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市部分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清爽 文档编号:567937227 上传时间:2024-07-2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7.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武汉市部分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湖北省武汉市部分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湖北省武汉市部分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湖北省武汉市部分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湖北省武汉市部分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北省武汉市部分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武汉市部分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武汉市部分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联考高二语文试卷命审题单位:武汉十一中语文学科组 审题单位: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本试卷共8页,23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考试时间:2024年6月26日上午8:0010:30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

2、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无邑不城”,只要是人扎堆的地方就得围起来。学术界也一般把“无邑不城”作为中国古代都城的一个显著特色来加以强调:“城墙是构成都城的基本要素,没有城墙的都城实际上是不存在的。”但如果我们说,有宫城而无外城墙,甚至可以说是不设防,这种现象在二里头、殷墟、周原、丰镐、洛邑、秦咸阳、西汉长安和东汉洛阳等一系到都邑中有清晰的显现,你相信吗?“大都无城”,就是我们对汉代及其以前中国古代都城形态的概括。要讲清这个问题,就要先了解城市这个概念。城市是一种区别于乡村的聚落

3、形态,出现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高级阶段,是国家与前国家社会的关键区分点。古代城市往往是区域或社会组织的中心,作为国家权力中心的都城就是这类城市的重中之重。可见城市的本质特征中并不包含城墙,有没有城墙是从空间布局、从有无防御设施角度来说的,并不是所有的城市都有城墙。考古学所观察到的现象是,在中国城市发展的早期阶段,并非所有的城市都有防御设施(城墙),“大都无城”概念的提出,正是出于这样的观察。“大都无城”的一个例外是战国时期。春秋时,大部分城市依然是没有城墙的。到了战国时期才出现了城围,也就是有了防御设施。这种特点在战国时代韩都新郑体现得更为明显。韩人放弃了难以防守的双洎河南区域,而以双洎河与黄水河

4、的宽深河谷为天然屏障,沿双洎河北岸另筑了一道城墙;同时加宽、加高了新郑的北、东城墙,沿城墙内侧修筑道路,形成“环涂”。如此种种,都凸显了强烈的军事防御色彩。战国的这种情况并不属于一脉相承的中国古代都城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环节。在将近2000年的时间里,只有几百年的时间是有城墙的,这以后很快又回到了“大都无城”的状态。再看看秦国的都城咸阳,我们发掘了这么多年,根本没有找到城墙的痕迹,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它不可能有城墙了。依战国时秦国和秦始皇那种气魄,一直是向外扩张的,所以根本没有筑城的必要。连阿房宫一带都是整个都邑的一部分,法天、象地、象北斗,如此巍巍大气,还需要用土围子围起来?再往后看看汉长安城。

5、我们所发现的汉长安城城圈只是内城,因为城外还有大量的手工业和商业遗迹,构成首都圈的概念,有帝国之都的气势。可见,越是国力强盛,就越有这样的文化自信。左传中说:“古者,天子守在四夷民无内忧,而又无外惧,国焉用城?”国力强盛,又何必要城呢?这和我们现在说人民子弟兵是钢铁长城是一个道理。如今,北京城成了一个新的“大都无城”,上海也从清代的小城圈到现在变成了完全的“大都无城”国际化大都城。从这个意义上讲,城墙的或有或无伴随着整个城市演变的过程,“大都无城”是其中一个波澜壮阔的重要组成部分。(摘编自许宏大都无城中国古都的动态解读)材料二:荀子大略说:“欲近四方,莫如中央:故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礼也。”是说

6、都城选址的核心原则为“天下之中”。“天下之中”,就体现在寻找中原农耕文化与西北边疆游牧文化的区域中心点。中原内地汉族农耕文化与西北边疆骑马民族游牧文化的差异构成了中华内部并立互补的主旋律,而其统一与对立的焦点地区在历史上也有变化。从“内制外拓”两方面来看,西安与北京因为面对着中国历史前半期与后半期军事斗争的焦点与重点区域,又便于控制中原,从而成为各自时期首都的相对理想选择。中国古代都城史被有的学者划分为西安时代与北京时代,道理就在于此。作为国都,维护国内统治和融通对外关系是必须同时具备的两个条件。面对来自中国北疆的压力,作为位于边疆和内地结合部的都城,中国史前半期西安是最合适的,后半期北京则是

7、最合适的。古代都城的具体规划布局理念上,主要体现在周礼考工记所述的“中轴对称”。以西汉长安城为例,其大体以安门大街为中轴线向南、向北各自延伸。元明清三朝首都的北京城经过元代开创、明代改建与清朝传承,基本实现了考工记的理想设计,为中国古典都城建筑的集大成者。都城从“择中建都”到“择中建宫”再到“择中建殿”,在都城建设中以宫庙为中心。这种具体建筑“宫殿居中”与都城选址的“天下之中”共同构成中国古代都城营建“天地之中”的基本原则。(摘编自李令福天地之中:中国古代都城的选址与布局)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无邑不城”是中国古代都城特色之一,要研究中国古代都城的形

8、态必须先了解城市的概念。B. 聚落涵盖城市和乡村,聚落形态可以按照发展阶段的不同和防御设施的有无来进行划分。C. 研究现代社会国际化大都城的城市演变,关键在于动态解读中国古代都城城墙的或有或无。D. 西汉长安城大体以安门大街为中轴线体现了古代都城以“中轴对称”的具体规划布局理念。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一项是( )A. 从过秦论中的“践华为城,因河为池”可以推知,国家防御可以充分利用自然条件,这和材料一的相关观点一致。B. 材料一中人们认为都城都应该有城墙,这种理解可能与考古工作中还未发现更多证据有关,也可能与对城市本质的理解不同有关。C. 从材料二可以看出,中国历代统治者主要是根据

9、经济、文化、军事、地理位置这几个因素来考虑其都城的选址和营建的。D. 从材料二可以推断,北京作为元明清三朝首都,较好地体现了考工记中的“中轴对称”和“内制外拓”的设计理想。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适合支持“中国古代都城营建天地之中基本原则”的一项是( )A. 明清时期的北京以皇城为中心,皇城内南端左(东)建太庙,右(西)建社稷坛,并在城外四方建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四坛。B. 三辅黄图记载:“始皇穷极奢侈,筑咸阳宫。因北陵营殿,端门四达,以则紫宫,象帝居。渭水贯都以象天汉,横桥南渡以法牵牛。”C. 周礼考工记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10、市朝一夫。”D. 南朝时期的建康(今南京)在皇城南北分散布置南市、西口市、盐市和北市,外城中里坊采取了非棋盘式的街巷布局。4. 根据材料内容和下面表格,下列选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朝代典型都城遗址有无城墙都城存废时间夏/商偃师二里头无公元前1700年一公元前1500年西周丰镐、岐邑无公元前1000年一公元前771年春秋周王城、晋新田、楚郢都无公元前770年一公元前403年战国周王城、齐都、韩都、赵都、楚郢都有公元前403年一公元前221年战国一秦咸阳无公元前350年一公元前207年西汉一新莽长安无公元前202年一公元23年东汉洛阳无公元25年一公元190年A. 西周都城丰镐、岐邑在历史上存

11、在时间长于韩都新郑,可见城市存亡并不取决于城墙的有无。B. 周王城、楚郢都的城墙从无到有的发展趋势,反映了它们在聚落形态上从低级到高级的跃迁。C. 除战国外,其他朝代的都城遗址都没有发现城墙,这样的发现并不能说明它们没有防御需求。D. 同处战国,秦都城咸阳却没有城墙,这种差异主要是因为秦国和秦始皇拥有向外扩张的气魄。5. 为了让大众了解中国古代都城,文旅部门策划推出“古代都城文化遗产大讲堂”系列活动,请你结合材料,介绍古代都城演变发展中呈现的特征。【答案】1. C 2. D 3. A 4. B 5. 都城的动态发展上,城墙的或有或无伴随着整个城市的演变(“无邑不城”和“大都无城”是古代都城 并

12、存的两种特色);都城选址上,中国古代都城最佳选址追求“天下之中”,都城选址遵循“择中建都”的原则,以维护国内统治并融通对外关系;都城布局上,都城的具体规划布局理念体现了“中轴对称”的原则,在都城建设中以宫庙为中心,即“择中建宫”与“择中建殿”。【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C.“关键在于动态解读中国古代都城城墙的或有或无”过度解读,根据材料一最后一段得知,研究现代社会国际化大都城的城市演变需要动态解读中国古代都城城墙的历史变迁过程,并没有强调“城墙的或有或无”是研究的关键。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D.“考工记中的中轴对称和内制外拓

13、的设计理想”错误,歪曲理解,结合“从内制外拓 两方面来看,西安与北京因为面对着中国历史前半期与后半期军事斗争的焦点与重点区域,又便于控 制中原,从而成为各自时期首都的相对理想选择”可知,“内制外拓”不属于考工记中的建筑设计理念。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既体现了都城选址的“天下之中”又体现了具体建筑中的“宫殿居中”,符合题意。B.此段表述大意为秦始皇修筑的咸阳宫象征着天上的“紫宫”,即天上的紫微垣。其位处北天中央,北极居其中,众星四布以拱之,也称天极。“紫宫”为天上的昊天大帝所居,对应于地上“天子”居所当然也应如紫宫一样,位于国之中央。侧重体现都城选址

14、的“天下之中”。C.句意为:营建都城时,城市呈正方形,边长约九里,每面各大小三个城门,城内有九纵九横的街道。街道宽度能同时行驶九辆马车,王宫的左边是宗庙,右边是社禝,宫殿前面是群臣朝拜的地方,后面是市场,市场和朝堂各自占地大约相当于一百亩。符合中轴对称原则,不能体现“天地之中”。D.街巷布局“非棋盘式”不符合中轴对称的传统,无法确定宫殿是否居中。故选A。【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图表信息的能力。B.战国时期,都城普遍修筑城墙凸显了强烈的军事防御色彩,说明当时列国之间形势紧张。城墙的从无到有并不能反映聚落形态从低级到高级的跃迁。故选B。【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

15、息的能力。根据“在中国城市发展的早期阶段,并非所有的城市都有防御设施(城墙)”“城墙的或有或无伴随着整个城市演变的过程,大都无城是其中一个波澜壮阔的重要组成部分”可知,都城的动态发展上,城墙的或有或无伴随着整个城市的演变(“无邑不城”和“大都无城”是古代都城并存的两种特色);根据“都城选址核心原则为天下之中”“作为国都,维护国内统治和融通对外关系是必须同时具备的两个条件”“择中建都”可知,都城选址上,中国古代都城最佳选址追求“天下之中”,都城选址遵循“择中建都”的原则,以维护国内统治并融通对外关系;根据“古代都城的具体规划布局理念上,主要体现在周礼考工记所述的中轴对称”“都城从择中建都到择中建宫再到择中建殿,在都城建设中以宫庙为中心”可知,都城布局上,都城的具体规划布局理念体现了“中轴对称”的原则,在都城建设中以宫庙为中心,即“择中建宫”与“择中建殿”。(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长安的荔枝(第一章节选)马伯庸当那个消息传到上林署时,李善德正在外头看房。这间宅子只有一进大小,但令人赏心悦目。“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