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新人教版.ppt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68013613 上传时间:2024-07-23 格式:PPT 页数:10 大小:12.7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新人教版.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新人教版.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新人教版.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新人教版.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新人教版.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新人教版.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新人教版.ppt(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第1课课“百家争鸣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目标导航预习导引1.课程标准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2.学习要点(1)“百家争鸣”的背景、内容和影响。(2)孔子开创早期儒学,孟子和荀子对儒学的发展。(3)道家思想和法家思想。目标导航预习导引一、“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背景1.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2.政治上:分封制崩溃,王室衰微,诸侯纷争。3.阶级关系上:“士”阶层受到各诸侯国的重用。4.文化上:由“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二、主要派别及主张1.儒家(1)孔子创立儒家

2、学派:其思想核心是“仁”;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主张“克己复礼”。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认为人人都有受教育的资格,这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2)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仁政”,并进一步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伦理观上,孟子主张 “性本善”,要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荀子: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强调人民群众的力量巨大;提出“人之性恶”,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目标导航预习导引2.道家(1)老子创立道家学派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

3、”,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老子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运动,有无、难易等都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2)庄子对道家学派的发展:他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认为放弃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3.法家(1)基本主张:韩非子是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他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来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2)重大影响:法家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目标导航预习导引目标导航预习导引三、“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2.“百家

4、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问题1问题2(1)在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百家争鸣”的出现提供了物质条件。(2)在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这一时期,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新的统治阶级还没有绝对的权威,人们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可以畅所欲言。(3)在阶级关系上,“士”阶层活跃并受到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礼贤下士;“士”也希望用自

5、己的思想主张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4)在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学者,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问题1问题2【例题1】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彼此诘难、相互争鸣的文化状况客观上反映出() A.知识分子不问政治B.社会阶级、阶层的裂变C.思想文化趋于统一D.读书人都反对诸侯割据混战解析:春秋战国时期,许多知识分子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渴望加入到统治集团中去,由此可知A项错误,排除。“百家争鸣”这一思想文化现象是社会政治、经济发生变化的客观反映,B项正确。C项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虽然“百家争鸣”与诸侯割据存在一定关系,但并非所有读书人都反对诸侯割据混战,D项错误,排除。答案:B问题1问题2问题1问题2【例题2】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儒家学说,以“仁”作为人类正义的标准,也提出了理想国家的范式“仁政”。孟子“仁政”思想施行的基础是()A.忠言良鉴B.统治者发善心C.以德治民D.性本善解析:孟子在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认为人的天性是善的,所以要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达到维护秩序、巩固统治的目的。故选D项。答案: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