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诗歌类材料作文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67991008 上传时间:2024-07-22 格式:PPT 页数:24 大小:1.2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32诗歌类材料作文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32诗歌类材料作文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32诗歌类材料作文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32诗歌类材料作文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32诗歌类材料作文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32诗歌类材料作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2诗歌类材料作文(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诗歌类材料作文 作文所提供的材料是一首小诗(诗歌意象是我们熟悉的且易理解的)或某些名诗句、或某首歌词。要求学生根据诗歌、诗句的意蕴或象征意义产生联想或感悟,进行作文。方法一意象探究法诗歌是借助意象来表达情意的,而诗歌的意象都具有指代性和象征性,审题时可抓住意象这一特点去联想、体会,捕捉它所包含的象征意义和所指的对象,然后立意作文。如:2006年高考山东卷作文试题:仰望星空的人/总以为星星就是宝石/晶莹,透亮,没有纤瑕/飞上星星的人知道/那儿有灰尘、石渣/和地球上一样复杂。读这首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或感悟。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文章。分析这首小诗的意象就是“星星”,审题时只要抓住这个意象,就

2、可理解其寓意。星星这个意象,从诗歌内容上看,指的是两种相反的认识,人们因位置、角度不同得出截然相反的两种认识。其实,星星还是那颗星星,人们由于距离、主观想象、个人偏好或某种因素等造成了认识上的偏差。在现实中星星可代指一个事物或一个人物,还可指某种理想、梦想或美好的东西等。这样我们可从对“星星”这个意象出发,写对人、对事、对理想、梦想等美好东西的认识。可写现象与本质、距离与认识,也可写理想主义者与现实主义者的对比。方法二意境体味法就是用心体味、咀嚼诗句所描绘出的艺术境界,根据这个境界去联想或推想、判断所写内容。如2007年北京市高考作文题:“细雨湿衣看不见,鲜花落地听无声”是唐诗中的名句。有人说

3、,这是歌咏春天的美好品格;有人说,这是暗含一种恬淡的做人境界;有人说,这是叹息“细雨”“闲花”不为人知的寂寞处境;有人说,“看不见”“听无声”并不等于无所作为;还有人说,这里的情趣已不适合当今的世界请根据你自己读这两句诗的体会,展开联想,写一篇文章。分析在这则材料中,对两句唐诗的理解众说纷纭,但哪种有道理呢?还需要我们自己去理解。这就需要我们对这两句诗描绘的意境做一番想象:你看,春天里,在广袤的田野上,万籁俱寂,细雨濛濛,落英缤纷,这是多么恬淡静谧的环境,但在这静寂环境中,行人湿衣,幼苗得到滋润,这里蕴藏着细雨过后勃勃的生机。可见,“看不见”“听无声”并不等于无所作为,这才是要写的重点。由此可

4、以想到“大爱无声”“大言稀音”“默默奉献”“无名英雄”等等。方法三哲理探究法诗歌或诗句,是用极其凝练的语言,通过描写一些意象、意境,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哲理。而这一哲理并非清晰地摆在那里,而是蕴藏在整首诗中,考生只有弄懂全诗的意思,用心将诗句传达出的信息与现实相联系,才能探究出其中蕴含的哲理。如2010年安徽省高考作文试题: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要求作文。吴兴杂诗清阮元交流四水抱城斜,散作千溪遍万家。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这首诗蕴含的哲理,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或联想?请根据你的思考或联想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分析这则材料的要求是:这则材料蕴含的哲理,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或联想,根据思考

5、和想象作文。这首诗的意思是一场大雨降临,洒向全城千家万户,大雨过后人们在水洼处种植植物,水深的地方种上菱角,水浅的地方种上稻子,在不深不浅的地方种上荷花。理解了全诗,我们来考虑其中的哲理,由大雨过后人们种植,我们可想到“在一定条件下,坏事可以变成好事”,“事物是可以转换的”。由“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我们可以联想到,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想到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其中蕴含的哲理就是:因地制宜,因人施教,对不同的人施以不同的教育方法。(2010安徽)(材料见“方法三”)例文浅议因材施教孔子被奉为圣人,不仅是因为他的言行值得后人仿效,他的教育方法更是值得我们借鉴。孔子弟子三千,他强调因材施教,

6、即不同的人应根据其自身的长处有不同的教育方法。正因孔子的这种教育理念才使得其弟子都有各自的建树。因此我认为正如我们强调因地制宜一样,我们同样应推崇因材施教。“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这不正是因地制宜的最佳说明吗?同样的河水散作千溪,如果只盲目地推广一种作物的种植,收成定不理想。因地制宜,根据水的深浅挑选不同的作物,会有丰厚的收获。自然如此,我们应从自然规律中看出,树人亦如此。英国的伊顿公学名扬天下,其数百年的教育中诞生了十三位英国首相以及数不胜数的各类大家。这样辉煌的成就与其开放的教学环境不无关系。伊顿秉承开放的教育理念,不反对甚至还鼓励学生的言论自由。学生可随时发表异议,阐述自己的

7、看法。从另一层面看,这不就是因材施教吗?课本的内容是千篇一律的,但我们的思想是各有差异的。支持提出异议,这正是发扬个性、培养个性的沃土。伊顿正是坚持这种因材施教的方法,才使得学生们的思想不受拘束,个性得以张扬,才能将自己的才华展现得淋漓尽致。因材施教才会培养出善于思考的人才,而不是只会背诵课文的书呆子。这使我又想到了我国著名文学家郭沫若先生。他蜚声文坛后,有人曾拿出他小学时期的成绩单。上面的成绩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门门全优,甚至有些不及格。然而这些瑕不掩瑜,尽管有些成绩不尽如人意,但仍挡不住他在文学方面的熠熠生辉。这使我们又看到了因材施教的重要性。如果仅因一门不及格而扼杀一位在另一领域卓尔不群的人

8、才,也许我们又会丢失了一些文学家、数学家“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不同的地域水土条件不同,适宜的作物也会不同。种花的人对花的习性都心知肚明,什么植物喜阳,什么植物喜旱。只有根据其个性种植才会硕果累累。正如这种因地制宜的方法一样,树人因材施教同样重要。【满分解密】本文由阮诗的种庄稼要“因地制宜”引到对人的“因材施教”的论证,理解材料准确,所举英国伊顿公学的例子很贴切,对事例的分析比较到位。文章正反结合,且有引证,增强了说服力。阅读下面的短诗,根据要求作文。人生原野人生从自己的哭声开始,在别人的泪水里结束,这中间的时光,就叫做幸福。人活着,当哭则哭,声音不悲不苦,为国为民啼出血路。人死了

9、,让别人洒下诚实的眼泪,数一数,那是人生价值的珍珠。读了这首诗,你对人生有何认识和见解呢?你对人生有何体验和感悟呢?请以“我看人生”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1.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题中引用的短诗,作者在文章里可用也可不用;2.立意自定;3.文体自选;4.题目自拟;5.不少于800字。佳作欣赏沙漠红柳暑假,我来到沙坡头,在这腾格里沙漠的边缘地带,度过了难忘的一周。茫茫大漠,广袤无垠,滚滚黄沙,犹如汪洋一片,壮观至极,神奇莫测。几天的旅程,我虽未见海市蜃楼的奇观,却被大漠中的小小植物红柳所吸引。大千世界,红柳几乎属于再平凡不过的植物了,实在不引人注目,在沙漠中随处可见。我初见到它时,也只是

10、认为它宁愿干渴,也不稀罕平原大地的滋润;宁肯伫立在静谧莫测的沙漠中,也不眷恋风光旖旎的名山大川。但当我把平凡的植物与富有诗意的沙海与神秘的大自然联系起来思索时,我渐渐地发现红柳那清高而脱俗的品质。试想,世间几人能有抛却功名利禄、遁出红尘的志气呢?你看它:棕红色的枝干坚硬挺拔,深绿的叶子郁郁葱葱。夏天,枝叶茂盛,红绿交杂,犹如一颗颗异彩缤纷的奇葩,在沙漠中生长、繁衍;又犹如一个个勇士,在贫瘠的土地上拼搏奋斗,世世代代抗拒狂风骤沙。听了沙漠研究所阿姨的介绍,使我更深地了解了红柳的品格和精神:它不嫌贫瘠,默默无闻地扎根在荒漠之中。为大自然创造绿色屏障;它不惧干旱,奉献自然的多,索取自然的少,用生命的

11、全部甘泉,滋润着人迹罕至的空间;它不畏沙暴,顶酷日,斗严寒,抗风沙,顽强地与恶劣环境抗争,为贫瘠的大地增添无限春色。此时,我终于明白了,红柳是多么的平凡,而又是多么的伟大,其品格和精神又是多么的可贵!我不由得对这一丛丛红柳万分敬佩。当我再次靠近它时,已不是初见时那种幼稚之见。我猛然发现它竟是那样的殷红,那样的矫健,像一团生命之火,在沙海中熊熊燃烧,令我思绪万千。我仿佛看到生活中那一位位像红柳一样的强者。华夏5000年,有多少志士仁人、英雄豪杰,在祖国危难、民族沦亡之际,奋起保卫疆土、救国救民于水火之中,不惜把鲜血洒满大地。他们的这种品格和精神,不正是红柳的品格和精神吗?!做红柳那样的人,学红柳的精神,不正是我们这一代跨世纪青少年所追求的志向吗?!沙漠的暖风轻轻地拂着我的脸庞,红柳的枝叶眷恋地依偎着我,像是在告诉我,天已晚,该离开了。我抬起头来,仰望着天空,这才发觉大漠中的夕阳是这样的美丽,在夕阳的辉映下,红柳的枝枝叶叶更焕发出红霞般的光耀。【点评】这篇托物言志的散文很有思想深度,作者借沙漠红柳写人生,赞美沙漠红柳的高贵品质,歌颂顽强的生命力。作者在文中深有感触地说:“做红柳那样的人,学红柳的精神,不正是我们这一代跨世纪青少年所追求的志向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