必须具有独创性,具有独特的个,必须具有独创性,具有独特的个

66、性。性。其音乐美学思想的纲领是其音乐美学思想的纲领是“以自然之为美以自然之为美”。要求内容上抒发情性而不受。要求内容上抒发情性而不受“礼礼”或或“天天”的束缚,形式上自由发展而不受成的束缚,形式上自由发展而不受成规制约。故提出规制约。故提出“发于情性,由乎自然发于情性,由乎自然”。以反对儒家以反对儒家“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止乎礼义”的主张。的主张。李贽还针对李贽还针对“琴者,禁也,所以禁止淫邪,琴者,禁也,所以禁止淫邪,正人心也正人心也”。而提出。而提出“琴者,心也。琴者琴者,心也。琴者吟也,所以吟其心也吟也,所以吟其心也”的命题,主张使琴的命题,主张使琴由禁欲主义的工具变为自由抒发情性的

67、手由禁欲主义的工具变为自由抒发情性的手段。段。李贽既继承并发展儒家肯定音乐表情特征李贽既继承并发展儒家肯定音乐表情特征的思想,否定道家的的思想,否定道家的“无情无情”主张,又继主张,又继承并发展道家承并发展道家“法天贵真法天贵真”,“越名教而越名教而任自然任自然”的批判精神,反对儒家倡导的礼的批判精神,反对儒家倡导的礼制对人性的压抑,对音乐束缚。主张解放制对人性的压抑,对音乐束缚。主张解放人性,解放音乐。其音乐美学思想是中国人性,解放音乐。其音乐美学思想是中国古代最为合理的音乐美学思想。古代最为合理的音乐美学思想。张琦,明末人。著有论曲专著张琦,明末人。著有论曲专著衡曲麈衡曲麈(zhu)谈)谈

68、。其中论人与情,提出。其中论人与情,提出“人,人,情种也情种也”的命题。把感情提到了人的本质的命题。把感情提到了人的本质的高度。认为人若无情便不成其为人,音的高度。认为人若无情便不成其为人,音乐表现的就是人的感情、人的心灵。乐表现的就是人的感情、人的心灵。这是对道家。这是对道家“无情无情”说的彻底否定。说的彻底否定。如果说儒家音乐美学思想是以礼为本如果说儒家音乐美学思想是以礼为本道家音乐美学思想是以道家音乐美学思想是以“天天”为本为本那么李贽等人的音乐美学思想就是:那么李贽等人的音乐美学思想就是:以人为本,以心为本以人为本,以心为本 他们认为音乐既不应被凌驾于人的礼所束他们认为音乐既不应被凌驾

69、于人的礼所束缚,也不应被外在于人的缚,也不应被外在于人的“天天”所制约。所制约。而理应尊重人的主体价值,确立人的主体而理应尊重人的主体价值,确立人的主体地位。这一思想充分反映了封建社会没落、地位。这一思想充分反映了封建社会没落、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市民意识的觉醒。具有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市民意识的觉醒。具有深刻的反封建主义。它预示了中国音乐美深刻的反封建主义。它预示了中国音乐美学新的发展方向。学新的发展方向。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进入现代,其音乐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进入现代,其音乐美学是西方音乐美学思想传入的。其中既美学是西方音乐美学思想传入的。其中既保存了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重要成果,也保存了古代音乐美

70、学思想的重要成果,也接受了西方音乐美学思想的巨大影响,是接受了西方音乐美学思想的巨大影响,是二者交融的产物。其思想又还在发展之中,二者交融的产物。其思想又还在发展之中,尚未定型,故此处不作介绍。尚未定型,故此处不作介绍。六。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主要六。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主要特征特征某种意义上说,一部中国音乐美学史就是某种意义上说,一部中国音乐美学史就是儒道两家音乐美学思想斗争、交融、互补儒道两家音乐美学思想斗争、交融、互补的历史。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具有以下的历史。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具有以下主要特征:主要特征:1、要求音乐受礼制约,成为礼乐。、要求音乐受礼制约,成为礼乐。2、以、以“中和中和”“淡和淡和”为准则,以为准则,以平和恬淡为美。平和恬淡为美。3、追求、追求“天人合一天人合一”,追求人际关系、,追求人际关系、天人关系的和谐统一。天人关系的和谐统一。4、多从哲学、伦理、政治出发论述音乐。、多从哲学、伦理、政治出发论述音乐。5、早熟而后期发展缓慢。、早熟而后期发展缓慢。复习与作业复习与作业期末考试就在每一讲的作业与复习里选十期末考试就在每一讲的作业与复习里选十个简答或论述题考试。个简答或论述题考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