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专题六善叙事理其文疏荡-史记的叙事艺术文言基础知识讲练-判断句课件苏教版选修史记蚜.ppt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67972605 上传时间:2024-07-22 格式:PPT 页数:28 大小:1.1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专题六善叙事理其文疏荡-史记的叙事艺术文言基础知识讲练-判断句课件苏教版选修史记蚜.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高中语文专题六善叙事理其文疏荡-史记的叙事艺术文言基础知识讲练-判断句课件苏教版选修史记蚜.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高中语文专题六善叙事理其文疏荡-史记的叙事艺术文言基础知识讲练-判断句课件苏教版选修史记蚜.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高中语文专题六善叙事理其文疏荡-史记的叙事艺术文言基础知识讲练-判断句课件苏教版选修史记蚜.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高中语文专题六善叙事理其文疏荡-史记的叙事艺术文言基础知识讲练-判断句课件苏教版选修史记蚜.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专题六善叙事理其文疏荡-史记的叙事艺术文言基础知识讲练-判断句课件苏教版选修史记蚜.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专题六善叙事理其文疏荡-史记的叙事艺术文言基础知识讲练-判断句课件苏教版选修史记蚜.ppt(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言基础知识讲练 判断句专题六 善叙事理其文疏荡史记的叙事艺术一、什么叫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它与现代汉语判断句相同。所不同的是,文言判断句一般不用判断词“是”,而是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二、判断句的几种形式(1)用“者”或“也”表示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有用“者,也”,其中“者”表示停顿,“也”表示判断;有单用“者”“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如: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鸿门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项脊轩,旧南阁子也。(项脊轩志)邻之厚,君之薄也。(烛之武退秦师)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2)用副词“乃”

2、“则”“即”“皆”“非”等表示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常见。如:吕公女乃吕后也。(高祖本纪)嬴乃夷门抱关者。(魏公子列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吾翁即若翁。(项羽本纪)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六国论)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劝学).(3)用动词“为”“是”表示判断。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4)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判断。如:此子贤者,世莫能知。(魏公子列传)秦,虎狼之国。(屈原列传) .三、辨别判断句辨别判断句既要看形式又要看句子性质。简单的方法是既看形式,又看能否译成“是”或“

3、是的”。形式对,又能译成“是”,是判断句;否则不是。如“大人清白”可译成“大人是清白的”,所以是判断句。如果是否定判断句,必须用否定副词“非”,且能译成“不是的”。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就不是否定判断句。高考考判断句,也依然在翻译题中考查。如文言翻译题“季布名所以益闻者,曹丘扬之也”,就是一个判断句,翻译时需加上“是”字。 .需要注意的是,“是”在古汉语中,尤其在先秦语言中很少作判断词,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在汉代以后,“是”作判断词的情况才多起来。辨别判断句要求在平时的练习中强化训练:一是圈,圈出其标志词,以引起自己的注意;二是对

4、,在翻译完全句后,再核对一下是否译出“是(不是)”来。综合练习1.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A.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B.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刘备天下枭雄C.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妪,先大母婢也D.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解析解析D项一般句式/判断句。其余均为判断句。答案解析2.选出下列句子中的判断句,将序号写在横线上。(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2)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3)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4)是何楚人之多也(5)此三者,皆人杰也(6)公子喜士,名闻天下(7)公子乃自骄而功之,窃为公子不取也(

5、8)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9)梁父即楚将项燕(10)桃侯、平皋侯、玄武侯皆项氏,赐姓刘(11)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12)乃令秦武阳为副(13)臣客屠者朱亥可与俱,此人力士(14)成安君,儒者也答:_(1)(2)(3)(5)(8)(9)(10)(13)(14)3.翻译下面文段中画线的句子。顷有仕人为畿尉,常任贼曹注。有一贼系械,狱未具。此官独坐厅上,忽告曰:“某非贼,颇非常辈。公若脱我之罪,奉报有日。”此公视状貌不群,词采挺拔,意已许久,佯为不诺。夜后,密呼狱吏放之,仍令狱卒逃窜。既明,狱中失囚,狱吏又走,府司谴罚而已。注注 贼曹:官名,主持察捕盗贼。(1)有一贼系械,狱未具。译文:_

6、(2)某非贼,颇非常辈。译文:_有个盗贼被戴上刑具(受害),案件尚未判定。我不是贼,也不是一般人。(要点:肯定判断,否定判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武王问太公曰:“立将之道奈何?”太公曰:“凡国有难,君避正殿。召将而诏之曰:社稷安危,一在将军。今某国不臣,愿将军帅师应之也。”“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君入庙门,西面而立;将入庙门,北面而立。君亲操钺持首,授将其柄,曰:从此上至天者,将军制之。复操斧持柄,授将其刃,曰:从此下至渊者,将军制之。见其虚则进,见其实则止。勿以三军为众而轻敌,勿以受命为重而必死,勿以身贵而贱人,勿以独见而违众,勿以辩说为必然。” “

7、将已受命,拜而报君曰:臣闻国不可从外治,军不可从中御;二心不可以事君,疑志不可以应敌。臣既受命专斧钺之威,臣不敢生还,愿君亦垂一言之命于臣。君不许臣,臣不敢将。君许之,乃辞而行。军中之事,不闻君命,皆由将出,临敌决战,无有二心。是故智者为之谋,勇者为之斗,气厉青云,疾若驰骛,兵不接刃而敌降服。战胜于外,功立于内,吏迁士赏,百姓欢说,将无咎殃。是故风雨时节,五谷丰熟,社稷安宁。”武王曰:“善哉!”武王问太公曰:“吾欲令三军之众,攻城争先登,野战争先赴,为之奈何?”太公曰:“将有三礼。”武王曰:“敢问其目?”太公曰:“将冬不服裘,夏不操扇,雨不张盖,名曰礼将。将不身服礼,无以知士卒之寒暑。出隘塞,

8、犯泥涂,将必先下步,名曰力将。将不身服力,无以知士卒之劳苦。军皆定次,将乃就舍;炊者皆熟,将乃就食;军不举火,将亦不举,名曰止欲将。将不身服止欲,无以知士卒之饥饱。将与士卒共寒暑、劳苦、饥饱,故三军之众,闻鼓声则喜,闻金声则怒。高城深池,矢石繁下,士争先登;白刃始合,士争先赴。士非好死而乐伤也,为其将知寒暑饥饱之审,而见劳苦之明也。”(节选自汉墓竹简校本六韬,天津古籍出版社,有删改)4.对下列加颜色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臣既受命专斧钺之威 专:独掌B.敢问其目 目:条目C.军皆定次,将乃就舍 次:次序D.白刃始合 合:交锋解析答案解析解析本题考查则、为、之、乃四个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9、A项均为连词,就。B项介词,相当于“给”“替”;动词,给予。C项结构助词,的;定语后置句的标志。D项副词,才;副词,于是,就。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颜色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见其虚则进置杯焉则胶B.是故智者为之谋且君尝为晋君赐矣C.无以知士卒之寒暑蚓无爪牙之利D.炊者皆熟,将乃就食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答案解析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B.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C.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D.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

10、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解析答案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王任命将军时,应该在太庙亲执象征兵权的钺和斧,郑重地授给将 军,赋予他处理一切军务的权力。B.将军接受任命后,将再次请求君王给予充分信任,并表明战胜敌人还 需要智者出谋划策、勇士英勇战斗。C.如果将军能做到“三礼”,那么无论攻城时还是野战时,士兵们都会 奋勇争先,只想冲锋,不愿后退。D.本文通过武王与太公问答,阐明了君王的立将之道和将军的领军之策, 充分体现了太公高超的军事智慧。解析答案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社稷安危,一在将军。今某国不臣,愿将军帅师应之也。译文:_ 国家安危,全在于将

11、军。现在某国不肯臣服,希望将军率领军队去讨伐它。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考查点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判断句。 “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代表国家。“一”,全,都,一概。“不臣”,不肯臣服。“愿”,动词,希望。“应”,动词,应对,引申为征讨、讨伐。解析答案(2)士非好死而乐伤也,为其将知寒暑饥饱之审,而见劳苦之明也。译文:_ 士兵们并不是愿意死亡和乐意受伤,只是因为将军清楚地知道他们的冷暖饥饱,并且明确地了解他们的辛劳艰苦。解析解析“也”表判断。“审”,清楚。解析答案参考译文参考译文 武王问太公说:“任命将帅的方法(仪式)是怎样的?”太公回答道:“凡是国家遭遇危难,国君就避开正

12、殿。在偏殿召见主将,向他下达诏令说:国家安危,全在于将军。现在某国不肯臣服,希望将军率领军队去讨伐它。”“主将已经接受命令,国君就命令太史占卜,斋戒三天,前往太庙,钻炙龟甲,占卜吉日,向将帅颁授斧钺。(到了吉日)国君进入太庙门,面向西站立;主将随之进入太庙门,面向北站立。国君亲自拿着钺的上部,把钺柄交给主将,宣告:从此军中上至于天的一切事务,全由将军裁决。又拿着斧柄,授予主将斧刃,宣告:自此军中下至于深渊的一切事务,全由将军裁决。见到敌人虚弱就前进,见到敌人强大就停止。不要认为我军众多就轻敌,不要认为任务重大就以死相拼,不要因为身份尊贵就轻视他人,不要凭着一己之力就违背众人意愿,不要认为能言善

13、辩就是正确的。”“主将已经接受任命,参拜并向国君报告说:我听说国事不可受外部的干预,军队作战不能由君主在朝廷遥控指挥;臣子有异心就不能忠心侍奉君主,疑虑重重,意志不坚定就不能迎敌应战。我既已奉命执掌军事大权,不获胜不敢活着回来,希望您也垂示一句赐予我行使权力的话。国君如果不答应我的要求,我不敢接受担任主将的任命。国君应允之后,主将就辞别国君率军出征。从此军中一切事务,不听命于国君而全部听命于主将,临敌作战,一心一意。这样就能使智谋之士都愿出谋划策,勇武之人都愿殊死战斗,士气昂扬直冲霄汉,行动迅速如快马奔驰,兵未交锋而敌人就已降服。取胜于野外,建功于朝廷,将吏得到晋升,士卒获得奖赏,百姓欢欣鼓舞

14、,主将没有祸殃。于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家安宁。”武王说:“说得好啊!”武王问太公说:“我想要使三军将士,攻城的时候争先恐后地攀登,野外作战时争先恐后地冲锋,该怎么做呢?”太公说:“将领有三种法度。”武王说:“请说说它的具体条目好吗?”太公说:“作为将领,冬天不穿皮衣,夏天不用扇子,下雨不张伞篷,这叫作礼将。将领不以身作则,就无法了解士兵的冷暖。在通过险阻要塞,遇到泥泞道路时,将领必须要先下来步行,这叫作力将。将领不身体力行,就无法了解士兵的劳苦。士兵都驻扎安定了,将领才就寝;饭菜都做熟了,将领才吃饭;士兵不举火照明,将领也不举火照明,这叫作止欲将。将领不亲自抑制欲望,就无法了解士兵的饥饱。将领和士兵共担冷暖、劳苦、饥饱,因此三军士兵,听到擂鼓声就兴奋,听到鸣金声就恼怒。城墙高大,护城河很深,乱箭和垒石纷纷落下,士兵依然争先恐后地攀登;进行野战时,两军刚一接触,士兵就争先恐后地冲锋。士兵们并不是愿意死亡和乐意受伤,只是因为将军清楚地知道他们的冷暖饥饱,并且明确地了解他们的辛劳艰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